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03 毫秒
1.
小腿骨间膜前面的血管分布及其与穴位的关系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为探讨胫前动脉在骨间膜前面的分支分布及其与穴位“地”部的关系。以乳胶及墨汗灌注血管,在小退骨间膜上,用巨微解剖、图象分析等方法观测了骨间膜血管的分支分布特点。结果:小腿骨间膜有胫前动脉特定的呈节段性的骨间膜支分布;骨间膜支多分布于胆经及胃经沿线,在相当于外踝尖3、4、5、7寸处的血管密度值明显高于各寸之间区域。提示小腿骨间膜血管主要呈节段性分布,骨间膜胆经及胃经沿线穴位区血管较密集。  相似文献   

2.
目的 探讨穴区内血管、淋巴管与经络腧穴的关系。方法 36羽鸡采用ABS血管铸型、微血管灌注组织切片及淋巴灌注方法。结果 后海穴的血液供应主要来源于髂内动脉、荐中动脉和肠系膜后动脉的分支,呈规律性的辐凑型;后海穴中轴结缔组织内的微血管致密,相互吻合形成血管网,并与腔上囊和泄殖腔的微血管形成网络连结,此区的淋巴管亦很丰富。结论 腧穴的实质应为驱体的结缔组织(包括相关的血管、淋巴管、神经)及内脏器官等多种结构的主体复合构筑。  相似文献   

3.
本文研究了手针左侧足阳明胃经小腿区段对胃及循经血管通透性的影响,实验动物为昆明种小白鼠。分针刺左侧胃经组、同体对侧对照组(右侧)和配对异体对照组(左侧胃经)。对每条经又分足三里区段、天枢区段和人迎区段。结果表明手针足阳明胃经小腿区段不但能够引起局部的足三里区段血管通透性增加,而且还能引起离针刺部位较远的天枢区段血管通透性增加。在沿经血管通透性增加的同时,胃组织的血管通透性确减低  相似文献   

4.
目的:根据大鼠胃经沿线特异组织结构和针刺镇痛经络效应的相关性探讨其与“循经取穴”针刺作用的关系。方法:在大鼠胃经沿线特异组织结构上选择包括“后三里”在内的3个针刺位点,分别进行针刺前后痛阈测定.并与特异组织结构旁2个对照位点针刺前后的痛阈进行比较,同时对不同针刺位点特异组织结构上镇痛效应物质含量进行放免检测对比。结果:在胃经沿线特异组织结构上3个位点针刺前后痛阈变化明显.在特异组织结构旁2个对照位点上针刺前后痛阈未见有意义改变。针刺“后三里”与针刺特异组织结构旁2个对照位点的胃经沿线特异组织结构上β-内啡肽(β—EP)、强啡肽(DynA)含量差异显著。结论:正常大鼠胃经沿线特异组织结构具有激发针刺效应的特异性。  相似文献   

5.
1 传统概念只是一种推理工具 经络学说的重点内容是“经络”概念的形成和作用的表达。围绕经络的形成似已达成共识,即经络的形成是古人通过独特的医疗实践、结合部分解剖知识等创建的,但这不等于说经络就是一个实体。经络应当是客观加主观的产物,所谓客观就是古人模糊的解剖学知识,而所谓主观就是古人对人体内在相互关系的认识,二者结合才形成了古人的经络观。具体地说,经络应当是在实体(血管、神经、肌腱等)的基础之上建立的仿血管、神经、肌腱等功能的一种功能通道,同中医学的“脏腑”概念一样,既类似现代解剖器官和组织,又不完全等…  相似文献   

6.
郑利岩 《中国针灸》2003,23(4):222-224
目的:从中医学整体观出发,正确认识经络实质。方法:以《灵枢》中有关经络论述为指导,综合我国学者多年来经络研究的成果,归纳、总结了构成经络实质三大要素,即经络组织结构、经络作用通路及经络效应表现的相关资料。结论:提出经脉是附着于筋膜组织,借助神经、血管、淋巴管,调整人体机能的带状结构;络脉是小血管,借助神经、血管、淋巴管,调整人体机能的网状结构。  相似文献   

7.
黄景贤 《国医论坛》1996,11(6):25-26
1国内外有关经络实质的研究已进行了几十年,但实质性的进展甚少,其根本原因是有关经络实质的研究,大多从现代医学的观点出发,以寻找、发现特定的经络组织结构为目的,而不顾经络的本来含义。有学者认为,通过解剖,《内经》已有心、肝、肺、脾、肾等五胜及其他组织器官的记载,此时的古人亦应见到血管与周围神经,但《内经》以“经”与“脉”来描述它们,而针刺的得气,显然指的是神经功能,放经络的实质是神经系统[1]。这是以偏概全,如果神经就是经络,那么经络研究就没有多大意思了。当然,古人在解剖过程中可能见到血管与神经,但是…  相似文献   

8.
试论经络的实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从祖国医学的认识和方法论角度出发,认为经络是由机体相由于它附近而言的一种解剖或组织结构上有着明显差异的部位所构成;是机体组织互相联系和协调活动时所形成的一种能量分布不均匀区域,即具有明显能或不同性质能的转化处。“经气”则是该种场所中不同组织在相互联系过程中产生的一种与脏腑组织活动相关的能量物质。该物质可以是光、波、电、磁、蛋白质链等。经气的具有能差的经络线路中流行、聚集并活跃地转化,从而起到通道、联络、调节的功能。这种经络张路可由任何不同组织所形成。它在解剖结构上,没有固定的一性。常是有其质而无其形。结论:经络是生命体“有机联系”和“运动”特征的具体体现,是生命体整体活动的一种综合表现形式。  相似文献   

9.
目的:观察针刺大鼠“后三里”后,其针刺侧及未针刺侧胃经沿线脂肪条带结构和脑组织、肾上腺等组织提取物对受体鼠痛阈的影响.方法:针刺大鼠单侧“后三里”穴15min,将针刺侧及未针刺侧胃经沿线脂肪条带结构和脑组织、肾上腺提取物,分别接种于同种异体大鼠,测量受体鼠接种前后痛阈值.结果:接种针刺侧胃经沿线脂肪条带结构提取物后,受体鼠出现类似针刺镇痛效应.接种未针刺侧胃经沿线脂肪条带结构或脑组织、肾上腺提取物后,受体鼠的痛阈未出现有意义的变化.结论:仅同侧大鼠经络沿线脂肪条带结构在针刺后能产生镇痛因子.  相似文献   

10.
目的:观察SD大鼠胃经、任脉沿线脂肪条带的分布、结构。方法:手针:分别针刺SD大鼠"后三里"、"关元"腧穴,多聚甲醛常规灌注,沿胃经、任脉取材,冰冻切片,HE染色,光镜观察。取未针刺大鼠的相同部位组织作对比观察。结果:大鼠经脉沿线真皮深层有完整的条带样脂肪组织层;针刺和未针刺大鼠经脉沿线脂肪条带在组织结构上未见明显的形态学差异。结论:大鼠经脉沿线脂肪条带位于真皮深层,比邻肌组织,是具有完整的组织形态的固有结缔组织。  相似文献   

11.
温灸诱发循经高温线形态学和组织酶化学相关机制研究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孙志波 《针刺研究》2005,30(2):102-105,108
目的:研究经络温度现象的结构和功能基础,探讨循经高温线的形成机制,了解经络现象的实质。方法:选用健康成年家兔16只,应用红外热像仪寻找和定位温灸家兔“后三里”穴后诱发出的循胃经高温线,对高温线上和经线外组织进行取材,观察和比较经线内外乙醛酸诱发荧光反应以及乙酰胆碱酯酶、乳酸脱氢酶的含量。结果:温灸家兔“后三里”穴能诱发出循足阳明胃经的高温线。循经高温线上分布的乙醛酸诱发出的荧光物质(肾上腺素能神经递质)比经线外少。循经高温线上乙酰胆碱酯酶活性较强,高温线外酶活性则较弱,两者比较有显著性差异(P<0.01)。循经高温线上乳酸脱氢酶活性比较强,高温线外乳酸脱氢酶活性则较弱,两者比较有显著差异(P<0.01)。结论:①温灸后所诱发出循经高温线现象是一种较可靠的经络温度现象。②肾上腺素能神经递质较少、能量代谢旺盛、乙酰胆碱含量增加引起的血管扩张均是循经高温线的形成机制。  相似文献   

12.
2000年度经络研究进展   总被引:16,自引:4,他引:12  
本文综述了国家“九·五”攀登计划预选项目“经络的研究” 2 0 0 0年度的工作进展。过去的一年中 ,经络研究在循经感传的中枢及外周机制、经脉 脏腑相关的神经生物学机理、经脉循行路线的理化特性等方面围绕各自提出的假说做了大量工作。结果表明 :①针刺引起的反射性肌电反应等信息可沿着肌肉的长轴双向跨神经节段传递 ,Aδ和C类神经纤维介导此传递过程 ,并受交感活动的影响 ;支配穴位区的运动神经元在脊髓前角有严格的上下空间对应关系 ;针刺穴位可引起大脑皮层体觉区及运动区磁共振反应 ,促使皮层功能活动的同步化。②心包经、心经和心脏在脊神经节和脊髓背角有特异性会聚 ,在脊髓内由颈部背角到胸部的侧角等可通过交感节前神经元与心脏联系 ;脊神经节及脊髓内的CGRP等神经肽、阿片肽受体以及外周血液中单胺类递质等均参与其联系过程。针刺胃经经穴可特异性地调节胃肠功能活动 ,外周血液、胃内及延脑极后区内胃肠肽的水平 ;胸部脊髓背角是胃经穴位电针和胃扩张信息汇聚和整和的部位。③沿经脉循行线特异性出现的高温带或低温带是一种正常的生理或病理现象 ,高温带的产生与该处组织能量代谢的旺盛、皮肤微循环的增强有关。针刺胃经穴位时在其循行线上和胃内出现含蛋白质的液晶颗粒 ;经脉循行线具有低  相似文献   

13.
Zheng SX  Xu JS  Pan XH  Hu XL 《针刺研究》2012,37(1):53-58
目的:比较常态下胃经与其两侧旁开的非经对照点的微循环血流灌注量有无差异以及电针对其的影响。方法:应用激光多谱勒血流仪,对21名健康成年志愿者进行观察。先将418-1型测试探头固定在所要测试部位,然后将一次性静脉留置针在胃经的上巨虚、梁丘、阴市、伏兔4个穴位和阴市与伏兔中点的非穴位点及其左右旁开1cm对照点插至1cm深度,导入光纤,尽量减少直射光的干扰,分别检测常态下及电针足三里时经脉线与非经脉线微循环血流灌注量情况。结果:①上巨虚、梁丘、阴市、伏兔4个穴位和阴市-伏兔中点的非穴位点的深部组织微循环血流灌注量都高于其两侧旁开非经对照点(P<0.01);②与电针前比,电针后胃经线下深部组织微循环血流灌注量较针前略有增高,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③电针刺激可以使胃经循行线下的微循环更加均匀、顺畅。结论:沿胃经循行线下深部组织中的微循环血流灌注量均高于两侧非经对照部位,电针刺激可以使胃经循行线下的微循环更加均匀、顺畅,证实深部组织中的血流是形成循经红外辐射轨迹的主要热源,也可能是经脉参与人体机能调节活动的重要基础。  相似文献   

14.
王斌  陈燕荔  潘玥  陈波  王琮  潘战宇  郭义 《河南中医》2020,40(2):193-195
人体胸腹部属阴,足阳明胃经为三阳中阳气最盛之经,其循行于胸腹部,既可充养阳经,又可固护阴经,有平衡阴阳之意。胃经为阳,冲脉为阴,足阳明胃经循行于胸腹部可能也与平衡冲脉之阴有关。胃的盛衰影响五脏,胃既可以充养人体的气血,又可以调节人体的经脉,足阳明胃经气血旺盛,循行于阴盛的胸腹部,起到调节人体气血经脉的作用,同时也濡养全身经络脏腑的气血。胃虽然为阳土,但其实有母寓之阴,其脉既循行于属阳的区域,又循行于属阴的区域,体现了胃阳中寓阴的特征。足阳明胃经向里循行至胸腹部与太阴相接,使太阴经气得开,衔接了开合枢。足阳明胃经循行于胸腹部,揭示了人体脏腑经络之间阴阳互根,五脏相关,相互联系,相互依存,密不可分的整体关系。  相似文献   

15.
目的:研究循经温度形成的现象与Ca2+、Mg2+-ATP酶活性变化的关系,探讨循经高温线形成的能量代谢机制。方法:选用健康成年家兔7只,用红外热像仪观察温灸左后肢外侧"后三里"、右后肢内侧"阴陵泉"穴诱发胃经和脾经出现的温度变化。选取温灸后循经出现温度较高部位(高温区)的组织,用酶学方法测定Ca2+、Mg2+-ATP酶活性,并与非高温区(对照区)组织比较。结果:温灸家兔"后三里"阴陵泉"穴循经组织温度明显升高。右后肢内侧(足太阴脾经)高温区组织Mg2+-ATP酶活性明显高于对照区组织(P<0.05);左后肢外侧(足阳明胃经)高温区组织Mg2+-ATP酶活性亦有增高趋势,但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无显著性意义(P>0.05)。温灸后,双后肢循经高温区组织Ca2+-ATP酶活性较对照区有升高趋势,但差异无显著性统计学意义(均P>0.05)。结论:1)家兔足太阴脾经循经出现温度较高组织的Mg2+-ATP酶活性较非高温区增强,可能导致外周ATP释放能量的功能活动加强,从而促使组织能量代谢旺盛。2)家兔循经温度较高组织的Ca2+-ATP酶活性未见明显改变,提示Ca2+-ATP酶活性在循经高温区的形成过程中可能不起主要作用。  相似文献   

16.
足阳明胃经生理功能解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总结足阳明胃经生理功能以丰富经络学说内容。方法:整理足阳明胃经的相关经典文献,分析足阳明胃经的循行部位、气血多寡、病候及腧穴主治规律与生理功能之间的关系。结果:胃经为十二经脉之长;胃经脉大血多、气盛阳旺;足阳明主润宗筋。结论:足阳明胃经是经络系统中非常重要的经脉,联系脏腑器官众多。通过化生气血、调节气机来调控整个机体的正常运行。  相似文献   

17.
胃经和心包经穴位对多器官功能调节的实验观察   总被引:2,自引:1,他引:2  
目的 观察和比较心包经和胃经对胃和心脏机能的调节。方法:用药物(盐酸消旋山莨菪碱)制作胃和心脏机能偏态的背景。分别针刺分属心包经的3个穴位和胃经的4个穴位.同步观察针刺后心脏和胃的机能变化,比较不同穴住针刺后的调节效应。结果:(1)心包经和胃经的不同穴住针刺效应基本一致。(2)各个穴位刺后基本完奎克服药物对胃电节律的影响。(3)各个穴位针刺后可部分消除药物对胃电波幅和心率的影响。结论:(1)胃经和心包经的穴位对胃和心脏的调节无明显差异。(2)针刺对胃电节肆的调控效果优于对胃电波幅和心率的调控效果,  相似文献   

18.
目的 :观察循经温度现象与Na+/K+ ATP酶活性变化及血管调控物质SP功能活动的关系。方法 :①用红外热像技术观察循经出现的温度变化。② )用酶学方法测定Na+/K+ ATP酶活性 ,放射免疫方法测定P物质 (SP )含量。结果 :①左后肢外侧和右后肢内侧循经高温区组织Na+/K+ ATP酶活性均高于对照区组织 (P <0 .0 5、P <0 .0 1 ) ;②左后肢外侧和右后肢内侧循经高温区组织的SP含量较对照区组织有升高趋势 ,但均无统计学差异 (P >0 .5,>0 .1 )。结论 :①家兔循经出现温度较高组织的Na+/K+ ATP酶活性较非高温区组织的代谢活跃 ;②家兔循经高温区组织P物质水平有一定增高 ,但未见统计学意义  相似文献   

19.
目的:观察大鼠胃经沿线脂肪条带结构与胃经镇痛功能的相关作用。方法:SD大鼠16只,在大鼠胃经沿线脂肪条带结构上手术切除6 mm长一段,1周后针刺“后三里”,测定针刺前后痛阈,并与术前、非手术侧、对照组针刺痛阈进行对比。结果:切断大鼠胃经沿线脂肪条带结构,针刺前后的痛阈未产生有统计学意义的变化,与术前、非手术侧和对照组针刺痛阈变化对比具有显著意义。结论:大鼠胃经沿线脂肪条带结构与胃经镇痛功能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20.
Information of the acupuncture treatment of depression in 93 ancient books has been made statistics with computer. Results showed that Heart Meridian, Pericardium Meridian, Bladder Meridian, Governor Vessel, Conception Vessel, Spleen Meridian and Stomach Meridian have been used frequently; as to areas, the medial aspect of upper limbs, head and face, medial aspect of legs, upper back, chest and abdomen have been mostly selected; as to treatment methods, needling, moxibustion and blood-letting therapies have been utilized. Foundation Item: This study supported by Shanghai Science and Technology Committee (NO. 02DZ19150-2) Translator: XIAO Yuan-chun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