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84 毫秒
1.
<正>目的通过分析迪谢纳氏肌营养不良症(DMD)病人的骨盆和大腿肌肉的T2影像,确定受影响最严重的肌肉,分析其在非量化MR的T2影像上脂肪浸润的级别及与临床评估结果的相关性。材料  相似文献   

2.
例1,男,45岁。患者于3月前发现右大腿后侧一无痛性肿块,后肿块迅速增大。右大腿下段后侧局部肿胀,皮温高,约有20cm×15cm大小范围隆起,质硬,局部无压痛、破溃,周围可见浅表静脉曲张。右膝踝关节活动正常,右足背动脉搏动可触及。MRI示:右大腿下段后侧肌间占位,增强扫描示病灶内不均匀轻度强化。术中见:瘤位于右大腿下段后侧股二头肌与半腱肌、半膜肌间隙之间,包膜完整,瘤体呈浅褐色,约20cm×15cm×12cm大小,质量3.3kg,切开包膜呈烂鱼肉样,右股骨骨质未见明显异常。病理报告示:右大腿黏液性脂肪肉瘤。例2,女,35岁。发现右大腿中上段前侧无痛…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青少年短跑运动中发生的骨盆边缘撕脱骨折的临床表现、发病机理及防治。方法:回顾性收集我院9年来收治的43例在短跑运动中发生的骨盆边缘撕脱骨折青少年患者病例资料,分析其临床表现和影像学检查结果等。结果:43例中,髂前上棘撕脱骨折5例,髂前下棘撕脱骨折36例,坐骨结节撕脱骨折2例;35例保守治疗,8例手术治疗。27例获随访复查,均取得满意疗效。分析损伤原因,建议青少年加强身体素质训练,在运动中保持良好的情绪和状态,做好准备活动,认真掌握动作要领,以避免骨盆边缘撕脱骨折的发生。  相似文献   

4.
正男67岁。因"左大腿包块伴疼痛2周"入院。2周前患者无意发现左大腿包块,疼痛,活动时明显;无红肿、破溃,休息后未消退。查体:左大腿中上段前侧可扪及大小约10cm×5cm包块,色、温正常,质软,稍压痛,活动可,与周围组织无粘连;无放射痛、胀痛。MRI:左大腿股直肌肿胀,中上段肌肉见一梭形肿块影,边界不清,大小约7.1cm×2.5cm×  相似文献   

5.
短跑支撑期股后肌损伤的动力学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本研究通过分析短跑途中跑支撑期下肢关节各种力矩分量,探寻下肢动力学与股后肌损伤的内在联系。方法:8名短跑运动员为受试者,采用即时红外高速摄影技术及三维测力台,引入环节互动动力学方法计算分析短跑最大速度阶段支撑期的下肢关节力矩,研究各种力矩分量(含肌肉力矩、地面反作用力力矩、惯性力矩等)在膝、髋关节处产生的作用,分析在支撑期股后肌的受力及作用情况。结果显示:触地初期,地面反作用力通过膝、髋关节前方,在膝关节处产生伸膝力矩,在髋关节处产生屈髋力矩,为抵抗这一力矩,股后肌群收缩产生屈膝力矩和伸髋力矩分别为231.09±99.04Nm和453.15±199.06Nm。结论:触地初期股后肌承受极大的负荷,是股后肌损伤发生的高危险期。  相似文献   

6.
<正>髋部手术后常需要大量的敷料包扎,腹带固定,砂袋压迫以达到止血的目的,常见的髋部手术大部份为骨盆延长术、髋棘部为一骨突部位,敷料及腹带固定容易松紧或不适,包扎过紧影响血液循环使创面不易愈合,过松容易脱落或达不到止血目的,而大腿内收肌松解术后的患者由于切口位于大腿根部,敷料难以妥善固定,常是手术后护理的一个主要难题.为使骨盆手术及双大腿内收肌手术后即能使术区敷料妥善固定达到止血目的,又能松紧适度不影响血液循环,我科自1992年以来自行设计制造了髋部弹力止血短裤,两年来应用于10例  相似文献   

7.
目的 :探讨皮肌炎的MRI扫描方法与诊断要点,以提高对该病的认识。方法 :回顾性分析临床资料完整的10例成人型皮肌炎的MRI表现,所有患者均行骨盆扫描,成像序列包括轴位STIR、SE T_1WI、FSE T_2WI、冠状位STIR。结果 :10例MRI扫描均可见阳性表现,其中肌肉炎性水肿10例,肌筋膜炎8例,皮下结缔组织炎6例。受累肌肉以臀肌、腰大肌、髂腰肌、内收肌及髋关节周围肌群为著。4例并发恶性肿瘤。结论:MRI检查在皮肌炎的诊断、随访中具有重要应用价值,其检查结果应列入皮肌炎诊断标准之中;骨盆可作为皮肌炎患者的常规扫描部位。  相似文献   

8.
患者女,11岁,维吾尔族.以右大腿渐增性包块伴疼痛1月就诊.X线表现:右股骨上段周围软组织明显肿胀,肌间隙消失,右股骨骨质未见明确异常改变.CT表现:右大腿肌间隙内可见一大小约5 cm×7.1 cm的液性低密度包块,CT值约为8 HU,壁光滑,密度不均,其内可见小点样及斑片高密度影,CT值约为85 HU.该肿块与周围组织界限清楚,右股骨骨质正常(图1).CT诊断为:右大腿肌间隙囊实性占位,包虫可能性大.  相似文献   

9.
例1 患者男,33岁,肢体肌肉疼痛伴肌无力1年,加重2个月.患者入院前1年无明显诱因出现右大腿后外侧肌肉疼痛,伴肌肉肿胀、局部皮温升高;入院前8个月自觉右大腿外侧局部肿块,触之疼痛.外院查MRI示:双侧骨盆及大腿肌肉弥漫性病变,考虑肌炎可能.入院前2个月无诱因出现左大腿、双上臂肌肉疼痛,伴四肢近端无力,呈进行性加重.体格检查:四肢肌肉明显萎缩,双上肢近端肌肉挤压痛.  相似文献   

10.
患者,男性,44岁。于2006—01无诱因出现左侧大腿及膝关节疼痛就诊,在外院拍骨盆X线片示:左坐骨结节膨胀性、溶骨性破坏,其内密度不均,坐骨结节下缘骨皮质不连续,周围软组织内肌间隙影消失。诊断:左坐骨结节膨大性溶骨性破坏,考虑转移性肿瘤。遂来我院,经骨盆X线片、CT检查,仍考虑为转移瘤。患者先后检查胸部CT、腹部B超、前列腺B超等,检查均未见明显异常。全身骨显像示,左侧坐骨见放射性浓聚灶,其余诸骨影像放射性分布规律、对称。2006—04—13在硬膜外麻醉下行左坐骨肿瘤切除术并病理活检。病理回报:骨恶性淋巴瘤。本例手术彻底、预后良好,术后1年骨盆MR检查及全身骨显像检查中未发现转移病灶。  相似文献   

11.
本文介绍了一套新的阻抗装置,可以用来测量在倾斜台上、卧床和下肢负压实验中六段身体(小腿、大腿、骨盆、胸部、上臂、前臂)内血流产生的电传导特点和容积变化。该装置有一套组件组成,包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磁共振T2-mapping技术定量评估儿童脊髓性肌萎缩症(SMA)严重程度的临床价值。方法:前瞻性将28例在本院经基因检测确诊的SMA患儿纳入本研究。记录每例患儿的年龄、体质指数(BMI)和汉默史密斯功能运动量表扩展版(HFMSE)评分。所有患儿行大腿常规序列MRI和T2-mapping扫描,测量右侧骨盆和大腿部位的13块肌肉(右侧臀大肌、阔筋膜张肌、股直肌、股内侧肌、股外侧肌、股中间肌、缝匠肌、半膜肌、半腱肌、股二头肌长头肌、大收肌、长收肌和股薄肌)的T2值,并得到彩色编码的肌肉组织T2值分布图,以确定受累最严重的肌肉。采用两独立样本t检验比较Ⅱ和Ⅲ型SMA患者13块肌肉的T2值、平均T2值、HFMSE评分、年龄及BMI的组间差异,并采用Spearman秩相关分析评估肌肉T2值与各项临床指标的相关性。结果:13块肌肉中,臀大肌的平均T2值最高[(63.3±11.9) ms],长收肌的平均T2...  相似文献   

13.
患者男,36岁,左大腿包块2年余.因逐渐增大来院就诊.查体:患者一般状态良好,肿块位于左大腿中上段外侧深部肌组织内,边界不清,质硬,压之稍疼痛,大小约6 cm×9 cm×17 cm,局部皮肤无脱屑及色素沉着,皮温亦未见明显改变. CT平扫(图1)表现为左大腿中上段外侧深部肌组织内肿块影,大小约6 cm×9 cm×17 cm,边界不清,无包膜,内见斑条及砂粒状钙化灶,左侧腹股沟及左盆腔闭孔内肌旁分别见大小约3.2 cm×2.4 cm及3.5 cm×4.6 cm类椭圆形包块影,边界清晰.CT增强(图2~4)示动脉期肿瘤明显强化,CT值约128~132 HU,形态不规则,内部见不规则低密度区,CT值约30 HU,无强化,其周围血管明显增多,迂曲扩张,左腹股沟及骨盆肿块不均匀中等强化.  相似文献   

14.
目的:量化分析优秀短跑运动员途中跑步态中下肢各关节力矩的贡献成分及下肢肌群的做功情况.方法:采集8名优秀短跑运动员在塑胶跑道上途中跑时完整步态的二维运动学数据(300 Hz)及地面反作用力(1200 Hz)数据,利用环节互动动力学方法分析下肢各关节力矩,并计算各关节角度变化和下肢各关节肌群功率变化.结果:在支撑阶段,主...  相似文献   

15.
患儿男,1岁.因"发现右大腿部肿块两个月"入院.患儿父母于两个月前偶然发现患儿右侧大腿中段有一鸽蛋大小肿块,不伴红肿热痛.专科检查:右大腿中段内侧可扪及一约3.0 cm×4.0 cm ×7.0 cm大小的囊性肿块,其长轴与大腿长轴一致,质中,活动度尚可,表面无红肿,无渗出,无关节活动障碍.其余辅助检查无特殊. MRI检查:右大腿中上段股骨前内侧软组织内见一大小约3.5 cm ×5.0 cm×7.0 cm的异常信号占位影;病灶呈"梭"形,沿大腿肌间隙生长,T1WI上病灶呈等低信号,T2WI上呈高信号;FS-T2WI呈高信号,病灶表面股神经伴行;增强扫描扫描病灶明显不均匀强化,周围境界清楚,邻近骨骼未见破坏.  相似文献   

16.
患者男,56岁,左侧大腿根部肿块2周余,于2010年5月25日就诊.体检:左侧大腿根部肿块,大小约50 mm×40mm×30 mm,质硬,无触痛,界不清,活动度欠佳.MR检查示左侧缝匠肌明显增粗,病灶大小约57 mm×28 mm,呈界限不清的梭状,长轴与缝匠肌长轴平行,T1WI信号略高于周围肌肉组织(图1),T2WI表现为不均匀高信号,周围可见少许水肿影(图2),增强扫描病灶呈不均匀强化(图3),肌间筋膜未受累及.  相似文献   

17.
张科蓓 《医学影像学杂志》2006,16(8):813-813,816
患者女,47岁。四肢遇冷发绀,伴四肢关节疼痛16年。于我院检查诊断为混合性结缔组织病(MCTD)。1996年开始出现皮下硬结,伴反复皮肤破溃。病程中有反复间歇性高热。本次因“腰背、臀周疼痛半年,活动不利”入院,查体可见四肢及臀部皮肤多发红色斑疹伴多处破溃渗液、结痂和陈旧疤痕,并可及皮下硬结,臀周处硬结连接成片似甲壳包裹。影像学检查:骨盆正位片示双侧臀部及大腿软组织内弥漫性多发钙化斑,状如飘雪(图1)。骨盆CT平扫示臀部周围皮肤及皮下软组织内多发点片状钙化灶,臀后半周似有白色花边围绕,但肌肉组织内未见明显钙化灶(图2)。讨论:…  相似文献   

18.
腰丛状神经纤维瘤1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患者 女,40岁。6个月前无明显诱因出现右下肢疼痛,以大腿内侧、小腿内侧及前方明显,疼痛逐渐加重,影响行走。患者步入病房,步态蹒跚。腰椎右侧叩击痛(+),股神经牵拉实验(+)。双下肢各肌群肌力 V 级,肌张力正常。生理反射存在,病理征(-)。右大腿内侧、小腿内侧及前方皮肤感觉略减退。肌电图显示右股神经支配肌呈神经源性改变,右股神经周围运动未引出。  相似文献   

19.
患者 男 ,70岁。不明原因出现腰部胀痛不适 ,站立行走活动时加重 ,且逐渐出现左髋部疼痛 3年余。 2 0d前无意中发现左大腿根部有一包块。体检 :左大腿根部内有一椭圆形包块 ,大小约 10cm× 11cm× 12cm ,质中 ,表面光滑 ,无压痛 ,边界清楚 ,活动度稍差。影像学检查 :MRI示左大腿根部内收肌群内见一实质性肿块 ,大小约 7cm× 10cm× 11cm ,边界较清楚。T1 WI与周围肌肉组织等信号 ,T2 WI呈中高混杂信号。注射对比剂后病灶明显强化 ,内部见坏死区 (图 1,2 )。左股骨信号未见异常。单光子发射计算机体层成像 (SPECT)示左大腿根部见软组…  相似文献   

20.
1病历简介患者,男,37岁。2002年2月因左大腿渐大性包块伴疼痛3个月余就诊。查体:一般情况良好,全身浅表淋巴结无肿大,左大腿后方见一10cm×7cm×6cm包块,边界清,质硬,活动度差,轻度压痛。X线检查:左大腿中后部边界不清软组织肿块影,左股骨骨质未见破坏及缺损。2002年3月CT扫描示:左大腿中下段后方见一8cm×7cm×9cm似椭圆形软组织密度肿块,内密度尚均,CT值为23~30Hu。病灶有一较完整包膜,周围肌间隙存在,局部股骨骨质未见骨质破坏及缺损(图1)。CT诊断:左大腿中下段后方软组织肿瘤,良性可能性大。手术所见:屈肌与深筋膜之间10cm×7cm×6c…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