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18 毫秒
1.
强直性脊柱炎骶髂关节病变的X线、CT、MRI诊断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刘泽有 《中原医刊》2005,32(17):78-79
目的分析强直性脊柱炎患者骶髂关节病变的X线、CT及MRI表现,评价其在强直性脊柱炎中的诊断意义。方法回顾性分析64例强直性脊柱炎患者骶髂关节的X线及CT表现和12例患者的MRI骶髂关节表现,对照其分级阳性情况发生率,分析其在强直性脊枉炎诊断中的意义。结果64例强直性脊柱炎患者128个骶髂关节X线及CT表现分别为0级25个,Ⅰ级41个,Ⅱ级156个,Ⅲ级26个,Ⅳ级8个。12例AS患者的23个骶髂关节可见软骨异常,表现为T1WI和T2WI上正常线形中等信号的软骨影像消失取代之为无规则增粗或扭曲样中等信号。结论骶髂关节X线平片仍为诊断强直性脊柱炎最简便可行的方法,但对于分析定性不如CT及MRI,CT及MRI在对骶髂关节病变分级方面无差异性,但在显示关节滑膜增厚、软骨破坏、韧带损伤方面MRI优于CT检查。  相似文献   

2.
目的 探讨强直性脊柱炎的临床与影像学表现特点,分析其早期影像学表现,比较X线与CT对强直性脊柱炎的诊断价值.方法 对经临床确诊的43例强直性脊柱炎的临床与影像学表现进行回顾性分析,全部病例均有骶髂关节平片,另外腰椎正侧位片34例,髋关节、膝关节、踝关节片各3例;骶髂关节CT扫描29例.结果 所有患者均有骶髂关节炎,其中Ⅰ级2例,Ⅱ级10例,Ⅲ级14例,Ⅳ级17例.脊柱异常表现为竹节状者26例,其他中轴关节异常表现者8例.X线与CT检查对Ⅲ、Ⅳ级骶髂关节表现显示基本相同,CT对早期骶髂关节病变显示明显优于X线摄影.结论 强直性脊柱炎早期常累及骶髂关节,逐步向脊柱及中轴关节发展,CT检查能对强直性脊柱炎做出正确分期,对临床诊断及治疗预后有较高的准确性,优于X线平片.  相似文献   

3.
目的:分析强直性脊椎炎(AS)骶髂关节受累的X线平片、CT和MRI的影像学特点,进一步提高诊断水平。方法:回顾分析48例AS患者的骶髂关节的X线、CT及MRI影像学表现特点。结果:X线检查23例,骶髂关节受累检出率17.4%;CT检查32例,骶髂关节受累检出率59.4%;MRI检查40例,骶髂关节受累检出率90.0%。MRI显示AS骶髂关节受累的检出率优于X线平片和CT(P0.05)。结论:X线平片对典型AS能作出准确诊断,但对AS的早期诊断不如CT、MRI;MRI能显示X线平片和CT不能显示的AS骶髂关节受累的急性炎症改变,滑膜炎所致的少量积液和滑膜异常强化是骶髂关节受累最常见的MRI表现。  相似文献   

4.
目的通过探讨X线、CT、MRI在强直性脊柱炎患者骶髂关节病变的表现,评价三种检查方式在强直性脊柱炎影像学诊断中的意义。方法收集86例强直性脊柱炎患者分别行骶髂关节X线、CT、MRI检查的影像学资料,探讨三种影像学检查方法在强直性脊柱炎患者中的不同表现来检测骶髂关节病变程度(诊断AS的主要依据),由此判断分析早、中、晚强直性脊柱炎。结果早期AS患者共有46例,X线与CT、MRI分别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9.28,P0.01;χ~2=10.38,P0.01);晚期AS患者共有40例,X线与CT、MRI分别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0.03,P0.05或χ~2=0.01,P0.05)。结论目前AS骶髂关节病变影像学检查中X线平片易漏诊,在骶髂关节Ⅰ、Ⅱ级早期病变分析定性方面,CT及MRI的诊断意义要比X线平片显著;在Ⅲ、Ⅳ级晚期病变中,三者相差不大;在Ⅰ、Ⅱ级早期病变中,CT与MRI比较各有其优势。  相似文献   

5.
聂建 《当代医学》2014,(3):53-54
目的:探讨早期强直性脊柱炎骶髂关节病变影像学的诊断作用。方法收集34例早期强直性脊柱炎骶髂关节病变患者分别采用CT、X线、MRI检查的影像学资料,回顾性分析早期强直性脊柱炎骶髂关节病变在3种影像学检查中的特征表现、检出率及不同分期检出率。结果34例患者X线、CT与MRI检查骶髂关节病变检出率分别为44.12%、70.59%和94.12%,CT检查其骶髂关节病变总检出率明显高于X线检查(P<0.05),MRI检查其骶髂关节病变总检出率明显高于X 线和CT检查(P<0.05);对病变0级,CT检出率明显高于X线检出率(P<0.05),MRI检出率明显高于X线检出率(P<0.01);对病变Ⅰ级,CT、MRI检出率明显高于X线检出率(P<0.05);CT与MRI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对病变Ⅱ级,CT与X线、MRI相比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结论 CT对早期强直性脊柱炎的诊断与X线、MRI检查相比,X线平片对早期骶髂关节炎诊断比较困难,易漏诊,而CT、MRI检查对其诊断敏感性和特异性高,对控制强直性脊柱炎早诊断、早治疗有积极意义。  相似文献   

6.
李光  刘焦枝  王勇  王立莎 《海南医学》2012,23(12):81-82
目的探讨强直性脊柱炎骶髂关节早期病变的X线平片、CT和低场MRI影像学特点及敏感性。方法回顾分析本院诊治的23例患者的X线平片、MRI及螺旋CT的影像资料,比较三种检测方法的影像学特点和敏感性。结果三种不同影像学检测方法相比,MRI检测率最高。结论 X线平片早期诊断效果较差,MRI与螺旋CT相比,可清晰显示骶骼关节病变情况,对强直性脊柱炎的治疗起到了明确诊断的作用,且检出率评估高于CT扫描。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x线和CT表现对强直性脊柱炎(AS)骶髂关节病变的不同诊断价值。方法对比分析79例临床诊断为As患者的x线平片和CT平扫图像对As骶髂关节病变不同分级的表现特征。结果(1)CT检查对于Ⅰ~Ⅱ级骶髂关节炎的认定优势大于x线;而Ⅲ级和Ⅳ级二者接近。(2)CT检查对于关节面囊状破坏、关节面模糊和关节间隙的改变方面有较高的显示率。结论cT检查能够比x线更早地显示强直性脊柱炎患者骶髂关节的病变,有利于临床早期进行干预治疗。  相似文献   

8.
目的:研究女性强直性脊柱炎的骶髂关节病变的早期X线平片、CT影像表现,探讨影像学对强直性脊柱炎的骶髂关节病变诊断价值.方法:对临床确诊的22例强直性脊柱炎的双侧骶髂关节(SIJ)摄X线平片,同时作CT扫描.总结其影像表现及病变分级,作平行对照研究,并进行分析.结果: 强直性脊柱炎的骶髂关节病变的患者主诉以髋部疼痛、腰痛、弯腰受限、颈椎受限出现的百分率依次为40.91%、36.36%、18.18%、4.55%.X线骶髂关节影像表现正常、关节变毛糙、模糊、硬化、关节融合分别为13.64%、59.10%、22.73%、4.55%;CT分别为0%、50.0%、45.55%、4.55%.X线与CT诊断的符合率从0级~Ⅳ级分别为0%、66.6 %、85.71%、100%.结论:女性强直性脊柱炎的骶髂关节病变的早期诊断受女性自身解剖结构复杂等因素影响,X线平片的早期诊断困难,对临床怀疑而平片难以确诊的早期病变,CT检查有较高价值.平片表现为早期病变(0~Ⅱ级)的患者CT对其分级更为准确,可提高1~2个级别.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X线平片、CT和MRI在早期强直性脊柱炎(AS)骶髂关节病变中的诊断价值。方法:回顾分析90例早期AS骶髂关节病变患者的X线平片、CT及MRI资料,总结相应影像学表现及病变分级,并作平行对照研究。结果:①CT与MRI对早期AS骶髂关节改变检出率明显高于X线平片(P<0.05),但CT与MRI的检出率无显著性差异(P>0.05)。②早期AS骶髂关节病变0级,X线平片与CT、MRI分级有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早期AS骶髂关节主要表现为骨质疏松、侵蚀、囊变以及关节软骨肿胀等,CT、MRI较X线平片对这些表现的检出率要高,尤其是对于那些临床疑似AS但X线平片难以准确判断的早期病变,CT与MRI检查具有较高的诊断价值。  相似文献   

10.
目的 探析早期强直性脊柱炎骶髂关节病变进行MRI、CT、X线检查诊断的临床应用价值. 方法 入选该院2013年9月—2015年6月早期强直性脊柱炎骶髂关节病变病人50例,分别进行MRI、CT、X线检查,比较3种检查方式的诊断准确性. 结果 早期强直性脊柱炎骶髂关节病变的 MRI 检查的诊断准确率 94.0%显著高于 X 线检查的44.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x2=29.22,P<0.01),CT检查诊断准确率92.0%显著高于X线检查的44.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x2=26.47,P1<0.01);CT检查与MRI检查的诊断准确性差异无统计学意义(x2=0.15,P3=0.70);早期强直性脊柱炎骶髂关节病变的CT检查囊性变或侵蚀、骨质硬化、毛刺感、欠光滑等影像特征显著高于X线检查,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早期强直性脊柱炎骶髂关节病变的MRI特征主要为关节韧带、软骨与滑骨的强化,骨髓水肿,关节软骨破坏. 结论 早期强直性脊柱炎骶髂关节病变进行MRI检查准确性较高,值得临床推广.  相似文献   

11.
侯志雄  蓝华  吕集盛 《海南医学院学报》2012,18(11):1662-1664,1668
目的:探讨螺旋CT在强直性脊柱炎骶髂关节病变诊断中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选择强直性脊柱炎骶髂关节病变患者99例,所有患者均接受普通X线平片及多层螺旋CT检查。比较两者对疾病的分期及对各种征象的显示情况。结果:1.螺旋CT对Ⅰ级和Ⅱ级病变的检出率显著高于X线平片,其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在Ⅲ级和Ⅳ级病变的检出中,两种检查方法无统计学差异(P>0.05)。2.螺旋CT对关节面侵蚀、关节面下骨质囊变、腰5骶1关节突病变及软组织肿胀的显示率均显著高于X线平片(P<0.05)。在对关节增生硬化、关节间隙增宽或狭窄、关节强直的显示中,两种检查方法无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螺旋CT在强直性脊柱炎骶髂关节病变诊断中具有很高的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12.
目的比较分析CT与MRI平扫在诊断强直性脊柱炎骶骼关节病变中的应用情况。方法收集近3年来我院门诊和住院部接受治疗的强直性脊柱炎骶髂关节病变患者60例,分别使用CT和MRI进行检查,对检查结果进行分级对比。结果 MRI对于强直性脊柱炎的早期诊断效果要高于CT,P0.05;而在强直性脊柱炎≥II级的结果对比中无明显差异,P0.05。CT对于骨质侵蚀和骨质硬化的检出效果优于MRI,P0.05。结论 MRI对于强直性脊柱炎的早期诊断效果高于CT,CT对于骨质侵蚀和骨质硬化的检出效果优于MRI,二者互补,CT与MRI联合对于强直性脊柱炎骶髂关节病变早期诊断具有重大的意义。  相似文献   

13.
覃文  张勇军  黄皿 《中外医疗》2014,(5):180-181,183
目的探讨CT及X线对于强直性脊柱炎(AS)骶髂关节病变的临床价值。方法选择2010年3月-2012年3月该院收治的90例强直性脊柱炎(AS)骶髂关节病变患者作为观察对象,分别采用CT平扫及X线扫描。分析研究强直性脊柱炎(AS)骶髂关节病变在CT平扫及X线下病变程度以及表现。结果经不同检测后,90例患者影像显示,CT平扫检出率明显高于X线扫描,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AS病变分级诊断人数比较,0级一Ⅳ级诊断人数中CT人数高于X线人数(P〈0.05),X线与CT检查在病变级别较低时检测关节数存在差异(P〈0.05);UI级到Ⅳ级病变,两组检查结果无明显差异。结论临床应用CT平扫对强直性脊柱炎(As)骶髂关节病变诊断价值较高,更易观察出细小部分及早期病变,为骶髂关节病变分级提供更为明确的依据,且误诊率低,值得临床推广使用。  相似文献   

14.
目的研究早期强直性脊柱炎骶髂关节病变患者应用X线、CT及MRI诊断的价值。方法资料选取本院2015年5月-2016年5月收治的早期强直性脊柱炎103例骶髂关节病变患者予以回顾性地分析,分别应用X线、CT及MRI检查,观察与比较其诊断价值。结果 X线检查显示关节间隙变宽,CT检查显示关节间隙变窄且模糊,MRI检查显示关节积液呈现长T2、T1;MRI0级强直性脊柱炎的检出率16.50%均比X线、CT0.00%高,且MRI、CT于Ⅰ级和Ⅱ级检出率31.07%和32.04%、30.10%和30.10%均比X线7.77%和15.53%高,比较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P0.01);MRI关节面骨质囊变与关节面侵蚀检出率85.44%与96.12%均分别比X线34.95%与63.11%、CT67.96%与80.58%高,比较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早期强直性脊柱炎骶髂关节病变患者行X线、CT及MRI诊断均有一定应用价值,且MRI在组织病变和强直性脊柱炎诊断中具有更高检出率,临床需加以充分利用,从而尽早确诊,并为疾病采取相应治疗措施提供借鉴。  相似文献   

15.
目的 分析强直性脊柱炎骶髂关节病变的影像学表现.方法 从西南医科大学附属医院2014年1月至2017年1月收治的339例强直性脊柱炎患者中随机选出80例患者的CT和MRI图像进行比较,并对确诊为强直性脊柱炎合并肿瘤的34例患者的CT及MRI图像进行分析.结果 MRI对骶髂关节病变的Ⅰ级、Ⅱ级检出率分别为27.5%和43.8%,高于CT的12.5%和28.8%,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并且MRI对关节面侵蚀、关节面下骨质囊变、关节面增生硬化、软组织肿胀的检出率分别为70.0%、66.3%、82.5%、50.0%,高于CT的38.8%、35.0%、51.3%、28.8%,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合并肿瘤的强直性脊柱炎多为Ⅲ级、Ⅳ级,并且多表现为关节间隙变窄、骶髂关节面虫蚀样破坏及硬化.结论 与CT相比,MRI能更早更准确的对强直性脊柱炎进行诊断;强直性脊柱炎有合并肿瘤的风险,临床应引起重视.  相似文献   

16.
目的 探讨分析强直性脊柱炎(AS)各期特异性影像学特征,为诊断和治疗该病提供科学依据。方法回顾调查我院近几年收治的强直性脊柱炎病例的影像学特征,分析强直性脊柱炎影像学特点。结果患者以腰骶疼痛、晨僵等为主要症状。强直性脊柱炎骶髂关节CT表现示病变主要累及骶髂关节滑膜部的髂骨侧,骶髂关节变毛糙、模糊、受侵蚀出现率最高。双侧x线检查16例AS中,Ⅰ级2例,Ⅱ级5例,Ⅲ级7例,Ⅳ级2例。16例均有骶髂关节变毛糙、模糊、关节变窄等征象。平扫CT显示16例,≥Ⅱ级14例中骶髂关节异常,即骶髂关节变毛糙、模糊、受侵蚀,病变局限于一侧3例,占18.75%;双侧不对称者6例,占37.5%;5例关节出现硬化,占31.25%,其中2例双侧硬化程度不一致,占12.5%;3例关节融合,占18.75%;另同时合并关节变窄者6例,占37.5%,2例仅有左侧关节间隙变窄,右侧正常。CT不足Ⅱ级者,进行MRI检查。本组中I级2例,采用MRI扫描均可见骶髂关节周围骨髓信号不同程度异常,1例于T1WI呈现低信号,为不均匀减低和连续性碎裂现象;1例压脂T2WI及STIR呈现高信号、不规则增厚,该例临床表现软骨破坏、关节旁水肿和广泛脂肪沉积。结论通过X射线、CT和MRI检查对诊断强直性脊柱炎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究分析CT与MRI在强直性脊柱炎骶髂关节病变临床诊断中的应用价值。方法随机选取我院2014年10月-2015年10月期间收治的80例强直性脊柱炎患者为研究对象,先后对其进行CT与MRI检查,观察并分析两种检查方式的诊断结果。结果 MRI对强直性脊柱炎骶髂关节病变Ⅰ级、Ⅱ级的检出率均显著高于CT(P0.05);MRI对强直性脊柱炎骶髂关节病变关节面侵蚀、关节面下骨质囊变、腰5骶1关节突病变、软组织肿胀的检出率均显著高于CT(P0.05),但两种检查方法对关节面增生硬化、关节间隙下增宽或变窄、关节强直的检出率之间的差异均不显著(P0.05)。结论 MRI在强直性脊柱炎骶髂关节病变临床诊断中的检出率较CT高,具有良好的应用价值,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18.
目的研究多层螺旋CT在强直性脊柱炎骶髂关节病变临床诊断中的应用价值。方法选取我院104例患有强直性脊柱炎骶髂关节病变的患者,于规定时间内分别使用x线平片和螺旋CT对所有患者的病变情况进行检查。结果(1)在Ⅰ级和Ⅱ级强直性脊柱炎骶髂关节病变的检出中,多层螺旋CT的检出率高于x线平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对于Ⅲ级和Ⅳ级病变的检出,两者差异则无统计学意义(P〉0.05)。(2)螺旋CT检查出关节面侵蚀、关节面下骨质囊变、骨质增生硬化和软组织肿胀的患者明显多于x线平片,其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对关节间隙狭窄或增宽和关节强直的检查结果进行比较,两者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在强直性脊柱炎骶髂关节多种病变的检查中,多层螺旋CT都显现出了较高的有效性。  相似文献   

19.
骶髂关节MRI检查在强直性脊柱炎诊断中的价值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何涌  曾阳东 《广西医学》2009,31(4):482-484
目的探讨强直性脊柱炎(AS)早期骶髂关节MRI表现及对诊断的价值。方法对23例患者行骨盆X平片及双侧骶髂关节MR扫描,对比分析X线、MRI扫描征象。结果23例AS患者中X线检出率52.2%,MRI检出率87.0%。Ⅰ-Ⅱ级患者MRI可见关节软骨增厚、信号异常,滑膜信号异常,以及骨髓水肿;Ⅲ-Ⅳ级患者除有Ⅰ-Ⅱ级的表现之外,还可见大范围的骨质硬化、骨髓内脂肪沉积。Ⅰ-Ⅱ级病变MRI检出率高于X线,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对Ⅲ、Ⅳ级病变两种方法检出率相似(P〉0.05)。结论MRI能够显示AS患者骶髂关节的早期病理改变,可作为AS早期诊断的首选方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