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肝内胆管细胞癌的CT诊断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探讨肝内胆管细胞癌的CT增强特征及其病理基础,提高该病CT诊断的准确性。方法15例经病理证实的肝内胆管细胞癌,均行CT平扫及增强扫描,其中,6例加做CT延时扫描。结果15例平扫表现为低密度病灶伴肝内胆管扩张8例,合并肝内胆管结石4例,合并钙化2例;增强扫描呈线样强化7例,呈网格样强化6例,结节样强化1例,无明显强化1例;病理显示肝内胆管细胞癌纤维组织丰富,血管稀少。结论CT平扫病灶呈低密度而增强扫描呈线样及网格样强化对肝内胆管细胞癌的诊断及鉴别诊断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肝内胆管细胞癌的CT表现及其诊断价值。方法对28例经手术或穿刺活体组织检查经病理证实为肝内胆管细胞癌患者的CT表现进行分析。结果28例肝内胆管细胞癌患者的30个病灶CT平扫均为低密度,病变区或其周围见胆管扩张,其中15例见肝包膜回缩征,11例为肝内胆管结石术后。增强扫描动脉期病灶边缘环形增强9例。门静脉期11例中央网格样增强。延迟期8例呈向心性增强,密度略高于正常肝实质。结论肝内胆管细胞癌CT表现具有一定特异性,有利于肝内胆管细胞癌诊断。  相似文献   

3.
目的:分析胆管错构瘤的CT及MRI特点,以提高对该病的诊断水平。方法:回顾性分析我院经病理证实的肝内胆管错构瘤13例患者的CT或MRI资料,观察病变在CT及MRI图像上的分布、大小、形态及强化特点。结果:CT平扫主要表现为肝内低密度的囊状病变灶,病灶直径小于10mm,CT增强扫描无强化;MRI主要表现为T1WI上病变信号低于肝实质,T2WI病灶显示清楚,呈明显的高信号,增强扫描病灶未见强化,部分病灶出现边缘强化;MRCP显示肝内多发囊性病变与肝内胆管不相通。结论:胆管错构瘤的CT及MRI表现有一定的特征性,有助于对该病的诊断。  相似文献   

4.
目的 探讨原发性肝神经内分泌癌的CT和MRI表现,提高影像诊断水平.方法 回顾性分析经手术病理证实的6例肝原发性神经内分泌癌患者资料,术前4例行CT平扫及增强扫描,2例行MR平扫及增强扫描.结果6例中肿瘤呈多发1例,表现为1个大肿瘤伴周围多个小结节灶,其余5例均为单发.CT平扫除1例病灶周边可见点状钙化外,均表现为肝内低密度占位,病灶中央见较大范围的不规则更低密度区,边界清晰.肿瘤在MR T1WI表现为不均匀低信号,T2WI表现为略高信号.增强扫描实质部分表现为早期轻中度持续强化,但强化程度有所下降,也可表现为门静脉期和延迟期呈轻度强化,中心更低密度或信号区多无明显强化;周围肝内血管呈受压推移改变,腹腔及后腹膜均未见明显肿大的淋巴结.结论CT和MRI能显示原发性肝神经内分泌癌的特征,在该病的诊断和鉴别诊断中有一定价值.  相似文献   

5.
目的 探讨肝细胞腺瘤的影像特征及其相关病理基础.方法 回顾性分析经手术病理证实的12例肝细胞腺瘤患者资料,根据肿瘤的病理特性分为脂肪变性型、炎细胞浸润伴血窦扩张型、异型细胞型和不典型肝细胞腺瘤4类亚型,分析不同病理亚型肝细胞腺瘤的CT及MR表现特征并与病理结果进行对照分析.结果 脂肪变性型共4例,其中2例行CT扫描,1例行MR扫描,1例同时行CT加MR扫描.CT平扫1例,表现为低密度;增强扫描3例,动脉期、门静脉期及延迟均为低密度;MR平扫2例,T1WI正相位均为等信号,T1WI反相位均为低信号,T2 WI均为中低信号;增强扫描1例,动脉期、门静脉期及延迟期均为低信号.炎细胞浸润伴血窦扩张型共2例,均行MR扫描,1例行CT扫描;CT平扫为低密度且CT三期动态增强均表现为高密度;MR平扫2例,T1WI 1例为等信号、1例为低信号,T2WI均为中高信号,MR增强扫描,2例三期动态增强呈不均匀渐进性持续强化,均为高信号.异型细胞型共3例,CT平扫2例,1例为均匀低密度、1例为均匀等密度;CT增强扫描3例,动脉期均为高密度,门静脉期强化程度减低(2例为高密度、1例为等密度),延迟期密度进一步减低(2例呈略高密度、1例呈略低密度);1例同时行CT及MR扫描,MR平扫T1WI为等信号,T2 WI为中高信号.不典型肝细胞腺瘤共3例,1例同时行CT和MR扫描,2例仅行MR扫描.1例CT平扫为均匀低密度,增强扫描动脉期为高密度,门静脉期为等密度,延迟期为略高密度;3例MR平扫,T1WI为2例为等信号,1例为中高信号(1/3例);T2WI为中高、中低、等信号各1例;增强扫描2例,动脉期均为高信号,门静脉期呈中低、中高信号各1例,延迟期呈等信号和中低信号各1例.结论 肝细胞腺瘤的影像特征与其病理组织特征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6.
动态多期螺旋CT扫描在肝内胆管细胞癌诊断中的价值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探讨螺旋CT动态增强扫描在肝内胆管细胞癌诊断中的应用价值。方法对经手术病理证实的30例肝内胆管细胞癌的CT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 30例患者中,肿瘤型18例,平扫表现为肝内单发的低密度不规则肿块,增强动脉期病灶无强化6例,外周部分呈轻度、不完全的环状强化12例,门脉期病灶进一步强化14例,延迟扫描病灶内部呈斑片状持续强化6例、网状或线状持续强化8例,病灶中央始终不强化4例;浸润型4例,平扫表现为肝内胆管壁局限性增厚、管腔狭窄,于增强后各期胆管壁缓慢持续强化;腔内生长型8例,平扫示近肝门部局限性软组织肿块并见肝管扩张增粗及狭窄,增强后近肝门肿块缓慢持续强化。结论螺旋CT动态增强扫描对提高肝内胆管细胞癌的正确诊断率具有一定价值。  相似文献   

7.
结节样周围型胆管细胞癌的CT和MRI表现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目的:分析结节样周围型胆管细胞癌(PCC)的CT和MRI表现及其病理基础.方法:15例经病理证实的结节样PCC患者,11例行多层螺旋CT平扫及动态增强扫描,6例行MRI平扫和动态增强扫描.结合病理结果分析其CT和MRI表现.结果:15例共检出病灶19个,直径(2.8±1.4)cm,于肝左、右叶均见分布.CT共检出15个病灶,增强扫描示14个病灶动脉期呈周边强化,门脉期显示8个病灶内对比剂向中央扩散强化,6个病灶未见上述强化方式;1个病灶CT动态增强扫描呈"快进快出"改变.4个病灶见邻近肝包膜凹陷,2个病灶伴随胆管轻度扩张.6例MRI共检出6个病灶,T2WI示5个病灶呈不规则低信号,动态增强扫描示相应区域均见强化;另1例病灶增强扫描动脉期有异常强化,门脉期及延迟期呈等信号.结论:结节样周围型胆管细胞癌的CT和MRI表现多样,与病灶内各种成分的比例和分布相关,其动态增强表现有一定特征性.  相似文献   

8.
树胶肿型神经梅毒的影像学表现(附三例报告)   总被引:12,自引:1,他引:11  
目的 探讨树胶肿型神经梅毒的影像学表现。方法 搜集 3例做过头颅手术的树胶肿型神经梅毒 ,全部 3例均有婚外性生活史 ,实验室检查血清和 (或 )脑脊液标本高度提示梅毒 ,术后病理诊断为脑树胶肿型梅毒。结果 头颅影像检查中 ,例 1CT平扫示左侧颞叶大片低密度病灶 ,约5 0cm× 3 5cm大小 ,伴明显的占位效应 ,增强扫描以环状强化为主 ,未行MR检查。例 2CT平扫见右额叶混杂密度病灶 ,增强后病变中心有小点状强化 ,呈轻度占位 ;MR扫描见右额叶、右侧脑室旁分别有一直径为 1 5cm和 1 0cm大小的T1WI呈等信号、T2 WI呈高信号的类圆形病灶 ,增强后病灶呈环状强化 ,右侧脑室前角轻度受压 ;例 3头颅CT平扫示颅内多发低密度占位性病变 ,以双额叶和左颞叶为主 ,未做增强扫描 ,而MR平扫示双侧大脑半球多发性长径 1~ 3cm大小不等的结节和团块状病灶 ,T1WI呈低信号、T2 WI呈高信号 ,注入对比剂后大多为结节样或环状强化。结论 该病的影像学表现缺乏特征性 ,术前诊断须综合分析临床表现、实验室检查及影像学资料  相似文献   

9.
周围型肝内胆管细胞癌的CT诊断及鉴别诊断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周围型肝内胆管细胞癌的诊断及鉴别诊断,提高对周围型胆管细胞癌的认识.方法:回顾性分析对23例经手术病理证实的周围型胆管细胞癌的常规CT平扫及增强扫描.结果:CT平扫所有病灶均为低密度,大小约2.5~8.0cm,平均为5.0cm.19例为单发病灶,4例为多发大小不一病灶,其中肝内胆管扩张18例,肝内胆管结石6例,肝叶变形萎缩9例,局部肝轮廓凹陷6例,增强扫描:动脉期和静脉期可见边缘不规则断续的轻度晕圈状强化,内部出现不同程度线样及条网状强化.延迟扫描:随时间延长病灶逐步进一步强化,密度等于或大于同层肝组织.结论:周围型肝内胆管细胞癌的表现有一定特征性,实质性病灶延迟强化及病灶内胆管扩张是胆管细胞癌的特征表现.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末梢型肝内胆管细胞癌MSCT影像学征象,提高术前影像诊断水平。方法回顾性分析12例经病理证实的不典型末梢型肝内胆管细胞癌的影像学资料。结果CT平扫病灶均为稍低密度,增强扫描动脉期6例见不均匀轻度强化,3例呈富血供强化;门脉期及延迟期5例病灶渐进性、向心性持续轻度强化,5例轻度环状强化,2例病灶未进一步强化;肝包膜皱缩5例,肝叶萎缩4例,周围胆管轻度扩张3例,合并胆管结石3例。结论不典型末梢型肝内胆管细胞癌平扫呈边缘模糊稍低密度影,增强动脉期呈轻度不均匀性环状强化,延迟期渐进性强化为特点,周围胆管扩张、肝叶萎缩及肝包膜皱缩是其重要间接征象。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肝内胆管细胞癌的CT表现,提高其诊断与鉴别诊断水平.材料和方法:回顾性分析12经手术、活检证实的肝内胆管细胞癌CT表现.结果:12例中,肿块型7例、管周浸润型3例和管内生长型2例.CT平扫:全部病灶以低密度为主.增强扫描:病灶边缘轻中度环状增强4例、轻度片状增强2例、中度结节状增强2例和线状及网格样增强2例.延迟扫描:早期边缘增强,延迟内部增强逐渐明显,呈不均匀分隔状或片状6例;早期边缘无增强,而呈延迟增强2例;早期网格样增强,延迟片状明显增强2例.结论:肝内胆管细胞癌CT增强扫描有一定的表现特征,结合其他CT征象和临床综合分析,可与肝内其他疾病相鉴别.  相似文献   

12.
周围型肝内胆管癌的多层螺旋CT动态扫描观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分析肝内周围型胆管细胞癌(IHPCC)多层螺旋CT动态增强扫描的CT表现.方法 经手术病理证实的25 例IHPCC 病人,均行 CT 平扫及三期动态增强扫描,回顾性分析其CT表现.结果 所有病例CT平扫病灶均表现为大片状低密度影,病灶内或病灶周围可见胆管扩张.增强扫描动脉期病灶无强化8例,轻度强化17例;延迟扫描均有不同程度强化表现.结论 CT动态增强扫描是肝内周围型胆管细胞癌诊断和鉴别诊断的重要方法.  相似文献   

13.
赵越  易飞 《放射学实践》2020,(6):761-767
【摘要】目的:分析钙化上皮瘤的CT及MRI表现,并探讨其病理基础。方法:回顾性分析17例经手术病理证实的钙化上皮瘤患者影像学资料并复习相关文献,其中8例行CT平扫及增强扫描,6例行MR平扫及增强检查,2例仅行CT平扫,1例先行X线片,后行MR平扫加增强检查。结果:10例CT共13个病灶。8个病灶见钙化,其中5个病灶完全钙化。2个病灶见坏死。10个病灶边界清清楚,3个瘤周见絮状稍高密度影。8例CT增强扫描共11个病灶,其中3个轻度强化,5个不均匀中度强化,3个病灶完全钙化无强化。6例MR均为单发,2例T1WI呈等信号,T2WI呈外周高中央低信号,DWI呈环状高信号,增强呈“环靶征”。2例T1WI呈等或稍高信号,T2WI呈高信号,内见微囊状更高信号,灶周可见斑片状高信号,增强不均匀强化。2例T1WI呈稍低信号,T2WI均呈稍高信号,增强不均匀强化。1例X线片呈高密度,T1WI呈低信号,T1WI压脂呈不均匀稍高信号,T2WI压脂呈高低混杂信号,增强扫描不均匀强化,以中央强化较为明显。结论:钙化上皮瘤的影像表现有一定特征,当病灶位于皮下,边界清楚,CT见广泛泥沙样或致密的局灶性钙化,MR上见微囊状改变,增强扫描轻至中度强化,尤其呈“环靶征”表现时,应考虑到PM的诊断。  相似文献   

14.
目的 分析不典型肝内胆管细胞癌(intrahepatic cholangiocarcinoma,ICC)的CT表现,提高对此类ICC的认识.方法 收集经手术病理证实的不典型ICC 14例,回顾性分析ICC的CT表现.结果 3例CT平扫表现为分叶状稍低密度影,增强动脉期呈明显花环状强化,门脉期强化范围扩大且向病灶中心扩展,肝内胆管无扩张.3例可见肝内胆管显著软藤状扩张,但均未显示明确占位性病变.5例CT平扫为分叶状稍低密度占位,增强动脉期病灶边缘花环状强化,门脉期强化减退且边缘毛糙且不规则.2例ICC发生于成人胆总管囊肿患者,癌灶均显示不清.1例CT平扫表现为稍低密度肿块影,增强扫描呈“速升速降”型强化.结论 不典型ICC的CT表现较为特殊,仔细分析其特点可避免误诊或漏诊.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肝内外胆管癌的螺旋CT表现及鉴别诊断。方法:收集23例经手术、病理证实的肝内外胆管癌,回顾性分析其螺旋CT平扫及动态增强表现。结果:肝内胆管癌5例,CT平扫为边缘欠清的低密度病灶中可有高密度钙化影,增强扫描随时间延长病灶由边缘向中央逐步强化,最后病灶强化高于正常肝实质,病灶周围可见扩张的肝内胆管。肝门胆管癌6例,CT表现为肝内胆管扩张,胆总管或左右肝管起始部狭窄、充盈缺损、轻中度强化的肝门软组织肿块。中下段胆管癌12例,CT表现为肝内胆管扩张、病变以上胆总管扩张、病变处胆总管狭窄、中断,梗阻近端胆管壁不均匀增厚、腔内见软组织结节影或周围软组织肿块。结论:肝内胆管癌及肝门部胆管癌根据CT动态增强表现不难作出诊断,胆总管癌须认真分析CT薄层放大增强表现鉴别其他低位梗阻性胆道疾病后作出诊断。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肝结核的CT和MR I表现特点及其鉴别诊断。方法回顾性分析2例经病理证实的肝结核的CT和MR表现特点,并作文献复习。2例肝结核行CT平扫及CT动态增强扫描,1例行MR平扫。结果CT平扫1例呈不均质性低密度,病变内伴有更低密度坏死区,1例接近等密度;CT增强扫描动脉期2例病变均未见明显强化;静脉期及平衡期2例病变轻度强化,其中1例伴有坏死囊变区周边轻微环形强化。1例MR平扫,T1W I呈低信号,T2W I呈等高混杂信号。结论肝结核少见,易误诊,CT及MR I能显示肝结核的一些特征,尤其是动态增强扫描有助于该病的诊断和鉴别诊断。  相似文献   

17.
肝腺瘤的螺旋CT表现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肝腺瘤的螺旋CT表现。方法结合文献回顾性分析临床病理确诊的9例10个肝腺瘤的螺旋CT平扫和增强三期扫描(动脉期、门脉期和延迟期)的表现。结果9例10个肝腺瘤的平扫及增强螺旋CT表现如下:病变边界光滑清晰,无明显分叶。位于肝右叶7个,左叶3个。平扫呈等密度1个,均匀略低密度4个,不均匀低密度2个,混杂密度3个。4个病灶周围环以低密度假包膜,包膜完全2个,不完全2个。2个病灶诊断为急性出血,1个为亚急性出血,4个病灶中心可见坏死,2个病灶内可见脂肪变性。增强扫描:动脉期病灶除出血、坏死和脂肪变性部分呈均匀明显强化8个,有2个病灶肿瘤实质部分呈不均匀强化。门脉期和延迟期病灶呈等密度或略低密度。4个病灶周围包膜平扫和动脉期呈低密度,门脉期或延迟期呈轻度强化。结论螺旋CT特别是三期增强扫描对肝腺瘤的定性诊断及鉴别诊断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8.
目的 总结肝脏上皮样血管内皮瘤(HEHE)的CT和MRI表现.方法 搜集经手术或穿刺活检后病理证实的HEHE 11例,所有的病例均行CT检查,其中5例行CT平扫及双期增强扫描(动脉期+门静脉期),其他6例行CT平扫及三期增强扫描(动脉期+门静脉期+延迟期).11例中有5例加做MRI平扫及动态增强扫描.回顾性分析病变的生长方式、分布特点、密度(信号)特点、强化方式及邻近组织情况.结果 11例均表现为肝内多发病灶,大部分病灶位于肝包膜下,根据生长方式分为三型:结节型(5例),匍匐生长型(1例)和混合型(5例).CT平扫,病灶均呈低密度,直径>2 cm的病灶内见类圆形更低密度.MRI平扫:病灶呈T1WI低信号、T2WI高信号,直径>2 cm的病灶信号不均匀(T1WI内见更低信号,T2WI内见更高信号).其他影像学征象包括“棒棒糖征”(6例)、包膜退缩征(6例).增强扫描:病灶直径<1 cm的表现为轻度较均匀强化;病灶直径为1~2 cm主要表现为轻度较均匀强化;病灶直径>2 cm的多为不均匀渐进性强化.结论 HEHE的CT和MRI表现具有一定的特征性,其强化方式与病灶的大小相关.  相似文献   

19.
王运韬  倪敏  陈自谦  钟群  王志敏 《临床军医杂志》2012,40(6):1500-1503,1606
目的探讨原发性肝透明细胞癌(PCCCL)的影像学表现。方法回顾性分析12例经手术病理证实的PCCCL患者的临床及影像学资料,并复习文献。7例行CT平扫和动态增强扫描,8例行MR T1WI,T2WI,DWI和动态增强扫描。结果 12例患者均为男性;10例有乙肝病史,HBsAg(+);6例甲胎蛋白(AFP)阳性,11例为单发病灶,其中10例位于肝右叶,1例位于肝左叶,1例肝内播散;病灶多呈类圆形,边界较为清楚,以实性成分为主。CT平扫呈不均匀等或低密度影,其中2例病灶内部见不规则的更低密度影。增强后动脉期均呈不均匀强化,2例病灶有无强化的低密度区,门静脉期强化程度下降,呈相对低密度,延迟期病灶密度进一步减低。MRI T1WI上病灶多呈低信号,T2WI呈等或不均匀高信号,DWI呈高信号。增强动脉期呈较为明显不均匀强化,动脉期强化较为明显,门静脉期强化程度相对下降,其中2例病灶见环形强化的假包膜。延迟扫描病灶呈低信号。免疫组织化学结果,肿瘤细胞PAS、Hep Par1染色均为阳性,CD10,CA-50多数阳性,但p53及CerbB-2染色均为阴性。结论 PCCCL的影像学表现较为复杂,诊断需结合相关临床资料,确诊依赖病理。  相似文献   

20.
周围型肝内胆管细胞癌的CT表现与病理学基础相关性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周围型肝内胆管细胞癌的CT表现与病理学基础,提高对周围型胆管细胞癌的认识。方法:回顾性分析12例经病理证实为周围型胆管细胞癌患者的临床病理与CT扫描资料。结果:CT平扫12例均为类圆形或不规则形低密度灶,边界不清;病灶周围肝内胆管扩张5例;局部肝包膜回缩征象4例。增强扫描:动脉期与静脉期病灶无强化或轻度强化,延迟后病灶内部呈片状、分隔状或均匀强化。病理表现镜下为低分化或未分化腺癌,血管分布稀少,癌巢之间为大量纤维结缔组织。结论:周围型肝内胆管细胞癌的CT表现具有一定的特征性,其病理学基础有助于理解CT征象。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