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6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81 毫秒
1.
目的 探讨益生菌在大鼠睡眠剥夺应激中对肠黏膜屏障损伤的作用.方法 将36只SD大鼠随机分为对照组、应激组和治疗组(n=12).应激组采用大鼠睡眠剥夺应激造成肠黏膜损伤动物模型,治疗组于睡眠剥夺应激前2d给予含枯草杆菌肠球菌二联活菌的食物,对照组为假应激正常对照.睡眠剥夺第5天,检测各组血浆二胺氧化酶(DAO)、肌酸激酶(CK)、乳酸脱氢酶活性(LDH)含量,取回肠组织进行病理切片及电镜检查,采用实时荧光定量FCR法测定回肠内皮细胞黏附分子-1(occludin)mRNA的变化.结果 应激组大鼠血浆DAO水平高于对照组(P=0.000)及治疗组(P=0.026),而治疗组DAO水平高于对照组(P=0.037).三组之间血浆CK、LDH水平无显著性差异.应激组大鼠肠黏膜绒毛上皮细胞间隙显著增宽,治疗组肠上皮细胞间隙改变有所改善.应激组回肠occludin mRNA相对定量明显高于对照组(P=0.025),而治疗组与应激组比较无显著性差异(P=0.310).结论 大鼠睡眠剥夺后肠黏膜屏障破坏,枯草杆菌肠球菌二联活菌可减缓其损伤程度.  相似文献   

2.
睡眠剥夺对大鼠心肌超微结构损伤效应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探讨睡眠剥夺(Sleep Deprivation,SD) 对大鼠心肌超微结构的影响.方法 实验大鼠随机分为睡眠剥夺2 d组(SD 2 d)、睡眠剥夺4 d组(SD 4 d)、睡眠剥夺6 d组(SD 6 d)、大平台对照组、正常对照组共5 组,利用"小平台水环境法"(flower pot)建立大鼠睡眠剥夺模型,采用光镜及透射电镜观察睡眠剥夺后心肌形态学改变.结果 睡眠剥夺后心肌细胞核染色质损伤 ,肌浆网、线粒体结构改变,部分心肌纤维溶解、坏死,闰盘结构破坏,心肌细胞脂质过氧化.心肌间质水肿、出血、炎性细胞浸润.结论 睡眠剥夺能够引起大鼠心肌显著的损伤性形态学改变.  相似文献   

3.
目的 观察黄芪注射液对大鼠完全睡眠剥夺 (TSD)后脑组织一氧化氮 (NO)含量和超氧化物歧化酶 (SOD)活性的影响及行为变化 ,探讨黄芪对睡眠剥夺的保护作用。方法 采用小平台水环境法制作大鼠TSD模型 ,观察大鼠经过 3dTSD后额叶和海马NO含量和SOD活性和行为变化 ,并观察黄芪干预对这些指标的影响。结果 与正常对照组比较 ,TSD大鼠额叶和海马NO含量和SOD活性均升高 ,行为改变明显。黄芪干预后大鼠脑内NO含量及SOD活性明显下降 (P <0 .0 1~ 0 .0 5 )并能减轻其行为改变。结论 黄芪注射液具有改善生化代谢作用 ,可减轻睡眠剥夺对机体的损害  相似文献   

4.
目的观察睡眠剥夺对幼鼠延髓内脏带(MVZ)中孤束核(NTS)电生理活动、海马中谷氨酸受体(NMDAR2)及其转运体(GLAST)的影响,为防治睡眠剥夺引起的中枢功能及学习、记忆损害提供理论依据。方法采用同步实验,应用电生理学的方法观察NTS神经元放电的变化情况,免疫组织化学的方法观察与学习、记忆密切相关的海马组织中NMDAR2及GLAST的变化情况。结果在睡眠剥夺的第3天,NTS放电明显增加,睡眠剥夺的第7天,NTS放电明显增加更为明显,而在睡眠剥夺的第2周,NTS放电呈抑制状态。在海马组织中,睡眠剥夺第3天,NMDAR2和GLAST开始增加,睡眠剥夺第5天增加更为明显,睡眠剥夺第7天,NMDAR2和GLAST增加的程度有所降低,睡眠剥夺第14天,海马中NMDAR2和GLAST表达程度与正常对照组比较无明显差异。结论睡眠剥夺对幼鼠睡眠诱导区的电生理活动有较为显著的影响。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睡眠剥夺对模拟高原环境下高原肺水肿(high altitude pulmonary edema,HAPE)形成的影响,为防治HAPE提供理论依据。方法雄性SD大鼠,随机分成4组,即平原对照组、高原对照组、高原剥夺组、平原剥夺组,睡眠剥夺采用小平台水环境法建立,高原环境用5000 m低压氧舱模拟。通过测定大鼠肺湿/干比值、肺含水比值、动脉血气来评定肺水肿的程度,并通过大鼠肺组织石蜡切片观察各组病变。结果高原剥夺组的肺湿/干比值及肺含水量比值显著高于其余3组(P〈0.01)。高原剥夺组可见肺间质增厚、肿大,大量多核细胞,肺泡腔变小,肺泡内无液体渗出,其他组病理切片未见上述变化。结论高原环境下睡眠剥夺可促发急性HAPE的形成可能与交感神经活性增强有关。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MgSO4对电离辐射诱发的脑组织损伤的保护作用。方法将成熟的SD大鼠36只随机分为空白对照组、实验对照组和MgSO4实验用药组,用6MeV电子线对实验大鼠行20Gv全脑单次垂直照射,吸收剂量率为200cGy/min;实验用药组大鼠于照射前1d、照射后即刻、照后连续3d分别给予10%的MgSO4腹腔注射,分别于照射后1、7、14和30d处死大鼠,取其脑组织,用免疫组织化学法测定神经元特异性稀醇化酶(NSE)、S-100蛋白的相对含量,并与对照组进行比较。结果在上述时间点,脑内海马区S-100和NSE表达有时间规律,照射后1周S-100蛋白的表达和照射后24hNSE的表达组间存在一定差别。与空白对照组相比,实验对照组大鼠脑组织中NSE表达显著下降(P〈0.05),S-100表达显著升高(P〈0.05);与实验对照组相比,在照射后7d,MgSO4可明显抑制S-100的表达(P〈0.05),诱导NSE的表达(P〈0.05)。结论 脑组织中S-100和NSE表达水平的变化是辐射诱导的急性脑损伤的敏感指标,MgSO4可降低S-100的表达水平并升高NSE在神经元中的含量,早期使用对急性放射性脑损伤有保护作用。  相似文献   

7.
血浆HSP70在CUMS诱导抑郁样行为过程中的变化规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观察慢性不可预计温和应激(chronic unpredictable mild stress,CUMS)诱导抑郁样行为过程中血浆HSP70水平的变化规律,探讨血浆HSP70作为诊断抑郁症的分子标志物的可能性。方法利用CUMS建立大鼠抑郁动物模型,电子秤称量大鼠体质量,糖水偏爱实验、旷场实验评定CUMS模型大鼠行为学的变化,双抗夹心酶联免疫方法检测血浆HSP70水平。结果 (1)在第4~8周,CUMS模型大鼠的糖水偏爱度较对照组显著下降(P〈0.05),并呈现逐渐降低的趋势;(2)CUMS模型大鼠的运动行为较对照组呈现先升高后降低的趋势,第6、8周CUMS模型大鼠的旷场实验评分较对照组明显降低(P〈0.05);(3)第2、4、6、8周CUMS模型大鼠体质量与对照组相比显著下降(P〈0.05);(4)第4、6、8周CUMS模型大鼠血浆HSP70水平较对照组显著升高(P〈0.05),并呈现逐渐升高的趋势。结论 CUMS可诱导大鼠产生抑郁样行为,在大鼠抑郁样行为形成过程中,血浆HSP70出现逐渐升高的趋势,提示血浆HSP70具有成为抑郁症诊断生物标志物的可能性。  相似文献   

8.
目的观察睡眠剥夺后大鼠的心电图改变及其心室肌组织KV4.3钾离子通道mRNA和蛋白表达情况,探讨睡眠剥夺致心律失常的发生机制。方法 48只清洁级健康成年雄性SD大鼠随机分6组(每组8只):正常对照(CC)组,大平台实验(TC)组及睡眠剥夺(SD)13、5、7、d组。睡眠剥夺(SD)组以改良多平台睡眠剥夺法(MMPM)建立睡眠剥夺模型,观察13、5、、7d睡眠剥夺后大鼠心电图的变化,并通过RT-PCR及Western blotting方法检测大鼠心肌组织KV4.3钾离子通道基因的mRNA和蛋白表达水平。结果睡眠剥夺后大鼠心电图改变以心律失常为主:与CC组大鼠比较,TC组大鼠心电图表现为窦性心动过速;SD1d组出现频发房性早搏;SD3d组出现室性心律失常(表现为频发的多形性室性早搏及短阵室速);SD5d组呈不完全性右束支传导阻滞波形;SD7d组房性心律与室性心律分离,呈三度房室传导阻滞波形,伴室性逸搏、窦性停搏,ST段明显抬高并与高尖的T波融合。随着睡眠剥夺时间的延长,心肌组织KV4.3钾离子通道mRNA及蛋白表达水平均呈逐渐下调趋势,至睡眠剥夺7d时,mRNA及蛋白表达量分别仅为正常大鼠的1/9和1/4。结论睡眠剥夺可致大鼠心律失常,并随剥夺时间的延长而加重;心肌组织KV4.3钾离子通道基因表达下调可能是睡眠剥夺致心律失常的机制之一。  相似文献   

9.
目的:观察急性睡眠剥夺对大鼠胃酸分泌以及胃排空和胃电活动的影响。为防治因睡眠剥夺引起的胃功能紊乱提供理论依据。方法:本研究在成功制作了睡眠剥夺大鼠模型的基础上,采用化学分析测定胃酸浓度,应用放射分析法和液相胃排空的方法检测胃的排空,利用浆膜法检测胃电的变化情况。结果:随着睡眠剥夺发生时间的不断延长,大鼠胃酸分泌逐渐增加,睡眠剥夺3d,其胃酸的水平与睡眠剥夺1d相比,有显著性差异(P〈0.05);睡眠剥夺5d的胃酸水平增加更为明显,与睡眠剥夺的3d相比有显著性差异(P〈0.01);而在睡眠剥夺7d时,胃酸的水平不再明显增加,与睡眠剥夺5d相比没有显著性差异(P〉0.05)。急性睡眠剥夺导致胃排空速率改变,随着睡眠剥夺时间的延长,胃的排空速率逐渐降低;胃电活动在餐前逐渐降低,而餐后无明显规律,呈现紊乱状态。结论:急性睡眠剥夺可以导致胃酸分泌的增加以及胃运动功能的紊乱,而且紊乱程度与时间关系密切。  相似文献   

10.
慢性应激抑郁复合皮肤创伤对大鼠行为及体重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目的观察慢性应激抑郁复合皮肤创伤对大鼠行为及体重的影响,探讨建立躯体损伤复合心理应激动物模型的可行性和有效性。方法SD大鼠38只,随机分为对照组(正常对照组、单纯创伤组)和模型组(创伤复合抑郁组、抑郁复合创伤组),将9种不同的应激刺激随机作用于模型组动物18天后,采用旷场实验观察大鼠的情绪及行为变化,并比较实验前和建模后大鼠体重的变化情况。结果(1)模型组大鼠与对照组相比,水平运动得分、垂直运动得分、总得分均显著降低,旷场实验箱中央格停留时间明显延长(P〈0.01,P〈0.05),大小便次数减少(P〈0.05),修饰次数和修饰时间各组问无统计学意义(P〉0.05);(2)模型组大鼠在18天的慢性刺激过程中,体重增长缓慢,有的甚至不升反降,与对照组相比差异非常显著(P〈0.01)。结论该模型是较稳定的皮肤创伤复合心理应激动物模型。  相似文献   

11.
目的 探讨心理应激复合睡眠剥夺大鼠血清超氧化物歧化酶(SOD)、丙二醛(MDA)、总抗氧化能力(T-AOC)和谷胱甘肽-过氧化物酶(GSH-PX)含量的变化.方法 将105只雄性SD大鼠,随机分为空白对照组、心理应激单因素组、心理应激阴性对照组、睡眠剥夺48 h单因素组、睡眠剥夺阴性对照组、心理应激14 d+睡眠剥夺48 h复合因素组和复合因素阴性对照组,每组15只.采用Communication Box建立心理应激模型.采用改良后的小平台法睡眠剥夺模型进行睡眠剥夺.所有动物取血清1.0 ml测定MDA含量、SOD、GSH-PX和T-AOC活力.结果 与正常对照组相比,心理应激组大鼠血清SOD活力、GSH.PX活力增加(P<0.05),T-AOC活力有增加趋势,MDA含量有降低趋势;睡眠剥夺组SOD活力增加(P<0.05)、T-AOC活力有增加趋势,GSH-PX活力、MDA含量有降低趋势;心理应激复合睡眠剥夺组SOD活力及MDA含量增加(P<0.05),T-AOC活力有增加趋势,GSH-PX活力降低(P<0.05).与心理应激和睡眠剥夺单一因素组相比,复合因素组MDA含量和T-AOC活力高于单一因素组(P<0.05),GSH-PX活力有降低趋势,SOD活力高于心理应激组,低于睡眠剥夺组.结论 心理应激、睡眠剥夺及心理应激复合睡眠剥夺后,大鼠的抗氧化能力提高,复合因素组高于单一因素组.  相似文献   

12.
大鼠睡眠剥夺后下丘脑一氧化氮合酶mRNA表达的变化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目的观察快动眼睡眠剥夺大鼠下丘脑神经元型一氧化氮合酶 (nNOS )及诱导型一氧化氮合酶(iNOS )mRNA表达的时相变化。方法小站台水环境法剥夺大鼠睡眠 2 4h、48h及 72h后 ,用半定量逆转录聚合酶链反应 (RT -PCR )检测其下丘脑nNOS及iNOSmRNA的表达。结果睡眠剥夺 2 4h组nNOSmRNA表达量显著增加 (P <0 .0 1 ) ,剥夺 48h组与对照组比较无显著差异 ,剥夺 72h组nNOSmRNA的表达量低于对照组水平 (P <0 .0 5 ) ;睡眠剥夺 2 4h和 48h组iNOSmRNA的表达量无显著变化 ,但剥夺 72h组iNOSmRNA的表达量大幅度增加 (P <0 .0 1 )。结论睡眠剥夺后NOS基因表达增加 ,可能是睡眠“反跳”现象的机理之一 ;持续的睡眠剥夺状态下较高水平的NO还可能参与了睡眠剥夺对机体功能的损伤  相似文献   

13.
目的 探讨连续14 d心理应激复合48 h睡眠剥夺对大鼠学习记忆和部分营养素的影响.方法 45只雄性SD大鼠随机分为空白对照组、复合因素组和复合阴性组,每组15只.采用Communication Box和改良后的小平台法建立心理应激复合睡眠剥夺模型.利用Morris水迷宫进行训练以检测大鼠的学习记忆能力.取大鼠血清测定Vc、Ve、Fe含量及CK活力.结果 复合因素干预后,大鼠4个象限总逃逸潜伏期、第1象限逃逸潜伏期及第2象限逃逸潜伏期明显延长,Fe含量降低.结论 14 d心理应激复合48 h睡眠剥夺干预损害大鼠学习记忆功能,导致部分营养素缺乏.  相似文献   

14.
睡眠剥夺对大鼠血清髓鞘碱性蛋白和海马超微结构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观察大鼠睡眠剥夺(SD)后的脑损害情况。方法 采用小平台水环境法建立SD模型,以大平台组(TC)和正常笼养组(CC)作为对照组,采用酶联免疫吸附法测定髓鞘碱性蛋白(MBP)含量、采用双抗体放射免疫法测定皮质醇含量。电镜观察海马神经细胞超微结构变化。结果 与CC和TC组比较,SD 1d、3d和5d后血清皮质醇水平均增高,差异有显著性意义;SD 5d后血清MBP含量增高,差异有显著性意义,SD 1d、3d水平无显著性差异。TC组与正常对照组比较,血清皮质醇增高而MBP水平无显著性差异。电镜下观察SD 5d组CA3区锥体细胞形态不规则,结构疏松,髓鞘板层分离、线粒体肿胀、空泡变性。结论 长时间SD可能引起脑器质性损害。  相似文献   

15.
睡眠剥夺对大鼠胃运动及相关胃肠激素影响的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观察睡眠剥夺对胃排空、胃电活动及降钙素基因相关肽(CGRP)和一氧化氮(NO)的影响。方法将192只SD大鼠随机均分为3组,即急性睡眠剥夺组(A组)、慢性睡眠剥夺组(B组)、空白对照组(C组);每组又随机均分为2个亚组.每亚组32只大鼠,即AI、AII.BI、BII.CI、CII;每个亚组再随平均分为4个小组.每小组8只大鼠。利用放射分析法.使用放射性核素锝(^99m Tc).采取液相胃排空的方法检测胃的排空,利用浆膜法检测胃电的变化;利用生化法和放免分析法测定大鼠血浆中的CGRP、NO含量。结果急性睡眠剥夺导致胃排空速率改变.随着睡眠剥夺时间的延长,胃的排空速率逐渐降低;胃电活动在餐前逐渐降低.而餐后无明显规律.呈现紊乱状态;随着睡眠剥夺时间的延长血浆中CGRP的水平,逐渐降低,而NO水平却逐渐升高。慢性睡眠剥夺导致胃排空速率降低.但随着睡眠剥夺时间的延长,胃的排空速率未再发生更为明显的变化.呈现低排空状态;胃电活动在餐前、餐后均无明显规律,呈现紊乱状态;血浆中CGRP的水平随着睡眠剥夺时间的延长。呈现低水平状态.但与干预时间的关系不明显;NO水平呈现相对较高状态.且与干预时间关系不明显。结论睡眠剥夺对胃运动有较为明显的影响。急性睡眠剥夺产生的影响相对显著.导致胃运动功能的降低.而且可以引起大鼠血浆中某些胃肠道激素水平的改变;慢性睡眠剥夺对胃运动也产生影响.导致其功能紊乱,而且影响作用较为持久。  相似文献   

16.
睡眠剥夺对大鼠视上核中谷氨酸受体和转运体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观察睡眠剥夺(Sleep deprivation,SD)对大鼠视上核(Supraoptic nucleus SON)中谷氨酸受体(NMDAR2)及其转运体(GLAST)的影响,为防治因睡眠剥夺引起的中枢功能损害提供理论依据.方法同步实验,采用免疫组织化学方法观察与应激反应相关的视上核中谷氨酸受体及其转运体的变化情况.结果在睡眠剥夺的第1周、第2周,视上核中谷氨酸受体和转运体有较为明显的增加;第3周,视上核中谷氨酸受体和转运体增加的程度有所降低;第4周,视上核中谷氨酸受体和转运体表达程度与正常对照组相比变化不是很明显.结论睡眠剥夺对大鼠视上核中的谷氨酸受体和转运体的表达程度有较为明显的影响.但是随着睡眠剥夺时间的延长,其谷氨酸受体和转运体表达变化不明显.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