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温病养阴法研究概况南京中医学院万海同,王灿晖,杨进(210029)养阴,亦称滋阴、育阴、益阴、补阴。即运用滋养阴津的方法以补充人体阴液,属“八法”中的补法。养阴对温病的治疗及其预后等具有重要的意义。近年来,温病养阴法的理论、临床和实验研究取得了一定进...  相似文献   

2.
《温病条辨》中三焦分阶段滋阴法的运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黑丹  李海波 《吉林中医药》2007,27(11):61-62
清代温病学家吴鞠通所著的《温病条辨》是中医四大经典之一,该书创立了温病的三焦辨证论治纲领。吴鞠通提出温病三焦不同阶段养阴法,治疗温病尤其重视顾护阴液,首创了一系列三焦不同阶段养阴法的经典治疗方剂,针对温邪侵袭程度,制定不同的治则、治法及遣方用药的规律,开创了温病三焦不同阶段养阴的先河。  相似文献   

3.
试论《内经》对温病养阴法形成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养阴法是运用生津养阴之品以滋补阴液的一种方法,属“八法”中的补法范畴。温热之邪最易耗伤阴液,而病至后期,因肝肾之阴受耗而虚象更为严重。耗伤阴液是温病的主要病理变化之一,阴液的耗伤程度,常关系到疾病的发生发展、病情的轻重及其预后等,故温病养阴法在温病学说中占有重要地位。尽管养阴法经历代医家的临床实践发展到明、清时代  相似文献   

4.
养阴生津在温病学中的应用   总被引:5,自引:1,他引:4  
王兴 《新中医》1999,31(12):3-5
认为养阴生津是温病治疗的基本大法,有较高的临床实用价值。从养阴补不足,养阴以制火,养阴以透邪,阴以祛瘀及养阴以敛阳五个方面阐述了养阴生津法在温病中的具体运用。  相似文献   

5.
温病是由感受温邪引起的以发热为主症,多具有热象偏重、易化燥伤阴等特点的一类急性外感热病。历代医家注重顾护阴液,扶正养阴不壅滞、不敛邪,对后世温热病中养阴方法方药的运用启迪颇多。现总结温病四大家之养阴法治疗温病的理论,为以后的研究提供理论基础。  相似文献   

6.
保津养阴在温病学中的重要作用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要探讨温病治疗之基本大法,当先了解温病之基本病机,因“耗津伤阴”乃贯串于温病全程之基本病机,故保津养阴则为温病治疗之基本大法,也必然贯串于温病治疗之始终。其他治疗法则,均可统一于这一基本大法之中。或为保津养阴的一种表现形式,如辛凉透邪法、清热解毒法、泻下存津法;或为本法所衍生,如清营凉血法;或为与本法相配合的兼有  相似文献   

7.
温病是由外感温邪引起的,以发热为主证,具有热象明显,易化燥伤阴等特点的一类急性外感疾病.养阴生津法是温病治疗中重要而又富有特色的一种方法,贯穿于温病治疗的始末,本文从文献的角度总结养阴生津之法在温病卫气营血以及温病后期不同阶段的具体运用及意义.  相似文献   

8.
《温病条辨》养阴法以甘寒、咸寒、酸甘法养阴为基础,并配合辛凉、苦寒等法,组成诸复法使用,广泛应用于温病三焦传变治疗中。  相似文献   

9.
本文主要探讨了吴又可<温疫论>中辨证论治温病的方法、特色及贡献.即温病初期,治宜疏利透达;温病中期,善用汗吐下三法;温病后期,注重养阴复液.  相似文献   

10.
温病是由温邪引起的外感发热性疾病。温为阳邪,最易伤津损阴。清代吴鞠通在其名著《温病条辨》中就指出温病治疗应遵循“时时顾护津液”的原则,由此可见,养阴生津法是温病治疗中的重要法则,为历代医家所重视。目前,对于温病养阴生津法的研究尚不深入,有关养阴生津药物作用机理的研究报道较少。为此,我们在建立温病热毒伤阴证动物模型的基础上,进一步探讨了养阴注射液的作用机制。 材料与方法 材料 1.实验动物 选用日本大耳白家兔,4—4.5月龄,雄性,体重2—2.5kg,由中日友好临床医学研究所动物室提供。  相似文献   

11.
论养阴生津是治疗温病热瘀证的主要治法   总被引:5,自引:2,他引:3  
养阴生津法治疗热瘀证,主要是通过增水行血、消散瘀凝、濡润脉道、滋养脏腑以调节血行等多种作用机制达到消除热瘀效能;掌握温病热瘀证候特点是运用养阴生津法的前提,辨别热瘀证除根据病程发展进行动态观察外,还要根据当时的证候表现进行辨察;临床运用养阴生津法治疗温病热瘀证,应根据具体证候变化与清热解毒、活血化瘀等法有机配合应用;应选择滋而不腻、滋而能清、滋而能散的养阴生津方药,同时应根据热瘀证的病变重心选择养阴生津方药  相似文献   

12.
养阴方对家兔实验性弥漫性血管内凝血防治作用的观察   总被引:12,自引:2,他引:10  
杨进 《中医杂志》1990,31(9):50-52
温病治疗中养阴法占有重要位置,历来为医家所重视。然而对温病营血分证中阴伤的机理及养阴方的作用,有关的研究报道甚少。为此,笔者在制作模拟温病营血分证的家兔实验性弥漫性血管内凝血(DIC)动物模型基础上,探讨营血分证阴伤的实质,并从体温、凝血、病理形态和血液流变学等多项指标来观察养阴方药的作用。现将实验初步结果报道如下:  相似文献   

13.
晚清江浙名医王孟英精于温病,为温病四大家之一。其运用养阴保津法治疗内科杂病经验主要有:沉疴痼疾,治以平淡清养;增水行舟,独发新见;下痢泄泻、独重养阴清热;阳痿辨治,擅用泻火滋水;外感缠绵,清解佐以养阴;忧郁诸证,每以柔养图功。  相似文献   

14.
在温病发展过程中,始终贯穿着化燥伤阴的病机,因此养阴法是温病治疗的关键。温病发展的阶段不同,养阴的方法也有所异,其方法及运用规律是邪在卫分宜护阴,邪在气分宜保阴,邪在营分宜增阴,邪在血分宜救阴。  相似文献   

15.
养阴思想是吴鞠通主要的学术思想之一,时时顾护阴液的养阴观贯穿吴氏温病治疗始终,对后世影响深远。本文通过梳理吴鞠通温病专著《温病条辨》,从温病的初期、中期、后期与恢复期不同病程阶段总结吴氏特色养阴治法,归纳其方药应用规律与瘥后调养之法,明确温病治疗中养阴的重要性,对现今以阴伤为主要特点的临床各科疾病的诊治具有指导意义和临床价值。  相似文献   

16.
本文报道对43例温病患者在辨证论治的基础上,用清热及清热养阴两种疗法进行了临床观察,结果清热组治愈率为66.67%,有效率为71.43%;清热养阴组治愈率为86.36%,有效率为95.45%,两组相比有显着性差异(p<0.05)。认为养阴生津法在温病治疗过程中有增加疗效的作用。  相似文献   

17.
养阴法是《温病条辨》治疗大法之一,养阴思想贯穿于温病治疗的始终。对《温病条辨》27首养阴方剂进行分析发现:《温病条辨》按三焦分证治疗,在上、中、下三焦病证治疗中都程度不同的体现养阴护阴思想,养阴在下焦病证治疗中尤为重要。养阴方剂以补阴药、补血药及清热养阴药为基本构成,同时,又体现出三焦分证用药的侧重。常用药物有麦门冬、阿胶、甘草、干地黄、白芍等,又常根据温病病情变化和发展不同阶段,在主药的基础上随证配伍。  相似文献   

18.
养阴生津法在温病治法中属于扶正的范畴,在临床上对养阴生津法的运用更要广泛,更与疾病发展及预后关系密切。通过卫气营血及恢复期阶段对阴液亏耗和养阴生津法的论述,以希探究其治疗规律,指导临床运用.  相似文献   

19.
<正> 阴液是人体赖以生存的基础物质,伤阴是温病的重要病机特点,养阴则是治疗温病的根本法则。“温病最善伤阴”。不论是感而即发,还是伏而后发,其机转总趋于化燥伤阴。诚如王孟英所云:“温为阳邪……最善发泄,阳盛必伤阴。”针对这一基本病机特点,温病大师叶天士曾谆谆告诫:“留得一分阴液,便存得一分生机。”可见,养阴在温病治疗中占有重要位置。本文试图就温病养阴的源流、意义、方法及其应用规律作一初步探讨。温病养阴溯源温病养阴作为中医的一种治疗大法,最早见于《内经》一书,书中载道:“热淫于内,治以咸寒,佐以甘苦。”汉朝张仲景在其《伤寒杂病论》中,首次对温病养阴作了  相似文献   

20.
阴伤是温病发展过程中必然出现的病理结果,温邪伤人每易伤津耗液。化燥伤津贯穿温病发展终始,它的出现直接影响了疾病的发展、转归、预后。因此,保阴护津是温病治疗之关键,津液固存对温热病的治疗和预后有决定性作用。温病的发展阶段不同,养阴的方法也不同。本文对养阴法在温病中的运用规律进行浅要的提出,邪在卫分或乍入气分宜护阴,热结阳明宜存阴,邪陷营血宜救阴,温病须时时顾护阴液。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