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87 毫秒
1.
目的探讨腹股沟疝无张力修补术后手术部位感染(SSI)的危险因素。方法采用1∶4配对病例对照研究,以2016年1月—2018年6月在复旦大学附属华东医院普通外科接受Ⅰ类切口腹股沟疝无张力修补术患者中发生术后SSI的25例患者作为病例组,按年龄、性别和手术日期匹配接受Ⅰ类切口腹股沟疝无张力修补术但术后未发生SSI的100例患者作为对照组,应用SPSS 16.0软件进行单因素和多因素配对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共收集1 648例接受Ⅰ类切口腹股沟疝无张力修补术的患者,发生术后SSI的患者共25例,SSI发生率为1.52%。合并糖尿病、高血压、呼吸系统疾病、恶性肿瘤等基础疾病和术前住院时间长是腹股沟疝无张力修补术发生SSI的危险因素,OR值分别为12.686、3.326;围手术期预防性使用抗菌药物与否、植入补片类型、腹腔镜手术与否、患者吸烟史等因素在导致术后发生SSI方面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结论合并糖尿病、高血压、呼吸系统疾病、恶性肿瘤等基础疾病可增加腹股沟疝无张力修补术发生SSI的风险,缩短术前住院时间可降低修补术发生SSI的风险。  相似文献   

2.
文章对13例腹股沟疝无张力修补术后切口感染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分析,探讨腹股沟疝无张力修补术后切口感染的原因、预防及治疗。腹股沟疝无张力修补术后切口感染因素众多,避免感染的重点在于有效预防,对于已经发生感染的患者,采用积极的手术清创去除补片是促进创口愈合有效的治疗方式。  相似文献   

3.
目的:总结预防腹股沟疝无张力修补术后并发症的经验。方法:对320例腹股沟疝行无张力修补术患者的临床治疗进行分析。结果:320例腹股沟疝无张力修补术的病人均成功完成无张力修补术,5例出现术后切口脂肪液化,经换药后治愈。术中无髂腹上及髂腹股沟神经损伤,术后无切口出血,阴囊血肿及切口疼痛。术后随访6个月,未出现术后疝复发、切口感染等。结论:准确掌握腹股沟疝无张力修补术的适应症,可最大限度地预防手术并发症的发生,手术安全可行。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腹股沟疝无张力修补术后发生切口感染原因分析和治疗及处理原则。方法:回顾性分析某院经治愈的20例无张力修补术后发生切口感染的患者,记录患者再次手术的手术时间及手术方法,并随访观察预后情况。结果:20例患者均行手术治疗(19例患者的补片部分取出,1例患者全部取出)。术后20例患者切口愈合良好,随访中未有疝的复发及切口再次感染,随访时间6~12个月,平均为9个月。结论:腹股沟疝无张力修补术后发生切口感染的原因与多种因素有关,积极的外科治疗,手术取出感染补片是治疗的关键。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无张力疝修补术在腹股沟疝修补术中的临床价值。方法:回顾性总结2014年8月~2017年6月用双层补片无张力疝修补术治疗腹股沟疝65例患者。其中合并慢性呼吸系统疾病、前列腺增生症、习惯性便秘和心血管疾病者占11例(23%)。结果:本组无死亡,切口无感染,均为Ⅰ期愈合。术后5~7天出院。随访1~12个月,平均随访8个月,随访率95%,无一例复发。结论:无张力疝修补术治疗腹股沟疝符合人体的生理解剖,操作简单,分离解剖少损伤轻,疝环充填物设计合理,无张力缝合,具有复发率低、适应证宽、术后修复快、并发症少等优点。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对腹股沟疝患者采用无张力疝修补术的手术疗效,并与传统疝修补术的手术效果作比较。方法入选的80例腹股沟疝患者,根据手术方法随机分为治疗组40例;无张力腹股沟疝修补,对照组40例;传统疝修补手术,比较2组的手术观察指标。结果无张力疝修补术比传统疝修补术手术用时短,术中出血少,术后下地活动时间早,术后无复发且无切口无感染等井发症发生,住院时间短(P〈0.05)。结论无张力疝修补手术符合人体正常解剖结构的要求,解剖分离少,手术操作简单,损伤小、并发症少、复发率低,是腹股沟疝修补的首选方法之一,值得临床推广和应用。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对腹股沟疝患者采用无张力疝修补术的手术疗效,并与传统疝修补术的手术效果作比较。方法入选的80例腹股沟疝患者,根据手术方法随机分为治疗组40例;无张力腹股沟疝修补,对照组40例;传统疝修补手术,比较2组的手术观察指标。结果无张力疝修补术比传统疝修补术手术用时短,术中出血少,术后下地活动时间早,术后无复发且无切口无感染等并发症发生,住院时间短(P<0.05)。结论无张力疝修补手术符合人体正常解剖结构的要求,解剖分离少,手术操作简单、损伤小、并发症少、复发率低,是腹股沟疝修补的首选方法之一,值得临床推广和应用。  相似文献   

8.
目的 分析腹股沟疝无张力修补术后切口感染的原因及治疗方法,阐述其应用价值.方法 选取医院2005年5月-2011年5月收治的632例腹股沟疝患者,将其分为行无张力疝修补术组486例,传统疝修补术组146例,分析其临床资料.结果 486例无张力修补术后切口感染13例,感染率为2.67%,146例传统式修补术后切口感染4例,感染率为2.73%,两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13例无张力修补术后切口感染患者中10例经过换药治愈,3例行二次手术治愈,随访6个月-1年,13例无张力修补术后切口感染的患者均愈合良好,无疝复发.结论 腹股沟疝无张力修补术虽然具有操作简单、创伤小、术后疼痛轻、恢复快等优点,但仍有切口感染等并发症,一旦发现患者切口感染,应及时处理,必要时进行二次手术.  相似文献   

9.
小切口无张力疝修补手术治疗腹股沟疝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探讨小切口无张力疝修补手术治疗腹股沟疝的临床效果.方法 2004年7月~2006年10月,采用无张力疝修补手术284例患者,其中152例采用小切口无张力疝修补手术(小切口组),132例采用常规无张力疝修补手术(常规组).结果 小切口组平均术后留院时间(2.26±0.09)d,平均费用(4528.5±8.3)元,无术后切口感染,无尿潴留,2例术后阴囊血肿,1例术后复发;常规组平均术后留院时间(7.57±0.16)d,平均费用(5734.7±5.6)元,2例术后切口感染,5例术后阴囊血肿,3例术后复发,均需导尿.结论 小切口无张力疝修补手术各项临床指标均优于常规无张力疝修补手术,小切口无张力疝修补手术是一种可行的专业化腹股沟疝修补手术.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腹股沟疝患者无张力修补术后慢性疼痛的发生情况及影响因素。方法以2012年2月至2016年3月本院收治的254例腹股沟疝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对所选患者术后随访1年,统计分析腹股沟疝患者无张力修补术后慢性疼痛的发生情况,并采用多因素Logistic回归性分析患者术后发生慢性疼痛的影响因素。结果术后6个月发生慢性疼痛的患者有28例,发生率为11.02%,其中轻度疼痛者21例(占75.00%)、中度疼痛者5例(占17.86%)、重度疼痛者2例(占7.14%);术后12个月发生慢性疼痛的患者有22例,发生率为8.66%,其中轻度疼痛者18例(占85.71%)、中度疼痛者3例(占14.29%)、重度疼痛者1例(占4.76%)。单因素分析结果显示:疼痛组与无疼痛组患者在病变位置、疾病分型、手术次数、是否术前术区疼痛、术中麻醉方式、术中有无保护神经、术后有无切口感染方面存在统计学差异(P0.05)。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局部浸润麻醉、术中未保护神经、术后切口感染是影响腹股沟疝术后慢性疼痛的独立危险因素。结论局部浸润麻醉、术中未保护神经、术后切口感染是影响腹股沟疝术后慢性疼痛的独立危险因素,在预防腹股沟疝术后慢性疼痛的过程中,应严格掌握其影响因素,早期预防,早期治疗,减少疼痛发生。  相似文献   

11.
目的了解非局麻乳房清洁切口手术部位感染(SSI)发病率,评估感染相关危险因素。方法回顾性调查福建省22所医院共3 327例非局麻乳房清洁切口手术病例,分析其SSI情况及相关危险因素。结果 3 327例患者,恶性肿瘤者1 502例(45.19%),平均手术时间(101.18±8.04)min;共发生SSI 24例,发病率为0.72%;253例(7.60%)术前预防性使用抗菌药物,62.66%在术前0.5~2 h内使用抗菌药物。主要感染病原菌为金黄色葡萄球菌。对SSI相关危险因素进行单因素和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恶性肿瘤、糖尿病、使用免疫抑制剂是SSI的危险因素(均P0.05)。结论非局麻乳房清洁切口SSI控制情况较好;同时,临床术前应主动评估患者SSI危险因素,采取综合防控措施降低感染风险。  相似文献   

12.
骨科手术部位感染危险因素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目的探讨骨科手术部位感染(SSI)的危险因素,以针对危险因素提出干预措施。方法采用目标性监测方法,对2012年1月-2013年12月某院骨科1 082例手术患者进行监测,由医院感染管理专职人员通过查阅病历资料、现场查看切口及出院后电话随访等方式了解SSI情况。结果共监测骨科手术患者1 082例,发生SSI 8例,SSI率为0.74%。单因素分析结果显示,SSI与年龄、合并糖尿病、急诊手术、切口个数、切口类型、手术时间、植入物7项因素有关(均P<0.05);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年龄、合并糖尿病、急诊手术、切口个数、切口类型、手术时间是SSI的独立危险因素(均P<0.05)。结论SSI的发生是多种因素作用的结果,必须采取综合性预防措施才能有效降低SSI的发生率。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心脏外科患者手术部位感染危险因素,为制定控制措施提供依据。方法选择2012年1月—2014年12月某院心脏外科收治的215例心脏手术患者,对可能引起手术部位感染的危险因素进行单因素及多因素分析。结果心脏外科患者术后手术部位感染发病率为16.28%(35/215)。单因素分析结果显示,年龄65岁、手术时间5 h、接台手术、术前住院时间7 d、围手术期抗菌药物使用不合理、患有高血压及糖尿病等基础疾病的患者手术部位感染发病率较高。多因素回归分析结果显示,年龄、手术时间、接台手术、术前住院时间、围手术期抗菌药物使用不合理、患基础疾病是心脏手术部位感染的独立危险因素。结论心脏外科患者手术部位感染的发病率较高,应针对手术时间等可控因素采取防控措施,减少手术部位感染。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踝关节和Pilon骨折术后手术部位感染的危险因素,为预防手术部位感染提供理论依据。方法对2005年6月—2013年5月某院踝关节和Pilon骨折手术患者资料进行回顾性调查,对手术部位感染相关危险因素进行分析。结果 356例踝关节和Pilon骨折手术患者,发生手术部位感染22例、25例次,手术部位感染发病率为6.18%,例次感染发病率为7.02%。单因素分析结果显示,高龄(60岁)、有糖尿病史、术前行跟骨牵引、围手术期不合理使用抗菌药物、手术切口类型、手术时间长(3 h)是踝关节和Pilon骨折术后手术部位感染的危险因素(均P0.05),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手术切口类型[OR及OR95%CI:3.58(3.24—12.07)]、糖尿病史[OR及OR95%CI:2.75(1.54—4.75)]、手术时间[OR及OR95%CI:2.15(1.32—3.64)]及患者年龄[OR及OR95%CI:1.68(1.25—2.37)]是手术部位感染的独立危险因素。结论踝关节和Pilon骨折术后手术部位感染与多种因素相关,应针对相关危险因素采取积极的预防和控制措施,减少感染的发生。  相似文献   

15.
目的调查分析医院手术部位感染的流行病学特征,研究主要相关危险因素,以提出干预措施加强防控。方法回顾性调查2009年1月-2011年9月间25 228份外科手术患者出院病历,对其医院感染分布、影响因素及病原菌构成进行分析,对可能的危险因素进行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25 228例外科手术患者发生手术部位感染539例,554例次,手术部位感染率为2.14%,例次感染率为2.20%。将单因素分析有统计学差异的10个因素纳入Logistic回归分析模型,筛选出8个手术部位感染的危险因素,依OR值大小依次为:手术性质(OR 95% CI: 1.29~18.43)、切口类型(OR 95% CI:1.19~9.28)、是否患糖尿病(OR 95% CI: 1.25~7.23)、手术时间(OR 95% CI: 1.14~6.69)、年龄(OR 95% CI: 1.13~3.99)、术中出血量(OR 95% CI: 1.25~2.78)、住院时间(OR 95% CI:1.38~2.39)、术前有无感染灶 (OR 95% CI: 1.21~1.50)。手术部位感染率居前3位的科室为:肝胆外科(6.53%)、心胸外科(4.87%)和泌尿外科(3.91%);共检出病原菌506株,以铜绿假单胞菌较多(22.33%),其次为鲍曼不动杆菌(14.62%)和粪肠球菌(11.07%)。结论手术部位感染的发生与多种因素有关,应强调加强切口感染的监测,重视各环节质量控制。  相似文献   

16.
目的分析胸腰椎骨折患者手术部位感染危险因素,为制定预防控制措施提供依据。方法采用信息监测系统、现场查看及电话回访相结合的方法监测2010年1月—2015年3月某院脊柱外科胸腰椎骨折手术患者,调查手术部位感染发生情况,对其危险因素进行单因素分析。结果共监测326例胸腰椎骨折手术患者,15例发生手术部位感染,感染发病率4.60%。年龄≥60岁、非层流手术室、预防使用抗菌药物非术前30 min内、术前住院日3 d、手术持续时间3 h、糖尿病、慢性呼吸道疾病患者的手术部位感染发病率较高(均P0.01)。结论患者年龄大、手术室净化级别低、未规范预防使用抗菌药物、手术时间长、术前住院时间长以及合并糖尿病、慢性呼吸道疾病均是胸腰椎骨折手术患者发生手术部位感染的高危因素,应采取有针对性的预防控制措施,降低感染发病率。  相似文献   

17.
肝胆手术手术部位感染相关危险因素研究   总被引:4,自引:1,他引:3       下载免费PDF全文
目的探讨肝胆手术手术部位感染(surgical site infection,SSI)的危险因素,为制定SSI的控制措施提供依据。方法采用目标性监测的方法,研究肝胆手术SSI的发生情况,并对其相关危险因素:术前住院日、有无糖尿病、外周血血浆清蛋白、手术持续时间、手术方式、ASA评分、切口方向、切口长度、术中失血量、术后引流管留置天数及有无术后并发症等24个变量进行单因素和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肝胆手术SSI发生率为11.74%(35/298),其中住院期问感染24例(68.57%),出院后随访发现感染11例(31.43%)。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术后出现脂肪液化和切口裂开等并发症、手术持续时间及术后引流天数是SSI的独立危险因素。结论肝胆手术SSI的发生是多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必须采取综合性的预防措施才能有效地降低SSI的发生率。  相似文献   

18.
目的 研究乡镇级医院普外科手术患者手术部位感染(SSI)的影响因素及预防措施.方法 对山东省泰安市岱岳区15所乡镇医院2008年3月-2011年1月收治的外科手术患者SSI发生情况进行回顾性调查,通过病例对照研究分析SSI的影响因素.结果 共调查3105例外科术后患者,发生SSI 107例,手术部位感染率为3.45%、肠道手术感染率为18.75%和前列腺手术感染率为12.56%的SSI最为严重,多因素条件logistic回归分析筛选的影响因素有切口类型、住院时间、手术持续时间、手术性质、糖尿病、体质指数.结论 乡镇级医院SSI较严重,切口类型、住院时间、手术持续时间、手术性质、糖尿病、体质指数等多种因素与SSI发生有关.  相似文献   

19.
目的 分析神经外科清洁切口开颅术后手术部位感染(SSI)的发病率及危险因素,为防控SSI提供依据。方法 对2017年7月—2018年12月某三级甲等综合医院神经外科清洁切口开颅手术患者进行前瞻性SSI目标性监测,监测术后SSI发生情况,采用单因素及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清洁切口开颅手术SSI的影响因素。结果 神经外科1 154例清洁切口开颅手术患者,发生SSI 105例,发病率为9.10%,其中,表浅手术切口感染11例,器官腔隙感染94例,无深部手术切口感染。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术后再次手术、放置引流时间≥4 d、手术时间≥4 h、急诊手术是该院清洁切口开颅手术SSI发生的独立危险因素。术后放置硬膜外/硬膜下引流管(不超过72 h)是清洁切口开颅手术SSI的保护性因素。神经外科清洁切口开颅手术发生SSI的患者中,87.62%(92/105)发生于术后2周内。结论 为减少神经外科清洁切口开颅手术SSI的发生,应避免术后再次手术、缩短手术时间、加强急诊手术的管理,必要时需术后放置硬膜外/硬膜下引流管,但应尽早拔除引流管。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