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988篇
  免费   88篇
  国内免费   31篇
耳鼻咽喉   3篇
儿科学   8篇
妇产科学   3篇
基础医学   56篇
口腔科学   21篇
临床医学   238篇
内科学   81篇
皮肤病学   3篇
神经病学   21篇
特种医学   30篇
外科学   42篇
综合类   281篇
预防医学   143篇
眼科学   27篇
药学   69篇
  3篇
中国医学   63篇
肿瘤学   15篇
  2024年   12篇
  2023年   50篇
  2022年   59篇
  2021年   35篇
  2020年   55篇
  2019年   62篇
  2018年   54篇
  2017年   31篇
  2016年   37篇
  2015年   37篇
  2014年   44篇
  2013年   35篇
  2012年   76篇
  2011年   68篇
  2010年   65篇
  2009年   53篇
  2008年   55篇
  2007年   33篇
  2006年   45篇
  2005年   34篇
  2004年   28篇
  2003年   17篇
  2002年   9篇
  2001年   14篇
  2000年   16篇
  1999年   25篇
  1998年   17篇
  1997年   8篇
  1996年   1篇
  1995年   6篇
  1994年   4篇
  1993年   2篇
  1992年   11篇
  1990年   3篇
  1989年   2篇
  1988年   2篇
  1982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1107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56 毫秒
1.
2.
3.
目的对3种不同厂家的商品化沙眼衣原体即时检测(POCT)试剂盒进行评估,为中国医学科学院北京协和医院检验科实验室及其他医疗机构实验室提供参考。方法采用沙眼衣原体菌株(血清型D和E)冻存毒株,化冻后经细胞培养法滴定确定浓度,使用生理盐水进行系列稀释,对试剂盒A(衣原体抗原检测试剂盒)、试剂盒B(沙眼衣原体抗原检测试剂盒)、试剂盒C(沙眼衣原体抗原检测试剂盒)进行最低检出限和重复性实验。采用人胚肺成纤维细胞、非洲绿猴肾细胞系、大肠埃希菌标准菌株菌悬液进行特异度实验。结果对血清型D的最低检出限,试剂盒B和C浓度均达1.86×10~7 IFU/mL,试剂盒B在1.86×10~6 IFU/mL观察到隐约可见条带;试剂盒A仅能检测到1.86×10~9 IFU/mL。对血清型E检测灵敏度,试剂盒B和C均达2.80×10~7IFU/mL,但均为弱阳性;试剂盒A仅能检测到2.80×10~9 IFU/mL。3种试剂盒均有较好的重复性,但均存在阳性条带显示颜色强弱不完全一致的情况。3种试剂盒均能够抗人胚肺成纤维细胞MRC-5(2.9×10~6/mL),非洲绿猴肾细胞系BGMK(5.0×10~6/mL)和标准菌株ATCC25922大肠埃希菌(1.5×10~8 CFU/mL)的干扰。结论试剂盒B和C最低检出限明显优于试剂盒A,但试剂盒B较试剂盒C略好。在特异度和重复性方面3种试剂盒均较好。  相似文献   
4.
目的:研究不同剂量的肠愈宁颗粒对溃疡性结肠炎(UC)模型大鼠结肠血清白细胞介素-1β(IL-1β)、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和白细胞介素-4(IL-4)表达的影响,阐述其抗UC的免疫机制。方法:48只雄性Wistar大鼠平均随机分成6组:空白对照组、模型组、肠愈宁高剂量组、肠愈宁中剂量组、肠愈宁低剂量组、美沙拉嗪对照组。应用三硝基苯磺酸(TNBS)/乙醇复合灌肠法诱导UC大鼠模型,评估疾病活动指数(DAI),结肠黏膜损伤指数(CMDI)并进行组织损伤指数(TDI)评分,酶联免疫吸附测定法(ELISA)检测大鼠IL-1β、TNF-α、IL-4的变化。结果:注入5% TNBS 50 mg/kg+50%乙醇0.25 mL连续1周可成功导致大鼠患上溃疡性结肠炎(UC),肠愈宁颗粒可对抗5% TNBS 50 mg/kg+50%乙醇所致的大鼠UC,与模型组比较,加入肠愈宁高剂量组、肠愈宁中剂量组的DAI、CMDI和TDI评分均降低,IL-1β、TNF-α表达下调,IL-4表达上调。结论:肠愈宁颗粒抵抗溃疡性结肠炎(UC)的作用显著,其机制可能与下调促炎因子TNF-α以及白细胞介素IL-1β的表达,上调促炎因子IL-4的表达有关。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补骨脂素抗增生性瘢痕的作用机制。方法体外培养成纤维细胞,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正常组(培养正常成纤维细胞)、瘢痕组(培养增生性瘢痕成纤维细胞)、TGF-β1组(10 ng/ml TGF-β1处理增生性瘢痕成纤维细胞5 min^12 h)、Smurf2 RNA干扰组[Smad泛素化调节因子2(Smad ubiquitin regulatory factor2,Smurf2)siRNA转染增生性瘢痕成纤维细胞72 h]、补骨脂素组(10μmol/L补骨脂素处理增生性瘢痕成纤维细胞继续培养72 h)、补骨脂素+TGF-β1组(增生性瘢痕成纤维细胞加入补骨脂素培养72 h后加入TGF-β1培养6 h)。采用Western blot法检测Smurf2、α-平滑肌肌动蛋白(α-actin SMA,α-SMA)蛋白表达;RT-PCR法检测Ⅰ型胶原蛋白mRNA表达;ELISA法检测TGF-β1蛋白分泌。结果与正常组比较,瘢痕组Smurf2蛋白[(0.83±0.08)比(0.38±0.07)]表达增加(P<0.05);与瘢痕组比较,Smurf2 RNA干扰组TGF-β1[(2.2±0.18)比(4.2±0.47)]表达降低(P<0.05);TGF-β1组Smurf2[(0.71±0.06)比(0.42±0.04)]、α-SMA[(1.42±0.12)比(0.91±0.09)]蛋白表达增加(P<0.05),Ⅰ型胶原蛋白mRNA[(0.72±0.09)比(0.41±0.07)]表达增加(P<0.05);补骨脂素组Smurf2[(0.05±0.01)比(0.42±0.04)]、α-SMA[(0.71±0.07)比(0.91±0.09)]蛋白表达降低(P<0.05),Ⅰ型胶原蛋白mRNA表达[(0.12±0.04)比(0.41±0.07)]降低(P<0.05)。结论补骨脂素可能通过TGF-β1/Smurf2信号通路抑制α-SMA蛋白表达,从而降低Ⅰ型胶原蛋白表达,起到抑制瘢痕形成的作用。  相似文献   
6.
正常人群非特异性细胞免疫功能实验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了解正常人群的细胞免疫功能状态,为制定正常值范围提供依据。方法:采集正常人血液,加入含植物血凝素(pHa)的细胞培养基中培养一定时间后,观察母细胞化的淋巴细胞百分率。结果:2~7岁组PHA刺激的淋巴细胞转化率(以下简称淋转率)为85.91%,自发淋转率为8.69%;8~15岁组的淋转率为84.46%,自发淋转率为8.21%;16~55岁组的淋转率为83.25%,自发淋转率为9.45%;大于55岁组的淋转率为77,75%,自发淋转率为8.63%。结论:各年龄组的人均有自发的淋巴细胞母细胞化现象,其转化率没有显著性差异;PHA淋转率则有显著性差异。  相似文献   
7.
半球脑出血微创清除术后脑水肿的观察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目的 探讨半球脑出血微创清除术后脑水肿的CT和临床的变化。方法 对75例患者术后临床和CT进行不同时间观察。结果 术后一周内86.6%的患者意识障碍和瘫痪减轻,第二周、第三周病情进一步好转,有部分病人因脱水剂减量致头痛、呕吐、瘫痪和意识障碍加重,经脱水调整等治疗后好转,病情的完全稳定需4周后。CT检查:中线结构移位术后第一周平均6mm,第二周9mm,第三周6mm,第四周2mm,4周后大部分中线恢复正常。结论 微创血肿清除术可缓解局部压力,但脑水肿过程不可避免,大多持续2周~3周后好转、需积极治疗。  相似文献   
8.
熊英  王瑶 《山东医药》2006,46(35):65-66
新型隐球菌性脑膜炎是由新型隐球菌引起的严重中枢神经系统感染性疾病,临床表现复杂且无特征性,早期诊断困难。2000年1月-2006年2月,我们共确诊新型隐球菌性脑膜炎24例,现分析报告如下,旨在提高认识,减少误诊。  相似文献   
9.
皮下囊尾蚴病是指人体感染猪绦虫卵后寄生于皮下组织或肌肉部位的结节性病变,临床表现为皮下结节。以往诊断本病多采用活检法,而对本病的超声表现特点,国内尚未见文献报道。现将我们从1991年7月~1992年2月经病理活检证实的20例皮下囊尾蚴患者超声表现特点分析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10.
内皮抑素抗肿瘤作用研究进展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内皮抑素 (endostatin)是一种重要的内源性血管新生抑制因子 ,自 1997年被发现以来 ,因其高效、低毒和不产生耐药性而被视为最有希望的新型抗肿瘤药物。现从功能、结构和作用机制等各个角度对内皮抑素的抗肿瘤作用作一较为全面的介绍。血管新生 (angiogenesis)对于肿瘤的生长、浸润和转移都有重要的意义。研究表明 ,体积超过1mm3 的肿瘤不仅需要新生的血管维持营养供给和排泄代谢产物 ,还需要其提供通道进行转移。因此 ,抑制新生血管的形成就可使肿瘤细胞进入休眠状态并诱导其凋亡。诸多研究表明 ,肿瘤细胞的血管新生是一个多因子参与的多步…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