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目的:探讨皮革胃的临床及内镜特征.方法:回顾性分析我院2004年4月至2006年9月诊治的40例皮革胃的临床及内镜资料.结果:临床表现主要为早饱(70%)、腹胀(70%)、上腹隐痛(60%)、腹水(7.5%);内镜表现主要为肿瘤浸润胃体(85%),粘膜粗糙、皱襞肥厚、糜烂(67.5%),75%患者有胃腔形态改变.结论:皮革胃是一种特殊类型胃癌,具有一定的临床和内镜特征,内镜下反复取活检、结合病史及其它影象学检查相关辅助检查有助于确诊.  相似文献   

2.
原发性胃淋巴瘤很少见 ,占胃恶性肿瘤的 2 %~ 5 % ,是仅次于胃癌的第二位高发胃肿瘤。目前对于其生物学特征 ,尤其是早期特征了解甚少。本文对 9例早期胃淋巴瘤进行回顾性分析。一般资料 :我院 1987年~ 1999年 9月病人诊断为早期胃淋巴瘤 ,其中男性 3例 ,女性 6例 ,平均年龄 5 2 .6岁± 12 .4岁。病程 3个月~ 2 0年不等。均经手术及病理证实。早期胃淋巴瘤局限于胃壁的黏膜或黏膜下层 ,而不论有无淋巴结转移。主要临床表现为反复发作腹痛、腹胀、嗳气、反酸、烧心及呕血、黑便等。内镜表现 :术前内镜检查累及胃窦者 2例 ,胃体 5例 ,胃窦…  相似文献   

3.
原发性胃恶性淋巴瘤临床、内镜与病理特点   总被引:9,自引:1,他引:8  
黄开红  王连源  陈为宪  林萍  李海刚 《癌症》2001,20(5):519-522
目的:探讨原发性胃恶性淋巴瘤(primary gastric malignant lymphoma,PGML)的临床表现、内镜和病理特点。方法:统计30例PGML患者的临床表现及X线检查、内镜检查、病理检查的特点并进行分析。结果:30例PGML中临床表现以腹痛、体重下降、发热、腹块、恶心、呕吐、上消化道出血为主。病变主要位于胃体(73.3%)。内镜下表现为降起型14例(46.7%), 溃 疡型12例(40.0%),浸润型4例(13.3%),内镜活检与术后病理符合率为80.0%。肿瘤起源于B淋巴细胞27例(90.0%),其中19例为胃粘膜淋巴组织相淋巴瘤,T淋巴细胞3例(10.0%)。本病手术切除术较高,对化疗、放疗均较敏感。结论:PGML以腹痛、体重下降、发 热、上消化道出血为主要表现,以胃体发生率最高。以镜及大体分型的隆起型及溃疡型为 多见,病理特点以B淋巴细胞为主。原发性胃恶性淋巴瘤收于其发病率低,临床表现特殊,易造成诊,内镜为诊断PGML的有效手段。手术、化疗和放疗等综合治疗是提高生存率的有效途径。  相似文献   

4.
目的 探讨胰腺癌患者螺旋断层放疗(TOMO)后致胃、十二指肠放射性损伤的内镜下表现,并寻找预测因素.方法 收集2010年2月至2015年5月在中国空军总医院放疗科行TOMO的胰腺癌患者70例,放疗前、后均行内镜检查,描述内镜下放射性胃、十二指肠损伤,对致胃、十二指肠放射性溃疡影响因素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 放疗后行内镜检查的中位时间为1个月,内镜结果显示放射性胃、十二指肠炎症41例(58.6%);放射性胃、十二指肠溃疡30例(42.9%),活动性出血7例(10.0%),放射性溃疡并瘢痕造成局部狭窄3例(4.3%),新发胃潴留6例(8.6%),新发胃底静脉曲张4例(5.7%).临床因素手术减黄、放疗防护(氨磷汀)与胃放射性溃疡的发生有关(x2=4.186,P=0.041x2=5.679,P=0.017);常见不良反应事件评价标准(CTCAE)评分≥2与十二指肠放射性溃疡的发生有关(x2=3.960,P=0.047).受试者工作特征(ROC)曲线分析表明,胃平均剂量>13.39 Gy、≤13.39 Gy时溃疡的发生率分别为25.0%、9.1%,曲线下面积(AUC) =0.740,P=0.048.结论 胰腺癌TOMO后胃肠道损伤普遍存在,手术减黄是放射性胃溃疡的保护因素,平均剂量>13.39 Gy是放射性胃溃疡的剂量预测指标,建议TOMO后早期行内镜检查.  相似文献   

5.
张德巍  高英  杨大业 《现代肿瘤医学》2006,14(11):1407-1409
目的:探讨胃恶性间质瘤的术前诊断方法及有效的治疗手段。方法:回顾性分析我院1995年~2005年间收治的9例胃恶性间质瘤患者的临床表现、理化检查、治疗方法及结果。结果:胃恶性间质瘤患者多表现为反复的消化道出血、腹痛、腹部不适及腹部包块,纤维胃镜、超声内镜、消化道钡透、腹部CT检查有助于手术前诊断。本组患者肿瘤最大直径为5.5cm~21cm,平均为11.8cm,根治性手术7例、姑息性减瘤手术2例,根治性手术患者中2例术后复发接受二次手术,4例无瘤生存5年以上,姑息性手术2例患者均于术后6个月内死亡。免疫组化检查CD117阳性9例(100%)、CD34阳性7例(77.8%)、Vimentin阳性7例(77.8%)S-100阳性5例(55.6%),Actin阳性4例(44.5%)。结论:免疫组化检查可确诊胃恶性间质瘤,根治性手术减少手术后复发及远处转移。  相似文献   

6.
背景与目的:食管癌术后复发是影响患者生存和生活质量的主要因素,本研究旨在探讨食管癌术后胸胃复发癌(thoracic stomach cancer,TSC)的临床特点.方法:对本院收治的51例食管癌患者术后TSC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TSC占本院同时期内镜检查食管癌术后病例的10.97%(51/465);其中13例合并吻合口复发;46例(90.2%)TSC发生位置与术前食管癌位置相符;病理检查胃鳞癌48例,胃腺癌3例;内镜下表现分为隆起浸润型占39.2%(20/51),块状型占15.7%(8/51),溃疡型占7.8%(4/51),溃疡浸润型占33.3%(17/51),弥漫侵润型较少见,占胸胃癌的3.9%(2/51),此外尚有狭窄型等.结论:TSC在食管癌术后发病率相当高,病因多为留食管床肿瘤复发侵及胸胃壁;其内镜下类型和胃癌有一定差异;定期对食管癌术后患者行胃镜复查,是诊断TSC的主要方法.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胃神经内分泌肿瘤(g NENs)的诊断和治疗经验。方法选取2007年1月至2015年12月间中国医学科学院肿瘤医院收治的98例胃神经内分泌肿瘤患者进行回顾性分析,治疗前采用CT、MRI、BUS和生长抑素受体成像检查,依情况采用外科手术或内镜下切除,依术后病理采用辅助化疗治疗。总结患者的临床资料、术后病理结果及随访数据。结果内镜黏膜下剥离术(ESD)患者未出现手术并发症,其他术式患者术后并发症发生率为6. 3%(5/79),包括吻合口漏、胃排空障碍、腹腔感染及出血等。免疫组化结果:突触素(Syn) 86. 7%(85例),嗜铬素A(Cg A) 77. 6%(76例),神经原特异性烯醇化酶(NSE) 71. 4%(70例)。原发灶患者10例(10. 2%),其中6例经ESD完整切除后,3个月内在胃内其它部位再次出现病变,病理类型与原发肿瘤相同。随访患者89例(90. 8%),中位生存时间为43. 3个月。患者神经内分泌癌(NEC)和混合性腺神经内分泌癌(MANEC)患者所占比例较高,肿瘤复发和转移共42例,包括局部复发15例和远处转移27例。至随访结束,肿瘤相关死亡31例,其他肿瘤死亡1例。3例患者发生第二原发肿瘤,其中乳腺癌、结肠癌和肺癌各1例。结论胃神经内分泌肿瘤多发于胃底贲门区域,发病以g NEC和MANEX为主。发生于胃体和胃窦区病变,多为G1/G2级,但具有一定的多发倾向。分级为G3级和MANEX的患者预后不佳,早期诊断和综合治疗仍是改善预后的主要因素。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胃肠道间质瘤(gastrointestinal stromal tumor, GIST)的临床表现、病理特征诊断和治疗措施.方法:对113例GIST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以消化道出血就诊者58例,上腹疼痛或腹胀45例,腹部包块7例,肠梗阻3例.肿瘤位于食管2例,胃53例,小肠47例,结肠4例,直肠7例;肿瘤体积2 cm ×2 cm×2 cm~10 cm×12 cm×l5 cm.病理检查结果:良性34例(30.1%),交界性31例(27.4%),恶性48例(42.4%);表现为梭形(43例)、上皮样(32例)或多形性(38例).全部患者均行手术切除,手术切除不全(3例)、术后复发(8例)或远处转移(4例)的患者应用Gleevec辅助治疗.随访6个月~9年,13例患者死亡,31例术后复发,其中12例服用甲磺酸依马替尼(Gleevec)部分缓解,69例患者健在.结论:GIST临床表现主要为消化道慢性出血、上腹部不适等;消化内镜及钡气双重对比造影检查是胃及结直肠间质瘤的主要诊断方法,剖腹探查或腹腔镜腹腔探查是早期诊断小肠间质瘤的主要手段;Gleevec治疗不能完全切除或切除术后复发的GIST患者具有较好的临床疗效.  相似文献   

9.
皮革胃(Linitis Plastica)虽属进展期胃癌的一种类型,但因其临床表现、x线造影及内镜所见均与一般胃癌有所不同,往往容易误诊和漏诊。因此,充分认识皮革胃的特点,可以提高对胃癌的诊断。我院从1978-1987年经x线造影,胃镜检查或手术及病理证实的皮革胃25例,占同期胃癌的2.76%。资料分析 1、年龄:性别及病程:男18例,女7例,年龄从38到80岁,平均年龄56.0岁,50岁以上者17例,占68%。病程最短2月,最长10年,半年以内者13例,一年以内者20例,占总数的80%。病程一年以上的5例均有近期内病情加重或出现新症状或体征的病史。 2、症状,体征及实验室检查:上腹痛和上腹胀不适12例,主要表现为左上腹痛,厌食10例,腹水和体重下降各9例,恶心呕吐和发  相似文献   

10.
目的比较多层螺旋CT(multi-slice spiral CT,MSCT)与超声胃镜(endoscopic ultrasonography,EUS)在贲门部及胃底部间质瘤诊断中的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郑州大学第一附属医院2018年9月至2020年9月收治的经病理及免疫组织化学确诊的35例贲门部间质瘤与78例胃底部间质瘤患者的临床资料。所有患者均行MSCT与EUS检查,比较分析两种检查结果在诊断贲门部和胃底部间质瘤中的差异。结果贲门部间质瘤MSCT检查阳性18例(51.4%),EUS检查阳性33例(94.3%)。EUS检查诊断贲门部间质瘤的敏感度优于MSCT检查(P<0.05)。胃底部间质瘤MSCT检查阳性67例(85.9%),EUS检查阳性70例(89.7%);两种检查敏感度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EUS检查对于贲门部间质瘤的诊断价值优于MSCT,而对于胃底部间质瘤的诊断MSCT与EUS均表现出较高的敏感度。  相似文献   

11.
我院胃镜室自1985年以来,内镜检查检出胃癌683例,发现4例并存胃念珠菌感染,简要报告如下。临床资料4例均为男性,最大的68岁,最小的52岁。均无长期应用抗生素、激素等药物史。其中1例为残胃(胃溃疡毕氏Ⅱ式术后8年)。主要临床表现:2例上腹痛(1例伴黑便),1例进食咽下困难,1例残胃癌表现为贫血。内镜肉眼观及病理:内镜下肉眼诊断为晚期胃癌而未疑及胃念珠菌感染。4例胃癌镜下均表现为广泛、高低不平、局限隆起之片状糜烂,其中2例表面有污苔,1例表面粘液渗出,1例溃疡表面有坏死。病变范围均在1.5cm×3.0cm以上。胃窦部2例,另2例位于贲门下方。癌肿细胞类型:腺癌2  相似文献   

12.
目的 探讨深在性囊性胃炎(GCP)合并早期胃癌的内镜下表现和临床病理特征。方法 选取2018年1月至2023年3月本院诊治且术后病理证实为GCP合并早期胃癌的病例,对白光内镜、超声内镜下表现和临床病理特征等资料进行总结分析。结果 22例GCP合并早期胃癌患者中男性20例、女性2例,中位年龄70岁;17例合并幽门螺杆菌感染,术前均无胃部手术史,病变部位贲门19例、胃体3例;白光内镜下以平坦型表现为主,超声内镜检查第一层增厚8例,第三层增厚7例,探及黏膜下囊状低回声区7例;22例均行内镜下黏膜剥离术(ESD),术后病理为分化型管状腺癌22例,治愈性切除18例,非治愈性切除4例。结论 GCP合并早期胃癌好发于老年男性,内镜下以平坦型表现为主,好发部位为贲门,术后病理多为黏膜内中分化管状腺癌,超声内镜探及黏膜下囊状低回声区对GCP合并早期癌的诊断有一定帮助,ESD治疗早期胃癌合并GCP安全有效。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原发性胃恶性淋巴瘤(primary gastric malignant lymphoma,PGL)的临床特点、诊断与治疗及其预后。方法:回顾性分析4年半内收治的24例PGL患者的临床资料。结果:临床表现以上腹痛、消化道出血、纳差、消瘦多见。病变主要位于胃窦和胃体,术后病理类型均为非霍奇金淋巴瘤,其中B淋巴细胞型11例,T淋巴细胞型3例,BT双淋巴细胞型1例,未分型9例。ⅠE期9例(37.5%),ⅡE期7例(29.2%),ⅢE期6例(25.0%),ⅣE期2例(8.3%)。4例HP感染者术后给予抗HP治疗。在获得最终随访的21例中有13例存活超过5年。结论:PGL根据临床症状、内镜下特点及活检多能确诊。肿瘤病理类型、临床分期、是否存在合并症和HP感染是影响预后的重要因素。手术治疗有助于提高远期生存率,改善预后。  相似文献   

14.
胃间质瘤79例临床病理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目的 探讨胃肠道间质瘤(GIST)的临床表现、诊断和治疗方法以及与预后相关的因素.方法 回顾性分析79例发生于胃的GIST的临床和病理资料,分析影响预后的相关因素.结果 临床表现无特异性,多通过超声内镜、CT、消化道钡餐造影等影像学检查发现肿瘤,明确诊断需通过病理组织学及免疫组化检查,79例中,CD+117 73例 (93%)、CD+34 66例(83%),经手术治疗5年生存率83%,5年无瘤生存率72%.结论 发生于胃的GIST首选治疗方法是手术切除,肿瘤出血、坏死及Fletcher分型是影响预后的重要指标.  相似文献   

15.
郭艳  房新辉  张楠 《实用癌症杂志》2023,(10):1710-1712+1720
目的 探讨结肠黏膜肿瘤临床病理特征及内镜下切除术的疗效。方法 回顾性分析行内镜下切除术的70例结肠黏膜肿瘤患者的病例资料。分析结肠黏膜肿瘤的临床病理特征与不同类型内镜下切除术的特点、并发症与临床疗效。结果 结肠黏膜肿瘤中以炎性息肉最为多见,占比57.14%(40/70),其次为管状腺瘤[18.57%(13/70)]、混合状腺瘤[11.43%(8/70)]、锯齿状腺瘤[7.14%(5/70)]、绒毛状腺瘤[4.29%(3/70)]、神经内分泌瘤[1.43%(1/70)];70例结肠黏膜肿瘤患者,发生于左半结肠的有50例,占比71.43%(50/70),发生于右半结肠的有20例,占比28.57%(20/70);炎性息肉以左半结肠最为多见,共31例(44.29%),管状腺瘤、混合状腺瘤多见于左半结肠,分别为8例(11.43%)、6例(8.57%),锯齿状腺瘤多见于右半结肠,共3例(4.29%);70例结肠黏膜肿瘤直径<10 mm的最多,占比54.29%(38/70),10~20 mm占比28.57%(20/70),>20 mm占比17.14%(12/70);70例结肠黏膜肿瘤患者...  相似文献   

16.
胃间质瘤70例临床诊治分析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目的:探讨胃间质瘤的诊治方法及预后.方法:对70例经手术治疗的胃间质瘤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行远端胃大部切除术16例,近端胃大部切除术22例,胃楔形切除32例.肿瘤平均直径5.4cm,胃周淋巴结转移2例(2.9%).免疫组化结果CD117阳性66例(94.3%),CD34阳性53例(75.7%),SMA阳性24例(34.3%),Desmin阳性8例,S100阳性8例.术后复发5例,远处转移6例,术后5年生存率为71.3%.良、恶性胃间质瘤组5年生存率分别为92.3%和61.8%(P<0.05).瘤体直径<5cm与瘤体直径≥5cm组5年生存率分别为95.0%和48.4%(P<0.05).结论:胃间质瘤的治疗以手术为主,其预后主要与肿瘤大小及肿瘤的良、恶性相关.  相似文献   

17.
本文报告我院自1980年至1989年经手术病理确珍的原发性小肠肿瘤34例。其中良性肿瘤8例.以腺瘤多见.占37.5%。恶性肿瘤26例,以恶性淋巴瘤和腺癌多见.各占34.6%。肿瘤发生于空肠者占半数以上。主要表现为间断腹痛(70.6%),腹块、贫血(各占58.8%),恶心呕吐和消瘦(各占50%)。依入院时主要表现本组分为五型:肠梗阻型(32%),腹块型(24%),消化道出血型(6%),腹膜炎型(3%)和混合型(35%)。有上述表现但经胃肠钡餐造影或内镜检查食管、胃和大肠未能发现病变者,应考虑到本病。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十二指肠间质瘤的临床特点和外科治疗方法。方法对徐州医科大学附属医院2001年3月至2014年3月经手术治疗的17例十二指肠间质瘤临床病历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患者的临床表现主要为消化道出血(呕血或黑便)、上腹部疼痛不适、腹胀等;肿瘤的发病部位以十二指肠降部及水平部居多;增强CT诊断率为70.6%(12/17),超声内镜诊断率为100%(4/4),普通内镜及超声的诊断率较低。免疫组织化学检测显示:CD117、CD34阳性率为94.1%、76.5%。17例患者中行胰十二指肠切除术6例,十二指肠节段性切除5例,肿瘤局部切除6例。术后随访12~67个月,随访率82.4%(14/17),1例高危及1例中危患者分别于术后18个月和47个月死于复发转移,其余未复发转移。结论十二指肠间质瘤无特异性的临床表现,术前诊断主要靠影像学检查,确诊仍有赖于病理学及免疫组化检查,肿瘤的大小和位置是选取手术方式的关键因素。  相似文献   

19.
早期胃癌1 61例的临床及预后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研究早期胃癌的临床特点及影响其预后的因素.方法对161例早期胃癌的临床特点和15年的随访结果加以统计和分析.结果早期胃癌的临床表现无特异性,内镜检查有明显优势,其中小胃癌19例,微小胃癌5例,一点癌1例.部位以贲门最多89例(59.28%)依次为胃体部、胃角部和胃窦部,粘膜内癌和粘膜下癌的五年以上生存率分别为98.36%、77.55%.结论早期胃癌的预后仅与其浸润深度相关,而与肿瘤的生长部位,肉眼分型和组织学类型无关,故对有消化系症状人群作内镜检查是改善早期胃癌预后的关键措施.  相似文献   

20.
目前上消化道癌确诊的主要方法为内镜直视下粘膜病理组织检查,将快速印片细胞学检查(下称印检)与病理检查(下称病检)联合使用(下称两检),可提高癌肿的阳性检出率及内镜诊断的准确性。我院1988年3月至1990年6月,内镜、印检、病检联合使用,诊断上消化道癌399例,其中食管癌237例、贲门癌73例、胃癌87例、胃溃疡2例,现总结如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