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2 毫秒
1.
目的探讨严重创伤患者实施无缝衔接一体化急救护理干预的效果。方法对2016年11月至2018年11月我院接诊的102例严重创伤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按照急救护理模式不同将其分成对照组51例和研究组51例。对照组采用传统护理方法进行急救,为研究组则采用无缝衔接一体化急救护理模式进行急救。对比两组的抢救成功率,评估患者家属对抢救护理工作的满意度。结果研究组患者的抢救成功率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研究组患者家属的抢救满意度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严重创伤患者实施无缝衔接一体化急救护理干预,有利于提高抢救成功率,提升家属满意率,值得临床借鉴和进一步推广。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规范化急救护理在急危重症疾病患者抢救中的临床应用效果。方法选取2015年1月至2016年10月在罗定市人民医院接受治疗的急危重症疾病患者200例,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100例。观察组给予规范化急救护理,对照组给予常规急救护理。对比两组患者的抢救成功率、抢救时间、住院时间和患者满意度。结果两组抢救成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抢救时间和住院时间少于对照组(P<0.05),患者满意度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规范化急救护理在急危重症疾病患者抢救中临床应用效果明显,值得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急诊患者抢救中急诊护理流程优化的应用效果。方法选择2018年4月至2019年6月期间在我院治疗的70例急诊患者作为研究对象,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两组。对照组按照常规护理流程进行急救,观察组进行急诊护理流程优化。比较两组患者的抢救成功率与满意度。结果观察组抢救成功率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急诊患者满意度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在抢救急诊患者过程中实现急诊护理流程优化的应用效果显著,能增大患者抢救成功率,提升患者满意度,从而改善抢救效果。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急救护理工作中定位分工抢救配合法的实际应用效果。方法以我院急诊科2015年8月至2017年8月收治90例重症抢救病人为观察组,收集同一时期急诊科收治的90例重症抢救病人为对照组。观察组行定位分工抢救配合法、对照组实施传统抢救方法。对比两组患者抢救成功率、患者及家属对护士护理的满意度。结果观察组抢救成功率、护理满意度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急救护理工作中行定位分工抢救配合法可以显著提高抢救成功率,提高患者及家属对患者护理满意度,提高急救团队抢救能力,保证患者生命健康。  相似文献   

5.
目的对急诊危重症患者施行整体性急诊急救护理的方法及效果进行观察与分析。方法选取我院收治的92例的急诊危重症患者为研究对象,根据随机数字表原则,将其分为对照组与观察组。给予对照组常规急救护理,观察组则接受整体性急救护理,统计并评价两组患者的护理效果。结果观察组患者的抢救成功率及其家属对护理的满意度均显著高于对照组,数据差异具备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通过对急诊危重症患者展开整体性的急诊急救护理,可有效促进其抢救成功率的提高,充分提高患者及其家属的满意度,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6.
目的研究优化急救护理流程对急危重症患者抢救效果的影响。方法将2014年7月至2015月6月来我院急诊科就诊的急危重症患者240例分为对照组和实验组,其中2014年7—12月抽取120例为对照组,2015年1—6月抽取的120例为观察组,对照组采用传统常规急救护理流程,观察组采用优化后的急救护理流程。结果优化后患者对护理服务态度、护理技术质量、护患沟通情况、治疗过程流畅性、急送及转接情况、患者安全与舒适以及患者其他需求满足度等方面较传统常规急救护理流程有统计学意义,患者及家属对护理服务质量的满意度较传统急救护理流程有统计学意义。结论优化后的急救护理流程可有效提高急危重症患者的抢救成功率及对护理工作的满意度。  相似文献   

7.
目的:分析急诊危重症患者予以标准化急救护理的临床抢救效果.方法:选择2015年5月至2017年1月84例急诊危重症患者并随机分组.对照组予以常规急救护理,观察组予以标准化急救护理.比较两组急诊危重症抢救成功率;抢救时间、家属满意评分、住院时间和费用.结果:观察组急诊危重症抢救成功率高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抢救时间、家属满意评分、住院时间和费用优于对照组(P<0.05).结论:急诊危重症患者予以标准化急救护理的临床抢救效果确切,可提高抢救成功率,缩短抢救时间和住院时间,减少医疗费用,提升家属满意度,值得借鉴和推广.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急危重症患者抢救中急救护理流程的实施与效果评价。方法收集急救的急危重症患者960例,分别从上半年和下半年进行急救的急危重症患者中随机抽取各100例进行研究。结果针对危重患者急诊救治护理流程护理干预的观察组的病人满意度、急救时间、急救费用都优于对照组,区别明显(P0.05),数据符合临床意义。结论急救护理流程应用于急危重症患者抢救过程能明显缩短急救时间和住院时间,减少抢救费用,有利于患者预后。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优质护理服务模式在急诊重度颅脑损伤患者中的应用及其效果。方法:按时间段将100例急诊重度颅脑损伤患者分为对照组和试验组,各50例,对照组按急诊重度颅脑损伤急救护理常规实施急救护理,试验组在对照组基础上采用优质护理服务模式,观察并比较两组患者的抢救成功率、死亡率、患者的处置速度、患者及其家属对护理工作满意度。结果:试验组患者抢救成功率高于对照组,死亡率低于对照组,患者的处置速度快于对照组,患者及其家属对护理工作满意度优于对照组,两组间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优质护理服务模式应用于急诊重度颅脑损伤患者的急救赢得了抢救黄金时间,有效地提高了患者的抢救成功率,降低了患者的死亡率,提高了患者及其家属对护理工作的满意度。  相似文献   

10.
目的:研究定位抢救分工配合法在急救护理工作当中的作用。方法:自2015年1月起我科开始在急诊抢救中实施定位抢救分工配合法。分析对比进行该定位抢救配合法前后患者的抢救成功率、医患双方对护理工作的满意度。结果:两组患者的抢救成功率,实验组进行定位分工配合抢救法后抢救成功率明显高于对照组抢救成功率,差异具备统计学意义(P0.05)。对医患双方满意度进行比较,实验组的医生与患者的护理满意度评分均比对照组显著增加(P0.05)。结论:进行定位分工抢救法后,医生对护理的工作给予了充分的肯定,增加了医生对护士工作的满意度,且患者及其家属对于护士的护理工作满意度也提高,值得临床推广。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定职责、定站位、定流程的团队急救模式在急危重症抢救工作中的应用效果。方法:选择常见的24种急危重症病例,采取一医二护团队模式分别制定抢救流程。把急诊抢救室护士按照能级分层次,针对常见急危重症进行团队急救模式与流程的情景模拟培训并应用于临床,考核、观察实施后的效果。结果:实施一医二护团队模式后急危重症患者的抢救成功率、医师对护士配合的满意度、患者家属对抢救终末效果的满意度以及护士的单项技能和综合能力(技术及非技术能力)均得到提高,与实施前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均P〈0.01)。结论:一医二护团队急救模式与流程的实施可以使医护配合更默契,提高了急危重症患者的抢救成功率和患者及家属的满意度,有利于急救团队的整体成长。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究优化急救护理流程在急危重症患者抢救中的临床价值。方法:随机选取2014年7月至2015月6月来我院急诊科就诊的急危重症患者120例进行分析研究,将2014年7-12月抽取60例为对照组,2015年1-6月抽取的60例为观察组。对照组实施常规急救护理流程,观察组在此基础上优化人力配置流程。结果:采取临床急救护理流程的观察组患者的急诊停留时间、分诊评估时间与急救时间均明显优于对照组,观察组的救治成功率明显高于对照组、死亡率及致残率均明显低于对照组。结论:通过在常规急救流程基础上优化人力配置流程、优化接诊流程、优化抢救流程、加强监护及心理护理等,能够有效提高患者的抢救成功率及患者满意度,在临床上具有推广价值。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院前急救护理路径在急性左心衰院前急救护理中的应用效果。方法:将158例急性左心衰接到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对照组采用常规的急救护理流程,观察组运用自行拟定的急性左心衰院前急救护理路径对病人进行急救护理。观察并比较两组患者的急救反应时间、抢救成功率、满意度。结果:观察组急救反应时间短于对照组、成功率及满意度高于对照组(均P0.05)。结论:急救护理路径指导下的急救护理措施对急性左心衰患者应用效果显著,可缩短左心衰患者的院前急救反应时间,抢救成功率提高,满意度提高。  相似文献   

14.
《中国现代医生》2020,58(26):164-167
目的 探讨整体性急诊急救护理应用于急诊危重症患者中的实际临床效果。方法 选取2018年9月~2019年12月本院接受治疗的急诊危重症患者80例。将患者分为两组,对照组40例患者均接受常规急诊急救护理,观察组40例患者给予整体性急诊急救护理。比较两组患者的不良事件发生情况、救治时间、抢救成功率及家属满意度。结果 观察组患者的不良事件总发生率明显低于对照组,救治时间明显短于对照组,抢救成功率及家属满意度评分均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 整体性急诊急救护理应于急诊危重症患者中有显著的应用效果,在减少患者抢救时间、提升抢救质量方面有积极作用,值得进一步推广应用于。  相似文献   

15.
目的 研究失血性休克患者的手术室急救护理干预方法 及效果.方法选取我院收治的80例失血性休克患者进行分组研究,随机分为观察组与对照组,对照组行常规急救护理干预,在对照组基础上观察组应用优质手术室急救护理干预,对比2组抢救成功率和满意度.结果 观察组的抢救成功率为92.5%,满意度为95.0%;对照组的抢救成功率为80.0%,满意度为82.5%,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结论 在失血性休克患者中应用优质手术室急救护理干预可以显著提高抢救成功率和患者的满意度,值得推广.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究急救护理流程在创伤性休克患者抢救中的应用效果。方法选择2014年9月至2016年9月我院收治的64例创伤性休克患者,随机分为两组,即观察组经急救护理流程展开护理工作,对照组仅给予常规护理。再对比两组护理效果。结果观察组抢救时间为(42.3±13.2)min,住院时间为(19.3±4.8)d,抢救成功率为93.8%均显著优于对照组,具有统计学差异,P0.05;观察组家属抢救满意度为96.9%显著高于对照组,具有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创伤性休克患者经急救护理流程展开护理工作,可显著缩短抢救时间,提高抢救成功率与抢救满意度,效果良好,值得临床推广采用。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究护理干预措施在急诊颅脑损伤患者抢救中的应用效果。方法按照采用的护理方式,188例颅脑损伤患者被分为对照组(常规护理急救措施)和急诊护理干预组(根据急诊快捷护理流程进行护理干预),比较两组患者的抢救时间、预后、并发症以及患者满意度。结果急诊护理干预组急诊救治时间比对照组短,急诊急救预后比对照组好,意外事件发生率比对照组低,患者或其家属对急诊护理服务的满意度比对照组高,两组数据差异较明显,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根据急诊快捷护理流程对急诊颅脑损伤患者进行护理干预,有助于提高早期抢救成功率,为后续进一步治疗奠定基础,值得进一步应用和推广。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严重创伤患者急诊急救的护理方法。方法选取本科2014年1月~2016年1月收治的98例严重创伤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按护理方法不同分为观察组与对照组,每组各49例,对照组患者给予常规急救护理,观察组患者在常规护理的基础上进行整体的急救护理干预,对比分析两组患者的抢救成功率及护理满意度。结果观察组患者的抢救成功率为91.8%,对照组患者的抢救成功率为77.6%,两组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护理满意度为91.8%,对照组护理满意度为75.5%,两组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对严重创伤患者进行良好的护理有助于提高患者的抢救成功率,提高患者对护理的满意度,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一体化烧伤急救流程对重度烧伤患者抢救成功率、康复效果的影响。方法:选取2015年3月—2017年12月于我院就诊的重度烧伤患者76例,随机等分为观察组(n=38)与对照组(n=38),对照组予以常规急救护理,观察组予以一体化烧伤急救流程干预,对比两组患者的干预效果。结果:观察组患者的急诊预检分诊时间、到达烧伤ICU时间、住院时间显著短于对照组(P<0.05),住院费用、焦虑评分、抑郁评分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抢救成功率、护理满意度及生活质量评分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一体化烧伤急救流程能够缩短重度烧伤患者的等待时间,减轻患者的心理负担,提高患者的抢救成功率,改善患者的生活质量,患者的护理满意度高,值得进一步在临床上推荐使用。  相似文献   

20.
目的将全程护理措施应用在急诊危重患者抢救过程中,分析这种护理措施取得的效果。方法研究对象为本院急诊在2018年1月至2018年9月收治的患者(100例),将全部患者分为两组:观察组与对照组,每组患者有50例。给对照组患者实施常规护理措施,给观察组患者实施全程护理干预。结果比较两组患者的抢救成功率,观察组显著高于对照组,经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比较两组患者对护理的满意度,观察组患者显著高于对照组,经比较,有显著的统计学差异。结论对于急诊危重患者在抢救期间实施全程护理干预措施,显著提升了抢救成功率,效果佳。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