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5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34 毫秒
1.
  目的  了解沈阳市小学生超重肥胖发生情况及饮食习惯和主要食物摄入频率,为探寻饮食相关因素对儿童超重肥胖的影响提供参考依据。  方法  2017年5月采用方便抽样方法,选取沈阳市某区2所小学2 041名在校生作为调查对象,对其进行身高和体重测量,同时发放饮食习惯及常见食物摄入频率的调查问卷。  结果  学生超重和肥胖检出率分别为18.4%和22.1%,男生超重\肥胖率(21.0%, 27.8%)均高于女生(15.8%,16.2%)(χ2值分别为22.45,53.40,P值均<0.01)。单因素分析显示,是否经常吃早餐、吃饭速度、食欲、是否挑食,以及水果、海产品及罐头食品摄入频率与小学生超重肥胖有关联(χ2值分别为7.67,97.92,229.70,95.88,6.40,6.58,7.96,P值均<0.05)。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吃饭速度慢(OR=0.46,95%CI=0.29~0.69)和吃饭速度正常(OR=0.47,95%CI=0.32~0.69)与小学生超重肥胖呈负相关,食欲好(OR=43.73,95%CI=5.88~325.36)与小学生超重肥胖呈正相关(P值均<0.01)。  结论  沈阳市小学生超重肥胖检出率较高,且肥胖检出率大于超重率;常见食物摄入情况对小学生超重肥胖发生发展的影响较少,但吃饭速度快和食欲好与小学生超重肥胖的发生呈正相关。  相似文献   

2.
  目的  探讨出生体重及分娩方式对小学生超重肥胖和腹型肥胖的影响,为预防儿童肥胖提供依据。  方法  依托广州市中小学生常规体检,采用分层整群抽样方法,抽取3所小学3 361名学生,对学生及家长进行问卷调查。应用Logistic回归模型分析分娩方式、出生体重与学生超重肥胖和腹型肥胖的关系。应用相乘交互项和Delta法探讨交互作用。  结果  广州市小学生的超重肥胖率为21.33%,腹型肥胖率为12.08%。多因素Logistic分析表明,与顺产的学生相比,经剖宫产者的超重肥胖风险增加了44%(OR=1.44,95%CI=1.16~1.80);高出生体重的学生超重肥胖风险较正常体重者增加62%(OR=1.62,95%CI=1.09~2.42)。调整多因素后,未观察到出生体重和出生方式与学生腹型肥胖之间的关联性(P值均>0.05)。经剖宫产出生与父母肥胖对学生的超重肥胖(RERI=0.33,95%CI=0.02~0.65)和腹型肥胖(RERI=0.39,95%CI=0.12~0.65)存在相加交互作用。  结论  剖宫产及高出生体重与小学生超重肥胖风险增高有关联。剖宫产出生方式与父母肥胖可能协同促进儿童肥胖发生。  相似文献   

3.
秦剑杰  张璇  毕鑫  郑旭彤 《中国学校卫生》2022,43(12):1881-1884
  目的  了解河北省3~6岁幼儿肥胖的流行特征以及相关因素,为制定并执行幼儿肥胖防治策略提供参考依据。  方法  采用分层随机整群抽样的方法,抽取河北省11个地市共6 034名3~6岁幼儿作为调查对象,进行体格检查和问卷调查。  结果  河北省3~6岁男、女幼儿的肥胖检出率分别为23.00%和17.48%,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28.51,P<0.01);乡村和少数民族幼儿的肥胖检出率(20.06%,21.68%)分别高于城镇和汉族幼儿(19.97%,20.90%),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χ2值分别为0.01,0.78,P值均>0.05)。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男生(OR=1.45)、出生时体重≥4 000 g(OR=2.80)、每周吃高油脂食品≥3次(OR=1.64)、每周喝碳酸饮料≥3次(OR=4.71)、不喜欢吃水果蔬菜(OR=1.22)、每天进行身体活动<2 h(OR=1.82)、母亲肥胖(OR=2.00)、父亲不参加体育锻炼(OR=1.95)均与河北省幼儿肥胖发生呈正相关(P值均<0.01)。  结论  河北省3~6岁幼儿的肥胖检出率处在较高水平,遗传、不良饮食和生活习惯是幼儿肥胖的相关因素。需要加大对健康知识和幼儿肥胖危害的宣传力度,帮助幼儿养成健康的饮食和生活习惯。  相似文献   

4.
  目的  分析河北省6~17岁儿童青少年在外就餐现状及其与超重肥胖的关系,为指导儿童青少年建立健康的饮食习惯和遏制肥胖流行趋势提供参考。  方法  调查数据来自2016—2017年中国儿童与乳母营养健康状况监测,通过问卷调查和体格检查收集河北省12个监测点3 330名6~17岁儿童青少年最近1周的就餐情况、家庭基本情况和体检信息等资料。采用多因素Logistic逐步回归的方法,对调查对象在外就餐情况,在外就餐影响因素及与超重肥胖的关系进行分析。  结果  河北省6~17岁儿童青少年在外就餐率为16.19%,超重肥胖率为29.43%。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年龄较大(初中生:OR=1.36,高中生OR=3.57,P值均<0.05)和家庭人均收入高的儿童青少年(1~<2万元:OR=1.48,≥2万元:OR=2.93,P值均<0.05)在外就餐的可能性更高;居住地为农村(OR=0.20)、非独生子女(OR=0.76)、走读生(OR=0.21)以及主要抚养人为老人的儿童青少年(OR=0.69)在外就餐的可能性更低(P值均<0.05)。在外就餐与超重肥胖风险增高存在统计学关联(OR=1.31,P<0.01)。  结论  河北省6~17岁儿童青少年在外就餐现象较为普遍。居住地、年龄段、人均年收入、是否为独生子女、是否住校、主要抚养人是在外就餐的相关因素,在外就餐可能会增加儿童青少年超重肥胖的风险。  相似文献   

5.
  目的  分析学龄前儿童身体活动和视屏时间与超重肥胖的关联,为学龄前儿童超重肥胖的预防和控制提供依据。  方法  采用病例对照研究设计,选取北京市朝阳区某社区4所幼儿园109名超重肥胖儿童作为病例组,在同样的幼儿园内选择体重正常的117名儿童作为对照组,对照组与病例组的年龄和性别频数匹配。用单因素分析比较两组人口学、身体活动时间、视屏时间、睡眠、饮食等特征,采用Logistic回归在调整协变量的情况下分析学龄前儿童身体活动和视屏时间与超重肥胖的关联。  结果  在调整年龄、性别、平均每日睡眠时间、儿童睡眠习惯问卷(CSHQ)总评分、中国学龄前儿童平衡膳食指数(DBI-C)正端分等因素后,每日身体活动时间 < 3 h的儿童与身体活动时间≥3 h的儿童相比超重肥胖风险增加1.55倍(OR=2.55,95%CI=1.16~5.64,P=0.02),儿童每日视屏时间每增加一个四分位数超重肥胖风险增加1.44倍(OR=2.44,95%CI=1.69~3.52,P < 0.01)。  结论  学龄前儿童身体活动时间不足和视屏时间较长都与超重肥胖相关。应采取综合干预措施有效增加身体活动时间并且减少儿童的视屏行为,降低学龄前儿童超重肥胖的发生率。  相似文献   

6.
  目的  探讨广州市6~11岁儿童生命早期因素与超重肥胖之间的关系, 为儿童超重肥胖的预防提供科学依据。  方法  基线采用分层整群随机抽样的方法, 于2017年抽取广州市5所小学共5 172名学生作为研究对象, 进行2年的随访, 最终纳入学生3 315名。通过问卷调查收集学生的生命早期因素, 并测量基线和随访中身高和体重等指标。采用Logistic回归分析儿童生命早期因素与超重肥胖的关系。  结果  广州市6~11岁儿童超重肥胖发生率为8.7%。校正混杂因素后, 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 母亲孕前消瘦的儿童超重肥胖发生风险比母亲孕前正常体重的儿童降低了46%(OR=0.54, 95%CI=0.38~0.76);母亲孕期增重过多的儿童超重肥胖发生风险比孕期增重正常的儿童增加了55%(OR=1.55, 95%CI=1.14~2.10);与自然分娩儿童相比, 剖宫产的儿童超重肥胖发生风险增加了30%(OR=1.30, 95%CI=1.00~1.68)(P值均 < 0.05)。  结论  母亲孕期增重过多和剖宫产增加儿童超重肥胖的发生风险, 母亲孕前消瘦降低儿童超重肥胖的发生风险。  相似文献   

7.
  目的  分析中国7~18岁在校儿童青少年身体活动、视屏行为和睡眠组合达标情况与超重肥胖的相关性,为促进学校超重肥胖防控工作提供依据。  方法  使用2015年中国健康和营养调查数据,依据《加拿大儿童青少年24 h活动指南》对946名7~18岁在校儿童青少年身体活动、视屏行为和睡眠时间的达标情况进行分类,并采用Logistic回归模型分析各行为达标情况及行为组合达标情况与超重肥胖的相关性。  结果  儿童青少年超重肥胖率为21.56%;身体活动、视屏行为和睡眠达标率分别为24.84%,38.69%和57.08%,3类行为组合达标率为6.77%。校正年龄、性别、城乡和民族后,睡眠达标及睡眠与视屏行为组合达标分别与超重肥胖风险呈负相关(OR值分别为0.73,0.58,P值均 < 0.05),但其他行为及行为组合与超重肥胖率相关性无统计学意义。  结论  儿童青少年24 h活动达标率较低,充足睡眠或有助于降低超重肥胖风险。今后研究需注意睡眠和视屏行为的潜在联合作用以及两类行为在儿童超重肥胖防控中的应用。  相似文献   

8.
  目的  了解内蒙古地区学生肥胖现状及其与饮食、运动、心理等方面的关系,为制定该地区学生肥胖干预措施提供科学依据。  方法  采用分层整群随机抽样方法,抽取内蒙古自治区全部12个盟市、103个旗县区的186 649名学生。按中国学龄儿童青少年超重与肥胖筛查标准对调查对象进行分组,采用χ2检验进行单因素分析,采用多因素非条件Logistic回归模型筛选肥胖有关因素。  结果  学生总体肥胖率为18.54%,男生肥胖率为22.04%,女生为14.99%。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监测点(OR=0.79)、性别(OR=0.61)、每日吃油炸食品次数(OR=1.08)、每周每日运动超过60 min>2 d(OR=0.89)、是否每天吃早餐(OR=0.86)、每日喝饮料次数(OR=1.12)、吸烟(OR=0.87)、饮酒(OR=1.07)、每日吃水果次数(OR=1.07)、每日看电视≥2 h(OR=1.06)、睡眠时间(OR=0.93)以及学段可能与学生肥胖有关(P值均 < 0.05)。  结论  内蒙古地区学生总体肥胖率较高,学生肥胖的发生与饮食运动行为、生活习惯及心理因素有关。应采取针对性干预措施控制学生肥胖的发生。  相似文献   

9.
  目的  了解广州市3~6岁学龄前儿童的体质健康状况, 分析其生命早期影响因素, 为提升学龄前儿童体质健康水平提供参考依据。  方法  整群随机抽取广州市1 580名3~6岁学龄前儿童进行《国民体质测定标准手册(幼儿部分)》测试和问卷调查。  结果  学龄前儿童体质及格率为87.2%, 优良率为30.8%。随着年龄的增长, 男、女童体质优良率呈上升趋势。男、女童身体形态指标(男童皮褶厚度除外)各年龄段间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值均 < 0.01)。超重肥胖率为14.7%, 且男童(17.2%)高于女童(12.0%)。超重肥胖者和非超重肥胖者不同体质评级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χ2值分别为4.84, 3.96, 5.73, 4.85, P值均 < 0.05)。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 早产与学龄前儿童体质优良率呈负相关(OR=0.81, P < 0.05);出生体重大于胎龄儿与学龄前儿童体质优良率呈正相关(OR=1.37, P < 0.05)。  结论  广州市3~6岁学龄前儿童整体体质健康水平较差, 体质优良率与生命早期分娩孕周、出生体重等因素相关。  相似文献   

10.
目的 探究儿童青少年超重肥胖的风险与其生命早期因素以及父母体重的关联,为防制儿童青少年超重肥胖提供理论依据。方法 于2022年6月1—30日,采用分层随机整群抽样方法在呼和浩特市抽取5 370名中小学生,使用问卷调查收集信息,并就父母体质量指数(BMI)和儿童青少年生命早期因素对其超重肥胖影响使用多元Logistic回归模型进行多因素分析。结果 中小学生超重肥胖率为32.2%,男生超重肥胖率为37.8%,高于女生的26.1%(χ2=84.59,P<0.01)。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仅父亲超重(OR=1.52,95%CI=1.30~1.77)、仅母亲超重(OR=1.61,95%CI=1.31~1.97)、父母均超重(OR=2.42,95%CI=2.03~2.87)的儿童青少年超重肥胖风险较高(P值均<0.01)。高出生体重(OR=1.29,95%CI=1.08~1.55),剖宫产(OR=1.32,95%CI=1.17~1.48),母亲孕期增重过多(OR=1.24,95%CI=1.06~1.46)的儿童青少年超重肥胖风险较高(P值均<...  相似文献   

11.
  目的  分析留守儿童行为生活方式因素与焦虑症状的关联强度,为留守儿童心理健康干预提供依据。  方法  运用广泛性焦虑量表(GAD-7)对江西省上饶市B县1 188名13~18岁儿童(非留守617名,留守571名)进行评估,同时问卷调查留守儿童的体力活动、看电视时间、使用电脑时间、膳食行为、睡眠情况等行为生活方式因素。  结果  留守儿童焦虑检出率(66.0%)高于非留守儿童(60.5%),其中轻、中、重度焦虑检出率分别为26.3%,15.4%和24.3%。在控制年龄、性别条件下,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留守儿童焦虑症状与使用电脑时间>3 h/d(轻度焦虑,OR=3.00,95%CI=1.27~4.16;中度焦虑,OR=4.09,95%CI=1.55~10.78;重度焦虑,OR=3.44,95%CI=1.46~8.11)、手机使用时间>3 h/d(轻度焦虑,OR=4.93,95%CI=2.71~8.94;中度焦虑,OR=5.93,95%CI=2.98~11.79;重度焦虑,OR=7.11,95%CI=3.85~13.15)、不吃早餐行为(中度焦虑,经常不吃,OR=6.09,95%CI=1.59~23.36;重度焦虑,经常不吃,OR=5.49,95%CI=1.68~7.97、有时吃,OR=2.68,95%CI=1.10~6.53)呈正相关;与适当的睡眠时间(中度焦虑,OR=0.28,95%CI=0.13~0.60)呈负相关。  结论  留守儿童视屏时间长、不吃早餐、睡眠时间长可能为焦虑症状潜在的危险因素。  相似文献   

12.
  目的  研究中国儿童人群中SH2B接头蛋白1基因(SH2B adaptor protein 1 gene, SH2B1)rs7498665多态性与肥胖及相关表型的关联, 为探讨生活方式对该多态性与肥胖关系的影响提供依据。  方法  选取北京市3 305名7~18岁儿童青少年进行身体测量和生活方式问卷调查。利用基质支持的激光释放/电离飞行时间质谱分析法对rs7498665多态性进行分型。采用多元Logistic回归和线性回归方法分析全部人群及不同饮食、运动水平下该基因多态性与肥胖及相关表型的相关性。  结果  在非健康膳食摄入、不是每天吃早餐、经常摄入含糖饮料、不是每天进行中高强度体育锻炼情况下, rs7498665多态性G等位基因与肥胖存在相关性, 肥胖风险分别升高37%, 101%, 45%和64%(P值均 < 0.05)。对不同生活方式进行综合评价, rs7498665多态性只在非健康生活方式组的人群中与肥胖发生有关(OR=1.63, 95%CI=1.23~2.17, P < 0.01)。分析肥胖相关表型发现相同趋势的结果, 该位点与综合生活方式存在交互作用(P基因×生活方式 < 0.05)。  结论  SH2B1基因rs7498665多态性与肥胖易感的非健康生活方式对儿童肥胖及相关表型存在相互作用。  相似文献   

13.
  目的  了解京津冀地区儿童青少年体力活动、视屏和睡眠状况及其与超重肥胖的关系,为京津冀地区儿童青少年保持健康体型提供参考和借鉴。  方法  2019年11月借助全国学生体质健康调研工作,参考儿童青少年体力活动指南对京津冀地区4 262名中小学生进行体力活动、睡眠状况、视屏时间调查,并采用Logistic回归分析其与超重肥胖之间存在的关联。  结果  京津冀地区儿童青少年超重肥胖检出率为22.03%;其中超重检出率12.01%,肥胖检出率10.02%。男生(26.09%)超重肥胖检出率高于女生(17.88%),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41.77,P < 0.01);城市(24.09%)和汉族(22.74%)儿童青少年超重肥胖检出率高于乡村(21.05%)和少数民族(17.70%),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χ2值分别为5.00,7.63,P值均 < 0.05)。体力活动时间合格率为24.85%,视屏时间合格率为38.69%,睡眠时间合格率为57.09%。体力活动时间、视屏时间、睡眠时间3项均不合格的比例为21.68%,1项合格和2项合格分别占42.80%和28.77%,3项均合格的仅占6.76%。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睡眠时间合格与超重肥胖发生的风险呈负相关(OR=0.72,95%CI=0.52~0.98);与睡眠时间和视屏时间均未合格者相比,2项合格与超重肥胖的发生风险呈负相关(OR=0.57,95%CI=0.36~0.87)。  结论  京津冀地区儿童青少年体力活动时间合格率较低,保障睡眠时间将对超重肥胖的发生起到保护作用。应注重睡眠时间和视屏时间对儿童青少年超重肥胖的影响,并在以后的防控和干预中得以应用。  相似文献   

14.
目的 探讨广州市母亲孕前及分娩前超重肥胖对子代中学时期超重肥胖的影响,为预防中学生肥胖提供科学依据.方法 依托广州市中学生常规体检,抽取3所高中、3所初中共3384名学生,将体检中超重肥胖的中学生纳入超重肥胖组(642名),其余学生纳入对照组(2742名),对学生及家长进行问卷调查.使用倾向性评分匹配(propensi...  相似文献   

15.
  目的  探讨新冠肺炎疫情期间某高校首批返校大学生的睡眠质量情况及影响因素,为采取相应措施提供科学依据。  方法  采用整群调查的方法对安徽中医药高等专科学校2 701名首批返校大学生进行问卷调查,调查内容包括一般人口学特征、特质应对方式问卷(Trait Coping Style Questionnaire, TCSQ)和匹兹堡睡眠质量指数(Pittsburgh Sleep Quality Index, PSQI)。  结果  首批返校大学生睡眠障碍检出率为19.33%(522/2 701)。母亲文化程度为高中或中专及以下(OR=2.24,95%CI=1.47~3.41)、从来不吃早餐(OR=3.25,95%CI=1.86~5.68)、疫情期间家庭受损(OR=1.48,95%CI=1.17~1.87)以及消极应对(OR=1.15,95%CI=1.12~1.17)与睡眠障碍的发生呈正相关(P值均 < 0.05);与父母之间关系非常差相比,父母之间关系一般(OR=0.23,95%CI=0.06~0.89)、比较好(OR=0.23,95%CI=0.06~0.87)、非常好(OR=0.19,95%CI=0.05~0.74)均与睡眠障碍发生呈负相关(P值均 < 0.05);疫情期间每周锻炼1~2次(OR=0.76,95%CI=0.58~1.00)、积极应对(OR=0.93,95%CI=0.91~0.96)亦与睡眠障碍的发生呈负相关(P值均 < 0.05)。  结论  新冠肺炎疫情使返校大学生睡眠质量受到不同程度的影响,且父母之间的关系、体育运动、母亲文化程度、早餐习惯、疫情期间家庭受损是睡眠质量的影响因素。应对返校大学生给予早期的有针对性的心理干预措施。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