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37 毫秒
1.
目的探讨Gamma钉、股骨近端防旋髓内钉(proximal femoral nail anti-rotation,PFNA)和InterTan内固定对老年股骨粗隆间骨折患者股骨头旋转及固定钉滑脱的影响。方法对2011年6月至2015年12月我院收治的120例老年股骨粗隆间骨折患者,分别采用Gamma钉内固定(A组,40例)、PFNA内固定(B组,40例)、InterTan内固定(C组,40例)进行治疗,对比分析三组患者的术中出血量、骨折愈合时间、并发症发生率、股骨头旋转情况、固定钉滑脱量,并采用Harris评分评价髋关节功能。结果三组的术中出血量、骨折愈合时间、并发症发生率及髋关节Harris评分相比,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61,0.687,0.435,0.612);三组的手术时间相比,B组A组C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1);Evans-Jensen分型高的患者术后股骨头旋转发生率明显高于Evans-Jensen分型低的患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4);三组术后1个月股骨头旋转发生率相比,C组明显低于A、B两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1);三组的固定钉滑脱量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692)。结论 InterTan内固定能有效降低老年股骨粗隆间骨折患者术后的股骨头旋转发生率,手术方式与术后固定钉滑脱无关。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髋关节置换术(hip replacement,HR)与近端防旋髓内钉(proximal femoral nail antirotation,PFNA)内固定术对老年股骨转子间骨折(intertrochanteric femoral fracture,IFF)患者功能恢复的效果比较。方法选取2013年6月至2016年6月我院收治的100例老年IFF患者,平均年龄(71.26±5.27)岁。按照入院顺序分为HR组和PFNA组,每组50例,观察和记录两组手术、下床、住院、负重锻炼时间和切口长度(其中PFNA组为主钉切口长度)、术中出血量、并发症等,随访12个月,评估术后6、12个月髋关节功能:(1)并发症:皮下血肿、切口感染、下肢深静脉血栓(deep vein thrombosis,DVT)、褥疮等;(2)髋关节功能:采用髋关节Harris评分进行评估,Cronbach’α信度系数为0.885,效度系数为0.848,采用人工计分法,共9个条目合计100分,得分越高表示髋关节功能恢复越良好。结果 PFNA组下床、住院、负重锻炼时间高于HR组,PFNA组切口长度、术中出血量、手术时间、并发症发生率低于HR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均=0.000);PFNA组并发症发生率低于HR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28);HR组术后6个月髋关节功能优良率明显高于PFNA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32),HR组和PFNA组术后12个月髋关节功能优良率基本相同,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901)。结论 HR有利于老年IFF患者早期活动和髋关节功能恢复,PFNA内固定术有利于减少患者手术创伤和并发症,但两种术式均具有良好的远期髋关节功能恢复效果,应按临床需求选择。  相似文献   

3.
目的对比分析InterTan与股骨近端可膨胀性髓内钉内固定治疗股骨粗隆间骨折的临床疗效。方法选取2014年1月至2016年1月我院收治的老年股骨粗隆间骨折81例,根据手术方法分为两组,InterTan组(42例),其中男15例,女27例,年龄67~88岁,平均(75.3±5.8)岁,左侧20例,右侧22例,骨折按AO分型(A2型31例,A3型11例);可膨胀髓内钉组39例,其中男14例,女25例,年龄65~87岁,平均(74.6±6.1)岁,左侧21例,右侧18例,骨折按AO分型(A2型30例,A3型9例)。比较InterTan与股骨近端可膨胀性髓内钉两种固定方式在出血量、手术时间、术后下床时间、术后并发症发生率、术后Harris评分差异。结果本组随访时间8~24个月,平均18.5个月。可膨胀髓内钉组术后出现褥疮2例、尿路感染2例、肺部感染4例,InterTan组术后出现1例股骨远端骨折,两组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300);可膨胀髓内钉组术中出血量、手术时间少于InterTan组(P=0.0310、P=0.0008);可膨胀髓内钉组术后下床时间晚于InterTan组,两组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06);术后Harris评分,两组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4090)。结论 InterTan固定强度高,允许患者早期下床,术后并发症少;股骨近端膨胀髓内钉具有手术时间短、出血量少、创伤小的优势,更适合身体耐受能力差,骨质疏松的患者。  相似文献   

4.
目的比较MultiLoc肱骨近端髓内钉和PHILOS锁定钢板治疗肱骨近端骨折的临床疗效。方法 2016年8月至2017年5月我院共收治肱骨近端骨折患者34例,根据治疗方法分为MultiLoc髓内钉组(15例)和PHILOS锁定钢板组(19例),对比术后两组的肱骨颈干角、前屈上举、主动体侧外旋、疼痛视觉模拟评分(visual analogue score,VAS)和Constant肩关节评分。结果所有患者均获随访,随访时间为平均9.5 (6~16)个月。两组在术中出血、术前天数、随访时间和骨折愈合等方面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MultiLoc髓内钉在手术时间上高于PHILOS锁定钢板组(P=0.034),术后颈干角丢失小于PHILOS锁定钢板组(分别为3.4°和4.2°,P=0.038)。MultiLoc髓内钉平均Constant评分为84.8分,PHILOS锁定钢板组为82.4分,两组优良率分别为86.6%和84.2%。结论 MultiLoc髓内钉和PHILOS锁定钢板治疗肱骨近端骨折均能获得满意的临床效果,前者在肩关节功能和抗内翻应力方面更具优势,但MultiLoc髓内钉的长期效果需进一步临床证实。  相似文献   

5.
目的比较锁定加压钢板(locking compression plate,LCP)与带锁髓内钉(locked intramedullary nail,IMN)内固定治疗老年肱骨近端骨质疏松性骨折的临床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我院2010年12月至2014年12月收治的47例Neer分型二部分和三部分老年肱骨近端骨质疏松性骨折患者的临床资料,其中29例采用LCP内固定治疗(LCP组),18例采用IMN内固定治疗(IMN组)。两组的年龄、性别、侧别、骨折类型及骨密度等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比较两组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住院时间。根据患者术后是否行抗骨质疏松治疗分为抗骨质疏松治疗组和未抗骨质疏松治疗组;术后是否行康复锻炼分为康复锻炼组和未康复锻炼组。分别于术后3、6、12个月随访患肩的功能,肩关节的术后功能采用Constant-Murley评分进行评估。结果 IMN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和住院时间均短于LCP组(P0.05);术后3个月随访结果显示IMN组肩关节功能较LCP组更优(P=0.02),而术后第6和12个月时,两组肩关节功能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12,0.31);术后12个月抗骨质疏松治疗组的肩关节功能均明显优于未抗骨质疏松治疗组(P=0.0002);术后6个月随访,康复锻炼组的肩关节功能均明显优于未康复锻炼组(P=0.04)。结论研究结果显示,LCP和IMN在治疗老年肱骨近端骨质疏松性骨折患者中均能取得良好疗效,但IMN组患者早期肩关节功能恢复快;术后抗骨质疏松治疗和规律康复锻炼也是改善肩关节功能的重要因素。  相似文献   

6.
目的比较髓内钉与钢板治疗成人前臂双骨折的效果差异。方法对2013年1月至2018年6月我院收治的69例前臂双骨折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分析,根据不同内固定物分为两组,髓内钉组39例,钢板组30例。比较两组的手术出血量、手术时间、透视次数、骨折愈合时间、DASH评分、Grace-Eversman评分及并发症等。结果与钢板组相比,髓内钉组手术时间较短,出血量较少,透视次数较多,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本组均获平均20.5 (11.5~34)个月随访。两组骨折愈合时间,末次随访时肘、腕关节活动度的患健侧比值,DASH评分及Grace-Eversman评分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的桡骨弓大小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但髓内钉组的最大桡骨弓位置较大(P0.05)。术后并发症方面,髓内钉组出现4例(10.26%),包括1例延迟愈合,1例骨不连,1例肌腱损伤,1例尺桡骨间骨桥形成,钢板组出现2例(6.67%),包括1例骨不连,1例再骨折(P0.05)。结论髓内钉与钢板均能有效治疗成人前臂双骨折,与钢板相比,髓内钉创伤较小,手术时间较短,劣势在于术中受辐射量较大。  相似文献   

7.
目的回顾比较分析应用AO股骨近端髓内钉与国产短重建髓内钉手术治疗老年骨质疏松性股骨转子间骨折的方法及效果。方法2001年9月至2004年10月,应用AO股骨近端髓内钉(PFN)及国产短重建髓内钉(短重建钉)治疗60岁以上骨质疏松性股骨转子间骨折107例,PFN组40例,短重建髓内钉组67例。术后分别给予随访。比较术中出血量、手术时间、并发症及骨折愈合质量等指标。结果完成随访95例,平均随访26个月。Harris评分髋关节功能恢复优良率PFN组和短重建钉组分别为(76.33±3.68)%和(82.05±1.98)%,患者满意率分别为87.18%和89.29%。PFN组手术时间短于短重建钉组(P〈0.05)。结论PFN和短重建髓内钉均是治疗转子间骨折较好的内固定器材,有相同之处又各有其特点,可根据具体情况加以选择。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肱骨近端锁定钢板联合锚钉治疗老年肩关节脱位合并肱骨大结节骨折的临床效果。方法对2013年1月至2017年10月我院收治的30例老年肩关节脱位合并肱骨大结节骨折患者,按照值班日,由我科两个创伤骨科治疗组分别收治患者,依照手术方案将两组随机定义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所有患者肩关节复位后,复查CT提示大结节骨折块移位5 mm。观察组使用肱骨近端锁定钢板联合锚钉复位固定肱骨大结节和修复肩袖;对照组仅使用肱骨近端锁定钢板固定肱骨大结节。术后随访评估患者肩关节活动度并进行疼痛视觉模拟评分(visual analogue scale,VAS),采用Constant-Murley肩关节评分系统评估患者术后肩关节功能恢复情况。结果本组均获12~18个月随访,两组肱骨大结节骨折平均愈合时间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术后VAS评分较术前均明显下降,两组相比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00),但两组术后VAS评分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术后Constant-Murley评分较术前明显升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200);且术后观察组Constant-Murley评分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32)。根据功能评级,观察组术后优良率达86.67%,而对照组优良率仅为66.67%。观察组术后未发生明显并发症,而对照组有5例出现肱骨大结节骨折块移位,2例出现肩峰下撞击综合征。结论肱骨近端锁定钢板联合锚钉治疗老年肩关节脱位合并肱骨大结节骨折固定更加牢固,并发症更少,临床疗效好。  相似文献   

9.
目的比较有限切开钛缆捆扎辅助股骨近端髓内钉(proximal femoral nail antirotation,PFNA)与单纯微创辅助PFNA治疗老年骨质疏松性31-A3型股骨粗隆间骨折患者的临床疗效。方法对2014年1月至2017年1月我院收治的46例老年31-A3型股骨粗隆间骨折患者,分别采用钛捆扎辅助PFNA (A组,23例)与骨拨或复位钳等辅助PFNA治疗(B组,23例),对比分析两组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术后6个月起立行走情况,术后并发症发生率,两组骨折愈合时间及术后髋关节功能评分情况。结果两组获平均25.4(12~32)个月随访,切口均一期愈合,无感染、血管神经损伤,无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脂肪栓塞。两组骨折愈合时间(A组平均7.5个月,B组平均7.6个月)、术后末次随访髋关节功能评分(harris hip score,HHS)(A组平均82.6分,B组平均81.1分),两组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445);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术后6个月起立行走测试(time up andgtest,TUG)、术后并发症发生率,两组相比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A组优于B组。结论对老年骨质疏松性31-A3型股骨粗隆间骨折采取钛缆捆扎辅助治疗可降低骨折复杂程度及手术难度、可使患者早期下地活动、减少术后并发症的发生。  相似文献   

10.
目的对比分析髓内钉附加小钢板技术或阻挡钉技术治疗胫骨近端干性骨折的治疗效果以及相关因素。方法对2013年1月至2018年1月两院收治的36例胫骨近端干性骨折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对比,使用传统入路髓内钉附加小钢板固定者19例(A组):男13例,女6例;平均年龄(34.1±15.3)(18~72)岁;致伤因素:交通伤13例,高处坠落伤6例;骨折分型:AO41-A2型10例,AO41-A3型9例。使用阻挡钉技术治疗17例(B组):男9例,女8例;平均年龄(36.9±12.8)(19~55)岁;致伤因素:交通伤15例,高处坠落伤2例;骨折分型:AO41-A2型14例,AO41-A3型3例。比较两组平均住院时间、手术时间、术中透视次数、感染率、骨折愈合时间、膝关节活动范围、术后断端成角度数。结果本组术后获12~24个月(平均15.6个月)随访。两组在感染率、骨折愈合时间、膝关节活动范围方面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在平均住院时间(P=0.047)、手术时间(P0.001)、术中透视次数(P0.001)、术后断端成角畸形度数冠状面(P=0.009)及矢状面(P0.001)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论对胫骨近端干性骨折无论采用传统入路髓内钉附加小钢板或阻挡钉技术治疗均能达到骨折愈合的目的,两者在治疗效果上均可达到满意的疗效。髓内钉附加小钢板整体手术时间、术中透视次数、术后断端成角畸形度数较低,但平均手术耗材费用高、住院时间较长;而髓内钉结合阻挡钉技术则技术要求较高,在手术时间、术中透视次数、术后断端成角畸形方面不如髓内钉附加小钢板技术,在平均手术耗材费用、住院时间方面具有优势。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自体髂骨移植结合锁定钢板内固定治疗肱骨近端粉碎性骨折的临床疗效。方法选择2013年9月至2015年11月,我院收治的62例肱骨近端粉碎性骨折患者作为研究对象,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将患者分为观察组(n=30)和对照组(n=32),对照组予以锁定钢板内固定治疗,观察组予以自体髂骨移植结合锁定钢板内固定治疗。两组均随访12~24个月,平均12.47个月。比较两组术后3、6、12个月Neer肩关节功能评分和Constant-Murky肩关节功能评分;采用视觉模拟评分(visual analogue scale,VAS)对疼痛进行评分,采用简明健康状况调查表(SF-36)对患者的健康状况进行调查。比较两组骨折愈合时间、肩关节活动范围、VAS评分、SF-36得分及并发症发生率。结果观察组骨折愈合时间早于对照组,两组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0);术后观察组屈、伸、内旋、外旋及外展的度数均大于对照组,两组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29);术后3、6、12个月观察组Neer肩关节功能评分、Constant-Murky肩关节功能评分和SF-36评分均高于对照组,两组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0);术后观察组VAS评分及并发症发生率均低于对照组,两组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8)。结论自体髂骨移植结合锁定钢板内固定治疗肱骨近端粉碎性骨折,可促进骨折快速愈合,肩关节功能恢复,降低并发症发生率,改善患者生活质量,值得临床推广。  相似文献   

12.
目的对比经三角肌小切口双排缝合锚钉与肱骨近端解剖钢板治疗肱骨大结节撕脱性骨折的临床效果。方法对我院2014年1月至2017年1月收治的51例肱骨大结节撕脱性骨折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按照治疗方法分为双排锚钉组(23例),肱骨近端解剖钢板组(28例)。比较两组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术后肩关节活动度、术后Constant肩关节功能评分、美国肩肘外科协会(American shoulder andelbow surgeons,ASES)评分及视觉模拟评分(visual analogue scale,VAS),记录两组术后并发症的发生情况。结果两组术后3个月均骨性愈合。两组在年龄、性别、受伤机制、受伤至手术时间等方面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632,P=0.964,P=0.795,P=0.127)。双排锚钉组的术中出血量少于解剖钢板组(50.7±20.6) ml,(100.9±30.1) ml,两组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0),但两组的手术时间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418);术后双排锚钉组的肩关节活动度(外展P=0.006,前屈P=0.002,外旋P=0.485,内旋P=0.624)、VAS评分(P=0.000)、Constant评分(P=0.002)及ASES评分(P=0.003)高于解剖钢板组,且术后并发症发生率较低。结论经三角肌小切口双排锚钉治疗肱骨大结节撕脱性骨折创伤小,术后功能恢复良好且术后并发症少,值得临床推广。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 Judet 皮质骨剥离法结合自体髂骨植骨结合附加波形钢板治疗股骨干髓内钉骨折术后髓内钉无法取出的无菌性非肥大型骨不连的临床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 2013 年 7 月至 2019 年 7 月收治的 33 例股骨干髓内钉骨折术后髓内钉无法取出的无菌性骨不连患者资料,男 25 例,女 8 例;年龄为 22~56 岁,平均 43.2 岁。骨不连情况:首次骨折开放复位 33 例;已接受过单纯第二次手术植骨治疗 5 例;已接受过第二次附加钢板且植骨治疗 2 例。手术均采用保留原股骨髓内钉 Judet 皮质骨剥离法结合自体髂骨植骨附加波形钢板内固定。术后复查使用 Samantha X 线评分对骨愈合进行评估。结果 1 例患者术中判断为低毒感染予以退组,3 例术后失随访。其余 29 例术后获 12~24 个月随访,平均 17.4 个月。术后无感染、肺炎、脂肪栓塞、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等并发症发生。29 例患者骨折均获骨性愈合,愈合时间 3~6 个月,平均 5.9 个月,未出现骨不连、内固定失效等并发症。结论对于股骨干髓内钉骨折术后髓内钉无法取出的无菌性非肥大型骨不连患者,Judet 皮质骨剥离法结合自体髂骨植骨治疗结合附加波形钢板固定是一种有效的治疗方式。  相似文献   

14.
目的:研究股骨近端髓内钉联合仿生骨植骨治疗股骨近端良性病变的临床疗效。方法26例股骨近端病变患者(病变27处)术前均经影像学检查,术中快速冰冻病理学检查证实肿瘤性质。采用病变刮除、化学药物清理瘤壁、仿生骨植入联合股骨近端髓内钉内固定。术后定期随访 X 线检查评估植骨情况、内固定情况及颈干角,应用改良 Harris 髋关节评分系统及 Enneking 肢体功能评分系统评估术后患肢功能情况。结果26例患者经病理学证实其中骨囊肿5例,骨纤维异常增殖症13例(合并病理性骨折2例,多发1例),动脉瘤样骨囊肿2例,骨巨细胞瘤2例,成软骨细胞瘤2例,骨巨细胞瘤合并动脉瘤样骨囊肿1例,嗜酸性肉芽肿1例。均于术后1个月、3个月、6个月、9个月、12个月、18个月随访,随访时间12~36个月,中位时间20个月。1例骨纤维异常增殖症出现局部复发,再次行病变刮除植骨 PFN 内固定术,术后痊愈。2例患者出现股骨头坏死,1例骨巨细胞瘤患者病变复发,行特制肿瘤性髋关节假体置换术。X 线评估 PFN内固定优良率96%;仿生骨评估优良率92%,颈干角术后较术前平均增加7.5°。Harris 髋关节功能平均评分90分,优良率为92%;Enneking 肢体功能评估系统优良率为90%。结论股骨近端髓内钉联合仿生骨治疗股骨近端良性病变,能起到强大的支撑作用,可有效防止术后并发症,提高术后功能,可以作为一种有效的治疗方式进行推广。  相似文献   

15.
目的比较切开复位钢板内固定术和非手术外固定术治疗老年肱骨近端粉碎性骨折的临床效果。方法选取2015年1月至2019年2月在我院接受治疗的63例老年肱骨近端粉碎性骨折患者,其中男28例,女35例,平均年龄(72.3±9.1)(61~80)岁;致伤原因:摔伤47例,交通事故16例。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将患者分为手术组32例和对照组31例,手术组采用切开复位钢板内固定术治疗,对照组采用手法复位和外部固定法治疗,使用Neer评分量表与日本骨科协会(Japanese orthopaedic association,JOA)评分量表比较两组患者术后的肩关节功能,并比较两组的骨折复位效果。结果两组均获平均(25.4±1.3)(24~26)周随访。手术组并发症的发生率(15.63%)与对照组(9.68%)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4周和12周,手术组的Neer评分与JOA功能评分显著高于对照组(P=0.001,P0.001);术后24周,手术组的Neer评分与JOA功能评分高于对照组,两组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手术组骨折复位的优良率(100.00%)明显高于对照组(83.87%)(P=0.018)。结论老年肱骨近端粉碎性骨折采用切开复位钢板内固定术的疗效确切,骨折复位理想,肩关节功能恢复较快,可供临床参考。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第二代Gamma钉和InterTan治疗外侧壁不稳定型股骨转子间骨折的疗效和对关节稳定性的影响。方法对2011年1月至2017年6月在我科行手术治疗的60例外侧壁不稳定型股骨转子间骨折患者,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观察组(第二代Gamma钉组)和对照组(InterTan组),每组30例,比较两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和骨折愈合时间。所有患者均获平均(11~16)(13.3±2.5)个月随访。术后1周、3个月和末次随访行X线片检查,测量Garden指数和尖顶距(tip-apex distance,TAD),并行髋关节功能Sander评分,同时记录不良反应发生率。结果两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骨折愈合时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683,0.575,0.582)。术前和术后1周两组Garden指数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83,0.078);术后3个月和1年观察组正侧位Garden指数高于对照组,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均=0.001),观察组TAD小于对照组,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均=0.001)。术后1周和3个月两组TAD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78,0.061)。术前两组Sander评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93),术后1周、3个月和1年观察组Sander评分高于对照组,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1,0.001,0.000)。观察组术后1例泌尿系感染,1例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经治疗后均获得痊愈。观察组头钉切出1例,对照组头钉切出4例,1例股骨干骨折,2例髋内翻。结论与Gammar钉相比,InterTan在外侧壁不稳定型股骨转子间骨折的治疗中固定稳定性更好,并发症发生率低,值得临床推广。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内固定手术治疗股骨转子间骨折老年患者术后是否需要放置引流管。方法选择我院 2016 年 5 月至 2020 年 10 月进行闭合复位髓内钉内固定术治疗的 186 例股骨转子间骨折老年患者,根据术后是否放置引流管分为 83 例对照组 (放置) 与 103 例实验组 (未放置)。比较分析患者手术及预后情况,重点分析引流管术后放置的必要性。结果实验组与对照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等指标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 (P 0.05);实验组无引流,对照组术后引流量 (116.5±56.80) ml (P 0.05);两组术后切口发红、切口周围红肿、体温以及术后 5 天白细胞、血红蛋白等检查指标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 (P 0.05);两组术后 Harris 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 0.05),但实验组术后 5 天的疼痛视觉模拟评分 (visual analogue scale,VAS) 更低,术后住院时间更短,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 0.05);两组术后延迟愈合、切口感染、尿路感染、下肢静脉血栓等并发症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 (P 0.05);两组均未出现深部感染、胃肠道出血、休克等严重并发症,术后住院期间均未出现病情加重而死亡的病例。结论股骨转子间骨折的老年患者在行内固定手术治疗后,若无特殊原因不需要放置引流管,预后效果可能更佳。  相似文献   

18.
目的比较半肩关节置换术(hemiarthroplasty,HA)与肱骨近端内固定锁定系统(proximal humeral internal locking system,PHILOS)治疗老年复杂肱骨近端骨折的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2012年9月至2017年3月,手术治疗的51例老年复杂肱骨近端骨折患者资料,其中男11例,女40例,平均年龄73.3岁。根据手术方式分为HA组(19例),PHILOS组(32例)。记录比较两组手术时间、失血量、住院时间、花费、末次随访Neer肩关节评分、VAS评分以及随访期间并发症的情况。结果所有患者随访时间12~62个月,平均(31.0±13.2)个月。手术时间:HA组(91±13) min小于PHILOS组(104±16) min;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围术期失血量(212±45) ml小于PHILOS组(362±84) ml,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Neer评分:HA组(1.53±0.77)分优于PHILOS组(2.24±1.03)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VAS评分:HA组(85.20±7.50)分优于PHILOS组(79.8±7.0)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前等待时间:HA组(4.4±1.9)天,PHILOS组(3.2±1.6)天,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住院时间:HA组(16.2±5.0)天,PHILOS组(11.2±4.3)天,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住院花费:HA组(75624±16509)元,PHILOS组(43160±7788)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并发症发生率:HA组和PHILOS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相对于PHILOS钢板内固定术,对于老年复杂肱骨近端骨折,HA住院时间较长、花费较多,但是手术时间短、出血少,通过积极的康复锻炼可以获得较好的术后功能。  相似文献   

19.
正胫骨干骨折是四肢骨折中最为常见的一种~([1]),约占全身骨折的13.7%~([2])。由于髓内钉具有微创、固定强度高、术后并发症及再手术率低,目前成为胫骨干骨折的首选治疗方案~([3-6])。与传统入路(髌韧带及髌韧带旁入路)相比,髌上入路胫骨髓内钉的置入具有易操作、适应证更广及术后并发症发生率更低等优势~([7-13])。笔者就近年来髌上入路髓内钉固定治疗胫骨干骨折安全性的研究进展及其与传统  相似文献   

20.
目的:比较老年性锁骨中段骨折保守治疗和手术的临床疗效。方法回顾性研究2011年1月至2012年1月,我科治疗的老年性锁骨中段骨折患者59例,其中男43例,女16例,保守治疗(肩肘带外固定)30例,手术治疗(切开复位钢板内固定)29例。术后6、12、24个月随访,X 线片观察骨折愈合情况,以 Constant-Murley 评分,评价肩关节功能。结果所有患者均获随访,平均随访时间25.2(24~28)个月。保守治疗组,平均愈合时间(24.5±1.1)周,2例骨不连;手术治疗组平均愈合时间(14.4±2.2)周,无骨不连,无钢板松动、螺钉退出等内固定并发症。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8.012,P=0.000)。肩关节功能( Constant-Murley 评分):伤后(术后)6个月,保守治疗组平均(43.5±4.5)分,手术组平均(55.4±6.2)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3.803,P=0.001);伤后(术后)12个月,保守治疗组平均(68±4.2)分,手术组平均(72±2.6)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2.837,P=0.008);伤后(术后)24个月,保守治疗组(78±4.8)分,手术组(82±5.8)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t=0.260,P=0.800)。结论手术治疗可快速恢复锁骨中段骨折老年患者的肩关节功能,短期内肩关节功能优于保守治疗组,但两组的远期疗效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