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6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71 毫秒
1.
  目的  分析中国儿童青少年体力活动(PA)与体能指数(PFI)的相关性,为改善中国儿童青少年体力活动水平以及提升体能素质提供参考。  方法  于2018年9—12月采用整群抽样方式在华东、西北、华北、华中、西南和华南区选取4 269名7~18岁学生,收集体力活动等数据,并完成立定跳远、握力、50 m跑、改良坐位体前屈、30 s仰卧起坐、20 s反复横跨、20 m往返跑测试,采用χ2检验、Wilcoxon秩和检验、线性回归模型分析数据。  结果  在不同体力活动水平儿童青少年PFI的比较中,男生10~12和16~18岁中高强度体力活动(MVPA)达标组的PFI值分别为(0.46±3.58)(0.75±3.00),MVPA不达标组的PFI值分别为(-0.69±3.64)(-0.61±2.87),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t值分别为0.04,0.57,P值均<0.05);女生4个年龄段MVPA达标组的PFI值与MVPA不达标组相比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值均>0.05)。在不同体能等级下儿童青少年体力活动状况比较中,健康体能组MPA和VPA时间、体育锻炼时间高于不健康组(Z值分别为-2.04,-4.93,-7.09,P值均 < 0.05)。线性回归模型分析显示,每日MVPA、体育锻炼与体能指数之间均呈正相关(P值均 < 0.05)。  结论  中高强度体力活动即体育锻炼与体能指数呈正相关,适当提高儿童青少年中高强度体力活动水平尤为重要。  相似文献   

2.
  目的  探讨青少年家庭背景及父母支持情况与青少年体力活动及动作能力之间的关系,为中国儿童青少年的健康促进提供相应的理论依据。  方法  2019年11—12月选取山西省某初中12~14岁140名初中生为研究对象,采用ActiGraph GT3X+型号加速度计记录研究对象连续7 d的体力活动,采用儿童青少年家庭支持量表(ACTS-CN)评估家长对孩子活动行为的支持与态度,采用加拿大敏捷和动作能力评估测试(CAMSA)评价青少年的动作能力发展状况。  结果  男女生每天参与中高强度体力活动(MVPA)的时间分别为(40.57±13.54)和(31.65±9.98)min,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4.44,P < 0.05);动作能力测试中,男女生的平均技能得分分别为(10.8±1.9)和(10.1±1.9),完成时间分别为(17.7±2.8)和(19.1±2.5)s;多元线性回归分析结果表明,母亲学历、家庭月收入、母亲关注孩子锻炼情况和父亲支持参加俱乐部均与青少年MVPA相关(B值分别为-0.28,-0.16,-0.16,0.18,P值均 < 0.05)。父、母提供锻炼场所与动作能力得分呈正相关(r值分别为0.17,0.17,P值均 < 0.05)。  结论  受教育水平越高的父母对孩子体力活动参与度有着更积极的影响。父母的陪伴能够在一定程度上促进青少年体力活动水平的提高。父母提供的支持性环境,能够对青少年的动作能力水平产生积极影响。  相似文献   

3.
  目的  了解中国儿童青少年体力活动的年龄、性别和地区差异,为提高中国儿童青少年体力活动水平提供科学参考。  方法  依照中国行政区域划分的六大行政区(华东、西北、华北、华中、西南和华南),于2018年9—12月分别采用分层随机整群抽样法抽取4 269名7~18岁儿童青少年,采用“中国7~18岁儿童青少年体力活动水平评价问卷”进行体力活动调查。  结果  中国儿童青少年中高强度体力活动(MVPA)不足总体检出率为53.8%,其中男生检出率为50.8%,女生为57.1%,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17.10,P < 0.05);不同年龄段中,10~12岁MVPA不足检出率最低(43.6%),16~18岁最高(63.0%),性别间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χ2值分别为4.33,30.79,P < 0.05)。总体体力活动、低强度体力活动、中强度体力活动、高强度体力活动、中高强度体力活动时间的中位数分别为92.9,24.3,41.4,7.1,55.7 min/d。体育锻炼、家务活动、娱乐活动和交通活动的中位数分别为34.3,2.1,2.3,30.0 min/d,年龄段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H值分别为95.03,74.99,300.26,64.16,P值均 < 0.05)。不同地区儿童青少年MVPA不足检出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83.91,P < 0.05),华北地区最低(44.0%),华东地区最高(65.9%)。  结论  中国儿童青少年MVPA不足检出率随年龄增长呈先下降后升高趋势,男生体力活动水平高于女生。  相似文献   

4.
  目的  了解中国儿童青少年体力活动(physical activity,PA)与社会经济状况(socioeconomic status,SES)的相关性,为针对性改善中国儿童青少年的体力活动水平提供理论依据。  方法  采取分层随机整群抽样方法,于2018年9—12月在中国6座城市共选取4 269名7~18岁儿童青少年作为研究对象,采用“中国7~18岁儿童青少年体力活动水平评价问卷”对被试进行PA与SES状况的调查,同时进行身高、体重的测量。  结果  在不同强度PA方面,低SES组在低强度体力活动(LPA)、中等强度体力活动(MPA)、中高强度体力活动(MVPA)、总体力活动(TPA)上的时间分别为28.5(6.9,57.1)、46.2(25.7,79.2)、61.4(34.3,101.9)及102.9(65.0,145.8)min/d,均高于中SES组[21.4(4.3,50.7)、37.1(18.6,65.7)、50.3(27.1,86.8)、85.7(49.3,127.1)min/d]、高SES组[24.3(5.0,54.3)、40.0(21.4,69.1)、54.3(32.9,91.4)、89.6(55.7,132.9)min/d](P值均 < 0.01);在不同类型PA方面,低SES组的交通类PA[40.0(15.0,68.6)min/d]与娱乐类PA[4.3(0,17.1)min/d]时间最长,高SES组的运动类PA[36.4(20.7,60.7)min/d]时间最长,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值均 < 0.01);在MVPA达标率上,低、中、高SES组分别为51.1%,42.5%和45.2%,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22.02,P < 0.05);控制混杂因素后,低SES组的MVPA达标率是高SES组的1.24倍(P < 0.01)。  结论  SES处于中等水平的儿童青少年的MVPA及TPA时长最低;低SES组交通类及娱乐类PA时长较长,而高SES组运动类PA时长较长。  相似文献   

5.
讨论不同海拔下7~12岁学生有氧运动能力、肺功能及心率恢复能力关联性,为进一步研究不同海拔地区儿童少年运动生理变化提供依据.方法 以塔什库尔干县235名世居3 240m高原(Hi组)、喀什市第十小学300名世居1 290m亚高原(SubHi组)及深塔二中小学部300名世居3 240 m高原下1 290m亚高原(HiSubHi组)7~ 12岁学生为研究对象,进行20 m往返跑(20-mSRT)测试、呼吸功能测试及定量负荷运动后心率恢复能力评价.结果 不同海拔高度下,7~12岁学生的20-mSRT、用力肺活量(FVC)、第1秒肺活量(FEV1)、第1秒肺活量/用力肺活量(FEV1%)及运动后5 min末心率绝对恢复率(V%)随年龄增长呈上升趋势,SubHi组20-mSRT、FVC、FEV1、FEV1%及V%水平高于Hi组,HiSubHi组在1年亚高原环境适应后较Hi组出现上升趋势.除HiSubHi组男生FVC、FEV1及SubHi组男生FEV1%水平外,其余各测试组20-mSRT与肺功能指标间均存在关联(r值分别为0.99,0.97,0.93,0.89,0.85,0.99,0.97,0.95,0.88,0.90,0.91,0.98,0.83,P值均<0.05);SubHi组(r男=0.78,r女=0.81)20-mSRT与心率恢复能力相关有统计学意义(P值均<0.05),其余各测试组20-mSRT与心率恢复能力间相关均无统计学意义(P值均>0.05).结论 不同海拔状态7~12岁学生有氧运动能力、肺功能及心率恢复能力的发育特征可能存在一定差异,20-mSRT、FVC、FEV1、FEV1%及V%间的关联性可能存在海拔适应特征.  相似文献   

6.
目的 分析青少年体力活动与抑郁症状之间的相关性,为前瞻性预防青少年抑郁提供参考。方法 在上海、乌鲁木齐、长沙、昆明4座城市采用随机整群抽样方式抽取8 102名青少年,分别采用“中国7~18岁儿童青少年体力活动水平评价问卷”和流调中心用抑郁量表(CES-D)对青少年进行体力活动调查和抑郁症状评估,采用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对青少年体力活动与抑郁症状的相关性进行分析。结果 青少年中高强度体力活动(MVPA)达标比例为37.0%,抑郁症状检出率为25.6%。分学段、性别后,MVPA达标组抑郁症状检出率均低于MVPA未达标组(χ2=7.62~34.54,P值均<0.05)。抑郁症状程度严重青少年具有低强度体力活动(LPA)时间长、高强度体力活动(VPA)时间短的特点,抑郁症状程度较轻或无症状青少年MVPA时长更长。不同抑郁症状程度青少年总体LPA、VPA;男生LPA,女生LPA、VPA;初中生LPA、VPA,高中生LPA、中强度体力活动(MPA)、MVPA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H值分别为46.48,10.31,18.06,25.02,29.54,30.25,1...  相似文献   

7.
刘洲  王剑  张晓丹 《中国学校卫生》2019,40(8):1190-1193
探讨青春期学生体力活动与体脂肪指标的相关性,为改善国内青少年超重肥胖现象以及为干预策略的制定提供理论依据.方法 在天津市实验中学、天津市四十一中学、天津师范大学附属中学招募366名初中生,采用ActiGraPh-GT3X加速度计采集7d日常体力活动数据,采用InBody 520人体成分分析仪测量身体成分,采用Pearson偏相关分析体力活动水平与体脂肪指标之间的相关性.结果 男、女生年龄、体质量指数(BMI)、腰围身高比、脂肪含量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值均>0.05),男生体脂百分比低于女生(t=-4.73,P<0.01);不同性别学生轻体力活动(light physical activity,LPA)时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男生中等强度体力活动(moderate physical activity,MPA)、中高强度体力活动(moderate-to-vigorous physical activity,MVPA)、高强度体力活动(vigorous physical activity,VPA)时间均高于女生,久坐时间低于女生(t值分别为2.64,3.23,4.24,-2.85,P值均<0.01);男、女生超重组和肥胖组LPA,MPA,MVPA,VPA时间均低于正常组,但久坐时间高于正常组(F值分别为14.63,15.54,P值均<0.05).男、女生腰围身高比、脂肪含量、体脂百分比与久坐时间均呈正相关,与LPA,MPA,MVPA时间均呈负相关(P值均<0.05).结论 男生体脂百分比低于女生且体力活动水平更高,正常体重青少年比超重、肥胖青少年体力活动水平更高.长期坚持一定的体力活动并适当减少久坐时间,对于青少年有效控制体重、预防慢性疾病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相似文献   

8.
比较7~8岁儿童的体力活动水平与动作能力发展特征,为中国儿童体力活动健康促进工作的进一步开展提供有益的借鉴与参考.方法 使用儿童动作测量量表(Movement Assessment Battery for Children,M-ABC)和大肌肉动作发展测试(Test of Gross Motor Development,TGMD),对江苏省如皋市开发区实验小学一年级的91名7~8岁儿童进行动作能力测试,并采用ActiGraph GT3X+型号加速度计对体力活动参与情况进行连续7d监测,对动作能力和体力活动指标进行相关分析.结果 男生每天中等强度体力活动(MPA)和中高强度体力活动(MVPA)时间分别为(21.41±7.45)和(27.32±11.18) min,高于女生的(17.53±7.63)和(22.16±9.72) min(t值分别为2.54,2.39,P值均<0.05);男生的物体控制得分为(6.73±2.49)分,优于女生的(5.71±2.14)分(t=2.13,P<0.05);儿童精细动作和身体分别与大强度体力活动(VPA)、MPA、MVPA呈正相关(r=0.21~0.31,P值均<0.05).结论 儿童中高强度体力活动时间较少.与女生相比,男生的中高水平体力活动时间略长;男生的物体控制类动作能力发展状况优子女生;儿童的精细动作与身体移动能力与体力活动之间存在一定程度的正向关联.  相似文献   

9.
探讨青少年日常体力活动水平与动作能力发展之间的相关性,以期为促进青少年体力活动提供新视角.方法 选取北京市某中学12~14岁153名初中生(男73名,女80名)为研究对象.采用加速度计(ActiGraph GT3X+)记录研究对象连续7d的体力活动,采用动作能力测试量表(Movement Assessment Battery for children,Second Edition,MABC-2)评估其动作能力发展水平.结果 研究对象平均每天参与中高强度体力活动(moderate and vigorous physical activity,MVPA)的时间为42.15 min,满足世界卫生组织体力活动指南推荐量的占15.7%.动作能力发展处于平均水平的占56%.MVPA与物体控制能力得分呈正相关(r=0.20,P<0.05),低强度体力活动与精细动作得分之间呈正相关(r=0.23,P<0.01);男生MVPA与物体控制之间存在正相关(r=0.29,P<0.05),在女生中未发现二者间的相关性.结论 青少年参与MVPA的时间依然不足,基于体力活动和动作能力间的关系,以发展物体控制能力为出发点促进青少年参与MVPA的方法,为体力活动促进提供了新视角.  相似文献   

10.
  目的  探讨中高等强度体力活动(moderate-to-vigorous intensity physical activity, MVPA)、视屏时间(screen time, ST)和儿童情绪与行为问题的关联,为筛查学龄儿童心理问题和制定相关干预措施提供参考。  方法  采用分层整群随机抽样,于2017年3月在广州市5个区各抽取1所小学,纳入4 922名6~12岁小学生。问卷收集学生的社会人口学信息、MVPA、ST和情绪行为问题。采用广义线性混合回归模型分析MVPA、ST和情绪行为问题的关系。  结果  平均每天MVPA≥60 min的学生占37.5%,平均每天ST≤2 h的学生占87.7%。与低水平MVPA组(< 60 min/d)相比,高水平MVPA组(≥60 min/d)学生在多动行为、同伴交往和困难总分较低,亲社会行为得分较高(t值分别为2.80,2.47,2.56,-1.97,P值均 < 0.05)。与高水平ST组(>2 h/d)相比,低水平ST组(≤2 h/d)儿童在情绪症状、品行问题、多动行为、同伴交往和困难总分各维度得分较低,亲社会行为得分较高(t值分别为3.18,3.35,3.70,3.80,-3.21,4.97,P值均 < 0.05)。低水平MVPA和高水平ST的联合暴露会增加儿童品行问题(OR=1.45,95%CI=1.02~2.05)、同伴交往(OR=1.93,95%CI=1.11~3.36)、亲社会行为(OR=1.55,95%CI=1.08~2.23)和困难总分(OR=1.73,95%CI=1.12~2.68)发生风险。  结论  MVPA和ST独立与儿童情绪和行为问题有关,且MVPA不足和ST较长的联合暴露可以增加儿童情绪与行为问题的发生风险。  相似文献   

11.
  目的  探讨情境体育游戏对4~5岁幼儿粗大动作及社会性发展的影响,为促进学龄前儿童健康发展提供参考。  方法  2019年4—7月,采用方便抽样在北京某公立幼儿园随机抽取71名4~5岁幼儿,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将其分为实验组36名(进行8周情境体育游戏干预)和对照组35名(常规学习生活)。采用大肌肉动作发展测试(TGMD-3)和“3~9岁儿童的社会性发展量表”作为粗大动作和社会性发展水平的测查工具,对结果进行比较分析。  结果  干预前,实验组和对照组幼儿粗大动作总分(42.63±7.62,43.00±9.16)和社会性发展总分(211.88±6.68,212.71±9.80)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t值分别为-0.18,-0.37,P值均>0.05)。干预后,实验组和对照组粗大动作总分(67.80±9.80,45.68±9.47)和社会性发展总分(228.30±6.37,214.71±8.65)较干预前均提高(t值分别为25.82,3.22;15.90,2.13,P值均<0.05),且实验组粗大动作和社会性发展水平高于对照组(t值分别为9.66,7.54,P值均<0.05)。  方法  8周情境体育游戏可促进4~5岁幼儿粗大动作和社会性发展。建议促进幼儿发展的干预手段应考虑多个发展领域。  相似文献   

12.
陈甜  古松 《中国学校卫生》2022,43(11):1720-1724
  目的  探索气排球游戏教学对4~6岁幼儿基本动作技能及体质健康水平的影响,为促进幼儿动作发展、丰富幼儿园体育活动提供参考。  方法  以北京、成都3所试点幼儿园195名4~6岁幼儿为实验对象,进行16周(2021年2—6月)气排球游戏教学。实验前后采用美国粗大动作测试第二版(TGMD-2)对幼儿进行基本动作技能评估,以《国民体质测评标准手册》(幼儿部分)为标准,对幼儿进行身体素质评估。运用独立样本t检验分析实验前后幼儿基本动作技能、体质健康成绩差异,Pearson相关性分析以及多元线性回归分析2种测试系统各指标间相关性和函数关系。  结果  实验前后,幼儿移动技能、操控技能、基本动作技能成绩有所提高,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值均 < 0.05);分组比较时,除4岁女童组总评分前后测成绩外,其余年龄男、女童各指标实验前后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值均 < 0.05)。体质健康水平测试成绩在后测中有一定提升,除双脚连续跳测试前后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其余各项指标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值均 < 0.05)。网球掷远成绩与移动技能、基本动作总评分测试成绩具有相关性(r值分别为0.44,0.60,P值均 < 0.01);移动技能与体质测试成绩之间存在线性关系,回归模型拟合度较好(R2=0.33)。  结论  气排球游戏教学对4~6岁幼儿基本动作技能、体质健康发展有促进作用,基本动作技能发展以操控技能提升为主,体质健康水平在5~6岁时发展效果显著。  相似文献   

13.
  目的  探究大肌肉运动干预对孤独症儿童运动及社交能力的影响,并分析运动与社交能力间的相关性,为孤独症儿童社交能力的康复干预提供新思路。  方法  通过微信公众号在南昌市招募23名确诊孤独症儿童,随机分为实验组(13名)和对照组(10名),实验组进行6周的大肌肉运动干预,对照组保持原有生活状态,通过大肌肉动作发展测试第3版(TGMD-3)量表检测运动能力的变化,社交反应量表(SRS)、孤独症儿童社会技能评定量表(ASSS)检测社交能力的变化,并分析运动与社交能力的相互关系。  结果  干预前实验组TGMD-3得分为(34.31±19.79)分,干预后为(59.77±13.92)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15.28,P < 0.01)。干预前实验组SRS与ASSS得分分别为(96.77±15.79,97.31±29.22)分,干预后分别为(82.92±15.86,117.62±24.93)分,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t值分别为4.55,-5.61,P值均 < 0.01)。干预后对照组TGMD-3、SRS与ASSS得分较干预前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值均>0.05)。大肌肉运动能力和物体操控能力与SRS总分、ASSS总分相关均有统计学意义(rSRS值分别为-0.49,-0.45;rASSS值分别为0.54,0.51,P值均 < 0.05)。  结论  大肌肉运动干预能够提高孤独症儿童的运动能力和社交能力,孤独症儿童运动能力与社交能力之间具有正相关。  相似文献   

14.
目的 探讨幼儿屏前静态行为与大肌肉动作发展的关系,为提高幼儿健康水平提供科学依据.方法 于2021年3月采用分层随机整群抽样方法选取内蒙古包头市5所幼儿园373名幼儿进行大肌肉动作发展(TGMD)测试,通过幼儿家长代理问卷采集屏前静态行为时间(screen time,ST).采用配对样本t检验比较工作日与周末时间段屏前...  相似文献   

15.
目的 探究学龄前儿童动作技能与注意集中和注意转移的相关性,为促进4~6岁学龄前儿童全面发展提供依据.方法 2020年3-6月,以165名4~6岁学龄前儿童为研究对象,采用布尼氏动作技能熟练度测试(BOT-2)灵敏分量表和肢体双侧协调分量表、儿童动作技能测试量表(第2版)(MABC-2)抛接技能分量表和平衡分量表测试学龄...  相似文献   

16.
目的 探究中国儿童青少年体力活动与营养状况之间的相关性,为中国青少年体质健康发展提供参考.方法 依照中国行政区域划分的六大行政区(华东、西北、华北、华中、西南和华南),分别采用分层随机整体抽样法抽取22所学校4269名7~18岁儿童青少年,采用"中国7~18岁儿童青少年体力活动水平评价问卷"进行体力活动调查.采用x2检...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