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7 毫秒
1.
目的探讨儿童肱骨髁上骨折"粉红无脉症手"的治疗方法及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2014年1月至2016年12月,我院治疗的27例无脉型肱骨髁上骨折病例,其中男16例,女孩11例,年龄1岁6个月至11岁6个月,平均年龄5岁8个月。摔伤21例,乘坐电动车摔伤3例,高空坠落2例,交通事故1例。20例伴随正中神经损伤,1例伴桡神经损伤,1例伴桡骨远端骨折、尺骨远端骨骺损伤。闭合复位克氏针固定9例,切开复位克氏针固定18例,其中1例吻合血管。术后石膏制动4周。结果术后患儿切口均I期愈合,无切口感染等并发症发生。25例获得随访,随访时间12~15个月,平均13个月。术后4周去除石膏及克氏针。肘关节功能评价参照Flynn等临床功能评定标准,肘关节功能均良好。至末次随访时均桡动脉搏动良好,未出现再移位、针道感染、肘内翻等并发症。结论手术是治疗无脉型肱骨髁上骨折的有效方法,首选闭合复位克氏针固定,闭合复位失败先探查血管,再行骨折切开复位克氏针固定,如血管断裂,则行吻合或移植。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动力外固定架结合克氏针治疗C型桡骨远端骨折的临床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2005年1月至2012年2月采用动力外固定架结合克氏针治疗C型桡骨远端骨折的病例。本组46例,男26例,女20例,年龄25~65岁,平均年龄54.5岁;按AO/OTA分型:C1型26例,C2型17例,C3型3例。比较本组术前术后影像学指标,功能指标,并采用Green—o’Brien的腕关节评分标准对术后疗效进行评估。结果所有患者均获得随访,随访时间6—12个月,平均10.2个月。x线片显示骨折全部愈合。按Green—o’Brien的腕关节评分标准:优31例,良10例,可5例,差0例。本组钉道感染3例,固定松动2例,腕关节僵硬3例。结论动力外固定架结合克氏针治疗C型桡骨远端骨折可达到较为满意的效果,临床可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选择治疗方式。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经后侧入路双钢板内固定术治疗肱骨干中下1/3骨折的临床疗效。方法采用经后侧入路双钢板内固定术治疗58例肱骨干中下1/3骨折患者,观察术中出血量、术后引流量、骨折愈合、肘关节功能评分及并发症发生情况。结果所有患者均获随访,平均随访14.2个月。两组术中出血、术后引流量、骨折愈合时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633,0.796,0.230)。患肢肘关节功能Mayo评分:单钢板组优良率57%;双钢板组优良率89%,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1)。并发症:单钢板组、双钢板组各发生2例切口感染;单钢板组桡神经损伤5例,双钢板组1例;单钢板组骨不连4例,双钢板组1例;单钢板组内固定失败4例,双钢板组1例,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经后侧入路双钢板技术简单、安全,适合肱骨干中下1/3骨折的手术治疗,术后效果满意。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肱骨近端锁定钢板联合锚钉治疗老年肩关节脱位合并肱骨大结节骨折的临床效果。方法对2013年1月至2017年10月我院收治的30例老年肩关节脱位合并肱骨大结节骨折患者,按照值班日,由我科两个创伤骨科治疗组分别收治患者,依照手术方案将两组随机定义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所有患者肩关节复位后,复查CT提示大结节骨折块移位5 mm。观察组使用肱骨近端锁定钢板联合锚钉复位固定肱骨大结节和修复肩袖;对照组仅使用肱骨近端锁定钢板固定肱骨大结节。术后随访评估患者肩关节活动度并进行疼痛视觉模拟评分(visual analogue scale,VAS),采用Constant-Murley肩关节评分系统评估患者术后肩关节功能恢复情况。结果本组均获12~18个月随访,两组肱骨大结节骨折平均愈合时间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术后VAS评分较术前均明显下降,两组相比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00),但两组术后VAS评分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术后Constant-Murley评分较术前明显升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200);且术后观察组Constant-Murley评分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32)。根据功能评级,观察组术后优良率达86.67%,而对照组优良率仅为66.67%。观察组术后未发生明显并发症,而对照组有5例出现肱骨大结节骨折块移位,2例出现肩峰下撞击综合征。结论肱骨近端锁定钢板联合锚钉治疗老年肩关节脱位合并肱骨大结节骨折固定更加牢固,并发症更少,临床疗效好。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儿童肱骨内髁骨折的诊断及治疗方法,以期提高儿童肱骨内髁骨折的诊治水平。方法回顾性分析本院2010~2015年手术治疗的9例儿童肱骨内髁骨折患儿的临床资料,其中Kilfoyle-II型3例,Kilfoyle-III型6例,2例合并肘关节脱位。术前详细体格检查了解肘关节的肿胀、压痛及畸形情况,肘后三角的改变情况,本组均行肘关节正侧位X线片及CT检查,1例5岁患儿并行肘关节MRI检查以证实诊断。手术采取切开复位2~3枚克氏针贯穿骨折端固定。术后石膏固定3周后开始肘关节功能锻炼。结果本组术后骨折均愈合良好,无肘关节畸形出现。2例术后肘关节功能活动受限,其中1例为陈旧性骨折。无伤口感染、医源性血管神经损伤、内固定松动、骨坏死、骨化性肌炎等并发症。肘关节按Dhillon评分标准,7例优,1例良,1例可。结论儿童肱骨内髁骨折容易误诊及漏诊,诊断宜体格检查与影像学相结合。小年龄患儿X线片检查时应充分考虑肱骨远端骨骺不显影,必要时行肘关节MRI检查。治疗应早期诊断及复位固定。  相似文献   

6.
目的报告12例儿童肘关节脱位合并肱骨外髁骨折患儿的诊断结果,并探讨其临床特点。方法 2012年3月至2015年2月,我科共收治12例儿童肘关节脱位合并肱骨外髁骨折患儿,其中男9例、女3例,年龄6~13岁,左侧8例、右侧4例;致伤原因均为摔伤所致;受伤至就诊时间2~8 h。根据脱位远端的移位方向对所有肘关节脱位进行分类;按照Milch骨折分型原则对肱骨外髁骨折进行分型。治疗方案为所有骨折脱位患儿,先行手法牵引复位肘关节;再根据复位后肱骨外髁骨折残余间隙决定后续治疗方案,移位不超过2 mm者行经皮穿针内固定术、移位大者行切开复位光滑克氏针固定。结果本组病例共12例,肘关节后内侧脱位10例、后外侧脱位2例;Milch II型肱骨外髁骨折11例,Milch I型1例。所有肘关节脱位均先行闭合复位,其中1例闭复失败;9例肱骨外髁骨折残余间隙2 mm,行切开复位光滑克氏针固定;其余3例给予闭合复位经皮穿针固定。所有患儿均获得随访,平均随访时间12个月;随访终了时的肘关节X线片提示无一例肱骨远端缺血坏死、骨折不愈合及畸形愈合发生,根据儿童肘关节Hardacre功能评分标准评估疗效,其中优5例、良7例,患儿日常生活学习无明显影响。结论本组12例儿童肘关节脱位合并肱骨外髁骨折患儿临床治疗效果满意,临床诊断应根据患儿年龄、肘关节脱位的复位感及必要的影像学检查结果作出;治疗方案应基于闭合复位后肱骨外髁骨折移位程度选择。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究肱三头肌两侧入路治疗肱骨远端C型骨折的疗效及安全性。方法对我院2012年6月至2016年6月收治的46例肱骨远端C型骨折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其中男25例,女21例,年龄45~84岁,平均63.8岁。根据手术入路不同分为尺骨鹰嘴截骨入路组(A组)和肱三头肌两侧入路组(B组)。比较两组的平均手术时间及透视次数,术后各时间点的Mayo评分、肘关节活动度及治疗的优良率。结果两组相比,B组的平均手术时间、术中透视次数明显低于A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值均为0.000)。术后6周、3个月及6个月Mayo评分B组高于A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值分别为0.000,0.000,0.044);术后12个月Mayo评分及优良率两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447)。结论对于肱骨远端C型骨折,肱三头肌两侧入路保留了肱三头肌的连续性,手术时间短、减少了术中出血及透视次数,术后肱三头肌肌力无明显减弱,肘关节功能恢复良好。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桡骨干骺端骨折患儿的治疗方法,分析甲状旁腺亢进对骨不连可能影响因素的分析。方法分别对既往治疗的桡骨骨不连和桡骨远侧干骺端骨折患儿进行回顾性分析。2012年6月至2014年6月治疗的新鲜桡骨远侧干骺端骨折患儿49例,男40例,女9例;治疗年龄平均8.9岁,46例采用闭合复位克氏针内固定术,3例采用切开复位克氏针内固定术。11例采用双枚克氏针髓腔内贯穿固定(A组),11例采用单枚克氏针髓腔内贯穿固定(B组),23例采用双针固定,其中1枚克氏针髓腔内贯穿固定和1枚克氏针交叉固定(C组),4例采用双枚克氏针交叉固定(D组)。49例均获得随访,随访时间平均为8.6(6~48)个月,按Hertel的骨折愈合评价标准,其中48例骨折完全愈合,1例发生骨不连,此1例与其余2例(在外院首次治疗,到我科治疗时,已确诊为骨不连)作为桡骨骨不连组(E组)。骨不连患儿为3例,均采用了切开复位、交叉克氏针内固定术,术后6个月骨折线处仍没有骨痂形成,诊为骨不连。所有骨不连患儿均采用了切开复位、自体髂骨移植、钢板固定术,术后石膏固定,拆石膏后患肢逐渐负重锻炼。术后定期随访2年。术后随访与桡骨远侧干骺端骨折患儿相同。分析所有患儿的临床资料、影像学诊断、治疗方式和治疗结果。采用SPSS 19.0统计软件包进行数据处理,采用χ2检验和t检验进行组间差异比较。结果此3例骨不连患儿,均获得随访。其中1例术后7个月又发生了骨不连,再次手术治疗骨不连前化验提示甲旁亢,二次手术采用了切开复位、自体髂骨移植和髓内固定的方法,同时于内分泌科给予药物治疗甲旁亢,最终骨不连在第2次术后6个月愈合。其余2例没有骨生长代谢相关疾病,在术后2.5个月骨折处完全愈合。此49例新鲜干骺端骨折患儿均获得随访,平均随访时间为8.6个月,其中48例骨折完全愈合,1例发生骨不连,发生在双枚克氏针交叉固定组,其余3组均未发生骨不连,其总体有效率为97.9%。有髓内固定物组和无髓内固定物组,采用χ2检验,差异有统计学意义。提示有髓内固定优于无髓内固定。骨不连患儿与无骨不连患儿的X线片对比发现,将其最远骨皮质固定点到骨折线的距离和该点到腕关节距离的比值进行分组比较,采用t检验,发现骨不连组比值明显小于无骨不连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论桡骨干骺端骨折切开复位后单纯交叉克氏针的固定需慎重采用,一旦采用交叉克氏针固定,其骨皮质固定点要尽可能的远离骨折线,最远克氏针骨皮质固定点到骨折线的距离和该固定点到腕关节距离的比值尽可能0.5;一旦骨折切开复位,在患儿局部条件允许的情况下以钢板固定最佳,如果没有安放钢板的条件或者是骨折闭合复位的情况,至少有1枚克氏针贯穿髓腔的内固定是必不可少的。骨不连患儿在治疗前要注意骨生长代谢相关疾病的检查,以免在治疗后再发生骨不连。  相似文献   

9.
目的比较锁骨远端微孔锁定钢板辅助锚钉与锁骨钩钢板固定锁骨远端不稳定骨折的治疗效果。方法对2014年6月至2018年2月我院收治的54例锁骨远端Neer II型骨折患者,分为微孔解剖锁定钢板辅助锚钉固定组A (26例)和锁骨钩钢板固定组B (28例)。术后通过影像学及临床检查随访,采用X线片评估内固定位置、复位维持及骨折端骨质生长情况,观察肩部疼痛、功能及并发症情况。并用ConstantMurley评分对比两组患者术后疗效。结果治疗后随访12~16个月,术前、术后基线资料两组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均未出现感染。末次随访两组X线片显示骨折均骨性愈合,内固定物固定可靠,骨折端及肩锁关节未见错位,锁骨钩钢板固定组中4例出现肩峰部分骨吸收现象,2例出现肩峰及锁骨远端部分骨吸收。A组Constant-Murley末次评分(92.3±3.5)分高于B组(91.0±2.5)分,但两组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其中肩关节疼痛、内旋活动度评分两组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33,0.001)。结论两种固定方式治疗一般锁骨远端不稳定骨折均能可靠固定,行早期功能训练,取得满意疗效。锁骨钩钢板固定部分患者存在肢体极度内旋受限、疼痛,但取出钢板可得到改善。微孔解剖锁定钢板固定辅助锚钉喙锁韧带重建可以避免锁骨钩钢板固定的肩峰下相关并发症,且可保留内固定物避免二次手术。  相似文献   

10.
目的比较MultiLoc肱骨近端髓内钉和PHILOS锁定钢板治疗肱骨近端骨折的临床疗效。方法 2016年8月至2017年5月我院共收治肱骨近端骨折患者34例,根据治疗方法分为MultiLoc髓内钉组(15例)和PHILOS锁定钢板组(19例),对比术后两组的肱骨颈干角、前屈上举、主动体侧外旋、疼痛视觉模拟评分(visual analogue score,VAS)和Constant肩关节评分。结果所有患者均获随访,随访时间为平均9.5 (6~16)个月。两组在术中出血、术前天数、随访时间和骨折愈合等方面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MultiLoc髓内钉在手术时间上高于PHILOS锁定钢板组(P=0.034),术后颈干角丢失小于PHILOS锁定钢板组(分别为3.4°和4.2°,P=0.038)。MultiLoc髓内钉平均Constant评分为84.8分,PHILOS锁定钢板组为82.4分,两组优良率分别为86.6%和84.2%。结论 MultiLoc髓内钉和PHILOS锁定钢板治疗肱骨近端骨折均能获得满意的临床效果,前者在肩关节功能和抗内翻应力方面更具优势,但MultiLoc髓内钉的长期效果需进一步临床证实。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切开复位克氏针固定治疗肱骨髁上骨折患儿的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2009年9月至2015年12月于本院接受切开复位手术治疗的31例儿童肱骨髁上骨折的临床资料,其中男18例,女13例,年龄11个月~14岁,平均4.5岁。受伤至手术间隔时间为10 h~13天,平均1.8天。均采用肱骨远端外侧入路切开复位,直视下克氏针内固定术,术后支具功能位外固定。术后3、6、12、18、24、30个月时采用Flynn肘关节评分标准评定疗效。结果本组均获得随访,资料完整,随访12~30个月,平均24.6个月。闭合复位失败者23例;开放骨折者4例;合并神经损伤者4例。本组病例平均手术时间为38.2(30~48)min,术中出血平均20.8(15~40)ml,平均住院日6.2(4~15)天。按照Flynn肘关节临床功能评分标准评定疗效:术后3个月优良率为74.2%(23/31),术后12个月优良率为96.8%(30/31),其中1例肘关节屈伸活动度减少15°。术后患儿均未出现伤口不愈合、骨筋膜室综合征、血管损伤、神经损伤、骨折不愈合、肘关节内、外翻畸形等并发症。结论外侧小切口切开复位治疗儿童肱骨髁上骨折疗效确切。该方法操作相对简单,手术风险小、时间短,对患儿创伤小,并发症少,可以有效治疗上述类型的肱骨髁上骨折。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术中肘关节造影辅助经皮撬拨复位克氏针内固定治疗儿童桡骨颈骨折的临床疗效。方法自2014年1月至2016年3月,收治17例桡骨颈骨折的患儿,按O’brien分型:II型4例,III型13例。男10例,女7例。年龄3~11.5岁。平均7.8岁。左侧10例,右侧7例。无合并神经损伤。5例合并尺骨鹰嘴骨折。均采用术中肘关节造影辅助经皮撬拨复位克氏针内固定。所有病例的桡骨颈骨折均行外侧经皮2枚或3枚克氏针内固定治疗。术后肘关节石膏或支具外固定屈肘90°,前臂旋后位。术后拍X线片复查,根据愈合情况,3~4周拔除克氏针。然后行肘关节屈伸功能锻炼。结果按Metaizeau的整复标准,其中优12例,良3例,可2例。本组随访9~40个月,平均15个月。按Metaizeau疗效标准,优15例,良2例。X线片复查闭合复位病例均未见桡骨头缺血坏死。所有病例无感染、尺桡骨近端骨性连接、桡神经深支损伤发生。结论术中肘关节造影可以清楚地显示桡骨头的关节面,可以辅助经皮撬拨复位,直观地判断复位后的效果。尤其对于年龄小,桡骨头骨化核未出现的儿童,肘关节造影作用更明显。经皮克氏针内固定可以防止术后桡骨颈的再移位,操作简单,损伤小,术后效果满意。  相似文献   

13.
目的比较两种胫骨远端关节外骨折内固定方式失血量 (隐性失血量和总失血量)。方法对 2017 年 5 月至 2019 年 5 月因胫骨远端关节外骨折入院手术治疗的 148 例资料进行分析,其中男 72 例,女76 例。年龄 35~56 岁,平均为 (44.6±10.3) 岁,78 例采用髓内钉内固定治疗 (髓内钉组),70 例采用锁定加压钢板内固定治疗 (钢板组)。记录两组的总失血量、隐匿性失血量、术中失血量、血红蛋白浓度、红细胞压积、输血率及术后并发症发生率。结果钢板组和髓内钉组总失血量分别为 (272.61±56.36) ml 和 (508.63±109.6) ml,隐匿性失血量分别为 (153.26±46.97) ml 和 (478.36±101.25) ml,术中失血量分别为 (123.05±34.12) ml 和 (54.17±25.95) ml,血红蛋白浓度变化百分比为 (10.48±4.12) 和 (16.72±7.85),红细胞压积变化分别为 (0.02±0.01) 和 (0.05±0.02),两组间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 (P<0.05)。术后钢板组中有 12 例并发伤口感染,而髓内钉组有 2 例,两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03)。两组术后均无并发下肢深静脉血栓。结论髓内钉相对锁定加压钢板治疗胫骨远端关节外骨折围术期的隐匿性失血和总失血量明显较高,因此对于合并多发伤或术前血红蛋白低的患者,钢板内固定可能比髓内钉内固定更合适。  相似文献   

14.
目的观察钛缆结合针尾带孔克氏针治疗成人尺骨鹰嘴骨折的临床疗效。方法 2012 年 1 月至 2019 年 12 月,采用钛缆结合针尾带孔克氏针治疗成人尺骨鹰嘴骨折 42 例,其中男 27 例,女 15 例,平均年龄 39 (21~65) 岁,左侧骨折 25 例,右侧骨折 17 例。按 Mayo 分型,Mayo IB 3 例,Mayo IIA 29 例,Mayo IIB 10 例。术后观察骨折愈合、肘关节功能及并发症发生情况。结果本组术后无切口并发症、内固定物松动及断裂发生,平均随访时间 12 (6~18) 个月,骨折全部愈合,平均愈合时间为 8.6 (7~12) 周。根据 Broberg-Morrey 肘关节功能评分标准,优 38 例,良 3 例,可 1 例。结论钛缆结合针尾带孔克氏针治疗成人 Mayo I 型及 Mayo II 型尺骨鹰嘴骨折是一种较为有效的方法,值得临床推广。  相似文献   

15.
目的讨论不取出髓内钉的情况下采用前侧钢板内固定治疗无菌性肱骨干骨折不愈合的可行性和安全性。方法回顾性分析2010年1月至2015年12月,我院治疗的56例肱骨干骨折经髓内钉固定治疗后的无菌性骨折不愈合患者。56例平均年龄52岁,其中45例接受了顺行性髓内钉固定治疗,11例接受了逆行性髓内固定治疗,51例出现萎缩性的骨折不愈合,5例出现肥厚性骨折不愈合。对所有患者进行肱骨前侧清创和钢板植入并保留髓内钉。术后所有患者随访至影像学检查确诊骨折愈合。结果 55例(98.2%)在术后平均6个月骨折完全愈合。1例出现医源性正中神经麻痹,但术后6周自发性完全康复。1例出现植入物周围持续性高压力性骨折,通过再次受伤更换固定钢板来桥接不愈合处和骨折处后康复。所有患者均未出现感染或伤口愈合并发症,并且肩肘部活动正常而不影响正常生活。结论本研究结果证实了前侧钢板内固定手术治疗髓内钉治疗后无菌性肱骨干骨折不愈合的可行性和安全性,该术式可作为肱骨干骨折不愈合的治疗方式之一。  相似文献   

16.
上肢     
盂肱韧带维持肩关节前方稳定性生物力学研究;喙锁螺丝钉固定治疗不稳定的锁骨远端骨;锁骨钩钢板在锁骨外侧段骨折治疗中的应用;经皮锁定加压钢板内固定治疗骨质巯松性肱骨干骨折;肱骨近端解剖钢板在骨折治疗中的结构特点;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全肘关节置换治疗老年患者肱骨远端骨折骨不连的临床效果。方法2005年2月至2010年11月,12例肱骨远端骨折骨不连患者行全肘关节置换手术。男5例,女7例,年龄(76±4)(69~83)岁。骨折类型(按照AO分型):B型3例,C型9例。非手术治疗后肱骨远端骨折骨不连6例,切开复位内固定治疗失败6例。均采用美国Zimmer公司半限制型Coonrad—Morry人工肘关节假体进行关节置换。术后6个月进行MEPS评分(MayoElbow Performance Score)、肘关节活动范围检查和VAS评分等检查随访。结果12例均获(33.4±6.3)(25~45)个月随访。没有发生尺神经和血管损伤、肘关节脱位或关节不稳定、肱三头肌肌力弱、假体周围骨折、假体松动和断裂。MEPS评分由术前(29±13)(10-50)分上升到(85±10)(65~100)分(P〈0.05),其中优4例(33%),良6例(50%),可2例(17%)。肘关节活动范围从术前(18±11)(0~40)。提高到(108±21)(75~135)。(P〈0.05);9例(75%)患者肘关节伸屈范围超过90°。患者肘关节疼痛明显缓解,VAS评分由(7.3±1.1)(5—9)分下降至(1.3±0.9)(0。2)分(P〈0.05)。结论全肘关节置换治疗老年患者肱骨远端骨折骨不连可以获得满意的临床效果。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锁定接骨板在治疗老年肱骨近端骨折的临床作用。方法2008年6月至2011年6月,应用AO PHILOS接骨板治疗老年肱骨近端骨折32例。经三角肌胸大肌肌间沟入路,术中C臂透视下复位骨折端,接骨板置于结节间沟外侧0.5cm、大结节顶点下方0.8~1.0cm。术后医生指导下早期康复锻炼。结果32例患者中28例术后获得随访,随访时间6—12个月,平均7.2个月。术后无腋神经血管损伤,无感染和伤口开裂。x线片显示骨折复位满意,钢板螺钉位置良好,无内固定松动断裂,无复位丢失,无骨折不愈合及肱骨头坏死病例。7例患者出现短时假性肩关节脱位,功能锻炼后自动复位;骨折端轻度复位不佳3例。骨折愈合时间13—32周,平均16.5周。所有患者均遗留有不同程度的肩关节活动受限,主要是上举受限。NEER评分:优9例,良11例,可8例,优良率71.4%。结论肱骨近端锁定接骨板是治疗老年人肱骨近端骨折的理想内固定材料具有固定可靠、对肱骨头血供影响小、并发症少等优点,利于术后早期功能锻炼。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空心钉联合带线锚钉内固定治疗老年骨质疏松性肱骨大结节骨折的临床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2010年8月至2014年8月,我院收治的59例老年骨质疏松性肱骨大结节骨折患者的资料,男31例,女28例;年龄60~93岁,平均76.9岁;左侧22例,右侧37例;均为闭合性骨折;单纯大结节骨折16例,同时合并肩关节脱位43例。术中采用空心钉固定联合锚钉固定骨折块,末次随访时按照 Neer 肩关节功能评分标准评定疗效:其中疼痛35分,功能30分,活动度25分,解剖位置10分。90~100分为优,80~89分为良,70~79分为可,<70分为差。结果59例均顺利完成手术,手术时间为37~67 min,平均48.3 min;术后随访6~18个月,平均13.4个月。无血管、腋神经损伤及伤口感染等并发症发生;骨折均获骨性愈合,骨折愈合时间为10~15周,平均13.6周,无内固定松动、骨折块移位发生。末次随访时按照 Neer 肩关节功能评分标准优46例(78%),良9例(15%),可4例(7%),全组优良率93%。结论空心钉联合带线锚钉内固定治疗老年骨质疏松性肱骨大结节骨折具有创伤小、固定可靠、骨折愈合良好、患肢功能恢复快及并发症少等优点,是一种有效、可靠的方法。  相似文献   

20.
目的探讨经皮内固定 (minimally invasive percutaneous plate osteosynthesis,MIPPO) 技术入路内固定治疗肱骨干中下 1 / 3 骨折的临床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 2017 年 1 月至 2019 年 12 月在本院骨科接受 MIPPO 技术入路接骨板内固定手术治疗的 20 例肱骨干中下 1 / 3 骨折患者的临床资料,其中,男 15 例、女 5 例;年龄 26~65 岁,平均 (45.35±9.65) 岁;AO / ASIF 骨折分型:A 型 2 例、B 型 16 例、C 型 2 例;合并股骨骨折、骨盆骨折各 1 例。记录患者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术后桡神经、尺神经、肌皮神经功能,骨折愈合时间,并评价术后 6 个月时肩关节功能、肘关节功能。结果本组患者手术时间 63~118 min,平均(89.5±9.5) min;术中出血量 28~79 ml,平均 (49.45±5.05) ml;术后伤口均为Ⅰ期愈合;术后骨折愈合时间 10~18 周,平均 (13.55±1.90) 周;术后发生桡神经损伤 2 例,无切口感染、骨不连发生,桡神经损伤患者经休息观察后 3 个月完全恢复。术后 6 个月时,Neer 肩关节功能评分 83~100 分,平均 (93.55±5.30) 分,其中肩关节功能优 15 例、良 5 例。Mayo 肘关节功能评分 84~100 分,平均 (94.30±5.13) 分,其中肘关节功能优 15 例、良 5 例。肘关节屈曲活动范围 128°~143°,平均 (138.25±3.15) °;最大伸直范围 0°~8°,平均(2.60±0.65) °。结论 MIPPO 技术入路接骨板内固定手术治疗肱骨干中下 1 / 3 骨折,能够提供足够的固定稳定性,充分保护骨折端血运,促进骨折愈合,可术后早期进行肩、肘关节功能训练,术后骨不连发生率低。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