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56 毫秒
1.
目的探讨肱骨近端锁定钢板联合锚钉治疗老年肩关节脱位合并肱骨大结节骨折的临床效果。方法对2013年1月至2017年10月我院收治的30例老年肩关节脱位合并肱骨大结节骨折患者,按照值班日,由我科两个创伤骨科治疗组分别收治患者,依照手术方案将两组随机定义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所有患者肩关节复位后,复查CT提示大结节骨折块移位5 mm。观察组使用肱骨近端锁定钢板联合锚钉复位固定肱骨大结节和修复肩袖;对照组仅使用肱骨近端锁定钢板固定肱骨大结节。术后随访评估患者肩关节活动度并进行疼痛视觉模拟评分(visual analogue scale,VAS),采用Constant-Murley肩关节评分系统评估患者术后肩关节功能恢复情况。结果本组均获12~18个月随访,两组肱骨大结节骨折平均愈合时间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术后VAS评分较术前均明显下降,两组相比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00),但两组术后VAS评分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术后Constant-Murley评分较术前明显升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200);且术后观察组Constant-Murley评分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32)。根据功能评级,观察组术后优良率达86.67%,而对照组优良率仅为66.67%。观察组术后未发生明显并发症,而对照组有5例出现肱骨大结节骨折块移位,2例出现肩峰下撞击综合征。结论肱骨近端锁定钢板联合锚钉治疗老年肩关节脱位合并肱骨大结节骨折固定更加牢固,并发症更少,临床疗效好。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肱骨近端锁定钢板(locking proximal humerus plate,LPHP)结合深冻同种异体腓骨头髓腔内植入治疗老年粉碎性肱骨近端骨折的疗效。方法2010年1月至2012年6月,采用LPHP结合深冻同种异体腓骨头髓腔内植入治疗15例老年粉碎性肱骨近端骨折。其中男6例,女9例,年龄62~85岁,平均73岁。致伤原因:摔伤11例,交通事故4例。所有患者均有骨质疏松,骨折均为粉碎性,内侧壁均缺少支撑,复位比较困难;Neer分型:三部分骨折7例,四部分骨折8例,其中骨折伴肩关节脱位4例。结果手术时间60—180rain,平均95min;术中出血量100~500ml,平均240ml。患者术后伤口均一期愈合,无免疫排斥反应,无感染、血管及神经损伤等早期并发症发生。所有患者随访15—30个月,平均19个月。x线片检查示骨折均获得骨性愈合,未见明显复位丢失和骨折再移位,未见螺钉固定失效或切出,未见肱骨头坏死。术后12个月患肢肩关节功能按照Neer评分系统进行评价,优良13例,可2例,优良率为86.7%。结论LPHP结合同种异体腓骨头髓腔植入治疗老年粉碎性肱骨近端骨折疗效满意。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自体髂骨移植结合锁定钢板内固定治疗肱骨近端粉碎性骨折的临床疗效。方法选择2013年9月至2015年11月,我院收治的62例肱骨近端粉碎性骨折患者作为研究对象,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将患者分为观察组(n=30)和对照组(n=32),对照组予以锁定钢板内固定治疗,观察组予以自体髂骨移植结合锁定钢板内固定治疗。两组均随访12~24个月,平均12.47个月。比较两组术后3、6、12个月Neer肩关节功能评分和Constant-Murky肩关节功能评分;采用视觉模拟评分(visual analogue scale,VAS)对疼痛进行评分,采用简明健康状况调查表(SF-36)对患者的健康状况进行调查。比较两组骨折愈合时间、肩关节活动范围、VAS评分、SF-36得分及并发症发生率。结果观察组骨折愈合时间早于对照组,两组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0);术后观察组屈、伸、内旋、外旋及外展的度数均大于对照组,两组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29);术后3、6、12个月观察组Neer肩关节功能评分、Constant-Murky肩关节功能评分和SF-36评分均高于对照组,两组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0);术后观察组VAS评分及并发症发生率均低于对照组,两组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8)。结论自体髂骨移植结合锁定钢板内固定治疗肱骨近端粉碎性骨折,可促进骨折快速愈合,肩关节功能恢复,降低并发症发生率,改善患者生活质量,值得临床推广。  相似文献   

4.
肱骨近端骨折是老年人群最常见的损伤之一,随着社会人口老龄化,肱骨近端骨折发生率日益上升[1-3].肱骨近端骨折中约20%为移位明显的不稳定骨折.切开复位内固定是治疗肱骨近端不稳定骨折的主要方法,以肱骨近端锁定内固定系统(proximal humerus internal locking system,PHILOS)为代表的锁定钢板具有成角稳定、解剖设计等优点,是目前首选的固定材料[4-11].但临床研究发现手术治疗的并发症高达50%,包括肱骨头缺血坏死、骨折不愈合或畸形愈合、螺钉切出等[12-14].骨折严重粉碎、骨质疏松和内侧支撑不足是并发症的主要危险因素[15-18],增强肱骨近端骨内支撑有助于提高手术治疗稳定和防止并发症.肱骨距螺钉、骨水泥填充、异体骨支撑、可膨胀钛网以及特殊钢板等都是目前最常用的肱骨近端骨折增强内固定手段.笔者拟对该方面的研究进展做一综述.  相似文献   

5.
目的比较MultiLoc肱骨近端髓内钉和PHILOS锁定钢板治疗肱骨近端骨折的临床疗效。方法 2016年8月至2017年5月我院共收治肱骨近端骨折患者34例,根据治疗方法分为MultiLoc髓内钉组(15例)和PHILOS锁定钢板组(19例),对比术后两组的肱骨颈干角、前屈上举、主动体侧外旋、疼痛视觉模拟评分(visual analogue score,VAS)和Constant肩关节评分。结果所有患者均获随访,随访时间为平均9.5 (6~16)个月。两组在术中出血、术前天数、随访时间和骨折愈合等方面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MultiLoc髓内钉在手术时间上高于PHILOS锁定钢板组(P=0.034),术后颈干角丢失小于PHILOS锁定钢板组(分别为3.4°和4.2°,P=0.038)。MultiLoc髓内钉平均Constant评分为84.8分,PHILOS锁定钢板组为82.4分,两组优良率分别为86.6%和84.2%。结论 MultiLoc髓内钉和PHILOS锁定钢板治疗肱骨近端骨折均能获得满意的临床效果,前者在肩关节功能和抗内翻应力方面更具优势,但MultiLoc髓内钉的长期效果需进一步临床证实。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经皮内固定 (minimally invasive percutaneous plate osteosynthesis,MIPPO) 技术入路内固定治疗肱骨干中下 1 / 3 骨折的临床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 2017 年 1 月至 2019 年 12 月在本院骨科接受 MIPPO 技术入路接骨板内固定手术治疗的 20 例肱骨干中下 1 / 3 骨折患者的临床资料,其中,男 15 例、女 5 例;年龄 26~65 岁,平均 (45.35±9.65) 岁;AO / ASIF 骨折分型:A 型 2 例、B 型 16 例、C 型 2 例;合并股骨骨折、骨盆骨折各 1 例。记录患者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术后桡神经、尺神经、肌皮神经功能,骨折愈合时间,并评价术后 6 个月时肩关节功能、肘关节功能。结果本组患者手术时间 63~118 min,平均(89.5±9.5) min;术中出血量 28~79 ml,平均 (49.45±5.05) ml;术后伤口均为Ⅰ期愈合;术后骨折愈合时间 10~18 周,平均 (13.55±1.90) 周;术后发生桡神经损伤 2 例,无切口感染、骨不连发生,桡神经损伤患者经休息观察后 3 个月完全恢复。术后 6 个月时,Neer 肩关节功能评分 83~100 分,平均 (93.55±5.30) 分,其中肩关节功能优 15 例、良 5 例。Mayo 肘关节功能评分 84~100 分,平均 (94.30±5.13) 分,其中肘关节功能优 15 例、良 5 例。肘关节屈曲活动范围 128°~143°,平均 (138.25±3.15) °;最大伸直范围 0°~8°,平均(2.60±0.65) °。结论 MIPPO 技术入路接骨板内固定手术治疗肱骨干中下 1 / 3 骨折,能够提供足够的固定稳定性,充分保护骨折端血运,促进骨折愈合,可术后早期进行肩、肘关节功能训练,术后骨不连发生率低。  相似文献   

7.
目的比较肱骨近端锁定钢板(proximal humeral internal locking system,PHILOS)和锁定接骨板(locking proximal humerus plate,LPHP)治疗骨质疏松性肱骨近端骨折的临床疗效。方法本组共纳入82例,采用随机信封法将患者分为观察组(41例)和对照组(41例),其中男34例,女48例。观察组采用PHILOS内固定治疗,其中男16例,女25例,平均年龄为(70.32±6.32)岁;22例为三部分骨折,19例四部分骨折;18例交通事故伤、6例跌倒摔伤、11例高处坠落骨折、砸伤及压伤各3例。对照组采用LPHP内固定进行治疗,其中男18例,女23例,平均年龄为(71.84±6.88)岁;23例三部分骨折,18例四部分骨折;16例交通事故伤、8例跌倒摔伤、12例高处坠落损伤、3例压伤、2例砸伤。记录并分析两组的手术时间、术中失血量及愈合时间;对比两组术前、术后4周的疼痛视觉模拟评分(visual analogue scale,VAS)、不同时间点的Lane-Sandhu评分、术后3个月肩关节活动度及并发症发生情况。结果观察组的手术时间、术中失血量及愈合时间分别为[(66.83±9.16) min,(205.12±26.22) ml和(2.69±0.51)个月],与对照组[(87.14±11.13) min,(258.66±26.12) ml和(3.81±0.72)个月]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0)。两组手术前后的VAS评分及日常生活能力评分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0)。两组术后VAS评分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0)。观察组术后1个月、3个月、7个月及10个月的Lane-Sandhu评分与对照组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25,0.000,0.000,0.000)。观察组术后3个月的关节活动度与对照组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0)。观察组的治愈率为97.6%(40/41),高于对照组80.49%(33/41),与对照组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34)。两组的并发症发生率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556)。结论 PHILOS较传统LPHP钢板治疗骨质疏松性肱骨近端骨折具有明显优势,可缩短患者术后愈合时间,提高治愈率,提升肩关节活动度及Lane-Sandhu评分,可在临床推广。  相似文献   

8.
目的分析微创锁定接骨板与传统切开复位对肱骨近端骨折患者术后疼痛、术后恢复和肩关节恢复的影响。方法将2015年1月至2018年9月本院收治的90例肱骨近端骨折作为研究对象,按照手术方案的不同,分为A组(37例)采取常规手术切开复位,B组(53例)采取微创锁定接骨板内固定治疗。比较两组术中出血量、手术时间、术后制动时间、术后住院天数及术后1、4周进行疼痛分级评分(numerical rating scale,NRS),术后3、6个月进行美国肩肘外科协会(American shoulder and elbow surgeons,ASES)与ConstantMurley肩关节评分,统计并发症的发生情况。结果两组患者术中出血量和术后制动持续时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手术时间:A组(114.06±25.71) min,B组(85.96±18.35) min,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术后住院天数:A组(4.97±1.58)天,B组(2.48±0.61)天,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NRS评分:术后1周,A组(3.22±0.39)分,B组(2.26±0.45)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术后4周,A组(2.27±0.39)分,B组(1.46±0.30)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ASES评分:术后3个月,A组(45.97±12.52)分,B组(55.15±14.05)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术后6个月,A组(80.95±14.22)分,B组(83.85±15.73)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Constant-Murley评分:术后3个月,A组(49.87±9.34)分,B组(58.08±10.02)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术后6个月,A组(75.69±14.25)分,B组(81.53±16.94)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并发症发生率:两组患者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相比传统切开复位,微创锁定接骨板可减轻肱骨近端骨折患者手术创伤,缓解术后疼痛,促进术后恢复,对改善患者肩关节功能具有重要作用,因此值得临床应用。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同侧锁骨翻转代肱骨术(clavicula pro humero,CPH)技术修复肱骨近端肿瘤性骨缺损的临床疗效及可行性。方法选自1998年9月至2015年11月,应用CPH的方法治疗肱骨近端肿瘤10例,男5例,女5例,平均年龄29.6(10~50)岁,骨巨细胞瘤3例,骨肉瘤3例,尤文肉瘤1例,软骨肉瘤1例,骨纤维肉瘤1例,骨转移癌1例。结果所有患者均顺利完成手术,单纯锁骨翻转代肱骨术6例,锁骨翻转联合异体骨移植术2例,锁骨翻转联合自体腓骨移植术2例。随访时间12~223个月,3例死亡,无肿瘤复发。单纯锁骨翻转组中,3例锁骨骨折,3例翻转骨愈合良好,2例死亡;4例锁骨翻转联合异体骨或自体骨移植的患者骨愈合良好,其中1例因肿瘤转移死亡。除2例死亡和1例失访的患者无法获得肩关节功能,7例的肩关节功能MSTS评分为20~26分(67%~87%),平均23.7分(79%),肩关节活动以外旋和上举功能受限明显,内旋良好,外展40°~80°,前屈45°~70°,后伸30°~45°,肘关节、腕关节及手部功能良好。结论 CPH是治疗肱骨近端肿瘤性骨缺损的一种可行性办法。翻转锁骨骨折是最常见的并发症,随着全锁骨固定技术的应用以及联合骨移植,加强翻转锁骨强度,有利于促进接骨端愈合,减少移植锁骨骨折的发生。  相似文献   

10.
目的比较锁定加压钢板(locking compression plate,LCP)与带锁髓内钉(locked intramedullary nail,IMN)内固定治疗老年肱骨近端骨质疏松性骨折的临床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我院2010年12月至2014年12月收治的47例Neer分型二部分和三部分老年肱骨近端骨质疏松性骨折患者的临床资料,其中29例采用LCP内固定治疗(LCP组),18例采用IMN内固定治疗(IMN组)。两组的年龄、性别、侧别、骨折类型及骨密度等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比较两组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住院时间。根据患者术后是否行抗骨质疏松治疗分为抗骨质疏松治疗组和未抗骨质疏松治疗组;术后是否行康复锻炼分为康复锻炼组和未康复锻炼组。分别于术后3、6、12个月随访患肩的功能,肩关节的术后功能采用Constant-Murley评分进行评估。结果 IMN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和住院时间均短于LCP组(P0.05);术后3个月随访结果显示IMN组肩关节功能较LCP组更优(P=0.02),而术后第6和12个月时,两组肩关节功能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12,0.31);术后12个月抗骨质疏松治疗组的肩关节功能均明显优于未抗骨质疏松治疗组(P=0.0002);术后6个月随访,康复锻炼组的肩关节功能均明显优于未康复锻炼组(P=0.04)。结论研究结果显示,LCP和IMN在治疗老年肱骨近端骨质疏松性骨折患者中均能取得良好疗效,但IMN组患者早期肩关节功能恢复快;术后抗骨质疏松治疗和规律康复锻炼也是改善肩关节功能的重要因素。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肿瘤假体置换在肱骨近端恶性骨肿瘤中应用的临床疗效。方法回顾分析2000年7月至2010年1月,我院治疗的32例肱骨近端恶性骨肿瘤患者,其中骨肉瘤10例,尤文氏肉瘤6例,骨巨细胞瘤7例,转移癌5例,软骨肉瘤4例。肩关节功能重建的方法是采用定制的人工肩关节肿瘤假体,术后根据Enneking骨骼肌肉肿瘤术后肢体功能评定标准进行疗效评价。结果术后随访3.1~5.3年(平均4.2年),32例中2例死亡,2例复发,1例发生假体周围慢性感染,2例发生肩关节半脱位;所有患者肘、腕关节和手的功能基本正常,肩关节外展60°~90°(平均75°),前屈35°~55°(平均45°),后伸40°~60°(平均50°),内收15°~20°(平均17.5°)。根据Enneking的骨骼肌肉肿瘤术后功能评分系统对32例进行评估,最低11分2例,最高28分2例;其中24~30分14例,18~23分9例,12~17分7例,12分以下2例,优良率为71.9%。结论人工肩关节假体置换在治疗肱骨近端恶性肿瘤,不仅能保留患肢完整的外观形态,而且能在很大程度上保留上肢的功能,是一种值得肯定的治疗方法。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PFNA在治疗股骨粗隆间骨折中的临床疗效。方法2010年2月至2012年5月对42例股骨粗隆间骨折采用闭合复位PFNA内固定治疗。按Evans分型:Ib型21例,Ic型8例,Id型7例,II型6例。术后无需外固定。结果所有患者均安全完成手术,随访5—24个月,平均18.5个月;骨折端均显现有明显骨痂形成,无内固定物失败。临床结果按Sanders评估标准,优34例,良6例,可1例,差1例,优良率95.2%。结论PFNA具有操作简便、符合生物学固定原则、固定可靠、创伤小、骨量丢失少、并发症少,尤其适合老年患者等优点,是治疗股骨粗隆间骨折的理想方法之一。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锁定加压钢板(LCP)在治疗股骨粗隆间骨折中的临床疗效。方法2005年2月~2009年5月,对42例42髋股骨粗隆间骨折采用闭合复位,AO股骨近端锁定加压钢板内固定治疗。按AO/ASIF分类:A1型24例,A2型12例,A3型6例。术后无需外固定。结果所有患者均安全完成手术,随访5~56个月,平均21.5个月;骨折均获得愈合,骨折愈合时间12~24周,平均16.5周。无内固定失败。临床结果按Sanders评估标准,优34例,良6例,可1例,差1例,优良率95.2%。结论股骨近端锁定加压钢板具有操作简便、固定可靠、组织损伤小等优点,是治疗股骨粗隆间骨折的理想方法之一。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人工肱骨头置换术治疗老年骨质疏松性肱骨近端粉碎性骨折的疗效。方法对26例NeerⅢ—Ⅳ型老年骨质疏松性肱骨近端骨折行人工肱骨头置换术。男12例,女14例;年龄64—86岁,平均73.3岁。左侧10例,右侧16例。Neer分型Ⅲ型8例,Ⅳ型18例。结果术后随访12~36个月,按Neer评分系统,26例中优8例,良14例,可3例,差1例,优良率84.6%。结论人工肱骨头置换术治疗老年肱骨近端粉碎性骨折近期疗效满意,重视肩袖损伤修复及术后早期肩关节功能锻炼是提高疗效的关键。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严重内翻畸形的股骨近端骨纤维结构不良(fibrous dysplasia,FD)的治疗方法。方法2001年1月至2011年12月,收治26例股骨近端严重髋内翻伴肢体短缩畸形的FD患者。颈干角35°-100°,平均78°,股骨相对长度较对侧短缩2.0~9.5cm,平均4.2cm。26例均行股骨近端畸形顶点附近外翻截骨,股骨头、颈及截骨断端打压式植骨,嵌插复位DHS或DCS钢板固定。结果术后23例获得随访,随访时间6个月至10.5年,平均4.8年。22例内固定可靠,1例DHS内固定物股骨头螺纹钉术后1年切割出股骨头2mm,疼痛,经取出内固定物后治愈。股骨力线均基本矫正,截骨面达骨性愈合,髋内翻畸形的颈干角矫正为95°~130°,平均119°,股骨相对长度矫正后较术前延长2.5~8.6cm,平均3.7cm,术前肢体短缩基本纠正。术后17例患者步态正常;2例扶单拐行走,5例不扶拐轻度跛行。术后19例疼痛消失,4例疼痛明显减轻。所有患者无感染、再骨折和畸形进展。结论股骨近端FD严重髋内翻伴肢体短缩畸形行股骨近端畸形顶点附近外翻截骨,股骨头、颈及截骨断端打压式植骨,嵌插复位DHS或DCS钢板固定是一个简单有效的治疗方法。同时,股骨近端加长的DHS或DCS钢板对FD患者的骨质结构有明显的加强作用,特别是维持股骨近端及颈干角的解剖力线能起到很大的作用,以避免畸形复发。  相似文献   

16.
目的报道运用微创骨膜下隧道锁定接骨板内固定治疗35例骨盆前环骨折的临床效果。方法2007年1月至2012年6月,共收治骨盆前环骨折35例,男27例,女8例;年龄25~65岁,平均年龄f44.1±13.9)岁;耻骨支骨折26例,髋臼前柱骨折9例。5例合并后环骨折,11例合并四肢骨折,3例合并胸腹部脏器损伤,3例合并尿道损伤,3例合并颅脑损伤,2例合并颈髓损伤。按损伤骨科理论给予稳定骨盆、抗休克处理、患肢骨牵引等处理,生命体征平稳后全部行微创骨膜下隧道锁定接骨板内固定治疗。结果35例均获随访,随访时间6—24个月,平均(13.6±7.4)个月,手术时间30—60min(不包括后环及其它部位骨折固定时间),平均(45.4±6.4)rain,出血量50—90ml(不包括其它骨折固定),平均(65.4±10.6)ml。采用Matta标准对术后x线评估:解剖复位18例,复位良好14例,复位较差3例,采用Lindahl标准对骨盆功能评分:优28例,良7例,平均得分(76.8±1.4)分。结论采用微创骨膜下隧道锁定接骨板内固定治疗骨盆前环骨折创伤小、手术时间短、安全性高、出血少。  相似文献   

17.
栗向东  王臻  郭征 《中国骨肿瘤骨病》2011,10(6):558-562,585
目的报告23例儿童股骨近端良性骨肿瘤所致病理性骨折的特征和手术治疗经验。方法我科1990年1月至2007年12月收治的167例14岁以下儿童股骨近端良性骨肿瘤中23例伴有病理性骨折,占总例数的13.7%。23例中孤立性骨囊肿15例,骨的纤维结构不良5例,骨巨细胞瘤1例,动脉瘤样骨囊肿2例,其中2例为陈旧性骨折。23例均经病灶内切除和内固定手术治疗,平均随访时间38.2个月。手术采用病灶刮除、50%氯化锌烧灼骨壁、异体骨粒或磷酸三钙人工骨粒充填骨腔,骨折均采用内固定治疗,病灶范围较大、骨壁破碎严重的III型骨折使用髓内固定,其他采用钢板固定。结果1例骨的纤维结构不良患儿手术后5年复发,其余均达到满意的临床骨愈合,未见内固定断裂、感染等并发症。结论儿童股骨近端良性骨肿瘤所致病理性骨折因骨质薄弱往往破碎严重,所在部位邻近髋关节,使外科治疗面临许多困难。尽管骨折破坏明显,但骨膜等成骨结构一般保存完好,为肿瘤的病灶内切除后的骨重建提供了先决条件。手术设计时对病灶性质、范同、骨骺生长发育等问题应全面考虑,合理使用内固定,可获得满意治疗效果。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应用锁定加压接骨板(locking compressionp late,LCP)治疗老年人桡骨远端骨折的临床疗效。方法2004年2月~2006年5月,采用LCP治疗老年人桡骨远端骨折43例,对其进行随访,并对随访资料进行分析。结果43例患者全部获得随访。随访时间6~14个月,平均11个月,所有患者均获得骨性愈合。按照Gaaland和Wedey评分标准,优36例,良4例,可3例,优良率93%。所有病例均无内固定松动、骨折移位、肌腱损伤等并发症。结论LCP治疗老年人桡骨远端骨折临床疗效满意,尤其对于骨质疏松和(或)不稳定型桡骨远端骨折患者,能够牢固维持复位,有利于患肢早期功能锻炼。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