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7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65 毫秒
1.
[目的]采用红外光谱技术对金钗石斛原药材及两种提取物所含化学成分的红外谱图进行整体分析。[方法]采用傅里叶红外光谱法对金钗石斛原药材、水提醇沉提取物、无水乙醇提取物进行结构分析及鉴别。[结果]金钗石斛原药材一维红外光谱图反映出2 923 cm-1、2 855 cm-1、1 738 cm-1、1 155 cm-1、1 081 cm-1、1 019 cm-1等特征峰,推测金钗石斛中含有脂类、芳香类和淀粉类成分。原药材二阶导数谱分析进一步验证了以上结果,同时出现了1 318 cm-1附近以及783 cm-1附近的草酸钙吸收峰。金钗石斛水提醇沉提取物和无水乙醇提取物的红外谱图中均出现了脂类、芳香类和糖类的特征峰,且与原药材相比峰数、峰强都有改变。金钗石斛水提醇沉物一维和二阶导数谱中均出现了较强的淀粉特征峰,说明水提物中主要是水溶性多糖,且多糖主要以淀粉形式存在。而无水乙醇提取物谱图更清楚的出现了脂类和芳香类的相关特征峰,且峰数与峰形和油类标准品比对,重叠性高。[结论]金钗石斛中主要含有多糖类以及脂肪类物质,多糖主要是以淀粉存在,且金钗石斛中的脂肪类含量较高。不同的提取溶剂所出现的谱图存在很大的差异性,完美诠释了"相似相溶"原则。红外光谱适合于金钗石斛的快速鉴别及质量评价与控制。  相似文献   

2.
[目的]建立补骨脂抗氧化活性指纹图谱,评价不同产地补骨脂药材的抗氧化活性和明确抗氧化活性成分的贡献率。[方法]采用高效液相色谱-二极管阵列检测器-1,1-二苯基-2-苦基肼(HPLC-DAD-DPPH)方法。[结果]建立了补骨脂抗氧化活性指纹图谱,确定了补骨脂酚为最主要的抗氧化活性成分。[结论]抗氧化活性指纹图谱可用于补骨脂质量评价,为全面提高中药质量控制水平提供了新方法。  相似文献   

3.
[目的] 系统研究参麦注射液体外抗氧化性能。[方法] 采用铁还原抗氧化能力 (FRAP)法、1,1-二苯基-2-三硝基苯肼(DPPH)自由基清除法、一氧化氮(NO)自由基清除法、过氧化氢(H2O2)清除法、亚铁(Fe2+)离子螯合法分别测试不同稀释倍率参麦注射液的总抗氧化能力、DPPH·清除活性、NO·清除活性、H2O2清除活性和Fe2+离子螯合活性,并将结果与0.1mg/mL 2,6-二叔丁基对甲酚(BHT)、10 mmol/L水溶性维生素E(Trolox)和10%柠檬酸的结果进行比较。[结果] 参麦注射液具有一定的体外抗氧化能力,总抗氧化能力和对自由基清除活性均呈浓度正依赖性;10倍稀释参麦注射液总抗氧化能力显著低于BHT和Trolox (P<0.01),但高于柠檬酸(P<0.01);参麦注射液对不同自由基清除能力存在差异,其强弱顺序为:NO·[(54.4±6.6)%] > Fe2+离子螯[(42.6±3.2)%] > DPPH·[(36.2±2.8)%] > H2O2[(23.5±1.2)%]。[结论] 参麦注射液体外抗氧化活性研究将为其抗氧化药理学机制提供了实验依据。  相似文献   

4.
[目的] 研究鹅掌楸苷和光甘草定协同抗氧化作用。[方法] 采用1,1-二苯基-2-苦苯肼(DPPH)和2,2-联氮-二(3-乙基-苯并噻唑-6-磺酸)二铵盐(ABTS)自由基清除实验,测定鹅掌楸苷和光甘草定单独及不同浓度配比的抗氧化活性,等辐射分析法(Isobologram)对协同作用结果进行分析。[结果] 鹅掌楸苷和光甘草定配比为3∶1时对DPPH自由基清除表现为协同作用,1:1表现为相加作用,1:3表现为拮抗作用。ABTS实验结果显示复配为1:1、1:3和3:1时均有协同作用,并且复配组合中协同作用强弱为:1:3> 1:1> 3:1。[结论] 鹅掌楸苷和光甘草定按一定比例复配后具有协同抗氧化作用。  相似文献   

5.
[目的] 基于静态顶空-气相质谱联用(HS-GC-MS)技术分析金沸草挥发性化学成分,构建其特征性指纹图谱,为金沸草的质量评价及药效物质基础研究提供依据。[方法] 采用HS-GC-MS技术构建22批金沸草挥发性成分指纹图谱,确定共有峰,利用中药色谱指纹图谱相似度评价系统对不同批次样品质量差异进行评价。[结果] 建立了金沸草药材HS-GC-MS指纹图谱,定性出104个化学成分,主要为萜类、醛类等;22批药材所含挥发性成分既有整体相似性又有特征差异性,共获得并鉴定13个共有峰,主要为萜烯类、醛类及醇类等。[结论] 研究建立的HSGC-MS指纹图谱分析方法稳定,可为金沸草的质量评价及控制奠定基础。  相似文献   

6.
目的 比较巴戟天及其不同炮制品不同极性部位的抗氧化作用。方法 采用清除苯代苦味肼基(DPPH)自由基,清除[2,2''-连氨-(3-乙基苯并噻唑啉-6-磺酸)二氨盐](ABTS)自由基及铁离子还原/抗氧化能力(FRAP)测定法,以Trolox、Vc等为阳性对照,对巴戟天生品、炮制品、不同的极性部位进行抗氧化活性评价。结果 巴戟天生品及炮制品均有一定的抗氧化活性,巴戟天及其不同炮制品的乙酸乙酯提取部位清除ABTS自由基能力和清除DPPH能力最强;总多糖部位清除ABTS自由基能力较强,巴戟天生品总多糖的IC50值为0.197mg/ml;剩余水部位的还原铁离子能力最强。结论 不同炮制方法对巴戟天抗氧化活性具有不同程度的影响。  相似文献   

7.
[目的] 探究中药多糖的一般理化性质,为中药多糖成分的研究及应用提供参考依据。[方法] 通过比色法、光谱法等多种方法研究17种中药多糖粉末的基本理化性质,包括含量测定、黏度测定、吸湿性与抗氧化能力测定。[结果] 市售的17种中药多糖粉末中多糖含量均较高,且蛋白质含量非常低,具有较好的吸湿性及抗氧化活性。多糖黏度随溶液浓度升高而增大,随温度升高而降低。[结论] 实验所采用的方法可以对17种中药多糖的理化性质进行测定,为多糖的研究提供理论性支持。  相似文献   

8.
[目的]测定不同品种不同产地淫羊藿多糖的含量。[方法]采用苯酚-硫酸法。[结果]不同品种淫羊藿多糖含量结果相差较大,其中朝鲜淫羊藿含多糖量稍高。[结论]淫羊藿不同品种产地多糖的含量相差不大。  相似文献   

9.
目的 探索阳春砂杂交子代与母本的红外光谱鉴别方法。方法 采用傅里叶变换红外光谱法(FTIR)测定阳春砂杂交子代与母本的红外光谱,分别应用导数光谱和傅里叶自解卷积对图谱进行转换处理,对比寻找杂交子代与母本的特征差异吸收。结果 阳春砂杂交子代与母本的红外光谱无明显差异,经四阶导数光谱变化后于1 051.014 cm?1处出现明显的特征差异吸收峰,傅里叶自解卷积转化后于771.563 4和1 612.432 5 cm?1处出现了具有明显特征独立的差异吸收峰。结论 阳春砂杂交子代与母本的FTIR经过导数光谱和傅里叶自解卷积转化后可出现明显的差异,能较好地鉴别二者。  相似文献   

10.
[目的] 建立知母药材的高效液相色谱仪-二极管阵列检测器-蒸发光散射检测器联用(HPLC/PDA/ELSD)指纹图谱。[方法] 采用Waters Symmetry ShieldTM RP C18(5 μm,4.6 mm×250 mm )色谱柱,流动相为乙腈-0.1%冰醋酸,梯度洗脱流速1.0 mL/min,柱温30 ℃,检测波长258 nm,ELSD检测器载气气压30 Psi,漂移管温度80 ℃。[结果] 建立了知母的HPLC/PDA/ELSD指纹图谱,在HPLC-PDA色谱图中标定了17个共有峰,HPLC-ELSD色谱图中标定了14个共有峰。[结论] 该方法重复性好,可用于知母药材的全面质量控制。  相似文献   

11.
[目的]建立干姜-五味子药对11种成分含量测定和指纹图谱方法,明确炮制-配伍对药对成分含量和指纹图谱的影响。[方法]将不同产地的干姜采用砂烫法炮制为炮姜,干姜、炮姜分别与五味子配伍成药对。采用UPLC法测定样品中11种指标性成分的含量,分析其指纹图谱的相似性;通过聚类分析及主成分分析研究药对之间的差异性。[结果]炮制前后干姜-五味子药对与炮姜-五味子药对成分含量差异较大,通过炮制以后药对中共有5种成分的含量表现为升高,5种成分含量为降低,并且在干姜-五味子药对中未检出8-姜烯酚;UPLC指纹图谱共匹配出26个共有峰,共有峰的相似度较好,均大于0.94;聚类分析及主成分分析表明干姜-五味子和炮姜-五味子药对可被明显区分。[结论]炮制-配伍对干姜-五味子药对的指标成分含量和指纹图谱均有不同程度的影响。  相似文献   

12.
[目的] 以槐耳菌丝体生物量及多糖为主要指标,探究槐耳-甘草液体共发酵中最佳甘草的添加量和发酵时长。[方法] 采用液体发酵技术,在液体发酵培养基中加入甘草提取液,共发酵获得槐耳-甘草共发酵产物,苯酚-硫酸法及DNS法结合测定多糖含量。[结果] 槐耳-甘草液体共发酵实验中,添加甘草8 g/L、发酵终点设为192 h时,槐耳生物量和胞内多糖产量达到最大值。[结论] 运用槐耳-甘草液体共发酵可以提高槐耳生物量及多糖的含量,为深入研究槐耳-甘草液体共发酵机制提供了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13.
[目的]利用近红外漫反射光谱法结合化学计量法建立一种快速测定麦门冬药材中水分含量的方法。[方法]以烘干法测定90批麦门冬的水分含量作为参考值,利用近红外光谱仪采集麦门冬漫反射光谱结合偏最小二乘法(PLS)建立麦门冬药材中水分定量校正模型。[结果]运用SNV+First Derivative+Norris平滑光谱预处理方法,筛选最佳建模波段在5 000~9 000 cm-1,主因子数为8,建立的定量模型内部交叉验证相关系数R为0.981 1,交叉验证误差均方差RMSECV为0.131,12批验证集样品的参考值与预测值经统计学t检验,P=0.950.05,表明2组数据无统计学意义。[结论]运用近红外光谱技术建立麦门冬水分定量模型可快速预测其水分值,该方法快速、简便,结果准确,为中药材质量的实时监测提供数据支持。  相似文献   

14.
[目的]采用热熔挤出技术制备微溶性药物小檗红碱的固体分散体,以提高其溶解度,延缓其体外释放行为。[方法]以Soluplus® 为载体,采用同螺杆热熔挤出机制备小檗红碱固体分散体,通过差示扫描量热(DSC)分析、粉末X射线衍射(XRD)分析、扫描电子显微镜(SEM)观察和傅里叶变换红外光谱(FT-IR)分析对制备的固体分散体进行表征,并考察挤出物在不同介质中的溶解度和体外溶出度。[结果]DSC和XRD分析结果显示,固体分散体中小檗红碱的主要特征峰减弱甚至部分消失,SEM结果表明固体分散体为无规则形态。FT-IR结果表明小檗红碱与Soluplus®之间可能存在氢键作用。所制备的小檗红碱固体分散体在pH 6.8的磷酸盐缓冲液中溶解度为原料药的2.59倍。体外溶出度结果显示,小檗红碱固体分散体具有明显缓释作用。[结论]成功制备了小檗红碱固体分散体,且能显著提高其溶解度,并延缓其体外释放行为。  相似文献   

15.
[目的] 以关联分析和高效液相色谱法(HPLC)探讨甘味中药在配伍过程中对吴茱萸的作用规律,以期为吴茱萸配伍机制研究提供参考。[方法] 通过收集整理含有吴茱萸的处方,利用Apriori算法挖掘其潜在配伍规律并获取常与吴茱萸配伍的甘味中药;采用HPLC分析法,检测配伍前后吴茱萸中3种主要成分柠檬苦素、吴茱萸碱、吴茱萸次碱在提取物中的含量变化。[结果] 8种甘味中药均可不同程度的降低吴茱萸中3种主要成分的含量;黄芪使3种有效成分的含量明显下降,甘草可明显地降低吴茱萸碱和吴茱萸次碱的含量但对柠檬苦素的作用较小。[结论] 甘味中药能够降低吴茱萸中主要毒性成分兼活性成分的含量进而降低其毒性;黄芪对3种成分的降低作用最显著,甘草有良好的"减毒存效"作用。本研究应用数据挖掘技术结合HPLC发掘吴茱萸配伍规律并进行分析,为探索药物配伍的合理性和规律性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6.
[目的] 对岩五加(Tetrastigma obtectum)全植株进行植物化学研究,分离出2种新的吲哚类生物碱。[方法] 通过有机波谱解析鉴定结构,并以人乳腺癌细胞系MDA-MB-231为模型进行抗癌转移活性筛选。[结果] 分离得到2种新的吲哚类生物碱,分别为崖爬藤碱A(1)和崖爬藤碱B(2)。[结论] 在以人乳腺癌细胞系MDA-MB-231为模型进行抗癌转移活性筛选过程中,化合物1和2显示出阳性抗癌转移作用。  相似文献   

17.
[目的]考察不同栽培密度对茵陈产量及其主要功效成分合成累积的影响,确定适宜的栽培密度,以提高药材品质。[方法]设置8组不同栽培密度的试验田,分别为15 cm×20 cm(M1)、15 cm×25 cm(M2)、15 cm×30 cm(M3)、20 cm×20 cm(M4)、20 cm×30 cm(M5)、25 cm×20 cm(M6)、25 cm×25 cm(M7)、25 cm×30 cm(M8)。基于不同采收期进行采收,测定生长指标及主要成分含量,并进行主成分分析。[结果]随着栽培密度的减小,茵陈株高、叶柄长度和单株鲜质量逐渐增长,分枝数增加,成活率、茎粗和小区产量呈现先增加后减小的趋势,但茵陈叶长、叶宽无明显变化规律。随着栽培密度的减小,茵陈药材中挥发油含量逐渐增加,总黄酮、绿原酸、咖啡酸及3,5-O二咖啡酰基奎宁酸含量呈现先上升后下降的趋势,且不同栽培密度条件下的茵陈药材绿原酸含量均符合《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典》限量标准。基于茵陈产量和药效成分含量信息,综合主成分分析对结果进行评价,推荐茵陈的最佳栽培密度为25 cm×20 cm(M6)。[结论]适宜的栽培密度能够有效提高茵陈的产量和...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