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43 毫秒
1.
目的探讨尼莫同联合3H疗法(高血压、高血容量、血液高稀释度)在防治蛛网膜下腔出血(Subarachnoid hemorrhage,SAH)后脑血管痉挛的疗效是否优于单纯应用尼莫同。方法78例SAH的患者为研究对象,40例以尼莫同10mg+500ml生理盐水日一次静脉泵入10d,10d后改口服尼莫同片30mg,日4次,持续l0d;入院后同时给予提升血压到基础血压上10mmHg,入液量4000ml(晶体3500ml,胶体500m1)每天。38例给予单纯尼莫同治疗。对比两者在治疗脑血管痉挛的差异性,用经颅多普勒检测脑血流,并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尼莫同联合3H疗法组的脑血管痉挛发生率明显低于单纯应用尼莫同组(P〈0.05);尼莫同联合3H疗法组的大脑前动脉、大脑中动脉、大脑后动脉的脑血管收缩峰流速低于单纯应用尼莫同组(P〈0.05)。结论尼莫同+3H疗法在防治SAH后脑血管痉挛优于单纯应用尼莫同。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微量泵持续泵入尼莫同加脑脊液置换术治疗蛛网膜下腔出血(SAH)后脑血管痉挛(CVS)引起的缺血性神经功能障碍的价值。方法对照组22例,入院后给予甘露醇脱水、止血、补液、对症、支持治疗。治疗组22例,在对照组治疗基础上加用尼莫同注射液20mg,微量泵持续泵入7~14d为1疗程,同时行脑脊液置换术,每日或隔日1次的治疗方法。结果2周内临床症状和体征缓解消失率治疗组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1个月后致残、永久性脑损害、致死率对照组高于治疗组,P〈0.01。结论微量泵持续泵入尼莫同加脑脊液置换术能降低SAH后CVS引起的缺血性神经功能障碍、脑积水及再出血的发生,从而降低致残、永久性脑损害和病死率,治疗有明显疗效。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脑脊液(CSF)置换加小剂量尿激酶和地塞米松椎管内注射治疗原发蛛网膜下腔出血(SAH)的疗效及安全性。方法将78例SAH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及治疗组,对照组(39例)常规给予脱水降颅压及尼莫地平等治疗,治疗组(39例)在此基础上给予CSF置换加小剂量尿激酶和地塞米松椎管内注射,分别于7、14、21d对比治疗效果。结果治疗组能缩短头痛、颈强直持续时间,减少脑积水、脑梗死及血管痉挛(CVS)的发生率。结论CSF置换加小剂量尿激酶和地塞米松椎管内注射治疗SAH安全、有效。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尼莫地平联合脑脊液(CSF)置换治疗蛛网膜下腔出血的疗效。方法32例患者在内科常规治疗的基础上给予尼莫地平20-40mg,每4~6小时1次口服,联合脑脊液置换治疗。观察脑积水、脑血管痉挛(CVS)、再出血发生情况以及临床疗效。结果32例患者,26例第一疗程CSF置换2—5次后CSF基本变为淡黄色或清色,其中27倒治疗2~4周痊愈出院,4例转上级医院手术治疗,1例住院第15d后再出血并脑疝形成死亡。结论尼莫地平联合脑脊液置换治疗SAH,近期有较好疗效。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脑内铁转运系统与脑血管痉挛(CVS)的可能关系。方法:收集43例蛛网膜下隙出血(SAH)患者脑脊液(CSF),利用EHSA法测定转铁蛋白(Tf)和可溶性转铁蛋白受体(sTfR)浓度。结果:所有SAH患者的CSF中Tf浓度在出血后5、7、10d时与当天比明显升高(P〈0.01),而sTfR浓度无明显改变。在并发CVS患者的CSF中1jf浓度在出血后5、7、10d时较未发生CVS者比显著升高(P〈0.01)。结论:SAH患者CSF中的Tf升高,不是血液中的Tf进入CSF中引起,而是脑组织受红细胞分解产物刺激合成分泌所致。推测Tf的升高在SAH并发CVS有重要作用,其变化可以作为判断SAH后是否发生CVS的重要指标。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尼莫通预防和治疗蛛网膜下腔出血(SAH)后脑血管痉挛(CVS)引起的缺血性神经功能障碍的价值。方法:对照组30例,入院后给预6-氨基已酸等抗溶药降低颅内压力及一般对症治疗,治疗组60例,加用尼莫通每日10mg,用微量静脉输液泵,静脉序贯给药5-10天,后口服至21天的治疗方法,结果:2周内临床症状体征缓解消失率尼莫通组高于对照组,P<0.05,1月后致残,致死率对照组高于尼莫通组,P<0.01。结论:尼莫通能降低SAH病人延迟性缺血性神经功能障碍的发生和病死率,尼莫通治疗SAH有明显效果。  相似文献   

7.
脑脊液置换疗法治疗原发性蛛网膜下腔出血61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探讨脑脊液(CSF)置换疗法在原发性蛛网膜下腔出血(SAH)中的应用价值。治疗组61例脱水治疗后经腰穿测CSF初压,缓慢放出CSF,然后注入生理盐水(NS),反复数次,测CSF终压,最后注入地塞米松。另60例常规治疗作对照。治疗组痊愈40例,好转14例,死亡7例。对照组痊愈29例(P<0.01),好转17例,死亡14例(P<0.01)。CSF置换疗法可缓解脑膜刺激症状,减少脑血管痉挛,使脑压下降,提高治愈率,降低死亡率。  相似文献   

8.
近几年研究发现,脑血管痉挛(CVS)是蛛网膜下腔出血(SAH)患者致残和死亡的主要原因,可继发脑缺血、脑梗死,严重影响SAH患者的预后。本组对使用尼莫同防治SAH后CVS的疗效进行了临床观察,现报告如下。[第一段]  相似文献   

9.
尼莫通(Nimotop)已被广泛应用于临床,用以预防和治疗蛛网膜下腔出血(SAH)所致的脑血管痉挛,对急、慢性缺血性脑血管病疗效确切,被国内外学者公认为当今治疗脑血管病的首选药物。1994年4月~1997年11月我们用尼莫通治疗32例蛛网膜下腔出血患者,报告如下。1资料与方法1.1临床资料病例选择标准:①原发性SAH;②年龄20~60岁;③经颅脑CT和腰穿检查确诊SAH;④孕妇及有严重心、肝、肾、血液系统疾病、严重感染和糖尿病患者除外。32例中男19例,女13例,平均年龄41.25岁。另选SAH患者80例作对照,男42例,女38例,平均年龄35.9…  相似文献   

10.
目的:观察不同剂量尼莫通治疗自发性蛛网膜下腔出血(SAH)后脑血管痉挛(CVS)的临床疗效及护理效果。方法:依据使用尼莫通输液剂量的不同,将56例患者分为3组:大剂量18例(1.1~2.0mg/h)。中剂量20例(0.6~1.0mg/h),小剂量18例(0.2~0.5mg/h));分别观察比较3组疗效。结果:大剂量组与中剂量组疗效明显优于小剂量组(P〈0.05),大剂量组与中剂量组之间疗效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适当剂量的尼莫通对于自发性蛛网膜下腔出血后的脑血管痉挛有良好的疗效,药物使用过程中临床护理工作尤为关键。  相似文献   

11.
蛛网膜下腔出血(SAH)是一种常见病,任何年龄均可发病,其病死率高,一般在10%~20%,也有报告高达40%。且有较高的致残率,故及时积极的抢救是很重要的。本院1998~2004年期间应用尼莫同静脉滴注治疗蛛网膜下腔出血患者56例,取得较明显的疗效,现报告如下。同时以在此之前以及此间未应用尼莫同治疗的蛛网膜下腔出血病例作为对照组进行比较。  相似文献   

12.
尼莫地平和腰穿脑脊液置换治疗蛛网膜下腔出血临床观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蛛网膜下腔出血(SAH)是神经内科常见的出血性脑血管疾病.原发性蛛网膜下腔出血占脑血管疾病的10%~15%[1],其病情凶险,隐性期易并发脑积水和脑血管痉挛(CVS),死亡率高.本文对我院自2003年1月-2006年1月收治入院时神志清醒的30例SAH患者,采用尼莫地平和腰穿脑脊液(CSF)置换治疗取得显著临床疗效,现报道如下.  相似文献   

13.
《陕西医学杂志》2014,(8):1062-1063
目的:探讨重型颅脑损伤合并蛛网膜下腔出血(SAH)开颅术后有效治疗方法。方法:收集重型颅脑损伤合并SAH开颅术后60例,予以抗炎、止血、降颅压、神经保护及补液等常规治疗的基础上,30例采用尼莫同40mg微泵,后改为口服尼莫同片,30例采用持续腰大池引流进行治疗,对比疗效。结果:术后15d两组GCS评分分别明显高于术后第1d、5d,而两组间评分无显著性差异;术后1个月腰大池引流组出现并发症发生率明显低于尼莫同组;腰大池引流组术后6个月GOS预后评定情况明显优越于尼莫同组。结论:重型颅脑损伤合并蛛网膜下腔出血(SAH)开颅术后持续腰大池引流治疗可收到较好疗效。  相似文献   

14.
我们近3年来收治的蛛网膜下腔出血(SAH)65例,随机分为尼莫通组和常规治疗组,对防治(特别是预防)效果,疗程、脑血管痉挛(CVS)发生率、死亡率进行了比较,现报道如下。1临床资料1.1一般资料尼莫通组35例,男20例,女15例。年龄10~50岁.平均30岁。发病后24h内入院者21例,24~48h10例,48h3例,96h以后1例。并发CVS者7例(20%),其中第一病日发生2例,第5病日2例,第7病日2例,第10病日1例。死亡4例(1.4%)。平均住院时间31±6d。常规治疗组30例,男20例,女10例。年龄9~63岁,平均36岁。发病后24h内入院者15例,24h48h11例…  相似文献   

15.
目的:评价老年患者创伤性蛛网膜下腔出血后早期应用尼莫同防治脑血管痉挛的疗效观察。方法:将48例年龄大于60岁创伤性蛛网膜下腔出血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和治疗组,每组24例。对照组常规应用脱水、止血、止痛、对症等措施治疗;治疗组在对照组基础上给予尼莫同持续微量泵注入,疗程14天,后改为口服尼莫地平片,疗程14天。结果:治疗组发生脑血管痉挛率(20.83%)明显低于对照组(41.67%)。尼莫同疗程结束后3个月随访治疗组预后不良率(8.33%)明显低于对照组不良率(25.00%)。结论:在老年患者创伤性蛛网膜下腔出血治疗中早期应用尼莫同配合基础治疗可以大大减少脑血管痉挛发生率,改善远期预后。  相似文献   

16.
蛛网膜下腔出血后血栓素、前列环素和脑血流速度的变化   总被引:4,自引:1,他引:3  
目的:研究蛛网膜下腔出血(SAH)后血栓素B2(TXB2)、6-酮-前列环素F1α(6-酮)和脑血流速度的关系。方法:用放免法测定52例SAH病人的血浆TXB2、6-酮的含量,观察这两种物质与正常对照组,正常对照组与出血1-3d、4-5d、6-12d各组6-酮的变化,以及与经颅多普勒超声(TCD)检测结果之间的关系。结果:SAH后TXB2、6-酮含量与正常对照组,正常对照组与出血1-3d、4-5d组的6-酮含量有显著差异,脑平均血流速度在SAH后4-5d增快明显。结论:SAH后血浆TXB2、6-酮含量发生变化,SAH后脑血管痉挛与TXB2、6-酮的变化有关。  相似文献   

17.
蛛网膜下腔出血(SAH)在神经内科临床上多为自发性蛛网膜下腔出血,是脑血管意外的常见类型。据文献统计发病率约5-20/10万/年,占脑血管病的6%,最近不少地区和医院提出其发病率日益增高,哈医大一院报告13%,上海华山医院高达10-15%,近年来由于神经外科发展,经手术证实其常见病因是:1.先天性颅内动、静脉瘤及血管畸形。2.高血压并动脉硬化性动脉瘤。3.血液病、颅内脑瘤,过敏性疾患,脑及脑膜炎等疾患。本组病例12例中,男4例,女8例,男:女为1:2,50-60岁9例,60岁以上3例,其症状:1.意识障碍:其程度因人而异,50…  相似文献   

18.
高智玉  张燕 《中国民康医学》2006,18(15):686-687
目的:观察脑脊液置换疗法治疗蛛网膜下腔出血(SAH)的有效性及安全性。方法:将117例SAH随机分为60例治疗组和57例对照组。两组入院后均给予常规药物治疗,治疗组在常规药物治疗的基础上于入院当日起给予腰椎穿刺并留置引流导管。每日用生理盐水置换脑脊液两次,每次循环置换15~25ml,连续5-7d。结果:治疗组较对照组临床症状持续时间、症状缓解程度、并发症的发生率及病死率均明显减低。治疗组总有效率为88%,对照组总有效率74%,两组比较有差异显著性(P〈0.05)。结论:脑脊液置换术为SAH急性期治疗的有效手段之一,且简便、安全、易操作。  相似文献   

19.
将84例接受脑脊液置换治疗的蛛网膜下腔出血(SAH)患者,根据置换脑脊液量的不同分为1组(44例)、2组(40例),比较两组的疗效与安全性。结果:脑积水1组2例,2组8例;再出血1组、2组均为8例;1组死亡8例,2组死亡10例,66例痊愈。两组痊愈、积水、再出血及死亡例数均无明显差异(均P<0.05)。死亡多为意识障碍及病情危重及脑室、脑池、脑沟中有血块者。提示该疗法对于不适宜早期手术的SAH患者是一较好的疗法,但有意识障碍及病情危重者慎行。脑脊液置换量、次数、频率应个体化。  相似文献   

20.
<正> 蛛网膜下腔出血(SAH),是神经内科最常见的急症之一,发病率约占急性脑血管病的15%左右,它可以引起许多并发症,如再出血,脑血管痉挛和脑积水等,但其引起急性尿潴留并不多见。现就1995~2000年我科收治的24例SAH致尿潴留病例,进行分析报道如下。1 临床资料1.1 一般资料 本文24例患者均确诊为SAH,男10例,女14例,年龄32~73岁,平均56.5岁;其中第一次发作SAH18例,再次发病者6例;急性发作期,伴一过性意识障碍者15例,并发脑血管痉挛者20例,再出血者2例;发生排尿困难,尿潴留的时间为发病后2~8d,平均为4.5d。1.2 治疗方法 ①下腹部按摩无效后,导尿,排空膀胱,留置导管3~7d,1:1000呋喃西林500mL冲洗膀胱,1次/d。②控制尿路感染,氧氟沙星100mL静点,2次/d。③口服尼莫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