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71 毫秒
1.
目的观察肌钙蛋白I(cTnI)、肌红蛋白(Myo)和肌酸激酶同工酶MB(CK-MB)在急性心肌梗死早期诊断中的作用。方法对35例急性心肌梗死组(AMI)、31例心绞痛组(UA)和20例正常对照组的静脉血标本检测cTnI、Myo、CK-MB三项指标。结果cTnI在急性心肌梗死早期诊断中的灵敏度高于Myo、CK-MB,阳性率分别为66%、40%、31%,P<0.05。结论cTnI在急性心肌梗死早期诊断中具有较高的灵敏度和较强的特异性,具有重要的诊断价值。  相似文献   

2.
目的 探讨超敏C-反应蛋白(hs-CRP)、肌钙蛋白Ⅰ(cTn I)、肌红蛋白(Myo)及肌酸激酶同工酶 (CK-MB)4项指标的联合检测在急性心肌梗死(AMI)诊断中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 以63例急性心肌梗死患者为研究组(A组),45例不稳定型心绞痛患者(B组)和62例健康体检者(C组)为对照组,分别采集刚入院0 h和入院4 h的静脉血进行血清中的hs-CRP、cTn I、Myo及CKMB浓度测定及结果分析.结果 入院0 h和入院4h分别抽血测定的结果显示,A组中hs-CKP、cTn I、Myo及CK-MB前后2次检测结果之间差异有显著性(P<0.01),且A组与C组之间差异有显著性(P<0.01);B组中hs-CKP、cTnI、Myo及CK-MB前后2次检测结果之间无明显差异(P>0.0s).但hS-CKP和Myo前后2次检测结果分别与C组比较差异有显著性(P<0.05).研究还表明,入院4h该4项指标联合检测的敏感性为100%,特异性为92.7%.结论 在进行心血管事件危险评估中,从不同病理机制进行分析,联合测定hs-CKP、cTn I、Myo及CKMB,能更加有效、准确和快速,尤其在AMI诊断中表现出高度的灵敏性和特异性.  相似文献   

3.
朱映 《中国现代医生》2011,49(10):48-48
目的探讨cTnI、Myo、CK—MB联合检测在急性心肌梗死(AMI)诊断中的价值。方法监测36例急性心肌梗死患者血清cTnI、Myo、CK—MB水平,并与健康对照组比较。结果AMI组cTnI、Myo、CK—MB水平明显高于对照组,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cTnI、Myo、CK—MB各心肌标志物的临床诊断价值各不相同,联合检测在急性心肌梗死诊断中具有重要价值。  相似文献   

4.
目的 研究血清超敏C反应蛋白(hs-CRP)、肌酸激酶MB型(CK-MB)及心肌肌钙蛋白Ⅰ(cTnI)三项指标在急性冠脉综合征(ACS)中的临床意义及其相关性.方法 随机抽取我院2011年1~11月收住的急性冠脉综合征患者资料116例,根据病情分为不稳定型心绞痛患者(UAP)69例,急性心肌梗死(AMI) 47例,阶段性测定其血清CK-MB、cTnI及hs-CRP指标并与60例健康对照组进行比较分析及相关性分析.结果 急性冠脉综合征患者血清CK-MB、cTnI及hs-CRP结果与健康对照组相比均有显著升高(P<0.05);AMI组血清hs-CRP与其他心梗指标进行相关性分析,hs-CRP与CK-MB及cTnI之间有正相关.结论 血清CK-MB、cTnI及hs-CRP联合测定可早期快速诊断冠心病,一定水平的hs-CRP与血清CK-MB、cTnI联合检测可早期预测心肌梗死.  相似文献   

5.
目的研究急性冠脉综合征(ACS)患者血清中高敏C反应蛋白(hs-CRP)及肌钙蛋白I(cTnI)的变化,探讨其在ACS危险分层中的作用。方法受试者共107例,稳定型心绞痛(SAP)35例、不稳定型心绞痛(UAP)42例、急性心肌梗死(AMI)30例,对照组40例,分别取血清测定hs-CRP、cTnI水平,比较各组的差异。结果AMI组血清hs-CRP和cTnI水平和其它组相比显著增高,差异有显著意义(p〈0.01);UAP组血清hs-CRP、cTnI水平明显高于SAP组(p〈0.01);SAP组与对照组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血清hs-CRP和cTn I浓度升高与ACS的发生,特别是AMI的发生有着密切的关系,血清hs-CRP和cTn I浓度升高可能是ACS,特别AMI发生的的预测指点标。联合评价这两项标志物的水平可以识别心脏高风险的病人。  相似文献   

6.
华香 《医学理论与实践》2014,(19):2523-2524
目的:测定急性冠脉综合征(ACS)患者血清的肌钙蛋白I(cTnI)和超敏C反应蛋白(hs-CRP)的含量并评价其临床价值。方法:选择临床诊断为ACS的患者135例,其中急性心肌梗死(AMI)42例,不稳定型心绞痛(UAP)54例,稳定型心绞痛(SAP)39例,60例健康体检作为对照组,分别检测其cTnI和hs-CRP的含量,并作相互比较。结果:急性冠脉综合征(ACS)患者(包括AMI、UAP、SAP)cTnI、hs-CRP含量明显高于对照组;AMI组的cTnI、hs-CRP的含量比UAP的均显著升高(P〈0.05);UAP组的cTnI、hs-CRP含量也高于SAP组,差异有显著性(P〈0.05)。结论:血清cTnI、hs-CRP水平与ACS发生、发展有着密切联系,它们与冠状动脉病变程度密切相关,二者可作为ACS发病及判断其严重程度的重要血清标志物。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cTnI、Mb和CK-MB在早期诊断急性心肌梗死中的价值。为急性心肌梗死的早期诊断和预后评估提供更准确合理的检测指标。方法对120例急性心肌梗死患者及120例非心肌梗死性胸痛的患者(对照组)进行cTnI、Mb和CK-MB检测。结果急性心肌梗死组血清cTnI、Mb和CK-MB含量显著高于对照组(P〈0.01)。结论急性心肌梗死患者cTnI、Mb和CK-MB的联合检测有助于早期诊断急性心肌梗死和病情分析。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血清心肌肌钙蛋白I(cThI),肌红蛋白(Mb)和肌酸激酶同工酶(CK—MB)在早期诊断急性心肌梗死(AMI)中的价值。方法对40例急性心肌梗死患者及40例健康老年人(对照组)进行cThI、Mb和CK-MB检测。结果急性心肌梗死组血清cTnI、Mb和CK-MB含量显著高于对照组(P〈0.01)。结论急性心肌梗死患者cTnI Mb和CK—MB的联合检测有助于早期诊断急性心肌梗死和病情分析。  相似文献   

9.
徐婷  秋爽 《吉林医学》2007,28(15):1679-1680
目的:观察cTnI、Myo、CK-MB在急性心肌梗死早期诊断中的作用。方法:对50例急性心梗ST段抬高组,33例急性心梗非ST段抬高组,31例心绞痛组的静脉血标本检测cTnI、Myo、CK-MB三项指标。结果:cTnI在急性心梗早期诊断中的灵敏度高于Myo、CK-MB,阳性率分别为92.8%、69.6%、75.9%,P<0.01。急性心梗ST段抬高组和非ST段抬高组阳性率比较P>0.05。结论:cTnI在急性心梗早期诊断中具有较高的的灵敏度和较强的特异性,且对于ST段抬高者和非ST段抬高者有同等重要的诊断价值。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床边快速心肌肌钙蛋白I(cTnI)、肌红蛋白(Myo)和肌酸激酶同功酶(CK-MB)联合检测对急诊胸痛患者早期危险度分层的临床价值。方法采用美国博适-Triage干式快速定量心肌梗死/心衰诊断仪,对急诊的260例急性胸痛患者,采静脉血床边动态测定cTnI、Myo和CK-MB含量,并结合临床症状、心电图动态变化,对患者进行缺血风险评价,并随访cTnI阳性患者病死事件发生情况。结果 260例急性胸痛病例,首次危险分层高危组47例,中低危组213例,就诊后0h时点两组间cTnI和CK-MB含量具有显著性差异(P〈0.05),Myo含量具有非常显著性差异(P〈0.01)。基于心脏标志物变化的二次危险分层,确诊为AMI者106例,非AMI者154例。Myo、CK-MB、cTnI及三项联合诊断AMI的敏感性和特异性在胸痛发作后0~4h时间段分别是49.5%、60.0%;27.2%、92.6%;28.2%、100.0%;35.0%、84.2%;在4~8h时间段分别是70.7%、42.9%;68.3%、82.9%;75.6%、94.3%;71.5%、73.4%;在12h后分别是96.3%、36.7%;96.3%、73.3%;96.3%、86.7%;96.3%、65.6%。在短期随访期间(平均为28.5d),cTnI阳性和阴性患者的病死率分别为12.6%(13/103)和3.0%(4/134),P〈0.005。结论床边快速cTnI、Myo和CK-MB联合检测,可提高对缺血性胸痛早期诊断的敏感性和特异性,有助于急性胸痛危险度分层与处理。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心肌肌钙蛋白I(cTnI)对急性心肌梗死(AMI)的早期诊断价值。方法:对38例AMI患者、35例不稳定性心绞痛(UAP)患者、26例骨骼肌损伤(SM)患者和25例健康者进行血清cTnI、CK-MB(肌酸磷酸激酶同工酶)测定,并对AMI患者胸痛发生不同时段cTnI、CK-MB值进行动态观测。结果:AMI患者入院时cTnI、CK-MB的阳性检出率分别为68.5%和56.3%。CK-MB在UAP组和SM组有较高的阳性率,而cTnI在UAP和SM组未检出。cTnI在AMI发生4h内即显著升高,两项指标的最高峰值在8~16h内均可出现,72h后CK-MB降至临界值,而cTnI在7d后仍高于对照组。结论:cTnI在AMI早期具有重要的诊断价值,因其具有较宽的时间诊断窗口和独特的特异性,所以是AMI早期诊断较敏感和特异的血清标志物。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急性心肌梗死患者血清超敏C反应蛋白(hs—CRP)、肌钙蛋白(cTnI)、肌红蛋白(Myo)及肌酸激酶同工酶(CK—MB)检测的临床意义。方法选取本院收治的68例急性心肌梗死患者为研究对象(AMI组),同时选取68例健康者为对照组,检测两组患者的心肌酶,并进行比较。结果两组血清hs—CRP、cTnI、Myo及CK—MB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t值分别为15.61、10.25、14.19、4.35,P〈0.01或P〈0.05)。AMI患者的血清hs—CRP的敏感性较cTnI、Myo及CK—MB高,其中cTnI的特异性为最高。AMI患者2、4、8h血清hs—CRP、cTnI及CK—MB逐渐升高,而Myo于4h左右达到最高峰后逐渐降低。结论血清hs—CRP、cTnI、Myo及CK—MB联合检测对诊断急性心肌梗死具有重要的价值。  相似文献   

13.
程昌霞  周建华 《医学综述》2012,18(15):2510-2511
目的探讨检测冠心病(CHD)患者血清同型半胱氨酸(Hcy)和超敏C反应蛋白(hs-CRP)的临床意义。方法 56例CHD患者,按临床诊断分为急性心肌梗死组(AMI)26例、不稳定型心绞痛组(UAP)18例、稳定性心绞痛组(SAP)12例,以及对照组20例。测定Hcy和hs-CRP含量。结果CHD各组Hcy、hs-CRP含量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Hcy、hs-CRP含量以AMI组为最高,显著高于UAP、SAP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Hcy和hs-CRP与ACS关系密切,联合检测对CHD的诊断及疗效监测有重要的临床实用价值。  相似文献   

14.
齐帅  宋鹏飞 《西部医学》2010,22(12):2327-2328
目的观察血清促红细胞生成素(EPO)在急性心肌梗死(AMI)患者血清中的变化,探讨EPO与AMI的关系。方法选取50例AMI患者和30例不稳定性心绞痛(UAP)患者,分别检测血清EPO含量和CK-MB的水平,另选20例健康体检者作对照。结果血清EPO水平在健康对照组、UAP组与AMI组依次升高,组间比较有显著性差异(P〈.05));AMI组血清CK-MB水平显著高于UAP组和对照组(P〈0.05);AMI组血清EPO水平和CK-MB峰值水平呈负相关(P〈0.05)。结论内源性EPO水平高者AMI面积较少,两者呈负相关。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单核细胞趋化蛋白-1(MCP-1)和超敏C反应蛋白(hs-CRP)与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的形成、稳定性以及病情严重程度的关系。方法:入选对象经临床及冠状动脉造影检查明确诊断后分为急性心肌梗死(AMI)组、不稳定型心绞痛(UAP)组、稳定型心绞痛(SAP)组及非冠心病对照组,UAP组再进行Braunwald分级,分别用ELISA法和免疫比浊法检测MCP-1和hs-CRP。结果:AMI组和UAP组血清MCP-1和hs-CRP水平显著高于SAP组和对照组(P<0.05),AMI组和UAP组之间差异亦有统计学意义(P<0.05),SAP组与对照组之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Braunwald分级各组别之间差异亦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血清MCP-1和hs-CRP水平与粥样斑块的形成和稳定性有关,并反映了病情的严重程度,可以作为预测急性冠脉事件和判断病情严重程度的可靠指标。  相似文献   

16.
目的:比较心肌肌钙蛋白Ⅰ(cTnI)与常用的急性心肌梗死(AMI)诊断标志物肌酸激酶同工酶(CK-MB)肌酸激酶(CK)的临床应用价值。采用27例AMI病人的血标本,同时检测cTnI和CK、CK-MB,然后两者进行比较。结果:cTnI对AMI诊断的敏感性和特异性高于CK、CK-MB,其敏感性分别为96.0%、85.2%、88.9%,P>0.05,特异性分别为100%、78.3%、86.0%,P<0.05。结论:cTnI对于AMI诊断具有较高的敏感性和特异性,是一种心肌损伤的特异性标志物,具有较好的临床使用价值。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超敏C反应蛋白(hs—CRP)和血清前白蛋白(PA)水平在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ACS)发生、发展中的意义。方法:选取行冠状动脉造影证实为ACS的患者134例,其中急性心肌梗死(AMI)患者40例,不稳定型心绞痛患者(UAP)50例,稳定型心绞痛(SAP)患者44例。采用免疫比浊法检测患者血清中hS-CRP和PA的水平浓度。结果:SAP、UAP、AMI患者的PA逐渐降低,AMI患者的PA水平明显低于SAP和UAP患者(P〈0.01);血清hs-CRP水平逐渐升高,AMI患者的hs—CRP水平明显高于SAP和UAP患者(P〈0.01)。随着冠状动脉病变的变化,由单支病变、双支病变到三支病变,hs—CRP的水平也逐渐升高,PA水平逐渐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血清hs-CRP和PA水平与ACS的发生、发展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18.
目的 探讨不同类型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患者血浆中可溶性晚期糖基化终末产物受体(soluble receptor for advanced glycation end product, sRAGE)、γ-干扰素(interferon-γ,IFN-γ)浓度及其与冠状动脉病变严重程度的关系。方法 纳入2016年6月至2018年6月于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天坛医院行冠状动脉造影的236例患者,分为急性心肌梗死组(n=42)、不稳定型心绞痛组(n=119)、非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以下简称冠心病)组(n=75)。用酶联免疫法检测各组血浆中sRAGE和IFN-γ浓度并比较。分别分析急性心肌梗死患者、不稳定型心绞痛患者sRAGE、 IFN-γ在不同Gensini评分分组中的差异及其与冠状动脉病变支数的相关性。分析急性心肌梗死患者sRAGE、 IFN-γ与心肌梗死标志物心肌肌钙蛋白(cardiac troponin I,cTnI)、肌红蛋白(myoglobin, Myo)、肌酸激酶同工酶(creatine kinase isoenzyme, CK-MB)的相关性。结果 急性心肌梗死组患者sRAGE浓度...  相似文献   

19.
李新春  刘志琴  李小红 《医学综述》2012,18(9):1410-1411
目的探讨血清缺血修饰白蛋白(IMA)对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ACS)的诊断价值。方法测定38例不稳定型心绞痛(UA),42例急性心肌梗死(AMI)及29例非冠心病(CHD)患者血清IMA、肌酸激酶同工酶(CK-MB)及肌钙蛋白T(cTnT)水平。结果 AMI组CK-MB、cTnT均显著高于非CHD组(P<0.01);UA组及AMI组血清IMA均显著高于非CHD组(P<0.01),两组患者发病6 h内均显著高于发病6~12 h(P<0.01),发病6~12 h患者与非CHD组比较无明显差异(P>0.05)。以IMA≥67.70 U/mL为阳性,得出IMA诊断ACS的灵敏度为88.8%,特异度为79.3%。结论 IMA可成为早期诊断心肌缺血的标志物,其诊断ACS的敏感性及阴性预测值均较高。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