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0 毫秒
1.
目的:探讨长期误诊为反流性咽喉炎的胃食管反流病诊治方法。方法:采用喉镜、胃镜和24 h食管pH监测明确诊断,用抑酸药和胃肠动力药治疗并观察前后的症状。结果:53例患者治疗后有效率为90.57%。其中对糜烂性食管炎有效率为97.14%,非糜烂性反流性咽喉炎有效率为77.78%。结论:喉镜、胃镜和24 h食管pH监测可协同诊断被误诊为反流性咽喉炎的胃食管反流病,采用抑酸药和胃肠动力药治疗能凑效。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胃食管反流性哮喘的临床特点,以减少误诊。方法回顾分析我院近年收治的13例小儿胃食管反流性哮喘的临床资料。结果 13例均以哮喘为主要表现,消化道症状隐匿甚至缺如,均误诊为支气管哮喘,抗哮喘治疗效果不佳,症状反复发作。3岁以下5例经应用质子泵抑制剂(PPI)试验性治疗,哮喘症状缓解而确诊;余8例年长儿均经食管内镜检查及24 h食管pH值监测确诊。结论对小儿哮喘长期反复发作者,应警惕胃食管反流病所致哮喘,根据条件酌情行食管内镜、24 h食管pH值监测等检查或PPI试验性治疗助诊。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中青年胃食管反流性咳嗽的临床特点及误诊原因。方法:回顾分析68例中青年胃食管反流性咳嗽的临床综合情况。结果:中青年胃食管反流性咳嗽临床极易误诊。结论:中青年胃食管反流性咳嗽应高度重视,及早抗反流治疗。  相似文献   

4.
王志宁 《中国误诊学杂志》2012,12(15):3965-3965
目的 探讨以呼吸道症状为主的胃食管反流病的延误诊治原因及诊治体会.方法 2009-01-2011-10共收治误诊为呼吸道疾病胃食管反流病18例,进行诊断和试验性治疗分析.结果 患者临床症状基本消失,胃镜检查食管黏膜愈合或好转.结论 详细询问病史,全面细致的查体,有效的辅助检查,24 h食管pH监测诊断胃食管反流病的金标准,对无监测条件或不能接受本方法的检查者,可抑酸、促进胃肠动力、抗反流治疗,疗效满意,同样可明确诊断.  相似文献   

5.
目的提高对胃食管反流病致咳嗽-晕厥综合征的认识,以减少误诊。方法回顾分析1例胃食管反流病致咳嗽-晕厥综合征误诊病例的l临床资料。结果患者因咳嗽、喘憋6年,伴发作性晕厥2年人院。多次在外院就诊,先后诊断为慢性咽炎、咳嗽变异型哮喘,给予相应治疗无效。后经胃镜、24h食管pH及肺功能等相关检查,诊断为胃食管反流病致咳嗽-晕厥综合征,予食管微量射频消融治疗,患者咳嗽明显减轻出院。随访1年,未再出现晕厥,夜间睡眠好。结论胃食管反流病引起的咳嗽-晕厥综合征,以往未见相关报道。提高对胃食管反流病消化道外并发症的认识,可防止该病误诊。  相似文献   

6.
目的研究24小时食管pH值监测在胃食管反流病人中的应用.方法通过24 h食管pH值监测,了解胃食管返流的次数、程度、时间、返流与症状之间的关系以及抗反流手术前、后评价.并对31例拟诊为GERD患者24 h食管pH值监测过程的进行护理.结果整个pH监测过程受诸多因素影响,熟练的操作技术,电极的定位,完整的监测日记,在食管pH监测中尤为重要.结论监测的结果直接关系到诊断及治疗措施.  相似文献   

7.
目的观察食管pH监测在内镜阴性胃食管反流病中的诊断价值。方法选择临床诊断胃食管反流病(GERD)而内镜检查阴性的42例患者作为研究组,选择无上消化道症状的10例体检者作为对照组.分别行食管24h pH监测检查,分析比较其结果。结果42例内镜阴性者经食管24h pH值监测检出36例(85.71%)符合GERD诊断标准,有反流症状患者酸反流次数、酸长反流次数、最长酸反流时间、pH值〈4 总百分比、pH值〈4 立位百分比、pH值〈 4卧住百分比均显著高于正常对照组,各指标比较有统计学意义(t分别=7.95、6.38、6.12、7.34、7.86、6.06,P均〈0.05)。老年患者24h pH监测GERD栓出率显著高于非老年患者(X^2=6.36,P〈0.05)。结论食管24h pH值监测是诊断内镜检查阴性的胃食管反流病的理想方法。  相似文献   

8.
凌慧芬  朱秀琴 《现代护理》2005,11(2):152-153
目的研究24小时食管pH值监测在胃食管反流病人中的应用。方法通过24h食管pH值监测,了解胃食管返流的次数、程度、时间、返流与症状之间的关系以及抗反流手术前、后评价。并对31例拟诊为GERD患者24h食管pH值监测过程的进行护理。结果整个pH监测过程受诸多因素影响,熟练的操作技术,电极的定位,完整的监测日记,在食管pH监测中尤为重要。结论监测的结果直接关系到诊断及治疗措施。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X线定时吞钡检查和24h食管pH监测在食管源性非心源性胸痛诊断中的应用效果。方法:本次研究的对象为200例主诉胸痛和(或)吞咽困难的患者,所有患者均于2020年1月至2022年1月在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医院消化内科及微创普外科、胸外科就诊。将200例受试病例分为对照组和研究组,对照组行24h食管pH监测,研究组在24h食管pH监测的基础上行X线定时吞钡检查。比较两组对于胃食管酸反流、食道裂孔疝、贲门失弛缓症和弥漫性食管痉挛的诊断结果。结果:200例食管源性非心源性胸痛患者中,胃食管酸反流93例,食道裂孔疝18例,贲门失弛缓症23例,弥漫性食管痉挛66例。24h食管pH监测方法和24h食管pH监测联合X线定时吞钡检查方法对于胃食管酸反流、食道裂孔疝以及弥漫性食管痉挛的诊断结果无明显差异(P>0.05),而对于贲门失弛缓症,24h食管pH监测方法和24h食管pH监测联合X线定时吞钡检查方法结果显示有明显差异(P<0.05)。结论:24h食管pH监测对于食管源性非心源性胸痛胃食管酸反流有较好的诊断作用,X线定时吞钡检查联合24h食管pH监测对于贲门失弛缓症有较好的诊断作用。  相似文献   

10.
[目的]分析胃食管反流病人24 h食管监测结果,为临床诊断、治疗和护理提供依据.[方法]对反流性食管炎、非糜烂性反流病、Barrett's食管、咽部异物感及慢性咳嗽、哮喘病人进行24 h食管pH值监测及护理.[结果]反流性食管炎组pH值<4的反流次数、反流持续≥5 min次数、DeMeester评分明显高于对照组(P<0.01),非糜烂性反流病组和Barrett's食管组pH值<4的反流次数、反流持续≥5 min次数、pH值<4总时间百分比(%)、DeMeester评分明显高于正常对照组(P<0.05或P<0.01).[结论]反流性食管炎、非糜烂性反流病、Barrett's食管和咽部异物感及慢性咳嗽与异常胃食管反流有关.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电子胃镜、24 h食管pH值监测及胃食管反流病(GERD)Q评分三种方法在GERD诊断中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将于2011年4月—2012年6月因烧心、反酸等症状就诊于消化科门诊的120例患者随机分为胃镜组、24 h食管pH值监测组及GERD Q评分组,每组40例,分别接受电子胃镜、24 h食管pH值监测及GERD Q问卷评分,比较分析各种方法对GERD的检出情况。结果:24 h食管pH值监测组40例患者中病理性反流者19例,生理性反流者5例,GERD阳性率显著高于胃镜组及GERD Q评分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胃镜组与GERD Q评分组之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24 h食道pH值监测可以对食管内反流情况进行实时、动态监测,为GERD的临床诊断及不同类型的反流治疗方案提供客观、准确的依据。  相似文献   

12.
冯桂建  刘玉兰 《中国内镜杂志》2007,13(12):1233-1235
目的提出含餐3hpH的监测方法,并以常规24hpH检测为标准验证含餐3h监测方法的灵敏度及特异度。方法患者共221例,均行食管测压和pH监测。计算24h食管内pH监测方法pH<4.0的时间百分比,以>4.0作为胃食管反流病的诊断依据。选择患者晚餐开始共计3h的监测数据,计算食管内pH<4.0的时间百分比,同样的标准诊断胃食管反流病。比较两种方法的一致性。结果221例患者经常规24hpH监测诊断胃食管反流病114例,正常107例,含餐3hpH监测方法诊断胃食管反流病115例,正常106例。经Kappa及Mc-nemar检验两种方法具有良好的一致性。结论含餐3h监测法和24hpH监测法具有良好的一致性,可以提高患者依从性,有望用于胃食管反流病特别是非糜烂性反流病的诊断。  相似文献   

13.
目的 探讨小儿胃食管反流病误诊误治的原因,提高儿科医师对该病的诊断水平.方法 回顾分析我院2005年9月-2010年9月误诊误治的小儿胃食管反流病90例的临床资料,结合其临床特点,总结误诊误治的原因.结果 本组误诊为心肌炎30例,咳嗽变异型哮喘25例,支气管哮喘20例,重度营养不良、癫痫、先天性遗传代谢性疾病各5例;误诊时间半年~2年.50例经胃食管造影、30例经食管内镜检查确诊为小儿胃食管反流病,10例经试验性治疗后确诊.90例经改变体位、调整饮食及口服药物后症状均缓解.结论 儿科医师对小儿胃食管反流病认识不足、诊断思路局限是导致本病误诊误治的主要原因,进一步提高对该病的认识,可减少或避免误诊、误治.  相似文献   

14.
目的:研究无食管静脉曲张的肝硬化患者食管运动功能。方法:对32例无食管静脉曲张的肝硬化患者及对照组行食管测压、24 h食管pH监测观察酸反流量和酸度。结果:肝硬化组LES松弛持续时间较对照组显著延长;食管体部蠕动压力幅值变小;蠕动持续时间延长(P值均〈0.05)。24 h食管pH监测示两组酸反流量和反流酸的浓度有显著差异(P〈0.01)。结论:食管动力异常、胃食管反流及食管内酸度增高可能是肝硬化患者GERD发病率较高的重要因素。  相似文献   

15.
朱楠秋 《临床医学》2013,33(3):80-81
目的 观察多潘立酮混悬液联合质子泵抑制剂(PPI)治疗小儿胃底食管反流性咳嗽的临床疗效.方法 回顾性分析方城县人民医院2009年5月至2011年5月期间28例小儿胃底食管反流性咳嗽患儿的临床资料,应用多潘立酮混悬液联合PPI制剂治疗小儿胃底食管反流性咳嗽的临床疗效,观察支气管咳嗽评分与胃食管反流性症状的评分.结果 与治疗前相比较,支气管咳嗽评分与胃食管反流性症状评分均较前降低,治疗前后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 多潘立酮混悬液联合PPI制剂治疗小儿胃底食管反流性咳嗽疗效显著,不良反应少,值得临床推广.  相似文献   

16.
[目的]分析胃食管反流病人24 h食管监测结果,为临床诊断、治疗和护理提供依据。[方法]对反流性食管炎、非糜烂性反流病、Barrett’s食管、咽部异物感及慢性咳嗽、哮喘病人进行24 h食管pH值监测及护理。[结果]反流性食管炎组pH值〈4的反流次数、反流持续≥5 min次数、DeMeester评分明显高于对照组(P〈0.01),非糜烂性反流病组和Barrett’s食管组pH值〈4的反流次数、反流持续≥5 min次数、pH值〈4总时间百分比(%)、DeMeester评分明显高于正常对照组(P〈0.05或P〈0.01)。[结论]反流性食管炎、非糜烂性反流病、Barrett’s食管和咽部异物感及慢性咳嗽与异常胃食管反流有关。  相似文献   

17.
胃食管反流病284例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胃食管反流病(GERD)临床表现与食管酸反流程度、食管炎症之间的关系。方法:回顾性分析284例GERD患者经胃镜或24 h食管pH监测的胃食管反流病的临床症状与食管炎症和反流程度之间的关系。结果:反流性食管炎(RE)组和非糜烂性反流病(NERD)组在年龄、性别上无显著差异(P〉0.05),且在酸反流严重程度上及食管症状无显著差异(P〉0.05)。结论:GERD患者的临床症状表现与食管酸反流程度、食管炎症之间无显著差异。  相似文献   

18.
24 h食管pH监测电极导管插管方法的比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刘平  樊琳  雷华云  瞿金娥 《护士进修杂志》2008,23(16):1502-1503
食管24h pH监测是利用pH微电极24h动态监测胃或食管pH值的一种先进方法,对诊断胃食管返流病有重要价值[1].  相似文献   

19.
目的:总结小儿慢性咳嗽临床资料,提高对慢性咳嗽病因诊断的正确率。方法:回顾性总结46例被误诊或漏诊的慢性咳嗽患儿病因诊断情况。结果:17例被误诊为反复呼吸道感染;8例被误诊为慢性支气管炎;8例被误诊为慢性咽炎;4例被误诊支原体肺炎、间质性肺炎;2例咳嗽变异性哮喘(CVA)并鼻后滴流综合征(PNDS)被漏诊;3例被误诊为肺结核;2例支气管异物被漏诊;1例支气管扩张被漏诊;1例胃食管反流(GER)被漏诊。结论:慢性咳嗽病因复杂,应积极查找诊断线索,查找病因,防止误诊、漏诊。  相似文献   

20.
目的探讨小儿胃食管反流消化道外并发症的发生机理及诊断. 方法回顾性分析2003年6月至2004年10月经24h pH值自动记录仪或胃肠造影的58例小儿胃食管反流资料. 结果有消化道外症状占66%(38/58),主要表现为呼吸系统症状76%(29/38),其次为耳鼻咽喉症状11%(4/38). 结论小儿胃食管反流的临床症状多变,尤其是消化道外表现,应引起足够重视.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