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84 毫秒
1.
目的探讨B超在预防经外周静脉置入的中心静脉导管术(peripherally inserted central cathters,PICC)中导管头端异位的应用效果,以期提高置管成功率。方法便利抽样法选取2013年4月1日至2013年9月31日在第二军医大学长海医院静脉输液门诊进行PICC的患者488例为研究对象,按就诊时间先后分为对照组(n=237)和观察组(n=251)。对照组患者置管时采用转头曲颈法,观察组患者置管时采用B超探头横切按压颈内静脉加以探测定位,比较两组患者置管后发生PICC头端异位的情况。结果对照组237例中5例患者置管后X线摄片示导管尖端异位入颈内静脉;观察组251例中2例患者穿刺置管中发现异位入颈内静脉,立即调整后X线摄片示置管成功。结论 B超不仅有助于提高穿刺成功率,对PICC置管过程中防止导管头端异位入颈内静脉有着较好的定位作用。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压迫颈静脉法预防PICC置管过程中导管尖端误人颈静脉的效果。方法将216例选择贵要静脉穿刺的PICC置管患者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108例,对照组采用常规方法进行穿刺,观察组在对照组操作的基础上,采用压迫颈静脉法,观察两组置管误入颈静脉情况。结果观察组PICC导管尖端误入颈静脉的发生率明显低于对照组(P〈0.01)。结论采用压迫颈静脉法进行PICC置管,能有效预防PICC导管尖端误人颈静脉,可提高穿刺成功率。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老年高龄病人常规阻断颈内静脉与未阻断颈内静脉在经外周静脉置入中心静脉导管(PICC)置管过程中导管异位到颈内静脉的差异。[方法]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将病人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对照组病人在置管过程中使用B超探头阻断颈内静脉,观察组置管过程中不阻断颈内静脉。两组置管后均采取B超探查联合生理盐水脉冲式冲管判断是否发生颈内静脉异位。观察两组病人置管过程中导管异位到颈内静脉的发生率、置管时间、置管后X线检查PICC导管尖端位置正确率。[结果]观察组PICC异位入颈内静脉发生率为5.6%,低于对照组的10%。观察组置管时间25.5min±6.96min,低于对照组的35.5min±3.15min。置管后两组X线检查PICC尖端位置正确率为100%。[结论]老年高龄病人PICC置管过程中可以不常规阻断颈内静脉,且可缩短置管时间。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超声探头按压颈静脉在预防PICC导管异位中的应用效果。[方法]将需要留置PICC的82例病人按住院日期奇偶数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41例。对照组采用常规偏头法(病人头部转向穿刺侧,下颌最大限度贴近锁骨)预防导管误入颈静脉,观察组采用超声探头按压静脉预防PICC导管误入颈静脉,比较两种方法导管异位发生率。[结果]对照组、观察组导管异位发生率为21.95%和2.44%,经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用超声探头辅助按压颈静脉可有效预防导管异位的发生。  相似文献   

5.
目的:观察超声探头直视颈内静脉结合锁骨下静脉在判断导管异位中的作用。方法:选择2014年1月~2015年4月我科需留置PICC导管的患者150例并随机等分为试验组对照组,对照组采用PICC置管常规操作,当导管头端近置管侧胸锁关节时由助手用超声探查颈内静脉;试验组在对照组基础上,当导管送至预测长度后由助手用超声探查颈内静脉和锁骨下静脉。比较两组患者置管中导管异位的发生。结果:试验组导管异位漏诊率1.33%,对照组导管异位漏诊率12.00%,两组比较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在置管过程中超声直视颈内静脉结合锁骨下静脉能降低置管中PICC的异位漏诊率,从而降低置管成本,提高患者满意度。  相似文献   

6.
目的比较PICC置管中两种不同送管方法对导管异位及患者舒适度的影响。方法 2012年2月行PICC置管的103例患者设为对照组、3月行PICC置管的101例患者设为观察组,对照组按照常规采用偏头法送管,观察组采用举臂靠头法送管,比较导管异位入颈内静脉的发生率及穿刺过程中患者的舒适度。结果导管异位入颈内静脉的发生率对照组为9.7%、观察组为1.0%;置管过程患者舒适度测评对照组为29.1%、观察组为55.4%,x2CMH=21.908,P0.01。结论 PICC置管采用举臂靠头法送管优于偏头法送管。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手掌压迫法和下颌贴肩法在预防经外周静脉置入中心静脉导管(peripherally inserted central catheter,PICC)置管时导管异位的效果。方法按入院次序编号,根据随机数字表将76例行PICC置管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各38例,观察组在PICC置管时采用手掌压迫法;对照组在PICC置管时采用下颌贴肩法,观察两组患者导管异位发生情况。结果实验组患者PICC导管异位发生率低于对照组,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采用手掌压迫法可预防PICC置管时导管异位的发生,值得临床特别是基层医院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8.
《临床医学》2021,41(1)
目的 分析B超联合腔内心电图技术(IEGM)定位早产儿经外周静脉穿刺中心静脉置管(PICC)的效果。方法 选取2018年4月至2019年12月在郑州市妇幼保健院行PICC置管的早产儿74例按照交替分组法分为对照组与观察组,每组37例。对照组接受B超引导下PICC置管,观察组接受B超联合IEGM定位PICC置管。观察两组置管后成功率,记录并比较两组导管异位情况及非计划拔管情况。结果 对照组37例患儿中,PICC置管成功27例(72. 97%);观察组37例患儿中,PICC置管成功36例(97. 30%)。观察组PICC置管的成功率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8. 649,P=0. 003)。观察组非计划拔管与导管异位的总发生率均较对照组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均P 0. 05)。结论 B超联合IEGM定位早产儿PICC置管的效果较佳,置管成功率较高,且非计划拔管与导管异位的发生率较低。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运用外周中心静脉导管(PICC)尖端漂浮的原理,经血流回心的作用,使PICC异位至颈内静脉的置管并发症调整至上腔静脉的临床研究。方法收集2017年1-5月在我院接收治疗的PICC置管的患者100例作为研究对象,采用随机数字表将其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50例),所有患者均采用超声实时引导穿刺和体表定位置管长度的方法进行导管穿刺。观察组置管患者经超声影像对颈内静脉异位导管的判定后,退出颈内静脉导管后,撤出导管内支撑导丝(5~10cm),再次缓慢(5s/cm)送入导管至预定长度;对照组采用传统改变体位的方法进行调整。比较两组方法下患者的调整成功率。结果观察组患者除1例因锁骨下淋巴结压迫血管无法送入导管,其余均调整至上腔静脉内;对照组采用体位调整法调整,有8例未能调整至上腔静脉,保留导管在锁骨下静脉。两组调整成功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PICC置管的导管尖端最易发生异位的血管是颈内静脉,因此,运用导管漂浮原理调整异位的PICC导管,使其导管尖端位置位于上腔静脉可有效降低导管相关并发症,延长导管带管时间,值得临床推广。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锁骨上颈静脉按压器(以下简称按压器)在PICC置入过程中防止其异位入颈静脉的可行性。方法将706例拟行留置PICC患者按入院先后分为观察组354例和对照组352例,观察组在送管时让助手采用按压器以阻断颈内、颈外静脉,对照组在送管时采用指压法,比较两组患者导管异位率、由锁骨下静脉入头臂静脉的操作时间。结果观察组置管成功率高,操作时间短,和对照组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按压器的应用可以有效地避免PICC异位入颈部静脉的发生,且安全、简便,尤其适用于老年韧带僵硬、颈部疾患、急危重症等不能做转头配合的患者。  相似文献   

11.
《护理学报》2016,23(22):33-35,36
综述了在传统PICC置管中,导管异位颈静脉的常见原因,包括血管因素、患者因素及其他因素;防止导管异位颈静脉的改良体位,上肢上举体位和低半坐卧位+指压颈内静脉阻断法;置管改进方法,包括耸肩穿刺法、脉冲冲管法、呼吸配合法、锁骨上静脉按压器及回撤部分导丝送管法等。这些方法已被证实对预防颈静脉异位有效,降低了 PICC导管尖端异位的风险,提高了置管成功率。  相似文献   

12.
目的 探讨血管超声检查在PICC置管患者中的应用.方法 将血管超声检查应用于PICC置管的全过程,包括穿刺前血管的检查评估,穿刺中颈内静脉的压迫,穿刺结束、X线摄片检查前对导管异位于颈内静脉的检查.结果 1402例PICC置管患者中,穿刺前有407例经超声评估选择赛丁格辅助穿刺成功,穿刺中有148例需超声探头压迫颈内静脉,穿刺成功后有102例X线摄片前经超声检查发现导管异位于颈内静脉而及时进行调整.结论 将超声检查应用于PICC置管的过程中,有利于提高穿刺成功率,并可对导管异位于颈内静脉进行及时处理.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减少消化系统疾病所致恶病质患者置入三向瓣膜式PICC导管移位至颈内静脉的方法。方法便利选取2010年1月至2012年7月在长海医院消化科行PICC置管的恶病质患者188例,均为消化系统疾病所致,BMI〈18.5。将188例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90例和观察组98例:对照组采取PICC常规置管法,即当导管头端到达肩部后协助患者将下颌靠近穿刺侧肩部,防止导管进入颈内静脉;观察组当导管到达锁骨下静脉中段时,助手在同侧锁骨上窝靠近胸锁关节处以四指并拢向内下方用力按压颈内静脉,防止导管进入颈内静脉。结果对照组与观察组的置管成功率分别为91.1%(81/90)及97.9%(95/98),差异有统计学意义(X^2=5.395,P〈0.05)。结论恶病质患者置人PICC过程中,通过指压法可以有效减少PICC置管移位的发生,提高置管的成功率和工作效率。  相似文献   

14.
目的 探讨小鱼际肌压迫颈内静脉法在预防PICC置管时导管异位颈内静脉中的应用效果。方法选择我科2011年8月-2012年8月收治142例PICC置管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76例和实验组66例。实验组在置管过程中送管至15cm时,助手采用小鱼际肌压迫颈内静脉下端法。对照组采用常规屈颈向术侧偏头的方法。观察两组PICC导管异位颈内静脉的发生率。结果实验组无1例导管被送人颈内静脉,导管颈内静脉异位发生率为零;对照组3例导管被送入颈内,静脉,导管颈内静脉异位发生率为3.9%。两组比较有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在PICC置管术送管过程中,采用小鱼际肌压迫颈内静脉法,可明显减少导管异位引起的各种并发症。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超声在检测及调整PICC颈内静脉异位中的效果。方法将本科2012年和2013年所有PICC置管的肿瘤患者作为研究对象,随机分为未使用B超置管的对照组175例,使用床旁B超置管,并置管后及时B超检测颈内静脉的观察组252例。对照组175例患者行赛丁格尔技术置PICC管,发现异位,在影像中心进行调整,观察组252例患者在B超导引下联合赛丁格尔技术置管,并予以B超检测同侧颈内静脉,发现异位及时处理,观察2组患者的异位情况及处理时间和结果。结果观察组及时发现10例PICC异位至颈内静脉,进行B超下即时调整,10例均及时复位成功,观察组调管所用的时间与对照组相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在PICC置管时应用B超常规检测颈内静脉,有利于提高置管成功率,能及时对PICC异位至颈内静脉者予以复位处理。  相似文献   

16.
目的:观察锁骨下静脉置管时医护合作在预防导管异位中的临床应用效果。方法锁骨下静脉置管132例,置管前超声探查颈内静脉并做标识。医生常规行右锁骨下静脉置管术,穿刺成功后,护士轻转患者头部至右侧,按压颈内静脉至血管闭合后,医生送导丝、导管置入后,再次超声探查导管有无异位。结果5例穿刺失败改颈内静脉置管,1例B超显示导管异位入颈内静脉予重新调整,所有126例经胸片验证,均未显示导管异位。结论医护合作预防锁骨下静脉置管导管异位,值得临床推广使用。  相似文献   

17.
目的 :探讨心脏超声在预防经外周静脉穿刺中心静脉置管(PICC)术后导管异位入右房及护理中的作用。方法 :60例女性乳腺癌需行PICC置管化疗的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试验组,对照组在完成置管术后,仅行X线观察导管位置,以排除导管异位入颈内静脉。试验组在对照组的基础上加用实时心脏超声导向,观察导管头端位置。对于导管过长已进入右房,需要拔出部分导管的患者,应用心脏超声测量PICC进入右房的距离计算需拔出的导管长度。结果:试验组仅1例患者PICC导管进入右房,对照组共有10例异位入右房,两组比较差异显著(P<0.01),对于导管已异位入右房需退管的11例患者,使用心脏超声测量PICC进入右房的距离计算需拔出的导管长度,一次性退管成功率为100%。11例患者中有4例随心脏搏动不同程度碰撞右房壁,有3例收缩期碰撞到三尖瓣,1例患者出现房性早博,未见感染性心内膜炎及三尖瓣穿孔等严重并发症。结论:心脏超声可有效预防PICC导管异位入右房,对于已异位入右房的导管可准确判断需退出长度。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B超监测技术在PICC盲插术的应用与效果。方法选择28例异位于颈内静脉的PICC置管患者作为研究对象,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分别为15例、13例。观察组在常规盲插置管术毕,应用B超监测技术对异位颈内静脉导管给予改进法复位;对照组则常规常规盲插置管术后,对异位导管采用常规复位法。比较2组患者异位导管复位成功率、并发症的情况以及2组患者的舒适度。结果观察组对异位于颈内静脉的导管的复位成功率(100%)及舒适度显著高于对照组;感染、固定不牢、脱(拔)管等置管并发症明显低于对照组;观察组患者的舒适度显著高于对照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lt;0.05)。结论 B超监测技术于PICC盲插术中的应用,对导管异位于颈内静脉的复位提供了快速、安全和有效的技术支持,导管复位快速、简便,复位成功率高,无并发症的发生,其可减轻患者痛苦,提高患者舒适度、满意度,提高整体护理质量。  相似文献   

19.
目的 探讨PICC导管在超声引导改良塞丁格技术经锁骨下静脉置管应用于癌症患者的效果。方法 选择2017年1月—2018年12月在我市某2家三级甲等医院住院行超声引导下锁骨下静脉置管的癌症患者148例,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将患者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74例,观察组采用PICC导管行超声引导下锁骨下静脉置管,对照组采用CVC导管行超声引导下锁骨下静脉置管,比较2组患者置管操作时间、穿刺点感染率、锁骨下静脉血栓形成率、导管脱出率、导管堵塞率和非计划拔管率。结果 观察组置管操作时间短于对照组(P<0.01),且穿刺点感染率、锁骨下静脉血栓形成率、导管脱出率、导管堵塞率、非计划拔管率均低于对照组(均P<0.05)。结论 PICC导管用于超声引导下锁骨下静脉置管,可缩短置管操作时间,降低穿刺点感染率、锁骨下静脉血栓形成率、导管脱出率、导管堵塞发生率和非计划拔管率,值得临床借鉴使用。  相似文献   

20.
目的探讨耸肩法在外周静脉置入中心静脉导管(PICC)术中的作用。方法选取2013年1月-2014年3月在我院接受PICC置管患者56例。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28例。对照组采取传统的置管体位操作,观察组在耸肩下进行置管操作。置管成功后拍胸片确定导管头端位置,比较两种方法的异位率。结果共有7例患者发生导管异位,其中,对照组6例(21.43%),观察组1例(3.57%)。观察组的发生率显著低于对照组(χ2=4.08,P=0.043 4)。结论耸肩法能有效地降低在置管过程中PICC导管穿刺的异位率。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