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目的:探讨两种不同吻合技术在胰十二指肠切除术中应用的临床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自2010年7月至2014年6月在廷边大学附属医院肝胆外科所行的134例胰十二指肠切除术患者的临床资料.根据胰肠吻合方式的不同分为两组:端侧套入式吻合组(A组)64例,胰管空肠黏膜-黏膜吻合组(B组)68例.结果:两组患者术后胰瘘及其他主要并发症(胃排空延迟等并发症)发生率未见明显统计学差异(P>0.05).A组临床胰瘘(B+C级)发生率高于B组(P =0.017 <0.05).结论:相比端侧套入式吻合技术,胰管空肠黏膜-黏膜吻合技术更为安全可靠,可降低临床胰瘘的发生率.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胰腺-空肠套入式吻合与胰管-空肠黏膜吻合对胰十二指肠切除术(PD)术后并发症发生情况的影响,为临床PD吻合方式的选择提供参考。方法将接受PD治疗的60例患者随机化为胰腺-空肠组与胰管-黏膜组,每组各30例,两组患者手术均由同一医生操作,胰腺-空肠组于术中行胰腺-空肠套入式吻合,胰管-黏膜组于术中行胰管-空肠黏膜吻合。考察两组患者术后的并发症发生情况。结果胰腺-空肠组死亡2例,病死率为6.67%,胰管-黏膜组死亡1例,病死率为3.33%,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除胰瘘(POPF)外,胰腺-空肠组的的术后并发症发生率为43.33%,胰管-黏膜组为40.00%,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但胰腺-空肠组的并发症严重程度高于胰管-黏膜组,III级以上并发症发生率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胰腺-空肠组的的术后POPF的发生率为30.00%,胰管-黏膜组为26.67%,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但胰管-黏膜组POPF的严重程度低于胰腺-空肠组(P<0.05);logistics回归分析发现,POPF与性别、胰管直径以及病理类型具相关性(P<0.05)。结论除胰管较细患者建议行胰腺-空肠套入式吻合外,胰管-空肠黏膜吻合在PD手术中可最大程度降低PD术后并发症。  相似文献   

3.
目的比较不同胰肠吻合方式胰十二指肠切除术后胰瘘发生率,分析胰瘘发生的主要原因。方法回顾性分析我院接受胰十二指肠切除术后胰瘘患者500例。根据胰肠吻合方式分为:A组采取单纯套入吻合(45例);B组采取胰管空肠黏膜对端吻合(316例);C组采用套入加捆绑式胰肠吻合(139例),比较各组胰瘘发生率、死亡率与各级别例数。结果 A组患者的胰瘘发生率为26.7%,显著高于B、C组的6.3%和3.6%;A组患者的死亡率为22.2%,显著高于B、C组的0.94%和0.72%,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χ2=20.17,21.58,51.34,27.76,P〈0.05)。A组有4例B级瘘,8例C级瘘;B组有12例A级瘘,5例B级瘘,2例C级瘘;C组有3例A级瘘,BC级瘘各1例。结论改进胰肠吻合方式与完善、熟练手术技巧可以降低胰瘘发生率,同时加强手术前的综合治理可以进一步防止胰瘘的发生。  相似文献   

4.
目的 分析研究不同胰肠吻合术式(套入式胰肠端端吻合、胰管对黏膜端侧胰肠吻合、套入式端侧胰肠吻合)对胰腺十二指肠切除术围术期并发症的影响.方法 基于80例采用胰腺十二指肠切除术治疗的壶腹、胰头周围癌患者的临床资料,分析研究3种胰肠吻合术式对围术期并发症的影响,主要分析手术时间、胰漏发生率、手术出血量,来探究其围术期并发症以及影响.结果 80例患者中,采用套入式胰肠端端吻合的有32例(A组),采用胰管对黏膜端侧胰肠吻合的有21例(B组),采用套入式端侧胰肠吻合的有27例(C组);3种胰肠吻合术式的手术时间均在4~7.5小时内,其中胰管对黏膜端侧胰肠吻合的时间最短;围术期并发症患者共80例,围术期死亡4例;患者的平均住院时间为(20.5±4.85)d.结论 吻合口漏已经成为胰腺十二指肠切除术围术期最为严重的并发症,严重威胁着患者的生命安全,不同的胰肠吻合术式(套入式胰肠端端吻合、胰管对黏膜端侧胰肠吻合、套入式端侧胰肠吻合),要根据手术过程中的实际情况来选取最佳吻合方式.  相似文献   

5.
谈燚  崔陪元  金浩  吴华  刘会春 《蚌埠医学院学报》2012,37(9):1029-1030,1033
目的:探讨胰十二指肠切除术胰肠吻合方式与胰漏发生的关系,以寻找预防胰漏的有效术式。方法:胰十二指肠切除术胰肠吻合手术114例,其中行胰腺空肠端端套入捆绑式吻合48例,胰腺空肠端侧双层套入式吻合37例,胰腺空肠端端袖套式吻合29例。结果:术后出现胰漏20例(17.5%),其中胰腺空肠端端套入捆绑式吻合8例,胰腺空肠端侧吻合5例,胰腺空肠端端袖套式吻合7例。3种胰肠吻合方式的胰漏发生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3种胰肠吻合方式无优劣之分。熟练的手术操作技术能使胰漏的发生率显著下降。  相似文献   

6.
吴桂奇 《吉林医学》2012,(27):5930-5931
目的:采用不同胰肠吻合方式并加以细节改进,探讨胰瘘发生的环节及预防体会。方法:39例行胰十二指肠切除术,采用Child(胰肠、胆肠、胃肠顺序吻合)术式36例,并均在胃肠吻合口以下的远近端空肠间加做Braun氏吻合;胰胃、胆肠、胃肠顺序吻合法3例。胰肠吻合方式:胰腺—空肠端端套入式吻合5例,胰管—空肠黏膜对黏膜吻合3例,胰—胃吻合3例,捆绑式胰肠吻合28例。胰管中置管32例,同时行胆总管引流18例。结果:术后5 d发生胰瘘1例(为胰—胃吻合者),发生率为2.5%。无死亡。结论:胰肠吻合方式的选择及熟练、精细的操作与胰瘘的发生有直接的关系,捆绑式胰肠吻合是值得临床推荐的方式;采用有效的内、外引流相结合,对减少胰瘘的发生具有重要的意义;做好围手术期的充分准备,重视围手术期的营养支持也是减少胰瘘发生的一个重要因素。  相似文献   

7.
胰十二指肠切除术后胰瘘与胰肠吻合方法的关系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探讨胰十二指肠切除术后胰瘘与胰肠吻合方法的关系。方法:比较两种不同的胰腺吻合方法-传统的胰肠套入式双层吻合(69例)与改良的胰肠套入式单层吻合(40例)术后胰瘘的发生情况,并对其机理进行探讨。结果:胰肠套入式双层吻合组术后发生胰瘘6例(8.7%),其中4例经保守治疗后愈,1例再次手术引流,1例继发腹腔内大出血死亡;胰肠套入式单层吻合组术后无胰瘘发生。结论:胰十二指肠切除术后胰瘘的发生与胰肠吻合方法有关,胰肠套入式单层吻合是一种安全、实用的胰肠吻合方法。传统的胰肠套入式双层吻合术后胰瘘的发生主要与双层吻合时胰腺及其被膜易被撕裂,吻合口两端组织血运不佳以及双层吻合之间存在的潜在间隙可使沿缝针(线)裂隙外渗的胰液在吻合层面间积聚有关。  相似文献   

8.
目的:比较胰十二指肠切除术两种不同胰肠吻合方式的胰瘘发生率,探讨根据胰管的直径选择不同胰肠吻合方式的可行性。方法:回顾性分析2009年10月至2014年9月在广州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行胰十二指肠切除术治疗的78例患者的临床资料,其中胰管直径≥0.3 cm者采用胰管空肠黏膜端侧吻合(A组)53例,胰管直径<0.3 cm者采用选择捆绑式胰肠吻合(B组)25例,比较两组患者术后胰瘘和其他并发症发生率。结果:总体胰瘘发生率为7.7%(6/78)。两组术后胰瘘、胆瘘、肠瘘、腹腔出血、腹腔感染、消化道出血发生率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在行胰十二指肠切除术时,可以根据胰管直径选择不同胰肠吻合方式。  相似文献   

9.
目的 对胰肠直接套入和包盖于残胰腺的空肠端不去黏膜化处理的胰肠吻合方式进行探讨.方法 对2005年3月至2009年8月期间行胰腺切除手术的28例病例进行临床分析,其中行胰十二指肠切除术26例,行保留胰头的胰腺切除术2例.术中均采用残胰直接套入空肠吻合方法,即包盖于残胰端的空肠不去黏膜化处理,将残胰直接套入空肠2.0 cm~2.5 cm,将空肠断端与残胰胰腺相应部位间断缝合固定,距离残胰断端1 cm处用7号丝线环绕空肠将残胰予以捆扎.结果 28例患者均未发生胰瘘,1例患者术后因残胰断端出血行二次手术,全部病例术后均顺利恢复出院.结论 复杂的胰肠吻合尤其是通过缝合方式除增加手术时间外,更未必能减少甚至增加胰瘘的发生.而采用残胰直接套入空肠与包盖于残胰端的空肠端不去黏膜化处理的胰肠吻合方法,除吻合方法更为简单外,更重要的是保持了包盖于残胰腺的空肠壁完整性,在捆扎线的捆扎作用下可降低或避免胰瘘的发生.  相似文献   

10.
目的:通过与其他吻合术式比较,探讨“悬吊式”胰管-空肠端侧,连续缝合吻合在胰十二指肠切除术中的应用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2012年9月-2013年5月本院78例因恶性肿瘤进行胰十二指肠切除术患者的术式、相关临床信息与预后。将78例患者按胰肠吻合术式分为A组(20例):吊式胰管-空肠端侧连续缝合吻合组;B组(42例):胰管空肠端侧黏膜-黏膜吻合组;C组(16例):其他胰肠吻合法三组,比较不同方式的胰肠吻合手术术后胰瘘等并发症发生情况。结果:A组术后胰瘘发生率明显低于B组及C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同时术后吻合口出血的发生率也明显低于B、C两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3)。结论:“悬吊式”胰管一空肠端侧连续缝合吻合术明显降低十二指肠切除术后并发症的发生,其在胰十二指肠切除术的应用也越来越受到推广。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