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87 毫秒
1.
目的探讨中风患者血液流变学指标变化。方法采用普利生LBY-N6K型锥扳式血黏度计对患者进行血液流变学指标测定。结果缺血性中风患者全血黏度(高切、低切)血浆黏度、红细胞压积与健康对照组比较结果升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出血性中风患者全血黏度(高切、低切)、血浆黏度、红细胞压积与健康对照组比较结果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而红细胞沉降率结果升高与健康对照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缺血性和出血性中风患者在临床症状相混淆时,血黏度及红细胞压积等指标变化有助于诊断。  相似文献   

2.
本研究旨在探讨平均血小板容积(MPV)、纤维蛋白原(FIB)含量及血液流变学改变与青年脑梗死患者梗死体积的相关性,为其临床早期诊断和治疗提供依据。根据头部CT或MRI病灶大小及神经功能受损程度将我院109例脑梗死患者(18-45岁)分为大梗死组(梗死体积>10 cm3)、中梗死组(梗死体积4-10 cm3)、小梗死组(梗死体积<4 cm3),30例健康查体正常人作为对照组,进行MPV、FIB及血液流变学指标检查,包括:全血黏度低切(Lηb)、全血黏度中切(Mηb)、全血黏度高切(Hηb)、血浆黏度值(ηP)、全血还原黏度低切(Lηr)、全血还原黏度中切(Mηr)、全血还原黏度高切(Hηr)、血沉方程K值(KVE)、红细胞积聚指数(EAI)、红细胞刚性指数(ERI)、红细胞变形指数(EDI)、红细胞电泳指数(EEI)、红细胞比容、血沉,共计16项指标。结果表明:各组脑梗死患者MPV、FIB含量和血液流变学指标均高于健康对照组(P<0.05);大梗死组MPV、FIB含量和血液流变学指标均高于小梗死组(P<0.05);各组脑梗死患者在病程恢复期MPV、FIB含量和血液流变学指标均有明显下降,但未达到健康对照组水平(P<0.05)。脑梗死体积与MPV、FIB含量及血液流变学水平呈正相关(r=0.36,0.29,0.48)。结论:青年脑梗死病情的严重程度与MPV、FIB及血液流变学水平密切相关,定期检查上述指标对预防青年脑梗死很有价值。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精液不液化症患者血液流变学指标的变化及其临床意义。方法测定69例已育健康男性及57例精液液化时间异常患者的全血高切黏度、全血中切黏度、全血低切黏度、血浆黏度、红细胞压积等指标并进行分析。结果与正常对照组比较,精液不液化症患者全血高切黏度、全血中切黏度、全血低切黏度、红细胞压积有统计学意义(P<0.001),血浆黏度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精液不液化症患者血液具有较高黏滞性。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急性脑血管病患者血液流变学改变及其临床意义.方法:对我院115例脑梗死、脑出血和短暂性脑供血不足(TIA)患者血液流变学结果进行分析比较.结果:脑梗死和TIA患者全血黏度、血浆黏度和红细胞压积均较正常对照组升高,并和疾病严重程度相关.脑出血组患者血液流变学指标无明显变化.结论:血液的浓缩和高黏状态是缺血性脑血管病发病的重要危险因素之一.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缺血性脑卒中患者血清促红细胞生成素(EPO)与血液流变学的关系。方法选取2018年4月至2019年4月于该院接受治疗的118例缺血性脑卒中患者作为观察组,另外选取同期106例无脑血管疾病患者作为对照组。检测两组患者血清EPO、血常规及血液流变学指标水平,采用Spearman相关分析不同指标与两组患者血清EPO的相关性。结果观察组血清EPO、血浆黏度、红细胞沉降率、全血高切黏度、全血低切黏度水平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红细胞计数、血细胞比容、血红蛋白水平明显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相关性分析结果显示,对照组血浆黏度、红细胞沉降率、全血高切黏度、全血低切黏度、红细胞计数、血细胞比容、血红蛋白与血清EPO无相关性(P0.05);观察组血浆黏度、红细胞沉降率与血清EPO呈正相关(r=0.347、0.431,P0.05),观察组红细胞计数、血细胞比容、血红蛋白与血清EPO呈负相关(r=-0.218、-0.543、-0.546,P0.05)。结论缺血性脑卒中患者血清EPO、血常规、血液流变学指标与未发生缺血性脑卒中患者比较存在一定差异,多个血常规及血液流变学指标与缺血性脑卒中患者血清EPO水平存在相关性,临床医生可以根据血清EPO与血液流变学指标相关性对患者临床特点做进一步分析。  相似文献   

6.
背景:血液流变学指标的异常改变与血管损伤、微循环障碍以及血栓的形成和发展具有密切的联系。目的:探讨急性脑梗死患者血液流变学及全血细胞25项参数的变化。设计:同期对照病例分析。单位:新乡医学院医学检验系。对象:①脑梗死组:2002-01/12新乡医学院第二附属医院神经内科收治的急性脑梗死患者127例,均为首发患者,病程4~12h,经头颅CT证实为脑梗死,其诊断标准符合1995年第四届全国脑血管病学术会议修订的各类脑血管病诊断要点。②正常对照组:选择同期在本院体检血压正常,无心、脑、肾疾病及糖尿病的健康人53例。两组年龄、性别比较差异无显著性意义。方法:①脑梗死组患者于入院当天进行降纤治疗,注射2支10u克栓酶,分别于第3,5,7天再次注射1支10u的克栓酶。②两组均用肝素钠抗凝的真空采血管抽取空腹静脉血5mL和EDTA-K2抗凝血2mL,测定切变率分别为200s-1,30s-1,5s-1和1s-1时的全血黏度值、全血高切还原黏度、全血低切还原黏度、全血高切相对指数、全血低切相对指数、血沉方程K值、血浆黏度、红细胞压积、血沉、红细胞聚集指数、红细胞刚性指数、红细胞变形指数、白细胞计数、红细胞计数、平均红细胞体积、红细胞分布宽度、血红蛋白含量、平均红细胞血红蛋白含量、平均红细胞血红蛋白浓度、血小板计数、平均血小板体积、血小板分布宽度。③脑梗死组患者首次检测时间为发病24h内(急性期),并于治疗2周后(恢复期)复查上述指标。主要观察指标:两组血液流变学及全血细胞参数的比较。结果:脑梗死组127例,急性期全部进入结果分析,恢复期有5例患者因出院未能复查。正常对照组53例均无脱落。①与正常对照组比较,除红细胞分布宽度、平均红细胞血红蛋白浓度外,脑梗死组患者急性期各项指标差异均有显著性意义(P<0.05,0.01);脑梗死组患者恢复期的全血低切黏度、全血低切还原黏度、全血高切相对指数、全血低切相对指数、血浆黏度、红细胞压积、红细胞聚集指数、白细胞计数、平均红细胞血红蛋白含量均已恢复到正常水平(P>0.05)。②与急性期比较,脑梗死组患者恢复期红细胞计数、平均血小板体积均明显降低(P<0.05),其余指标基本相似(P>0.05)。结论:急性脑梗死患者存在着血液流变学指标的普遍异常,提示血液流变学及血细胞参数异常可能与脑梗死的发生有关。  相似文献   

7.
目的 观察碘海醇对比剂对行增强CT者血液细胞和流变学的影响.方法 检测29例行增强CT检查患者于静脉注射碘海醇前和注射后24h的血细胞分类、全血及血浆黏度、红细胞C3b受体花环(RBC-C3bRR)和红细胞免疫复合物花环(RBC-ICR),比较前后变化情况.结果 注射碘海醇后白细胞、中性粒细胞、全血黏度低切及RBC-ICR较前升高,淋巴细胞及RBC-C3bRR较前下降,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红细胞、血红蛋白、血小板、单核细胞、嗜酸细胞、全血黏度高切、血浆黏度及红细胞压积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碘海醇对比剂可导致机体炎症细胞及血液黏度升高,红细胞免疫功能继发性低下.  相似文献   

8.
目的 通过对伴有高脂蛋白血症的缺血性中风病人患者的血液流变学特性、止血功能的改变的研究,了解高脂蛋白血症对血液流变学特性和止血功能的影响,为预防和治疗缺血性中风病人提供临床依据.方法 检测患有缺血性中风病人的血浆胆固醇和甘油三酯正常的和高胆固醇或高甘油三酯病人的血液流变学指标和凝血状态指标.结果 伴有高胆固醇或高甘油三酯的缺血性中风患者的血液流变学指标大部分都异常增高,这些指标包括全血和还原黏度,红细胞聚集和变形能力等.凝血功能呈明显活跃状态,D-二聚体和纤维蛋白原浓度明显升高.结论 高胆固醇或高甘油三酯能对血液流变学特性产生显著的影响,同时影响到凝血状态.因此,对高脂血症患者进行定期的血液流变学和凝血状态监测对缺血性中风的预防、治疗和预后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9.
目的:研究肝移植术中进行自体血液回收对红细胞功能及血液流变学的影响.方法:选择15例行肝移植术患者为研究对象,术中采用自体-2000型血液回收机(北京产)回收术中出血,测定与比较术前静脉血及术中回收血标本的红细胞功能(包括红细胞携氧功能及红细胞破坏程度)指标及血液流变学指标.结果:与术前静脉血比较,术中回收血游离血红蛋白增高,2,3-二磷酸甘油酸、Na+-K+-ATP酶、Ca+-ATP酶、Mg+-ATP酶、红细胞丙二醛和红细胞渗透脆性均无明显变化;全血中、高切黏度明显降低,卡松黏度明显增高;全血低切黏度、血浆黏度、血液相对黏度、红细胞聚集指数及卡松屈服应力无明显变化.结论:肝移植病人术中行自体血液回收对红细胞功能及血液流变学无明显不良影响.  相似文献   

10.
冠心病患者血液流变性研究   总被引:11,自引:4,他引:11  
目的用血液流变学探讨冠心病发病机制。方法分析了68例冠心病患者血液流变学伞血高切粘度,全血低切粘度,血浆粘度,红细胞压积,全血高切还原粘度,全血低切还原粘度,红细胞变形指数,红细胞聚集指数及体外血栓形成指标变化;与68例健康人比较。结果冠心病患者血液流变学全血高切粘度,全血低切粘度,血浆粘度,红细胞压积,全血高切还原粘度,全血低切还原粘度,红细胞变形指数,红细胞聚集指数均高于正常人。体外血栓形成指标:血栓长度、血栓湿重、血栓干重也明显大于健康人。结论血液粘度增高是冠心病的诱因,也是其结果;调整冠心病患者血液流变学指标,有益于冠心病患者治疗;健康人定期检测血液流变学指标,有利于预防冠心病的发生。  相似文献   

11.
INTRODUCTION Role of red cell immune adhererence(RCIA) in diseases received more attention in recent years[1 -3]. Since 1992, we investigated RCIA and its relation with arteriosclerotic cerebral infarction[4].  相似文献   

12.
目的 探讨了吸毒者红细胞免疫功能的变化及其脂质过氧化的关系。方法 应用红细胞酵母花环法测定55例吸毒者红细胞免疫功能和化学比色法测定血浆丙二醛(MDA)、超氧化物歧化酶(SOD),谷胱甘肽过氧化物酶(GSH—PX)含量,并以35名正常健康人作对照。结果 吸毒者RBC—IC花环率和MDA明显升高(P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慢性胃炎(CG)患者红细胞免疫功能的变化。方法对88例慢性胃炎患者进行红细胞免疫功能检测。结果萎缩性胃炎患者红细胞C3b受体花环率(RBc—C3bRR)、免疫粘附促进因子(RFER)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免疫复合物花环率(RBC-ICR)、免疫粘附抑制因子(RFIR)明显高于对照组(P〈O.05);而浅表性胃炎患者RBC—C3bRR、RBC—ICR、RFER、RFIR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O.05)。结论检测慢性胃炎患者红细胞的免疫功能对于鉴别诊断和评估愈后具有十分重要的临床意义。  相似文献   

14.
灯盏细辛对老年脑梗死患者血管内皮功能的影响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目的观察老年脑梗死患者应用灯盏细辛注射液的疗效及其对血液流变学、一氧化氮(NO)、内皮素(ET)的影响。方法在常规治疗的同时,用灯盏细辛注射液40 m l加入5%葡萄糖注射液中静脉滴注,每天1次,14 d为1疗程。结果灯盏细辛注射液组脑梗死患者的症状明显改善,且血液流变学、血一氧化氮、内皮素水平等均有明显改善,与治疗前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灯盏细辛能改善老年脑梗死患者血液流变学,减轻内皮细胞的损害。  相似文献   

15.
目的观察糖尿病合并脑梗死、肾功衰竭患者的血液流变学指标变化,探讨血液流变性在糖尿病血管并发症发生机制中的可能作用。方法糖尿病无明显血管并发症患者57例、糖尿病合并脑梗死患者59例、糖尿病合并肾功能衰竭患者33例与普通体检者29例(以上均为男性)的血液流变学指标进行统计分析。结果糖尿病无血管并发症组、糖尿病合并脑梗组红细胞压积、高切与低切全血粘度、血浆粘度、纤维蛋白原含量均较对照组升高,而在糖尿病合并脑梗组更为突出;糖尿病合并肾衰组红细胞压积、高切与低切全血粘度、血浆粘度均显著下降,而纤维蛋白原则升高。结论糖尿病患者普遍存在血液流变学异常,随着病程进展、血管并发症的出现而有加重趋势。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急性心脑血管疾病患者(ACCVD)红细胞(RBC)免疫功能的改变。方法采用免疫粘附酵母菌花环法。结果ACCVD组与健康组相比,红细胞C3b受体花环(RBC-c3bRR)率与红细胞免疫粘附促进因子(RFER)百分率明显降低(P<0.01),红细胞免疫复合物(RBC-ICR)花环率与红细胞粘附抑制因子(RFIR)百分率明显增加(P<0.01)。结论ACCVD患者红细胞免疫功能较健康人低,红细胞免疫功能低下亦可能是血栓形成的原因之一。  相似文献   

17.
A型行为对脑梗死患者血液流变学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研究A型行为对脑梗死患者血液流变学的影响.方法应用全国心身医学协作组编制的"A型行为类型问卷”筛选出A型行为(简称TAB组)和与之相匹配的非A型行为(简称非TAB组)脑梗死患者各45例,同时随机选取45例健康人员作为对照组.三组人员均于晨6时空腹抽静脉血进行血液流变学检测.结果TAB组患者全血低切粘度(1s-1)、红细胞压积、血浆粘度(100s-1)、红细胞聚集指数及血浆纤维蛋白原显著高于非TAB组及对照组(P<0.05).结论A型行为可能是导致脑梗死的危险因素之一;对A型行为给与适当的干预,应是脑梗死一级预防的内容之一.  相似文献   

18.
目的 不同剂量的降纤酶治疗急性脑梗塞时疗效对比及降低纤维蛋白原和血液流变学的观察。方法 急性脑梗塞 12 0例分为A、B两组 ,A组入院后用降纤酶 2 0U ,B组用降纤酶 5 0U。全部患者治疗前后检测血细胞计数、全血粘度、血浆比粘度、肝肾功能 ,用药前及治疗后第 1、3、7天重复检测纤维蛋白原、PT、KPTT和D 二聚体。结果 全部患者临床症状均好转。A、B组显效率分别为 5 1.6 7%和 75 % ;总有效率分别为 71.6 7%和 91.33 % ,B组较A组有显著性差异。血液学检测除全血细胞和肝肾功能无显著性差异外 ,余均有显著差异。结论 降纤酶是治疗急性脑梗塞的安全、有效药物。  相似文献   

19.
急性期脑梗死患者红细胞免疫功能变化的特点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探讨急性期脑梗死患者红细胞免疫粘附功能变化的特点。方法了86例急性期脑梗死患者和63例正常对照者的红细胞免疫功能四项指标:红细胞C3b受体花环率,红细胞免疫复合物花环率,血清中红细胞免疫粘附增强因子及红细胞免疫粘附抑制因子。结论要研究为探讨急性期脑梗死红细胞免疫功能变化的特点及拓宽脑梗死的防治途径提供了依据。  相似文献   

20.
目的 :探讨幽门螺杆菌感染与慢性胃炎患者红细胞免疫功能的影响。方法 :采用红细胞C3b受体花环 (RBC -C3bRR)试验、免疫复合物花环 (RBC -ICR)试验、免疫粘附促进因子 (RFER) 百分率及抑制因子 (RFIR)百分率试验 ,检测 3 15例慢性胃炎患者与 3 0例健康体检者红细胞免疫功能情况。结果 :慢性胃炎组RBC -C3bRR、RFER明显低于对照组 (P <0 0 1,P <0 0 5 ) ,RBC -ICR、RFIR高于对照组 ((P <0 0 5 ,P <0 0 1) ;Hp阳性组RBC -C3bRR明显低于Hp阴性组 (P <0 0 5 ) ,RBC -ECR明显高于HP阴性组 (P <0 0 5 ) ,RFER、RFIF两组间比较未见显著差异 ;对 186例Hp阳性根除治疗前、后红细胞免疫功能对比发现治疗后RBC -ICR明显低于根除前 ,其余指标无显著改变。结论 :Hp的感染可能导致宿主红细胞免疫功能紊乱 ,其感染可能是慢性胃炎患者红细胞免疫功能下降的主要原因。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