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目的探讨先天性脊柱侧凸合并骨盆倾斜患者术后转归的影响因素。方法选取手术治疗的先天性脊柱侧凸合并骨盆倾斜患者20例,均予以脊柱后路矫形内固定手术,其中有9例同时进行全脊椎截骨手术,6例同时进行椎弓根截骨手术。术后进行站立位全脊柱正位X线片以测量躯干偏移(TS)、骨盆倾斜角(POA)、L5倾斜角(L5OA)、腰骶椎间角(LSA),对比手术前后影响数据差值的相关系数,手术6个月后在对患者进行SRS-22评分量表调查和随访并对比分析,找出与骨盆倾斜的相关影响因素。结果 20例患者术后的Cobb角、TS、POA、L5OA、LSA等影响学参数均获得显著矫正,手术前后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的SRS-22量表评分明显高于术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骨盆倾斜角变化绝对值,与主弯Cobb角、TS、L5OA和LSA等指标变化的绝对值呈正相关。结论先天性脊柱侧凸合并骨盆倾斜患者进行脊柱后路矫形内固定手术后得到转归,其影响因素与L5OA、LSA有关。  相似文献   

2.
麻痹性脊柱侧凸的手术治疗策略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目的:探讨手术治疗麻痹性脊柱侧凸的一些问题.方法:通过对手术治疗的52例患者回顾性分析,就麻痹性脊柱侧凸的发病机理、临床特点及手术方式选择进行讨论.结果:所有病例的脊柱侧凸及骨盆倾斜均得到不同程度的纠正,以钉-棒系统矫正组疗效更佳.结论:手术治疗麻痹性脊柱侧凸时节段性脊柱固定器械(SSI)应为首选,对腰骶的固定及融合要慎重,随着脊柱侧凸畸形的矫正,骨盆倾斜会得到明显的纠正.  相似文献   

3.
《中国矫形外科杂志》2017,(19):1822-1824
<正>髋关节疾患晚期常合并髋关节畸形、关节活动障碍等并发症,同时逐渐导致骨盆严重畸形、髋关节强直等,长期行走姿势异常而致脊柱严重侧弯。本病常以单侧病变为主,少数情况下出现双侧病变,发病机理为髋关节畸形、代偿性骨盆倾斜(肢体短缩所致)、腰椎严重侧弯,同时因肢体长期维持病理畸形状态,由代偿性骨盆倾斜发展为结构性骨盆畸形。此种患者多由于经济条件限制、手术技术限制或心理负担较重(惧怕手术)而错过最佳治疗时机,进而严重  相似文献   

4.
目的:观察肌营养不良患者脊柱固定融合术的疗效。方法:对1982~1995年接受脊柱融合的12例肌营养不良患者的病历和X线片进行回顾性研究。随访时间不少于1年。资料包括患者术前肺功能、手术步骤、随访时X线片Cobb角和骨盆倾斜程度及患者功能状态。结果:手术时患者年龄为135岁,术前肺功能为56%,脊柱侧凸平均48°,骨盆倾斜平均15°,所有患者均接受后路融合双鲁氏棒固定术和髂骨植骨。最后随访时没有发现不融合病例,脊柱侧凸平均31°,骨盆倾斜平均8°,所有患者均能够坐位而无不适。结论:后路融合双鲁氏棒固定术有助于维持肌营养不良患者的脊柱序列,建议对该类患者在脊柱侧凸发展至30°前行脊柱融合术。  相似文献   

5.
<正>近年来峡部裂性腰椎滑脱患者的脊柱-骨盆矢状面参数异常被越来越多的学者重视,不少学者将峡部裂性腰椎滑脱的发生、病情进展归因于脊柱-骨盆矢状面参数异常,并提出应根据脊柱-骨盆矢状面参数将峡部裂性腰椎滑脱进行分型,并据此判断是否行手术复位及评估手术复位的效果。本文综述了目前报道峡部裂性腰椎滑脱患者脊柱-骨盆矢状面参数变化的文献,旨在探讨其在峡部裂性腰椎滑脱临床诊疗中的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6.
胸源性脊柱侧凸可分为两种类型,一为继发于脓胸者,由于抗菌素的广泛应用及有效的胸腔手术引流已很少发生。另为继发于多根肋骨切除术后,目前多见于肋骨肿瘤切除术后。由肺结核胸廓成形术所致者已少见。本例为一继发于脓胸的严重脊柱侧凸病例。 王××,男性,17岁,学生,三岁时患肺炎继而转为脓胸,治愈后右侧胸廓塌陷,渐出现脊柱左侧凸。7~12岁期间畸形明显加重,12岁时出现呼吸困难,不能与同龄儿童玩耍,走路稍急即出现呼吸困难,口唇紫绀。 体检:发育差,消瘦,骨盆明显向左侧倾斜,脊柱左侧凸,右侧胸廓塌陷,左侧背部呈明显“刀背”畸形,畸形僵硬,…  相似文献   

7.
骨盆倾斜是脊髓灰质炎后遗症的严重畸形,我院从1985年12月至1989年12月,为此种畸形共施行骨盆均衡术11例。现将麻醉体会报告如下。临床资料本组11例,男6例,女5例,年龄16~28岁。1例骨盆倾斜由脊柱结核引起,其余10例均由脊髓灰质炎后遗症造成。4例脊柱向左侧弯曲,3例向右侧弯曲,3  相似文献   

8.
目的分析骨质疏松性椎体压缩性骨折(OVCF)病人中Roussouly分型及脊柱-骨盆矢状位平衡参数与预后的相关性。方法 2018年2月~2019年12月我院收治的OVCF病人162例,均采用经皮椎体后凸成形术(PKP)治疗,利用腰椎正、侧位X线片对脊柱-骨盆矢状位平衡参数进行测定。比较手术前后脊柱-骨盆矢状位平衡参数、Roussouly分型及预后指标,并分析其相关性。结果治疗后的骨盆倾斜角(PT)、骨盆入射角(PI)、骶骨倾斜角(SS)均低于治疗前,而腰椎前凸角(LL)高于治疗前;手术前后Roussouly分型差异明显。治疗后视觉模拟评分(VAS)及Cobb角(CA)明显降低,贝克指数(BI)明显恢复。平衡参数及Roussouly分型与预后指标存在相关性(P<0.05),其中PT、PI及Roussouly分型分别与VAS评分、Cobb角呈正相关关系(P<0.05),分别与BI呈负相关关系(P<0.05),SS、LL分别与BI呈正相关关系(P<0.05),与VAS评分、Cobb角呈负相关关系(P<0.05)。结论 OVCF可导致脊柱-骨盆矢状位参数失衡,而Roussouly分型及脊柱-骨盆矢状位平衡参数与预后存在相关性,PKP手术可促进脊柱-骨盆矢状位平衡的恢复,改善远期预后。  相似文献   

9.
骨骼发育成熟后出现的脊柱侧凸,如冠状面Cobb角〉10°称为成人脊柱侧凸。Aebi将成人脊柱侧凸分为3型:Ⅰ型,原发性退变性脊柱侧凸;Ⅱ型,进展性青少年特发性侧凸;Ⅲ型,继发性退变性脊柱侧凸(a,侧凸以骨盆倾斜为病理基础;b,侧凸以代谢性骨病为病理基础)。  相似文献   

10.
骨盆倾斜是脊髓灰质炎后遗症的严重畸形,我院从1985年12月至1990年12月,为此种畸形共施行骨盆均衡术39例。现将麻醉体会总结报告如下。临床资料本组39例中,男21例,女18例,年龄14~28岁。2例骨盆倾斜由脊柱结核引起,其余37例均由脊髓灰质炎后遗症造成。14例脊柱向左侧弯曲,11例向右侧弯曲,9例呈“S”型,5例向前凸。  相似文献   

11.
正常脊柱-骨盆矢状位参数的影像学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目的 描述正常成人的骨盆矢状位形态,分析正常成人脊柱-骨盆矢状位序列类型.方法 采用前瞻性影像学分析对139名志愿者进行研究,男94名,女45名;年龄21~28岁,平均(23.5±1.5)岁.所有志愿者行全脊柱正、侧位X线检查,利用院内影像归档与通信系统(picture archiving and communication systems,PACS)测量骨盆入射角(pelvic incidence,PI)、骨盆倾斜角(pelvic tilt,PT)、骶骨倾斜角(sacral slope,SS).按照脊柱矢状面解剖定义和形态特点描述脊柱各矢状面形态参数,分析各参数间相关性,并根据腰椎前凸顶点位置不同分析国人腰椎-骨盆矢状位序列类型.结果 PI平均值为45.1°±9.6°,明显小于西方成人,并明显小于韩国成人;女性PI值明显高于男性.骨盆各参数间密切相关,脊柱相邻前凸节段、后凸节段间密切相关,腰弯前凸还与颈弯前凸、矢状位平衡(sagittal vertical axis,SVA)密切相关;依据腰弯前凸顶点位置,将腰椎-骨盆矢状位序列分为四型:Ⅰ型,顶点位于L5椎体或L4,5椎间隙,共11名(占7.8%);Ⅱ型,顶点位于L4底部或中部,共61名(占43.3%);Ⅲ型,顶点位于L4上部或L34椎间隙,共33名(占23.4%);Ⅳ型,顶点位于L3椎体及其以上,共34名(占24.5%).所有志愿者的胸弯后凸顶点为T6.7,颈弯胸弯拐点为C7.各类型间骨盆矢状位形态、腰弯倾斜程度存在明显差异.结论 中国正常成人骨盆矢状位形态与西方和韩国人群存在明显差异.腰椎通过骨盆的调节后,在维持脊柱整体矢状位平衡方面起到核心作用;随着腰弯前凸顶点提高,脊柱-骨盆序列将出现骶骨增加倾斜、下腰弯前凸角度增加、下腰弯组成椎体数量增加、腰弯倾斜减小等变化.  相似文献   

12.
小儿麻痹后遗成年人骨盆倾斜的分型和术式选择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 提出小儿麻痹后遗成年人骨盆倾斜的新分型,依据不同类型探讨手术适应证和选择简单有效的手术方式。方法 报告 56例小儿麻痹后遗成年人骨盆倾斜,根据患者致畸原因、步态和骨盆 X线片特征,将骨盆倾斜分为两型三类,应用六种手术方法予以矫正。结果 术后随访 10个月~ 6年 8个月,平均 2年 4个月。完全矫正者 11例,大部分矫正者 45例,平均矫正率 78.3%。结论 小儿麻痹后遗的成年人骨盆倾斜,不是每例患者皆适合手术治疗,新的分型有利于指导选择正确的手术方法,提高治疗效果。  相似文献   

13.
《中华骨科杂志》2022,(12):753-759
目的探讨发育性髋关节发育不良(developmental dysplasia of the hip, DDH)患者脊柱-骨盆冠状位序列的变化规律以及全髋关节置换术对冠状位脊柱-骨盆序列的影响。方法纳入临床资料完整的DDH患者48例, 男6例、女42例;年龄(42.81±10.42)岁(范围22~61岁)。双侧髋发育不良11例, 单侧髋发育不良37例, 共59髋。Crowe分型Ⅰ型13髋、Ⅱ型7髋、Ⅲ型4髋、Ⅳ型35髋。于术前和末次随访时摄站立位脊柱全长正位X线片及站立位下肢全长正位X线片, 测量脊柱-骨盆冠状位参数:Cobb角、冠状位平衡、骶骨倾斜角、髂骨倾斜角、髋关节倾斜角、L5倾斜角、下肢长度。分析冠状位脊柱-骨盆参数之间的相关性, 评估数据测量的可重复性。结果随访时间(10.31±2.62)个月(范围3~18个月)。DDH患者术前髂骨倾斜角、骶骨倾斜角、髋关节倾斜角和L5倾斜角的观察者内复测信度分别为0.965、0.875、0.912和0.934, 观察者间信度分别为0.887、0.889、0.892和0.907。33例DDH患者存在双下肢不等长, 发生率为69%(33/48);...  相似文献   

14.
目的研究腰椎峡部裂滑脱症患者手术治疗前后脊柱骨盆矢状位影像学参数变化。方法回顾分析54例施行单节段腰椎椎间cage融合术治疗的腰椎峡部裂滑脱患者资料,术前及随访时拍摄站立位脊柱全长正、侧位X线片,测量手术前后胸椎后凸(TK)、胸腰联合角(TLJ)、C7矢状面平衡(SVA)、脊柱-骨盆角(SSA)、腰椎前凸角(LL)、骶骨倾斜角(SS)、骨盆倾斜角(PT)和骨盆入射角(PI),并应用Pearson相关系数对影像学结果进行相关分析。结果脊柱-骨盆相关参数中,除PI、TLJ和TK外,其余参数手术前后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P0.01)。SSA的变化与PT、PI、LL、SS及SVA的变化存在线性关系。结论腰椎后路椎间融合术可明显改善腰椎峡部裂滑脱症患者的脊柱骨盆矢状位状态,术前及术后的SSA可对患者脊柱矢状面平衡进行评估,SSA的重建可作为手术疗效评价的重要参考依据。  相似文献   

15.
【摘要】 目的:探讨先天性多发性关节挛缩症伴脊柱侧凸(arthrogryposis multiplex congenita,AMC)患者的影像学特征。方法:回顾性分析2001年11月~2013年4月我院收治的以脊柱侧凸首诊的41例AMC患者,男21例,女20例,年龄4~28岁(平均15.6±3.9岁)。记录侧凸类型、累及节段数,测量冠状面侧凸主弯Cobb角、骨盆倾斜角和矢状面成角,计算侧凸柔软度,并对合并骨盆倾斜患者的骨盆倾斜角和主弯Cobb角进行相关性分析。结果:本组中7例合并先天性脊柱畸形。单弯37例(90%),其中胸弯21例,胸腰弯16例;胸腰双弯4例(10%)。主弯平均累及节段数为9±1个,平均Cobb角为80°±29°,平均柔软度(20±11)%。22例(54%)合并骨盆倾斜,倾斜角平均为16°±5°;相关分析示骨盆倾斜角与主弯Cobb角存在显著相关性(r=0.612,P<0.05)。矢状面上,胸椎前凸20例(49%),胸椎后凸减小5例(12%),腰椎过度前凸24例(59%)。结论:AMC伴脊柱侧凸以单弯为主,畸形较为僵硬,可合并有先天性脊柱畸形,多合并骨盆倾斜,且骨盆倾斜与侧凸严重程度密切关联。典型的矢状面表现为胸腰椎的前凸畸形,而后凸畸形相对少见。  相似文献   

16.
目的 :总结退变性腰椎侧凸患者伴骨盆倾斜的影像学特征,并分析脊柱矫形术后相关的影像学参数和骨盆倾斜的转归。方法:回顾性分析2005年1月~2019年12月在我院行后路脊柱侧凸矫形内固定融合手术的181例退变性腰椎侧凸患者的临床资料。术前合并骨盆倾斜20例,年龄46~75岁(62.10±7.56岁),随访时间12~96个月(47.21±19.13个月)。15例患者C7铅垂线(C7PL)偏移方向与骨盆髂嵴较高侧保持一致,定义为Ⅰ型;5例患者C7PL偏移方向与骨盆髂嵴较低侧一致,定义为Ⅱ型。收集患者术前、术后即刻及末次随访时的Cobb角、冠状位平衡(coronal vertical axis,CVA)、锁骨角(clavicle angle,CA)、顶椎偏距(apical vertebral translation,AVT)、骶骨倾斜角(sacral obliquity angle,SOA)、骨盆倾斜角(pelvic obliquity angle,POA)等影像学参数以及顶椎位置、融合节段、截骨方式、远端固定椎位置等临床指标,并进行组内比较与组间比较。结果:Ⅰ型组术后及末次随访时的Cobb角...  相似文献   

17.
臀肌挛缩症并骨盆倾斜的病因分析及疗效观察   总被引:14,自引:0,他引:14  
目的 观察分析臀肌挛缩症致骨盆倾斜的病因及治疗效果。方法 对 84例臀肌挛缩症合并骨盆倾斜患者术前行骨盆倾斜方向检查,术中对臀中肌和臀小肌进行探查并将挛缩的臀肌完全松解。结果 84例臀肌挛缩症合并骨盆倾斜患者,假性长肢侧臀小肌挛缩者 76例,占 90%。随访 68例,平均 2.6年, 63例完全矫正,其中 61例一次手术矫正, 2例再次矫正; 3例部分矫正;余 2例因臀肌外展肌肌力减弱致术后步态轻度不稳。结论 臀中肌与臀小肌挛缩是导致骨盆倾斜的重要原因,尤以臀小肌挛缩发生率高,且位置隐蔽。术前骨盆倾斜方向检查,有助于制定手术方案,选择切口,使挛缩的臀肌完全松解。  相似文献   

18.
儿童臀肌挛缩症并骨盆倾斜的手术治疗   总被引:3,自引:3,他引:0  
目的探讨儿童臀肌挛缩症并骨盆倾斜的手术治疗方法及疗效。方法臀部挛缩组织切断松解或延长术(29例)、臀肌起点下移术(11例)治疗儿童臀肌挛缩症并骨盆倾斜。结果40例术后平均随访5年,采用臀部挛缩组织松解或延长术29例中,臀肌挛缩体征及骨盆倾斜完全消失24例,部分改善3例,2例无明显改善。臀肌起点下移术11例中,臀肌挛缩及骨盆倾斜症状完全消失9例,部分改善2例。结论经臀肌大转子顶端的小切口进行臀部挛缩组织切断松解或者延长手术,对治疗轻症臀肌挛缩症并骨盆倾斜简便、有效;而臀肌起点下移术是治疗儿童重症臀肌挛缩并骨盆倾斜的有效方法。  相似文献   

19.
《中国矫形外科杂志》2016,(13):1198-1201
脊柱侧凸是一种三维脊柱畸形,青少年特发性脊柱侧凸(AIS)是最为常见的类型,由于脊柱侧凸的形态各异,脊柱外科医生一直致力于总结脊柱侧凸的规律,以指导手术方案的制定。骨盆作为脊柱的生物力学基础,对脊柱的平衡有重要的作用。本文强调了在以后的研究中要在三维层面上重视骨盆对脊柱侧凸的影响及两者之间的相互作用。  相似文献   

20.
<正>近年来,在评估脊柱矢状位平衡方面,各国学者均表示脊柱与骨盆矢状面形态与参数间存在明显的统计学相关性,矢状平衡的分析对于了解脊柱骨盆生物力学与制定脊柱外科矫形术前计划都有十分重要的意义,脊柱骨盆参数测量相关研究成果已被应用于临床。1矢状位脊柱-骨盆相关参数及意义1.1骨盆指数系统a)髋轴中点(hip axis,HA)指矢状位上双侧股骨头中点连线的中点。b)骨盆指数(pelvic incidence,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