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6 毫秒
1.
目的本研究通过检测UC及IBS-D患者粪便中FC及血液中PCT的水平,探索FC、PCT诊断UC、IBS-D的临床意义。方法 2016年12月至2017年12月内蒙古医科大学附属医院收治的UC患者(缓解期UC 20例;活动期UC全结肠型20例;活动期UC部分结肠、直肠型20例) 60例,IBS-D患者30例,体检健康者(对照组) 30例。留取受检者粪便5~10 g,进行ELISA检验。空腹8 h后于次晨取静脉血5 mL,用罗氏701生化分析仪测定PCT。结果 UC组FC水平显著高于IBS-D组和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 0.05);IBS-D组FC水平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 05)。FC与UC内镜下分期高度正相关(rs=0. 806)、与累及范围正相关(rs=0. 593)。UC组PCT水平显著高于IBS-D组和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 0. 05); IBS-D组PCT水平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0. 05)。PCT与UC内镜下分期呈正相关关系(rs=0. 720)、与内镜下累及范围无显著相关性(P 0. 05)。结论 FC在UC与IBSD的鉴别诊断中具有较高的敏感性,其可作为一种临床上诊断和鉴别UC、IBS-D的辅助指标; FC可作为监测患者治疗期间UC活动、缓解情况的辅助指标;可作为评估活动性UC累及范围的参考指标。PCT在UC与IBS-D的鉴别诊断中具有临床意义,但对于活动性UC、累及范围无显著相关。  相似文献   

2.
背景:单核细胞趋化因子(MCP)-1在溃疡性结肠炎(UC)发病中起重要作用。目的:探讨活动期UC患者尿MCP-1的变化及其临床意义。方法:纳入50例活动期UC患者和25例正常对照者,以ELISA法检测所有入选者的尿MCP-1水平,并与UC患者的主要临床病理特征行相关性分析。结果:活动期UC患者尿MCP-1水平显著高于正常对照组[(33.24±16.84)pg/ml对(16.47±7.73)pg/ml,P〈0.05]。UC患者尿MCP-1水平与疾病严重程度、病变范围、营养风险相关(P〈0.05),但与疾病临床类型、内镜分级不相关(P〉0.05)。结论:活动期UC患者尿MCP-1水平增高.且与UC疾病严重程度、病变范围和营养风险相关。  相似文献   

3.
目的分析Siglec-1在溃疡性结肠炎(ulcerative colitic,UC)患者外周血单核细胞中的表达水平,并分析其临床意义。方法收集40例UC活动期患者、30例UC缓解期患者、40名健康体检者的全血,流式细胞术检测各组患者外周血单核细胞中Siglec-1的表达水平。结果 UC活动期患者外周血单核细胞Siglec-1的阳性细胞数明显高于健康对照组和UC缓解期组,差异有显著统计学意义(P0.01);不同分级(轻度、中度、重度)UC活动期患者外周血单核细胞Siglec-1阳性细胞数差异也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Siglec-1可能与UC的发生、发展有关,有望成为评价UC患者病情活动性及严重程度的指标之一。  相似文献   

4.
溃疡性结肠炎患者血清TNF-α、IL-8的检测及意义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董玉柱 《山东医药》2010,50(47):97-98
目的探讨TNF-α、IL-8在溃疡性结肠炎(UC)发病中的作用及临床意义。方法采用ELISA法测定38例活动期(病情为轻度12例、中度15例、重度11例)、22例缓解期UC患者(观察组)及20例查体健康者(对照组)血清TNF-α及IL-8水平。结果观察组活动期患者TNF-α和IL-8水平均显著高于缓解期和对照组(P均〈0.05),缓解期患者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轻、中、重度患者血清TNF-α和IL-8水平逐渐升高(P〈0.05)。结论TNF-α和IL-8参与了UC的炎症过程;血浆TNF-α和IL-8水平可作为判断UC患者病变严重程度和复发的重要指标。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究不同严重程度的溃疡性结肠炎血清CRP、PCT、TNF-α、IL-6、IL-8水平。方法收集2011年5月至2014年10月在我院消化内科治疗的90例UC患者及30例健康体检者,测定健康体检者、活动期与缓解期UC患者血清CRP、PCT、TNF-α、IL-6、IL-8水平,比较健康体检者、活动期与缓解期UC患者的炎症介质水平,比较不同严重程度活动期UC患者血清炎症介质水平。结果 UC缓解期与健康者血清CRP、PCT、TNF-α、IL-6、IL-8水平无明显差异(P0.05),而UC活动期血清炎症因子水平明显高于健康者与UC缓解期(P0.05),轻度、中度、重度UC患者血清CRP、PCT、TNF-α、IL-6、IL-8水平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其中重度UC患者血清炎症因子水平最高,中度UC患者次之,轻度UC患者最低。结论血清CRP、PCT、TNF-α、IL-6、IL-8等炎性介质在UC的发生与发展中有重要作用,可作为UC的病情严重程度、治疗效果及预后的重要评估手段。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老年溃疡性结肠炎(UC)患者血清维生素(Vit) D水平的表达及其临床意义。方法选择老年UC患者121例(研究组),另选同期体检的健康志愿者72例(对照组)。分析两组血清VitD分布情况,比较两组血清VitD、白细胞介素(IL)-6、IL-10、IL-17及肿瘤坏死因子(TNF)-α水平,同时对比不同类型和不同程度老年UC患者血清各指标水平,分析老年UC患者血清VitD水平与IL-6、IL-10、IL-17、TNF-α水平及UC疾病活动度的相关性。结果研究组血清VitD水平正常比例显著低于对照组,而血清VitD不足和缺乏比例显著高于对照组(P<0. 05);研究组血清VitD和IL-10水平显著低于对照组,而IL-6、IL-17和TNF-α水平显著高于对照组(P<0. 05)。老年UC活动期患者血清VitD和IL-10水平明显低于缓解期患者,而血清IL-6、IL-17和TNF-α水平显著高于缓解期患者(P<0. 05);不同程度活动期老年UC患者血清VitD、IL-6、IL-10、IL-17及TNF-α水平之间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 05)。随着病情的加重,老年UC活动期患者血清VitD和IL-10水平明显降低,而血清中IL-6、IL-17和TNF-α水平显著升高(P<0. 05)。老年UC患者血清VitD水平与IL-10呈正相关(P<0. 05),而与IL-6、IL-17、TNF-α和Mayo评分呈负相关(P<0. 05)。结论老年UC患者血清VitD水平异常降低,且不同类型及不同严重程度的老年UC患者血清中VitD水平表达存在差异。  相似文献   

7.
段国龙 《山东医药》2009,49(31):85-86
目的 探讨血小板α颗粒膜蛋白(GMP-140)和血小板平均容积(MPV)在溃疡性结肠炎(UC)发生发展中的作用。方法 检测67例UC患者(观察组)及30例健康人(对照组)血清GMP-140水平和MPV,分析两者与UC病情的相关性。结果 观察组GMP-140水平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活动期患者明显高于缓解期患者(P〈0.05);观察组MPV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活动期患者明显低于缓解期患者(P〈0.05);UC病情为重度、中度患者GMP-140水平明显高于轻度者(P〈0.05)、重度者明显高于中度者(P〈0.05);重度、中度患者MPV明显低于轻度组(P〈0.05)、重度者明显低于中度者(P〈0.05)。结论 GMP-140和MPV可反映UC的病情活动性及严重程度。  相似文献   

8.
[目的]研究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在溃疡性结肠炎(UC)患者血清中的表达水平及临床意义,并探讨UC患者血清中TNF-α水平与中医证型(大肠湿热证和脾虚湿盛证)的相关性.[方法]收集2011年5月-2013年12月我院和广州市中医医院消化科门诊及病房符合诊断标准的UC患者100例.将100例患者按Mayo UCAI标准分为活动期和缓减期,再将活动期的患者分为轻度活动、中度活动和重度活动,并进行中医辨证分型,检测血清TNF-α水平.[结果]UC活动期患者血清中TNF-α水平与缓解期组比较明显增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UC缓解期患者血清中TNF-α水平与活动期轻度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与活动期中、重度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UC患者不同病情程度血清中TNF-α水平比较,重度组UC患者血清TNF-α水平明显高于轻、中度组患者,而中度组患者又高于轻度组患者,三者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中医辨证分型大肠湿热证UC患者血清中TNF-α水平明显高于脾虚湿盛证患者,二者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各组血清中TNF-α含量增高与UC严重程度相平行,说明TNF-α对于判断UC患者组织炎症损伤的程度,观察病情发展及变化,有一定的诊断价值.UC患者血清中TNF-α水平与辨证分型有关,测量血清中TNF-α水平,可以协助中医辨证分型,从而为临床上UC的中医辨证提供参考依据,提高本病的临床诊治水平.  相似文献   

9.
背景:核周型抗中性粒细胞胞质抗体(pANCA)阳性是诊断溃疡性结肠炎(UC)的特异性指标,但与疾病严重程度和疾病分期的相关性有待进一步研究。目的:探讨pANCA在UC患者中的意义。方法:选取2008年1月~2012年9月北京军区总医院125例UC患者,采用间接免疫荧光法检测血清pANCA,回顾性分析其与临床特征的相关性。结果:UC患者血清pANCA阳性率显著高于健康对照组(51.2%对0,P0.05)。活动期UC血清pANCA阳性率显著高于缓解期(57.9%对11.1%,P0.05),而不同临床类型、严重程度、病变范围之间无明显差异(P0.05)。结论:UC患者血清pANCA阳性率可能与疾病分期有关,与临床类型、严重程度、病变范围等无关。  相似文献   

10.
目的研究溃疡性结肠炎(ulcerative colitis,UC)患者血清中降钙素原(procalcitonin,PCT)、肿瘤坏死因子α(tumor necrosis factor-α,TNF-α)水平变化,探讨其临床意义。方法对94例UC患者和20名健康体验者(对照组)进行血清PCT、TNF-α的检测。结果 94例UC患者血清TNF-α、PCT水平均有不同程度的升高;UC活动期血清PCT、TNF-α水平明显高于缓解期和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血清PCT、TNF-α水平随活动期病情严重程度的加重而升高;UC缓解期与对照组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血清PCT与TNF-α水平呈正相关,且与疾病严重程度有一定的相关性。结论血清TNF-α、PCT的水平变化可以准确地反映UC患者临床严重程度,为UC患者的诊疗、控制病情发展及判断预后提供重要的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免疫球蛋白G(IgG)及免疫球蛋白M(IgM)对活动期溃疡性结肠炎(ulcerative colitis,UC)患者病情严重程度及肠道病变范围的预测价值。方法纳入2012年1月至2019年4月青岛大学附属医院住院确诊的106例UC患者,依据改良Truelove和Witts Index疾病严重程度分型分为轻中度组及重度组;依据蒙特利尔分型分为左半结肠组(包括直肠型及左半结肠型)及广泛结肠组,回顾性分析各组患者的IgG、IgM、C-反应蛋白(CRP)及血细胞沉降率(ESR)水平,比较各组间指标的差异及与病情严重程度和病变范围的相关性,分析其预测价值。结果重度UC组的IgG(P0.001)及IgM(P=0.036)水平明显低于轻中度UC组,CRP(P0.001)及ESR(P=0.007)则明显高于轻中度UC组;广泛结肠组的IgG(P0.001)水平明显低于左半结肠组,CRP(P=0.003)水平明显高于左半结肠组。Spearman相关性分析显示:在疾病严重程度方面,CRP及IgG水平与UC疾病严重程度分别呈高度及中度相关(r=0.540,P0.001;r=-0.426,P0.001),IgM及ESR均呈低度相关(r=-0.233,P=0.016;r=0.288,P=0.003)。在病变范围方面,IgG及CRP与UC病变范围呈中度相关(r=-0.384,P0.001;r=0.314,P=0.002)。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ROC)显示:IgG(AUC=0.772)及IgM(AUC=0.636)用于评估UC患者病情严重程度的cut-off值分别为10.15 g/L及0.94 g/L;CRP(AUC=0.798)对于病情严重程度的预测价值优于IgG(AUC=0.772);而病变范围的预测中IgG(AUC=0.731)优于CRP(AUC=0.655)。结论外周血的IgG、IgM均对UC患者的疾病严重程度有一定的预测价值,IgG对病变范围有一定预测价值且优于CRP。  相似文献   

12.
背景:血栓栓塞是溃疡性结肠炎(UC)较严重的并发症之一,了解活动期UC凝血状态,可为治疗提供参考依据。目的:分析UC活动期患者凝血功能的变化,探讨其与疾病活动性和严重程度的关系。方法:选取2006年1月~2012年11月上海中医药大学附属普陀医院收治的UC患者162例。检测患者血小板计数(PLT)、平均血小板体积(MPV)、凝血酶原时间(胛)、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PTr)、纤维蛋白原(FIB)、凝血酶时间(r丌)、D-二聚体(D-D)、红细胞沉降率(ESR)、C反应蛋白(CRP),评估患者临床活动性指数(CAI)和Baron内镜下评分。比较PLT、MPV、PT、APTT、FIB、Tr、D-D在UC不同疾病活动性和不同严重程度间的差异,分析UC活动期PLT、MPV、PT、FIB、D-D与ESR、CRP、CAI、Baron评分的相关性。结果:UC活动期组与缓解期组、正常对照组的PLT、MPV、FIB、D-D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轻、中、重度UC间D-D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Spearman等级相关分析显示,UC活动期患者PLT和D-D与ESR、CAI、Baron评分呈正相关,MPV与ESR、Baron评分呈负相关,PT和D-D与CRP呈正相关,FIB与ESR、CRP、Baron评分呈正相关(P〈0.05)。多元回归分析结果显示,UC活动期患者MPV与Baron评分呈负相关,FIB与ESR和CRP呈正相关,D-D与ESR和CRP呈正相关(P〈0.05)。结论:PLT、MPV、PT、FIB、D-D可作为评价UC活动性的指标,D-D可作为评价UC严重程度的指标。  相似文献   

13.
目的研究溃疡性结肠炎(ulcerative colitis,UC)患者感染幽门螺杆菌(Helicobacter pylori,H.pylori)的情况及两者关系.方法选取146例经肠镜及病理学检查确诊的UC患者为U C组;另选取150例经肠镜检查未见明显病变的健康体检者为对照组.回顾性分析两组经快速尿素酶试验和组织病理活检联合检测方法检测的H.pylori的感染情况.结果 UC组患者146例,27例阳性,H.pylori感染的阳性率为18.49%,对照组150例体检者,64例阳性,H.pylori感染的阳性率42.67%,UC组明显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按病变范围:直肠组27例,7例阳性,H.pylori阳性率为21.88%,左半结肠组48例,9例阳性,H.pylori阳性率为18.75%,广泛结肠组66例,11例阳性,H.pylori阳性率为16.67%.三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活动期UC患者117例(80.14%),缓解期UC患者29例.缓解期H.pylori感染率阳性率最高(37.93%),重度活动期感染率最低(6.25%),差异较为明显(P0.05).结论 H.pylori感染可能对UC的发生发展起预防保护作用,随疾病严重程度增加,H.pylori阳性率降低.此外加强UC患者的随访依从性也将非常重要.  相似文献   

14.
目的回顾性调查350例住院溃疡性结肠炎(ulcerative colitis,UC)患者,分析其临床特征。方法回顾性分析UC患者性别、年龄、肠镜表现、临床表现、病变分布、严重程度分级及治疗效果等临床资料。结果 350例UC患者中,男191例(54. 6%),女159例(45. 4%),男女性别比为1. 2∶1,年龄(47. 0±15. 7)岁。按每年收治UC患者数统计,总体呈递增的趋势,2017年UC住院数是2013年的3. 3倍。主要临床表现:腹痛237例(67. 7%),腹泻309例(88. 3%),黏液脓血便298例(85. 1%),里急后重280例(80. 0%)。病情严重程度分级:轻度120例(36. 9%),中度96例(29. 5%),重度109例(33. 5%);病变分布范围:直肠型46例(14. 2%),左半结肠型164例(50. 5%),全结肠型115例(35. 4%)。老年组(≥61岁)与青年组(21~40岁)病变严重程度构成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10. 8,P=0. 005),且青年组重度UC发生率更高。不同性别病变严重程度构成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7. 6,P=0. 02),女性重度UC发生率更高。给予5-氨基水杨酸(5-aminosalicylic acid,5-ASA)、激素及免疫抑制剂等药物治疗后好转318例(90. 9%),无效32例(9. 1%),其中初始治疗无效者20例(5. 7%),给予生物治疗后好转,外科手术8例(2. 3%),死亡3例(0. 9%)。结论 UC发病率有逐年升高的趋势,临床主要表现为腹痛、腹泻、脓血便及里急后重等症状;与老年组(≥61岁)相比,青年组(21~40岁)重度UC发生率更高,女性较男性患者重度UC发生率更高;病变范围以左半结肠受累较为常见,大多数对内科药物治疗反应良好。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肠内营养对活动期溃疡性结肠炎(ulcerative colitis,UC)的临床疗效及肠黏膜的作用。方法将符合UC标准的45例患者随机分为两组,对照组采用传统抗炎治疗,治疗组采用传统抗炎治疗和肠内营养支持治疗,观察两组患者临床疗效及内镜下肠黏膜的变化。结果治疗组临床疗效总有效率明显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组中、重度UC患者临床疗效优于对照组中、重度UC患者临床疗效,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组轻、中度UC患者临床疗效与对照组轻、中度UC患者临床疗效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肠内营养作为对活动期UC患者的辅助治疗,其疗效显著,值得临床推广。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究血清C反应蛋白(CRP)及D-二聚体(D-D)水平与社区获得性肺炎的相关性。方法:收集124例社区获得性肺炎患者,根据肺炎严重程度指数(PSI)和社区获得性肺炎(CURB-65)评分分别进行分组,对比不同病情程度患者的血清CRP及D-D水平差异,分析CRP及D-D水平与PSI、CURB-65评分的相关性。结果:根据PSI分级患者分为重度组35例,中度组49例,低度组40例。血清CRP及D-D水平重度组中度组低度组,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均P 0. 05)。根据CURB-65评分患者分为高危组26例,中危组51例,低危组47例。血清CRP及D-D水平高危组中危组低危组,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均P 0. 05)。相关性分析结果显示,CRP与PSI分级、CURB-65评分均有显著相关(r=0. 374,0. 405,P 0. 05),D-D与PSI分级、CURB-65评分均有显著相关(r=0. 359,0. 392,P 0. 05)。结论:CRP及D-D水平与社区获得性肺炎患者的病情严重程度明显相关,可作为评估此类疾病严重程度的辅助指标。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血小板活化在溃疡性结肠炎(ulcerative colitis,UC)发生、发展中的作用。方法对80例活动期UC患者(UC组)、20例健康对照者(健康对照组)采用ELISA法检测血浆中血小板活化指标D-二聚体、P-选择素、6-酮-前列腺素F1α(6-ketoprostaglandin,6-K-PGF1α)、血栓素B2(thromboxane B2,TXB2)的水平,比较两组、UC不同严重程度和不同分型间的差异。结果与健康对照组相比,UC组血浆中血小板活化指标D-二聚体、P-选择素、6-K-PGF1α、TXB2均明显升高(P0.01);随着UC严重化程度的增加,血小板活化指标升高,且轻度组、中度组与重度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慢性复发型及慢性持续型较初发型UC患者各血小板活化指标均明显升高,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 UC患者血小板处于活化状态。血小板活化通过释放多种炎性介质维持结肠黏膜炎症,促进UC的发生、发展,这可能为血小板活化拮抗剂治疗UC提供一定的理论基础。  相似文献   

18.
细胞免疫指标与溃疡性结肠炎严重程度的关系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刘健  张赣生  王根生 《胃肠病学》2003,8(3):159-161
背景:CD4、CD8阳性T淋巴细胞和可溶性白细胞介素—2受体(SIL—2B)作为细胞免疫的主要指标被认为与溃疡性结肠炎(UC)的严重程度有关,但其相关关系各学者意见不一。目的:观察外周血CD4、CD8阳性T淋巴细胞和SIL—2B水平与UC严重程度的关系及其在疾病缓解后的变化情况,以评估上述指标在UC临床诊治中的价值。方法:测定24例活动期UC患者的外周血CD4、CD8阳性T淋巴细胞和SIL—2B水平,其中10例患者的SIL—2B水平作治疗前后比较。结果:活动期UC患者的SIL—2B水平显著高于健康对照组(P<0.05),且与疾病严重程度有关;CD4、CD8阳性T淋巴细胞水平则与健康对照组无显著差异,与疾病严重程度亦无关。经类固醇激素治疗症状缓解后,患者的SIL—2B水平显著下降(P<0.05)。结论:外周血SIL—2B水平与UC的严重程度和缓解密切相关,CD4、CD8阳性T淋巴细胞水平则无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19.
[目的]观察Pim-1、C-myc在溃疡性结肠炎(UC)病灶组织中的表达,并探讨其临床意义。[方法]84例UC患者根据相关诊断标准分为缓解期组(32例)和活动期组(52例),活动期组根据Truelove-Witts标准分为轻度亚组(15例)、中度亚组(17例)和重度亚组(20例),同期选择30例单纯结肠息肉患者作为对照组。采用免疫组织化学法检测各组患者病灶组织及对照组正常肠黏膜组织Pim-1、C-myc蛋白表达水平,并分析UC患者病灶组织Pim-1与C-myc的相关性。[结果]缓解期组及活动期组患者病灶组织Pim-1、C-myc蛋白表达水平均明显高于对照组正常肠黏膜组织(P0.05),活动期组患者病灶组织Pim-1、C-myc蛋白表达水平明显高于缓解期组(P0.05);不同严重程度UC活动期组病灶组织Pim-1、C-myc蛋白表达水平均明显高于正常肠黏膜组织(P0.05),且不同严重程度者UC者Pim-1、C-myc蛋白表达水平比较存在明显差异,随着严重程度加重,Pim-1、C-myc蛋白表达水平明显升高(P0.05);UC患者病灶组织Pim-1与C-myc呈正相关(r=0.478,P0.05)。[结论]Pim-1、C-myc可能在UC发生、发展过程中均发挥重要的作用,其表达水平与UC患者病情严重程度及活动期有关,可作为临床诊断和病情评估指标。  相似文献   

20.
[目的]探究NGAL通路关键因子与溃疡性结肠炎复发的相关性研究及临床应用。[方法]随机收集我院收治的89例溃疡性结肠炎患者,根据其严重程度分为轻、中度UC组与重度UC组,分别检测患者体内的NGAL通路关键因子水平,并对比分析两组患者治疗缓解后的复发情况。[结果]治疗前重度UC组患者的血清NGAL水平明显高于轻、中度UC组患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重度UC组患者的血清NGAL水平与轻、中度UC组患者相比未见明显差异(P0.05)。治疗缓解患者重度UC组停药后3个月、停药后6个月的复发率明显高轻、中度UC组患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NGAL水平在溃疡性结肠炎患者中明显升高,且疾病活动程度越高,其NGAL水平升高越明显,患者的复发率也随之升高,控制患者NGAL水平,有利于预防疾病复发,具有重要临床意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