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6 毫秒
1.
目的:研究在针对前交叉韧带损伤患者的重建治疗中保留残端或者不保留残端的临床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2015年1月-2017年12月本院前交叉韧带损伤患者130例的临床资料,全部患者均接受前交叉韧带重建,其中60例选择保留残端,视作观察组,另外70例患者选择不保留残端,视作对照组,比较两组重建效果及恢复情况。结果:观察组术后3个月膝关节稳定性、Lysholm、IKDC评分均高于对照组(P0.05);两组组内术前、术后3个月患侧、健侧被动角度重现误差值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术后6个月患侧和健侧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对照组术后6个月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术后3、6个月患侧与对照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在前交叉韧带重建治疗中保留残端能够加快患者本体感觉与膝关节功能的康复,较不保留残端的手术方法更值得临床推广。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手法配合中药熏洗在膝关节前交叉韧带重建术后康复中的应用价值。方法:选择2014年1月—2015年1月间我院收治的56例接受前交叉韧带重建术治疗的前交叉韧带损伤患者,随机分为两组,观察组与对照组每组各28例,对照组术后予常规康复训练治疗,观察组在此基础上加用手法及中药熏洗治疗,观察术后两组患者关节腔积液及膝关节活动度、功能恢复情况。结果:观察组患者术后3 d、7 d及14 d患侧膝关节积液量均明显少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术前VAS评分、关节活动度及Lysholm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3个月,两组患者VAS评分均较术前明显下降,关节活动度及Lysholm评分均明显提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患者VAS评分低于对照组,关节活动度及Lysholm评分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对于膝关节前交叉韧带重建术后患者,在常规康复训练的基础上加用手法及中药熏洗治疗可有效减轻术后膝关节肿胀,减轻患者疼痛感觉,改善膝关节活动度及功能。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超早期中医介入对前交叉韧带重建术后本体感觉恢复的影响。方法:选择本院2013年1月-2016年6月收治的经前交叉韧带重建手术治疗的患者140例作为研究对象,根据干预方法不同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每组70例。对照组行常规康复训练法,观察组在其基础上行超早期中医介入法,参照视觉模拟评分法(VAS)对患者术前及术后3个月的主观疼痛感进行评分,分析患者膝关节活动度及肿胀度。并对两组患者术后3个月的被动位置觉及被动感知阂进行评价。结果:观察组与对照组术前休息、术前活动时疼痛视觉模拟评分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患者术后3个月休息及活动时疼痛视觉模拟评分明显低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患者膝关节术后1周肿胀度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患者术后1周活动度明显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术后3个月膝关节活动度和肿胀度均明显优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健侧的本体感觉误差和被动感知阈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治疗后患侧本体感觉误差和被动感知阈明显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经前交叉韧带重建手术患者超早期行中医介入治疗可明显改善和恢复患者膝关节功能及本体感觉能力。  相似文献   

4.
目的:应用自体健侧腘绳肌腱重建患侧前交叉韧带的有效性及其优点,对术后积极的康复功能锻炼效果进行评价。方法:对所选60份病历进行关节活动度、Lysholm评分、关节稳定性检查,60例随机分为实验组和对照组各30例,分别应用健侧和患侧腘绳肌腱进行重建前交叉韧带,从而分析并探讨应用自体健侧腘绳肌腱治疗患侧前交叉韧带损伤并结合积极的康复训练后的治疗效果。结果:术后患者伤口均一期愈合。在10~12周内,实验组膝关节屈伸功能较对照组恢复快,组间比较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于12周后两组膝关节活动度基本相一致,组间比较无差异性。采用Lyshohn膝关节评分方法评估,实验组和对照组术后评分分别为92.32±8.25和90.12±7.86,与术前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组间比较无差异性。随访时实验组和对照组所有患者Lachman试验及Pivot shift检查均阴性。未有诉膝关节不稳或打软腿征象。结论:采用自体健侧腘绳肌腱对前交叉韧带损伤进行重建是一种积极有效地治疗方案;利用自体健侧腘绳肌腱重建前交叉韧带术后,有利于患侧膝关节早期恢复期其稳定性和活动度;早期积极的康复功能锻炼是前交叉韧带重建后较为有效的功能康复方式。  相似文献   

5.
目的:比较关节镜下前交叉韧带(ACL)保留残端重建术与不保留残端重建术治疗ACL损伤患者的效果。方法:选取60例ACL损伤患者为研究对象,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30例。观察组采用关节镜下保留残端重建术治疗,对照组采用关节镜下不保留残端重建术治疗,术后6个月,比较两组Lysholm膝关节功能评分、患侧膝关节被动活动觉察阈值、IKDC韧带分级、患侧膝关节位置感觉测定值(JPS)和并发症发生率。结果:术后6个月,两组Lysholm评分均高于术前,且观察组高于对照组,两组患侧膝关节被动活动觉察阈值均低于术前,且观察组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IKDC韧带分级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侧膝关节JPS均低于术前,且观察组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并发症发生率为16.67%,与对照组的23.33%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关节镜下ACL保留残端重建术治疗ACL损伤患者可提高Lysholm评分,改善IKDC韧带分级,以及降低膝关节被动活动觉察阈值和患侧膝关节JPS,优于不保留残端重建术治疗效果。  相似文献   

6.
目的观察运动疗法对前交叉韧带损伤患者本体感觉恢复的影响。方法将51例前交叉韧带重建术后的患者分为治疗组23例,观察组28例。两组患者均常规综合康复治疗,治疗组除基础康复训练外,在术后即接受运动疗法治疗。在术后6月、12月随访,记录Lysholm、本体感觉评分。结果 Lysholm评分两组无差异,治疗组患侧下肢本体觉测定较观察组有显著性差异。结论运动疗法对促进前交叉韧带重建术后患者的本体感觉恢复有显著作用。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膝关节交叉韧带重建术中,腓骨长肌腱与腘绳肌腱的应用效果比较。方法:选取我院因交叉韧带断裂行膝关节镜下取自体肌腱重建交叉韧带患者74例,其中32例采用腓骨长肌腱行重建术,42例采用腘绳肌腱行重建术,观测两组手术情况及Lysholm评分。结果:腓骨长肌腱组手术时间、引流量均少于腘绳肌腱组(P0.05);两组术后6个月,腓骨长肌腱组Lysholm评分结果高于腘绳肌腱组(P0.05)。结论:在膝关节交叉韧带重建术中,腓骨长肌腱操作更为简单,且疗效更佳。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前交叉韧带重建术后早期应用中医推拿手法的康复疗效。方法自2018年1月我院收治行单纯前交叉韧带重建术的患者30例随机分成两组,对照组15例行标准前交叉韧带重建术后康复治疗,包括肌肉锻炼与活动度练习;中医推拿组15例在标准的前交叉韧带重建术后康复治疗的基础上增加中医推拿手法,推拿手法自术后1周开始,持续四周;分别于术后1、3、6个月测量患肢膝关节活动度与大腿周径,术前与术后6个月采用Lysholm评分标准对患者膝关节功能进行评估,并对结果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两组患者术前术后Lysholm评分均有明显提升(P0.05),但二组之间无明显统计学差异(P0.05);中医推拿组术后1个月的患肢膝关节活动度与大腿周径均比对照组高,有明显统计学差异(P0.05),术后3、6个月患肢膝关节活动度与大腿周径无明显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前交叉韧带重建术后早期应用中医推拿手法可以有效的降低膝关节粘连的发生率,提升肌肉力量,加速前交叉韧带重建术后的康复过程。  相似文献   

9.
前交叉韧带重建术后运动康复临床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探讨前交叉韧带重建术后康复方法的安全性和有效性,力求确定一种有指导价值的康复方案.方法 选取前交叉韧带重建术后患者60例为研究对象.按照术后是否严格完成康复计划分为2组:康复训练组(40例)和对照组(20例).随访至术后1年,比较2组膝关节活动度、Lysholm评分、大腿肌肉放松和收缩状态、关节功能及稳定性等指标变化情况.结果 2组在住院时间、手术时间、关节腔穿刺治疗率等方面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1年康复组在膝关节活动度、大腿肌肉放松和收缩状态、Lysholm评分均明显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本康复方案对于前交叉韧带损伤术后功能的恢复安全有效,建议前交叉韧带损伤重建患者选用.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阶段性系统康复锻炼对关节镜下前交叉韧带重建术后的应用效果。方法将81例膝关节前交叉韧带损伤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对照组给予常规护理,观察组在对照组护理的基础上,给予阶段性系统康复锻炼指导,采用Lysholm评分和HSS评分以及患膝关节伸屈活动度评价两组患者患膝术前、术后不同时段膝关节功能,采用简明健康调查量表(SF-36)测评两组患者生活质量。结果两组患者术前各项评分无显著性差异(P0.01);术后1个月、5个月和1年随访,观察组各阶段膝关节功能恢复的有效率明显优于对照组,Lysholm评分和HSS评分与对照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膝关节伸屈活动度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观察组患者术后SF-36评分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阶段性系统康复锻炼护理干预对关节镜下前交叉韧带重建术后手术疗效的巩固、促进患者膝关节功能的恢复以及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有显著的影响  相似文献   

11.
目的:分析膝关节前交叉韧带(ACL)重建术后进行MRI-3D扫描的可行性。方法:回顾性分析2015年1-12月膝关节ACL损伤患者24例的临床资料,均行ACL重建术。均于术后12个月,进行MRI-2D和MRI-3D检查,比较患者手术前后的Lysholm评分、KT-1000测量的胫骨相对前移距离,比较患者MRI-2D和MRI-3D重建图像上Blumensaat角。结果:术后12个月膝关节Lysholm评分高于术前,且KT-1000测量结果小于术前,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MRI-3D和MRI-2D测量的患侧Blumensaat角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健侧Blumensaat角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且MRI-3D患侧与健侧Blumensaat角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而MRI-2D患侧与健侧Blumensaat角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MRI-3D较MRI-2D更有利于准确测量Blumensaat角,且ACL重建术后膝关节MRI-3D扫描可常规做术后复查的参考,有助于指导术中定位及术后评估。  相似文献   

12.
目的:分析探讨膝关节镜下行膝关节交叉韧带重建修复的临床效果,对同种异体肌腱重建和自体胭绳肌腱重建的临床特点进行总结。方法:选取2013年4月-2014年5月本院收治98例交叉韧带损伤患者作为研究对象,随机将其分成试验组和对照组,每组各49例,对照组患者在膝关节镜下采取同种异体肌腱重建术进行临床治疗,试验组在膝关节镜下采取自体胭绳肌腱重建术进行临床治疗,治疗结束后,对比分析两组患者的治疗效果和不良反应率。结果:试验组与对照组的Lysholm评分、大腿周径比值、跳跃指数等临床指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试验组治疗后的不良反应率低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膝关节镜下行同种异体肌腱重建术和自体胭绳肌腱重建术修复交叉韧带均具有显著的临床效果,但自体胭绳肌腱重建术的不良反应率低于同种异体肌腱重建术,具有较高的安全性,其临床价值更胜一筹,故可以大力推广和借鉴该模式。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前交叉韧带损伤术中保留残端在鞘内治疗的临床应用效果。方法:选择2017年7月-2018年9月本院关节外科收治的66例前交叉韧带损伤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分为观察组(n=33)与对照组(n=33),观察组患者实施ACL损伤术中保留残端在鞘内治疗,对照组患者实施ACL损伤术中不保留残端治疗,移植物均选用自体腘绳肌腱。比较两组临床疗效、手术前后膝关节Lysholm情况、膝关节稳定性改善情况及膝关节个体感觉。结果:观察组治疗总有效率(96.97%)高于对照组(78.79%),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术后3、6、9、12个月膝关节Lysholm评分均高于术前,且观察组均高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治疗后Lachman试验与轴移试验阳性率均低于治疗前,且观察组均低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术后6个月被动活动察觉阈值高于对照组,而被动角度实验数值低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ACL损伤术中保留残端在鞘内治疗前交叉韧带损伤,有助于恢复膝关节功能、改善膝关节稳定性及促进膝关节本体感觉恢复,可有效提升治疗有效率,临床应用效果显著,值得在临床中推广。  相似文献   

14.
目的分析PRP凝胶对膝关节韧带重建术的治疗效果。方法选取我院2016年1月~2017年1月收治的择期行膝关节韧带重建术的膝关节韧带损伤患者98例,根据患者入院顺序按随机数字表法将患者分为对照组与实验组,各49例。对照组接受常规膝关节韧带重建术治疗,实验组患者接受自体PRP联合膝关节韧带重建术治疗,对比两组患者术后膝关节功能改善情况。结果实验组术后3个月平均Lysholm评分为(72.33±10.58)分,高于对照组的(61.05±8.05)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术后3个月及12个月Lysholm评分与术前相比均显著升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实验组术后3个月平均IKDC评分为(68.25±10.78)分高于对照组的(60.20±9.85)分,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术后3个月及12个月IKDC评分比术前相比均显著升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实验组中前交叉韧带术前及术后IKDC评分与副韧带相比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前交叉韧带及副韧带术后3个月及12个月与术前比评分均显著升高(P0.05)。结论本研究结果显示,PRP凝胶应用于膝关节韧带重建术后可改善患者前交叉韧带、副韧带及膝关节的功能情况,对患者术后韧带功能恢复具有积极作用。  相似文献   

15.
【目的】观察针刺运动疗法对膝关节前交叉韧带(ACL)关节镜下重建术后肌肉力量康复的影响。【方法】将50例膝关节前交叉韧带重建术后的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各25例,对照组给予传统针刺疗法治疗;观察组在对照组治疗的基础上,给予针刺运动疗法治疗,每日1次,7 d为1个疗程,连续治疗2个疗程。治疗后,观察2组患者治疗前后膝关节主动最大屈曲度、Lysholm膝关节评分、国际膝关节文献委员会(IKDC)主观膝关节评分的变化情况,并比较2组患者治疗前后股四头肌总功值和平均功率的变化情况。【结果】(1)治疗后,2组患者膝关节主动最大屈曲度、Lysholm膝关节评分、IKDC主观膝关节评分均明显改善(P0.05),且观察组在改善膝关节主动最大屈曲度、Lysholm膝关节评分、IKDC主观膝关节评分方面均明显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2)治疗后,2组患者的股四头肌总功值(STW)和平均功率(AP)均明显改善(P0.05),且观察组在改善股四头肌总功值和平均功率方面均明显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针刺运动疗法治疗膝关节前交叉韧带关节镜下重建的术后患者,能够有效地改善膝关节运动功能,促进患者膝关节康复,防止下肢萎缩,提高患者的肌肉力量,疗效显著。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一指禅推法对促进后交叉韧带重建术后康复的临床疗效。方法:选取2021年3月-2022年5月滨州医学院附属医院收治的60例单纯后交叉韧带损伤患者,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将患者分成对照组(30例)和试验组(30例)。所有患者均行后交叉韧带重建手术。试验组术后康复应用一指禅推法联合常规康复治疗,对照组采用常规康复治疗。比较两组视觉模拟疼痛评分(VAS)、膝关节功能Lysholm评分、步态分析。结果:治疗后,两组患者的VAS评分、Lysholm评分、步态分析中的步频、患侧支撑相、健患侧支撑相比值均较治疗前改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试验组的VAS评分、Lysholm评分、步态分析中的步频、患侧支撑相、健患侧支撑相比值均优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一指禅推法联合常规康复治疗具有效促进后交叉韧带重建后运动功能恢复,提高患者的日常生活质量。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膝关节镜下采用两种自体材料重建前交叉韧带的临床效果。方法:对在我院自2011年12月-2013年1月接受治疗的62例单纯前交叉韧带损伤患者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将这些患者随机分为两组,一组为自体骨-髌韧带-骨组(A组),另一组为自体双股半腱肌腱股薄肌腱组(B组),每组31例。对这些患者进行关节镜下重建手术,比较两种自体材料重建前交叉韧带的临床效果,并对患者进行术侧与健侧大腿周径差距、髌股痛评分、Lysholm膝关节评分、国际膝关节文献委员会评分。结果:两组患者患侧与健侧比较伸膝受限<3°、与健侧比较屈曲受限<5°、Pivot Shift试验与Lachman试验阴性的患者比例差异无统计学意义,两组术侧与健侧大腿周径差距、髌股痛评分、Lysholm膝关节评分、国际膝关节文献委员会评分(关节活动水平正常或者接近正常)差异亦无统计学意义。结论:自体骨-髌韧带-骨组与双股半腱肌腱股薄肌腱组相比无论在临床疗效还是在评分上都有着明显的优势,值得在临床中推广使用。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关节镜下自体移植与同种异体移植重建膝关节前后交叉韧带的临床疗效差异。方法:选择2008年6月-2012年6月在本院进行关节镜下膝关节交叉韧带重建术的85例患者为研究对象,将其分为自体肌腱组和同种异体肌腱组。记录并比较两组患者的手术时间、住院时间及不良反应发生情况,统计术后1年Lysholm评分、Larson评分及国际膝关节评分委员会(IKDC)评分,评价关节功能。结果:所有患者均获随访,随访12~48个月。均未发生血管神经损伤,无感染、无植入物断裂。自体组患者手术时间较异体组长,住院时间较异体组短,两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01)。自体组与异体组患者Lysholm评分、Larson评分及IKDC评分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自体肌腱移植与同种异体肌腱移植在重建膝关节交叉韧带治疗效果中无明显差异。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关节镜下LASR人工韧带重建膝前交叉韧带的临床疗效。方法选取2014年6月至2016年6月期间在我院治疗的114例膝关节前交叉韧带损伤患者,并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对照组采用关节镜下自体肌腱移植治疗,观察组采用关节镜下LASR人工韧带重建膝前交叉韧带治疗,比较两组临床疗效和膝关节Lysholm评分。结果术后12个月随访,观察组总有效率为96.49%,明显高于对照组的80.7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治疗后Lysholm评分均较治疗前明显增高,且观察组治疗后Lysholm评分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关节镜下LASR人工韧带重建膝前交叉韧带有助于改善临床症状,疗效明显且能够降低并发症发病率,值得在临床工作中推广。  相似文献   

20.
目的:分析与探讨实施系统康复治疗对交叉韧带重建术后患者膝关节功能的影响。方法:选择经本院临床确诊后进行交叉韧带重建术的40例患者为临床研究对象,根据就诊顺序编号并按单双号分为两组,对照组(单号)20例给予传统康复治疗,试验组(双号)20例实施系统康复治疗。比较两组患者的Lysholm评分、IKDC评分、回访优良率及膝关节活动度。结果:试验组患者Lysholm评分、IKDC评分、回访优良率及膝关节活动度均优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将系统康复治疗应用于交叉韧带重建术后患者,疗效显著,回访优良率较高,有助于改善患者膝关节功能,增强其稳定性及活动度,促进其恢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