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247例血液病患者经验性抗感染治疗药物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分析某院血液内科住院患者抗感染药物应用情况,为血液病经验性抗感染治疗提供参考。方法采用回顾性分析方法,随机抽取247份血液内科出院患者病例,分析病原菌分布、经验性抗感染治疗及抗菌药物应用情况。结果血液内科住院患者中发热患者占27.1%,中性粒细胞减少患者占25.5%,行经验性抗感染治疗患者占91.3%;感染以革兰阴性菌为主,真菌感染率较高;抗感染治疗以头孢菌素类、喹诺酮类及抗真菌药物应用最多。结论血液病患者易发生院内感染,经验性抗感染治疗对疾病的控制非常重要,同时亦应加强细菌培养并根据药敏结果选择最佳治疗方案。  相似文献   

2.
目的:为正确制订抗真菌治疗策略,促进抗真菌药物的规范使用提供参考。方法:回顾性调查某"三甲"医院2013年5月-2014年5月138例使用抗真菌药物的血液病患者,收集相关信息并进行统计分析。结果:138例患者中侵袭性真菌病确诊3例(均为念珠菌感染),临床诊断6例,拟诊12例,未确定117例;真菌培养、真菌涂片镜检、(1,3)-β-D葡聚糖检测和半乳甘露聚糖检测的阳性率分别为15.3%、9.4%、6.4%和23.4%;共使用6种抗真菌药物,使用频率最高的为伏立康唑,其后依次为氟康唑、伊曲康唑、两性霉素B、卡泊芬净和米卡芬净;62.3%的患者单用1种抗真菌药物,15.9%的患者使用2种及以上抗真菌药物;平均用药疗程20.5 d(1~125 d);不合理用药表现为药物选择不恰当、给药剂量不合理、更换抗真菌药物依据不足。结论:该院抗真菌药物的应用基本符合指南要求,但仍存在抗真菌药物治疗疗程不足等问题。  相似文献   

3.
严红  赵海军 《安徽医药》2013,17(6):993-994
目的分析血液病患者医院感染的临床特点。方法对1年来该院血液科诊治的1 381例血液病住院患者中发生医院感染的162例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血液系统疾病的院内感染发生率为11.73%,其中急性白血病感染发生率最高(18.16%),其次是多发性骨髓瘤(16.66%)、淋巴瘤(13.88%);发生院内感染部位以呼吸道感染(包括上下呼吸道)为主共69例(42.59%),发生院内感染的病原菌以大肠埃希菌、铜绿假单胞菌等革兰阴性杆菌(G-)为主,有27株(占58.69%),其中多重耐药菌(MDRO)菌株有13株(占15.43%)。血液病发生院内感染与患者疾病类型、年龄、化疗后白细胞数量等因素具有直接相关性,且易出现MDRO感染。结论及时准确地确诊血液系统疾病的类型,积极治疗原发病,合理使用广谱抗菌药物及粒细胞集落刺激因子(G-CSF),在治疗期间医务人员要加强环境控制及感染源控制,是预防和降低血液病患者发生医院感染的主要措施。  相似文献   

4.
目的 探讨卡泊芬净联合其他抗真菌药物治疗恶性血液病患者中性粒细胞缺乏合并侵袭性真菌感染的有效性和安全性。方法 60例恶性血液病中性粒细胞缺乏合并侵袭性真菌感染患者,采用卡泊芬净联合其他抗真菌药物治疗。分析患者的临床资料[基础疾病治疗方式、是否首选、感染部位、可疑感染部位病原菌(曲霉属)]、治疗效果、卡泊芬净不良反应发生情况及临床表现。结果 60例患者中保守治疗10例,化疗及其他治疗50例;首选35例,其他药物治疗后换用25例;肺部感染32例,其他部位感染28例;感染部位病原菌(曲霉属)阳性38例,阴性22例。60例患者治疗显效50例,显效率为83.33%。60例患者中29例发生不良反应,不良反应发生率为48.33%(29/60),其中消化系统不良反应6例,代谢和营养异常7例,泌尿系统不良反应6例,输液反应5例,皮肤不良反应5例。患者不良反应程度比较轻,经有效治疗后,均有好转。结论 采用卡泊芬净联合其他抗真菌药物对恶性血液病患者中性粒细胞缺乏合并侵袭性真菌感染进行治疗,有效性和安全性比较高,可推广。  相似文献   

5.
目的:分析恶性血液病合并侵袭性真菌病(IFD)的临床特点、病原学分布、抗真菌用药及疗效,为临床诊治提供参考.方法:回顾性分析2013年1月至2016年1月在我院住院的97例恶性血液病合并IFD患者的临床资料,分析其病原学分布、感染部位、抗真菌药物的使用情况及治疗效果.结果:97例恶性血液病合并IFD患者中,主要基础疾病...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米卡芬净治疗老年恶性血液病患者合并侵袭性真菌感染(IFI)的疗效和安全性。方法回顾性分析2009.1~2012.9本院血液科接受米卡芬净治疗的恶性血液病合并IFI老年患者26例,观察其临床特征、疗效、副反应。结果 26例IFI患者中确诊4例,临床诊断12例,拟诊10例。米卡芬净治疗的有效率68.4%(13/19),其他抗真菌药物无效改为米卡芬净治疗的有效率为70%(7/10);开始治疗至停药后7d内患者的生存率为76.9%(20/26);治疗期间的退热率为100%,平均退热时间为4.5d;确诊和临床诊断的IFI患者在治疗结束时有效率达87.5%(14/16)。总的不良反应发生率为19.2%(5/26)。结论米卡芬净能高效、安全地治疗老年恶性血液病患者合并IFI。  相似文献   

7.
目的 :分析72例重症患者抗真菌治疗情况,从临床药学角度提出抗真菌治疗优化策略。方法 :采用回顾性研究方法,收集72例接受抗真菌治疗的重症患者的年龄、性别、急性生理与慢性健康评分、ICU在院时间、转归资料,统计分析抗真菌药物用法用量、病原学送检及培养结果、G试验/GM试验送检及结果、合并使用抗细菌药物等数据。结果:52例真菌培养结果报告为阳性,达侵袭性真菌病临床诊断标准,非无菌部位检出占84.93%(62/73),白色念珠菌占58.57%(41/70)。抗真菌治疗疗程(11.47±10.74) d,抗真菌治疗前已使用抗细菌药物(15.42±17.02) d。抗真菌药物单用率87.5%(63/72),单用氟康唑占52.78%(38/72)。抗真菌治疗合理率44.44%(32/72),40例不合理,其中24例存在1项不合理、16例存在2项不合理,不合理条目数总计56条。根据72例重症患者抗真菌治疗现状,从临床药学角度提出3点优化建议。结论:重症患者抗真菌治疗存在诊断困难、疗程偏短、药物用量不合理等问题,应遵循早期、足量、足疗程的原则制定个性化用药方案,且在治疗过程中应实施药学监护。  相似文献   

8.
王若伦  郭军 《医药导报》2003,22(7):493-494
目的:了解引起血液病的药物种类、频度及其他因素.方法:查阅1994~2001年6月《中国药学文摘》药物不良反应项下收载的文摘,收集资料较完整的药物致血液疾病的病例155例,进行统计和分析.结果:怀疑引起血液病的药物71种,其中抗微生物类药物62例(40.0%),解热镇痛类药物25例(16.1%),消化系统用药10例(6.5%),抗精神失常药及抗甲状腺药均为8例(5.2%);循环系统用药影响血液及造血系统药、免疫抑制药各7例(各4.5%),抗寄生虫病药2例(1.3%),其他类19例(12.2%);所致血液病分型以粒细胞减少最多,共50例(32.3%),其次为血小板减少,共47例(30.3%).结论:药源性血液病日见增多,最好定期做血常规监测,预防不良反应的发生.  相似文献   

9.
目的:分析医院妇科假丝酵母感染性阴道炎患者阴道分泌物中真菌的分布对临床治疗的影响。方法:抽取2017年—2019年间诊疗的假丝酵母感染性阴道炎患者96例临床资料,分析其阴道后穹窿分泌物中真菌的培养结果,以及不同年龄段患者真菌的分布情况与药敏试验结果。结果:96例假丝酵母感染性阴道炎患者年龄段的分布以22~50岁为主,而<22岁和>50岁年龄段的患者人数较少;96例患者中分离出假丝酵母74株,其中以白假丝酵母为最多占77.03%,其次为光滑假丝酵母和克柔假丝酵母分别占10.81%和6.76%,近平滑假丝酵母仅检出1株(占1.35%);白假丝酵母、克柔假丝酵母对常用的抗真菌药物均具有较低的耐药率(低于10.00%),而对两性霉素B的耐药率仅为0.00%;而光滑假丝酵母对益康唑、氟康唑、咪康唑的耐药率分别为62.50%、75.00%和75.00%,而对其他抗真菌药物的耐药率较低。结论:医院妇科诊疗患者的假丝酵母感染性阴道炎主要以白假丝酵母为最多,临床应根据药敏试验结果合理选用敏感率高的抗真菌药物治疗,以确保其临床疗效。  相似文献   

10.
目的:调查呼吸科患者抗真菌药的应用情况并初步评价用药的合理性。方法:采用回顾性调查方法,查阅患者的原始病历,根据合理用药指标,采用"限定日剂量"、"用药频度"、"药物利用指数"等分析评价用药情况。结果:使用抗真菌药的149例患者中,老年、使用广谱抗菌药物、合并糖尿病或进行呼吸道侵入操作的患者较多地使用了抗真菌药;白色念珠菌感染46例(92%);预防性用药103例(68%);使用的抗真菌药均为唑类抗真菌药的2个品种。氟康唑和伊曲康唑是常用的抗真菌药品种,DUI值分别为1.43和1.5;抗真菌药使用前后6例出现一过性的肝损害,1例肾损害。结论:呼吸科抗真菌药应用基本合理,但存在用药剂量偏大的情况,需进一步规范抗真菌药的应用,提高用药的安全性与合理性。  相似文献   

11.
目的了解重症肝炎患者院内感染念珠菌的种类及耐药情况.方法对126例从重症肝炎患者各类标本中分离的念珠菌进行鉴定、分类及药物敏感试验.结果白色念珠菌感染率最高(85.21%);各类念珠菌对两性霉素B的耐药性最低(2.4%),氟康唑次之,其它抗真菌药的耐药性较高(15.9%~34.9%).结论重症肝炎患者院内感染念珠菌以白色念珠菌为主,对各种抗真菌药均有一定的耐药性,合理使用抗生素和抗真菌药物十分重要.  相似文献   

12.
郑军 《中国药业》2013,22(10):85-87
目的分析医院感染现患率及抗菌药物的使用情况,为预防医院感染提供理论指导。方法调查人员采用床边调查与患者病例调查相结合的方法,统一填写调查表,对调查日2012年6月8日0:00至24:00全院所有住院患者的医院感染情况与抗菌药物的使用情况进行调查。结果调查当日全院住院病员623人,实查615人,实查率为98.72%;其中53例次发生院内感染,例次感染率8.62%;医院感染发病率高居前的科室分别是ICU、血液科、肾内科、肝胆外科、胸外科、神经外科;患者抗菌药物使用率46.18%,其中治疗使用134例(47.18%),预防使用122例(42.96%);治疗+预防28例(9.86%)。结论对医院感染现患率及抗菌药物的使用情况进行分析,能了解医院感染管理现状,发现存在的问题,采取及时的干预措施,有利于预防医院感染及合理使用抗菌药物。  相似文献   

13.
目的分析该院2007-2012年急性胰腺炎患者抗菌药物使用的合理性。方法选择该院急性胰腺炎患者258例,回顾性分析其抗菌药物的使用情况,采用限定日剂量(DDD)、用药频率(DDDs)、药物利用指数(DUI)评价药物使用的合理性。结果各类药DDDs与总DDDs比值排序最高为硝基咪唑类(29.61%),最低为抗真菌类(0.26%);DUI>1的药物共11种,头孢曲松/舒巴坦DUI最高,为2.00;药物以二联用药为主,占58.53%;抗菌药总平均使用时间为(8.0±5.5)d;药敏试验送检率为16.81%。结论该院急性胰腺炎患者抗菌药物的使用基本合理,但仍存在不合理用药现象,应加强管理,进一步提高合理使用率。  相似文献   

14.
目的:调查伊曲康唑在预防/治疗血液病患者侵袭性真菌病中的使用现状并开展合理性评价。方法:分析西安交通大学第二附属医院和延安大学附属医院血液科2014年10月至2015年9月伊曲康唑的使用情况,并调查使用伊曲康唑的患者病种、感染类型、疾病转归及抗菌药物使用情况,同时对适应证、用法用量、药物相互作用、不良反应等方面进行合理性评价。结果:伊曲康唑在血液病患者中的使用仅次于伏立康唑,占39.69%;患者疾病类型以急性白血病居多,占50.00%;肺部感染占首位,占57.81%;多合并使用多种广谱、强效抗菌药物。合理性评价结果显示适应证、用法用量、药物相互作用合理率分别为87.50%、96.09%和94.53%,总合理率为84.37%。结论:伊曲康唑在血液病患者中的使用较普遍,且仍然存在部分不合理现象。应注意加强侵袭性真菌感染诊断手段的应用,提高目标性抗真菌治疗的比例;同时使用过程中也应注意用法用量和药物相互作用等问题。  相似文献   

15.
目的 分析药品不良反应(ADR)情况,为加强医院ADR监测和临床安全用药提供参考。方法 收集2022年1—8月南京医科大学附属明基医院上报到国家ADR监测中心的ADR报告200例,采用Excel软件从ADR类型、患者基本情况、ADR涉及的药品类别、给药途径、ADR累及器官与系统、临床表现、ADR上报科室及上报人员身份等进行分析。结果 200例ADR报告中,一般ADR 125例(62.50%),严重ADR 67例(33.50%),新的ADR 8例(4.00%);涉及患者男103例(51.50%),女97例(48.50%);>60岁老年患者发生ADR较多(30.50%);抗感染药物导致的ADR最多(32.50%),其次为抗肿瘤药物(26.00%)。65例抗感染药物中,引起ADR最多的为头孢菌素类(43.08%),其次是喹诺酮类(30.77%);静脉给药发生ADR最多(71.50%);200例ADR报告中,ADR累及器官与系统以皮肤及其附件最为多见(31.50%),其次为神经系统及血液系统(15.50%);上报ADR排名前5位的科室为药学部、急诊科、呼吸与危重症医学科、肿瘤科、儿科。上...  相似文献   

16.
沈扬 《中国实用医药》2011,6(17):121-122
目的 进一步提高对恶性血液病合并真菌感染的认识,改进治疗措施,减少真菌感染率、死亡率,提高生存率.方法 分析住院的恶性血液病合并真菌感染患者30例的一般临床资料、微生物学检查及治疗情况.结果 真菌感染的发病率不断增高,病原菌以念珠菌为主,30例患者应用抗真菌药物后总有效率为61%,死亡率为40%.结论 真菌感染是恶性血液病患者化疗期间严重的并发症和主要的死亡原因之一,早期诊断及经验治疗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7.
目的:分析前列腺癌患者术后发生医院感染的病原菌分布与危险因素,为前列腺癌患者术后感染的防治提供参考。方法:选取2019年12月—2022年12月丰城市人民医院行手术治疗的82例前列腺癌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分析术后医院感染发生情况与病原菌分布特点,并通过多因素回归分析探究发生术后医院感染的危险因素。结果:82例前列腺癌患者中,23例发生医院感染(感染率为28.05%),其中尿路感染15例(占65.22%),呼吸系统感染6例(占26.09%),切口感染2例(占8.70%);23例医院感染患者标本中共培养出31株病原菌,其中革兰阴性菌21株(占67.74%),革兰阳性菌10株(占32.26%);合并糖尿病、未预防使用抗菌药物、前列腺体积≥45 cm3、术前导尿、手术时间≥1 h、留置尿管时间≥5 d、住院时间>7 d与患者发生医院感染相关(P<0.05);Logistic多因素分析结果显示,合并糖尿病(OR=3.019)、未预防使用抗菌药物(OR=1.937)、前列腺体积≥45 cm3(OR=2.694)、术前导尿(OR=2.162)、手...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新型抗真菌药硝酸舍他康唑的药理作用及治疗皮肤浅部真菌感染的疗效,以供临床参考。方法将我院2010年7月至2011年5月收治的体股藓患者64例、手足癣患者70例均随机分为两组。实验组给予新型抗真菌药硝酸舍他康唑治疗,对照组均给予联苯卡唑软膏治疗,比较两组患者的治疗效果,并将结果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体股藓患者中,实验组患者的总有效率为96.88%(31/32),对照组患者的总有效率为78.13%(25/32);手足癣患者中,实验组总有效率为100%(35/35),对照组总有效率为82.86%(29/35),实验组患者的治疗效果均优于对照组患者,P<0.05。结论采用新型抗真菌药物硝酸舍他康唑治疗体股藓和手足癣可取得较好的疗效,无不良反应,值得在临床推广使用。  相似文献   

19.
目的:分析广泛耐药鲍曼不动杆菌(extensively drug-resistant Acinetobacter baumannii,XDR-AB)肺部感染患者疾病转归的影响因素,并构建Logistic回归预测模型,为临床及早预测制定防治措施提供参考。方法:选取2017年2月—2020年12月平煤神马医疗集团总医院收治的120例XDR-AB肺部感染患者作为研究对象,采集患者的性别、年龄、诊断、并发症、住院时间、用药情况、检查指标、转归情况等信息,分析患者疾病转归的影响因素,并构建Logistic回归预测模型。结果:120例XDR-AB肺部感染患者中,治疗后存活68例(占56.67%)、病死52例(占43.33%);单因素分析结果显示,存活组患者入住ICU率、合并心功能不全率、合并呼吸衰竭率、联用抗真菌药物率、抗菌药物使用时间<6 d率、使用无创呼吸机率、有创通气率、留置胃管率、感染时最高体温<38.6℃均低于病死组(P<0.05);多因素分析结果显示,XDR-AB肺部感染与患者伴有心功能不全、联用抗真菌药物、有创通气间具有密切相关性(P<0.05),均为导致患者...  相似文献   

20.
蔡丽秋  杨丽雄 《海峡药学》2020,32(3):109-112
目的评价某医院住院患者伏立康唑的临床合理应用情况。方法利用医院HIS系统,调取2017年4月到2018年3月有使用伏立康唑的患者病历号,通过病历号查找电子病历系统中患者的相关信息。用Excel 2007记录相关情况并进行综合分析。结果共106例患者使用了伏立康唑,其中有97例进行病原微生物检查,共检出有真菌感染的患者76例(占71.70%)。有80例(占75.47%)进行真菌1,3-β-D葡聚糖检测(G试验),其中阳性30例(占37.50%);有34例(占32.08%)进行半乳甘露聚糖检测(GM试验),其中阳性14例(占41.18%)。有92例患者入院后和出院前均有进行血常规检查,白细胞(WBC)在治疗前后发生较明显的变化,说明患者的病情有明显好转。药品的使用以联合用药为主,其中,联合使用抗菌药物的有100例,联合使用糖皮质激素类药的有54例,联合使用其他抗真菌药物的有44例。共有不合理用药病历21份,占总病历数的19.81%。结论伏立康唑治疗肺曲霉菌感染疗效好,不良反应少,但临床应用仍存在一些不足,所以相关部门应引起重视,共同促进伏立康唑的安全、合理使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