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2 毫秒
1.
目的 探讨采用Achillon行微创缝合治疗急性跟腱断裂的临床疗效. 方法 2010年12月至2011年5月收治7例7足急性跟腱断裂患者,男5例,女2例;年龄21~53岁,平均34 2岁.均为闭合性损伤,受伤至手术时间为1~11 d,平均3.8d.手术切口在跟腱断裂处内侧行2.0~3.5 cm长切口,以Achillon插入行微创手术缝合跟腱断端.术后康复锻炼.结果 所有患者伤口均获Ⅰ期愈合,所有患者获5~11个月(平均7.2个月)随访.术后3个月时患者均正常下地负重,无再发跟腱断裂,美国足踝外科协会(AOFAS)踝与后足评分93.2分,患处疼痛的视觉模拟评分为1.2分.结论 对急性跟腱断裂采用Achillon行微创手术缝合具有损伤小,并发症少,恢复快等优点,是跟腱修复方法的较好选择.  相似文献   

2.
房燚  佟长贵  赵卓  童致虹 《中国骨伤》2023,36(8):773-776
目的:探讨带线锚钉微创治疗急性闭合性跟腱远端断裂的临床疗效。方法:自2019年7月至2021年3月,采用微创带线锚钉锁边缝合桥接修复技术治疗20例急性闭合性跟腱远端断裂患者,其中男18例,女2例;年龄19~52(40.0±9.0)岁。观察其并发症情况,并于术前和术后1年采用美国足踝外科协会踝与后足功能评分系统(American Orthopaedic Foot&Ankle Society,AOFAS)评价踝关节功能恢复情况。结果:所有患者获得随访,时间6~18(12.0±3.2)个月。所有患者切口Ⅰ期愈合,无感染及皮肤坏死发生,未出现腓肠神经损伤及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无足跟疼痛和跟腱再断裂发生,踝关节屈伸活动良好。AOFAS评分由术前的(59.0±4.3)分提高至术后1年的(95.1±2.6)分。结论:带线锚钉锁边缝合桥接修复急性闭合性跟腱远端断裂疗效确切,可降低跟腱再断裂、神经损伤、皮肤坏死等并发症,具有手术创伤小、吻合方法可靠、功能恢复好等优点,是治疗急性闭合性跟腱远端断裂的理想方法。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采用小切口非对端缝合器修复急性闭合性跟腱断裂的近期疗效。方法自行设计小切口非对端缝合器,并于2011年9月-2013年9月临床用于治疗22例符合选择标准的急性闭合性跟腱断裂患者。男16例,女6例;年龄22~55岁,平均32.6岁。左侧12例,右侧10例。致伤原因:运动伤16例,局部暴力致伤4例,高处坠落伤2例。MRI检查示跟腱远侧断端距跟骨结节距离40~70 mm,平均35 mm。受伤至手术时间0.5~7.0 d,平均4.2 d。术中于跟腱起点处作长约4 cm切口,置入小切口非对端缝合器夹持跟腱止点,引入2根不可吸收缝线将断端对合缝合。术后石膏托外固定6周。结果术后切口均Ⅰ期愈合,均未出现腓肠神经损伤、切口感染并发症。22例均获随访,随访时间8~14个月,平均11个月。术后8个月按Arner-Lindholm疗效评定标准:获优19例,良3例。随访期间均无跟腱再次断裂发生。结论采用小切口非对端缝合器修复急性闭合性跟腱断裂安全,术后患者可早期行功能锻炼,近期疗效满意。  相似文献   

4.
石波  李宗原 《中国骨伤》2015,28(9):820-823
目的:评价手术治疗急性闭合性跟腱断裂的切口新方案.方法:自2009年1月至2014年1月采用保留跟腱断端皮桥、2个微创切口手术治疗急性跟腱断裂21例,男16例,女5例;年龄21~57岁,平均44.3岁.观察术后并发症,测量术后1年踝关节运动范围、双侧小腿最大周径、跟腱断裂平面周径、恢复工作及伤前体育活动的时间,采用美国足与踝关节协会(AOFAS)踝与后足功能评分方法进行评分.结果:21例均获随访,时间6~36个月,平均14个月.切口均Ⅰ期愈合,无皮肤坏死、切口感染、深静脉血栓、再断裂等并发症,腓肠神经支配区皮肤感觉正常.术后1年AOFAS评分94.3±5.5较术前65.1±6.9提高(t=7.672,P=0.013);患足踝关节活动范围(55.4±6.5)°与健足(56.3±3.7)°差异无统计学意义(t=0.872,P=0.325).21例均恢复伤前工作与学习,恢复工作时间平均10周(6~15周);15例恢复伤前体育活动,恢复伤前体育活动时间平均21周(18~24周).小腿最大周径伤侧较对侧平均减少0.45 cm(0.3~0.8 cm),跟腱断裂平面周径伤侧较对侧平均增粗0.4 cm(0.2~0.7 cm).结论:采用2个微创切口技术保存跟腱及其断端皮桥区软组织血液供应,并发症少.  相似文献   

5.
汤明  李谓林  鲁齐林  王寒琪  孔长旺  徐峰  蔡贤华  魏世隽 《骨科》2019,10(3):173-178,183
目的 比较塑型卵圆钳经皮微创缝合技术和切开缝合技术治疗新鲜闭合性跟腱断裂的临床疗效。方法 回顾性研究自2014年1月至2016年10月收治的73例新鲜闭合性跟腱断裂病人,最终入组共70例,根据手术方式的不同分为两组:微创组(36例)借助自制的塑型卵圆钳,通过小切口经皮缝合修复跟腱;常规组(34例)采用常规跟腱内侧纵行切口,连续锁边缝合修复跟腱。记录两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术后并发症、恢复至伤前运动水平的时间、末次随访时的美国足踝外科医师协会(American Orthopedic Foot and Ankle Society, AOFAS)踝与后足功能评分,术后1年复查MRI评估跟腱修复状况。结果 两组病人获得16~44个月(平均30个月)随访,其中微创组手术时间为(45.34±6.73) min,术中出血量为(15.12±4.11) ml;常规组手术时间为(69.33±13.44) min,术中出血量为(25.47±7.19) ml,两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微创组2例病人切口延迟愈合,2例出现线结刺激症状,1例腓肠神经损伤,1例于术后半年外伤后再断裂;常规组3例伤口浅表感染,2例出现深部感染,无腓肠神经损伤及跟腱再断裂。末次随访AOFAS评分:微创组为(95.81±2.35)分,常规组为(93.61±4.83)分;微创组有29例病人(21.0±4.7)周(20~24周)恢复至伤前运动水平,常规组有26例(23.0±3.5)周(21~31周)恢复至伤前运动水平;上述指标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均>0.05)。术后1年MRI均显示跟腱连续性完整,未观察到跟腱囊性变。结论 自制塑型卵圆钳经皮缝合技术修复新鲜闭合性跟腱断裂手术时间短,术后恢复更快,且并不增加跟腱再断裂发生率。  相似文献   

6.
采用束间缝合法治疗急性跟腱断裂的疗效观察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目的 :观察采用束间缝合法治疗急性跟腱断裂的临床疗效。方法 :2013年4月至2015年1月治疗15例急性闭合性跟腱断裂病例,其中男12例,女3例,年龄27~56岁,平均37.5岁。患者入院后均采用束间缝合法修复跟腱,术后6周石膏制动,门诊随访指导功能锻炼。结果:所有例患者获得完整随访,时间9~17.5个月,平均13.5个月,按美国足踝外科协会(AOFAS)踝与后足评分评价疗效,术后6个月(93.3±3.5)分。患者完全负重活动时间平均1.6个月,返回至原工作岗位时间平均4.7个月。所有手术切口Ⅰ期愈合,无切口感染、切口皮缘坏死病例,无跟腱再次断裂,未出现腓肠神经损伤。结论:利用束间缝合法治疗急性跟腱断裂具有手术创伤小、手术时间短、跟腱吻合修复可靠、术后并发症少、跟腱功能恢复良好等优点,在急性跟腱断裂治疗中取得良好治疗效果,值得临床推广使用。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采用有限小切口行简易Krackow缝合法治疗急性闭合性跟腱断裂的临床疗效。方法 2013年10月—2016年7月,采用有限小切口行简易Krackow缝合法治疗25例急性闭合性跟腱断裂患者。男21例,女4例;年龄25~39岁,平均33.6岁。左侧15例,右侧10例。运动伤22例,摔伤3例。受伤至手术时间为3~7 d,平均4.4 d。Thompson征阳性、单足提踵不能。结果手术时间30~60 min,平均39.2 min。术后切口均Ⅰ期愈合,无切口感染、愈合不良等手术相关并发症发生,未见腓肠神经激惹症状发生。患者均获随访,随访时间9~20个月,平均14.2个月。术后9个月,美国矫形足踝协会(AOFAS)踝与后足评分为92~97分,平均94.9分;获优13例、良9例、可3例。踝关节活动范围为49~58°,平均53.7°。患者均可行单足提踵,随访期间无跟腱再断裂发生。结论有限小切口下行简易Krackow缝合法治疗急性闭合性跟腱断裂,具有创伤小、再断裂和腓肠神经损伤发生率低、关节功能恢复快等优点。  相似文献   

8.
目的 探讨应用小切口Kessler缝合法治疗新鲜闭合性跟腱断裂的临床疗效.方法2005年1月至2007年12月共收治37例新鲜闭合性跟腱断裂患者,男22例,女15例;年龄21~59岁,平均41.3岁.跟腱断裂部位:止点断裂8例,断端距止点<1.5 cm 5例,体部断裂20例,断端距止点3~6 cm 4例.37例患者均于伤后7 d内(平均4.6 d)采用小切口Kessler缝合法治疗,术后早期进行功能锻炼.根据Arner-Lindholm评分标准评定疗效.结果 37例患者术后获18~36个月(平均27个月)随访.术后无切口表浅或深部感染、皮缘坏死等并发症发生,无跟腱再断裂.术后疗效根据Arner-Lindholm评分标准评定:优30例,良7例,优良率为100%.结论应用小切口暴露方法修复新鲜跟腱断裂并结合早期功能锻炼可获得满意的临床疗效.  相似文献   

9.
目的评价采用ACHILLON经皮微创修复急性闭合性跟腱断裂的临床疗效。方法采用微创吻合技术修复跟腱急性闭合性跟腱断裂13例。结果平均手术时间(37.0±5.2)min,切口长度(2.3±0.4)cm,住院时间(5.0±2.5)d。13例获平均8.4个月随访。术后3个月平均AOFAS评分(96.9±7.1)分,与术前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 ACHILLON微创吻合技术是修复急性闭合性跟腱断裂的有效方法之一,具有操作简便、切口并发症少、术后功能好等优点。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应用新型小切口微创缝合技术治疗急性闭合性跟腱断裂的临床疗效。方法对2008年8月至2014年10月应用自行设计的微创缝合技术治疗的134例急性闭合性跟腱断裂患者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男130例,女4例;年龄18~52岁,平均37.4岁;左侧93例,右侧41例;受伤至手术时间为1~7d,平均2.5d。133例患者断裂部位分布在跟腱止点近端4.5—6.3cm,1例患者在1.2cm处。患足充分跖屈后,于断端凹陷中点做1.0—1.5cm的横行手术切口,手术钳腱周膜下钳夹梳理远近断端,根据MRI间接标定的腓肠神经走行位置确定安全穿刺点,在硬膜外穿刺针引导下远近端分别经皮交叉置入EthieonMB66不可吸收缝线,切口处打结,直视下消除两断端间隙达紧密接触。术后基于跟腱残端病理结果制定个体化康复方案。结果所有患者术后获8—48个月(平均19.6个月)随访。切口均获Ⅰ期愈合,无切口相关并发症发生;腓肠神经损伤3例;跟腱再断裂4例,其中3例接受再手术,1例选择保守治疗。根据美国足踝外科协会的踝一后足评分平均为99.6分,优133例,良1例,优良率为100%;根据Amer—Lindholm评定法:优99例,良34例,差1例,优良率为99.3%。结论应用新型小切口微创缝合技术治疗急性闭合性跟腱断裂操作简便、可靠,腱周血供损伤小,粘连轻,并发症少,运动功能恢复快,可以完全避免腓肠神经损伤,并最大程度防止再断裂的发生,值得推广。  相似文献   

11.
周琦  赵金坤  陆贝晨  戎国威 《骨科》2014,5(4):215-217
目的 探讨运用Achillon吻合器治疗新鲜闭合性跟腱断裂的临床疗效.方法 2010年9月至2013年3月,我院运用Achillon吻合器治疗新鲜闭合性跟腱断裂12例.结果 12例获得随访,随访时间8~18个月,平均12个月,按照Amer-Lindholm疗效评定标准,优10例(83.3%),良2例(16.7%);所有病例无伤口感染,未发生跟腱再次断裂.结论 运用Achillon吻合器治疗新鲜闭合性跟腱断裂,具有血运影响小、并发症少、术后功能恢复快等优点.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锚钉联合腓骨短肌腱加强跖肌腱覆盖治疗激素性跟腱断裂的临床疗效。方法:自2005年3月至2010年4月,采用锚钉联合腓骨短肌腱加强跖肌腱覆盖治疗激素性跟腱断裂患者10例,其中男8例,女2例;年龄21—68岁,平均(46.80±2.83)岁。术后观察并发症的情况,踝关节活动范围和末次随访患足连续的足跟抬起和单腿跳的个数。跟腱功能恢复情况根据美国足踝外科协会踝一后足评分(aoFAS)评分系统进行评估。结果:10例患者获得随访,平均随访时间为13.5个月(12—18个月)。伤口均Ⅰ期愈合,无伤口感染、跟腱再断裂及排斥反应等并发症发生。末次随访时患足踝关节活动范围(54.5±6.3)°,与健足(56.8±3.8)°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t=0.989,P=0.336);患足可进行10个连续的足跟抬起和单腿跳。术前AOFAS评分(67.3±7.6),与术后(95.5±7.6)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8.297,P-0.000),患足功能评分95.5±7.6,与健足98.5±6.3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t=0.961,P=0.349)。跟腱功能恢复情况:优9例,良1例。结论:锚钉联合腓骨短肌腱加强跖肌腱覆盖治疗激素性跟腱断裂手术操作简单、固定牢固、并发症少,是一种较可靠而有效的治疗方法。  相似文献   

13.
A retrospective comparison of three surgical procedures for the acute treatment of closed ruptures of the Achilles tendon is presented: 1) open repair, 2) a percutaneous technique, and 3) a combined mini-open and percutaneous technique. The authors compared the results of 52 tendon ruptures, including 15 open repairs, 15 percutaneous repairs, and 22 combined repairs, with minimal follow-up of 12 months. The authors evaluated the parameters of strength, performance, use of shoes, time of returning to work, range of ankle motion, calf circumference, pain, ability to perform 20 toe-raises on each side, and MRI findings. In comparison to the uninjured leg, the strength of the involved extremity was 74% in the patients with an open repair, 88% in patients with a percutaneous repair, and 92% in the combined mini-open and percutaneous procedure. The combined mini-open and percutaneous repair gave significantly better results than the other surgical procedures. On MRI, the area of the posterior calf of the injured leg, in comparison to the contralateral uninjured leg was 82% in open repair, 81% in the percutaneous procedure, and 91% in combined mini-open and percutaneous procedure. These differences were found to be statistically significant (p < .01). On the basis of their results, the authors prefer to perform the combined percutaneous and mini-open repair of Kakiuchi for the repair of acute Achilles tendon ruptures.  相似文献   

14.
15.
目的 :比较经腓骨骨折端辅助复位和经跟腱内侧辅助复位结合外后侧内固定治疗外后踝合并关节面压缩骨折的临床疗效。方法:自2012年1月至2015年1月,治疗外后踝合并关节面压缩骨折52例,采用经腓骨骨折段辅助复位内固定治疗24例(A组),男16例,女8例;年龄20~65岁,平均(35.2±6.4)岁;经跟腱内侧入路辅助复位内固定治疗28例(B组),其中男18例,女10例;年龄22~62岁,平均(36.4±4.8)岁。观察并比较两组患者的手术时间、出血量、切口长度、X线暴露次数及并发症发生情况,术后采用美国足踝外科协会踝-足(AOFAS)评分对两组患者的功能进行评价。结果:所有患者均获得随访,A组随访时间13~55个月,平均(27.5±2.5)个月;B组随访时间12~54个月,平均(28.5±2.4)个月。所有患者获得骨性愈合,愈合时间10~16周,平均12周。B组有2例出现切口感染,1例出现螺钉松动;A组无切口感染发生,1例出现螺钉松动。两组手术时间、出血量、X线暴露次数及并发症情况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两组踝关节AOFAS功能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与经跟腱内侧辅助复位相比,经腓骨骨折端辅助复位治疗外后踝合并关节面压缩骨折具有出血少、手术时间短、X线暴露次数少、踝关节功能恢复好的优点,特别在处理常规入路难以复位的嵌夹的后外侧关节面压缩骨块,优势明显。  相似文献   

16.
目的 比较跟腱断裂通道微创修复和传统开放切口直视下修复治疗新鲜闭合跟腱断裂的疗效.方法 将43例新鲜闭合跟腱断裂患者根据治疗方法 不同分为微创组(采用跟腱断裂通道微创修复术治疗,25例)和传统组(采用传统开放切口直视下修复术治疗,18例).比较两组切口长度、手术时间、切口愈合时间、术后并发症、疼痛评分及踝关节功能评分....  相似文献   

17.
杜俊锋  朱仰义 《中国骨伤》2015,28(5):450-453
目的:探讨拇长屈肌腱转位后应用挤压螺钉重建陈旧性KuwadaⅣ型跟腱断裂的临床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2010年9月至2012年6月,拇长屈肌腱转位后采用挤压螺钉固定重建26例陈旧性跟腱断裂患者的临床资料,其中男18例,女8例;年龄20~66岁,平均44.2岁。所有患者为单侧损伤。MRI显示跟腱断端距离为6.0~9.0 cm.观察术后并发症情况,并采用美国足踝外科协会(American Orthopaedic Foot and Ankle Society,AOFAS)踝与后足评分及Leppilahti跟腱修复评分进行评价疗效。结果:26例获得随访,时间18~68个月,平均30.4个月。术后无神经损伤及切口感染,所有患者切口Ⅰ期愈合。术后踝关节外形及功能恢复良好,AOFAS踝与后足评分由术前52.27±12.30提高至术后90.92±6.36(t=-18.26,P<0.05).Leppilahti跟腱修复评分术前34.23±12.86提高至术后90.00±5.10分(t=-22.67,P<0.05).结论:拇长屈肌腱转位后应用挤压螺钉固定来重建陈旧性KuwadaⅣ型跟腱断裂具有操作简单,术后恢复快、肌腱固定牢靠、并发症少的优点。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V-Y推进结合踇长屈肌腱转位修复Kuwad Ⅲ型慢性跟腱损伤的手术技巧和临床疗效。方法选择2012年2月-2014年2月收治的26例慢性跟腱断裂患者,其中男20例,女6例;年龄18~65岁,平均34.6岁,术中跟腱清创后腱缺损为3~5 cm。采用有限切开V-Y推进结合踇长屈肌腱转位进行治疗,记录损伤愈合时间及相关并发症,并比较术前与末次随访时美国骨科足踝外科协会后足评分、疼痛视觉模拟评分量表及Leppilahti跟腱修复评定标准评分,采用配对样本t检验。结果21例患者术后获12~26个月(平均16.4个月)门诊随访,5例失访。患者切口均一期愈合,无感染、神经损伤及跟腱再断等并发症发生。术后MRI示跟腱愈合时间平均为12周,挤压螺钉骨化时间平均为18个月。末次随访时,21例患者美国骨科足踝外科协会中足评分由术前平均(52.6±15.4)分上升至(96.8±2.5)分;疼痛视觉模拟评分量表评分由术前平均(5.71±1.56)分降低至(1.24±0.44)分;依据Leppilahti跟腱修复评分从术前(68.56±7.43)分提高到术后(92.58±5.1)分。以上项目术前与末次随访时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结论 V-Y推进结合踇长屈肌腱转位治疗慢性跟腱损伤较适合断端缺损在3~5 cm间的患者,该方法操作简单、并发症少,是一种安全、有效的手术选择。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