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7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2 毫秒
1.
目的 对70例先天性甲状腺功能减退症(CH)患儿的刺激性G蛋白α亚基(GNAS)基因和甲状腺素受体α(THRA)基因进行二代测序分析,并初步探讨GNAS和THRA基因突变型与CH患儿的临床表现型之间的关系。方法 选取70例通过新生儿筛查确诊为CH的患儿,采集外周血并进行DNA样本提取,利用二代测序技术对GNAS和THRA基因进行突变筛查,利用生物信息学软件分析基因突变的致病性。结果 70例CH患儿中,3例患儿(4%)检出9种GNAS基因的错义突变(包括3种已知基因突变和6种新突变),4例患儿检出同1种THRA基因多态c.508A > G(p.I170V)。经过生物信息学软件预测和ACMG/AMP指南分析发现2种GNAS基因突变[c.301C > T(p.R101C)、c.334G > A(p.E112K)]致病的可能性大。3例携带GNAS基因突变的患儿存在不同程度的甲状腺功能低下表现。结论 GNAS基因突变与CH的发病有关,患儿的临床表现存在较大的异质性;THRA基因突变可能与CH的发病无相关性。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甲状腺球蛋白(TG)增高的先天性甲状腺功能减退症(CH)家系的临床特征及TG基因变异特征。方法回顾分析1个TG增高的CH家系的临床及TG基因检测结果,并复习相关国内外文献。结果先证者,女,45日龄,生后黄疸消褪延迟伴便秘。甲状腺功能检测提示为CH,同时发现TG水平增高。基因检测结果显示患儿TG基因存在c.2149 C>T和c.5401+113 A>G的复合杂合变异;Sanger测序验证c.2149 C>T来源于父亲,c.5401+113 A>G来源于母亲,其哥哥携带c.5401+113A>G杂合变异。患儿哥哥及父母表型正常。c.2149C>T及c.5401+113A>G变异尚未见文献报道,根据美国遗传变异分类标准与指南分别为疑似致病变异及临床意义未明变异。结论确诊TG基因变异引起CH患者TG水平增高,并发现2个新的TG基因变异位点。  相似文献   

3.
Lü ZP  Li GH  Li WJ  Liu SG 《中华儿科杂志》2011,49(12):943-946
目的 研究暂时性先天性甲状腺功能减退伴甲状腺肿大患者DUOX2基因突变情况.方法 对5例暂时性甲状腺功能减低伴甲状腺肿大患者DUOX2基因的全部外显子进行基因突变筛查,基因突变类型和特点.结果 在1例先天性甲状腺功能减低症( Congenital Hypothyroidism,CH)患儿中发现DUOX2基因一个等位基因的杂合性突变,为第10外显子cDNA的1329位点发生C>T的突变(c.C1329T),导致第376密码子精氨酸突变为色氨酸(p.Arg376Trp).其他4例CH患儿均没有发现DUOX2基因突变.结论 在先天性甲状腺功能减退患儿中也发现了DUOX2基因的p.Arg376Trp突变,该突变的单个等位基因剂量的改变可能导致先天性甲状腺功能减退.  相似文献   

4.
目的 研究先天性甲状腺功能减退症(congenital hypothyroidism, CH)患儿DUOX2 基因突变类型和特点,并初步探讨基因型- 表现型的关系,为CH 患儿的基因诊断和基因治疗提供理论依据.方法 从10例CH 伴甲状腺肿大患儿外周血白细胞中提取基因组DNA,采用PCR 扩增和直接测序的方法对DUOX2 全部外显子进行基因突变检测.结果 在1 例患儿中发现DUOX2 基因第28 外显子cDNA 的3632 位点发生了G>A 的突变(c.G3632A),导致第1 211 密码子的精氨酸变为组氨酸(p.R1211H).在3 例患儿中发现DUOX2 基因第17 外显子cDNA 的2 033 位点发生了T>C 的突变(c.T2033C),导致第678 密码子的组氨酸变为精氨酸(p.H678R).此两种突变均为杂合型的错义突变.结论 CH 患儿存在DUOX2 基因杂合突变,该杂合突变可能引起蛋白质功能的改变从而导致CH;基因型与表现型的关系尚不明确,需要进一步的研究.  相似文献   

5.
目的 对铁粒幼红细胞贫血(SA)患儿的临床特征和基因突变谱进行分析,探讨目的基因捕获二代测序技术在SA患儿分子诊断中的临床应用价值,提高对SA的早期诊断和临床干预水平。方法 收集36例诊断为SA患儿的临床资料,采用目的基因捕获二代测序方法进行SA相关致病基因、与血红素合成及线粒体铁代谢有关的基因检测,分析基因型与临床表型的关系。结果 36例患儿中,32例为遗传性铁粒幼红细胞贫血(CSA),4例为骨髓增生异常综合征伴环形铁粒幼红细胞(MDS-RS)。共53%(19/36)患儿检测到CSA相关基因突变,其中ALAS2基因突变占47%(9/19),SLC25A38基因突变占21%(4/19),线粒体片段缺失占32%(6/19)。所有MDS-RS患儿均未检测到致病/可能致病性基因突变。89%(17/19)为已知致病突变,11%(2/19)为新变异。ALAS2基因新变异c.1153A > T (p.I385F)评级为"可能致病的"及SLC25A38基因新变异c.175C > T (p.Q59X)评级为"致病的"。结论 儿童CSA以ALAS2及SLC25A38基因突变为主,但线粒体基因片段缺失亦占有相当比例,对于婴儿期即出现的低增生性贫血,需考虑线粒体病的可能。  相似文献   

6.
目的应用靶向捕获二代测序技术检测原因不明矮小症致病基因,并分析其与临床表型的相关性。方法收集2007年至2015年在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瑞金医院儿内科就诊的临床诊断为原因不明矮小症77例患儿的临床资料。制备包括与生长相关的187个基因编码区序列的基因panel,对77例患儿进行二代测序,根据美国医学遗传学与基因组学学会(ACMG)指南评判变异位点,筛选出致病基因,并通过Sanger测序验证,分析患儿基因型和临床表型相关性。结果检测到5例存在致病性变异;1例存在可能致病性变异;1例变异意义不明确。这7种变异均为杂合。1例ACAN基因存在致病性变异p.D2407fs,表现为矮小及骨龄偏大;3例发现PTPN11基因存在已知致病性变异,分别为p.A72G、p.I282V和p.P491S,确诊为Noonan综合征;1例COL2A1基因存在已知致病性变异p.R904C,确诊为Stickler综合征;1例COMP基因存在可能致病性变异p.D401N,可造成多发性骨骺发育不良;1例为家族性矮小患儿,发现GHSR基因新发杂合变异p.S289Y,其骨龄发育落后,基因型与临床表型一致,目前评判意义不明确。结论发现ACAN基因杂合缺陷与骨龄发育超前的特发性矮小相关。COMP基因p.D401N变异,可能与多发性骨骺发育不良有关。GHSR基因新发杂合变异p.S289Y,可能导致矮小,须进一步功能实验验证。  相似文献   

7.
目的 探讨连云港地区新生儿先天性甲状腺功能减退症(CH)及苯丙酮尿症(PKU)发病及分布特征。方法 采集生后72h新生儿155091例足跟血于干血滤纸片上。PKU采用盖氏细菌抑制法测血苯丙氨酸(Phe)水平、CH采用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LISA)或时间分辨荧光免疫法(TRFIA)测促甲状腺素(TSH)作为筛查指标。结果 确诊CH患儿64例,发病率4.126/万(1:2423):经甲状腺核素显像41例,其中甲状腺异常23例(56%);64例分布在全市的4县3个城区的45个乡镇(街道),男女性别和城乡发病率均无差异(P均〉0.05),发现1对双胞胎CH患儿;确诊苯丙酮尿症患儿15例,发病率为0.967/万(1:10339):以上患儿父母未见近亲结婚和显性遗传家族史,母孕期正常,经干预治疗,患儿身体和智力发育与同龄儿比较无显著差异。结论 CH、PKU在连云港地区呈散发性分布,进行新生儿筛查是发现CH、PKU的唯一有效手段。  相似文献   

8.
目的 探讨早发型腓骨肌萎缩症(CMT)的临床特征及遗传变异分析。方法 以临床诊断为早发型CMT的患儿为研究对象,收集相关临床资料,进行肌电图及CMT相关基因检测并分析。结果 早发型CMT病例共13例,男9例(69%),女4例(31%),平均就诊年龄4.0±2.1岁,其中12例(92%)患儿起病年龄 < 2岁。9例(69%)诊断为CMT1型(其中Dejerine-Sottas综合征6人),1例(8%)为中间型,3例(23%)为CMT2型。13例患儿的基因检测结果显示6例(46%)患儿存在外周髓鞘蛋白22(PMP22)基因重复突变、3例(23%)髓鞘蛋白零(MPZ)基因插入突变及点突变、3例(23%)线粒体融合蛋白2(MFN2)基因点突变、1例(8%)人轻肽神经丝蛋白(NEFL)基因点突变,其中11例(85%)为已知致病突变,2例(15%)为新变异。MPZ基因新变异c.394C > G(p.P132A)评级为"可能致病的"及MFN2基因新变异c.326A > G(p.K109R)评级为"致病的"。结论 早发型CMT以PMP22基因重复突变及MPZ基因突变为主,临床分型以CMT1型为主,其中Dejerine-Sottas综合征占有相当比例。  相似文献   

9.
目的 探讨伴髓系恶性转化的Shwachman-Diamond综合征(SDS)患儿的临床特征及基因突变情况。方法 采用二代测序方法检测11例伴髓系恶性转化的SDS患儿的基因突变情况,分析患儿的临床特征和基因突变谱。结果 11例SDS患儿中,9例(82%)表现为儿童难治性血细胞减少(RCC),1例(9%)为骨髓增生异常综合征(MDS)伴原始细胞增多(MDS-EB),1例(9%)为急性髓系白血病伴MDS相关改变(AML-MRC)。发生髓系恶性转化的中位年龄为48个月(范围:7个月~14岁)。5例(45%)患儿表现为单纯的血液系统异常。所有患儿均检测到SBDS基因突变,常见的突变形式为c.258+2T > C纯合突变(5例,45%)和c.184A > T+c.258+2T > C复合杂合突变(3例,27%)。SBDS基因新变异c.634_635insAACATACCTGT+c.637_638delGA和c.8T > C分别评级为"致病的"和"可能致病的"。转化为RCC和MDS-EB/AML-MRC的患儿3年预期总体生存率分别为100%、0%(P=0.001)。结论 SDS患儿可能以血液系统症状为唯一表现,临床应引起重视。恶性转化的类型与预后相关。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促甲状腺激素受体(TSHR)基因在先天性原发性甲状腺功能减低症(甲低)病因学中的地位。方法对50例先天性甲状腺功能减低症患者,从外周血白细胞中提取基因组DNA,采用PCR-SSCP方法对TSHR基因外显子10、6、1进行分析。结果在TSHR基因外显子10、6、1中未发现突变。结论已发现的TSHR基因编码区的结构改变,在中国人甲低的病因学中可能不具有重要地位。  相似文献   

11.
目的 对肥胖儿童中黑皮素4 受体(MC4R)基因编码区进行突变位点筛查,研究其与肥胖相关指标的关系,并对突变可能造成的基因功能改变进行预测。方法 选择北京市160 例7~18 岁重度肥胖和100 例体重正常的儿童青少年,进行身体测量和血生化指标检测。使用PCR、单链构象多态性和测序方法进行MC4R基因编码区筛查。使用生物信息学网络数据库对筛出的突变进行功能预测。结果 肥胖儿童中筛出杂合子错义突变3 例(Val95Ile、Val166Ile、Val179Ala);在对照组中筛出杂合子错义突变1 例(Met218Thr);Val103Ile变异在肥胖组和对照组中分别有 7 例(4.4%)和6 例(6.0%)(P>0.05)。其中肥胖组中筛出的Val179Ala 为首次发现的杂合子突变。携带Val95Ile、Val166Ile 或Val179Ala 突变的3 例肥胖儿童与未携带这3 个突变的其他157 例肥胖儿童的BMI、体重、腰围、臀围、血脂指标、血糖和脂肪百分比的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对筛出的突变进行功能预测,发现上述5 个变异均可能对蛋白质功能产生影响。结论 在肥胖儿童MC4R 基因编码区共发现5 个变异,其中Val179Ala 为首次发现的新突变;功能预测发现这5 个变异均可能对蛋白质的功能造成影响。  相似文献   

12.
目的 探讨宁夏地区苯丙酮尿症(PKU)患儿苯丙氨酸羟化酶(PAH)基因外显子7 突变类型及频率,为该地区PKU 的基因诊断和产前诊断提供依据。方法 应用PCR 产物直接测序方法,对宁夏73 例经典型PKU 患儿(回族39 例,汉族34 例)的146 个PAH 等位基因外显子7 及其旁侧内含子区域进行序列分析。结果 共检测出6 种突变基因型,分别是R243Q(14.4%)、R241C(6.8%)、IVS7+2T → A(2.7%)、L255S(0.7%)、G247V(0.7%)和G247R(0.7%)。外显子7 突变基因总频率为26.0%(38/146),包括错义突变和剪接位点突变两种。回族患儿R241C 等位基因突变检出率高于汉族(10% vs 3%,P<0.05)。结论 宁夏地区PKU 患儿PAH 基因外显子7 突变频率最高的是R243Q,其次为R241C;回族和汉族PKU 患儿R241C 等位基因突变率不同。  相似文献   

13.
目的了解穿孔素基因(PRF1)多态性在噬血细胞综合征(HLH)患儿中的分布情况,探讨PRF1基因多态性与HLH是否存在易感相关性。方法收集2009年1月至2013年12月确诊为HLH的48例患儿(HLH组)及100名健康体检儿童(对照组)的临床资料,应用聚合酶链反应(PCR)结合直接测序方法对两组患儿的PRF1基因编码区(包括3个外显子和2个内含子)进行基因多态性位点筛查。结果 48例HLH患儿中,在PRF1基因编码序列中共发现3个SNP位点,而在非编码序列中共发现7个SNP位点;PRF1基因非编码序列中还有2个SNP位点rs10999426和rs10999427分别仅在5例对照组儿童中发现(5%);以上12个SNP位点在HLH组和对照组中的基因型及等位基因频率分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连锁不平衡分析提示rs10999426和rs10999427紧密连锁(D=1,r2=1),但上述2个位点构建的A-T单体型在HLH组和对照组中的分布频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PRF1基因多态性与HLH发病存在易感相关性的可能性不大;rs10999426和rs10999427存在连锁不平衡关系,其构建的A-T单体型虽仅在对照组中发现,但发生率低,可能不是家族性HLH的保护性因素。  相似文献   

14.
目的 探讨STXBP1 基因突变与不明原因新生儿难治性惊厥的关系。方法 应用直接测序法对11 例原因不明的新生儿难治性惊厥患儿进行STXBP1 编码区的突变检测。结果 11 例患儿中,1 例检测到STXBP1 基因突变。突变类型为错义突变,突变位点c.1439C>T(p.P480L)。结论 在新生儿难治性惊厥患儿中,可检测到STXBP1 基因突变,为该类疾病的深入研究提供了新的思路。  相似文献   

15.
目的研究丙酮酸脱氢酶缺乏症发病分子遗传学机制,从基因水平诊断丙酮酸脱氢酶缺乏症,为遗传咨询和产前基因诊断提供依据。方法对临床表现及实验室检查符合丙酮酸脱氢酶缺乏症的1例患儿采用PCR法对PDHA1基因的11个外显子及外显子交界区进行扩增,并通过对扩增产物直接测序检测突变。采用生物信息学方法对新突变进行氨基酸保守型分析,预测蛋白二、三级结构,鉴定其致病性。结果先症者PDHA1基因第11外显子出现小片段重复突变,即c.1111_1158dup48bp,为新发突变。50例正常对照直接测序均未检测到c.1111_1158dup48bp突变。蛋白质二级、三级结构预测结果显示:新突变c.1111_1158dup48bp引起Ser371_Phe386的16个氨基酸重复,导致蛋白质二、三级结构发生明显变化,而正常对照无此变化。结论 PDHA1基因c.1111_1158dup48bp重复突变不是多态性变异,可能是一种新的致病性突变,导致丙酮酸脱氢酶缺乏症的发病。  相似文献   

16.
目的 探讨儿童朗格汉斯细胞组织细胞增生症(LCH)的BRAF-V600E基因突变的意义。方法 采用实时荧光定量PCR技术检测26例儿童LCH患儿石蜡包埋组织样本中的BRAF-V600E基因突变情况,并回顾性分析BRAF-V600E基因突变与临床特征及预后的关系。结果 25例患儿接受正规化疗,2年总生存率(OS)及无事件生存率(EFS)分别为100%、88%。70%(18/26)的病理标本来自骨组织,BRAF-V600E基因突变阳性率达50%(13/26)。BRAF-V600E基因突变与LCH患儿年龄、性别、受累器官、临床分类、早期治疗效果、复发情况以及2年OS及EFS均无相关性(P > 0.05),但与LCH的临床分组相关(P < 0.05)。结论 LCH患儿总体生存率较高,BRAF-V600E基因突变发生率高,BRAF-V600E基因突变与LCH临床分组相关。  相似文献   

17.
目的 对幼年型粒单核细胞白血病(JMML)患儿进行临床及基因学特点分析,探讨基因型与预后的关系。方法 收集15例临床诊断JMML患儿的临床资料,采用二代测序方法进行JMML常见突变基因检测。结果 15例JMML患儿中男女比例为6.5:1,发病年龄为19(2~67)月,11例(73%)患儿为4岁以内发病,首发症状以腹胀、发热多见,所有患儿均有肝脾及浅表淋巴结肿大,外周血单核细胞均 > 1.0×109/L、外周血涂片幼稚细胞比例1%~7%、骨髓原始细胞+幼稚细胞均 < 20%、骨髓原始单核+幼稚单核细胞1%~10%。10例(67%)患儿的血红蛋白F(HbF)高于相应年龄正常值,最高62.5%。15例患儿均未见Ph染色体,其中1例存在7号染色体缺失。15例患儿BCR/ABL融合基因均阴性,5例(33%)检测到PTPN11基因突变,4例(27%)NF1基因突变,3例(20%)CBL基因突变,3例(20%)RAS基因突变。除1例行造血干细胞移植外,其余均未予规律化疗。15例JMML患儿的随访时间为18(1~48)个月,死亡8例(其中4例为PTPN11基因突变患儿,3例为NF1基因突变患儿,1例为RAS基因突变患儿),存活7例。存在PTPN11基因突变的患儿预后最差,病死率最高。CBL及NRAS基因突变的患儿预后相对较好。HbF水平与生存期呈负相关(rs=-7.21,P=0.002)。结论 JMML患儿基因突变类型与预后相关,存在PTPN11基因突变的预后最差,具有CBL及NRAS基因突变的患儿预后较好。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