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目的查询古典医籍中小儿疳证方剂载录情况,对所载方剂进行梳理,并建立古代文献数据库,总结古籍中小儿疳证载方特点。方法电子检索5版《中华医典》中关于小儿疳证治疗方法的历代中医著作并建立古代文献数据库,从所记载的书籍、方剂等方面进行数据统计。结果从1156种古典书籍中检索出记载疳证治疗的专著有63本,共载方479首,载方数量由高到低排名前6名的专著为:《幼幼新书》、《诚求集》、《幼科证治准绳》、《幼科发挥》、《儿科要略》、《保婴撮要》。专著中所载方剂排名前6名,频率由高到低分别为:集圣丸、肥儿丸、芦荟丸、使君子丸、五疳丸、神效换肌丸。结论小儿疳证治法治疗最为详实的属儿科专著,其中《幼幼新书》为载方数量最多的古籍;历代医家临床应用较多方剂主要为集圣丸、肥儿丸、芦荟丸等。  相似文献   

2.
疳证为古代儿科四大证之一,多见于断乳后致5岁左右的小儿。临床常以腹泻、腹胀、赢瘦或浮肿为主症。《医宗金鉴·疳证总括》指出:“大人为痨小儿疳,乳食伤脾是病源。”笔者集临床验案,总结从脾论治八法如后: 一、补脾益气:主治症见面色(白光)白少华、肌肤甲错、周身浮肿、纳呆、腹胀、腹泻、溲清长,或兼咳嗽、气喘。舌淡、苔薄白,脉濡大或指纹沉滞。证属脾虚及肺,脾肺气亏之  相似文献   

3.
小儿疳证 治分阴阳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小儿疳证的关键在脾胃,宋代著名儿科医家钱仲阳在《小儿药证直诀》中明确指出:"诸疳皆脾胃病亡津液之所作"。首次把小儿疳证的病因病机归结到脾胃,这一精辟理论加上他所创制的益黄散、七味白术散等有效方剂,为后世治疗小儿疳证注重脾胃开创了先例。金元医家李东垣倡导扶脾阳法治疗脾胃病,他根据《内经》"劳者温之"、"损者益之"的治疗原则,师承张元素"养胃气,调气机升降"的治疗经验,强调补中、升阳、益气三法,创立名方补中益气汤,善用参、芪等温补脾胃的药物,以扶助脾阳的升发,对小儿疳证的治疗大有帮助。至清代名医叶天士,依据…  相似文献   

4.
王媛媛  李程  徐雯 《新中医》2023,55(5):213-218
目的:梳理及归纳钱乙对疳证的认识,分析钱乙治疗小儿疳证的方剂,总结其用药规律,归纳总结其学术思想。方法:阅读《小儿药证直诀》,梳理及归纳钱乙对疳证的认识,从病因、病机、分类、临床表现、辨证论治等方面进行阐述。筛选治疗小儿疳证的方剂,运用古今医案云平台(ckcest.cn)软件统计分析方药中药物出现的频率、四气、五味、归经等资料。结果:钱乙认为疳证主要病因为误治、吐泻病久失治、饮食不节及食积病癖日久不治四类;主要病机有脾胃虚弱、津液耗伤;并将疳证分为心疳、肝疳、脾疳、肺疳、肾疳,除五疳外还有内疳、外疳、筋疳、骨疳、惊疳、疳疮等,还描述了各型的症状表现。其认为疳证的辨证论治应根据五脏所属补其母,辨冷热肥瘦选方,辨新久用药。34首治疗疳证的方剂中,共涉及93种药物。使用频率最高的药物依次为黄连、麝香、巴豆、木香、轻粉、胡黄连、青黛、朱砂、干蟾、冰片、甘草,其中核心药物为黄连、胡黄连、麝香。以五味分析,辛味药出现74次,占比38.14%;苦味药出现68次,占比35.05%;甘味药出现38次,占比19.59%。所用中药的四气属性,以性寒与性温的药物最多。其中寒性药物合计出现57次,占比29.38...  相似文献   

5.
<正> 小儿疳是儿科四大证之一。外形干瘦,气血不荣,腹部胀大,形体虚惫,甚则青筋暴露,为其临床特征。治疗本病以调理脾胃为主,已为医界所共识,无庸多议。但是,脾阴不足在疳病辨证中的重要位置,则尚未引起广泛的重视。清代儿科名著《幼幼集成》,在“诸疳证治”中,曾提出“初病者以集圣丸为主,久病但以肥儿丸调之”,没有论及滋养脾阴。至今,对这一证治论述仍然不多。临床  相似文献   

6.
钱乙,字仲阳,宋代名医,精儿科,著有《小儿药证直诀》三卷,上卷记载脉证治法,中卷记载23个病症的临床治验,下卷则详载各种方药的用途。钱氏注意掌握小儿生理和病理的特点,认为小儿的生理特点是“肌骨嫩怯”脏腑柔弱”“五脏六腑成而未全、全而未壮”。其病理特点是“易虚易实,易寒易热”。在治疗上十分注意根据生理病理特点辨别寒热虚实,提倡以“柔润”为原则,力戒妄攻误下和“蛮补”。他强调误下太过可致疳病,如“小儿之脏腑柔弱,不可痛击,大下必亡津液而成疳”,认为若有非下不可之证时,亦必“量其大小虚实而下之,则不至为疳也”。小儿脏腑柔弱,治病用药不可过寒过  相似文献   

7.
目的 基于关联规则挖掘技术分析小儿疳证食疗方的常用食物及其调治规律。方法 提取《中国药膳大辞典》《中医方剂大辞典》《中医食疗方全录》收录的调治小儿疳证食疗方的组成、性味归经、主治病证等信息。采用Excel 2016软件对食疗方剂型、常用食物、主治证候和食疗方中常用食物的四性、五味、归经进行频次分析;采用SPSS Modeler 18.3软件Apriori模型对食疗方中常用食物进行关联规则分析。结果 共纳入食疗方69首,涉及16种剂型,其中粥剂最多(占27.54%),其次为汤剂(占24.64%);包含69种食物,其中最常用的食物为粳米(占10.71%),其次为鸡内金(占7.14%)、白砂糖(占7.14%)。69种食物中,四性以平性为主(占57.99%),五味以甘味为主(占83.61%),归经以脾经(占35.75%)、胃经(占19.96)为主。食疗方主治证候以疳气为主(占63.77%),其次为疳积(占36.23%)。治疗小儿疳气配伍意义较强的食物有白扁豆与山药,粳米、白扁豆与山药,茯苓与山药;治疗小儿疳积配伍意义较强的食物有白砂糖与鸡内金、麦芽与鸡内金。结论 小儿疳证食疗方多以健脾助运为主...  相似文献   

8.
疳证是一种慢性营养障碍,影响生长发育,危害儿童健康的慢性病证。祖国医学儿科著作对于疳证的论述内容甚为丰富,但是,对疳证证治分类却有许多不同看法。江老通过多年实践提出:疳证可划分为疳气、疳积、干疳三大类型。现就此介绍于下: 诸疳归为三证疳证的记载,首见于隋代《诸病源候论》,谓:“蒸盛过伤,内则变为疳,食人五脏。”明确疳证为一种内伤虚证。宋代《小儿药证直诀》云:“疳皆脾胃病,亡津液之所作也。”进一步确立了疳证的病理机转主要为脾胃受损,津液内耗,运化失职,机体失养。后代对于疳证的认识,皆据此立论。  相似文献   

9.
疳证,乃是小儿长(?)营养障碍所致,其总病机为“先天不足,后天失调。”斯固然是理但笔者从临床体会到,疳证病机始终尚贯穿着兼挟,“火热”致病。1 从小儿生理、病理特点认识小儿生机蓬勃,发育迅速,为“纯阳之体”。其五脏生理特点是:两有余(心、肝有余),三不足(肺、脾、肾下足)。“肝常有余”,肝气汪兴,“气有余,便是火”,故小儿任性从事,易怒善哭。“脾常不足”。易伤食积滞,积郁化热,则常见积热内伤之证,可见小儿多般属火热之体。2 从疳证的发病季节、地区认识疳证一  相似文献   

10.
现代社会的物质、生活水平不断提高,但在儿童保健门诊中小儿食积、疳证等脾胃病却屡见不鲜。食积,又称积、积滞,《诸病源候论.小儿杂病诸候》中所记载的"宿食不消候"、"伤饱候"是本病的最早记载。其是由乳食喂养不当,停积脾胃,运化失健引起的一种病证,以不思乳食,腹胀嗳腐,大便不调为特点。多见于婴幼儿,若积久不消,迁徙失治,可转化成疳。西医称消化不良,治疗多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析钱乙有关小儿疳证论治的学术思想。方法:搜集并整理钱乙关于小儿疳证的论述及理法方药,探析其学术内涵。结果:钱氏立脾胃亡津之病机,揭示了疳证本质是"亡津液",开扶脾养胃法先河,指出治初病侧重养胃阴,疗久疾功擅扶脾阳。并创制治疳证初病而设之白术散及疳证后期之益黄散(又名补脾散)。结论:钱乙论治小儿疳证,分析综合,权衡利弊,审慎地制方遣药,为后世儿科临床的理法方药确立了规范楷模。  相似文献   

12.
疳病.自古代以来被中医列为儿科四大证之一,足见其发病之多.危害之烈。到现代随着人们生活水平和科学知识水平提高,此病在我国虽已逐渐减少.但在较贫困地区和科学育儿知识尚缺乏的人群中,本病还不难见到。因此,对其进行研究仍有必要。《本草纲目》对癌病一证有着非常精辟的论述,现就笔者的粗浅理解作一简单整理,以供同道参考。1《本草纲目》所提到的疽病的名称:《本草纲目胜《诸疳·虚热有虫》一节中所提到的各类癌病名称有:五府、唐痢、府热、肥热疳、无辜闪癖瘰疬、疳气、疳瘦、久疳、大腹疳、寒疳、无辜疳疾、虫疳、脑疳、病…  相似文献   

13.
梅花针叩刺治疗小儿疳证64例李景巍凌云县下甲方卫生院533101广西凌云县下甲方分州2号关键词小儿疳证;梅花针;针炙疗法近几年来,笔者在临床工作中,从捏脊疗法中得到启示,采用梅花针叩刺“背脊腧穴”的方法治疗小儿疳证64例,疗效较满意。1临床资料64例...  相似文献   

14.
小儿“疳积”分为“积滞”和“疳证”两类,包括西医学上的消化不良、营养不良、贫血、维生素缺乏以及寄生虫病等。积滞为病的早期,是疳症的前奏,以实为主。疳症是病的后期,以虚为主。随着社会普遍的生活质量、医疗技术的改变和提高,疳症已经罕见了,在此笔者通过按压耳穴结合推拿治疗小儿疳积35例,取得了满意疗效,现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15.
清代著名革新派医家王清任,所著《医林改错》一书,除“记脏腑”,论内妇科病外,对儿科重证,亦有专论。其论病,多发前人之未发;其论治,多补后世之未备。故择其要,略予阐发。1 开逐瘀治疳之先河自钱乙提出“疳皆脾胃病,亡津液之所作也”(《小儿药证直诀》)后,后世医家多将疳证的病机,统归于“脾家一脏”,治以调理脾胃为主。以为“脾家病去,则余脏皆安”(《幼科证治准绳》)。王氏敢于疑古,敢于突破前人疳证学说的狭隘框架,大胆提出疳积  相似文献   

16.
《小儿药证直诀》记载了北宋儿科医家钱乙诊治儿科病的经验,其中钱乙有关小儿惊风的理论对后世中医儿科临床具有深远的指导意义。现着重以五脏理论为切入点,将散在于《小儿药证直诀》中有关钱乙对小儿惊风的辨证论治理论进行系统整理,详细的总结惊风的病因病机、辨证、治则治法、所用相关方剂及病案分析,以期更好的指导临床。  相似文献   

17.
割治法是一种传统的治病方法,在小儿疳证中常为医者所用。笔者多年来,割治鱼际穴兼服中药健脾消疳汤(自拟方)治疗本病,疗效尚属满意,现将临床资料较全,经随访及系统观察的120例总结如下。  相似文献   

18.
由于膳食结构的改变和社会因素的影响,疳证在现代社会中有所增加并以新的证候出现。其病因病机多种多样,与古代认识迥异;加之,结合现代医学蛋白质-能量营养不良、维生素营养障碍、微量元素缺乏和寄生虫病等相关疾病研究,疳证的治法方药日渐成熟。区别古今异同,从对疾病的认识、病因病机的差异与联系以及"脾阴不足"新论入手,治以滋阴濡脾为法,方循三才封髓丹加减,探讨治疗小儿疳证的临床新思路与方法。  相似文献   

19.
感冒是小儿常见疾病,常兼夹饮食异常、呕吐、泄泻、痰喘、湿邪和惊。正如张介宾在《景岳全书·小儿则》中说:"盖小儿之病,非外感风寒,则内伤饮食,以至惊风吐泻,及寒热疳痫之类,不过数种。"故治小儿感冒务必兼顾这六种兼证。  相似文献   

20.
化疳汤治疗小儿厌食证98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马俊 《广西中医药》1998,21(1):26-27
化疳汤治疗小儿厌食证98例马俊南宁市第二人民医院530031广西南宁市淡村路13号关键词厌食证;化疳汤;中医药疗法笔者自1993年6月~1997年6月,采用自拟化疳汤治疗小儿厌食证98例,取得了满意的疗效,现报道如下。1临床资料11一般资料98例患...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