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精确处置荷瘤肝段的解剖性肝切除术,可提高手术质量并最大限度地保留肝脏功能。利用腹腔镜解剖性肝切除来治疗原发性肝癌同时具备解剖性肝切除和腹腔镜手术的优势,但也存在肝段边缘定位困难、术中超声操作角度有限和触控反馈信息缺乏等弊端,其中术中肝段的精准界定是腹腔镜解剖性肝切除术面临的首要难题,也是手术成功实施的关键。近年来越来越多的学者将吲哚菁绿荧光导航应用于腹腔镜解剖性肝切除并初获成效。本文对在腹腔镜解剖性肝切除中,吲哚菁绿荧光成像系统的应用经验以及与其他肝段界定技术的效果对比进行综述。  相似文献   

2.
手术微创化是当今国际外科学发展的一大趋势,腹腔镜作为微创外科的代表已涉及腹腔所有脏器手术.肝脏是腹腔内最大的实质脏器,具有复杂的解剖结构和重要的生理功能,腹腔镜肝脏手术曾被认为是难度和风险较大的手术.近年来,随着腹腔镜技术的进步和器械的改善,腹腔镜手术在肝脏外科的应用范围逐步拓展.该技术已从早期针对肝脏良性病变的边缘性切除和局部切除拓展应用于肝脏各类良恶性病变的大范围肝切除术、肝脏移植物切取、特殊部位肝切除术及解剖性肝段切除术等复杂手术中.我国是肝病大国,肝癌及肝胆管结石病的发病率及术后复发率均较高,部分患者需要接受再次或者多次肝切除术治疗;肝癌患者多合并不同程度肝硬化,肝胆管结石病患者也易并发肝脏萎缩、纤维化及肝门转位等病变,这些因素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腹腔镜手术在肝癌及肝胆管结石病外科治疗中的应用.本文结合笔者单位开展800余例腹腔镜肝切除术的临床体会和相关文献,重点探讨腹腔镜技术在解剖性肝段切除术,尤其是特殊部位肝段的解剖性切除术,合并肝硬化等肝脏基础疾病时的肝切除术,以及再次肝切除术等领域的应用现状和最新进展.  相似文献   

3.
随着对肝脏解剖认识的深入以及荧光腹腔镜设备的使用, 腹腔镜解剖性肝切除术已成为治疗肝癌的首选手术方式, 取得了良好的近远期疗效。吲哚菁绿荧光染色和术中超声检查是目前腹腔镜解剖性肝切除术中实时影像学引导最常用的两种技术手段, 尤其对于肝段间立体界面的标定和引导肝实质离断尤为重要。笔者回溯国内外最新研究进展, 结合临床实践对腹腔镜解剖性肝段切除术中吲哚菁绿荧光染色方法的选择和术中超声的应用进行阐述。  相似文献   

4.
腹腔镜解剖性肝段切除治疗肝癌的难点在于荷瘤肝段的标记以及断肝平面的选择。吲哚菁绿(ICG)肝段染色在获得确切持久的肝表面及实质内部荧光标记的同时,可实时引导断肝操作中肝断面的选择,帮助外科医师完成真正意义上的腹腔镜解剖性肝段切除。ICG肝段染色方法分为正染法和反染法,单一肝段或亚肝段染色尽量选用正染法,联合肝段、肝区或半肝切除时应选择鞘外解剖的反染法。通过联合术前三维重建手术规划、术中腹腔镜超声引导,有望进一步提高ICG肝段染色成功率,使其成为全新的腹腔镜解剖性肝切除术式。然而,长期的肿瘤学疗效仍须进一步研究。  相似文献   

5.
目的 报告Glisson蒂横断式肝段切除术在肝癌手术切除中的应用体会。 方法 对2010年2~8月南昌大学第二附属医院肝胆外科手术治疗15例不同肝段肝癌的临床资料进行分析。结果 15例均按Glisson蒂横断式肝段切除法行解剖性肝段切除术,顺利完成解剖性肝段切除,平均手术时间130(100~180)min,术中平均出血量180(80~320)mL,术中均未输血,无术后并发症。结论 Glisson蒂横断式肝段切除法技术简便、快速安全,是一种理想的解剖性肝切除的手术方式。  相似文献   

6.
肝细胞癌的发病率及病死率居高不下。我国肝细胞癌患者常同时伴有病毒性肝炎甚至肝硬化,术前肝功能及肝脏储备功能不佳,因此,对手术方式及切除范围有较高要求。解剖性肝切除术是目前治疗肝细胞癌的有效方法,有利于患者的远期疗效。解剖性肝切除术不同于规则性肝切除术,其可以在完整切除癌灶的同时最大限度地保留肝实质,理论上是肝细胞癌的最佳手术治疗方案。随着腹腔镜肝切除术的发展与进步,实现了腹腔镜解剖性肝段切除,但判断肝段之间的界面仍非常困难。采用吲哚菁绿荧光引导腹腔镜解剖性肝段切除术安全、可行,有助于外科医师对肝段之间界面的识别和肝脏外科医师安全、规范地行腹腔镜解剖性肝段切除术。  相似文献   

7.
腹腔镜解剖性肝切除技术研究   总被引:23,自引:0,他引:23  
目的 介绍完全腹腔镜下解剖性肝切除技术。方法 完全腹腔镜下解剖、阻断相应肝段、肝叶的入、出肝血流,按解剖学标志切除肝段、肝叶共35例,其中原发性肝癌16例、肝脏血管瘤11例、其它8例。结果 35例手术在完全腹腔镜下完成,左半肝切除( 、、段) 7例、左外叶( 、段)切除14例、肝方叶( 段)切除1例、右前叶下段( 段)切除2例、右后叶下段( 段)切除3例、右叶下段( 、段)切除4例、右后叶( 、段)切除3例、右前叶下段并右后叶( 、、段)切除1例。手术时间2 6 7.77±12 2 .6 9m in,出血量4 80 .0 0±5 75 .90 m l。术后住院5 .6 7±2 .0 6天。未发生胆漏、出血、感染等并发症。结论 在现有条件下,腹腔镜解剖性肝切除较好地解决了腹腔镜下肝段以上肝切除时出血、气栓等问题,可安全用于左半肝及肝右叶部分肝段的切除。  相似文献   

8.
腹腔镜肝切除已被广泛应用于各种肝脏良恶性疾病的治疗和活体供肝的切取,其优势日益受到认可。腹腔镜解剖性肝切除与非解剖性肝切除的区别在于前者预先解剖和阻断预切除肝脏的入肝和(或)出肝血流,从而使得控制出血效果更优,断肝更加安全,可降低术中出血和气体栓塞风险、减少术后并发症,还可以降低肝癌术后复发率,可望提高肝癌的疗效;但也存在学习曲线长、肝切缘定位困难等弊端。腹腔镜肝切除时究竟选择解剖性切除还是非解剖性切除目前尚存争议。本文结合国内外文献就腹腔镜解剖性肝切除的利弊做一综述。  相似文献   

9.
腹腔镜肝切除治疗肝脏肿瘤的临床探讨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目的探讨腹腔镜肝切除治疗肝脏肿瘤的临床疗效及手术方法的可行性和优缺点。方法 2009年1月至2011年8月期间我科为32例肝脏肿瘤患者施行腹腔镜下肝脏切除治疗,对其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总结分析。结果采用腹腔镜下解剖性肝脏切除29例,非解剖性肝脏切除3例,32例患者手术均获得成功,包括原发性肝癌23例,转移性肝癌5例,肝血管瘤3例,肝局灶性结节性增生1例。腹腔镜肝切除包括左外叶切除(Ⅱ+Ⅲ段)17例,左内叶切除(Ⅳ段)2例(左外叶已切除),左半肝切除(Ⅱ+Ⅲ+Ⅳ段)8例,Ⅴ段切除1例,Ⅵ段切除1例,Ⅲ、Ⅳ、Ⅴ段部分肝切除3例。肝切除手术时间75~285 min,平均215 min;术中出血115~760 ml,平均365 ml。未发生胆汁漏、出血、气体栓塞等并发症。术后1~3 d肛门排气、胃肠功能恢复后进食,5~11 d(平均6 d)恢复出院。随访31例,随访时间6~32个月,平均18个月,除1例术后1年因肿瘤复发转移死亡外,其余均健在,健在肿瘤患者未发现复发、转移。结论腹腔镜肝切除治疗肝脏肿瘤创伤小,痛苦少,康复快,能达到根治要求,安全、可行,临床疗效好。  相似文献   

10.
精确确定手术切面是规范实施腹腔镜解剖性肝切除的技术难点。与开腹手术相比,腹腔镜肝切除由于缺乏开放手术的触感、操作空间限制等原因,在如何确定解剖性肝切除的手术切面方面,有其特殊性。本文就腹腔镜解剖性肝切除确定手术切面的常用的方法,进行小结。目前主要方法有:(1)循肝脏表面解剖标志;(2)循肝静脉路径;(3)预先控制目标肝段肝蒂,循缺血界面;(4)目标肝段门静脉穿刺染色。这些方法各有优缺点,适用于不同的肝段切除。临床实践应根据实际情况,综合应用。  相似文献   

11.
正近二十年,随着腔镜器械以及技术的不断进步,腹腔镜肝切除术得到了迅猛的发展,手术适应证不断扩大,从良性病变过渡到恶性肿瘤的应用越来越多。和良性病变不同的是,肝细胞癌具有沿荷瘤肝段门静脉分支播散的特征,为此Makuuchi M等~([1])学者提出了根据肝段进行的解剖性肝切除术。解剖性肝切除可在彻底清除肿瘤的同时最大限度地保留正常肝组织,还可避免术后残肝淤血,减少胆瘘的发生,是肝切除术治疗肝癌的最佳选择~([2])。无论在开腹还是腹腔镜手术中,均已证实  相似文献   

12.
腹腔镜解剖性肝叶切除术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蔡秀军  黄海 《临床外科杂志》2005,13(10):606-607
自从1987年腹腔镜胆囊切除术开展至今,腹腔镜技术已经涉及腹部外科的所有脏器手术。在肝脏外科,由于腹腔镜器械设备的不断更新,腔镜手术技巧的不断提高,腹腔镜手术范围逐渐从肝脏肿瘤的诊断或活检、肝囊肿开窗引流扩展到肝脏部分切除直至目前的肝叶解剖性切除。近年来,解剖性肝叶切除术仅在少数几个腹腔镜中心开展,现将腹腔镜解剖性肝叶切除术的有关问题做一论述。一、腹腔镜解剖性肝叶切除术适应证的选择对于肝脏原发性恶性肿瘤,肿瘤的部位和大小是能否行腹腔镜解剖性肝叶切除术的关键。一般认为病灶位于左外叶、左内叶前段以及Ⅴ段和Ⅵ段…  相似文献   

13.
解剖性肝切除是肝脏恶性肿瘤的主要根治术式,其优势在于术中出血控制、剩余肝实质结构保全及远期肿瘤学获益。大宗临床实践已证实腹腔镜下解剖性肝切除的可行性,然而其远期肿瘤学效果仍受质疑,部分归因于传统开腹手术中的肝段染色技术在腔镜下难于复制。我们结合腹腔镜超声技术优势,创新性应用吲哚菁绿荧光融合影像(FIGFI),国内外首次实现肝切除过程中的实时全程荧光导航,精确引导肝实质离断,实现腹腔镜下精准解剖性肝段切除。这一基于机器视觉(腹腔镜超声+FIGFI)的技术,有潜力成为腹腔镜肝切除的标准实践。本例视频演示腹腔镜下FIGFI引导的肝脏IV、V、VIII段切除术。  相似文献   

14.
腹腔镜解剖性肝Ⅶ段切除术是被公认难度较大的肝段切除手术方式之一。肝Ⅶ段因其位置与解剖特点,行解剖性肝切除术时存在显露不佳、操作困难、肝蒂解剖复杂、切除平面难以确定和断肝容易出血等问题。笔者在行腹腔镜解剖性肝Ⅶ段切除术时病人常规采取左侧半卧位,将Trocar布局整体向右季肋区偏移,根据术前三维重建个体化选择适宜的肝Ⅶ段肝蒂解剖方式,由肝Ⅵ和Ⅶ段间平面开始离断肝脏,以垂直方向寻找和显露肝右静脉主干,然后以肝右静脉作为肝内路标指引肝实质离断。笔者临床经验表明:通过选择合适手术策略能有效降低腹腔镜解剖性肝Ⅶ段切除术难度、提高手术安全性和可控性,同时保证肿瘤根治性效果。  相似文献   

15.
腹腔镜解剖性肝切除术难度大,风险高,存在诸多技术要点,其核心技术之一为腹腔镜下手术入路的选择。经过数十年的发展,腹腔镜解剖性肝切除入路选择已逐渐构建了一个全新的领域,手术设计决定入路选择,而各种入路的选择亦并非固定和独立存在。笔者所在团队自开展腹腔镜肝脏手术以来,经过反复实践总结出肝实质优先入路的腹腔镜肝切除技术,该技术简便快速、安全有效,一定程度上克服了既往腹腔镜解剖性肝切除操作繁杂、技术风险高难题,在腹腔镜解剖性肝切除中具有一定的临床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增强现实导航联合吲哚菁绿(ICG)荧光影像技术在腹腔镜解剖性肝脏8段切除中的应用价值。方法回顾性收集2021年10月至2022年10月南方医科大学珠江医院肝胆一科收治的8例肿瘤位于肝脏8段的肝细胞癌患者的临床和病理学资料。男性5例, 女性3例, 年龄40~72岁。术中使用自主研发的腹腔镜增强现实手术导航系统, 将肝脏三维模型与腹腔镜场景进行配准融合, 同时结合ICG荧光影像技术引导解剖性肝脏8段切除。分析患者术前评估预切除肝体积与实际切除体积、相关手术指标和术后并发症发生情况。结果 8例患者中, 4例行腹腔镜解剖性肝脏8段全段切除术, 1例行腹腔镜解剖性肝脏8段腹侧亚段切除术, 2例行腹腔镜解剖性肝脏8段联合腹侧亚段和内侧亚段切除术, 1例行腹腔镜解剖性肝脏8段背侧亚段切除术。手术均在增强现实导航联合ICG荧光影像引导下完成, 无中转开腹情况。手术时间为(276.3±54.8)min(范围:200~360 min);术中出血量为(75.0±35.4)ml(范围:50~150 ml);术中均未输血;术后住院时间为(7.6±0.8)d(范围:7~9 d)。患者围手术期无死亡, 术后...  相似文献   

17.
《中国微创外科杂志》2020,(5):455-458,462
解剖性肝段切除可以显著改善肝细胞癌的预后[1],已经可以完成腹腔镜下S1~S8所有肝段的解剖性切除[2]。腹腔镜解剖性肝切除的难点是荷瘤肝段的标记以及断肝平面的选择,传统的肝段标记技术存在各自的局限性,尤其是腹腔镜下完成传统肝段标记更加困难,加之腹腔镜相对于传统开腹不能直视及触摸,在肿瘤定位及肝段标记相关领域亟需新技术支持。近10年来,吲哚菁绿(indocyanine green,ICG)荧光成像技术在肝胆外科领域应用进展较快。ICG经肝脏摄取,胆道排泄,且有荧光特性,在肝外胆管解剖、肝脏肿瘤定位以及肝段标记方面取得了长足的进步。2009年Ishizawa等[3]报道ICG荧光成像系统用于肝脏肿瘤手术中。ICG荧光会在肝细胞癌的癌组织中和转移癌的周围肝实质中积累。Kudo等[4]报道腹腔镜下荧光成像技术应用于肝肿瘤的鉴别。ICG荧光成像也应用于肝段边界的识别,使解剖性肝切除术更加精准[5]。本文综述ICG荧光导航在腹腔镜肝胆手术中的应用进展。  相似文献   

18.
目的总结肝蒂横断法解剖性肝段切除治疗肝细胞肝癌(肝癌)的安全性及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2009年6月至2011年2月我们应用肝蒂横断法解剖性肝段切除治疗36例肝细胞肝癌患者的临床资料。结果36例肝癌患者均顺利完成肝蒂横断法解剖性肝切除,无术中死亡。术中平均出血量为320ml(80~1000m1),其中80.5%(29/36)不需输血。肿瘤平均最大直径7.6cm(3~20cm)。术后30d内无手术死亡,术后并发症发生率为20%,无出血、肝功能衰竭等严重并发症。术后平均住院时间12d,1年复发率为13.8%,1年生存率为86.1%。结论肝蒂横断法解剖性肝段切除术治疗肝癌安全可行,提高了手术根治率。该方法简单,易于掌握,无需使用昂贵的特殊器械,值得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利用吲哚菁绿荧光显像技术的腹腔镜下Glisson蒂横断式解剖性肝段切除的效果及安全性。方法回顾性分析四川大学华西医院肝脏外科收治的1例利用吲哚菁绿荧光显像技术的腹腔镜下Glisson蒂横断式解剖性肝段切除治疗的肝细胞肝癌患者的术前临床资料、手术治疗过程及术后情况。结果结合患者术前病史、影像学及实验室检查结果考虑诊断为肝细胞肝癌,术中探查发现肿瘤只有1个,位于Ⅳ段且较表浅,遂利用吲哚菁绿荧光显像技术行Glisson蒂横断式解剖性肝段切除术,术后病理诊断符合肝细胞肝癌,无严重并发症发生,恢复良好,随访至今6个月未见复发。结论利用吲哚菁绿荧光显像技术的腹腔镜下Glisson蒂横断式解剖性肝段切除术可被作为一种用以解决手术过程中出血、肿瘤边界难确定、手术切缘是否有残余肿瘤等问题的安全、精准的治疗手段。  相似文献   

20.
目的探讨肝蒂横断法解剖性肝段切除术治疗肝癌的围术期护理方法。方法对68例肝癌患者采取肝蒂横断法解剖性肝段切除术,同时做好术前准备,术后密切监护病情变化及并发症的护理。结果所有患者成功切除肿瘤,手术顺利,无术中死亡。术后并发症发生率为20.6%,1例术后出血及1例胆漏的患者再次开腹手术,其余均经保守治疗治愈。平均住院15.6d。结论肝蒂横断法解剖性肝段切除术可提高肿瘤切除率,细致的护理可提高手术成功率,降低术后并发症的发生率。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