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25 毫秒
1.
目的 归纳<傅青主女科>调经方药,分析用药规律.方法 用统计学方法对用药频次、药物功效及气味归经进行统计.结果 功效以益气助阳、滋阴养血为主,分别占到用药总数的26.6%和23.4%;四气以温性药物最多,占到用药总数的45.4%;五味以甘味药最多,占到用药总数的41.9%;归经以归肝脾肾经的药物最多,分别占到用药总数的27.4%、26.3%、17.2%.结论 傅山先生在调经的治疗中肝、脾、肾三脏同补;"用药纯和,无一峻品".  相似文献   

2.
李峰  来杰锋  傅燕燕  倪伟  施维群 《新中医》2019,51(12):62-64
简版:目的:用统计学方法对叶天士《临证指南医案》中治疗郁证的方药进行研究,分析、归纳叶天士治疗郁证的用药特色,为临床治疗郁证提供更有价值的处方思路。方法:选取《临证指南医案》郁证篇的医案处方,进行药物标准化,对其药物的频次、功效、气味归经、配伍等特征进行统计分析。结果: 《临证指南医案》郁证篇复方共43首,总用药频次309次,用药91种;药性以寒、温为主;五味以甘味和苦辛味为多;归经以心、肝、脾经为多;按功效划分,使用频率较高的前四位依次为补虚药25.24%,清热药16.83%,化痰止咳平喘药11.33%,理气药8.41%;高频常用药对有远志一茯神、薄荷一茯苓、际皮一茯苓、钩藤一陈皮等。……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索中药复方治疗中晚期非小细胞肺癌(NSCLC)的用药规律。方法检索中国生物医学文献数据库(CBM)、中国知识资源总库(CNKI)、中国学术期刊数据库(万方数据)公开发表的文献中治疗中晚期NSCLC的中药复方,建立相应数据库,采用频数分析、聚类分析、关联规则等方法对复方进行数据挖掘,对主要药物、药对(组)规律进行分析。结果在治疗中晚期NSCLC的107首中药复方中,涉及193味药物,使用频次为1298次,其中使用频次≥9次的药物有42种;42种药物的性味、归经分析发现,四气中以寒性最多(409频次),五味中以甘味最多(627频次),归经中以肺经为最多(546频次)。作为主要药物进行聚类分析,分为补阴药、清热药、补气药、补血药、活血药、止血药、化痰药、降气药、敛肺药共9类;经关联规则分析,共得药对规则26条,药组规则18条,主要为益气药、养阴药与清热药的配伍组合。结论治疗中晚期NSCLC中药复方用药以寒、平为主,甘、苦药居多,归经以肺、脾、胃经为主,治法以益气、养阴、解毒为主。  相似文献   

4.
目的:总结《理虚元鉴》治疗虚劳的用药规律,以期为临床用药提供参考。方法:以《理虚元鉴》中所载的22首方剂为依据,通过频数表对其用药频次、药物功效及药物性味归经进行统计分析,总结出治疗虚劳的用药规律。结果:药物应用频次显示,应用最多的是补虚药,以补气药,养阴药为主;化痰药,以清热化痰为主;清热药,以清热凉血为主。在药物归经上入脾胃经的药物最多,其次是入肺大肠经的药物。在药性上使用最多的是性寒之品,其次是性平、温的药物。结论:汪绮石认为虚劳与肺、脾、肾三脏关系密切,药物选择以补气养阴、清金化痰、清热凉血为主。养阴清热常选用甘寒清润入肺肾经之药,健脾益气常用甘温甘平入脾胃经之品,扶正祛邪,燮理阴阳。  相似文献   

5.
目的:分析叶天士治疗泄泻的用药规律。方法:统计叶天士《临证指南医案·卷六·泄泻》中的药味出现频次,并对其按药物功效分类,从泄泻病因和涉及脏腑两方面对用药规律进行分析。结果:叶天士治疗泄泻用药以利水渗湿药、补虚药、理气药、化湿药最多,频次上以茯苓为最多,出现频率较高的药对有陈皮、茯苓,人参、茯苓,茯苓、泽泻;脏腑辨证多从脾、肝、肾论治,重视脾虚,药物归经以脾胃两经最多。  相似文献   

6.
目的:通过数据挖掘技术探讨当代名老中医治疗胸痹的用药规律,为临床用药提供指导。方法:收集《当代名老中医典型医案集》中关于胸痹的方剂,采用Microsoft Excel建立数据库,对单味中药及其性味归经进行频次分析;采用SPSS Modeler 18.0的Apriori模块对药物进行关联规则分析。结果:(1)共收集方剂53首,包括中药138味,药物累计频数698次,其中用药频次最多的是丹参,共出现37次。(2)用药四气五味包括寒、热、温、凉,平,总频次138次,其中温性药使用频次最多(56次,占药性总频次的40.6%),寒性药次之(40次,占总频数的29.0%);药味以甘味为主,占药味总频次的31.3%;药物多归肝经,占药物归经总频次的18.1%。(3)对高频药物进行关联规则分析,显示“置信度排名居前三位的为丹参-黄芪-川芎、甘草-茯苓-半夏、五味子-麦冬-丹参。支持度排名居前三位的为瓜蒌-薤白、丹参-黄芪、五味子-麦冬”。结论:初步探索出当代名老中医治疗胸痹仍以活血、滋阴、祛痰为主。  相似文献   

7.
目的:基于数据挖掘方法分析文献中治疗慢性肾盂肾炎的中医用药规律,为临床遣方用药提供参考。方法:收集整理近10年文献中医药治疗慢性肾盂肾炎的处方,录入中医传承辅助系统软件(V30),采用互信息法和复杂系统熵聚类法等技术手段,对治疗慢性肾盂肾炎的方剂处方进行组方规律分析。结果:对筛选出的96首治疗慢性肾盂肾炎的处方进行分析,使用频次均在20次以上有4味,排在前4位为茯苓、山药、甘草、生地黄;中药四气中以寒性药最多,中药五味以甘味药为最多,中药归经以肺、肾经为最多,中药功效以补虚类为最多;其关联系数在支持度为167%的常用药对8个,获得4个核心组合;舌象以舌红频次最多,脉象以脉细频次最多;证候统计以湿热证为最多。结论:高频药物的配伍体现了中医治疗慢性肾盂肾炎多以祛邪扶正为核心,用药以补肾健脾、清热利湿、益气养阴为主的治疗原则。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沈金鳌所著《妇科玉尺》调经方剂的用药规律及学术特色。方法:纳入《妇科玉尺·月经篇》所载方剂,对方中使用药物的用药频次、药物性味、药物归经进行统计,应用SPSS Modeler 18.3软件构建复杂网络,然后运用Apriori算法设置支持度为10%、置信度为0.8,进行用药关联规则分析,最后运用SPSS 25.0对高频药物进行系统聚类分析。结果:共纳入72首处方、134味药物。用药频次居前3位的药物分别为当归、白芍、川芎,药物性味以温、苦、辛为主,药物归经以肝、脾、心为主。通过复杂网络构建得到3组强关联药物组合:白芍-当归、川芎-当归、白芍-川芎。关联规则分析得到15组药物组合,置信度居前2位的分别红花-当归、延胡索-当归。系统聚类分析得到两类药物组合,类1:当归、川芎、白芍、熟地黄、人参、肉桂、桃仁、牡丹皮、延胡索;类2:香附、地黄、甘草、黄芩。结论:本研究通过对《妇科玉尺·月经篇》治疗月经不调的72首方剂进行分析,发现沈金鳌辨治月经病强调血凝致病,调经方法多为补益气血、活血化瘀、理气止痛,处方常以四物汤为基础灵活化裁。沈氏调经的进步性在于调心,常用柏子仁丸、菖蒲饮等。此外,...  相似文献   

9.
谢璇  李世增 《世界中医药》2023,(24):3572-3576
目的:通过对临床病案进行数据挖掘,从客观角度,验证及分析李世增教授运用隔脏治疗法治疗慢性胃炎的诊治规律及用药特点。方法:借助“中医传承计算平台V3.0”软件,对2017年12月至2021年3月李世增老师门诊治疗慢性胃炎的207个处方进行数据挖掘,主要运用软件中“数据分析”模块中“统计分析”“方剂分析”“症状分析”功能,进行治法、用药及其组方规律分析。并基于药物关联规则分析展示药物关联规则网络视图。结果:所有处方涉及治法40个,前5位按频次由多至少依次为健脾、和胃、疏肝、清化、养心。所有治法按涉及脏腑统计,14个治法涉及脏腑,统计其包含处方数发现从脾、胃论治最多,其次是从肝论治。207个处方中包含146味中药,用药频次≥50次的药物34个,其中炙甘草、连翘、太子参、白术、蒲公英、丹参、白豆蔻、佛手、延胡索、白芍使用频次>100次。处方中药物按四气分布以寒性药物最多;五味分布苦味最多;按归经分布以脾经最多;按药物功效分布前5类依次是补虚类、理气类、清热类、活血化瘀类、利水渗湿类。结论:李世增老师治疗慢性胃炎,以清法贯穿始终,归肺经、肝经药排第二、第三,体现“隔脏治疗法”选药特点,常用...  相似文献   

10.
目的:分析烦躁伴失眠的中医用药组方规律,探讨其病机和治疗特点。方法:在运用贝叶斯网络技术处理《中医方剂大辞典》中286首烦躁伴失眠治疗方剂的基础上,进行药物分类、使用频次、药性及各种治法的使用频次、配伍频次分析。结果:烦躁伴失眠的用药可分为辨病用药和辨证用药,辨证用药以益气药和养阴(血)药的使用频次最多;药性以味甘、苦,性温热为主,五脏归经各具特点;益气、养阴(血)、安神是其主要治疗方法。结论:气阴(血)不足是烦躁伴失眠的主要病机,益气养阴(血)法是烦躁伴失眠治疗的重要基础。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