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目的 探讨血清肿瘤坏死因子 (TNF α)、白细胞介素 2 (IL 2 )、白细胞介素 6 (IL 6 )在Ⅰ型糖尿病患儿发病中的作用。方法 应用放射免疫技术 ,对Ⅰ型糖尿病患儿 32例、健康儿童 2 2例的血清TNF α、IL 2、IL 6、C 肽 (C P)的水平进行测定。结果  (1)糖尿病组TNF α水平 [(1.11± 0 .2 4) μg/L]低于正常对照组 (t=4.6 8P <0 .0 1) ,IL 6水平 [(0 .79± 0 .2 0 ) μg/L]低于正常对照组 (t=4.0 5 ,P <0 .0 1) ,IL 2水平 [(7.9± 2 .4) μg/L]高于正常对照组 (t=3.6 0 ,P <0 .0 1) ;C 肽水平 [(0 .79± 0 .19) μg/L]低于正常对照组 (t=7.0 8,P <0 .0 1)。正常对照组TNF α为 (1.37± 0 .12 ) μg/L ,IL 6为 (0 .98± 0 .11)μg/L ,IL 2为 (5 .9± 1.0 ) μg/L ,C 肽为 (1.14± 0 .16 ) μg/L。 (2 )血糖的变化与TNF α、IL 2、IL 6均无相关关系 (r=0 .2 47、0 .30 1、0 .2 38,P均 >0 .0 5 ) ,C 肽的降低与TNF α、IL 6的降低呈正相关 (r =0 .5 81、0 .491,P均 <0 .0 5 ) ,与IL 2的升高呈负相关 (r =- 0 .46 1,P <0 .0 5 )。结论 血清TNF α、IL 6、IL 2的变化可能与Ⅰ型糖尿病患儿自体免疫炎症反应的发生过程有一定关系  相似文献   

2.
IL-13、SccAg与毛细支气管炎关系的研究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目的 探讨白细胞介素 13(IL 13)、鳞状细胞癌抗原 (SccAg)及免疫球蛋白E(IgE)与毛细支气管炎 (简称毛支 )发病机制的关系。方法 用ELISA法检测 36例毛支患儿、2 6例哮喘患儿、4 0例肺炎患儿及 33例正常儿童血清IL 13、SccAg及IgE水平 ,并对结果进行统计学处理。 结果  (1)毛支患儿发作期血清IL 13(10 4 91± 18 0 5 )ng/L及SccAg(2 4 9± 0 38)ng/ml水平显著高于缓解期(85 15± 17 98)ng/L ,(2 30± 0 34)ng/ml及正常对照组 (77 2 7± 18 16 )ng/L ,(2 2 9± 0 34)ng/ml(P<0 0 5 ) ,而缓解期与正常对照组间无显著性差异 (P >0 0 5 )。 (2 )毛支发作期患儿血清IgE水平(370 91± 6 9 2 6 )kU/L显著高于缓解期 (189 4 6± 70 36 )kU/L(P <0 0 5 ) ,两组均显著高于正常对照组 (15 1 6 6± 70 17)kU/L(P <0 0 5 )。 (3)毛支发作期患儿血清IL 13、SccAg及IgE水平显著低于哮喘发作期 (14 7 0 0± 2 3 78)ng/L ,(3 0 1± 0 37)ng/ml,(6 5 9 5 2± 70 5 1)kU/L(P <0 0 0 1)。 (4 )毛支患儿发作期血清IL 13、SccAg及IgE水平显著高于肺炎组 (80 74± 18 0 8)ng/L ,(2 31± 0 35 )ng/ml,(15 2 87± 6 6 91)kU/L(P <0 0 5 )。 (5 )毛支患儿发作期血清IL 13水平与SccAg、IgE及SccAg与IgE水  相似文献   

3.
急性白血病患儿血清白细胞介素—3的变化   总被引:2,自引:1,他引:2  
目的 探讨急性白血病 (AL)血清白细胞介素 3(IL 3)的变化及意义。方法 采用双抗体夹心酶联免疫吸附法检测血清IL 3。结果 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 (ALL)初治组为 195 .83± 10 8.2 5 pg/ml,急性髓性白血病 (AML)初治组 5 0 3.18± 193.0 1pg/ml,正常对照组 192 .5± 93.2 5pg/ml。ALL初治组与正常对照组比较无显著差异 (P >0 .0 5 ) ,AML初治组显著高于正常组 (P <0 .0 1)和ALL初治组 (P <0 .0 1) ;4周化疗完全缓解(CR)组ALL为 184.6 4± 75 .92 pg/ml,与初治组无差异 (P >0 .0 5 )。CR组AML为 393.0 0± 117.77pg/ml,与初治组无差异 (P >0 .0 5 ) ;ALL长期缓解组为 175 .77± 91.5 6pg/ml,与 4周缓解组及正常对照组比较均无差异(P >0 .0 5 )。结论 血清IL 3可能与ALL的发病无明显相关 ,而参与了AML的病理生理及疾病过程  相似文献   

4.
目的 探讨小儿肺炎时免疫功能的变化。方法 采用放射免疫分析法测定 12 8例肺炎患儿血清β2 微球蛋白 (β2 MG)及白细胞介素 2 (IL 2 )水平 ,并与 38例健康儿童相比较。结果 轻、重型肺炎血 β2 MG水平分别为 (3.0 8± 0 .72 )mg/L ,(3.5 6± 0 .5 3)mg/L ,明显高于对照组 (1.83± 0 .5 7)mg/L ,P <0 .0 1;IL 2水平分别为 (2 .13± 0 .84)ng/L ,(1.95± 0 .79)ng/L较对照组 (5 .31± 1.2 4)ng/L显著降低 ,P <0 .0 1。结论 肺炎患儿细胞免疫功能较健康儿童低下。  相似文献   

5.
目的 探讨白细胞介素 10 (IL 10 )在过敏性紫癜血管内皮损伤中的作用及机制。方法 建立人脐静脉内皮细胞 (HUVEC)培养模型 ,ELISA法检测过敏性紫癜患儿外周血单个核细胞 (PB MC)活化后培养上清IL 6、IL 1β、TNF α、IL 10等细胞因子的含量 ;AnnexinV/PI双染色法 ,流式细胞仪检测过敏性紫癜患儿PBMC培养上清所诱导的内皮细胞凋亡率。结果 ①过敏性紫癜组PBMC体外刺激活化后IL 6、IL 1β、TNF α、IL 10等细胞因子的分泌量均明显高于对照组 (P <0 0 1) ,其培养上清诱导的内皮细胞凋亡率 (34 7± 10 3) %明显高于对照组 (3 6± 0 9) %。②抗IL 6、IL 1β、TNF α单克隆抗体联合阻断可明显降低过敏性紫癜患儿PBMC培养上清诱导的内皮细胞凋亡率 (2 2 6±5 9) % ,而抗IL 10单克隆抗体阻断则明显增加过敏性紫癜患儿PBMC培养上清诱导的内皮细胞凋亡率 (5 6 9± 16 5 ) %。③于过敏性紫癜患儿PBMC培养上清加入外源性IL 10 ,可明显降低IL 6、IL 1β、INF α等炎性细胞因子的表达 ,并明显降低内皮细胞凋亡率 (11 8± 3 1) %。结论 IL 10作为机体炎症反应负反馈调节过程中的一个重要枢纽 ,在过敏性紫癜炎症因子所介导的血管内皮损伤中起重要的保护作用。  相似文献   

6.
脐血培养上清中白细胞介素15 和干扰素-γ含量检测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目的 研究脐血单个核细胞 (CBMNC)经脂多糖 (LPS)刺激后生成白细胞介素 15 (IL 15 )和干扰素 γ(IFN γ)的能力。方法 采用ELISA法对 14例新生儿CB和 2 0例成人外周血 (APB)MNC经LPS刺激后培养 48h的上清进行测定。结果 CB及APBMNC经LPS刺激后培养 48h的上清中可检测到IL 15和IFN γ ,但CBMNC生成IL 15和IFN γ的能力明显低于APB[IL 15 ( 8.5 5± 0 .60 )ng/Lvs ( 10 .2 4± 1.66)ng/L ,IFN γ( 2 7.96± 5 .88)ng/Lvs ( 60 .5 9± 18.15 )ng/L ,P均 <0 .0 1]。 结论 CBMNC生成IL 15和IFN γ的能力低下 ,在一定程度上揭示了CB的免疫特性 ,同APB相比 ,CB免疫功能发育不成熟  相似文献   

7.
目的 探讨病毒性脑炎 (VE)患儿治疗前血清、脑脊液和治疗后血清白细胞介素 6 (IL 6 )和肿瘤坏死因子 α(TNF α)在VE患儿发病中的作用 ,为寻找有效的治疗方案提供理论依据。方法  2 5例VE患儿 (重症组 15例和轻症组 10例 )均采用ELISA法测定其治疗前血清、脑脊液及治疗后血清IL 6和TNF α水平 ,并与正常对照组比较。结果 治疗前轻症组和重症组血清和脑脊液IL 6、TNF α浓度均较对照组明显升高 (P均 <0 .0 1) ,且重症组较轻症组明显升高 ,有显著性差异 (P <0 .0 1)。轻症组治疗后血清IL 6和TNF α浓度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 >0 .0 5 ) ,而重症组治疗后血清IL 6和TNF α浓度仍显著高于正常对照组 ,且较轻症组亦明显高 (P均 <0 .0 1) ,差异有显著性意义。结论 VE患儿治疗前血清和脑脊液IL 6和TNF α水平显著升高 ,病情越重升高越明显  相似文献   

8.
Bao HY  Chen RH  Huang SM  Pan XQ  Fei L 《中华儿科杂志》2003,41(11):822-826
目的 观察姜黄素对系膜细胞增殖以及对系膜细胞基质蛋白分泌的影响 ,并进一步探索姜黄素对系膜细胞白细胞介素 (IL 1β)和巨噬细胞趋化蛋白 (MCP 1)基因表达的改变。 方法 采用不同浓度姜黄素处理体外培养的人肾小球系膜细胞后 ,分别收集上清液及细胞 ,应用ELISA的方法测定上清液中胶原Ⅳ和Ⅲ的蛋白分泌量 ,MTT法测定系膜细胞活性 (吸光度值 ) ,RT PCR的方法测定系膜细胞IL 1β和MCP 1基因的相对表达量 ,以未加LPS及姜黄素和仅加LPS不加姜黄素作为对照组。结果 当姜黄素浓度大于或等于 6 2 5 μmol/L时 ,系膜细胞增殖明显受到抑制 (P <0 0 1) ,且表现为浓度依赖性。在基础状态下 ,系膜细胞分泌一定量的胶原Ⅳ和Ⅲ [(10± 9 13)ng/ml和 (2 9 5± 0 5 8)ng/ml],亦有MCP 1mRNA表达 [(42 1± 14 98) % ],但IL 1βmRNA几乎不表达 ;经LPS刺激后其胶原Ⅳ和Ⅲ分泌增加 [(138 75± 2 3 2 3)ng/ml和 (38 2 5± 5 38)ng/ml],同时IL 1β和MCP 1基因表达上调 [分别为 (16 91± 1 6 8) %和 (76 6± 6 5 9) % ],而姜黄素浓度为 4 μmol/L时即能明显抑制LPS刺激的系膜细胞胶原Ⅳ和Ⅲ的蛋白分泌 (P <0 0 5 ) ,且在高浓度时作用更为明显 ;同时姜黄素还能消除LPS上调系膜细胞IL 1β和MCP 1基因表达的作用 (P <  相似文献   

9.
目的 探讨急性中枢神经系统感染患儿脑脊液 (CSF)中白细胞介素 - 6 (IL - 6 )和肿瘤坏死因子(TNF)水平的变化及临床意义。方法 采用ELISA法对 5 0例初诊为中枢神经系统感染患儿 ,其中化脓性脑膜炎(PM ) 1 8例 ,病毒性脑膜脑炎 (VE) 32例 ,进行了CSF中IL - 6和TNF水平测定 ,并与 1 2例对照组测定值进行比较。结果 PM组患儿CSF中IL - 6和TNF水平 (分别为 746± 499pg/ml和 5 6 5± 371 pg/ml)明显高于VE组 (分别为 1 6 5± 1 76 pg/ml和 75± 73pg/ml)和对照组 (分别 1 0± 1 7pg/ml和 2 1± 2 6pg/ml) (均 P <0 .0 0 1 ) ,VE组CSF中IL - 6和TNF水平亦明显高于对照组 (分别P <0 .0 1和P <0 .0 5 )。患儿CSF中IL - 6和TNF水平与脑脊液白细胞计数之间相关性分析 ,未见显著性意义。结论 IL - 6和TNF参与了急性中枢神经系统感染的病理生理过程 ,CSF中IL - 6和TNF的测定可能对化脓性脑膜炎和病毒性脑膜脑炎的鉴别具有一定的意义。  相似文献   

10.
目的 探讨新生儿肺炎白细胞介素 (IL) 10、 13与免疫球蛋白 (Ig)的关系。 方法 采用免疫酶法(ELISA)和速率散射比浊法检测新生儿肺炎患儿血IL 10、IL 13、IgG、IgA、IgM。以C反应蛋白 (CRP)≥ 2 0mg/L作为诊断细菌感染的界限值 ,结合临床资料 ,将肺炎分为 4组进行结果分析。结果  1.肺炎组 8型常见病毒及支原体特异性IgM阳性 4 0份 (36 .0 % ) ;对照组 30份血清检测均阴性。病毒及支原体感染 (病毒感染 ) 2 3例(2 0 .7% ) ,细菌感染 4 5例 (4 0 .5 % ) ,混合感染 17例 (15 .3% ) ,不明病原感染 (其他感染 ) 2 6例 (2 3.4 % )。 2 .肺炎组IgA、IgM明显高于对照组 (P <0 .0 5 )。其中病毒感染组IgA明显高于其他感染组和对照组 (P <0 .0 5 ) ;IgM含量为细菌感染组显著高于对照组 (P <0 .0 5 )。 3.病毒感染组IgG、IgA、IgM分别与IL 10有显著相关 (P<0 .0 5 )。混合感染组、细菌感染组和对照组IgM分别与其IL 13呈显著相关 (P <0 .0 5 )。结论 新生儿肺炎时 ,IgA是完成抗病毒体液免疫应答的重要成分 ,IL 10对IgA产生具有调节作用 ;IgM能在抗菌性体液免疫机制中发挥重要作用 ,IL 13有助于调节IgM产生  相似文献   

11.
白细胞介素—12治疗儿童哮喘疗效观察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目的 探寻一种新的有效治疗儿童哮喘的方法。方法  48例哮喘儿童随机分成四组。A组 :雾化吸入备特劳液 ( 5 0 μg/kg ,瑞典阿斯特拉制药公司提供 ) ,雾化吸入 15min。B组 :雾化吸入备特劳液 +地塞米松 5mg ,雾化吸入 15min。C组 :雾化吸入备特劳液 15min +肌注白细胞介素 12 (IL 12 ) ( 0 .2 μg/kg)。D组 :雾化吸入备特劳液 +地塞米松 5mg ,雾化吸入 15min ,加用肌注IL 12。测定各组治疗前和治疗后 2 4h的PEF、FEV1和血清IgE变化。 结果  1.B、C、D三组治疗前后PEF、FEV1明显高于A组 (其中B、C组 P <0 .0 5 ,D组 P<0 .0 0 1)。三组治疗前后血清IgE变化明显低于A组 (其中B、C组P <0 .0 5 ,D组P <0 .0 0 1)。 2 .B、C组治疗前后PEF、FEV1和血清IgE变化比较无明显差异。D组与B组治疗前后PEF、FEV1变化比较明显增高 (P <0 .0 5 ) ,而血清IgE治疗前后变化比较明显降低 (P<0 .0 5 )。 3 .四组间进行 2× 2析因方差分析 ,分析结果表明处理间和交互影响均有统计学意义 (P <0 .0 1)。结论 IL 12具有缓解儿童哮喘作用 ,有望成为治疗哮喘的一种新方法  相似文献   

12.
目的 探讨白细胞介素 1受体拮抗剂 (IL 1ra)在狼疮性肺损害防治中的价值。方法对有狼疮倾向的NZB/WF1小鼠腹腔内注射生理盐水和IL 1ra,对比观察其对细胞因子活性和肺部病理形态学改变的影响。结果 实验组和对照组IL 2活性分别为 (2 3± 4)U/ml和 (18± 3)U/ml(P <0 .0 5 ) ;NK细胞活性分别为 (76± 2 1) %和 (45± 4) % (P <0 .0 5 ) ;IL 1α分别为 (173± 78)pg/ml和 (44 2±10 0 )pg/ml(P <0 .0 1)。对照组小鼠肺组织病理变化重 ,表现为细支气管及小血管周围重度慢性炎性细胞浸润 ,毛细血管扩张充血 ,肺泡间质明显增厚及纤维化 ,而实验组小鼠毛细支气管和小血管周围炎性细胞浸润、毛细血管扩张 ,以及肺泡间质增厚均较对照组明显为轻。结论 IL 1ra在预防和治疗系统性红斑狼疮所致的肺损害方面有较好的效果。  相似文献   

13.
白细胞介素4诱导人肝母细胞瘤系细胞分化的实验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研究人白细胞介素 4(IL 4)对肝母细胞瘤细胞系 (HepG2 )分化诱导作用及诱导分化过程中端粒酶活性的变化及可能机制。方法 用锥虫蓝拒染活细胞染色法、流式细胞仪细胞周期分析、瑞氏染色形态学检测、放射免疫测定、原位杂交等方法检测IL 4处理前、后细胞的增殖、形态、甲胎球蛋白合成及原癌基因c fos、c myc表达情况。聚合酶链反应结合酶联免疫吸附实验 (PCR ELISA)半定量检测瘤细胞端粒酶活性。用无血清培养使细胞周期同步于静止期 (G0 G1 )的方法 ,探讨端粒酶在瘤细胞被诱导分化过程中的活性变化与细胞周期时相的关系。结果 IL 4处理后HepG2 细胞生长速度减慢 (n =10 ,F =16 .7,P <0 .0 5 ) ,c fos和c myc基因表达积分从 (2 79± 2 1) %、(2 10±39) %降至 (38± 8) %及 (16± 5 ) % (n =10 ,t值分别为 13 6、8 4,P均 <0 .0 1)。G0 G1 细胞由 (4 5 .4± 2 .7) %增至 (5 7.8± 3 .3) % (n =10 ,t=4.2 ,P <0 .0 5 ) ;细胞形态趋向正常肝细胞形态转化 ;2 4h每 10 6个肿瘤细胞甲胎球蛋白分泌量从 (15 .6± 0 .7)ng降至 (4 .5± 1.2 )ng(n =10 ,t=9.8,P <0 .0 5 )。同时还发现IL 4处理后 48h端粒酶活性即见明显下降 ,A值 (代表端粒酶活性 )即由处理前的 1.2降至0 .7(t=8.4,P <0 .0 1) ,72hA值降至  相似文献   

14.
目的 探讨脑脊液 (CSF)γ 干扰素 (IFN γ)、粒细胞集落刺激因子 (G CSF)、α肿瘤坏死因子 (TNF α)、白细胞介素 6 (IL 6 )及白细胞介素 8(IL 8)的变化在小儿中枢神经系统感染 (CNSI)中的诊断价值。方法 采用双抗体夹心ELISA法检测 14例化脓性脑膜炎 (PM)、30例病毒性脑膜炎 (VM)及2 2例非中枢神经系统感染患儿CSF中IFN γ、G CSF、TNF α、IL 6及IL 8水平。结果 PM组G CSF及IL 8[(132± 4 1)、(2 5 3± 0 5 6 ) μg/L]水平明显高于VM组 [(5 3± 2 2 )、(0 5 3± 0 4 6 ) μg/L](P <0 0 0 1) ;IFN γ在VM组 [(2 0± 0 4 ) μg/L]水平明显高于PM组 [(0 8± 0 5 ) μg/L](P <0 0 1) ;各脑膜炎组中TNF α及IL 6水平均高于对照组 (P <0 0 0 1) ,但各组间比较差异无显著性。G CSF及IL 8水平增高程度与CSF中性粒细胞计数呈正相关 ;IFN γ增高程度与CSF白细胞数及葡萄糖定量间无相关性。结论G CSF、INF γ及IL 8在CSF中显著增高有助于PM与非PM的鉴别诊断 ;TNF α、IL 6在感染性脑膜炎发病过程中的作用是非特异性的 ,其在CSF中的变化对感染性脑膜炎患儿鉴别诊断无临床意义  相似文献   

15.
目的 咳嗽变异性哮喘是一种与白细胞介素 13(IL 13)相关的以气道炎症为特征的疾病。研究表明 ,IL 13所诱导的基因中鳞状细胞癌抗原 (SccAg)表达最多 ,因此推测SccAg在咳嗽变异性哮喘中的发病中也起重要作用。本文旨在评价IL 13、SccAg及免疫球蛋白E(IgE)在咳嗽变异性哮喘患儿中的检测价值。 方法 用酶联免疫吸附试验 (ELISA)法检测 5 1例咳嗽变异性哮喘患儿、2 6例哮喘患儿、33例正常儿童血清IL 13、SccAg及IgE水平 ,并对结果进行统计学处理。 结果 ①咳嗽变异性哮喘患儿发作期血清IL 13(2 38.88± 4 0 .0 7ng/L)、SccAg (2 .81± 0 .38ng/ml)水平显著高于缓解期 (85 .15± 17.98ng/L,2 .2 9± 0 .31ng/ml)及正常对照组 (77.2 7±18.16ng/L,2 .2 9± 0 .34ng/ml) (均P <0 .0 1) ,但缓解期及正常对照组间差异无显著性 ;②咳嗽变异性哮喘发作期患儿血清IgE (6 2 2 .4 8± 2 95 .0 1KU/L)水平显著高于缓解期 (373.81± 15 7.92KU/L) ,两组均显著高于正常对照组 (10 2 .99± 38.81KU/L) (均P <0 .0 1) ;③咳嗽变异性哮喘患儿发作期血清IL 13、SccAg及IgE水平与哮喘患儿发作期 (2 6 3.12± 4 9.99ng/L ,3.0 1± 0 .37ng/ml,717.0 4± 314 .0 1KU/L)间差异无显著性。结论 联合检测血清IL 13、SccAg及IgE水  相似文献   

16.
新生儿HIE血清IL-6、IL-8与TNF-α动态变化及临床意义探讨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为探讨新生儿缺氧缺血性脑病 (HIE)外周血IL -6、IL -8与TNF -α变化的临床意义 ,采用放射免疫法 ,对生后 1天 ( 2 4小时内 )、3天及 7天检测了 40例HIE患儿及 40例正常新生儿外因血IL 6、IL 8与TNF α水平。结果显示 ,与正常新生儿比较 ,HIE患儿生后 1天血清IL -6水平分别为 ( 5 2 6± 2 4 5 )对 ( 80 2± 2 9 4)ng L(P <0 0 1) ,IL -8分别为 ( 0 47± 0 13)对 ( 0 6 8± 0 16 ) μg L(P <0 0 1) ,TNF -α分别为( 1 18± 0 31)对 ( 0 91± 0 30 ) μg L(P <0 0 1) ,而且病情越重改变越明显 ;至生后 1周IL -6、TNF -α恢复至正常 ,与对照组水平相比P >0 0 5 ,而IL -8则仍显著低于正常新生儿 (P <0 0 1)。因此 ,认为围产期窒息与HIE患儿外周血IL -6与IL -8水平减低 ,TNF -α水平升高 ;它们可能参与了新生儿缺氧缺血性脑损伤的某些发病过程。  相似文献   

17.
目的 探讨血清可溶性白细胞介素 2受体 (sIL 2R)、白细胞介素 8(IL 8)及肿瘤坏死因子 (TNF)在轮状病毒 (RV)肠炎发病中的作用及意义。方法 用化学发光法分别检测RV肠炎患儿急性期和恢复期血清sIL 2R、IL 8和TNF水平 ,并与正常儿童进行比较 ;用直线相关分析法对sIL 2R、IL 8和TNF分别进行相关分析。结果 急性期RV肠炎轻症组和重症组sIL 2R水平均显著高于正常对照组 (P均 <0 .0 5 ) ,两组比较有显著差异 (P <0 .0 5 ) ,恢复期均有下降 ,轻症组与对照组比较无显著差异 (P >0 .0 5 ) ,而重症组显著高于正常组 (P<0 .0 5 ) ;轻症组和重症组IL 8水平均显著高于正常对照组 (P均 <0 .0 5 ) ,两组比较无差异 (P >0 .0 5 ) ,恢复期均有下降 ,轻症组与对照组比较无显著差异 (P >0 .0 5 ) ,而重症组明显高于正常组 (P <0 .0 1) ;轻症组和重症组TNF水平均显著高于正常对照组 (P均 <0 .0 5 ) ,两组比较无明显差异 (P >0 .0 5 ) ,恢复期轻症组、重症组均显著高于正常组 (P均 <0 .0 5 ) ;血清IL 2R、IL 8及TNF ,在轻症组与重症组、急性期和恢复期比较 ,均有显著差异 (P均 <0 .0 5 )。结论 RV肠炎患儿血清sIL 2R、IL 8及TNF均显著增高 ,均参与RV肠炎的致病过程 ,病情愈重 ,其值愈高 ,恢复愈慢  相似文献   

18.
目的 探讨过敏性紫癜(HSP)患儿血浆白介素(IL)-17、IL-10、IL-4及干扰素-γ(IFN-γ)水平的相关性及其临床意义。方法 HSP患儿21例,正常对照组20例。采用双抗体夹心酶联免疫吸附试验(SELISA)检测其血浆IL-17、IL-10、IL-4、IFN-γ水平。结果 1.HSP患儿急性期及缓解期血浆IL-17均明显下降(P<0.01,<0.05),急性期及缓解期比较无显著差异.2.HSP患儿急性期血浆IL-10水平显著升高(P<0.01),急性期及缓解期间无差异。3.HSP患儿血浆IFN-γ无明显改变(P>0 05)。4.HSP患儿急性期及缓解期血浆IL-4略升高,但无差异(P>0.05)。5.HSP患儿急性期血浆中IL-17、IL-10、IL-4、IFN-γ水平均存在显著相关性。结论HSP患儿血浆中存在T细胞因子分泌紊乱,且这种紊乱可能是HSP患儿发病的分子生物学基础。T细胞因子在HSP全身血管炎发生、发展中起作用。IL-10可能具有一定的保护作用。  相似文献   

19.
目的 研究麻疹疫苗 (麻苗 )反复注射治疗对哮喘患儿的免疫影响。方法 采用生物素 亲合素双抗夹心酶联免疫 (ABC ELISA)法测定麻苗反复注射治疗前后 13例哮喘患儿 (麻苗治疗组 )血浆及外周血单个核细胞 (PBMC)培养上清液中白细胞介素 4 (IL 4 )、IL 5与血清总IgE水平 ,荧光酶联免疫法在发玛西亚CAP系统中检测血清嗜酸粒细胞阳离子蛋白 (ECP)水平 ,并与 12例对照治疗组哮喘患儿及 17例正常对照组小儿比较。结果 麻苗治疗后IL 4、IL 5、血清总IgE、血清ECP水平及嗜酸性粒细胞 (EOS)计数显著降低 (P <0 .0 5 )。血浆及PBMC培养上清液IL 4与血清总IgE水平呈正相关 (r =0 .75 3,0 .737 P <0 .0 0 1) ;血浆及PBMC培养上清液IL 5与外周血EOS计数呈正相关 (r=0 .6 87,0 .6 4 5  P<0 .0 1) ,同时与血清ECP水平呈正相关 (r=0 .6 36 ,0 .4 0 P <0 .0 1,P <0 .0 5 )。结论 麻苗反复注射是通过下调哮喘患儿IL 4、IL 5水平 ,进而降低血清总IgE水平及EOS的增殖与活化  相似文献   

20.
目的 探讨单纯肥胖症儿童血清瘦素 (Leptin)、肿瘤坏死因子 浕(TNF 浕)水平变化及临床意义。 方法 从 6~ 14岁 16 78例小学生中筛选出体块指数 (BMI)≥ 2 5kg/m2 的 89例作为肥胖组 ,选择BMI在 18~ 2 3kg/m2 正常学生 32例作为对照组 ,用ELISA法测定血清Leptin、TNF 浕 ,比较两组差异。结果  1.肥胖组儿童血清Leptin(17.38± 3.5 4 ) μg/L较对照组 (9.89± 3.0 0 ) μg/L显著增高 ,两者比较有显著性差异 (t =11.5 2 9 P <0 .0 0 1) ;肥胖组儿童血清TNF 浕水平 (196± 4 0 )ng/L较对照组 (135± 35 )ng/L显著增高 ,两者比较有显著性差异 (t=8.133 P <0 .0 0 1)。 2 .女童血清Leptin(2 7.98± 2 .0 1) μg/L较男童 (13.4 2± 1.6 1) μg/L显著增高 ,两者比较有显著性差异 (t=37.92 5 P <0 .0 0 1) ;女童血清TNF 浕水平 2 13± 4 1ng/L较男童 16 8± 37ng/L显著增高 ,两者比较有显著性差异 (t=5 .6 4 5 P <0 .0 0 1)。 3.Leptin、TNF 浕与体重和BMI呈正相关 (P <0 .0 1)。 结论 单纯肥胖症儿童血清Leptin、TNF 浕水平明显增高 ,高水平Leptin、TNF 浕可能是单纯肥胖症重要的生物学标志之一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