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28 毫秒
1.
目的探讨氟伐他汀对粥样硬化家兔CD68和增殖细胞核抗原(PCNA)表达的影响。方法采用高脂饮食喂养法建立动脉粥样硬化(AS)模型。将24只家兔随机分为:正常对照组、AS模型组和氟伐他汀组,每组8只。饲养12周后处死,取颈动脉行HE染色,免疫组化染色法检测PCNA和CD68的抗原表达。结果氟伐他汀组血清总胆固醇(TC)、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浓度明显低于AS模型组(P〈0.01)。AS模型组颈动脉斑块中见大量CD68及PCNA阳性细胞,氟伐他汀组对应阳性细胞数显著少于AS模型组(P〈0.01)。结论氟伐他汀治疗可以抑制高胆固醇血症兔颈动脉粥样斑块的形成,减轻斑块内巨噬细胞的浸润并抑制PCNA的产生,从而起到稳定斑块的作用。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一氧化氮(NO)/诱导型一氧化氮合酶(iNOS)在动脉粥样硬化(atherosclerosis,AS)过程中的动态变化,分析其对动脉粥样硬化形成过程的影响。方法:将60只SD大鼠随机分成2组:对照组及AS组,每组30只。AS组采用维生素D3腹腔注射联合高脂饲料饲养的方法构建动脉粥样硬化模型。用相关生化方法检测血清各项生化指标:总胆固醇、甘油三酯、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空腹血糖和钙离子,比色法检测血清NO浓度,并对主动脉行HE染色,免疫组化技术检测iNOS蛋白表达,将所得数据进行统计分析,用简单线性相关分析NO与钙离子及动脉粥样硬化指数的相关性。结果:90 d后成功构建了主动脉中膜钙化型动脉粥样硬化模型。血清NO浓度在动脉粥样硬化过程中逐步下降,各组间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动脉粥样硬化过程中动脉粥样硬化指数与钙离子呈正相关,与NO呈负相关。在90 d的AS组粥样斑块区免疫组化技术检测到iNOS蛋白表达。结论:在动脉粥样硬化形成过程中,主动脉粥样斑块区iNOS蛋白高表达,但血清NO浓度逐渐降低,NO抗动脉粥样硬化作用减弱。  相似文献   

3.
目的 探讨垂体腺苷酸环化酶激活肽 (PACAP)对家兔实验性动脉粥样硬化 (AS)形成过程中脂质过氧化的影响。方法  80只雄性新西兰家兔 ,随机分为 3组 :(1)对照组 (C组 ) :喂饲普通颗粒兔饲料 ;(2 )AS模型组 :每只兔每日喂饲含胆固醇 1 5g的颗粒兔饲料 ;(3)PACAP组 (P组 ) :喂饲与AS组同样的饲料 ,另从耳缘静脉注射PACAP。分别于实验的 0、4、8、12周末记录兔体重 ,同时从兔耳中央动脉取空腹血 ,测定丙二醛 (MDA)含量 :并取若干兔的主动脉标本作苏丹Ⅳ染色 ,测量斑块面积。结果  (1)AS组及P组血清MDA含量均显著高于C组 ;而P组显著低于AS组。 (2 ) 4周末时P组斑块面积显著小于AS组。结论 PACAP具有抗脂质过氧化作用 ,可能与抗AS有关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通心络对兔模型颈动脉粥样硬化性斑块的三磷酸腺苷结合盒运转体A1(ABCA1)、视黄酸X受体(RXRα)信使核糖核酸(mRNA)表达的影响及机制。方法:32只新西兰大白兔分为4组,其中空白对照组8只(A组),余24只兔于右侧颈动脉放置改良的硅橡胶圈,加1%高胆固醇喂养的方法建立粥样硬化性颈动脉狭窄动物模型。颈动脉狭窄模型而无药物干预的对照组8只(B组);辛伐他丁治疗组8只,给予辛伐他丁5mg/kg,每天1次(C组);通心络治疗组8只,给予通心络1g/kg,每日1次(D组)。药物干预前后分别检测兔模型静脉血的血清甘油三酯(TG)、总胆固醇(TC)、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及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DL)水平,两种药物干预2周后处死动物取右侧颈动脉狭窄段及对侧相应段血管,以Western Blot法测定其ABCA1、RXRα蛋白质表达量。结果:给予通心络和辛伐他丁干预兔模型组(C组和D组)ABCA1、RXRα蛋白质表达水平均增高,血脂水平下降。结论:通心络可使模型兔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的ABCA1 mRNA、RXRα mRNA表达水平和其蛋白质表达水平上调,可能有益于抗动脉粥样硬化斑块形成作用.  相似文献   

5.
为了建立兔高脂血症及动脉粥样硬化(AS)斑块模型,观察AS斑块形成的动态变化,采用高胆固醇饲料喂养法与免疫反应损伤法结合制备兔高脂血症及AS斑块模型。将45只新西兰兔分成对照组和高脂血症模型组,按照建模时间4、8、12周,又将对照组和模型组分别分为3组。分别于4、8、12周,处死对照组和高脂血症模型组,测定了血脂、血流动力学指标,观察了血管内膜的变化。结果表明:(1)高脂饲养4、8、12周后模型组兔血清中的TC含量显著升高,TG含量在高脂饲养8周开始有明显升高,HDL—C的含量比对照组HDL-C含量要高,但是随造模时间有下降的趋势,LDL—C的含量随造模时间显著升高;(2)血液黏度在高脂模型12周时0.512S^-1和5.96S^-1下,与对照组比较增高显著,颈总动脉血流量和收缩压(BSP)在造模时间8、12周时比对照组有显著增加,而血浆黏度和血管外径随造模时间变化不明显;(3)石蜡切片HE染色,光学显微镜下观察,正常对照组血管内膜光滑,4周模型组内膜有轻微增厚,有少量含脂质的泡沫细胞,8、12周模型组内膜均有明显增厚,并有多层含脂质的泡沫细胞。透射电镜观察,内皮下有沉积形成的脂质空泡。(4)采用免疫组化的方法鉴定了AS斑块处平滑肌细胞源性的泡沫细胞。结果显示:血脂不同组分的变化可以对AS进程起到预示作用;在AS进程中伴随血流动力学因素颈动脉血流量增加、血压升高和低切变率下血液黏度升高;血管内膜不断增厚,AS斑块的成分也会发生变化。  相似文献   

6.
快速实验性动脉粥样硬化模型的建立及相关分析   总被引:2,自引:2,他引:0  
黄华梅  饶晓黎 《解剖学研究》1999,21(2):100-101,87
目的 建立快速实验性动脉粥样硬化模型.方法 40只雄性新西兰家兔,随机均分为二组:1)对照组:喂食普通颗粒兔饲料;2)AS模型组:喂食含胆固醇(1.5g/兔/天)颗粒兔饲料.分别于0周末、4周末和8周末记录家兔体重,同时采血测定血清总胆固醇(TC)和甘油三酯(TG)含量;并取若干兔的主动脉制作大体和显微标本,观察病变进展情况.结果 4周末,家兔高脂血症迅速形成:AS斑块出现,且斑块形成率为100%,至8周末,病变程度明显加重.其血脂改变及病变特点与文献报道的模型相比基本相似,但造模时间缩短.并且所用剂量胆固醇末对家兔的一般情况及体重带来明显的不良影响.结论 此模型是成功的.  相似文献   

7.
目的:观察动脉粥样硬化(AS)发生发展过程中脂蛋白脂酶(LPL)、肝脂酶(HL)活性的变化及茶多酚(TP)的作用。方法:高脂食物AS模型兔口服茶多酚200μg·g-1·d-1,测定血浆中LPL、HL活性,同时用组织化学法检测动脉壁层组织中LPL活性、肝组织中HL活性。结果:AS组动脉粥样硬化病变血管壁与正常对照组血管壁组织中LPL活性差异无显著(P>0.05);AS组肝组织中HL活性明显低于正常对照组(P<0.05)。TP组肝组织中HL活性明显高于AS组(P<0.05)、血浆中TC和LDL-c水平低于AS组(P<0.05)、动脉粥样硬化斑块面积低于AS组(P<0.05)。各组间血浆LPL、HL活性水平差异无显著(P>0.05)。结论:茶多酚能增加实验性AS兔肝组织中HL脂酶活性,这一作用与降低血浆胆固醇水平和抗动脉粥样硬化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8.
目的 :采用食饵性兔动脉粥样硬化 (AS)模型 ,探讨辛伐他汀对细胞外抗氧化的作用及其机制。方法 :雄性新西兰兔 4 2只 ( 1.983kg± 0 .182kg) ,随机分为正常对照组、AS组和辛伐他汀组。在实验前、造模第 8周和第 12周末分别测定血清胆固醇 (TC)、甘油三脂(TG)、超氧化物歧化酶 (SOD)、丙二醛 (MDA)及主动脉AS面积。结果 :随着喂饲高胆固醇 ,AS组血清TC、TG、MDA及主动脉AS面积逐渐升高 ,辛伐他汀组血清TC、TG、MDA及主动脉AS面积均显著低于同期AS组 (P <0 .0 1) ;AS组、辛伐他汀组SOD与正常对照组相比均无显著变化。结论 :辛伐他汀对AS形成中的细胞外内源性抗氧化酶活性并无影响 ,但其本身抗脂质过氧化作用是其抗AS作用的机制之一  相似文献   

9.
目的:观察阿魏酸钠(SF)对高脂血症引起的动脉粥样硬化(AS)过程中胆固醇和甘油三酯代谢的影响,进一步探讨其抗动脉粥样硬化的作用机制。方法: 高胆固醇喂养复制AS动物模型;以氧化型低密度脂蛋白(ox-LDL)与小鼠巨噬细胞株RAW264.7细胞体外共培养,诱导建立泡沫细胞模型,与人肝母细胞瘤细胞株HepG2细胞体外共培养,建立损伤细胞模型;分别给予SF进行干预。检测实验动物AS斑块面积和血脂水平,油红O染色观察RAW264.7细胞内脂质堆积情况,高效液相色谱定量分析RAW264.7细胞内胆固醇的含量,逆转录聚合酶链反应(RT-PCR)测定HepG2细胞肝脂酶(HL)mRNA的表达水平。结果: (1)与高脂组相比,高脂+SF组动物主动脉粥样斑块面积明显减小(P<0.01),血浆甘油三酯水平显著降低(P<0.01),但血浆胆固醇水平无明显改变(P>0.05);(2) 与ox-LDL组相比,ox-LDL+SF处理组中HepG2细胞HL mRNA表达水平显著增加(P<0.01),但RAW264.7细胞内胆固醇含量无明显改变(P>0.05)。结论: SF能降低高胆固醇导致的AS斑块面积,具有抗动脉粥样硬化的作用,其作用机制可能与上调HL mRNA表达水平从而降低血浆甘油三酯水平有关,而与血浆胆固醇水平和ox-LDL诱导的巨噬泡沫细胞形成无关。提示血浆甘油三酯升高是AS的独立危险因素,HL介导的甘油三酯代谢途径可能是AS治疗的潜在靶点。  相似文献   

10.
背景:目前单纯饲喂高脂饲料建立动脉粥样硬化狭窄模型较常见。 目的:采用高脂饲料喂养加静脉注射小牛血清白蛋白建立兔动脉粥样硬化模型。 方法:分别单纯高脂饮食、高脂饲料+脂肪乳灌胃以及高脂饲料+小牛血清白蛋白3种不同的方法喂养兔构建动脉硬化模型,设立正常对照组,予普通饲料喂养。 结果与结论:各组兔血清胆固醇、三酰甘油、低密度脂蛋白和高密度脂蛋白水平较正常对照组显著升高(P < 0.01)。单纯高脂组可出现高脂血症,未发现典型的动脉粥样硬化病变;高脂+脂肪乳灌胃组可形成纤维斑块;高脂+小牛血清白蛋白组可形成较成熟的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结果证实,高脂饲料加静脉注射小牛血清白蛋白可形成较成熟的动脉粥样硬化斑块,可成功建立动脉粥样硬化兔模型。关键词:动脉粥样硬化;小牛血清白蛋白;高脂饲料;兔;动物模型;组织工程 doi:10.3969/j.issn.1673-8225.2012.20.018  相似文献   

11.
The evolution of atherosclerotic lesions is suppressed in the intima of the human coronary artery, beneath myocardial bridges. To elucidate the mechanism of the protective effect, we investigated morphological changes using the rabbit coronary artery as a model. Rabbits fed a 1%-cholesterol diet were killed at intervals up to 20 weeks. Two short segments of the left coronary arteries running in the epicardial adipose tissue (EpiLAD) and subsequently running in the myocardium (MyoLAD) were compared morphologically. The intima of the EpiLAD had flat endothelial cells with a polygonal shape, and demonstrated raised atherosclerotic lesions with increase in serum cholesterol level. In contrast, the intima of the MyoLAD was free of atherosclerotic lesions throughout the study, and the endothelial cells were spindle-shaped and engorged. While ferritin particles reached only the surroundings of the internal elastic lamina in the MyoLAD, they permeated into the media of the EpiLAD. We suggest that myocardial bridges suppress coronary atherosclerosis by an alteration of endothelial permeability, which may be due to changes in haemodynamic force tending towards a higher shear stress. The data provide an insight into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haemodynamics and the development of coronary atherosclerosis.  相似文献   

12.
目的:利用高脂饮食加空气干燥术建立一种稳定、重复性好、有较典型动脉粥样硬化病理改变的动物模型。方法:32只日本大耳白兔随机分为模型组(n=24)、对照组(n=8)。模型组给予高脂饲料喂养加空气干燥术,术中结扎左侧颈动脉分支血管,对照组正常饲料喂养,分别于术后第2、4、8、12周处死动物。取颈动脉组织切片HE染色,光镜下观察。结果:(1)75%兔颈总动脉存在细小血管分支,暂时结扎侧支血管后干燥效果更好。(2)对双侧颈动脉实施手术,结扎左侧分支,成模率更高。部分斑块显示出不稳定性。结论:采用改进后高脂饮食加空气干燥术可成功建立兔颈动脉粥样硬化模型,其病理特点适合于目前临床研究。  相似文献   

13.
目的:分析高脂饮食致肥胖或动脉粥样硬化兔子血管内膜白细胞介素-1β(IL-1β)和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水平变化。方法:12只健康新西兰大白兔,分为普通饮食组(OD组)和高脂饮食组(HFD组)。依据动脉粥样硬化造模方法,高脂饮食喂养兔8周后,获取兔子血液或颈动脉组织。检测血细胞相关参数和血液生化参数及动脉内膜的厚度,同时用ELISA检测IL-1β和TNF-α水平,Western Blot法检测血管内膜IL-1β和TNF-α蛋白的表达。比较分析两组各检测参数的差异。结果:两组兔子外周血细胞检测项目无统计学差异(P>0.05)。HFD组脂质检测指标甘油三酯(TG)、总胆固醇(TC)、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和载脂蛋白B(ApoB)均显著高于OD组(P<0.05,P<0.01),而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DL-C)则显著低于OD组(P<0.05)。其它血液生化项目在两组间的水平无显著差异(P>0.05)。ELISA检测OD组血浆IL-1β和TNF-α的水平显著低于HFD组(P<0.05)。以高脂饮食喂养健康兔子发现HFD组兔血管内膜的厚度明显高于OD组(P<0.05),且血管内膜炎性因子IL-1β和TNF-α蛋白表达具有同样的趋势。结论:以高脂饮食喂养健康兔子发现动脉粥样硬化模型兔子炎性因子IL-1β和TNF-α在血液中和血管内膜均有表达增高,或可与动脉粥样硬化相关。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建立兔动脉粥样硬化血管成形术后再狭窄模型的有效方法。方法:30只雄性新西兰大白兔,随机分成3组,即空白对照组、下肢动脉切开组及下肢动脉穿刺组,每组10只。空白对照组仅行高脂饲料喂养,另外2组高脂饲料喂养1周后行下肢动脉穿刺或切开行髂动脉内膜剥脱术,继续高脂饲料喂养4周,下肢动脉穿刺组再次穿刺股动脉行髂动脉球囊成形术,下肢动脉切开组经颈动脉切开行髂动脉球囊成形术。3组均普通饲料喂养4周,计算每天进食饲料量,采血化验血脂,取病变段血管行苏木精-伊红染色及图像工作站对血管造影结果行血管狭窄分析。结果:下肢动脉切开组进食饲料量减少,血清总胆固醇和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显著低于对照组。3组动物均出现下肢动脉粥样硬化,其中下肢动脉穿刺组及下肢动脉切开组内膜显著增厚,管腔狭窄。动脉穿刺组与动脉切开组血管面积狭窄率及直径狭窄率与对照组相比差异显著(P<0.01)。结论:下肢动脉穿刺与球囊损伤、球囊血管成形术结合可成功建立兔动脉粥样硬化血管成形术后再狭窄模型,方法简单,可重复性强,较下肢动脉切开术更适合血管成形术后再狭窄模型的建立。  相似文献   

15.
目的:观察卡托普利对动脉粥样硬化(AS)兔血脂水平和主动脉内膜、中膜和粥样斑纹的影响。方法:将纯种日本大耳白兔随机分成对照组、AS模型组、卡托普利干预组,观察各组家兔血脂水平及主动脉壁的病理学改变。结果:(1)与对照组比较,模型组血脂水平显著升高。(2)卡托普利组与模型组比较多数血脂指标无显著性统计学差异,但第12周的甘油三酯水平低于模型组;组织学观察显示其内膜厚度、内膜/中膜比值、内膜粥样斑纹面积及主动脉管壁面积等明显降低(P<0.05~0.01),泡沫细胞层明显减少。结论:卡托普利能有效防治AS的形成和发展。  相似文献   

16.
目的:研究ADRP与As发生和发展的关系。方法: 使用80 mg/L Ox-LDL和/或1 mmol/L反义ADRP寡核苷酸与小鼠腹腔巨噬细胞共孵育72 h。测定细胞内胆固醇酯;油红O染色显示细胞内中性脂质;RT-PCR和Western blotting观察反义寡核苷酸对ADRP表达的影响。高胆固醇饲料喂养新西兰白兔12周,复制As模型。测定血清总胆固醇、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甘油三酯及动脉壁胆固醇;苏丹Ⅳ染色显示主动脉病变面积;HE染色观察主动脉及肝脏的病变;免疫组织化学方法显示ADRP在主动脉病变区及肝脏中的表达。 结果: 反义ADRP寡核苷酸使细胞内胆固醇酯由(46.6±3.4)mg/g protein下降到(19.9±1.9)mg/g protein,细胞内中性脂质明显减少,ADRP基因和蛋白的表达显著下降。喂高胆固醇饲料的动物血清TC、LDL-C、TG及动脉壁胆固醇显著升高,主动脉病变面积为(40.1±7.3)%,ADRP在主动脉病变区免疫组织化学染色强阳性,在肝脏中染色阴性。结论: 反义ADRP寡核苷酸能够明显抑制由氧化低密度脂蛋白引起的小鼠腹腔巨噬细胞中胆固醇酯的聚集。ADRP在兔As病变中表达明显增高。提示高表达ADRP促使As发生和发展。  相似文献   

17.
单梅芳  黄怀宇  顾承志 《中国微循环》2007,11(4):250-252,277
目的探讨安体舒通对兔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CAP)模型的保护作用和机制。方法通过高脂喂养建立兔CAP模型,随机分为A组(对照组,n=20)、B组(来适可组,n=20)、C组(安体舒通 来适可组,n=20)三组。观察8周后各组CAP数量、形态、面积,纤维帽厚度、动脉中层厚度及斑块占管腔面积比。结果安体舒通联合来适可组能减少兔CAP的形成,增加其稳定性,使中膜厚度增加,纤维帽厚度减小,斑块占管腔总面积比变小。结论安体舒通对CAP有保护作用,能减少CAP形成,增加稳定性。  相似文献   

18.
 目的:比较单纯胆固醇饮食与胆固醇合并玉米油饮食用于建立兔动脉粥样硬化模型的可靠性及其所形成斑块面积的大小,为兔动脉粥样硬化模型的建立方法提供基本数据。方法:新西兰兔18只,随机分为3组(每组6只),即普通饲料组(C组)、单纯高胆固醇饲料组(H1组)和高胆固醇玉米油饲料组(H2组)。实验开始前至第12周,每周末称动物体重。分别于实验开始前、第12周末时检测血清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DL-C)、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总胆固醇(TC)和甘油三酯(TG) 浓度。12周末将动物麻醉后,从主动脉根部起取胸主动脉8 cm行脂肪染色,观察是否存在动脉粥样硬化斑块,并测定斑块面积(PA)占主动脉内膜面积(IA)百分比(PA/IA)。结果:实验第12周末,H1组和H2组的HDL-C、LDL-C和TC水平均高于C组(P<0.05),H2组TG高于C组(P<0.05);H2组HDL-C水平高于H1组(P<0.05),但2组间LDL-C、TC及TG水平无显著差异(P>0.05)。C组无动脉粥样硬化斑块形成,H1组和H2组兔均有动脉粥样硬化斑块,造模成功率为100%。H1组及H2组PA/IA分别为(49.74±18.78)%和(56.95±26.74)%,2组间无显著差异(P>0.05),但与C组相比均有显著差异(P<0.05)。结论:单纯高胆固醇饮食或高胆固醇加玉米油饮食均能成功建立兔动脉粥样硬化模型,饲养12周的建模成功率均为100%,且2种方法对形成斑块的面积无明显影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