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71 毫秒
1.
目的为预防高血压、心脑血管病、糖尿病等,利用干预研究,有效控制心脑血管疾病的增长趋势。方法采用健康体检调查、监测方法,连续3年对丽水市20~60岁机关干部超重人群的血压水平及心脑血管危险因素水平进行对列调查。结果2001年、2004年监测的队列人群中,显示超重人群的血压明显高于正常体重人群的血压水平,超重是各项危险因素异常发生的相关因素。结论在心脑血管病社区防治工作中,应将机关干部作为重点防治人群加以综合干预。  相似文献   

2.
目的通过推行以社区为基础的人群综合干预措施,以控制社区人群慢性非传染性疾病的危险因素,减少慢性非传染性疾病发病率。方法在社区人群健康基线调查基础上建立慢性非传染性疾病监控系统,推行健康教育和健康促进,对高危人群和现患者实行强化十预和药物干预。结果社区人群生活方式有改善,人群中高血压、高血糖水平下移,心脑血管事件明显减少。结论社区人群综合性干预措施是社区慢性非传染性疾病控制的有效途径,具有广泛的应用前景。  相似文献   

3.
王军  史影  刘存午 《中国民康医学》2007,19(8):241-242,244
目的:在社区范围内针对生活方式疾病的行为危险因素开展以健康教育为主的综合干预,为社区慢性病综合防治提供依据。方法:使用北京市统一编制的“行为危险因素监测与行为健康问卷调查表”进行定量调查,对中关村社区人群分层典型随机抽样调查,然后通过一年的社区干预,评估社区居民生活方式相关疾病行为危险因素知晓率的提高水平,并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中关村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及下属社区卫生服务站工作人员通过健康教育等社区综合干预手段,使社区内居民生活方式疾病行为危险因素知晓率和干预前相比有了明显提高(P〈0.05)。结论:以健康教育为主的社区综合干预手段能够显著提高居民生活方式相关疾病行为危险因素知晓率。  相似文献   

4.
目的 通过推行以社区为基础的人群综合干预措施,以控制社区人群慢性非传染性疾病的危险因素,减少慢性非传染性疾病发病率。方法 在社区人群健康基线调查基础上建立慢性非传染性疾病监控系统,推行健康教育和健康促进,对高危人群和现患者实行强化干预和药物干预。结果 社区人群生活方式有改善,人群中高血压、高血糖水平下移,心脑血管事件明显减少。结论 社区人群综合性干预措施是社区慢性非传染性疾病控制的有效途径,具有广泛的应用前景。  相似文献   

5.
目的在社区范围内针对生活方式疾病的行为危险因素开展以健康教育为主的综合干预,为社区慢性病综合防治提供依据.方法使用北京市统一编制的"行为危险因素监测与行为健康问卷调查表"进行定量调查,对中关村社区人群分层典型随机抽样调查,然后通过一年的社区干预,评估社区居民生活方式相关疾病行为危险因素知晓率的提高水平,并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中关村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及下属社区卫生服务站工作人员通过健康教育等社区综合干预手段,使社区内居民生活方式疾病行为危险因素知晓率和干预前相比有了明显提高(P<0.05).结论以健康教育为主的社区综合干预手段能够显著提高居民生活方式相关疾病行为危险因素知晓率.  相似文献   

6.
目的 了解综合干预前后社区人群主要死亡原因变化情况。方法 1991~2000年在北京、上海、长沙3个城市的干预社区采用全人群与高危人群相结合的心脑血管疾病综合防治策略,监测该社区人群死亡原因,与对照社区人群的主要死亡原因作比较。结果 2个社区10年平均死亡率为699.8/10万,对照社区(719.6/10万)高于干预社区(681.8/10万)。总死亡率近年来都有下降,干预社区下降幅度明显高于对照社区。干预社区导致死亡的前3位病因分别为心脏病、肿瘤、脑血管病,而对照社区的脑血管病超过了肿瘤,列第2位。2个社区的脑卒中急性期死亡率均下降,但干预社区下降幅度明显大于对照社区;其他原因而致的心脑血管疾病的死亡率在干预社区也均下降,而对照社区基本无变化。结论 对社区人群心脑血管疾病危险因素的综合干预,可成为降低心脑血管疾病死亡率的有效措施。  相似文献   

7.
目的:分析强化健康教育对社区高血压人群血压及心脑血管事件的影响。方法:选取2009年1月~2014年12月10 000例社区人群为对象,将其随机分组。对照组人群不予干预,干预组人群进行为期5年的心脑血管疾病社区健康教育干预,观察干预对入选人群冠心病、高血压、脑卒中发病率的影响,并统计住院率、主要死亡原因和医疗费用支出。结果:干预组人群冠心病、高血压、脑卒中发病率和住院率明显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干预组人群医疗费用支出明显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人群死亡原因主要为出现心脑血管事件。结论:对社区人群加强心脑血管疾病社区健康教育干预,有利于减少心脑血管事件发生率,降低住院率和减少医疗费用支出,对改善社区人群生活质量有重要意义,同时也有利于减轻社区人群经济负担,值得推广。  相似文献   

8.
全科医生如何在社区开展心脑血管病的防治工作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刘崧 《中国全科医学》2007,10(7):530-530
心脑血管疾病是危害人类健康、降低人群生活质量的社区常见病,全科医生在心脑血管疾病的防治中应做好防治结合的三级预防工作。 1社区调查 要全面了解、掌握导致心脑血管疾病的危险因素,如:高血压、糖尿病、肥胖、吸烟、酗酒及各种不良生活习惯。然后在社区调查中查找存在上述危险因素的人群,即心脑血管疾病高危人群,主要是高血压、糖尿病患者。[第一段]  相似文献   

9.
目的调查社区中高血压前期人群合并心脑肾血管危险因素的状况,并分析各种危险因素与高血压前期的相关性。方法选取2013年1月—2014年12月社区中高血压前期人群300例(观察组)与血压正常人群100例(对照组),并建立健康档案,然后分组进行干预,观察2年后各组高血压病和心脑血管事件的发生率,并对2年后出现高血压病和心脑血管事件的人群进行分析。结果通过条件分析法发现,肥胖、吸烟、年龄、高尿酸血症、血脂异常、糖代谢异常以及高血压家族史是导致高血压前期患者出现心脑肾血管疾病的危险因素。2年生活干预后,观察组中有63例患者出现高血压,高血压发生率为21.0%;对照组中仅有6例患者出现高血压,高血压发生率为6.0%。观察组有52例出现心脑血管疾病,心脑血管疾病发生率为17.3%;对照组有5例出现心脑血管疾病,心脑血管疾病发生率为5.0%。结论通过分析高血压前期人群出现心脑肾血管疾病的危险因素,并可以针对性干预,避免不必要的资源浪费,为社区防治高血压和心脑血管事件提供依据,减少高血压病和心脑血管事件的发生。  相似文献   

10.
慢性非传染性疾病的社区健康教育效果评价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了解社区中有关慢性非传染性疾病的健康教育效果。方法采用统一格式的调查表进行调查,并将结果录入计算机进行信息分析。结果社区居民卫生知识知晓率明显提高;各种危险因素如吸烟人数、食盐摄入量、饮食不规律下降;高血压病患者的管理率提高;心脑血管病患者数明显下降。结论在社区开展健康教育和行为危险因素干预是防治慢性非传染性疾病的有效措施。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