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34 毫秒
1.
李世英  刘斌  刘昊 《陕西医学杂志》2007,36(8):977-980,995
目的:探讨急性脑梗死患者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与相关危险因素之间的关系,为脑梗死的病因诊断、治疗和预防提供重要依据。方法:84例急性脑梗死患者根据颈动脉超声检查结果,分为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组(简称斑块组)和颈动脉粥样硬化非斑块组(简称非斑块组),并根据斑块积分将斑块组颈动脉粥样硬化程度分为3级(轻、中、重度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分析颈动脉粥样硬化程度与相关危险因素的关系。结果:急性脑梗死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组与非斑块组患者的血浆CHOL、LDL-C和ApoA比较无显著差异(P>0.05),而年龄、高血压、糖尿病、CRP、白细胞计数、TG、HDL-C、ApoB、Glu和Fib在脑梗死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组与非斑块组患者间存在显著差异(P<0.01)。结论:年龄、高血压、糖尿病、CRP、WBC计数、TG、ApoB、Glu和Fib为急性脑梗死患者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危险因素,HDL-C为脑梗死患者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的保护因素。  相似文献   

2.
急性期脑梗死与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的关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吴敏  辛小燕  杨健  徐运 《医学研究生学报》2009,22(8):830-832,I0004
目的:颈动脉粥样硬化是缺血性脑梗死最主要的病因和危险因素,通过彩色多普勒超声检测对急性期脑梗死患者与非脑血管病患者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性质的对比研究,探讨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与急性脑梗死的关系.方法:对MRI的弥散加权成像(DWI)证实的90例急性期脑梗死患者(脑梗死组)和82例非脑血管病患者(对照组),采用彩色多普勒超声方法分析患者颈动脉斑块的分布、形态、数量和回声特征. 结果:脑梗死组斑块阳性率76.7%,明显高于对照组(32.9%,P<0.01);脑梗死组斑块以不均质斑块(61.1%)和不规则斑块(36.8%,P<0.01)为主,且梗死侧明显. 结论: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的性质和急性脑梗死的发生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3.
颈动脉粥样硬化与急性脑梗死关系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探讨颈动脉粥样硬化与急性脑梗死的关系.方法 入选急性脑梗死患者(脑梗死组)80例及非急性脑梗死患者(对照组)80例,均进行颈部血管彩超检查,比较两组间颈动脉粥样硬化程度、粥样斑块性质及相关危险因素的差异.结果 两组颈动脉斑块均以颈总动脉分叉处(BIF)最为多见,脑梗死组双侧颈动脉分叉处、颈内动脉起始段发生率明显高于对照组,两组比较有显著性差异(P<0.05).与对照组比较,脑梗死组颈动脉内膜厚度明显增加,两组差异有显著性(P<0.01).两组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均以混合斑最多,脑梗死组混合斑、软斑发生率明显高于对照组,两组比较有显著性差异(P<0.05).脑梗死组与对照组颈内动脉狭窄率比较显示两组中均以轻度狭窄比例最高,脑梗死组中度、重度狭窄率明显高于非梗死组,两组比较有显著性差异(P<0.05,P<0.01).本研究发现所有患者中合并有高血压、糖尿病、冠心病等疾病者颈动脉粥样硬化发生率明显高于非合并症患者.结论 颈动脉粥样硬化是导致缺血性脑血管病的重要原因,因此对缺血性脑血管病和有脑血管病危险因素的患者应行常规颈动脉超声检查,及早发现颈动脉狭窄和斑块,尤其是不稳定性斑块的患者,应早期制定治疗方案,并定期随访和追踪观察,以减少心脑血管事件的发生.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急性脑梗死与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及血清C反应蛋白(CRP)之间的相互关系。方法:应用彩色多普勒超声检测仪对68例住院的急性脑梗死患者(脑梗死组)及68例同期门诊健康体检者(对照组)进行颈动脉超声检查,观测颈动脉内膜-中层厚度(IMT)、粥样斑块类型,同时检测血清CRP水平。结果:脑梗死组血清CRP、颈动脉IMT及粥样硬化斑块检出率较对照组明显增加(P<0.05);脑梗死组不稳定性斑块、稳定性斑块及无斑块组血清CRP水平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高CRP组的脑梗死患者神经功能评分、致残率和死亡率均明显高于低CRP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颈动脉IMT、粥样硬化斑块类型、血清CRP与急性脑梗死关系密切,CRP能间接反映颈动脉粥样硬化的程度及粥样硬化斑块的稳定性,是脑梗死病情轻重和预测预后的有效指标。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急性脑梗死患者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的发生情况及血脂、凝血谱的关系。方法应用美国惠普公司产SONOS-1000型彩色多普勒超声诊断仪分别对110例急生脑梗死患者和41例对照组颈动脉进行检测,观察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的发生情况,同时检测血脂、凝血谱。结果(1)急性脑梗死组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发生率为78.18%,对照组为21.9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1)。(2)急性脑梗死组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好发于颈总动脉分叉处,占62.79%,梗死侧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发生率高于非梗死侧,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侧向符合率82.56%。(3)高血压、高胆固醇、低密度脂蛋白及载脂蛋白B的升高、高纤维蛋白原是急性脑梗死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的危险因素。结论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与急性脑梗死之间存在着密切关系,对急性脑硬死患者进行颈动脉超声检查,及早发现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并积极控制危险因素,对预防和治疗急性脑梗死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6.
目的分析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类型与脑梗死的关系。方法对135例脑梗死患者(观察组)与81例非脑梗死患者(对照组)行颈动脉超声检查,对比两组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发生率及类型,分析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类型与脑梗死的相关性。结果观察组患者颈动脉粥样斑块的总发生率显著高于对照组。患者颈动脉粥样斑块的发生部位以颈总动脉分叉处为主,其次是主干部。结论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类型与脑梗死之间存在密切的关系。  相似文献   

7.
目的 :探讨颈动脉硬化与脑梗死的发生、复发以及梗死部位的关系。方法 :采用彩色多普勒超声探查 13 0例脑梗死组和 90例非脑梗死对照组颈动脉硬化情况。结果 :脑梗死患者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检出率明显高于对照组 ;多灶性脑梗死有颈动脉粥样斑块形成高于单灶性脑梗死 ;复发性脑梗死中有颈动脉斑块形成高于首发性脑梗死 ;有一过性缺血 (TIA)发作的脑梗死患者颈动脉狭窄率明显高于无 TIA发作患者 ,以上两者比较差异有显著性 (P均 <0 .0 5 )。结论 :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形成是引起脑梗死、多发性脑梗死、复发性脑梗死的重要病因。  相似文献   

8.
目的 探讨颈动脉粥样硬化及血清超敏C-反应蛋白(hs-CRP)与急性脑梗死的关系。方法 入选急性脑梗死患者96例作为研究组,以年龄和性别相匹配的健康体检者60例作为对照组,用彩色多普勒超声检测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数量、性质及管腔狭窄程度,采用免疫散射比浊法测定血清hs-CRP水平。结果 急性脑梗死组颈动脉斑块检出率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急性脑梗死组检出颈动脉管腔狭窄>50%和易损斑块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急性脑梗死组血清hs-CRP水平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有易损斑块患者血清hs-CRP水平显著高于稳定斑块患者(P<0.05)。结论 颈动脉粥样硬化管腔狭窄>50%和易损斑块均是导致脑梗死的重要病因;血清hs-CRP水平可反映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的稳定性。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与脑梗死的关系。方法:将60例患者分为脑梗死组与非脑梗死组,使用彩色多普勒超声检测颈动脉内膜-中层的厚度(ITM)及粥样硬化斑块。结果:60例脑梗死患者中无颈动脉粥样硬化4例,占6.7%,而60例非脑梗死患者中无颈动脉粥样硬化48例,占80%,而脑梗死患者中颈动脉硬化及斑块检出率远高于无脑梗死的患者,2组比较有显著差异(P<0.001)。结论:颈动脉粥样硬化与脑梗死密切相关。彩色多普勒超声是检测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最简捷的方法。  相似文献   

10.
目的 探讨颈动脉粥样硬化与脑梗死的关系.方法 应用彩色多普勒超声检测82例脑梗死患者和46例非脑梗死患者颈动脉内-中膜厚度(intima-media thickness,IMT)、斑块检出率、管腔狭窄率,并观察斑块性质.结果 脑梗死组斑块检出率及颈动脉内膜厚度较对照组明显增加,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脑梗死组斑块检出率(70.7%)明显高于对照组(32.6%);脑梗死组颈总动脉(CCA)内膜厚度(1.38±0.14)明显高于对照组(0.89±0.16),脑梗死组颈内动脉(ICA)内膜厚度(1.16±0.27)明显高于对照组(0.78±0.17).斑块多发生于颈动脉分叉处(44.4%),以软斑块、溃疡斑块(59.2%)居多.结论 颈动脉粥样硬化程度与脑梗死的发病关系密切,彩超评估颈动脉粥样硬化程度,对脑梗死的早期预防和治疗具有重要的临床价值.  相似文献   

11.
薛莉  史铁梅 《中国民康医学》2006,18(15):646-647,676
目的:探讨脑梗死与颈动脉粥样硬化及肱动脉内皮功能的相关性。方法:应用高频彩色多普勒超声显像仪检测20例脑梗死患者的双侧颈动脉内中膜厚度(IMT)、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及肱动脉内皮依赖性和非内皮依赖性舒张功能,并与对照组进行比较,同时探讨颈动脉IMT与肱动脉内皮依赖性和非内皮依赖性舒张功能之间的相关性。结果:脑梗死组与对照组斑块发生率分别为90%及30%,前者显著多于后者(P〈0.005),从斑块类型的构成来看,脑梗死组软斑构成比率明显高于对照组(P〈0.01),扁平斑和硬斑构成比率明显低于对照组(P〈0.005);脑梗死组与对照组比较,IMT显著增厚,FMD及NID显著减低(P〈0.05);颈动脉IMT与肱动脉内皮依赖性和非内皮依赖性舒张功能呈显著负相关(r1=-0.523,P〈0.02;r2=-0.570,P〈0.01)。结论:颈动脉粥样硬化及外周血管内皮功能障碍与脑梗死的发生密切相关,可作为预测及评价脑梗死的重要指标之一。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血浆同型半胱氨酸水平与动脉粥样硬化及脑梗死的关系。方法:选择动脉粥样硬化性脑梗死140例患者为脑梗死组,选择同期年龄、性别相匹配的健康体检者100例为对照组。根据颈动脉多普勒彩色超声检查结果将脑梗死组及对照组再进行分组;脑梗死有斑块组和对照有斑块组合称为斑块组,脑梗死无斑块组和对照无斑块组合称为无斑块组。采用高效液相色谱法测定血浆同型半胱氨酸水平;应用颈动脉多普勒彩色超声检查患者颈动脉内膜中层厚度。结果:动脉粥样硬化性脑梗死患者血浆同型半胱氨酸、颈动脉内膜中层厚度均较对照组明显增高(P<0.05);脑梗死有斑块组血浆同型半胱氨酸、内膜中层厚度水平均高于脑梗死无斑块组(P<0.05)。结论:血浆同型半胱氨酸水平与动脉粥样硬化病变有密切关系,可能是动脉粥样硬化性脑梗死的一种危险因素。  相似文献   

13.
目的研究60岁以上老年人不同程度颈动脉粥样硬化、超敏C-反应蛋白(hs-CRP)水平与缺血性脑梗死的关系.方法对200例老年患者行颈动脉彩色超声检查,并检测hs-CRP以及进行头颅CT或MRI扫描.观察不同年龄段患者颈动脉粥样硬化的发生率,分析脑梗死与不同级别颈动脉斑块及hs-CRP水平的关系.结果随年龄增加,患者的颈动脉斑块检出率及2级以上斑块的检出率显著增高(P〈0.01),有斑块组患者脑梗死发生率显著高于无斑块组(P〈0.01),斑块级别2级以上的患者其hs-CRP水平显著增高(P〈0.01),脑梗死组较非脑梗死组患者的hs-CRP水平明显增高(P〈0.01).结论高龄是动脉粥样硬化加重的重要危险因素.颈动脉粥样硬化与脑梗死密切相关,斑块级别越高,脑梗死发生率越高.颈动脉超声检查有助与判断缺血发生机制和评价危险因素.hs-CRP水平能够提示斑块不稳定性,它与脑梗死的发生、发展密切相关,有望成为脑梗死早期检测和预后判断的生物学指标.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急性脑梗死患者血清同型半胱氨酸(HCY)、超敏C反应蛋白(hs-CRP)与颈动脉狭窄的关系。方法:选取178例急性脑梗死患者,均于次日凌晨采血测定血清中的HCY、hs-CRP水平、血脂水平,应用颈部血管彩超将178例患者分成颈动脉狭窄组103例(轻度狭窄33例、中度狭窄36例、重度狭窄34例)和无颈动脉狭窄组75例,同期住院的非脑血管病患者37例作为对照组。颈动脉狭窄组与对照组患者的年龄、性别、吸烟史、体质量、高血压、糖尿病、高脂血症等经统计学分析,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结果:急性脑梗死患者中颈动脉斑块检出率(81.46%)、颈动脉狭窄检出率(57.86%)明显高于对照组(P<0.005);伴颈动脉狭窄的急性脑梗死患者血清HCY、hs-CRP水平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血清HCY与颈动脉狭窄严重程度成正相关(P<0.05);血清hs-CRP水平与颈动脉重度狭窄存在相关性(P<0.05)。结论:颈动脉狭窄是急性脑梗死的重要危险因素;血清HCY、hs-CRP是颈动脉粥样硬化的重要危险因素;血清HCY、hs-CRP水平在预测伴有颈动脉狭窄的急性脑梗死中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5.
目的 探讨并分析脑梗死患者的血尿酸水平与颈动脉粥样硬化之间的相关性。 方法 选取2016年1月—2018年7月间蚌埠医学院第二附属医院收治的急性脑梗死患者90例为研究对象,记录一般资料,对所有入选患者进行颈动脉彩色多普勒超声检查,根据斑块的有无及稳定性分为稳定斑块组、不稳定斑块组、无斑块组各30例。测定并对比不同组别的患者血尿酸水平及C反应蛋白水平相关指标,分析比较尿酸对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形成的作用。 结果 3组患者血尿酸水平的比较之间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其中无斑块组与稳定斑块组及不稳定斑块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稳定斑块组与不稳定斑块组之间比较时,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3组患者C反应蛋白水平的比较之间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其中无斑块组与稳定斑块及不稳定斑块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稳定斑块组与不稳定斑块组之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结论 急性脑梗死患者高血尿酸水平与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发生发展密切相关,但是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的稳定性与血尿酸水平无明显相关性。血尿酸水平的升高提示患者有形成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的风险,临床上可以根据患者血尿酸水平,及时给予适当的干预。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脑梗死患者颈动脉、股动脉粥样硬化及其相关因素的关系。方法:对409例脑梗死患者(脑梗死组)与104例非脑梗死患者(对照组)行颈动脉、股动脉血管超声检查和血液生化检查,比较2组间动脉粥样硬化斑块及其相关危险因素。结果:脑梗死组颈总、颈内、股总动脉斑块检出率分别为75.1%、66.5%、38.1%,均明显高于对照组的25.0%、20.2%和16.3%(P0.01);脑梗死组颈动脉内中膜厚度(IMT)(1.5±0.42)mm及斑块积分(2.74±0.15)、股动脉IMT(1.34±0.37)mm及斑块积分(2.26±0.29)均明显高于对照组颈动脉IMT(0.9±0.53)mm及斑块积分(1.13±0.27)、股动脉IMT(0.79±0.31)mm及斑块积分(1.03±0.16)(P0.01);脑梗死组总胆固醇、甘油三酯、低、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纤维蛋白原和尿酸水平均高于对照组(P0.05~P0.01)。结论:高脂血症、高尿酸血症、颈动脉斑块及股动脉斑块是脑梗死的危险因素;通过检查血脂、血尿酸、颈动脉斑块、股动脉斑块可早期预防脑梗死,降低脑梗死的患病率及致残率。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颈动脉粥样硬化及血脂水平与脑梗塞之间的关系。【方法】对102例脑梗塞患者(脑梗塞组)及82例非脑梗塞患者(对照组),分别进行颈动脉超声检查,并记录两组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的部位、数目和颈动脉内径,同时检测两组患者的血脂水平。【结果】脑梗塞组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检出率为76.47%,对照组为26.83%,两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脑梗塞组左右颈总动脉内径分别为(7.41±0.08)mm、(7.49±0.61)mm,与对照组(7.76±0.09)mm、(7.98±0.74)mm比较差异均有显著性(P均小于0.05);斑块部位与脑梗塞部位有显著同侧相关性(P〈0.05);脑梗塞组甘油三脂(2.05±0.19)mmol/L也显著高于对照组(1.38±0.18)mmol/L(P〈0.05)。【结论】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与脑梗塞发生有密切关系,部分脂质代谢异常与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形成有关。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老年脑梗死与颈动脉粥样硬化(CAS)斑块及超敏反应C蛋白(CRP)水平的关系。方法对100例老年急性脑梗死患者进行颈动脉颅外段彩色多普勒(TCD)检查,观察血管内斑块状况,同时检测血CRP水平,将同期健康体检者80例设为对照组,观察两者的差别并进行分析。结果实验组斑块检出率为74%,对照组17.5%,两者有显著性差异(P<0.01)。斑块好发于颈动脉分叉处,以硬斑为主,但实验组软性斑块明显高于对照组(P<0.01);血清CRP水平实验组明显高于对照组(P<0.01),软性斑块患者CRP含量高于硬性斑块患者。结论老年脑梗死与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有密切关系,软性斑块的存在、血CRP增高,都是老年脑梗死的重要危险因素,值得临床重视及早期干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