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8 毫秒
1.
目的探讨上斜肌转位手术治疗动眼神经麻痹的临床效果。方法回顾我院1999年1月~2007年9月采用上斜肌转位术矫正动眼神经麻痹所致重度外斜视病例,并观察分析。结果20眼动眼神经麻痹行外直肌后退,内直肌折叠,上斜肌转位术。下斜视者3眼加下直肌后退术,上斜视6眼二次手术行上直肌超常量后退及下直肌超常量缩短术。患者外观取得满意效果,随访6月~3年眼位无明显改变。结论上斜肌转位术矫正动眼神经麻痹性斜视是可行的。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外直肌超常量后徙和上直肌后徙并移位治疗重度外斜视合并垂直分离性斜视( DVD)的效果。方法回顾近3年来对18例(36只眼)大于25°的外斜视合并DVD的患者施行双外直肌超常量后徙9~12 mm,上直肌后退6~10 mm并鼻侧移位半个或一个肌腹的手术,随访6个月至2年。结果术后眼位:15例正位,2例外斜视欠矫,1例外斜视过矫,DVD治疗效果基本满意。有4只眼外转不足1~2 mm,其余眼球运动协调。结论外直肌超常量后徙和上直肌后徙并移位治疗重度外斜视合并DVD操作简便快捷,损伤小,一次手术成功率高,效果满意,值得推广。  相似文献   

3.
分离性垂直偏斜手术治疗探讨   总被引:10,自引:3,他引:7  
目的 探索治疗分离性垂直偏斜 (DVD)的最佳手术方式。方法 对 96例 1 81眼DVD患者应用上直肌后退术 ,上直肌后退联合后固定缝线术 ,下斜肌转位及及上直肌后退联合下斜肌转位术进行随机分组治疗 ,对结果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 后退组近期效果良好者 67 39% ,远期 58 82 %。后退 后固定组近期效果良好者 82 69% ,远期 80 56% ;下斜肌转位组近期效果良好者 65% ,远期56 67% ;上直肌后退 下斜肌转位组近期效果良好者 83 72 % ,远期 81 2 5%。结论 单独上直肌后退和下斜肌转位术治疗DVD不如后退 后固定缝线组及后退 下斜肌转位组效果可靠  相似文献   

4.
外直肌超常量后徙在某些大角度外斜视矫正术中的应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观察外直肌超常量后徙在某些类型大角度外斜视矫正术中的应用和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了我院2006-01/2008-07在外斜视矫正术中行外直肌超常量后徙的临床病例48例,其中分开过强型外斜视29例,知觉性外斜视16例,麻痹性外斜视3例。所有病例外斜视度数均>40△。手术原则是尽量在2条肌肉上完成斜视度的矫正。分开过强型外斜视先行双外直肌超常量后徙(8.0~9.5mm),残余度数再行一眼内直肌缩短术。知觉性外斜视手术首选视力较差的斜视眼行外直肌超常量后徙(8.0~12mm)加内直肌缩短(6~8mm),若矫正不足再行对侧眼外直肌后徙术。动眼神经不全麻痹者行麻痹眼外直肌超常量后徙(12~13mm)加内直肌大量截除(10mm)。结果:末次随访时所有患者外观良好,29例分开过强型外斜视中,23例正位,6例欠矫;16例知觉性外斜视中13例正位,2例欠矫,1例过矫;3例麻痹性外斜视中,1例正位,2例欠矫。所有欠矫或过矫均在±8~±15△,均不需要二次手术。所有病例中3例分开过强型外斜视和2例知觉性外斜视出现轻度外转不足,外转时角膜缘距外眦角约2~3mm;3例麻痹性外斜视外转不足均在3~4mm。结论:外直肌超常量后徙术对大度数的分开过强型外斜视,知觉性外斜视及麻痹性外斜视效果满意,避免了损伤过多的眼外肌,增加了外斜视矫正术的一次成功率。  相似文献   

5.
眼球后退综合征的手术设计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牛兰俊  吴夕  黎晓新 《眼科研究》2004,22(2):194-196
目的 探讨眼球后退综合征(DRS)手术设计的特点。方法 11例眼球后退综合征患者,采用常规的方法检查眼位,单眼、双眼水平注视野,异常头位的偏斜角度。手术方式患眼外直肌不等量后徙。结果 原在位外斜,双眼注视野位于患眼颞侧,面部转向健眼一侧。手术后外斜视得到矫正,异常头位消失。结论 为了矫正原在位存在外斜视,即使外直肌力量不足,手术后外转进一步受限,也需减弱外直肌,以期获得良好效果。  相似文献   

6.
目的 观察单眼直肌超常量手术治疗大角度知觉性外斜视的手术效果。方法 回顾性分析2004年1月至2014年1月在我院住院手术的大角度知觉性外斜视(≥50△ )患者45例,根据手术量不同分两组,单眼超常量(内直肌缩短≥6mm、外直肌后退≥8mm)手术组(A组,23例),常量(内直肌缩短<6mm、外直肌后退<8mm)手术组(B组,22例),观察术前及术后斜视度、手术量、眼球活动度,手术并发症。眼位≤ ±10△为治疗成功。结果 两组术前斜视度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手术成功率A组82.61%、B组90.91%,两组手术成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单眼手术率A组100.00%、B组9.09%,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A组术后所有患者在眼前位眼球活动自如,向外侧极限眼位注视均存在外展不足现象。B组眼前位和极限眼位均无眼球活动障碍。结论 对于视力极差的大角度知觉性外斜视患者可考虑进行单眼内外直肌超常量手术,治疗安全有效,缺点是术后眼球外展不足。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外直肌超常量后徙治疗大度数外斜视的效果.方法对36例(72只眼)大于25°的共转性外斜视患者施行双外直肌超常量后徙8~¨mm,加或不加内直肌缩短,随访6个月~2年.结果术后眼位,29例正位,5例欠矫,2例过矫.32只眼外转不足2~4mm.结论该手术操作简便快捷,损伤小,效果满意.  相似文献   

8.
目的观察单眼水平直肌超常量手术矫正共同性内斜视的术后眼位成功率和眼球运动情况。方法回顾性无对照病例方法。对2009年1月至2014年7月在广西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眼科行单眼超常量眼肌手术的30例资料齐全的不同偏斜度共同性内斜视患者入选。排除非共同性内斜视及既往有眼肌手术病史的患者。共同性内斜视患者30例,含知觉性内斜22例,行主斜眼内直肌后徙6~7mm,或伴有同眼外直肌截短6-9mm。随访时间:1.5~60个月。观察指标:术后不同时期的眼位和眼球运动。末次随访的眼位偏斜度〈10PD视为正位,眼球内转或外转不足-1--14均视为运动异常。结果30例共同性内斜视患者末次随访时双眼正位24例,正位率为80%。30例共同性内斜视患者术前8例存在外转不足(-1--2),大部分存在内转不同程度亢进,术后6周以上随访,29例患者眼球内外转均到位,1例术前外转-2,术后改善为外转-1。结论单眼直肌超常量手术可有效地矫正共同性内斜视;内直肌后徙6~7mm或联合外直肌截短术未导致眼球运动障碍,术前外转不足的患者术后得到改善。  相似文献   

9.
外直肌超常量后徒治疗大度数外斜视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探讨外直肌超常量后徙治疗大度数外斜视的效果。方法 对 3 6例 ( 72只眼 )大于 2 5°的共转性外斜视患者施行双外直肌超常量后徙 8~ 14mm ,加或不加内直肌缩短 ,随访 6个月~ 2年。结果 术后眼位 ,2 9例正位 ,5例欠矫 ,2例过矫。 3 2只眼外转不足 2~ 4mm。结论 该手术操作简便快捷 ,损伤小 ,效果满意  相似文献   

10.
目的 观察单眼外直肌超常量后徙联合拮抗肌截短术治疗大角度知觉性外斜视的临床疗效。方法 回顾性分析2009年1月至2014年7月在我院行斜视矫正术符合条件且资料齐全的知觉性外斜视患者12例(12眼),男7例,女5例,手术年龄17~45岁,平均29.3岁;术前平均偏斜度-87.5Δ(-75Δ ~-110Δ)。行主斜眼或视力差眼外直肌后退9~10mm,剩余偏斜度行同眼内直肌截短5~8mm,三棱镜检查患者的斜视度,检测患者术前和术后眼位和单眼眼球运动情况,随访时间2~60个月,平均随访时间18.3个月。结果 12例患者在术后末次随访时9例眼位正位,正位率为75.0%;3例外斜视术前偏斜度为-90Δ、-90Δ、-110Δ,末次随访时残余外斜度为-25Δ、-35Δ、-35Δ,术后眼位外观改善明显,无过矫现象。12例患者术前内转均正常,外转均亢进,为+1~+3。术后末次随访内转均到位,9例外转不足-1,1例外转不足-2,2例患者的眼球运动在术后6周恢复正常。12例患者单眼眼球运动末次随访与术后6周时情况一致,说明术后6周眼球运动已稳定。结论 单眼外直肌超常量后徙联合拮抗肌截短术可有效地矫正75Δ及以上知觉性外斜视;但可引起部分患者外转轻度受限。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