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03 毫秒
1.
目的比较SuperPATH与前外侧小切口入路全髋关节置换术(total hip arthroplasty,THA)的短期临床疗效。方法 2015年2月至2017年2月纳入80例行全髋关节置换术的患者,40例行SuperPATH入路THA治疗(SuperPATH组),40例行前外侧小切口入路THA治疗(前外侧小切口组)。比较两组患者手术切口长度、手术时间、术中出血、术后引流以及住院时间;两组患者术前及术后1d、7d、1个月、3个月的视觉模拟评分(visual analogue scale,VAS)评分;两组患者术前、术后7d、1个月、3个月、6个月的髋关节功能Harris评分;两组患者术后前倾角、外展角测量值以及术后并发症。结果 SuperPATH组手术切口长度小于前外侧小切口组(P0.05),SuperPATH组术中出血、术后引流及住院天数均少于前外侧小切口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SuperPATH组手术时间长于前外侧小切口组(P0.05),SuperPATH组术后1d、7dVAS优于前外侧小切口组(P0.05),但两组术后1个月、3个月VAS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SuperPATH组术后7d、1个月、3个月的髋关节功能优于前外侧小切口组,Harris评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但两组术后6个月髋关节功能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术后外展角、前倾角对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SuperPATH入路与前外侧小切口入路THA术后短期内髋关节功能恢复好,但SuperPATH入路THA手术创伤小、早期关节功能好、术后恢复快,而远期疗效还需进一步随访及评估。  相似文献   

2.
目的比较应用SuperPATH入路与直接前方入路(DAA)行全髋关节置换术(THA)的临床疗效。方法将30例行THA的患者按治疗方法分为A组(SuperPATH入路行THA,15例)和B组(侧卧位DAA行THA,15例)。比较两组切口长度、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术后引流量、并发症、疼痛VAS评分、Harris髋关节功能评分及髋臼角。结果两组患者均获得随访,时间10~14个月。切口长度A组短于B组,手术时间及术中出血量A组长(多)于B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 0. 05);术后引流量两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 05)。末次随访VAS评分两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0. 05)。两组并发症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0. 05)。术后1个月及末次随访时两组髋关节功能恢复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0. 05)。术后第2天两组髋臼角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0. 05)。末次随访时两组均未见关节假体松动、移位或下沉。结论应用SuperPATH入路行THA可取得与侧卧位DAA同样良好的髋关节功能,且SuperPATH入路切口小,可以减少组织损伤。  相似文献   

3.
目的对SuperPATH入路与传统后外侧入路行人工全髋关节置换术(total hip arthroplasty,THA)的疗效进行比较。方法 2017年3月—5月,将24例拟行初次单侧THA的髋关节疾病患者纳入研究,随机分为两组(n=12),分别采用SuperPATH入路(SuperPATH组)及传统后外侧入路(对照组)进行关节置换。两组患者性别、年龄、体质量指数、疾病类型、合并基础疾病类型、美国麻醉医师协会(ASA)分级等一般资料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记录两组手术时间、住院时间、切口长度以及手术相关并发症发生情况;手术前后血红蛋白和红细胞压积,计算总失血量及术中失血量;手术前后炎性反应指标(C反应蛋白、红细胞沉降率)、肌肉损伤指标(肌酸激酶),患者髋关节屈曲及外展活动度、髋关节功能Harris评分、疼痛视觉模拟评分(VAS);摄骨盆正位X线片观察假体位置。结果两组患者均获1年随访。与对照组相比,SuperPATH组手术时间明显延长(t=4.470,P=0.000)、手术切口缩短(t=–2.168,P=0.041),住院时间无显著差异(t=0.474,P=0.640)。SuperPATH组术中1例发生假体周围骨折;两组术后均无感染、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等并发症发生。两组术中失血量及总失血量,术前及术后1、3 d血红蛋白和红细胞压积,术前及术后1、3、14 d C反应蛋白及红细胞沉降率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SuperPATH组术后1、3 d肌酸激酶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术前及术后14 d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1、3 d SuperPATH组髋关节屈曲及外展活动度均优于对照组(P<0.05),但14 d、3个月、6个月及1年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SuperPATH组术后1、3 d Harris评分及VAS评分明显优于对照组(P<0.05),其余各时间点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1年复查X线片,两组前倾角及外展角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随访期间两组假体均无松动、下沉。结论与后外侧入路相比,采用SuperPATH入路行THA能减少肌肉损伤、减轻术后早期疼痛,促进患者早期康复。  相似文献   

4.
目的通过与后外侧入路手术相比,探讨SuperPATH入路行人工全髋关节置换术(total hip arthroplasty,THA)的临床疗效。方法选择2016年1月—12月收治并符合选择标准的84例髋关节疾病患者纳入研究并随机分为两组,其中40例采用SuperPATH入路行THA(SuperPATH组),44例采用后外侧入路行THA(PSA组)。两组患者性别、年龄、体质量指数、疾病类型、合并基础疾病及术前下肢血栓形成、髋关节Harris评分等一般资料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比较两组手术时间、术中失血量、切口长度、术后引流量、下地时间以及术后髋关节功能Harris评分、简明健康调查量表(SF-36量表)评分,X线片复查示假体位置。结果两组患者术后均获随访,随访时间6~18个月,平均10.3个月。SuperPATH组手术时间、术中失血量、切口长度、术后引流量及下地时间均优于PSA组(P0.05)。SuperPATH组术后2周及1个月时Harris评分显著优于PSA组(P0.05);术后3、6个月时两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末次随访时,SuperPATH组SF-36量表各项评分均高于PSA组(P0.05)。术后X线片复查示假体位置良好。结论与后外侧入路相比,选择SuperPATH入路行THA具有创伤小、术后恢复快、手术安全性高的优势,能获得更好的临床疗效。  相似文献   

5.
目的 比较SuperPATH入路与后外侧入路人工股骨头置换术治疗老年股骨颈骨折的疗效差异。方法 回顾性分析自2021-01—2022-12行人工股骨头置换术治疗的60例老年股骨颈骨折,分为SuperPATH入路组(采用SuperPATH入路,n=30)和后外侧入路组(采用常规后外侧入路,n=30)。比较两组手术时间、切口长度、术中出血量、手术前后血红蛋白浓度差值、术后下床时间、住院时间、并发症发生情况,以及术后1周、3个月、6个月疼痛VAS评分、髋关节功能Harris评分。结果 60例随访时间3~8个月,平均6个月。SuperPATH入路组手术时间、切口长度、术中出血量、手术前后血红蛋白浓度差值、术后下床时间、住院时间均优于后外侧入路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均未出现假体周围骨折及术后感染,SuperPATH入路组术后褥疮1例,后外侧入路组术后褥疮1例、髋关节脱位1例、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1例。SuperPATH入路组术后1周疼痛VAS评分明显低于后外侧入路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但两组术后3、6个月疼痛VAS评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  相似文献   

6.
[目的]比较SuperPATH入路与传统后外侧入路初次全髋关节置换术(total hip arthroplasty, THA)的临床效果。[方法] 2013年1月~2018年1月本院行单侧THA的116例患者列入本研究,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将其分为两组,SuperPATH组58例,后外侧组58例,分别采用相应手术入路行THA,比较两组围手术期资料、疼痛视觉模拟评分(visual analogue score, VAS)和患髋Harris评分。[结果]所有患者顺利完成手术,术中未发生严重并发症。SuperPATH组在手术时间、切口长度、术中出血量、术后引流量、住院时间和下地负重时间等指标方面优于后外侧组(P0.05)。两组术后并发症总发生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6.90%vs 10.34%,P0.05)。所有患者随访12~37个月,平均(27.32±6.54)个月。术后两组患者疼痛逐渐减轻,髋关节功能逐渐恢复。随访过程中未发生关节脱位、骨折或疼痛突然加剧等不良事件。随时间推移两组患者VAS评分均显著减少,而Harris评分显著增加(P0.05)。术前两组间VAS和Harris评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但术后1、3个月时,SuperPATH组VAS评分显著低于、而Harris评分显著高于后外侧组(P0.05);术后6、12个月时两组间差异已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与常规后外侧入路相比,SuperPATH入路THA具有减少医源性损伤、功能恢复快的优点。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究股骨头坏死患者行SuperPATH入路微创人工全髋关节置换术临床应用价值。方法选取80例股骨头缺血坏死患者,随机分为研究组和常规组各40例,其中研究组给予SuperPATH切口微创人工全髋关节置换术,常规组给予前外侧小切口入路人工全髋关节置换术。分析两组术前及术后3个月Harris评分,Barthel指数;记录观察两组术前及术后1 d的红细胞沉降率(erythrocyte sedimentation rate,ESR),血清C反应蛋白(C-reactive protein,CRP),视觉模拟疼痛评分(visual analogue scale,VAS),术侧大腿周径与术前差值;记录两组术后引流量、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住院时间、手术切口长度;记录两组术后3个月术侧髋臼假体外展角度及并发症发生情况。结果研究组手术时间较常规组更长,但其术后引流量、术中出血量及住院时间却显著少于常规组;同时研究组ESR、CRP、大腿周径差值及VAS评分术后均低于常规组,而其Harris评分和Barthel指数又高于常规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SuperPATH切口微创人工全髋关节置换术治疗股骨头坏死能够取得较传统小切口手术更好的效果,创伤更小,恢复更好。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人工全髋关节置换术(THA)采用2种手术入路的早期临床疗效。方法分析自2013-01—2014-06采用THA治疗88例髋关节疾患的临床资料,随机分为后外侧小切口组和前外侧入路组。结果术后2组均获得平均12(5~18)个月随访。2组88例切口达到一期愈合。后外侧小切口组在切口长度、术后引流量、术后止疼药物的用量、术前术后膝关节上方20 cm大腿周径差等均低于前外侧入路组,2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但2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后外侧小切口术后输血6例,1例早期感染,1例发生假体周围骨折;前外侧入路组术后输血10例,无深静脉血栓、假体周围骨折、感染、骨水泥反应等并发症发生,2组术后并发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后外侧小切口组术后3 d、2周髋关节功能Harris评分均高于前外侧组,2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术后3个月、1年的Harris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后外侧小切口入路髋关节置换术与前外侧常规入路髋关节置换术相比,具有切口小、术后引流少、患肢肿胀轻、术后早期疼痛轻等优点,综合比较要优于前外侧入路髋关节置换术,但2组远期疗效相当。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SuperPATH入路行全髋关节置换术(THA)的早期疗效和术中处理策略。方法将70例行THA患者根据手术入路不同分为SuperPATH组(采用SuperPATH入路,35例)和常规组(采用常规后外侧入路,35例)。比较两组切口长度、术中出血量、手术时间、髋臼外展角和前倾角、下床活动时间、术后3个月Harris评分。结果患者均获得随访,时间6~13个月。SuperPATH组的切口长度、术中出血量、下床活动时间均小(少)于常规组(P0.01);手术时间、髋臼外展角和前倾角、术后3个月Harris评分两组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SuperPATH入路THA创伤小,术中出血量少,假体位置可,置换后功能锻炼早且好,但必须掌握好手术适应证并熟练手术操作。  相似文献   

10.
目的比较SuperPATH入路与后外侧入路全髋关节置换术(THA)治疗老年股骨颈骨折的早期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自2014-06—2017-12行SuperPATH入路(SuperPATH组)与后外侧入路(常规组)THA治疗的78例老年股骨颈骨折,比较2组手术时间、切口长度、术中出血量、下床活动时间及术后24 h疼痛VAS评分。结果 78例均获得随访,随访时间平均10.8(6~18)个月。SuperPATH组和常规组手术时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SuperPATH组切口长度较常规组短,术中出血量、输血量少于常规组,术后24 h疼痛VAS评分低于常规组,开始下床活动时间早于常规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 0.05)。结论 SuperPATH入路THA治疗老年股骨颈骨折较后外侧入路有软组织创伤小、出血少、手术风险低、关节稳定性好、术后疼痛轻、髋关节功能恢复快等优势,早期疗效安全且良好。  相似文献   

11.
目的比较前外侧与后外侧入路在人工全髋关节置换术(total hip arthroplasty,THA)中的临床效果。方法2010年1月~2012年12月在我院行THA患者50例共57髋,随机分为两组,其中前外侧组25例(28髋)采用前外侧入路,后外侧组25例(29髋)采用后外侧入路,比较两组切口长度、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输血量、术后并发症及髋关节Harris评分。结果前外侧组和后外侧组切口长度、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和输血量比较均无统计学差异(P〉0.05)。组内比较,两组术后3月、6月Harris评分均较术前改善显著,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组间比较,两组均无统计学差异(P〉0.05)。前外侧组术后3周出现髋关节后脱位1例,予复位后恢复正常。后外侧组均未出现术后并发症。结论前外侧与后外侧入路在THA术中不影响疗效,选择何种方式入路应根据患者的个体情况而定。  相似文献   

12.
目的 比较直接前侧入路(DAA)与后外侧入路(PA)行全髋关节置换术(THA)的疗效.方法 将60例行THA患者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PA组和DAA组,每组30例.比较两组切口长度、术中出血量、手术时间、住院时间、下床时间、部分负重锻炼时间和术后并发症情况.术后6、12个月采用髋关节Harris评分标准评价髋关节功能.结果...  相似文献   

13.
目的比较采用传统后外侧入路和经股骨大粗隆后方骨折块入路2种入路方式行人工股骨头置换术治疗老年股骨粗隆间骨折的疗效。方法笔者自2010-02—2014-02采用人工股骨头置换术治疗111例老年股骨粗隆间骨折,26例伴有股骨大粗隆后方骨折块均采用经股骨大粗隆后方骨折块入路行人工股骨头置换术,并将骨折块用克氏针张力带固定(A组);其余85例均采用传统的后外侧入路行工股骨头置换术(B组)。观察比较2组切口长度、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术后引流量、输血率、住院时间、股骨头脱位率等。结果 2组均获得随访平均12(11~13)个月,2组在切口长度、手术时间、输血率、住院时间方面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A组在术中出血量、术后引流量方面均明显低于B组,术后3、6个月髋关节功能Harris评分明显高于B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A组术后股骨头脱位率低于B组,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经股骨大粗隆后方骨折块入路行人工股骨头置换术不切断外旋肌群,不切除关节囊,术后髋关节稳定性好,远近期髋关节功能恢复良好,术后并发症发生率低,对于合并后方骨折块的股骨粗隆间骨折行人工股骨头置换是一种较为理想的入路。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SuperPATH微创人工全髋关节置换术的早期疗效及临床应用价值。方法采集2016年5月至2017年6月间我院收治的60例(35例股骨头坏死,25例股骨颈骨折)需行人工全髋关节置换术患者相关资料,30例行SuperPATH经皮辅助入路纳入实验组,其中男20例,女10例,股骨头坏死16例,股骨颈骨折14例,平均年龄为(71.2±3.1)岁;30例行常规后外侧入路纳入对照组,其中男15例,女15例,股骨头坏死19例,股骨颈骨折11例,平均年龄为(71.2±3.2)岁。观察两组手术切口长度、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术后引流量、手术前后血红蛋白变化及术后1周、1个月、3个月、6个月疼痛视觉模拟评分(visual analogue scale,VAS)和Harris评分。结果实验组的手术切口长度、术中失血量、术后引流量、手术前后血红蛋白变化均较对照组少,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实验组手术时间较对照组长,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1周、1个月随访时两组VAS评分、Harris评分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3个月随访时两组VAS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Harris评分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6个月随访时两组VAS评分、Harris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SuperPATH入路微创人工全髋关节置换术治疗股骨头坏死和股骨颈骨折较传统后外侧入路全髋关节置换术具有软组织损伤小、出血少,术后恢复快、近期疗效较好等优点,患者满意度高,可实现术后快速康复。  相似文献   

15.
改良小切口与常规全髋关节置换术的比较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比较改良小切口与常规全髋关节置换术的手术经验及短期临床随访结果。方法采用改良小切口对15例15髋进行全髋关节置换术(total hip arthroplosty,THA),男10例,女5例;年龄65~75岁,平均72岁,体重指数20.5~26.5kg/m^2,平均23.5kg/m^2。股骨颈骨折10例,股骨头缺血性坏死3例,骨关节炎2例。术前Harris评分平均33.5分。同期采用常规后外侧入路行THA15例15髋,男11例,女4例;年龄66~78岁,平均73岁,体重指数20.8~25.8kg/m^2,平均23.8kg/m^2。股骨颈骨折12例,股骨头缺血性坏死3例。术前Harris评分平均33.8分。两组年龄、性别及体重指数均衡(P〉0.05),疾病谱相似。对两组病例的术中出血量、手术时间、切口长度、术后早中期的功能锻炼情况及影像学评价进行比较。结果术后随访6~10个月,平均8.2个月。改良小切口THA组切口长度平均9.5cm,较常规THA组短(P〈0.05);术中出血量(318±223.1)mL,引流量(252±169.1)mL,均较常规THA组少(P〈0.05);平均手术时间两组并无统计学意义。小切口THA组术后早期功能恢复较常规THA组快,而中期结果相似。术后及随访时两组假体位置均良好。小切口THA组除有2例患者术中发生切口近端皮肤擦伤,无并发症,常规THA组有1例患者术后脱位。结论改良小切口技术可选择性用于部分病例的人工全髋关节置换术,创伤小,围手术期出血少,切口小且不影响假体位置,术后早期功能锻炼。但应严格选择手术适应证,由拥有相应设备条件的医院及有一定经验的医生开展。  相似文献   

16.
【摘要】〓目的〓本文通过采用后外侧小切口和传统切口施行全髋关节置换术对比研究,探讨后外侧小切口全髋关节置换术的临床效果。方法〓选择我科2008年12月至2010年12月施行人工全髋关节置换术(THA)的80例患者并分成两组,每组40例患者,分别采用后外侧小切口和传统切口,对切口长度,术中的失血量,术后的伤口引流量,手术时间,髋臼外展角,髋臼前倾角,术后第1、3、6个月Harris评分进行比较。结果〓所有病人均获随访,平均随访12个月(6~24)。小切口组切口长度为6.8~10.3 cm,平均8.5 cm;传统切口组切口长度15.6~23.8 cm,平均18.2 cm;小切口组的术中失血、术后引流血量分别为163.8±15.6 mL,325.4±20.3 mL,传统切口组分别为283.5±13.5 mL,410.4±27.6 mL,两组均有差异(P<0.05);小切口组手术时间为89.4±14.2 min,传统切口组为123.5±10.3 min(两组比较,P<0.05);小切口组术后X线片髋臼外展角为43.8±8.5°,传统切口组为46.5±6.7°;小切口组前倾角为22.8±3.5°,传统切口组前倾角为23.5±2.9°,两组间有统计学差异。术后第1、3个月随访,小切口组的Harris评分为69.5±8.9、84.8±7.3分,传统切口组为58.7±6.6、75.4±10.4分,两组间有统计学差异;术后第6个月、12个月随访Harris评分在两组间无统计学差异。两组患者均无脑血管意外、股骨假体周围骨折、神经损伤、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及下肢不等长等并发症。结论〓小切口全髋关节置换术减少了术中、术后的伤口出血及手术的暴露时间,有助于术后功能锻炼。  相似文献   

17.
目的:观察经微创 SuperPath 入路行全髋关节置换术后患者的关节功能及生命质量,并与传统后外侧入路做随机对照研究。方法:选取拟行全髋关节置换术的患者 54 例,按数字随机表法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 27 例,分别行 SuperPath 和传统后外侧入路全髋关节置换术,记录两组手术前后的 Harris 髋关节功能评分、计时“起立 - 行走”测试时间、单腿站立测试时间、6 min 步行测试距离、术后下地负重行走时间、住院时间、健康调查简表 SF-36 评分及并发症,并进行对比。结果:观察组术后 1 周及 3 个月的 Harris 评分(70.5±5.6,83.1±5.5)分别高于对照组(63.8±6.1,78.0±5.6)(P<0.05),6 个月及 12 个月两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相较于对照组,观察组术后 1 个月及 3 个月的计时“起立 - 行走”时间 [(36.5±7.3) s,(24.4±4.9) s] 更短,术后 1 个月的单腿站立时间 [(14.4±3.6) s] 更长,术后 3 个月的 6 min 步行距离 [(395.1±27.7) m] 更远(P<0.05)。观察组术后下地时间及住院时间 [(20.0±3.6) h,(9.7±2.8) d] 分别短于对照组[(33.2±5.4) h,(13.2±3.7) d](P<0.05)。SF-36 评分,术后 12 个月观察组心理健康及总体健康两个维度评分(78.1±9.3,82.0±8.8)分别高于对照组(73.1±8.7,76.3±10.2)(P<0.05);躯体疼痛及社会功能两个维度评分无统计学差异(P>0.05)。对照组 2 例出现无症状下肢深静脉血栓。结论:相比较于传统后外侧入路,微创 SuperPath 入路的全髋关节置换术能更快、更有效地恢复髋关节功能,提高患者术后的生命质量,符合现代快速康复理念。  相似文献   

18.
目的回顾性比较研究“两切口”微创入路与后外侧小切口入路全髋关节置换的中期治疗效果。方法对符合入组条件的患者,“两切口”微创置换组15例、后路小切口置换组17例于手术后6年进行Harris评分,并于Cybex2000检测设备上行髋关节屈曲、后伸、外展、内收、内旋、外旋的肌力测试,将结果统计分析。结果Harris评分“两切口”微创置换组(91.2±4.3)分(n=15),后路小切口置换组(93.5±4.8)分(n=17),两组间无统计学差异(P〉0.05)。随访所有患者髋关节后伸、外展、内收、内旋、外旋的肌力测试,“两切口”组(n=15)分别平均是:(41.7±8.2)Nm,(17.6±5.2)Nm,(36.2±2.8)Nm,(12.9±4.1)Nm,(1.4±1.3)Nm;后外侧小切口组(n=17)分别是:(38.4±4.1)Nm,(18.4±2.6)Nm,(5.3±3.4)Nm,(14.8±3.7)Nm,(1.7±0.5)Nm,两组间无统计学差异(P〉0.05)。髋关节屈曲肌力,“两切口”微创置换组是(21.2±4.3)Nm,小于后路小切口置换组(33.3±5.9)Nm(P〈0.05)。结论“两切口”微创入路与后外侧小切口人路全髋关节置换中期治疗效果的主要指标无统计学差异。  相似文献   

19.
目的比较经皮穿刺辅助保留关节囊全髋(SuperPATH)入路与后外路髋关节置换的术后临床疗效。 方法收集来自南方医科大学第五附属医院,广州市正骨医院以及广州市陆军总医院3个单位关节外科共102例接受单侧髋关节置换患者,纳入标准包括:初次人工全髋关节置换;股骨头缺血坏死3、4期;患者年龄大于50岁,小于80岁;股骨颈骨折Garden Ⅲ,Ⅳ型。排除标准为:随访资料不完整;髋臼发育不良Crowe 3型和4型;髋关节强直。使用随机数字表随机分为2组,实验组56例接受Surperpath入路微创人工全髋关节置换;对照组56例接受常规后外侧入路人工全髋关节置换,通过SPSS 13.0两组样本t检验比较实验组与对照组手术切口长度,术中出血量,手术时间以及术后功能评分。 结果SuperPATH微创髋关节置换组较后侧入路髋关节置换组手术切口长度较短(t=25.960, P<0.01),术中出血量较少(t=12.600,P<0.01),术后功能评分较高(术后1月t=3.340,术后6月t=0.410,P<0.01),手术时间较对照组长(t=10.550,P<0.01)。 结论Super PATH微创髋关节置换术创伤较小,术中出血量较少,术后功能恢复良好,切口较少,对于熟练掌握该手术的医生针对适应症明确的患者可选该手术方式。  相似文献   

20.
[目的]探究直接前方入路(DAA)、直接外侧入路(DLA)及后外侧入路(PLA)进行全髋关节置换(total hip arthroplasty,THA)的临床效果。[方法]选取2015年4月~2019年1月本院骨科收治的146例首次行THA的患者,依据微创入路途径分为DAA组(50例)、DLA组(48例)和PLA组(48例),DAA组采用DAA入路进行全髋关节置换,DLA组采用DLA入路行全髋关节置换,PLA组采用PLA入路进行全髋关节置换。比较三组的临床资料。[结果]三组患者均顺利完成手术。三组手术时间、切口长度和术中出血量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三组间患者的Harris评分均随时间推移显著增加,不同时间点间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但相同时间点三组间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影像测量方面,DAA组髋臼假体外展角大于DLA组和PLA组(P<0.05),而三组前倾角、双下肢长度差别及股骨偏心距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对于实施全髋关节置换术的患者,DAA入路具有更好的髋臼假体外展角。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