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目的分析慢性肾衰竭腹膜透析患者的生存率及预后影响因素。方法回顾性调查2003年1月至2011年6月在我院规律随访的353例腹膜透析患者,总结患者的预后和退出原因,比较死亡患者与继续腹膜透析患者临床指标差异,分析患者死亡的危险因素和独立危险因素。结果353例患者中退出159例,其中死亡74例,死亡原因主要是心血管疾病。腹膜透析患者1年、2年、3年、4年的生存率分别为92%、80%、68%、58%。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年龄、糖尿病肾病、血红蛋白、血白蛋白和血肌酐是患者死亡的危险因素。COX回归分析显示,年龄、血红蛋白和血肌酐是死亡的独立危险因素(均P〈0.05)。结论根据年龄、血红蛋白和血肌酐水平可以对腹膜透析患者预后做初步判断,重视患者的营养状况,有利于改善预后、降低死亡率。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老龄腹膜透析患者的临床特点及影响生存率的相关因素。方法采用回顾性研究设计,筛选纳入空军军医大学西京医院2012年1月至2018年6月的起始年龄≥65岁腹膜透析患者,分析其临床数据,包括透析前及随访的相关临床及实验室数据,同时记录腹膜透析相关感染、预后等数据,进一步分析总体生存率和技术生存率及其相关影响因素。结果最终纳入78例老龄腹膜透析患者,其中原发性肾小球疾病35例(44.9%)、糖尿病肾病34例(43.6%)、高血压性肾损害6例(7.7%)、其他3例(3.8%)。随访过程中43例退出,其中39例死亡,死亡原因主要为心血管事件19例(48.7%)、腹膜透析相关性腹膜炎6例(15.4%)。老年腹膜透析患者中位生存时间为42(30.1,53.8)个月;中位技术生存时间为37(30.8,43.2)个月。老龄腹膜透析患者的5年生存率分别为86.8%、70.5%、53.9%、41.8%、32.5%;5年技术生存率分别为85.5%、67.9%、51.9%、35.1%、27.3%。死亡组与存活组间比较发现,透析充分性、糖尿病患病率、透析后血白蛋白、血钾、血钙水平和血小板计数存在统计学差异(均P0.05)。多因素回归分析显示,透析后低蛋白血症、透析不充分为老龄腹膜透析患者死亡的独立危险因素。结论老龄腹膜透析患者具有较高的死亡率,透析后低蛋白血症、透析不充分为老龄腹膜透析患者死亡的独立危险因素。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血清总胆红素(total bilirubin,TBIL)水平与维持性腹膜透析患者全因死亡、心血管事件死亡的相关性。方法单中心、回顾性、队列研究。纳入2013年1月1日至2015年12月31日在昆明医科大学第二附属医院肾内科置管并开始腹膜透析3个月及以上患者126例。收集患者的人口学资料、基线临床及实验室检查资料。所有患者随访至2018年12月31日。按照血清TBIL二分位数水平分为两组。采用Kaplan-Meier法比较两组患者的生存率,COX回归模型分析血清TBIL与全因死亡及心血管事件死亡的相关性。对各研究因素与血清TBIL进行Spearman相关分析。结果本研究共纳入126例腹膜透析患者,患者年龄是(52.8±13.5)岁,男性83例(65.9%)。透析龄25(13,39)个月。42例患者在随访期间死亡。低血清TBIL组全因死亡率为43.1%(28/65),高血清TBIL组全因死亡率为23.0%(14/61),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7)。两组间的血清TBIL、BUN、肌酐、eGFR、磷、钙磷乘积水平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而年龄、性别、合并高血压、收缩压、舒张压、合并糖尿病、合并心力衰竭、合并左心室肥厚、合并冠心病、合并脑血管意外、合并HBV、合并HCV、透析龄、血清白细胞、丙氨酸转氨酶、天冬氨酸转氨酶、碱性磷酸酶、谷氨酰基转移酶、总胆汁酸、尿酸、铁、总胆固醇、三酰甘油、白蛋白、血糖、红细胞压积、C反应蛋白、甲状旁腺素两组间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Kaplan-Meier生存曲线显示,血清TBIL≤5.9 mmol/L组患者的生存率明显低于TBIL5.9 mmol/L组(P=0.001)。充分校正的多因素COX回归分析显示,低血清TBIL是持续性腹膜透析患者全因死亡(HR=2.855 95%CI:1.476~5.524,P=0.002)的独立危险因素,与心血管事件死亡相关(HR=3.5011 95%CI:1.442~8.498,P=0.006)。结论 TBIL与持续不卧床腹膜透析患者的全因死亡风险及心血管死亡风险相关。  相似文献   

4.
目的:分析43例不卧床持续性腹膜透析(CAPD)患者退出透析的原因及其相关影响因素。方法:回顾性分析本中心2013年~2016年43例不卧床持续性腹膜透析(CAPD)患者退出透析,统计退出原因;比较退出组(研究组)和现存组(对照组)间的人口学资料、透析3个月时的血红蛋白、血清白蛋白、钙、磷、腹膜透析评估等相关临床指标,分析患者退出透析与其人口学资料和相关临床指标之间的相关性。结果:心血管疾病、透析不充分、感染、脑血管疾病是腹膜透析(CAPD)患者退出透析的主要原因;与现存组相比,退出组患者的KT/V值以及患者透析3个月时的血钾、白蛋白、iPTH均较低(P 0. 05),处于低平均转运的患者比例较高; 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结果,KT/V、血钾、iPTH及白蛋白是患者退出腹膜透析的独立影响因素(P 0. 05)。结论:在腹膜透析患者中,心脑血管疾病是患者退出透析的首要原因;低KT/V、低血钾、低iPTH以及低白蛋白是患者退出的独立影响因素。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究尿毒症维持性血液透析(maintenance hemodialysis,MHD)患者短期生存影响因素,以期能为后期临床防治提供科学依据。方法:以浙江省台州医院血液净化中心2008年09月~2018年12月期间收治的29例经3~12个月MHD死亡的患者作为死亡组,按1:2匹配对照的方法选择与其同期进行MHD且生存时间≥12个月的58例尿毒症MHD患者作为对照组。采用回顾性病例对照分析方法,收集两组患者开始接受MHD时的各项临床及生化指标;采用单因素、多因素COX回归分析MHD后短期死亡的主要原因及相关危险因素。结果:尿毒症MHD患者短期死亡的主要原因是心脑血管疾病11例(37.9%),其次为感染性疾病6例(20.7%)。死亡组合并糖尿病、心血管疾病、中心静脉导管作为血管通路患者比例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而血透前收缩压、白细胞计数、中性粒细胞比例、血浆白蛋白、前白蛋白、总胆固醇、左心室射血分数(left ventricular ejection fraction,LVEF)水平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单因素COX回归分析显示,合并心血管疾病、中心静脉导管作为血管通路、透析前收缩压、白细胞计数、前白蛋白、白蛋白、总胆固醇、LVEF与患者死亡相关(P0.05)。多因素COX回归分析显示,血透前合并心血管疾病、透前低收缩压、低血浆白蛋白是尿毒症MHD患者短期死亡的独立危险因素。结论:尿毒症MHD患者的短期死因主要是心脑血管疾病和感染性疾病。开始血透前合并心血管疾病、透前低收缩压、低血浆白蛋白的MHD患者短期死亡率高。积极治疗基础病、加强合并症防治、改善营养状态、纠正透前低血压能提高尿毒症MHD患者的短期生存率,延长生存时间。  相似文献   

6.
目的:通过评估持续非卧床腹膜透析(CAPD)患者生存率及影响因素,延长CAPD患者透析时间,提高其生活质量。方法:回顾性分析2001年6月~2011年6月在中南大学湘雅二医院肾内科行CAPD并随访的患者病历资料。以统计学Kaplan-Meier方法进行分析计算,使用COX回归模型明确影响患者生存率的危险因素。结果:对2001年6月~2011年6月行CAPD治疗的427例患者统计分析。男265例(62.1%),女162例(37.9%),平均年龄(57.6±14.585)岁。原发疾病:慢性肾炎176例(41.2%),糖尿病112例(26.2%),高血压83例(19.4%),多囊肾14例(3.3%),梗阻性肾病19例(4.4%),狼疮性肾病5例(1.2%),其他18例(4.2%)。平均生存率为80.33%,6个月、1年、2年、5年、10年生存率分别为95.81%、92.17%、85.57%、76.30%、61.25%。CAPD开始时,残肾功能最大值17.18 ml·min-1·1.73 m-2,最小值1.49 ml·min-1·1.73 m-2,平均残肾功能5.488 ml·min-1·1.73 m-2。残肾功能≥4 ml·min-1·1.73 m-2的329例,4 ml·min-1·1.73 m-298例。截止2011年12月31日,死亡84例,343例截尾,在截尾343例患者中,转血液透析69例,肾移植28例,失访31例,继续腹膜透析(PD)214例,好转1例。通过COX回归模型分析显示血清白蛋白,残肾功能,三酰甘油,腹膜炎,心血管疾病是影响PD患者生存的危险因素。结论:(1)本透析中心PD患者生存率与国际报道水平相近。(2)PD患者原发疾病为慢性肾炎176例(41.2%),糖尿病112例(26.2%),高血压83例(19.4%),慢性肾炎仍占很高比例。(3)血清白蛋白,残肾功能,三酰甘油,腹膜炎,心血管疾病是影响PD患者生存率的危险因素。  相似文献   

7.
TIPS治疗食管胃底静脉曲张出血预后影响因素分析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目的分析影响TIPS治疗食管胃底静脉曲张出血(EGVB)预后的因素。方法回顾性分析68例接受TIPS治疗的EGVB患者的资料。采用Kaplan-Meier方法计算术后累积生存率,不同患者间生存率比较采用log-rank检验。以Cox回归模型分析影响预后的因素,并以ROC曲线确定其预测经TIPS治疗后EGVB患者预后的最佳截点。结果 TIPS术后患者1、2、3年累积生存率分别为90.7%、82.2%和77.9%。患者年龄、术前血清白蛋白为影响TIPS治疗EGVB的预后因素。ROC曲线分析显示,以患者年龄、术前血清白蛋白评估EGVB患者TIPS术后1年生存预后的AUC分别为0.923(P=0.001)和0.183(P=0.011),年龄67.5岁为最佳截点。年龄≤67.5岁患者术后1年累积生存率明显高于年龄67.5岁者(96.4%vs 64.3%,χ~2=10.785,P=0.001)。结论年龄及术前血清白蛋白是预测TIPS治疗EGVB患者生存情况的独立因素;年龄67.5岁患者预后较差。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维持性腹膜透析患者合并糖尿病(DM)人群中血清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21(fibroblast growth factor-21,FGF-21)水平的变化及意义。方法:选取2013年01月~2018年12月在上海市交通大学附属第六人民医院集团维持性腹膜透析的348例,将患者分为糖尿病组(178例)与非糖尿病组(170例),检测血清FGF-21水平,分析两组间一般情况,FGF-21水平的差异及与临床病理生理特征的关系,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receiver operating characteristic,ROC)分析FGF-21在糖尿病腹膜透析中心血管事件的诊断价值,Logistic回归分析FGF-21对糖尿病腹膜透析发生心衰的风险评估价值。结果:糖尿病组患者的FGF-21水平高于非糖尿病组(NDM),结果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 0. 05),ROC曲线分析显示,FGF-21在糖尿病腹膜透析患者的曲线下面积(area under curve,AUC)为AUC为0. 932(95%Cl:0. 87~0. 98,P 0. 001),灵敏度为93. 1%,特异性为83. 3%。多项Logistic回归分析表明,FGF-21是糖尿病腹膜透析发生心衰的独立危险因素(P 0. 05)。结论:在腹膜透析人群中,合并糖尿病发生心血管事件的概率更大,血清FGF-21对糖尿病腹膜透析患者的心血管事件发病的诊断、发病风险评估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维持性腹膜透析患者合并糖尿病人群中血清N末端脑钠肽前体(N-terminal pro-brain natriuretic peptide,NT-pro BNP)水平的变化及意义。方法:选取2013年01月~2018年12月在上海市交通大学附属第六人民医院集团维持性腹膜透析患者共348例,将患者分为糖尿病组(178例)与非糖尿病组(170例),通过统计患者一般情况,检测血清NT-pro BNP水平,分析组间差异及与临床病理生理特征的关系,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receiver operating characteristic,ROC)分析NT-pro BNP在糖尿病腹膜透析中的诊断价值,Logistic回归分析NT-pro BNP对糖尿病腹膜透析发生心衰的风险评估意义。结果:糖尿病组患者的NT-pro BNP水平高于非糖尿病组,结果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ROC曲线分析显示,NT-pro BNP在糖尿病腹膜透析患者的曲线下面积(area under curve,AUC)为AUC为0.973(95%Cl:0.95~0.99,P0.001),灵敏度为100%,特异性为73.8%。多项Logistic回归分析表明,NT-pro BNP是糖尿病腹膜透析发生心衰的独立危险因素(P0.05)。结论:在维持性腹膜透析合并糖尿病患者发生心血管事件的概率更大,血清NT-pro BNP对糖尿病腹膜透析病人的心血管事件发病的诊断、发病风险评估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维持性血液透析患者血清铁蛋白(SF)水平与预后的关系。方法选取2011年6月至2012年12月在简阳市人民医院肾内科行维持性血液透析的终末期肾病(ESRD)患者180例为研究对象。患者随诊终止时间为2017年12月31日,记录透析相关指标及结局事件指标,主要终点事件为死亡。采用非参数分析乘积估计法(Kaplan-Meier)计算累积生存率。采用单因素及多因素COX比例风险模型分析影响维持性血液透析患者预后的独立危险因素。结果高SF组与低SF组1年、2年、3年、5年的累积生存率分别为78.57%、69.05%、57.14%、42.86%与89.86%、82.61%、73.91%、60.15%。经Log-rank检验两组生存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经多因素COX回归分析模型显示,高SF水平是维持性血液透析患者死亡的独立危险因素(P0.05);高SF组心血管疾病、感染死亡比例高于低SF组(P0.05)。结论高SF水平的血液透析患者生存率较低,高SF水平是维持性血液透析患者死亡的独立危险因素。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