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50 毫秒
1.
陈永薪 《基层医学论坛》2006,10(10):891-892
目的了解2006年春季义乌市局部流行的流行性脑脊髓膜炎(流脑)的临床表现与实验室检查结果的特点,为临床诊治提供参考。方法对2006年1月~4月收治的14例确诊流脑患者的临床表现与实验室资料作回顾性分析。结果14例流脑患者绝大多数(64.3%)为外来人员及民工,多数患者(14.3%)未接种过流脑疫苗。临床表现:典型、普通型11例(78.6%),暴发型3例(21.4%)。所有患者中出现发热14例(100%),头痛、呕吐13例(92.9%).瘀点、瘀斑9例(64.3%),脑膜刺激征阳性11例(78.6%).意识障碍7例(50.0%)。发病早期外周血及脑脊液有不同程度的异常,治疗后逐渐恢复。脑膜炎奈瑟氏菌栓出率为12例(85.7%).病原菌对氯霉素、复方磺胺及头孢曲松均敏感,除1例(7.1%)外对青霉素敏感。13例(92.9%)治愈出院。结论本次流行以外来人员为主,临床表现典型,病原体检出率高,常用抗生素敏感,治愈率高。  相似文献   

2.
陈永薪 《基层医学论坛》2006,10(19):891-892
目的了解2006年春季义乌市局部流行的流行性脑脊髓膜炎(流脑)的临床表现与实验室检查结果的特点,为临床诊治提供参考。方法对2006年1月~4月收治的14例确诊流脑患者的临床表现与实验室资料作回顾性分析。结果14例流脑患者绝大多数(64.3%)为外来人员及民工,多数患者(14.3%)未接种过流脑疫苗。临床表现:典型、普通型11例(78.6%),暴发型3例(21.4%)。所有患者中出现发热14例(100%),头痛、呕吐13例(92.9%),瘀点、瘀斑9例(64.3%),脑膜刺激征阳性11例(78.6%),意识障碍7例(50.0%)。发病早期外周血及脑脊液有不同程度的异常,治疗后逐渐恢复。脑膜炎奈瑟氏菌检出率为12例(85.7%),病原菌对氯霉素、复方磺胺及头孢曲松均敏感,除1例(7.1%)外对青霉素敏感。13例(92.9%)治愈出院。结论本次流行以外来人员为主,临床表现典型,病原体检出率高,常用抗生素敏感,治愈率高。  相似文献   

3.
目的 探讨流行性脑脊髓膜炎的流行病学特点和临床特征。方法 收集20例流行性脑脊髓膜炎病人的临床资料,并从流行病学、临床表现、实验室检查等各项指标进行回顾性统计分析。结果 病人中以郊区为多,普通型12例,爆发型8例。4例治疗无效死亡,均为暴发型流脑,其中2例死于呼吸功能衰竭,2例死于脑疝。结论 暴发型流脑病情较重,病死率高。早期诊断、及时抗感染、降颅压治疗是提高暴发型流脑病人存活率的关键。  相似文献   

4.
陈永薪 《基层医学论坛》2006,10(11):991-992
目的了解流行性腮腺炎并发症的,临床特点。方法应用病例回顾性分析方法,分析77例流行性腮腺炎患者的临床表现及实验室检查资料。结果流行性腮腺炎常伴有多器官损害,以脑炎(51.95%)最多,依次为胰腺炎(28.57%)、颌下腺炎(14.29%)、睾丸炎(12.99%)、肺炎(9.09%)、心肌炎(7.79%)、肺炎(9.09%)。同时合并两种或两种以上并发症(16.88%)。治疗以抗病毒、对症处理、支持疗法为主。全部患者均好转痊愈出院,无死亡。结论流行性腮腺炎应早检查,早发现并发症,合理治疗并发症。  相似文献   

5.
1983年11月~1985年6月,我院收治流行性脑脊髓膜炎(简称流脑)患者80例,兹分析如下:临床资料(一)流行病学资料 <15岁33例,>15岁47例;男44例,女36例,2~4月份57例,其余23例分布在其它月份。(二)分型 普通型49例,暴发型31例(含休克型20例,脑膜脑炎型8例,混合型3例),近两年流脑普通型和暴发型之比(49:31)为1.58:1。(三)临床表现 除常见症状、体征外有抽搐6例(7.5%)。  相似文献   

6.
本院103例药品不良反应报告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分析本院药品不良反应(ADR)发生的特点与一般规律。方法:收集本院2007年1月-2007年6月上报的103例ADR报告,从患者年龄、性别、药品种类、给药途径、涉及器官或系统以及临床表现等方面进行统计、分析。结果:103例ADR报告中,抗感染药物引发ADR的比例最高(57.14%);20~29岁患者ADR的发生率最高(33.98%);静脉给药方式引发ADR发生率最高(73.79%);ADR的临床表现以皮肤及附件损害为主(69.81%)。结论:合理使用抗感染药,以避免或减少ADR的发生,加强ADR监测意识,确保临床安全、有效、合理地用药.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71例流行性脑脊髓膜炎(流脑)流行特征及临床变迁。方法对71例合肥地区流脑病例的临床表现进行回顾性分析和流行病学调查。结果71例流脑发病年龄主要集中在10岁以上,占71.8%;发病时间主要集中于每年1~4月份,主要呈散发流行。临床分型以普通型为主,占88.7%,暴发型11.3%,细菌学检查阳性率40.8%。死亡5例(7.0%)。脑膜炎奈瑟氏菌对青霉素、头孢曲松等均敏感,对磺胺类基本耐药。结论合肥地区流脑呈散发流行,发病年龄以10岁以上主,普通型为临床主要类型,抗菌治疗仍可首选青霉素或头孢曲松。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胃癌与幽门螺杆菌L型(Hp—L)感染的关系。方法:取186例胃癌患者胃窦和胃体黏膜组织常规切片后经革兰氏染色和免疫组化染色镜检Hp—L型细菌。结果:Hp—L型检出率为56.45%(105/186),革兰染色和免疫组化染色法检出率分别为60.22%(112/186)和58.60%(109/186),差异无显著性(x^2=0.1,P〉0.05),男女患者阳性率依次为69.16%(74/107)和39.24%(31/79),前者明显高于后者(x^2=16.55,P〈0.01)。30岁以下、30岁~、40岁~、50岁~患者Hp—L型阳性率分别为33.33%(4/12)、41.38%(12/29)、52.73%(29/55)、66.67%(60/90),差异有显著性(x^2=9.39,P〈0.05)。Hp—L型阳性率在肠型胃癌患者中为75.42%(89/118),明显高于弥漫型患者为23.53%(x^2=47.26,P〈0.01);胃窦部胃癌患者(64.71%)高于贲门部患者(41.79%)。结论:GC患者Hp—L型感染率较高,且男性高于女性。Hp—L型检出率随年龄增长而增高,且主要作用于胃窦部。是引起肠型胃癌的重要致病因子之一。  相似文献   

9.
靳玉惠  王晓萍  戴冰 《安徽医学》2009,30(11):1279-1282
目的对合肥市流行性脑脊髓膜炎(以下简称流脑)临床表现与实验室检测结果进行分析,为临床诊治提供依据。方法对合肥市2003-2007年流脑患者的临床表现与实验室结果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首发症状以发热+头晕+呕吐,发热+头晕,发热为主,分别占23.6%、12.4%和10.9%。普通型占79.66%,暴发型占19.31%,轻型占1.03%,对其中C群病例分型结果显示普通型占81.73%,暴发型占17.31%,轻型占0.97%,C群和所有病例的临床分型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临床症状主要有发热、呕吐、恶心等,构成比均超过50%,布氏征在所有病例和C群病例的分布有统计学差异(P〈0.05);8例出现血白细胞数下降,其中C群流脑占2例,15例出现血中性粒细胞数下降,其中C群流脑占3例;死亡病例有2例出现了血中性粒细胞数下降。结论C群流脑在首发症状、临床分型、临床表现等方面并没有发现严重于所有病例;流脑病例中出现了血白细胞和中性粒细胞数下降的现象,值得关注。  相似文献   

10.
成人Still病108例肝脏损害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分析108例成人Still病患者的临床资料。结果示108例中56例合并肝脏损害,发生率为51.9%,其性别、年龄、从发病到确诊时间以及发热、皮疹、关节炎、淋巴结肿大、贫血等临床表现及实验室检查指标与不伴肝脏损害患者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肝损害临床症状不典型,患者中8例有消化道症状。56例肝功能异常,其中ALT和AST升高最明显。B超检查肝脏肿大24例。提示成人Still病合并肝损害并不少见,可能与疾病本身和药物有关。患者对激素治疗敏感,预后较好。  相似文献   

11.
目的研究PCR检测技术在流行性脑脊髓膜炎(简称流脑)疑似病例诊断中的应用。方法应用PCR技术检测流脑疑似病例脑脊液和血清标本中脑膜炎奈瑟菌种属及各群的特异性DNA片段。结果11例流脑疑似病人的脑脊液标本中检出7份NmCrgA基因阳性,其中1份含有NmA群Orf-2基因片段,1份含有NraB群siaD(B)基因片段,5份含有NmC群siaD(C)基因片段;血清标本中检出3份NmCrgA基因阳性,3份均含有NmC群siaD(C)基因片段。结论PCR技术可应用于临床标本中脑膜炎奈瑟菌种属及各群的特异性检测,以快速诊断流脑疑似病例。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流行性脑脊髓膜炎(简称流脑)的病原学快速检测鉴定及其分型的实验方法。方法24例流脑病例为实验组,63例其他脑膜炎病例为对照组,抽取患者脑脊液(CSF)进行常规及生化检测同时,直接涂片革兰染色镜检细菌,单克隆抗体标志乳胶凝集试验快速检测脑膜炎奈瑟菌polyosid ic抗原;细菌培养及API-NH系列鉴定脑膜炎奈瑟菌,并作单克隆抗体分型。结果实验组24份CSF中,乳胶凝集法阳性22份,对照组63份CSF,阴性61份,阳性2份,乳胶凝集法检测脑膜炎奈瑟菌poly-osid ic抗原诊断流脑,敏感性91.7%,特异性96.8%,阳性预测值0.92,阴性预测值0.97。鉴定分型均为A群。结论A群脑膜炎奈瑟菌是引起该地区流脑的主要菌种,单克隆抗体标志乳胶凝集法快速检测脑膜炎奈瑟菌polyosid ic抗原,具有较高敏感性和特异性。  相似文献   

13.
目的了解流行性脑脊髓膜炎(流脑)的流行病学及临床特征。方法回顾性分析2005年6月-2007年5月我院收治的47例流脑病例的流行病学特点及临床资料。结果流脑全年均有发病,1—4月为高峰,主要发病年龄段为11-20岁,学生多见,临床症状典型,并发症均见于暴发型流脑;脑脊液呈典型化脓性改变;22份标本送市疾病预防控制中心血清分型,6份培养出脑膜炎奈瑟菌,其中5份为C群(83.3%)、1份为A群。结论我院收治的流脑患者可能主要由C群脑膜炎奈瑟菌引起,冬春季为发病高峰,青少年学生好发,临床特征典型,暴发型并发症发生率高。  相似文献   

14.
目的建立特异、敏感、快速的脑膜炎奈瑟菌检测方法。方法应用PCR技术检测流行性脑脊髓膜炎(简称流脑)疑似病例脑脊液和血液标本中脑膜炎奈瑟菌种属(Neisseria meningitides,Nm)及各群的特异性DNA片段。结果 6例流脑疑似病人的脑脊液标本中检出5份Nm CRGA基因阳性,5份含有Nm C群SIAD(C)基因片段;血液标本中检出1份Nm CRGA基因阳性,1份含有Nm C群SIAD(C)基因片段。结论所建立方法可用于Nm的快速诊断。  相似文献   

15.
目的了解新疆阿克苏市一例暴发型流脑死亡病例的流行病学特征,为控制暴发提供参考依据。方法现场采用病例收集、现况调查方法,对1例流脑死亡病例进行流行病学调查分析,实验室检测及病例的诊断参照《流行性脑脊髓膜炎诊断标准》(WS295—2008)。结果患者以四肢臀部出现散在瘀点、瘀斑为主要症状,血液标本经细菌培养未能培养出脑膜炎奈瑟菌,通过荧光定量PCR检测确诊患儿为A群脑膜炎奈瑟菌感染。结论该病例暴发型流脑诊断成立,系由A群脑膜炎奈瑟菌引起;年幼儿童流脑早期诊断较为困难,要加强婴幼儿在流脑高发季节的甄别诊断;进行应急接种的同时重点开展教育宣传、加强居室的通风是控制流脑暴发疫情的有效措施。  相似文献   

16.
王彤  谢敏  符岳 《热带医学杂志》2005,5(6):797-799
目的 探讨2005年广州市流行性脑脊髓膜炎流行的临床特征,提高临床医师对流行性脑脊髓膜炎的全面认识和加强预防措施.方法 将2005年春收治入院的所有30例流行性脑脊髓膜炎患者进行流行特点和临床特征分析.结果 流行性脑脊髓膜炎发病有群体聚集性.临床表现为发热(100%),头痛(96.67%),呕吐(86.67%),意识障碍(40%),伴颈抵抗(93.33%),淤点或淤斑(66.67%),CSF异常(100%),白细胞升高(100%),合并有中毒性心肌炎、肾损害为主.结论 本次流行性脑脊髓膜炎流行是近年少见的,以民工为主.临床表现典型但无特异性,合并有多脏器损害,强调以预防为主,防治结合.  相似文献   

17.
徐葵花  张莉  陈峰  王彩红 《蚌埠医学院学报》2011,36(11):1187-1189,1193
目的:探讨流行性脑脊髓膜炎(流脑)患者的临床特征和预后。方法:对77例流脑患者的季节分布、年龄分布、临床特征及预后、并发症进行总结,并分析实验室检查结果。结果:77例患者平均年龄为(23.96±18.21)岁。临床特点以发热、头痛、意识障碍及皮肤淤点、淤斑为主。普通型55例,暴发型22例,病死4例,未愈自动出院6例,并发弥漫性血管内凝血、休克、脑疝、呼吸衰竭等多器官功能损害者预后较差。13例细菌学培养脑膜炎奈瑟菌阳性,部分标本进行分群,其中C群7例。结论:流脑病例并发其他系统损害者多,病情较重,可能与细菌菌群变迁有关。  相似文献   

18.
目的对广州市2例B群流行性脑脊髓膜炎(流脑)新生儿病例进行诊断并分析可能的传染源,为流脑预防控制提供依据。方法采用现场流行病学、血清学调查方法对流脑病例进行调查分析。结果 2例病例均因发热等症状入院,经抗生素治疗病情好转。病例的血标本及其密切接触者咽试子标本均分离到B群流脑菌株,该菌株对美罗培南、头孢西丁、头孢噻肟等敏感。结论本市近年来首次出现2例未满月婴幼儿感染B群流脑菌的病例,应加强流脑,尤其是B群流脑菌株病原学监测。  相似文献   

19.
目的对1起"外地来穗"W135群流脑病例进行流行病学调查,为制订和调整流脑防治措施提供科学依据。方法现场采用病例收集、现况调查、实验室检测,病例诊断按照中华人民共和国卫生部发布的《流行性脑脊髓膜炎诊断标准(WS295-2008)》执行。结果患者以急性发病、反复发热伴全身瘀斑、瘀点入院,脑脊液样品经PCR扩增检测CrgA基因阳性,siaD(W135)阳性。密切接触者咽拭标本中1例检出并被鉴定为W135群脑膜炎奈瑟氏菌,该菌株对头孢曲松、阿齐霉素、环丙沙星等12种抗菌药物均敏感。结论该病例是广东省第2例由W135群脑膜炎奈瑟氏菌引起的普通型流脑病例;对于外地病例,各级医疗机构应严格按照流脑监测方案要求,履行各自职责,分工合作,加强信息沟通。流脑流行的威胁仍然存在,防控工作不能放松。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