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目的观察消化道出血对急性重症脑梗死患者近期预后的影响。方法 63例合并消化道出血的急性重症脑梗死患者为观察组,另选择同时期60例未合并消化道出血的急性重症脑梗死患者为对照组,比较2组预后。结果观察组神经功能缺损评分(NIHSS评分)、意识障碍程度(GCS评分)以及病死率均明显劣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消化道出血24h内NIHSS评分、GCS评分、病死率均明显劣于出血24h后(P0.05)。结论急性重症脑梗死患者合并消化道出血的近期预后较差,出血24h内神经功能损害严重,病死率高,早期积极预防消化道出血利于改善患者预后。  相似文献   

2.
目的 评价急性脑梗死患者的红细胞分布宽度(RDW)和神经功能评分的关系及其对患者短期(3个月)预后的判断价值。方法 收集本院神经内科急性发病的脑梗死患者90例作为研究组(均为非溶栓患者),同时把本院神经内科急性入院的眩晕症、血管性紧张性头痛等就诊的非脑梗死患者53例作为对照组; 对入组患者进行常规、血常规及血生化检查,同时对入组脑梗死患者的行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卒中量表(NIHSS)评分,并根据NIHSS水平进行分组:轻度、中度和重度; 对2组患者一般临床资料进行比较,同时比较2组患者及NIHSS不同评分组的RDW值的差异,评价RDW和NIHSS评分的相关性。对入组的脑梗死患者进行脑梗死发生后3个月随访,评定患者的改良Ranking量表(mRS)评分情况,对mRS评分进行分组,即预后良好组(mRS≤2)和预后不良组(mRS>2分),比较2组的RDW值,同时采用多因素Logistic分析其预后不良的危险因素。结果 脑梗死组的RDW较对照组明显增高(P<0.01); RDW的中位值随着神经功能缺损程度的加重而增高(P<0.05); 相关性分析显示RDW与NIHSS评分呈正相关(r=0.335 P=0.001); 预后不良组的RDW较预后良好组明显增高(P<0.01); 多因素Logistic分析显示高RDW、NIHSS及2型糖尿病是急性脑梗死患者短期不良预后的危险因素。受试者工作特征(ROC)曲线图显示RDW对急性脑梗死患者不良预后预测的最佳界值为14.2%(敏感度,72.8%; 特异性,68.6%; 准确性,71.2%)。结论 急性脑梗死患者早期的RDW对评估患者的严重性及短期预后有一定价值。  相似文献   

3.
目的研究伴房颤的急性脑梗死患者梗死灶分布特点,并对患者的相关临床资料进行分析。方法回顾性分析78例伴房颤的急性脑梗死患者和123例单纯急性脑梗死患者临床和影像学资料,比较两组间性别构成、年龄、既往史、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神经功能缺损评分(NIHSS)、脑梗死灶分布等差异。结果与单纯急性脑梗死患者比较,伴房颤的急性脑梗死患者入院NIHSS评分、年龄以及合并糖尿病、冠心病病史比例较高,梗死部位以累及前循环、右半球最为多见(均P0.05),而在性别构成以及合并高血压、血脂异常比例方面无统计学差异(均P0.05)。结论伴房颤的急性脑梗死患者较单纯急性脑梗死患者病情重,病灶多位于前循环和右半球,其发病与年龄以及合并糖尿病、冠心病病史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4.
目的观察尤瑞克林对2型糖尿病合并急性脑梗死患者的临床疗效及安全性。方法合并2型糖尿病的急性脑梗死患者106例,随机分为治疗组(50例)和对照组(56例),对照组为对症治疗,治疗组在对症治疗基础上加尤瑞克林。采用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脑卒中量表(NIHSS评分)、改良RankinScale(MRS评分)及日常生活能力量表(ADL评分)评定2组疗效,并随访半年评定Barthel指数(BI)分值。结果与对照组比较,治疗组NIHSS、MRS及ADL评分均明显改善(P<0.05)。随访6个月,尤瑞克林组Barthel指数较对照组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尤瑞克林治疗合并2型糖尿病的急性脑梗死安全有效,改善预后。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网膜素(Omentin)-1水平与急性脑梗死(ACI)发病、病情严重程度及90d预后之间的关系以及血清Omentin-1水平在急性脑梗死后的动态演变情况。方法选择2016年12月-2018年1月本院神经内科收治的110例ACI患者(病例组)及113例同期体检健康者(对照组),并进行血清Omentin-1水平检测,同时搜集入组患者的临床资料。结果病例组男性患者例数、吸烟史、饮酒史、房颤、冠心病的比例、白细胞数目、胱抑素C、糖化血红蛋白、同型半胱氨酸水平均高于对照组,血清Omentin-1水平低于对照组(P0.05);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吸烟史、冠心病、白细胞数目、糖化血红蛋白、血清Omentin-1水平与急性脑梗死发病密切相关(p0.05)。中重度神经功能缺损组的患者(NIHSS3分)的Omentin-1水平低于轻度神经功能缺损组的患者(NIHSS≤3分)(P=0.001);脑梗死体积≥5 cm~3组患者的血清Omentin-1水平低于脑梗死体积5 cm~3的患者(P0.001);90 d预后不良组入院NIHSS评分、脑梗死体积高于预后良好组(分别为P0.001,P0.001),血清Omentin-1水平低于预后良好组(P=0.001);Omentin-1水平与NIHSS评分、脑梗死病灶体积及mRS评分呈负相关(分别r=-0.254,P=0.008;r=-0.274,P=0.004;r=-0.284,P=0.004)。结论急性脑梗死患者血清Omentin-1水平显著降低,且与神经功能缺损程度、脑梗死体积呈负相关;病例组血清Omentin-1水平呈动态波动,急性期显著降低,随后呈上升趋势,1周后水平仍低于对照组;Omentin-1水平与病例组患者的短期预后相关。因此,血清Omentin-1水平可能作为急性脑梗死评价病情轻重程度及预测短期预后的血清标志物。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急性脑梗死CISS分型与1个月内预后的关系。方法前瞻性收集2015-02—2016-03住院的急性脑梗死患者,分别进行CISS分型,比较各亚型患者入院时、14d和1个月时的NIHSS评分好转率和mRS评分好转率,分析CISS分型中各亚型与1个月内预后的相关性。结果 CISS分型与1个月时的mRS评分及NIHSS评分好转率显著相关(Wald值=50.765,P0.001),预测矫正百分比为68.0%。NIHSS评分好转率由高到低的顺序为:PADOEUELAACS,mRS评分改善率由高到低的顺序为:PADOELAAUECS。结论 CISS分型能够预测急性脑梗死的短期预后。  相似文献   

7.
目的 研究依达拉奉治疗急性大面积脑梗死的临床疗效及安全性.方法 采取随机对照试验,将我院73例急性大面积脑梗死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34例)及依达拉奉治疗组(39例),2组均给予脱水降颅内压、控制脑水肿、脑细胞保护剂(自由基清除剂除外)、神经营养剂等常规治疗;治疗组在此基础上加用依达拉奉30mg静滴,2次/d.2组疗程均为14d,治疗前和治疗后第7、14、21、28天对患者进行神经功能缺损评定及肝、肾功能检测,神经功能缺损采用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卒中量表(NIHSS)评定,以治疗第28天病死率和NIHSS评分的改变作为主要疗效判断标准.结果 治疗后治疗组神经功能缺损评分及病死率明显低于对照组,治疗组临床疗效明显优于对照组,2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组与对照组的不良反应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依达拉奉治疗急性大面积脑梗死疗效显著,安全性高.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伴非瓣膜性心房纤颤(房颤)的急性脑梗死患者的短期预后及其相关因素。方法调查197例伴有房颤的急性脑梗死患者的临床资料,并进行CHA2DS2-VASc评分。在发病后3个月时,采用改良Rankin量表(mRS)评定患者的预后。比较预后良好与预后不佳患者的临床资料和CHA2DS2-VASc评分,对有统计学意义的因素行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本组患者中189例(95.4%)的CHA2DS2-VASc评分1分。预后良好93例(47.2%),预后欠佳104例(52.8%),仅抗凝达标组患者预后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预后良好与预后欠佳患者的年龄、性别、卒中史、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卒中量表(NIHSS)评分、抗凝达标及CHA2DS2-VASc评分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0.01)。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NIHSS评分、CHA2DS2-VASc评分(OR=1.32,95%CI:1.16~1.51,P=0.002)和标准的抗凝治疗(OR=0.49,95%CI:0.28~0.89,P=0.018)为预后的独立预测因素。结论伴有房颤的急性脑梗死患者短期预后欠佳,NIHSS评分、CHA2DS2-VASc评分和抗凝达标是短期预后的独立预测因素。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降血压对急性脑梗死静脉溶栓患者脑血流及短期预后的影响。方法选取我科收治合并高血压的急性脑梗死(ACI)患者86例为研究对象,入院后行阿替普酶静脉溶栓治疗,随机分为观察组及对照组,观察组入院后继续应用降压药物,维持血压120~140/80~90mmHg(1mmHg=0.133kPa),对照组血压低于180/100mmHg时不降压,1周后启动降压治疗。观察2组患者静脉溶栓后梗死侧脑血流、梗死体积变化,NIHSS评分变化,出血并发症、90d良好预后(mRS≤2)。结果观察组脑血流较对照组降低,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梗死体积、NIHSS评分变化、出血并发症及90d良好预后的患者和对照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急性脑梗死患者静脉溶栓后及时降压治疗,没有明显降低梗死侧脑血流,没有扩大脑梗死体积,对患者的短期预后无明显影响,但控制血压可能降低溶栓后出血转化。  相似文献   

10.
目的 探讨丁苯酞氯化钠注射液对急性脑梗死患者神经功能、日常生活能力及血管内皮功能的影响。方法 选取146例急性脑梗死患者,采用随机数字表分为2组,对照组(n=73)采取常规治疗,研究组(n=73)在对照组的基础上加用丁苯酞氯化钠注射液,2组均治疗14d为1个疗程,观察2组临床疗效。治疗前后评估2组神经功能缺损(NIHSS评分)及日常生活能力(ADL评分)情况,并对2组血管内皮功能[内皮素-1(ET-1)、一氧化氮(NO)]进行检测。结果 观察组临床疗效明显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7.69,P0.05)。治疗前2组NIHSS评分与ADL评分及ET-1与NO含量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14d后,观察组NIHSS评分明显较对照组低,ADL评分较对照组高;观察组NO水平高于对照组,ET-1水平低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丁苯酞氯化钠注射液治疗急性脑梗死,能够有效改善患者的内皮功能及神经功能缺损症状,提高日常生活活动能力,疗效显著,值得临床推广。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慢性阻塞性肺病对急性脑梗死患者预后的影响。方法采用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卒中量表(NIHSS)和Barthel指数(BI)对慢性阻塞性肺病合并急性脑梗死(COPD组)患者发病不同阶段(入院时、治疗第14和28天)神经功能缺损程度和日常生活活动能力进行评分,与单纯急性脑梗死(对照组)患者进行比较,评价其预后。结果治疗前两组一般情况、NIHSS和BI评分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第14天时,COPD组患者NIHSS评分升高[(9.47±3.43)分]、BI评分降低[(33.83±15.68)分],但与对照组[NIHSS评分:(8.37±3.50)分,BI评分:(37.83±17.25)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224,0.351)。治疗第28天时,COPD组患者NIHSS评分[(6.93±2.59)分]高于、BI评分[(54.00±15.45)分]低于对照组[NIHSS评分:(5.43±2.13)分,BI评分:(65.67±16.33)分],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7,0.006)。结论慢性阻塞性肺病合并急性脑梗死患者发病后预后不良可能与病程中始终存在的系统性炎症和氧化应激有关。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丁苯酞联合纳洛酮治疗老年大面积脑梗死的有效性及安全性。方法 136例老年大面积脑梗死患者根据治疗方法不同分为对照组与观察组,比较2组治疗效果、并发症及治疗前后神经功能(NIHSS)缺损评分。结果 2组治疗前后神经功能缺损评分比较有显著性差异(P0.05);对照组有效率75.0%,观察组为92.6%,观察组显著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对照组并发症发病率为16.2%,观察组为5.9%,对照组显著高于观察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丁苯酞联合纳洛酮可显著提高大面积脑梗死的治疗有效率,降低并发症发病率,同时降低神经功能的缺损程度,值得临床推广。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心房纤颤(房颤)对急性脑梗死患者静脉溶栓近远期疗效的影响。方法收集发病4.5 h内(后循环梗死延长至6 h)给予阿替普酶静脉溶栓治疗的急性脑梗死患者共60例作为研究对象,根据ECG结果分为房颤组及无房颤组。分别采用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卒中量表(NIHSS)评分及改良的Rankin(mRS)评分评价早期疗效及远期预后。结果房颤组与无房颤组相比,病前卒中或TIA发病率更高(P=0.042),发病时NIHSS评分更高(P=0.023);房颤组和无房颤组根据NIHSS评分在7 d疗效有效率分别为68.42%和70.73%(P=0.58),根据mRs评分在90 d时预后良好率分别为63.15%和63.41%(P=0.47),早期疗效和晚期预后差别均无统计学意义。结论合并房颤的卒中患者能够在静脉溶栓治疗中获益,房颤对急性脑梗死静脉溶栓治疗患者的近远期疗效无显著影响。  相似文献   

14.
目的分析N末端B型脑钠肽前体(N-terminal pro-brain natriuretic peptide,NT-proBNP)与急性脑梗死(acute cerebral infarction,ACI)病因、神经功能缺损严重度及预后的相关性,为急性脑梗死的临床干预提供参考依据。方法将本院2017年1月~2019年4月收治的80例ACI患者设为ACI组,另选取同期在本院接受健康体检的40例健康志愿者作为对照组。采集两组(ACI患者为发病24~48 h内血样本)血样本检测NT-proBNP水平,记录急性卒中治疗Org10172试验(Trial of ORG 10172 in Acute Stroke Treatment,TOAST分型试验)病因分型资料,并应用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卒中量表(National Institutes of Health Stroke Scale,NIHSS评分量表)评分评价入院时神经功能缺损严重度、采用改良Rinkin Scale(MRS)量表评价入院后3 m时的预后,并比较不同一般资料、心脏指标的患者血NT-proBNP水平;多元线性回归分析ACI患者血NT-proBNP水平与TOAST病因分型、神经功能缺损严重度及预后的相关性。结果①ACI患者血NT-proBNP显著高于对照组(P 0.001);②TOAST病因分型心源性脑损栓塞(cardiac embolism,CE)型、NIHSS评分≥7分、mRS≥3分、合并房颤、室间隔厚度增厚的ACI患者血NT-proBNP分别显著高于TOAST分型非CE型、NIHSS评分0~6分组、mRS 3分、无房颤、室间隔厚度正常患者(P 0.05);③多元线性回归分析TOAST病因分型CE型、神经功能缺损严重程度(NIHSS评分)、入院3 m后mRS与血NT-proBNP密切相关(P 0.05),另Pearson相关系数(r)分别为0.822、0.545、0.452。结论 ACI患者起病24 h~48 h时的血NT-proBNP与TOAST病因分型、神经功能缺损严重度及预后有良好的相关性,值得临床重视。  相似文献   

15.
注射用尤瑞克林治疗急性脑梗死的疗效观察   总被引:5,自引:3,他引:2  
目的 观察注射用尤瑞克林治疗急性脑梗死的临床疗效及安全性.方法 选择我院神经内科2007-08~ 2008-08符合诊断标准的60例急性脑梗死患者,随机分成2组即尤瑞克林治疗组和对照组.2组均给予抗血小板聚集及一般营养脑神经细胞药物常规治疗,治疗组另外加用尤瑞克林治疗(注射用尤瑞克林0.15PNA,静滴,1次/d,连用14d),观察2组治疗前、治疗后第7天和第15天的神经功能缺损程度,并进行卒中量表(NIHSS)评分,以及3个月时日常生活活动能力评分(ADL).结果 治疗后尤瑞克林组以及对照组NIHSS评分与治疗前比较有显著改善(P<0.05或P<0.01);治疗组患者治疗后神经功能恢复明显优于对照组,NIHSS评分、ADL评分及临床总有效率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或P<0.01).结论 尤瑞克林可有效促进脑梗死所致神经功能缺损症状的恢复,改善病人的预后,降低病死率和致残率,且安全、不良反应少.  相似文献   

16.
目的分析急性脑梗死TOAST分型与同型半胱氨酸及NIHSS评分的关系。方法连续选取在中山大学附属第五医院神经内科住院的急性脑梗死患者348例,按TOSAT分型分组,比较各组Hcy水平及NIHSS评分。结果所有分型Hcy值均10μmol/L。LAA组及CE组NIHSS评分均较SVO组评分高(P0.01),SVO较SUE组NIHSS评分高(P0.01)。结论 Hcy水平与脑梗死关系密切,LAA型及CE型脑梗死合并Hcy升高可能神经功能缺损更为严重。  相似文献   

17.
大面积脑梗死临床死亡因素分析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目的探讨大面积脑梗死30 d内的死亡风险因素。方法通过32例死亡的大面积脑梗死病例与46例非死亡的大面积脑梗死病例在年龄、性别、高危因素(房颤、高血压、糖尿病等)以及临床特征(梗死面积、NIHSS评分、GCS评分、意识障碍等)和并发症等方面对比分析。结果死亡组在年龄、NIHSS评分显著高于对照组,而GCS评分显著低于对照组,同时房颤以及肺部感染,肾功能不全等所占比例明显较高,并且发现受累面积大于大脑中动脉(MCA)分布区者死亡风险大。结论在大面积脑梗死病人中年龄大于75岁、梗死面积大、神经功能缺失严重、伴房颤,肺部感染以及肾功能不全者病死率高,因此及早识别,重点干预尤为重要。  相似文献   

18.
目的分析和探讨抗血小板治疗对合并脑微出血的急性脑梗死患者出血性转化的影响。方法选择120例在本院进行治疗的合并脑微出血急性脑梗死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60例,其中观察组采用抗血小板治疗,对照组采用安慰剂进行治疗,对2组患者的出血性转换发生率、病死率及治疗后的NIHSS评分和mRS评分结果进行比较。结果观察组出血性转化率为21.6%,病死率为8.3%,对照组出血性转化率为8.4%,病死率为6.7%,出血性转化率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病死率相比无明显差异(P0.05);2组NIHSS评分均有明显下降,观察组的改善程度明显优于对照组(P0.05);2组mRS评分比较,观察组预后良好58.3%,对照组为35.0%,观察组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抗血小板治疗应用于合并脑微出血急性脑梗死患者的治疗中会增加出血性转化风险,并有效改善患者的预后。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重组组织型纤溶酶原激活剂(Rtpa)溶栓联合介入术治疗急性脑梗死临床效果。方法选取南宁市第一人民医院155例急性脑梗死患者,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分组,对照组77例给予Rtpa溶栓治疗,观察组78例给予Rtpa溶栓+介入术治疗,观察比较2组神经功能缺损(NIHSS)评分及临床疗效,统计并发症发生率及生活质量(SS-QOL)评分。结果治疗1周后观察组NIHSS评分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治疗总有效率为88.46%(69/78),高于对照组75.32%(58/77),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并发症发生率为6.41%(5/78),对照组为3.90%(3/77),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1周后观察组SS-QOL评分高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Rtpa溶栓与介入术联合治疗急性脑梗死效果较佳,有助于受损神经功能的修复,且可提高患者生活质量,安全性高。  相似文献   

20.
目的初步探讨磁共振动脉自旋标记成像(ASL)联合磁敏感加权成像(SWI)在急性脑梗死侧支代偿储备评估中的应用价值。方法收集研究2014年10月-2016年4月经我院临床和影像证实的40例急性脑梗死患者,采用GE3.0T超导磁共振进行常规序列,ASL和SWI序列检查,观察分析ASL伪彩图,依据梗死核心区周围条形高灌注信号的出现与否,将患者分为侧支代偿储备组和对照组,分别对两组患者于入院当日及15日进行NIHSS评分。同时通过SWI观察侧支代偿储备组梗死核心区周围引流静脉形态变化。结果两组患者入院当日NIHSS评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侧支代偿储备组患者入院当日与15日NIHSS评分好转率、稳定率及进展率分别为77.78%(14/18)、16.67%(3/18)、5.55%(1/18);对照组患者入院当日与15日临床NIHSS评分好转率、稳定率及进展率分别为是31.82%(7/22)、22.73%(5/22)、45.45%(10/22),两组15日NIHSS评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SWI提示侧支代偿储备组18例患者,梗死核心区周围引流静脉明显显示率为66.67(12/18),正常显示率为33.33%(6/18)。结论依据ASL提示梗死核心周围区域血液灌注信息,能够客观反映血液动力学改变,联合SWI能够更好评估侧支循环代偿储备建立状态,对于临床了解急性脑梗死患者缺血现状及短期预后评估提供依据,为制定个体化、精准化的治疗方案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