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92 毫秒
1.
目的比较两种不同术式矫正年龄相关性白内障合并角膜散光的临床疗效。方法将34例(34只眼)年龄相关性白内障合并角膜散光(散光≥1.50 D)患者分为两组,分别行超声乳化摘除联合Toric人工晶状体植入术Toric组20例(20只眼)和人工晶状体植入联合角膜缘松解切开术LRIs组14例(14只眼)。观察术前、术后1d、1个月、3个月的临床效果,包括裸眼视力(UCVA)、最佳矫正视力(BCVA)、眼压、残余散光、角膜散光及相关并发症情况等。结果两组术后3个月UCVA、BCVA均显著提高,UCVA在Toric组和LRIs组分别为0.64±0.15、0.48±0.17,Toric组的UCVA优于LRIs组(P<0.01)。两组术后3个月BCVA无明显差异(P=0.120)。两组在术后散光量均显著减少(P<0.01),术后3个月残余散光在Toric组和LRIs组分别为(-0.69±0.31)D、(-1.14±0.83)D。Toric组术后3个月残余散光量较LRIs组相比较小,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Toric组术后角膜散光与术前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525)。LRIs组术后3个月角膜散光与术前相比有明显差异(P=0.001),平均减少1.04 D。Toric人工晶状体在术后3个月时平均旋转度数为(3.78±1.96)°,术后1个月与术后3个月之间的晶状体旋转度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897)。结论两种手术方法均是矫正年龄相关性白内障合并散光的安全有效的方法,超声乳化摘除联合Toric IOL植入术的疗效优于人工晶状体植入联合LRIs。  相似文献   

2.
目的 分析人工晶状体植入后生理状态下,在眼内的前后位移度及其和伪凋节力的关系.方法 选择病人46例(46只眼)行白内障超声乳化联合单焦点一体式折叠人工晶状体植入术,检测和分析术后人工晶状体在眼前节OCT图像中的位移表现,记录不同度数镜片附加时的前房深度和瞳孔直径变化值,测量患者术眼的伪凋节力,并进行相关性分析.平均随访(5.2±1.6)个月.结果 78.26%(36/46)术眼屈光矫正后近视力≥Jr5;患者术眼术后平均伪凋节力为(1.08±0.71)D.眼前节OCT图像显示附加负值镜片时人工晶状体向前位移,前房变浅,附加正值镜片时人工晶状体向后位移,前房变深,前房深度变化值为(0.26±0.09)mm;不同度数镜片附加时瞳孔直径变化值为(0.58±0.28)mm.伪凋节力与前房深度变化呈正相关(r=0.8267,P<0.01),与瞳孔直径变化亦呈正相关(r=0.6724,P<0.01).结论 白内障术后人工晶状体在生理状态下位置可前后移动,视近时睫状肌收缩、人工晶状体向前移动,是IOL眼产生伪凋节力的重要机制之一;瞳孔收缩也可部分补偿调节力.  相似文献   

3.
目的:通过对人工晶状体睫状沟植入术后眼的屈光结果分析,为临床提供一种此类患者人工晶状体度数修正可以借鉴的方法。方法:回顾分析我院2007-08/2010-12白内障手术患者术中发生后囊破裂并Ⅰ期人工晶状体睫状沟植入25例25眼,根据眼轴长度(A-Scanlength,AL)分为<22mm,22~25mm和>25mm三组,分别比较术后3mo的实际屈光值与术前预测囊袋内植入人工晶状体后屈光度数的差别。结果:所有患者术后视力较术前均有不同程度改善,术后3mo视力平均0.49±0.21,术前预测囊袋内植入人工晶状体后屈光值分别为-0.43±0.34D(AL<22mm),-0.36±0.22D(AL:22~25mm)和-1.16±0.80D(AL>25mm);术后3mo三组患者眼实际屈光度数分别为-1.25±0.98D(AL<22mm),-1.22±0.82D(AL:22~25mm)和-2.4±1.39D(AL>25mm),各组间预测与实际屈光值比较,AL=22~25mm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1),术后实际屈光值较预测偏近视0.8D,其余两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148,0.061)。结论:为纠正人工晶状体睫状沟植入术后近视漂移,人工晶状体度数应根据AL做相应的调整。建议AL=22~25mm睫状沟植入人工晶状体度数应比预测囊袋内植入晶状体度数减0.8D。  相似文献   

4.
背景 视力检查是传统的评价视觉质量的标准,但近年来的研究发现,仅用视力指标评价白内障患者术后的视觉质量是不全面的,因此对比敏感度、眼内散射光等相关指标被越来越多地用于白内障患者视觉质量评估的临床应用中. 目的 应用C-quant散射光仪测量不同类型白内障眼内散射光值,探讨白内障形态与人眼视功能损害之间的关系.方法 采用非随机病例对照研究设计.纳入单纯年龄相关性白内障患者40例80眼,根据LOCSⅢ评分标准分为核性白内障22眼、皮质性白内障19眼、混合性白内障23眼、后囊下白内障16眼,应用C-quant测量眼内散射光值,比较不同类型白内障眼内散射光值的差异,并分析不同组内年龄、最佳矫正视力(BCVA)与眼内散射光值的相关性.收集年龄匹配的正常人作为正常对照组. 结果 白内障组共有62眼顺利完成C-quant眼散射光值的检查,完成率为77.5%,正常对照组检查完成率为100%.完成检查的白内障眼平均散射光值为(2.06±0.88) log,正常对照组为(1.25±0.87) log,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3.251,P<0.01).核性白内障患者眼内平均散射光值为(1.96±0.42) log,皮质性白内障为(1.91±0.16) log,混合性白内障为(2.05±0.19)log,后囊下白内障为(2.48±0.66) log,差异有统计学意义(F=2.156,P=0.019),其中后囊下白内障产生眼内散射光最高,其次为混合性.核性白内障组眼内散射光值随着年龄的增加而增大,回归方程为Y=0.0010X+1.025(r=0.455,P<0.05),混合性和后囊下白内障眼内散射光值与BCVA相关性均不明显(r=-0.240、-0.235,P>0.05),而核性白内障和皮质性白内障组眼内散射光值与BCVA均呈负相关(r=-0.590、-0.697,P<0.01). 结论 白内障患者术前可以使用C-quant散射光检测仪评估核性和皮质性白内障患者的视觉功能情况,因为后囊下白内障对患者视觉质量产生更大的影响,眩光等症状出现早,应及早进行手术治疗.  相似文献   

5.
张磊  贝明珍  曹晓滨 《国际眼科杂志》2010,10(12):2363-2364
目的:探讨手法小切口白内障摘出联合人工晶状体植入术后角膜散光的变化。方法:将57例86眼老年性白内障患者随机分成两组,A组42眼行手法小切口白内障摘出联合人工晶状体植入术,B组44眼行白内障超声乳化联合人工晶状体植入术。分别于术前、术后1,3mo用角膜地形图测量角膜散光度并计算手术源性散光。结果:术后1mo,A组与B组的平均手术源性散光分别为1.05±0.49,0.71±0.4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3mo,A组与B组的平均手术源性散光分别为0.66±0.34,0.59±0.31,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术后早期白内障超声乳化术比手法小切口白内障摘出术引起的角膜屈光改变更小,术后3mo两者的屈光改变接近一致,均达到屈光稳定状态。  相似文献   

6.
目的 比较飞秒激光辅助白内障手术与传统白内障手术联合Toric人工晶状体植入术治疗长眼轴白内障患者的临床疗效。方法 选取在我院行白内障手术眼轴长度大于24 mm的白内障患者49例49眼,按患者主观意愿选择术式;飞秒组患者20例20眼,均行飞秒激光辅助白内障手术;传统组患者29例29眼,均行传统白内障手术。两组患者术中眼内均植入 Toric人工晶状体。每例患眼均行IOL-Master、OPD-SCAN Ⅲ视觉质量分析仪检测,获得患者散光度、最佳矫正视力(best corrected visual acuity,BCVA)、角膜规则指数、表面不对称指数、不规则散光指数、角膜球差及像差与斯特列尔比值。角膜规则指数、表面不对称指数、不规则散光指数、角膜球差及眼高阶像差与斯特列尔比值相关情况采用Spearman相关分析。结果 术后3个月,两组患者BCVA均较术前显著提高,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为P<0.05);飞秒组患者BCVA为0.09±0.09,传统组为0.13±0.10,两组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前飞秒组患者散光度为(1.84±0.57)D,传统组为(2.17±0.83)D,两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3个月,飞秒组患者总残余散光度为(0.50±0.50)D,传统组为(0.55±0.37)D,两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3个月,飞秒组患者斯特列尔比值为0.18±0.15,传统组为0.15±0.12,两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3个月,飞秒组患者斯特列尔比值与角膜规则指数、表面不对称指数、不规则散光指数、角膜球差之间均无相关性(均为P>0.05);传统组亦均无相关性(均为P>0.05)。飞秒组患者斯特列尔比值与全眼人工晶状体倾斜棱镜、3-8阶所有项高阶像差总和、高阶球面像差呈负相关(均为P<0.05)。传统组患者斯特列尔比值与角膜0-8阶所有项高阶像差总和、人工晶状体倾斜棱镜,眼内人工晶状体倾斜棱镜、3-8阶所有项高阶像差总和、高阶彗差、高阶球面像差,全眼人工晶状体倾斜棱镜、3-8阶所有项高阶像差总和、高阶彗差、高阶球面像差均呈负相关(均为P<0.05)。结论 飞秒激光辅助白内障手术与传统白内障手术联合Toric人工晶状体植入术均能显著提高长眼轴白内障患者术后视力。  相似文献   

7.
小切口白内障手术联合散光角膜切开术疗效评价   总被引:6,自引:2,他引:6  
目的 评价透明角膜小切口白内障手术联合散光角膜切开术的手术效果.方法 将96例108眼患者按术前散光度数分为A(散光度数≤1.50 D)、B(散光度数>1.50 D)2组.其中A组60例(72眼),B组36例(36眼).2组患者均在最大屈光力径线上行透明角膜3.2 mm切口超声乳化白内障摘出 后房型人工晶状体植入术,其后B组患者根据剩余散光度数在切口对侧角膜缘制一个穿透性弧形切口.结果 A组患者术前平均散光度数为(0.84±0.39)D.术后1个月、3个月平均散光度数分别为(0.82±0.46)D、(0.77±0.29)D,手术前后散光度数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B组患者术前平均散光度数为(3.09±0.91)D,术后1个月、3个月平均散光度数分别为(1.86±0.87)D、(1.40±0.78)D,手术前后散光度数差异有显著统计学意义(P<0.01).VECTrAK软件分析得A、B组患者矫正指数分别为1.00、0.92,手术成功指数分别为1.32、1.30.结论 透明角膜小切口超声乳化白内障摘出 后房型人工晶状体植入术可以减少手术性散光的发生,联合角膜缘穿透性弧性切口松解术,还可以矫正术前散光.  相似文献   

8.
目的 评价高度近视眼经超声乳化摘除晶状体联合植入折叠式人工晶状体治疗屈光参差的有效性和安全性.方法 选择一眼已行白内障手术另一眼为高度近视眼者48例,经颞侧透明角膜切口,行超声乳化联合折叠式人工晶状体植入.随访6~36个月,平均(23.5±3.2)个月.结果 术后3个月,最佳矫正视力0.2~0.4者2眼(4.2%),0.5~1.5者46眼(95.8%).术眼平均近视度数从术前的(-12.94±4.05)D降至术后3个月时的(-1.42±0.61)D(P=0.000),平均屈光参差度数从术前的(-10.56±4.07)D降至术后3个月时的(-1.04±0.60)D(P=0.000),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术前与术后3个月的角膜散光度数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745).术后有1眼一过性眼压升高,4眼轻度角膜水肿,随访中5眼(10.4%)晶状体后囊膜混浊,无其他手术并发症.结论 中、老年白内障患者在单眼行白内障摘除术后,对侧眼尽早行超声乳化联合折叠式人工晶状体植入术对矫正高度近视屈光参差具有迅速恢复双眼视功能的效果,并发症少,疗效确切.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白内障超声乳化术后假晶状体眼的景深对伪调节的影响。方法白内障患者30例(60眼),年龄(62.77±5.27)岁(50-70岁),其中44眼为假晶状体眼。测量屈光状态、调节幅度、瞳孔直径。睫状肌麻痹后,分别在不矫正散光和配戴人工瞳孔镜片(直径2.5mm)情况下测量单眼调节幅度。采用SPSS11.0统计软件行统计学分析。结果假晶状体眼的移近法单眼调节幅度为(2.35±1.14)D。散光和人工瞳孔对调节幅度的影响分别为0.21D和0.16D。调节前、后瞳孔直径分别为(4.52±0.66)mm和(2.72±0.64)mm。单眼调节幅度与调节前后瞳孔直径变化无相关性(r=0.164,P=0.305)。睫状肌麻痹时不矫正散光和配戴人工瞳孔镜片的单眼调节幅度分别为(0.61±0.18)D和(0.77±0.14)D。结论对于白内障超声乳化术后的假晶状体眼,瞳孔和单纯近视散光所致景深是伪调节的产生机制之一,但不是主要机制。增大景深不是改善伪调节的主要方法,今后还需要从人工晶状体本身的设计或在眼内的位置变化等方面来研究伪调节的机制和相应的改善方案。  相似文献   

10.
目的 比较AcrySot(R)散光人工晶状体植入术后眼内散光轴向和裂隙灯观察散光人工晶状体的标记轴向的差别.方法 对39例41只眼超声乳化白内障吸除联合AcrySof(R)散光人工晶状体植入术患者,术后三个月进行远视力及屈光状态测定,用散光矢量分析方法计算得眼内散光轴向与用裂隙灯观察的散光人工晶状体的标记轴向进行直线相关分析.结果 超声乳化白内障术后裸眼视力较术前提高(P<0.05),眼内散光轴向与散光人工晶状体的标记轴向呈直线相关(r=0.997,P<0.01).结论 散光矢量分析方法可以用于超声乳化术后散光人工晶状体轴向位置测定.  相似文献   

11.
蒋琤  韦志一  杨勤 《国际眼科杂志》2014,14(8):1481-1483
目的:评价AcrySof Toric人工晶状体(intraocular lens,IOL)植入矫正伴有规则性角膜散光白内障患者的临床效果及IOL的旋转稳定性。

方法:随机选取南京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眼科2012-06/2013-12的白内障合并规则角膜源性散光患者23例28眼行超声乳化白内障摘除联合AcrySof Toric IOL植入术者,观察术后裸眼视力(UCVA),最佳矫正视力(BCVA),以及统计术前预期残余散光与术后实际残余散光,Toric IOL在囊袋内的旋转度。

结果:术后3mo UCVA为0.75±0.16, BCVA为0.84±0.15,BVCA与UCVA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t=1.036,P>0.05)。术前预期残余散光为0.28±0.12D ,术后3mo实际残余散光为0.42±0.17D,预期散光值与实际残余散光值比较,差异无统计学差异(t=1.259,P>0.05); Toric IOL术后1d IOL平均旋转3.02°±1.56°(0°~7°),术后3mo平均旋转3.28°±1.85°(0°~7°),其中 25眼(89%)旋转<5°,3眼(11%)旋转5°~7°。

结论:Toric IOL植入能够稳定并且有效地矫正白内障患者的角膜散光,并有较精准的散光矫正预测性。  相似文献   


12.
目的:评价术前伴有较大角膜散光的白内障患者白内障超声乳化后植入AcrySof Toric IOL后的屈光效果及囊袋内的旋转稳定性。

方法:收集确诊为年龄相关性白内障并伴有角膜规则散光≥1.00D的患者28例32眼,采用白内障超声乳化、植入AcrySof Toric IOL手术。观察并比较术前、术后1a裸眼视力(UCVA)及最佳矫正视力(BCVA)、术前角膜散光、预计残余散光及术后1a残余散光、IOL旋转度。

结果:术后1a,85%患眼UCVA≥0.5,86%患眼BCVA≥0.8,BCVA≥0.6者达92%。相较术前角膜散光(2.20 ±0.65D),术后1a残余散光(0.54±0.13D)明显减少,两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10.134,P<0.01); 术前预计残余散光0.52±0.14D,术后1a残余散光为0.54±0.13D,两者差异无统计学意义(t=0.364,P>0.05)。术后6mo晶状体旋转平均为3.4°±2.2°。术后1a晶状体旋转平均为3.82°±1.27°。

结论:AcrySof Toric IOL植入术是一种矫正角膜规则散光的有效的、可预测性好、角膜损伤小、无角膜损伤的方法。谨慎的选择患者,准确的角膜曲率的测量和IOL轴位的精确调整是影响其屈光效果和旋转稳定性的因素。  相似文献   


13.
王骞  朱俊英  肖燕  陈鹏 《国际眼科杂志》2014,14(9):1618-1619
目的:评价白内障手术中植入AcrySof IQ Toric散光型人工晶状体矫正角膜散光的效果及人工晶状体在囊袋内的稳定性。

方法:对21例26眼伴有角膜规则散光的白内障患者,植入AcrySof IQ Toric散光型人工晶状体,观察术前及术后裸眼视力、最佳矫正视力; 术前角膜散光、预计散光、总散光,术后角膜散光及残余散光; 以及术后人工晶状体旋转度。

结果:术后所有患者裸眼视力及最佳矫正视力均明显提高; 术后残留散光0.55±0.33D,与术前总散光2.05±0.57D相比明显下降(t=13.574,P<0.05); 与术前预留散光0.47±0.19D比较无统计学意义(t=1.149,P>0.05)。术后3mo角膜散光-1.89±0.53D,与术前角膜散光2.01±0.58D相比无差异(t=1.908,P>0.05); 所有26眼的人工晶状体旋转度均<20°,平均旋转为(3.65±2.86)度。

结论:白内障超声乳化吸除联合AcrySof IQ Toric IOL植入矫正散光手术,能够有效的减少患者的散光,术后IOL旋转稳定性良好,是治疗白内障合并散光患者的有效的手术方法。  相似文献   


14.
非球面人工晶状体植入术后视觉质量对比分析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目的:评价3种非球面人工晶状体(AcrySof SN60WF、TecnisZ9001和KS-3Ai)植入术后的视觉质量。方法:采用前瞻性随机对照研究方法,收集我院老年性白内障手术患者88例126眼,平均年龄67.3±8.7岁,将入选患者按植入不同的人工晶状体(Intraocular lens,IOL)随机分为4组:AcrySofSN60WF(IQ)组(23例33眼)、TecnisZ9001组(23例33眼)、KS-3Ai组(20例29眼),SN60AT球面人工晶状体组为对照组(22例31眼)。术后随访3mo,观察指标:裸眼视力(uncorrected visual acuity,UCVA)及最佳矫正视力(best corrected visual acuity,BCVA),眼压,等效球镜度数,角膜Q值,瞳孔直径,6mm全眼球总高阶像差及四阶球差均方根值(root mean square,RMS),夜光、昼光及夜眩光3种视觉条件下的对比敏感度(contrast sensitivity,CS)。结果:术后各组的UCVA、BCVA、等效球镜度数和瞳孔直径均无统计学差异。总高阶像差和四阶球差RMS:非球面组低于球面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非球面组间比较无统计学差异。术后角膜Q值与球差成正相关(r=0.183,P<0.05)。术后对比敏感度:与球面IOL相比,IQ,Tecnis可提高术后3种视觉条件下的CS,KS-3Ai可提高术后夜光、夜眩光两种视觉条件下的CS;非球面IOL组间比较,IQ组在昼光、夜眩光视觉条件下的CS好于Tecnis组和KS-3Ai组,TECNIS组和KS-3Ai组之间在3种视觉条件下均无统计学差异。结论:3种非球面IOL均可有效地减少术眼的总高阶像差和四阶球差。3种非球面IOL均可以提高术眼术后的CS,IQ组在昼光、夜眩光视觉条件下的CS与Tecnis组和KS-3Ai组相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Tecnis组和KS-3Ai组之间在3种视觉条件下的CS均无统计学差异。  相似文献   

15.
目的:观察白内障超声乳化吸出术中联合植入散光矫正型人工晶状体治疗伴有角膜散光白内障的临床效果。

方法:前瞻性不同病例前-后对照研究。将59例83眼术前角膜散光值≥0.75D的白内障患者分为Toric IOL组(39例53眼)和非Toric IOL组(20例30眼),所有患者均行白内障超声乳化吸出联合人工晶状体植入术,分别植入Toric IOL(Toric IOL组)或非Toric IOL(非Toric IOL组)。分别于术前及术后检测Toric IOL组术眼的裸眼远视力、屈光状态、IOL轴位、对比敏感度(contrast sensitivity, CS)、波前像差,并与非Toric IOL组术后结果进行比较分析。

结果:(1)裸眼远视力:Toric IOL组术后术眼视力≥1.0的比例大于非Toric IOL组;(2)术后残余散光度:Toric IOL组术前预测的术后残余散光度与术后测得结果相比无明显差异。(3)人工晶状体旋转:Toric IOL组在术后3mo有22.2%的IOL发生了1°~4°的旋转,没有1例IOL旋转>5°;(4)CS:Toric IOL组患者术后不同空间频率CS均较术前提高,提高程度比非Toric IOL组术后同期相比更为明显;(5)波前像差:Toric IOL组术后彗差(C7和C8)、 球差(C12)、高阶像差均方根均较术前减小,非Toric IOL组C7和C8与RMSh较Toric IOL组高,C12在两组间无明显差异。

结论:在白内障超声乳化吸出联合人工晶状体植入术中植入散光矫正型人工晶状体(Toric IOL)能够有效地矫正术前存在的角膜散光,从而提高白内障患者的裸眼远视力,并能改善其术后的视觉质量。  相似文献   


16.
刘云芳  杨卫华 《国际眼科杂志》2015,15(10):1811-1813
目的:探讨老年性白内障合并角膜散光行超声乳化摘除联合Toric人工晶状体植入的临床效果,比较Acrysof Toric人工晶状体植入前后的视觉质量。

方法:选择老年性白内障合并角膜散光的患者34例为研究对象,进行白内障超声乳化摘除联合Toric人工晶状体植入,观察术前和术后3mo的临床效果,包括裸眼视力(UCVA),最佳矫正视力(BCVA),全眼残余散光,人工晶状体转动度数,视远脱镜情况。

结果:所有患者Toric人工晶状体均成功植入。术前UCVA 0.15±0.06,术后UCVA上升至0.65±0.15(P<0.01); 术前BCVA 0.37±0.13,术后BCVA上升至0.85±0.19(P<0.01); 全眼散光由术前2.14±0.69D降低至0.73±0.36D(P<0.01),97%的患者人工晶状体转位<5°,平均旋转2.6°±1.3°,术后3mo视远脱镜率达95%。

结论:Toric人工晶状体能够有效矫正白内障合并的角膜散光,晶状体在囊袋内具有良好的稳定性,提高了患者的术后视觉质量。  相似文献   


17.

目的:评估Bi-Flex toric人工晶状体在合并散光的白内障中的应用。

方法:回顾性研究包括16例22眼合并2.50D以上散光的白内障患者。测量了术前与术后的裸眼视力、最佳矫正视力、客观及主观验光、角膜散光仪和角膜地形图测量的散光值。术后人工晶状体屈光轴位置使用向量进行分析。

结果:术后,主观验光散光值从4.05D±1.53D显著降低至1.35D±0.86D,(P<0.05)。屈光轴位置指标J0,从术前的-0.81±2.02D降至 -0.12±0.62D(P<0.05)。裸眼视力和最佳矫正视力术后1mo时均显著改善(P<0.05),分别为0.24±0.19和0.06±0.08。人工晶状体屈光轴旋转程度平均为2.95±5.25度,86.36%的患眼旋转程度小于10度。术前、术后角膜散光计测量值未见显著差异(J0 和J45均有P>0.05)。

结论:对于合并大于2.50D散光的白内障患者,Bi-Flex toric人工晶状体植入是安全有效的治疗方法。  相似文献   


18.
目的:评价非球面人工晶状体(intraocular lens,IOL)TecnisZ9000对提高年龄相关性白内障患者术后视功能的作用。方法:选取年龄相关性白内障患者34例36眼,其中18眼为Tecnis Z9000组,18眼为传统球面人工晶状体组。检查术后3mo最佳矫正远视力,不同亮度环境及有、无散瞳条件下的对比敏感度(contrast sensitivity,CS)。结果:手术后3mo最佳矫正远视力Tecnis Z9000组为0.89±0.17,球面人工晶状体组为0.76±0.16,两组差异有显著性(P<0.05)。正常瞳孔下,两组晶状体在不同空间频率(1.5,3,6,12,18c/d)、不同照明条件下CS无显著差别。散瞳后Tecnis组亮环境(亮度为85cd/m2)下的12,18c/dCS及暗环境(亮度为3cd/m2)下1.5,3c/dCS均分别与同条件下的球面人工晶状体组比较差异有显著性。结论:白内障术后早期,Tecnis Z9000可提高最佳矫正远视力和对比敏感度,改善术眼视功能。  相似文献   

19.
目的:观察双眼存在不同程度角膜散光的白内障患者分别植入多焦点人工晶状体、散光人工晶状体的临床效果。

方法:观察组为年龄相关性白内障患者20例40眼,术前角膜规则散光一眼1.50~2.50(平均2.15±0.87)D,植入散光晶状体,另一眼角膜散光<1.50D,平均0.78±0.26D,植入多焦点人工晶状体(MIOL)。对照组为同期双眼均植入MIOL的20例40眼年龄相关性白内障患者,规则角膜散光≤1.00D,平均0.62±0.34D。比较术后3mo观察组的散光晶状体眼与MIOL眼的远近裸眼视力及对照组与观察组患者双眼合视的远近裸眼视力。

结果:观察组患者Toric人工晶状体眼的裸眼远、近视力分别为0.81±0.32和0.58±0.27,MIOL眼远、近视力分别为0.76±0.28和0.67±0.24,两眼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t=0.797,P>0.05; t=1.243,P>0.05); 观察组双眼合视的远近视力分别为0.90±0.33和0.79±0.22,对照组双眼合视的远近视力分别为0.92±0.25和0.85±0.28,两者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t=0.601,P>0.05; t=0.875,P>0.05)。

结论:双眼存在程度不同角膜散光的白内障患者,一眼植入多焦点人工晶状体、另眼植入散光人工晶状体同样可以提高患者术后的脱镜率。  相似文献   


20.
目的:观察piggyback(背驮式)散光矫正型人工晶状体\〖Toric intraocular lens(IOL)\〗植入在超高度近视合并角膜散光的白内障术中的临床应用效果。

方法:选取2010-01/2013-06因超高度近视合并年龄相关性白内障及角膜散光在我院行超声乳化白内障摘除联合IOL植入术的患者60例,按随机对照原则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观察组30例行piggyback Toric IOL植入,背驮植入囊袋的两枚IOL分别为一枚正度数Acysoft IQ Toric IOL和一枚负度数折叠三片式IOL,对照组30例植入无散光矫正功能的普通折叠IOL。术后随访6mo,观察术后视力、IOL位置、术后残留散光及并发症等。

结果:术后6mo, 观察组裸眼视力从术前的3.52±0.03提高到4.78±0.01,对照组从术前的3.51±0.03上升到4.30±0.13,观察组裸眼视力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 =3.612, P <0.05)。两组术前角膜散光均较高,观察组1.70~4.27(平均2.97±0.87)D,对照组1.50~4.90(平均2.92±0.97)D,术后6mo观察组残留散光明显降低到0.25~1.00(平均0.48±0.23)D,而对照组仍残留散光1.00~5.20(平均2.87±1.11)D,两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11.995,P<0.05)。术中及术后未见并发症。

结论:Piggyback Toric IOL植入术可帮助解决目前超高度近视合并角膜散光眼无匹配Toric IOL度数的难题,有效提高其白内障术后裸眼视力,降低散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