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53 毫秒
1.
小儿哮喘的发病因素较为复杂,由于容易反复发作,不易根治,故前人称之谓“宿疾”。因患儿的体质因素不同,所以预后也极不一致。顽痰内伏,痹阻肺络,气道不通,是为实证哮喘发作的主要病机,肾气不足,气虚失约,则是虚性哮喘的发作根源。盖肺主出气,肾主纳气;肺为气之主,肾为气之根。故哮喘之实证在痰在肺,哮喘之虚证在气(气虚)在肾。但小儿  相似文献   

2.
支气管哮喘的标本兼治   总被引:13,自引:0,他引:13       下载免费PDF全文
支气管哮喘的标本兼治中国中医研究院西苑医院(北京100091)靖旭荔中医学认为支气管哮喘病因是宿痰内伏于肺,复感外邪,饮食不当,冷暖失宜,情志不畅等诱因引触,痰随气升。气因痰阻,相互搏结,壅塞气道,肺失宣降而喘促哮呜。宿疾之成因与先天禀赋不足,脏腑功...  相似文献   

3.
关于哮喘的发作,多认为肺、脾、肾三脏功能不足,津液失布,凝聚成痰,伏藏于肺,感邪引触,痰随气升,气因痰阻,相互抟结,壅塞气道,肺宣降失常,引动积痰而致;治疗也多从肺、脾、肾三脏着手。但根据五脏相关理论,还有一脏不容忽视,那就是肝。《珍本医书集成·医经类》说:肝“然于其五脏为独使,……又为将军之官,则于一身上下,其气无所不乘,和则为诸脏之瞻养,衰与亢则为诸脏之残贼”。  相似文献   

4.
活血化瘀药在哮喘治疗方面的应用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支气管哮喘(以下简称哮喘)属于祖国医学“哮证”、“喘证”范畴,是一种反复发作的疾患,历代医家对哮喘的病机的认识多责之痰浊伏肺,本虚标实。而目前大量的文献资料及实验研究证实,哮喘的发作不仅与痰气交阻、肺失宣降有关,同时与营血郁滞、络脉郁阻有密切关系,且在应用活血化瘀药之后,哮喘的症状有所改善。现就近年来有关文献作一综述,以期有利于今后的进一步研究。1哮喘的基本病机中医认为肺布散津液,脾运输水精,肾蒸化水液,这三脏尽失其职,津液则凝聚成痰,伏藏与肺,成为发病的“夙根”。王志英[1]认为如遇外邪侵袭,“伏痰”引动,痰随气升…  相似文献   

5.
陈天然主任医师认为:哮喘急性发作时的病理变化为"伏痰"遇感引触,痰随气升,气因痰阻,搏结气道而发为哮喘。临证时分发作期(冷哮证、热哮证、湿热哮喘证)和缓解期(肺脾气虚证、脾肾阳虚证)来治疗。对于难以控制的哮喘,多是宿痰入络所致,常选用全蝎、地龙等虫类药。  相似文献   

6.
董建华治宿喘经验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肺为华盖,外邪侵袭,首当其冲,导致肺失宣发肃降。若体内素有停痰积饮,为其引动,痰随气升,气因痰阻,相互搏结,阻于气道,以致气急鼻煽,张口抬肩,喝喝而喘。西医之喘息性支气管炎、支气管哮喘、肺气肿等皆属此病范畴。喘病初起病位在肺,多实,施以宣肺、  相似文献   

7.
正2008年中华医学会儿科学分会明确指出支气管哮喘是由多种细胞和细胞组分共同参与的慢性气道炎症,这种慢性炎症导致气道反应性增高,当接触多种刺激因素时,气道发生阻塞和气流受限。而中医理论认为支气管哮喘属"哮证"范畴,多因宿痰伏肺,感邪引触,痰随气升,气因痰阻,痰气搏结,壅塞气道,肺气上逆,肺失宣降,痰随气动,故至痰鸣如吼,  相似文献   

8.
钟玲  李国菁 《中国中医急症》2011,20(6):935-935,937
支气管哮喘属中医学"哮证"范畴,其发作一般认为系肺、脾、肾三脏功能失调,津液失布,凝聚成痰,伏藏于肺,感邪引触,痰随气升,气因痰阻,相互抟结,壅塞气道,肺宣降失常,引动积痰而致。对于其治疗,临床也每常从肺、脾、肾三脏着手。  相似文献   

9.
小儿哮喘从"湿"论治体会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哮喘是儿科的常见病、多发病。现代医学研究认为,哮喘是由多种细胞特别是肥大细胞和嗜酸性细胞参与的气道慢性炎症和由此导致的以气道高反应性为特征的疾病。中医学认为哮喘发病是外来因素作用于内在因素的结果,其发病机理主要在于痰饮久伏,触遇诱因而发,多由阳邪亢盛,痰热交阻或因风寒束肺、寒痰阻塞气道所致。发作时,则痰随气升,气因  相似文献   

10.
哮喘从肝肺论治探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关于哮喘的发作,多认为肺、脾、肾三脏功能不足,津液失布,凝聚成痰,伏藏于肺,感邪引触,痰随气升,气因痰阻,相互抟结,壅塞气道,肺宣降失常,引动积痰而致;治疗也多从肺、脾、肾三脏着手。但根据五脏相关理论,还有一脏不容忽视,那就是肝。《珍本医书集成·医经类》说:肝“然于其五  相似文献   

11.
刘晨 《陕西中医》2001,22(12):761-762
哮喘乃因肺、脾、肾三脏功能失职 ,疫伏于内 ,遇新感引动乃触发 ,痰随气升 ,气因痰阻 ,痰气搏结 ,阻于气道 ,肺失宣肃 ,而生哮喘。对于哮喘的治疗 ,多从肺、脾着手。但肝属木 ,肺属金 ,而一旦肺金病变 ,则又常易受木气反侮 ,或木郁化火 ,火性上炎克伐肺金 ;或肝气郁滞 ,一身气机升降乖乱 ,肺失肃降 ,或肝阴不足 ,下吸肾水 ,肺失清润。故本人临床常在一般治疗哮喘方法的基础上 ,配以清肝、疏肝、养肝之法 ,常获较好的疗效。兹选验案 3则报道如下。   1 清肝平喘 张某 ,男 ,68岁 ,干部。初诊 :1 998年 1 2月 4日。咳喘病史 1 0余年 ,每于…  相似文献   

12.
支气管哮喘是临床上较难治的一种缠绵难愈的疾病,属于中医的"喘证、哮病"范畴。故首先论述瘀血的产生、气的升降出入失常、肝与痰的生成关系,若先天胎禀不足、后天失调、感受外邪可导致肺脾肾功能失调,使人体水液代谢出现异常,导致痰浊内生。水为痰之本、源于肾,痰性湿、主于脾、贮于肺,痰饮留伏是哮喘发生的基础。感受外邪、引动伏痰、痰气交阻、肺失宣肃、痰随气升、气因痰阻、相互搏击、气机升降失常,故呼吸困难、气息喘促、喉间痰鸣发为哮喘。论治哮喘不能只归肺、脾、肾,应重视对肝脏功能的调节,提高中医学对本病的治疗效果。  相似文献   

13.
支气管哮喘临床较为常见,属于"哮证"范畴。其病理因素以痰为主,发作时的病理变化为"伏痰"遇感引触,痰随气升,气因痰阻,壅塞气道,通畅不利,而致痰鸣如吼,气息喘促,病久而致肺脾肾三脏皆虚。目前经临床研究表明,支气管哮喘患者采用中医药治疗能够收到较好的效果。本文从中医方面对支气管哮喘的病因分析及治疗进行总结。  相似文献   

14.
从痰论治哮喘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近代医家朱丹溪阐明哮喘的病机专主于痰,现代多数学 者认为哮喘的发病为宿痰内伏于肺,每受外邪或其它因素引 发,以致痰随气升,气因痰阻,相互搏结,壅塞气道,最终肺管 狭窄,肺气宣降失司,肺气上逆而致哮喘。可见,痰在哮喘的 发病过程中有着举足轻重的地位。现代医学认为,哮喘的发 病是各种细胞因子、炎性介质浸润为主的气道变态反应性炎 症。诸多学者对具有化痰作用的方药进行了实验或临床研究, 现根据方药功效分类综述如下。  相似文献   

15.
哮喘发生为宿痰伏于肺,因各种诱因如气候、饮食、情志、劳累等诱发,痰随气升,气因痰阻,相互搏结,拥塞气道,引发气喘。"风盛痰阻,气道挛急"是急性发作主要病机,不仅外风侵袭可致哮病,内生肝风,夹痰犯肺,风摇金鸣,哮病亦作。支气管哮喘有缠绵难愈、反复发作的特点,长期反复发作可并发慢性支气管炎和慢性阻塞性肺疾病,严重影响患者生活质量,及时有效治疗尤为重要。中药治疗使人的身体进行系统调节,增强人体免疫力,从而能够明显减少哮喘发作次数,缓解临床症状。  相似文献   

16.
陈维琴 《国医论坛》2001,16(4):50-52
支气管哮喘发病率较高 ,该病反复发作 ,有相当部分患者发展为阻塞性肺气肿 ,乃至肺心病。近年来 ,随着人们对支气管哮喘认识的逐步深入 ,中医药对该病的治疗取得了一定进展 ,现综述如下。1 病因病机支气管哮喘属祖国医学“哮证”、“喘证”范畴 ,其发生是由宿痰伏于肺 ,复加外邪侵袭、饮食不当、情志失调等诱因引触 ,痰随气升 ,气因痰阻 ,相互搏结 ,壅塞气道 ,肺失宣降而喘促痰鸣。哮喘发作期以标实为主 ,缓解期以本虚为主 ,反复发作多表现为虚实夹杂、本虚标实之特征。本病多以风、寒、热、湿、痰、瘀为标 ,以肺虚、脾虚、肾虚为本。肺不…  相似文献   

17.
总结崔金涛教授从瘀论治哮喘的经验。崔教授认为哮喘痛病位在肺,病因为瘀血疾浊,乃久病入络,瘀血阻滞,气道不利,痰随气升,气因痰阻,互相搏结所致,提出治疗哮喘病的总体原则应以化瘀清肺、理气平喘为主,兼顾寒热虚实。  相似文献   

18.
任德权 《光明中医》2008,23(9):1365-1365
哮喘是一种发作性的痰呜气喘疾患,以喉中哮鸣有声,呼吸急促困难为特征。病理因素以痰为主,因痰伏于肺,遇感诱发。发时痰阻气道,肺气失于肃降,表现邪实之证;如反复久发,气阴耗损,肺、脾、肾渐虚,则在平时表现为正虚的情况。  相似文献   

19.
哮喘治气     
朱杰 《中医研究》1999,12(1):6-7
气者,人之根本也,百病皆生于气。哮喘成因虽多,终不离乎气,正如《类证治裁》所云:“肺为气之主……若出纳升降失常,斯喘作矣。”朱丹溪虽称哮喘“专主于痰”、“痰挟瘀血遂成窠囊”,但也同样强调“善治痰者,不治痰而治气”。而气为血之帅,活血亦以调气为先。故哮...  相似文献   

20.
本人在多年哮喘专科门诊中,根据哮喘发病迅速,病情较重的特点,摸索总结了中医药治疗哮喘急性发作四法用药,收到良好的效果,现将其理法方药详述于后,供同道参考指正。1辛宣温化痰饮哮喘是一种发作性的痰鸣气喘疾患。古人认为:“隔上伏痰、为外邪引发,当是之时,痰随气升,气因痰阻,互相搏击,阻塞气道,肺管因而狭窄,肺气升降不利,以致呼吸困难,气息喘促。”病住在肺,痰饮为风寒之邪触发,造成气道阻塞。肺属金,辛入金,辛能开宣,宣发肺气;辛能发表,表散风寒之邪;辛温之药又能温化痰饮,古有:“病疫饮者,当以温药和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