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65 毫秒
1.
目的分析比较四川两个主要产区姜黄根茎和块根挥发油的含量及成分差异,为姜黄产区和药用部位的合理利用提供一定依据。方法采用水蒸气蒸馏法提取姜黄根茎和块根的挥发油,计算其含量;并采用GC-MS法对其化学成分进行分析、鉴定,得出各成分的相对含量。结果姜黄不同药用部位的挥发油含量相差较大,根茎约为块根的6倍;根茎和块根样品鉴定出的主要化合物约15种左右,其中主要化学成分为萜品油烯,α-姜烯,β-没药烯,β-倍半水芹烯,姜黄酮,AR-姜黄酮等,占总组分的百分比大于90%。结论川产姜黄植物挥发油的含量,产区间无明显差异,药用部位间差异较大;姜黄不同产区和药用部位的挥发油主成分类型及主要化合物基本相似,但主要化合物的相对含量存在差异。  相似文献   

2.
向丽 《实用中医药杂志》2003,19(10):547-547
十九畏是中医药配伍禁忌的内容之一 ,首见于《神农本草经》,后世对十九畏里所涉及的内容进行了研究 ,至今仍未见肯定或否定的结论。《中国药典》(以下简称《药典》)在丁香项下特别注明“不宜与郁金同用”。莪术、姜黄、郁金 3种药材与原植物较为混乱 ,《药典》及有关专著收载莪术、姜黄、郁金药材共涉及 3 9种次原植物 ,除去重复者外 ,余下 7种植物的根茎部位等作为莪术或姜黄药材药用 ,它们的块根部位均作为郁金药材药用 ,见表。 7种植物来源相同 ,因药用部位不同而药材名称不同。其相同植物的块根 (郁金 )“不宜与丁香同用”,而它们的根茎…  相似文献   

3.
目的确定温郁金不同药用部位根茎及块根的适宜采收期。方法记录其根茎和块根生物产量、折干率,比较生长期内干物质积累动态,并测定根茎浸出物和挥发油含量。结果温郁金根茎单株产量、浸出物含量下降的趋势和挥发油含量最大值出现在8月中旬极不一致,不能以含量作为主要考虑指标。结论温郁金的适宜采收期应为11月中旬~12月下旬。  相似文献   

4.
桔梗种植过程中病虫害发生造成桔梗减产、品质下降,传统的病害防治导致农残及重金属超标等问题,危害人体健康及桔梗产业。无公害桔梗病虫害综合防治技术是保障其产量和品质的有效策略。文章综述了桔梗主要病虫害发生种类及其发病规律、防治方法,综述了无公害桔梗的病虫害防治原则要贯彻“预防为主,综合防治”的植保方针,依据桔梗病虫害发生种类、发病规律及防治措施,将农业综合防治、物理防治、生物防治以及化学防治方法相结合,减少高残留农药的使用,依照无公害中药材的质量标准,建立桔梗无公害病虫害综合防治体系,保障桔梗药材安全及产业的可持续发展,具有显著的经济、社会及生态效益。  相似文献   

5.
中药材生产全过程病虫害防治共性技术研究与应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中药材病虫害种类多、发生规律各异、防治难度大,一直是我国中药材生产的重点和难点问题,该研究联合全国十余家长期从事中药材病虫害防治的科研院校及生产基地,针对我国不同地区、药用部位不同的具有代表性的大宗药材人参、甘草、三七、龙胆、化橘红、西洋参、五味子、川芎、栝楼、黄芪、黄连、玄参、枸杞等药材生产过程中发生普遍、危害严重、难于防治的病虫害,在明确其发生规律和为害特点的基础上,从药材生产全过程及作物生态系统整体出发,根据药用植物及药材病虫害发生特点及为害部位,重点围绕其多发性害虫、蛀茎性害虫、土传病害、地上部病害和药材贮藏期病虫害,开展以生物防治为主的中药材病虫害综合防治技术研究,初步构建了重要中药材病虫害无公害防治技术体系,整体提升了我国中药材病虫害的防治水平。  相似文献   

6.
人参作为我国传统名贵中药材,市场需求日益增大,栽培人参早已取代野山参成为人参药材、饮片以及相关保健品的主要来源。由于人参生长周期长,栽培过程中病虫害种类多,严重影响人参的品质及产量。随着环保及用药安全性意识增强,人参无公害生产及病虫害防治成为了整个人参产业发展亟需解决的问题。本综述结合人参无公害病虫害防治准则和防治技术,总结了近年来人参栽培中的主要病虫害种类、发病规律及无公害防治途径,试图通过综合多种无公害防治技术为农田栽培人参病虫害防治研究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7.
中药材病虫害种类多、发生规律各异、防治难度大,一直是我国中药材生产的重点和难点问题,该研究联合全国十余家长期从事中药材病虫害防治的科研院校及生产基地,针对我国不同地区、药用部位不同的具有代表性的大宗药材人参、甘草、三七、龙胆、化橘红、西洋参、五味子、川芎、栝楼、黄芪、黄连、玄参、枸杞等药材生产过程中发生普遍、危害严重、难于防治的病虫害,在明确其发生规律和为害特点的基础上,从药材生产全过程及作物生态系统整体出发,根据药用植物及药材病虫害发生特点及为害部位,重点围绕其多发性害虫、蛀茎性害虫、土传病害、地上部病害和药材贮藏期病虫害,开展以生物防治为主的中药材病虫害综合防治技术研究,初步构建了重要中药材病虫害无公害防治技术体系,整体提升了我国中药材病虫害的防治水平。  相似文献   

8.
<正> 我国姜黄属Curcuma植物主要有5种,这5种植物的块根都作中药郁金应用,根茎作姜黄或莪术。中医认为它们的性味功能各不相同。从目前的生产和供销情况看,根茎单株产量高于块根5~10倍,药用莪术或姜黄的需求量不大,致使许多根茎产品积压,而郁金又存在供不应求的现象。为了合理利用资源,我们研究了姜黄的根茎和块根,即同种不同药用部分的化学成分的异同。姜黄Curcuma longa本草名郁金,是历史上中药郁金的正品,又是现代中药郁金的主要品种,它的根茎和块根均含挥发油和酚性成分,块根成分未见报道。根据我  相似文献   

9.
莪术、郁金、姜黄、片姜黄4种药材功效相近,基原有交叉,药材名与植物名又有所重叠,因此关系比较混乱。现从释名、基原、产地、药用部位、采收加工及炮制等方面对以上4味药材进行本草考证,为含这类药材的不同历史时期经典名方开发提供参考。经考证可知姜黄、郁金、莪术均从唐代开始入药,唐宋时期同时以原植物性状和药材颜色两种标准划分姜黄属药材,以致明末以前一直以Curcuma longa的根茎为郁金,C.wenyujin或C.aromatica的根茎夹杂老姜Zingiber officinale为药材姜黄,药材莪术主流基原则为蓬莪术Curcuma phaeocaulis、广西莪术C.kwangsiensis、温郁金C.wenyujin的根茎。明清两代转用药材产地及性状来鉴别药材,又因战乱等因素导致交通不便,姜黄和郁金的基原及药用部位发生改变。药材郁金自清起基原转为蓬莪术C.phaeocaulis、广西莪术C.kwangsiensis、温郁金C.wenyujin和姜黄C.longa的块根。药材姜黄清代以后基原转为姜黄C.longa根茎。片姜黄或称片子姜黄,始载于《本草纲目》,基原为温郁金C.wenyujin等的根茎纵切片。药材郁金历代以川产为道地,清代扩大药源更改后逐步发展成川、广(桂)、温三大道地产区;姜黄主生江南,广南诸州及西番亦有,清代基原改变后,也以川产为佳;莪术在两广、江南、蜀川均有分布,历代温州为主流,后发展成著名的道地药材温莪术。经考证得知,民国以前本草郁金、姜黄两味药材未提及过需要蒸煮至透心,仅药材莪术需蒸熟使呈色黑而入血分。但解放后的著作及文献却明确指出3种姜黄属药材均需蒸煮,可能是为了便于干燥,以及经过高温蒸煮后不易蛀虫出发,然与古代有所出入。四味药材多生用,郁金、莪术可醋制以增强疗效。  相似文献   

10.
地道药材宣木瓜产区病虫害调查初报   总被引:4,自引:1,他引:4  
目的对宣木瓜地道产区的病虫害进行了调查研究,为综合防治病虫害提供科学借鉴。方法采用实地调查、实验室研究、查阅文献等方法调研了宣木瓜地道产区的病虫害种类。结果发生在宣木瓜地道产区常见的主要病害有轮纹病、灰霉病、炭疽病等;主要虫害有桃小食心虫、蚜虫、天牛等。结论本研究为宣木瓜的规范化种植提供了依据。  相似文献   

11.
无公害太子参栽培技术探索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太子参是一味滋补类中药材,近年来人们对其需求量逐渐增多,然而太子参栽培过程中一直存在种源混乱、连作障碍、病虫害等问题,严重阻碍了太子参种植产业的健康可持续发展。无公害栽培是促进太子参种植产业健康发展的有效方式。本文探讨了无公害太子参栽培技术,主要包括适宜产区选择、优良品种选育、无公害规范种植、科学的田间管理方法以及病虫害综合防治等。通过优化太子参无公害栽培技术,以促进其种植产业的健康可持续发展,达到减少农残、重金属含量,生产优质中药材的目的。  相似文献   

12.
袁玮  秦宇雯  陆兔林  季德  姜程曦 《中草药》2018,49(5):1192-1200
温郁金、温莪术、片姜黄均为道地药材。温郁金炮制方法主要有炒制、酒制、醋制、蒸制;温莪术炮制方法主要有酒制、醋制、蒸制;片姜黄炮制方法主要是切制。目前,三者的化学成分研究主要以莪术油、莪术二酮、榄香烯类和姜黄素类等物质为主,主要活性成分为挥发油和姜黄素类。温郁金具有抗肿瘤、抗炎、镇痛解热、抗氧化、抗血栓等作用;温莪术具有抗肿瘤、抗突变、抗病毒、抗炎、镇痛、抗血栓、提高免疫等作用;片姜黄具有抗肿瘤、抗炎、抗早孕、终止妊娠等作用。三者均具有抗肿瘤、抗炎、抗血栓等功效。综述温郁金、温莪术、片姜黄炮制工艺的发展历史及现代研究进展,为其炮制研究提供参考和依据。  相似文献   

13.
药材生产标准操作规程相关共性关键技术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通过主持完成科技部中药现代化研究及产业化开发项目“龙胆等三种中药材规范化种植研究”(已通过国家验收 )过程中 ,对在制定相应药材 (龙胆、防风、五味子 )的 SOP时涉及的一些相关共性技术进行了深入探讨。一些共性技术如病虫害有效防治技术、采收及其方法 ,以及质量控制的技术需通过加大中药材相关的基础研究力度方能解决 ,而有一些问题要在应用开发上下功夫。  相似文献   

14.
本文对三木药材无公害生产的各个关键环节,包括适宜产地的选择、良种的选择、栽培及田间管理、无公害合理施肥及病虫害综合防治、剥皮再生等进行了总结。提出无公害生产的技术方法和质量标准,以 指导和规范药材栽培技术,实现生产的科学化、规范化、现代化,解决生产中安全隐患问题,提高三木药材品质。  相似文献   

15.
目的:对乳疾消胶囊中温郁金、蓬莪术、北柴胡、丹参、黑三棱五味以原粉入药的中药材进行定性鉴别。方法:借助于生物显微镜,鉴别乳疾消胶囊中蓬莪术、北柴胡、丹参、黑三棱药材;以糊化淀粉粒团块为显微特征物,采用容量分析与显微定量相结合的方法对乳疾消胶囊中的温郁金进行定性鉴别。结果:确定了乳疾消胶囊中蓬莪术、北柴胡、丹参、黑三棱药材的显微鉴别特征分别为非腺毛、油管碎片、石细胞、淀粉粒;在此基础上,当每毫克乳疾消胶囊中所含糊化淀粉粒团块数为29.70~37.58个时,证明制剂中同时存在温郁金药材。结论:乳疾消胶囊处方组成中温郁金、蓬莪术、北柴胡、丹参、黑三棱五味药材的显微鉴别方法简便可靠,对环境污染较小,为该制剂的质量控制提供了可资借鉴的依据。  相似文献   

16.
安徽白芍规范化种植加工技术研究及SOP的制定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下载免费PDF全文
本文对白芍栽培特点以及生产中存在的主要问题进行了调查研究。在查阅大量技术资料,深入产区总结经验和资源鉴定、追肥研究、病虫害防治、加工处理等试验的基础上制订了白芍种植的SOP。  相似文献   

17.
安徽白芍规范化种植加工技术研究及SOP的制定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本文对白芍栽培特点以及生产中存在的主要问题进行了调查研究。在查阅大量技术资料,深入产区总结经验和资源鉴定、追肥研究、病虫害防治、加工处理等试验的基础上制订了白芍种植的SOP。  相似文献   

18.
大黄为传统大宗中药材,临床应用广泛,国内外需求量极大,但其传统药用部位为根及根茎,而占大黄总生物资源二分之一以上的地上部分作为非药用部位被丢弃,浪费资源的同时造成一定的环境压力.研究表明,大黄地上部分富含蛋白质、粗纤维、果胶、氨基酸等营养成分,以及蒽醌类、黄酮类、二苯乙烯类等化合物,具有泻下、抗炎、止血、抗氧化、降血糖...  相似文献   

19.
郁金类组织形态学图像的模式识别   总被引:9,自引:1,他引:9  
 目的:建立中药组织显微图像定量分析与鉴定方法。方法:以改进的Mas-Ⅱ定量图像分析系统测试各种郁金类中药组织显微图像的体视学形态学参数,并结合数值分类手段,定性定量地刻画郁金类中药显微鉴定特征及评判标准。结果:当分类阀值L1=8.25时,基本上可将不同品种的郁金类中药区分开来;内皮层细胞平均最大直径等10个因子对郁金类中药显微鉴别影响程度最大。结论:基于组织形态体视学和数值分类学的中药显微定量图像模式识别技术科学可行,尤适于近缘品种及易混淆中药的鉴别。  相似文献   

20.
在抗击新型冠状病毒肺炎(COVID-19)疫情中,中医药治疗发挥着举足轻重的作用。通过对国家及26个省(自治区、直辖市)发布用于防治COVID-19的中成药和处方中涉及的资源品种进行收集,共整理推荐中成药241种和处方242首。通过分析筛选出常用药材品种53种,其中中成药组方和处方药味组成中共有的重点品种20种,包括甘草、连翘、广藿香等;同时,还有部分冷背药和民族药在此次疫情中也发挥了重要作用。通过对53种常用药材目前的商品药材来源、再生周期、药用部位、产新情况进行分析,以及对目前COVID-19疫情下的中药资源重点品种的供给、再生能力进行评价,提示可以加大甘草、赤芍等药材的人工栽培力度,控制金银花、板蓝根等家种药材的发展。针对市场需求变化,适时调整中药材生产品种结构和种植面积,提升中药材的质量标准和安全性指标,以期为中药资源的合理配置及疫情下的中药材产业发展提供思路。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