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8 毫秒
1.
目的探讨关节镜下应用自体七股胭绳肌腱重建交叉韧带的可行性,评估其近期临床治疗效果。方法采用自体四股半腱肌加三股股薄肌肌腱重建后交叉韧带,治疗后交叉韧带损伤患者,术后进行12个月随诊。观察膝关节功能情况。结果所有患者经12个月随访,膝关节评估采用Lysholm功能评分标准,术前平均(59.3±2.8)分,终末随访时平均(91.2±2.3),差异有显著性(P〈0.05)。结论关节镜下用七股胭绳肌肌腱重建后交叉韧带疗效可靠,方法简单,手术费用低,术后功能康复快。  相似文献   

2.
王瑞 《安徽医药》2018,39(8):936-939
目的 探讨关节镜下采取同时保留股骨及胫骨残端方式重建前交叉韧带的技术应用并观察其效果。方法 选取安徽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2014年1月至2016年1月收住的前交叉韧带(ACL)损伤患者52例,术前依据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同时保留胫骨及股骨韧带残端重建ACL组(保残组)与不保留任何韧带残端重建ACL组(对照组)并按照单束重建ACL方法完成手术,每组26例。采用Lysholm膝关节功能评分评估客观功能及行为能力,采用国际膝关节文献委员会(IKDC)主观评分评估主观运动能力及生活质量,比较两组患者术前、术后18个月上述评分标准评估的患者膝关节功能。所有患者于术后6个月复查磁共振,观察移植肌腱与骨隧道的愈合情况及有无其他关节异常信号。结果 保残组患者膝关节术前Lysholm评分和IKDC评分均低于术后[(57.21±5.05)分vs(89.43±4.12)分;(52.18±7.61)分vs(91.43±4.52)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对照组患者术前Lysholm评分和IKDC评分均低于术后[(54.72±4.06)分vs(86.21±3.89)分;(56.24±6.59)分vs(83.56±5.02)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IKDC主观评分保残组优于对照组[(91.43±4.52)分vs(83.56±5.02)分],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所有患者术后未发生严重并发症。结论 关节镜下同时保留胫骨及股骨侧残端重建前交叉韧带术术后效果良好,无不良并发症,有利于前交叉韧带重建术后膝关节功能的恢复。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前交叉韧带损伤后四股半腱肌肌腱及股薄肌腱重建的临床运用的有效方法和价值。方法:关节镜下运用四股半腱肌肌腱及股薄肌腱重建前交叉韧带损伤,采用三种固定方式:百优可吸收界面螺钉9例;德国贝朗公司的纽扣钢板固定5例;Depuy公司的RIGIDFIX及BIOCRYL固定3例。结果:本组病例所有患者都能在积极的康复计划指导下恢复膝正常的关节活动,首先是由于该手术对膝关节造成的创伤小,其次是韧带的强度和固定的可靠性能支持积极的康复训练,采用四股半腱肌肌腱及股薄肌腱重建前交叉韧带能够恢复膝关节的稳定性,大部分病人患侧膝关节前向稳定性正常或接近正常,这与四股半腱肌肌腱及股薄肌肌腱强度大,蠕变性小有关。术后随访采用Lysholm评分。结论:关节镜下采用四股半腱肌肌腱及股薄肌肌腱重建前交叉韧带,是采用骨-髌韧带-骨(BTB)进行重建之外的另一种可靠的选择。  相似文献   

4.
目的 探讨关节镜下四股自体半腱肌股薄肌腱重建交叉韧带的临床效果.方法 2007年9月-2011年12月,对27例膝关节交叉韧带损伤患者进行关节镜下四股自体半腱肌股薄肌腱重建术.手术注意股骨隧道和胫骨隧道的开口选择,隧道开口处软组织的清除.重建韧带固定股骨侧22例应用羟基磷灰石挤压螺钉固定,5例应用小钢板进行股骨皮质外固定.结果 27例患者均获随访,随访时间:10-48个月.患者Lysholm膝关节功能评分提高,术前膝关节评分为(54.0±1.7)分,术后为(87.0±2.0)分.结论 采用四股自体半腱肌股薄肌腱重建交叉韧带,具有创伤小、重建韧带强度大、血管化时间短等特点,为交叉韧带损伤重建的一种有效临床治疗手段.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膝关节镜下微创双束重建前交叉韧带的手术方法及其疗效。方法 2007年2月~2011年8月,利用关节镜微创技术对163例膝关节前交叉韧带撕裂伤患者进行双束重建手术。手术采用常规关节镜髌下前内侧(AM)和前外侧(AL)入路,镜下证实前交叉韧带撕裂伤并处理合并伤后在胫骨结节内侧做斜形手术切口,取出半腱肌及股薄肌腱,修整编织,分别对折成3~4股,备用。在胫骨及股骨分别钻制2骨道(共4骨道),引入编织好的半腱肌及股薄肌。股骨端采用Endobutton翻转固定,胫骨端采用界面可吸收螺钉固定。结果 163例患者中3例失访,其余患者术后随访时间为12~30个月。术前、术后采用Lysholm评分,手术前Lysholm评分平均为50(43~71)分,12个月后随访时Lysholm评分平均为93(78~99)分。优良率为95%。结论关节镜微创双束重建前交叉韧带术仿造正常前交叉韧带的解剖结构,有效地重建了维持膝关节前后直向及轴向旋转稳定装置,术后患者膝关节稳定性得到了全面的恢复,疗效较单束重建术进一步得到了提高。  相似文献   

6.
关节镜下单束重建后交叉韧带临床疗效分析   总被引:3,自引:2,他引:1  
王瑞  徐斌  徐洪港 《安徽医药》2013,17(1):55-57
目的探讨、分析关节镜下利用自体腘绳肌及同种异体肌腱单束重建后交叉韧带的中期临床疗效。方法关节镜下利用自体肌腱或异体胫前肌腱及跟腱辅以endo-button系统及生物型可吸收界面螺钉治疗50例膝关节后交叉韧带损伤患者。结果所有患者平均随访2.45年,按Lysholm膝关节功能评分与Tegner膝关节运动评分标准,术前患者术前平均56.4分(Ly-sholm),3.0分(Tegner),术后80.3分(Lysholm),6.2分(Tegner)。结论自体半腱肌、股薄肌与同种异体肌腱重建膝关节后交叉韧带强度好,植入后固定牢靠,术后并发症少。  相似文献   

7.
章乐成  隋聪  刘德宝 《安徽医药》2017,38(11):1462-1464
目的 介绍髌骨胫骨结节保护钛缆技术在伸膝装置损伤重建中的手术方法及疗效。方法 2014年8月至2016年4月安徽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应用髌骨胫骨结节保护钛缆技术辅助治疗伸膝装置损伤患者21例,术后早期即行膝关节屈伸功能锻炼,术后随访4~24个月,利用Lysholm膝关节评分进行功能评价,测量膝关节活动度,对比健肢与患肢的髌骨上极与髌骨结节距离。结果 21例患者均获随访,Lysholm评分:优15例,良6例;术后膝关节屈膝活动度(114.05±10.45)°;手术肢体髌骨上极至胫骨结节距离(10.08±0.42) cm,健侧(10.04±0.43) cm。术后3个月随访时未发现钛缆断裂病例,术后6个月随访时所有患者钛缆发生断裂;整个随访期间无关节僵硬、切口感染,无空心螺钉断裂或移位情况,所有患者伸膝装置重建后无髌韧带再次断裂,无需要二次手术重建者。结论 髌骨胫骨结节保护钛缆技术在伸膝装置重建后可早期功能锻炼,髌骨胫骨结节保护钛缆技术在伸膝装置重建中效果良好。  相似文献   

8.
王高远  李博  王瑞  徐洪港  徐斌 《安徽医药》2017,38(11):1399-1402
目的 探讨关节镜下胫骨端保残重建治疗前交叉韧带(ACL)损伤的疗效。方法 选取2015年1月至2016年5月安徽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收治的56例ACL损伤患者,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分为胫骨端保残重建ACL组(保残组)和清除胫骨端韧带组(对照组),术前及术后第12个月进行一次随访,分析比较两组患者国际膝关节评分委员会评分(IKDC)及本体感觉评分的差异。结果 保残组患者术前IKDC评分为(49.54±5.17)分,本体感觉评分为(16.14±1.04)分,术后第12个月IKDC评分为(89.61±5.21)分;本体感觉评分为(7.04±0.79)分。对照组患者术前IKDC评分为(48.64±5.26)分,本体感觉评分为(16.28±0.98)分,术后第12个月随访IKDC评分为(88.15±4.98)分,本体感觉评分(10.43±0.84)分。两组患者术后的IKDC和本体感觉评分均高于术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保残组术后的本体感觉评分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关节镜下胫骨端保残单束重建ACL对膝关节本体感觉功能的恢复有积极作用。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膝关节镜下采用自体半腱肌和股薄肌联合腱重建前交叉韧带的方法和效果。方法采用关节镜下半腱肌和股薄肌联合腱方法治疗膝关节前交叉韧带断裂45例。手术采用腰麻或连续硬膜外麻醉,常规入路进入后行膝关节清理术,并植入半腱肌和股薄肌联合腱。术后指导患者行功能锻炼。采取IKDC(国际膝关节评分委员会)功能评分、Lysholm评分、Tegner评分标准对患者术前、术后6个月膝关节主观功能进行评分。结果 45例均获随访,随访时间3~12个月,平均10个月。患者术前、术后6个月IKDC、Lysholm、Teg-ner评分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关节镜下自体半腱肌和股薄肌联合腱重建交叉韧带创伤小,疗效优良,稳定性好,并发症少。早期系统训练可改善预后。  相似文献   

10.
《江苏医药》2012,38(10)
目的 探讨利用Endobutton系统配合可吸收界面螺钉固定自体半腱肌、股薄肌肌腱重建膝关节前交叉韧带(ACL)的临床效果.方法 关节镜下利用自体半腱肌和股薄肌肌腱重建ACL治疗膝关节ACL损伤患者37例,ACL股骨髁部应用Endobutton系统方法固定,胫骨侧应用可吸收界面螺钉固定,ACL在胫骨和股骨侧的断裂残端保留.结果 所有患者随访时间6-18个月,术后Lysholm评分较术前提高[(91.7±4.2)分vs.(53.6±4.8)分](P<0.05).结论 自体半腱肌、股薄肌、Endobutton系统和可吸收界面螺钉重建ACL具有近期疗效满意、移植物固定可靠、操作简单、并发症少等优点.  相似文献   

11.
目的 探讨膝关节镜联合微创切口手术治疗膝关节多韧带损伤的方法和临床效果。方法 选取太和县人民医院和临泉县人民医院2012年5月至2015年6月收治的32例膝关节多韧带损伤患者,左膝13例,右膝19例。前交叉韧带(ACL)、后交叉韧带(PCL)、内侧副韧带(MCL)及外侧副韧带(LCL)联合损伤2例,ACL、PCL及LCL损伤8例,ACL、PCL及MCL损伤20例,ACL、PCL合并后外侧复合体(PLC)损伤2例。所有患者采用膝关节镜联合微创切口Ⅰ期手术治疗多韧带损伤,采用Lysholm评分、抽屉试验、内外翻应力试验、Lachman试验及活动度来评估手术前后膝关节功能及稳定性,观察患者临床疗效。结果 患者均得到随访,随访时间12~24个月。膝关节Lysholm评分由术前(42.3±4.3)分提高到末次随访时(88.0±6.5)分,与术前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内外翻应力试验均为阴性,抽屉试验及Lachman试验阴性或弱阳性,所有患者均无膝关节僵硬情况,膝关节能完全伸直,屈曲活动度90°~120°。32例患者膝关节功能及稳定性均得到明显改善。结论 膝关节镜联合微创切口用于治疗膝关节多韧带损伤效果显著,结合术后正确的康复锻炼,能显著提高患者的关节稳定性,较好地恢复关节功能。  相似文献   

12.
目的关节镜下采用自体半腱肌腱、股薄肌腱和Rigidfix与Intrafix重建前交叉韧带(ACL)。方法29例前(ACL)断裂患者在关节镜下采用4股半腱肌腱、股薄肌腱重建(ACL),股骨端应用Rigidfix固定,胫骨端应用Intrafix固定,术后系统康复治疗。结果全部随访,平均9.2个月(6—12个月)。治疗前Lysholm评分,平均为(4.5±1.2)分,治疗后为(9.4±2.9)分,差异显著(P〈0.01)治疗后关节功能恢复良好。结论关节镜下采用自体半腱肌腱、股薄肌腱和Rigidfix与Intrafix重建(ACL)操作简单、固定可靠、疗效良好。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关节镜下应用自体半腱肌腱和股薄肌腱重建前交叉韧带的临床疗效。方法自2002年7月至2009年4月,对诊断明确的42例前交叉韧带断裂的患者,关节镜下应用自体半腱肌腱和股薄肌腱重建前交叉韧带。其中男17例,女25例;平均年龄29.8岁(21~49岁)。结果 35例患者均获随访,膝关节功能评估采用Lysholm功能评分标准,术后随访平均30个月(10~46个月)。术前平均(54.7±4.5)分,术后平均(90.8±3.2)分,无明显手术并发症。结论关节镜下应用自体半腱肌腱和股薄肌腱重建前交叉韧带,具有定位准确、创伤小、术后恢复及并发症少等优点,是一种简单有效的治疗方法 。  相似文献   

14.
关节镜下四股半腱肌肌腱重建前交叉韧带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目的 探讨关节镜下利用四股半腱肌肌腱对陈旧性前交叉韧带(ACL)损伤的患者进行单隧道重建的临床疗效.方法 20例陈旧性单侧前交叉韧带损伤患者进行手术治疗,手术均由同一治疗小组行关节镜下单隧道重建.术前及术后对患者膝关节的活动度、稳定性、日常生活能力、自觉症状、肌肉功能进行对比随访.结果 术后4周时所有患者膝关节活动度均接近正常,术后2年随访均无明显过伸及屈曲畸形,Lysholm评分平均分为96.5分;大腿肌肉有轻度萎缩,但小影响关节功能;所有患者向前变速及后退跑时未见明显跛行;未出现隧道扩大、严重骨性关节炎、半月板损伤等并发症.结论 关节镜下四股半腱肌肌腱结合微型缝线钢板、钮扣固定单隧道重建前交叉韧带是治疗陈旧性前交叉韧带的可靠术式,能够很好的恢复膝关节的功能.  相似文献   

15.
朱伟  孙俊英  朱礼贤  顾联 《江苏医药》2012,38(10):1201-1203
目的探讨利用Endobutton系统配合可吸收界面螺钉固定自体半腱肌、股薄肌肌腱重建膝关节前交叉韧带(ACL)的临床效果。方法关节镜下利用自体半腱肌和股薄肌肌腱重建ACL治疗膝关节ACL损伤患者37例,ACL股骨髁部应用Endobutton系统方法固定,胫骨侧应用可吸收界面螺钉固定,ACL在胫骨和股骨侧的断裂残端保留。结果所有患者随访时间6-18个月,术后Lysholm评分较术前提高[(91.7±4.2)分vs.(53.6±4.8)分](P<0.05)。结论自体半腱肌、股薄肌、Endobutton系统和可吸收界面螺钉重建ACL具有近期疗效满意、移植物固定可靠、操作简单、并发症少等优点。  相似文献   

16.
舒敏锐 《江西医药》2010,45(3):218-220
目的评价关节镜下关节镜下自体四股腘绳肌肌腱单束重建前交叉韧带临床疗效。方法2006年8月~2008年10月,19例前交叉韧带断裂患者,采用关节镜下自体四股腘绳肌肌腱单束重建前交叉韧带,观察其临床疗效。结果17例获得随访,时间半年到2年,所有膝关节不稳消失,Lachman试验阴性、前抽屉试验阴性,膝关节屈伸00~1200,采用Lysholm膝关节评分由术前56分增加到95分。结论关节镜下自体四股腘绳肌肌腱单束重建前交叉韧带是治疗前交叉韧带断裂的有效方法。  相似文献   

17.
聂喜增  马湘毅  李锋 《河北医药》2007,29(6):578-579
目的 探讨关节镜下联合半腱肌腱与股薄肌腱重建前十字韧带(anterior cruciate ligament,ACL)的方法及疗效.方法 2002年6月至2004年6月我们采用膝关节镜下挤压螺钉固定半腱肌腱与股薄肌腱自体移植重建前交叉韧带的新技术,重建前交叉韧带165例,并取得良好疗效.结果 表明该方法手术创伤小,骨道定位准确,能做到原位等长重建.结论 采用半腱肌腱与股薄肌腱这一理想的自体材料,重建的韧带最终可以达到牢固的生物学固定.  相似文献   

18.
目的 观察关节镜下应用四股腘绳肌肌腱对膝关节前交叉韧带(ACL)损伤患者进行康复重建,观察其临床疗效并评价应用价值.方法 对于近一年内在本院进行治疗的12例膝关节前交叉韧带(ACL)损伤患者,在关节镜下应用自体腘绳肌肌腱移植对膝关节前交叉韧带进行恢复和重建,对术前和术后Lysholm膝关节评分和患者恢复情况进行比较分析.结果 12例患者均得到了随访,随访时间1~12个月,平均随访时间(4.6 ?.2)个月,膝关节Lysholm评分:术前(14.56±3.78)分,术后(89.56±3.56)分,手术后膝关节的评分得到了很大的提高,两者之间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恢复情况:12例患者中,其中优6例、良5例、可1例、差0例,优良率为91.67%.结论 关节镜下应用自体腘绳肌肌腱移植对膝关节前交叉韧带进行恢复,其疗效较好,患者恢复情况得到了改善,对于膝关节前交叉韧带损伤的患者具有很好的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19.
目的 探讨3D打印个性化胫骨结节截骨在治疗复发性髌骨脱位中的临床应用效果。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6年1月至2019年10月蚌埠医学院第二附属医院收治的复发性髌骨脱位11例患者(11膝)临床资料,予术前打印出1:1的假体模型,测量髌骨脱位的相关数据,制定个体化的截骨手术计划,并最终在实体上操作。术后采用Lysholm评分、Kujala评分及测量胫骨结节-股骨滑车间距(TT-TG)值对临床疗效进行评价。结果 11例患者(11膝)术后均获随访,随访时间5~30个月,平均(15.0±6.8)个月。所有患者术后均未发生深静脉血栓、感染及关节黏连等并发症,未再出现脱位情况,髌骨外推及恐惧试验均为阴性。Lysholm评分由术前(59.4±3.2)分提高至术后(92.0±1.8)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Kujala评分由术前(60.5±3.5)分提高至术后(93.0±1.9)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TT-TG值由术前(24.1±1.1)mm降低到术后(11.6±1.3)mm,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3D打印个性化胫骨结节截骨术能够有效治疗复发性髌骨脱位,恢复膝关节功能。  相似文献   

20.
endo-button系统关节镜下重建膝关节交叉韧带的应用探讨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王瑞  徐洪港  刘敬军  徐斌 《安徽医药》2009,13(5):519-521
目的探讨利用endo—button系统配合可吸收界面螺钉固定自体或异体肌腱重建膝关节前、后交叉韧带的临床效果。方法关节镜下利用自体肌腱或异体胫前肌腱辅以endo—button系统治疗45例膝关节交叉韧带损伤患者。结果所有患者随访0.5—4.5年(平均2.4年),按lysholm膝关节功能评分与Tegner膝关节运动评分标准,术前前交叉韧带损伤患者平均为52.7分(lysholm)、2.6分(Tegner),术后为78.6分(lysholm)、5.7分(Tegner);后交叉韧带损伤患者术前平均57.6分(lysholm),3.1分(Tegner),术后79.4分(lysholm),5.4分(Tegner)。结论自体半腱肌、股薄肌与同种异体胫前肌腱重建膝关节前、后交叉韧带强度好,植入后以endo—button系统固定牢靠,术后并发症少。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