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40 毫秒
1.
静脉输液中微粒污染的因素及预防措施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输液是临床治疗疾病的主要措施,但输液中不溶性微粒污染较为严重。可引起的微粒污染反应造成血管栓塞、静脉炎、肺肉芽肿、血小板减少、过敏反应、热原反应等,严重危害人体健康。近年来,随着医院医疗质量管理的发展和患者对治疗手段纯净度要求的提高,加强对静脉注射中不溶性微粒控制及减少不溶性微粒对患者的危害愈来愈被医院和患者所重视。  相似文献   

2.
王社真  田静 《云南医药》1995,16(6):471-472
常用9种药物加入输液中所致不溶性微粒王社真,田静输液中的微粒进入人体的血管,可造成多种并发症,它对人体的危害越来越为人们重视。国家卫生行政部门规定应采取必要的措施,以减少生产和操作过程中的微粒污染机会。90版中国药典对10μm,25μm的不溶性微粒的...  相似文献   

3.
考察配伍前后输液中的不溶性微粒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宋莉  戴丹 《华西药学杂志》2004,19(4):325-326
目的考察配伍前、后输液中不溶性微粒的变化。方法采用自动微粒分析仪测定输液配伍药物前、后的不溶性微粒数。结果与结论输液配伍药物后微粒显著增加,配伍药品数越多,微粒污染越严重。  相似文献   

4.
放置时间对输液药品质量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通过对医院自制输液药品的长期观察,了解随时间推移输液药品质量的变化。方法:在3、6、9、12个月后对输液药品的各检验项目进行检验,与初始结果进行比较。结果:不溶性微粒数具有显著变化,而其他项目无显著性变化。结论:不溶性微粒数的变化是影响输液药品质量的主要因素。  相似文献   

5.
中国药典对输液中的不溶性微粒作了严格的限量控制,当这些微粒通过静脉进入人体内因不能在体内代谢,较大的微粒可造成局部血管堵塞,致供血不足,组织缺氧,产生静脉炎和水肿。目前,对静脉注射药物(针剂)我国药典尚未收载不溶性微粒的限度检查,与皮下注射或肌肉注射用的针剂比较,药典除规定不能加抑菌剂外,无其它区别。为了保证输入体内液体的质量,减少微粒对人体的危害,实验考察了对输液中微粒的影响因素。  相似文献   

6.
卢玉兰  翁开敏 《现代医药卫生》2002,18(12):1137-1138
输液是临床常用的一种治疗方法,在抢救危重病人及各种疾病的治疗中起着重要的作用,但是,用之不当,会给病人带来严重危害。现就输液对病人可能造成的影响及预防措施探讨如下。1 临床输液风险1.1 输液中不溶性微粒对人体的影响:资料表明输液中的微粒可引起血管闭塞、组织缺血性水肿、血栓、静脉炎、肉芽肿、变  相似文献   

7.
药物与输液配伍后引起不溶性微粒变化的探讨   总被引:11,自引:0,他引:11  
周野  黄文远 《中国药师》2006,9(12):1163-1165
目的:检查输液与药物配伍后不溶性微粒变化。方法:按照注射液中不溶性微粒检查法检查微粒。结果:输液与药物配伍后,微粒数增加,不同剂型增加差异较大,药物配伍品种愈多,微粒增加也愈多。结论:微粒愈多对人体危害愈大,临床医师、临床药师应引起高度重视,并采取有效措施。  相似文献   

8.
输液中不溶性微粒和异物可引起静脉炎、肺水肿、血管肉芽肿、血栓、过敏反应、类热原反应、肿瘤等 ,严重危害人体健康。因此 ,中国药典早在 1 985年版就开始对输液中不溶性微粒 (以下简称微粒 )作了限量要求 ,要求每 1ml中含 1 0 μm以上微粒不得过 2 0粒 ,含2 5μm以上的微粒不得过 2粒 ,检查合格才能用于临床。经我院药剂人员的共同努力 ,使制剂室生产的大输液中微粒数已远低于药典标准。但临床广泛应用大输液配伍针剂给药 ,经加入不同剂型的针剂 (粉针剂、水针剂、中草药针剂 )后 ,输液中的微粒数量往往不同程度地大幅度增加 ,应引起…  相似文献   

9.
输液中不溶性微粒对人体的危害越来越受到人们的重视,因此,各国药典对输液不溶性微粒都有限量规定。中国药典1990年版比1985年版所规定的标准还严格。即≥10um者不得超过20粒/ml;≥25um者不得超过2粒/ml。目前药厂和医院制剂室的大输液基本能达到此标准。但临床单独应用输液者不多,大多数是在输液中加入药物,本文就几种常用药物与输液配伍后用微粒计数器做了一些实验,现报道于下。 [仪器与药品] ZWF—4C注射液微粒分析仪(天津市天河医疗仪器研制中心);10%葡萄糖注射液(本院制剂室,批号951220);乳酸糖红霉素注射液(大连制药厂,批号(?)30818);硫酸庆大霉素注射液(四川省长江制药厂,批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在静脉输液治疗过程中出现液体污染产生不溶性微粒的原因。方法:对静脉输液应用过程中产生不溶性微粒进行检测并建立监控体系。结果:静脉输液在配置使用的过程中,由于药物配伍、环境、操作、输液器具等因素影响,不溶性微粒明显增多。结论:常规静脉输液的各环节均有可能致数量和大小不等的不溶性微粒污染,应加强输液操作各环节质量管理,尽量采用避免不溶性微粒污染的操作方式,建立静脉输液配置中心。  相似文献   

11.
目的:考察不同基础输液和4种临床常用注射剂配伍前后不溶性微粒的差异。方法:选取临床常用的3个厂家(内封式聚丙烯输液袋BFS、双层无菌软袋、直立式聚丙烯输液袋,编号厂家1、2、3)的0.9%氯化钠注射液(NS)和5%葡萄糖注射液(5% GS),测定不同基础输液与临床常用注射剂配伍前后2 μm 以上不溶性微粒数量。NS与注射用盐酸氨溴索配伍,5% GS与注射用地塞米松磷酸钠配伍。另外将多索茶碱注射液和奥拉西坦注射液分别与上述2种基础输液配伍)。结果:空白输液中厂家1输液中不溶性微粒最少,厂家3最多。与注射剂配伍后,无论NS还是5%GS,厂家1输液中不溶性微粒最少,厂家3显著高于其他两家,尤其是2~5 μm,5~10 μm小粒径不溶性微粒。多索茶碱和奥拉西坦与同一厂家的5%GS和NS配伍后不溶性微粒数量相近,说明临床使用中与二者配伍皆宜。结论:不同基础输液与临床常用药配伍后不溶性微粒数量具有显著差异,提示生产企业应提高输液产品的质量控制标准,医院临床治疗需重视输液产品的遴选,为输液临床使用安全性提供保障。  相似文献   

12.
目的:研究静脉输液中添加药物后其不溶性微粒数量的变化情况及其影响因素,为临床合理配制输液提供依据。方法:将添加药物按不同方式组合,加至输液中,按《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典2010版》中不溶性微粒检查法进行测定。结果:在直立式聚丙烯输液袋中添加4种水针剂进行混合配制后测得的粒径大于或等于10斗m的微粒数平均值超过25个;在聚氯乙烯输液袋和直立式聚丙烯输液袋中添加5种水针剂进行混合配制后测得的粒径大于或等于10μm的微粒数平均值均超过25个,且在直立式聚丙烯输液袋测得的粒径大于或等于25μm的微粒数平均值超过3个;3种粉针剂中,注射用青霉素钠和注射用氨苄西林钠在上述2种输液袋中进行混合配制后测得的粒径大于或等于10μm的微粒数平均值均超过25个,其中注射用青霉素钠在直立式聚丙烯输液袋中所测得的粒径大于或等于25μm微粒数平均值超过3个。结论:输液中添加的药品种类越多,微粒污染越严重;直立式聚丙烯输液袋比聚氯乙烯输液袋更易产生微粒。  相似文献   

13.
目的考察注射用灯盏花素与4种输液配伍的稳定性。方法在25℃温度条件下将注射用灯盏花素分别与5%葡萄糖注射液(5%GS)、10%葡萄糖注射液(10%GS)、5%葡萄糖氯化钠注射液(5%GNS)、0.9%氯化钠注射液(0.9%NS)配伍,于8h内的不同时间点观察其外观,并测定其pH值、含量和不溶性微粒的变化。结果注射用灯盏花素与4种输液在25℃温度条件下配伍后8h内外观、pH值、含量均无明显改变,不溶性微粒的增加数也符合《中国药典》规定。结论注射用灯盏花素可与上述4种输液于25℃温度条件下配伍,0-8h内性质稳定。  相似文献   

14.
目的观察注射用七叶皂苷钠与不同溶媒配伍后经过不同输液器的微粒变化,探索降低七叶皂苷钠输液微粒数的方法。方法应用不溶性微粒检测仪.分别检查注射用七叶皂苷钠与0.9%氯化钠注射液和10%葡萄糖注射液溶媒混合后输液中微粒数以及各输液通过不同输液器后微粒数的变化。结果注射用七叶皂苷钠与0.9%氯化钠注射液配伍的输液中微粒数增加大于其与10%葡萄糖注射液配伍的输液中微粒数:上述输液分别通过一次性使用精密输液器后输液中微粒数均明显减少;而通过一次性使用输液器后输液中微粒数均显著增加。结论选择10%葡萄糖注射液为注射用七叶皂苷钠溶媒,通过一次性使用精密输液器静脉滴注,可减少进入静脉微粒数,从而减少发生静脉炎。  相似文献   

15.
童彤  丁海文  沈爱宗  刘圣 《中国医院药学杂志》2022,42(17):1794-1797,1816
目的: 探究优化智能配药机器人调配技术参数对成品输液质量的影响。方法: 采用多因素正交试验优化配药机器人调配注射用头孢哌酮钠舒巴坦钠的溶媒体积、转针速度、推拉次数、抽拉角度、残留稀释、静置时间、二次配药参数,考察成品输液的不溶性微粒数;测定成品输液室温8 h内pH值、渗透压和不溶性微粒数;并对比机器调配与人工调配效率、手部意外刺伤发生率、药液残留量。结果: 注射用头孢哌酮钠舒巴坦钠最佳调配技术参数为溶解过程中溶媒体积10 mL、慢速转针、推拉5次、抽拉角度180°、残留稀释1次、静置时间10 s、选择二次配药,成品输液不溶性微粒数符合药典规定;室温8 h内成品输液性状、渗透压和pH值没有显著变化;配药机器人调配的药液残留量小于人工调配,无手部意外刺伤发生,一人同时操作2台机器的调配效率高于人工调配。结论: 通过正交试验优化配药机器人调配技术参数,能够提高调配的成品输液质量。  相似文献   

16.
目的研究痰热清注射液与呼吸科常用药物(注射液)间的配伍禁忌。方法参阅相关文献及对医院信息系统(HIS)的住院患者医嘱中与痰热清注射液配伍的心血管药物品种及混合配制情况进行归纳,按临床操作规程配置输液,采用光阻法,用GWF-8JA型激光微粒分析仪对不溶性微粒进行测定。结果在测定的不同配伍输液和药物不溶性微粒中,各配伍液中不小于25,10μm的不溶性微粒均有大幅增加。结论痰热清注射液与10%果糖、10%转化糖、甘露醇、甘油果糖氯化钠、混合糖电解质、钠钾镁钙葡萄糖等溶剂,以及除维生素c、地塞米松、复方苦参注射液以外的16种药物间存在配伍禁忌,不溶性微粒增加幅度很大,超过2010年版《中国药典》标准,在临床使用中应给予重视,痰热清注射液应单独输注,且在榆注前后应有冲洗输液管措施。  相似文献   

17.
目的:考察盐酸帕洛诺司琼注射液与注射用地塞米松磷酸钠在输液中的配伍相容性。方法:在室温(25℃)不避光的环境条件下,对盐酸帕洛诺司琼和地塞米松磷酸钠配伍液,于0,3,6,24 h时间点观察配伍液的外观,同时测定配伍液的pH值和微粒的变化,并采用高效液相法测定配伍液中的药物浓度。结果:上述配伍输液在24 h内均无浑浊、无变色、无沉淀和气体产生,不溶性微粒符合规定标准,pH和2种药物浓度保持恒定。结论:在室温下,盐酸帕洛诺司琼与地塞米松磷酸钠在常用输液中稳定,可在临床中配伍使用。  相似文献   

18.
目的:分析注射剂中不溶性微粒的现状及控制措施,确保安全用药。方法:分析近年有关注射剂中不溶性微粒的相关国家标准和研究文献,探讨各环节可行的有效防范措施。结果:通过严格执行国家标准,控制注射剂生产、配置和使用的各个环节,推广精密输液器等措施,可有效防范不溶性微粒的危害。结论:加强用药指导、提升相关标准、规范和改进输注器材可有效减少注射剂中不溶性微粒的危害。  相似文献   

19.
The objective of this study was to determine the concentrations of heavy metals in bagged and leaf black teas of the same brand and evaluate the percentage transfer of metals to tea infusion to assess the consumer exposure. Ten leaf black teas and 10 bagged black teas of the same brand available in Poland were analyzed for Zn, Mn, Cd, Pb, Ni, Co, Cr, Al, and Fe concentrations both in dry material and their infusion. The bagged teas contained higher amounts of Pb, Mn, Fe, Ni, Al, and Cr compared with leaf teas of the same brand, whereas the infusions of bagged tea contained higher levels of Mn, Ni, Al, and Cr compared with leaf tea infusions. Generally, the most abundant trace metals in both types of tea were Al and Mn. There was a wide variation in percentage transfer of elements from the dry tea materials to the infusions. The solubility of Ni and Mn was the highest, whereas Fe was insoluble and only a small portion of this metal content may leach into infusion. With respect to the acceptable daily intake of metals, the infusions of both bagged and leaf teas analyzed were found to be safe for human consumption.  相似文献   

20.
目的:探究0.9%氯化钠注射液(NS)、5%葡萄糖注射液(5%GS)、葡萄糖氯化钠注射液(GNS)、乳酸钠林格注射液(SLR)和灭菌注射用水(SW)调配注射用尖吻蝮蛇血凝酶成品输液的稳定性。方法:用上述5种输液调配注射用尖吻蝮蛇血凝酶,考察室温条件下12 h内成品输液的外观性状(颜色、丁达尔效应)、pH值、渗透压、浊度、不溶性微粒数和紫外吸光度值的变化。结果:5种输液调配的成品输液的外观均澄清透明,未产生丁达尔效应;除GNS调配的成品输液pH在12 h为3.86,其余各组的pH值均在《中国药典》输液标准范围;除SW调配的成品输液渗透压接近0,其余各组渗透压符合相关要求;浊度变化符合要求;不溶性微粒符合《中国药典》规定;紫外吸光度值变化不超过10%。结论:注射用尖吻蝮蛇血凝酶可以使用NS、5%GS、GNS、SLR和SW调配,GNS调配的成品输液应在6 h内使用,SLR调配的成品输液应在8 h内使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