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12 毫秒
1.
雌孕激素对子宫内膜癌细胞中IGFs表达的调控   总被引:2,自引:2,他引:2  
目的 通过体外研究雌、孕激素对IGF - 1、IGF -IR以及IGFBP - 1表达的影响 ;探讨糖尿病与子宫内膜癌的关系 ,并为激素依赖性子宫内膜癌的治疗提供思路。方法 运用蛋白免疫印迹技术分别检测雌激素 (E2 )和孕激素 (P)在不同浓度和不同时间作用后对子宫内膜腺癌细胞系Ishikawa细胞中IGF - 1、IGF -IR以及IGFBP - 1表达的影响。结果 ①在Ishikawa细胞中IGF - 1、IGF -IR和IGFBP - 1蛋白表达均为阳性。②E2可使癌细胞中IGF - 1和IGF -IR表达增强 ,在E2 浓度为 1 0 -8M时作用最强 ,IGF - 1和IGF -IR表达量约可达刺激前 2 5倍 (2 2 5± 0 1 0 ,1 89± 0 0 2 )。E2 浓度为 1 0 -8M时 ,作用 2 4h后IGF - 1表达最高 (2 4 9± 0 0 3) ;作用4 8h后IGF -IR表达最高 (2 2 9± 0 0 3)。③P可使癌细胞中IGFBP - 1表达增强。当P的浓度为 1 0 -6M时IGFBP- 1表达最强 :IGFBP - 1表达强度可达刺激前的 1 8倍 (2 6 6± 0 0 4 ) ,此浓度作用 2 4h后IGFBP - 1表达最强(2 98± 0 0 3)。结论 雌激素可促进子宫内膜癌细胞分泌IGF - 1和IGF - 1R ,孕激素可上调子宫内膜癌细胞的IGFBP - 1 ,且二者均有时间和浓度依赖性  相似文献   

2.
Zhang X  Wei L  Wang J  Tu Z 《中华妇产科杂志》2002,37(3):164-167
目的 探讨不同剂量人类胰岛素样生长因子-I(IGF-I)对子宫内膜癌细胞系中孕激素受体亚型表达的动态变化的调控。方法 体外培养子宫内膜癌细胞系HEC-IB,以乳腺癌细胞系MCF-7为对照,采用蛋白印迹(Western blot)法观察不同剂量IGF-I对两种孕激素受体亚型表达的动态变化的调控。结果 (1)HEC-IB细胞中,IGF-I 10ng/ml作用24h,人孕激素受体B亚型(hPRB)表达有明显上调作用,随着剂量的增加、作用时间的延长,pPRB表达逐渐下调,IGF-I 20ng/ml作用72h及40ng/ml作用48h时,下调最明显。人孕激素受体A亚型(hPRA)表达的变化趋势与hPRB大致相同,IGF-I为20ng/ml作用48h时下调至最低。(2)MCF-7细胞中,IGF-I 10、40ng/ml对hPRA、hPRB表达均有上调的作用,在第24、48、72h时较为明显。IGF-I 20ng/ml作用24h对hPRB表达有上调的作用,但在48、72h出现明显的下调;而对hPRA表达均为下调作用。结果 (1)IGF-I对人孕激素受体亚型的调控具有细胞特异性、以及时间和剂量的依赖性。(2)HEC-IB细胞中,IGF-I 10ng/ml作用24h对hPRA、hPRB表达有上调作用,随着剂量的增加、作用时间的延长,hPRA、hPRB表达渐下调。  相似文献   

3.
目的:研究子宫内膜癌中孕激素受体亚型PRA、PRB表达与其启动子区甲基化状态的关系,探讨子宫内膜癌中孕激素受体亚型表达下调的机制。方法:(1)应用Real-Time PCR法检测子宫内膜癌及正常组织中孕激素受体亚型PRA、PRB mRNA的表达及去甲基化试剂5-Aza-CdR处理Ishikawa细胞前后孕激素两种受体亚型及DNA甲基化转移酶mRNA的表达;(2)应用甲基化特异性PCR(MS-PCR)检测子宫内膜癌细胞系Ishikawa中PRA、PRB的甲基化状态。结果:与正常子宫内膜组织比较,子宫内膜癌组织中,总PR表达显著降低,与病理类型相关;PRB表达显著下降,与其临床特征无关。子宫内膜癌细胞系Ishikawa中,加入5-Aza-CdR2.5μmol/L48h后,孕激素受体亚型PRA、PRB甲基化条带均消失;孕激素受体亚型PRA、PRB mRNA表达水平增加;同时Ishikawa细胞中DNA甲基转移酶DNMT1、DNMT3B表达下调。结论:子宫内膜癌组织中,孕激素受体亚型mRNA表达下调可能与子宫内膜癌的发生相关;孕激素受体亚型表达下调与其启动子区甲基化状态相关;去甲基化试剂5-Aza-CdR可逆转基因启动子区的甲基化状态,恢复PR基因的表达。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不同剂量人类胰岛素样生长因子-Ⅰ(IGF-Ⅰ)对子宫内膜癌细胞系中孕激素受体亚型表达的动态变化的调控.方法体外培养子宫内膜癌细胞系HEC-IB,以乳腺癌细胞系MCF-7为对照,采用蛋白印迹(Westernblot)法观察不同剂量IGF-Ⅰ对两种孕激素受体亚型表达的动态变化的调控.结果 (1)HEC-IB细胞中,IGF-Ⅰ 10 ng/ml作用24h,人孕激素受体B亚型(hPRB)表达有明显上调作用,随着剂量的增加、作用时间的延长,hPRB表达逐渐下调,IGF-Ⅰ 20 ng/ml作用72h及40 ng/ml作用48 h时,下调最明显.人孕激素受体A亚型(hPRA)表达的变化趋势与hPRB大致相同,IGF-Ⅰ为20 ng/ml作用48h时下调至最低.(2)MCF-7细胞中,IGF-Ⅰ 10、40 ng/ml对hPRA、hPRB表达均有上调的作用,在第24、48、72h时较为明显.IGF-Ⅰ 20 ng/ml作用24 h对hPRB表达有上调的作用,但在48、72h出现明显的下调;而对hPRA表达均为下调作用.结论 (1)IGF-Ⅰ对人孕激素受体亚型的调控具有细胞特异性、以及时间和剂量的依赖性.(2)HEC-IB细胞中,IGF-Ⅰ 10 ng/ml作用24 h对hPRA、hPRB表达有上调作用,随着剂量的增加、作用时间的延长,hPRA、hPRB表达渐下调.  相似文献   

5.
目的 探讨与雌激素受体α(Erα)和孕激素受体(PR)表达相关的微小RNA(microRNA,miRNA)在Ⅰ型和Ⅱ型内膜癌中的差异表达.方法 通过对两种细胞系Ishikawa和KLE细胞的裸鼠移植瘤组织进行病理形态学观察、免疫组化法检测其Erα、PR和p53蛋白的表达以及活细胞计数(CCK-8)法检测雌、孕激素作用后Ishikawa和KLE细胞的生长情况,对Ishikawa和KLE细胞进行组织学分型及鉴定;对无雌、孕激素环境下培养的lshikawa和KLE细胞,用miRNA微阵列芯片筛选Ishikawa和KLE中差异表达的miRNA;用miRANDA和TargetScan软件结合芯片筛选结果,预测Ishikawa和KLE细胞中可能以ESRI(翻译产物为Erα蛋白)和PGR(翻译产物为PR蛋白)为靶基因的miRNA;用实时荧光定量PCR技术验证在体内和体外培养的lshikawa和KLE细胞中以及10例内膜癌患者癌组织标本中其表达的差异性.结果 经组织学分型及鉴定显示,lshikawa细胞来源于Ⅰ型内膜癌,KLE细胞来源于Ⅱ型内膜癌;miRNA微阵列芯片筛选出Ishikawa和KLE细胞中差异表达的miRNA共126个;可能以ESRI为靶基因的miRNA为has-miR-99a与has-miR-100,可能以PGR为靶基因的miRNA为has-miR-378与has-miR-768-3p;实时荧光定量PCR技术验证显示,has-miR-100、99a、378、768-3p在体外和体内培养的Ishikawa和KLE细胞中的差异表达与miRNA微阵列芯片筛选的结果是一致的;Ⅰ型内膜癌组织中has-miR-100的表达明显低于Ⅱ型内膜癌组织(P<0.01).结论 has-miR-100在Ⅱ型内膜癌组织中的表达明显高于Ⅰ型内膜癌,其靶基因可能为ESR1.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人子宫内膜腺上皮细胞和基质细胞中雌、孕激素对Pbx2蛋白表达的影响。方法:采用免疫组织化学链霉菌抗生物素蛋白-过氧化物酶(SP)连接法检测人增生期、分泌中期和蜕膜期子宫内膜中Pbx2的表达和分布;体外培养人子宫内膜基质细胞和高分化子宫内膜癌细胞Ishikawa,分别加入雌激素、孕激素、雌、孕激素联合刺激48 h,并以不加雌、孕激素的基质细胞核和Ishikawa细胞为对照组,采用免疫组织化学、免疫印迹法测定各种条件下Ishikawa细胞中Pbx2蛋白的表达。结果:①在人各期子宫内膜组织中,Pbx2表达于腺上皮细胞和基质细胞的细胞核中;Pbx2在分泌中期和蜕膜期基质细胞中的表达显著高于增生期,但在腺上皮细胞中增生期组织的表达高于分泌中期和蜕膜期,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②Western blotting结果显示,在孕激素和雌、孕激素联合处理Ishikawa细胞组中,Pbx2的表达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雌激素处理后Pbx2的表达与其他各组间的表达无显著性差异(P>0.05),在人子宫内膜基质细胞(ESC)中,Pbx2的表达在雌、孕激素处理各组间比较均无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在人子宫内膜腺上皮Ishikawa细胞中孕激素对Pbx2的表达具有下调作用,在人子宫内膜基质细胞中,Pbx2的调控可能是非雌、孕激素依赖性的。  相似文献   

7.
雌/孕激素对围着床期小鼠子宫内膜明胶酶表达的影响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 :了解雌、孕激素对围着床期小鼠子宫内膜明胶酶表达的影响。方法 :应用酶谱法检测经雌 /孕激素处理的早孕期及去卵巢后小鼠子宫内膜明胶酶的表达。结果 :明胶酶-B的表达总量在早孕 d 1~ 4明显下降 ,但 d 5 (植入开始 )骤然上升 ,同时活性型明胶酶 -A也相对增多。去卵巢后明胶酶表达明显减弱 ,且未能测出明胶酶 -A活性 ;明胶酶 B表达在雌激素组增强 ,孕激素组及雌 /孕激素处理组均减弱 ,经雌 /孕激素处理后仍未测出明胶酶 -A的活性。结论 :明胶酶的表达受雌激素上调、孕激素下调 ,雌孕激素联合处理仍以孕激素作用为主  相似文献   

8.
子宫内膜癌细胞雌激素受体亚型的调控和功能的初步研究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目的初步建立子宫内膜癌雌激素受体(ER)亚型α或β弱表达的细胞模型,研究雌激素及他莫昔芬(TAM)与ER亚型的关系。方法分别设计针对ERα和ERβ的反义寡脱氧核苷酸(ODN)、正义ODN、错义ODN,并转染子宫内膜癌细胞株Ishikawa,将Ishikawa细胞分为4组,即未转染组、反义ODN组、正义ODN组及错义ODN组。蛋白印迹法测定转染后细胞ERα和ERβ蛋白的表达;四甲基偶氮唑蓝(MTT)法检测转染ODN后,17β雌二醇和TAM对Ishikawa细胞生长的影响。结果(1)分别针对ERα及ERβ的反义ODN可以选择性下调转染的Ishikawa细胞中ERα及ERβ蛋白的表达(分别下调45%和54%)。(2)17β雌二醇及TAM可以促进未转染组Ishikawa细胞的生长。转染ERα反义ODN后,可抑制17β雌二醇及TAM对Ishikawa细胞的促生长作用,以转染后的24、48及72h为著,反义ODN组各时间点分别与未转染、正义ODN、错义ODN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3)转染ERβ反义ODN后,17β雌二醇对Ishikawa细胞的促生长作用的改变不明显。转染ERβ反义ODN可抑制TAM对Ishikawa细胞的促生长作用,以转染后72h为著,反义ODN组分别与未转染、正义ODN、错义ODN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1)反义核酸技术能够特异性地有效下调Ishikawa细胞中ERα和ERβ蛋白的表达,其可作为子宫内膜癌细胞中ER调控的一种有效的实验手段。(2)17β雌二醇促进子宫内膜癌细胞生长的作用主要通过ERβ介导;ERβ和ERβ均参与TAM促进子宫内膜癌细胞生长的作用。  相似文献   

9.
雌、孕激素对子宫内膜癌细胞株HEC-1B ERRα表达调控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ERRα与雌、孕激素的相互作用及其在ERα阴性子宫内膜癌发病中的作用。方法:用MTT、实时定量PCR方法,检测不同浓度雌二醇(E2)、孕酮(P)作用于HEC-1B细胞后细胞增殖和ERRα mRNA的变化。结果:E2促进细胞增殖,E2(10-6~10-8mol/L)组OD值与对照组相比在48h时有统计学差异(P0.05);E2明显上调ERRα表达,且10-7mol/L时上调最明显,Pearson相关分析ERRα mRNA表达含量与相应细胞生长变化显示:24、48h呈正相关(P0.05),表明雌激素通过上调ERRα表达而诱导细胞增殖。P抑制细胞增殖,并具有浓度和时间依赖性,P(10-4~10-6mol/L)组OD值与对照组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P明显下调ERRα表达,且10-4mol/L时下调最明显,Pearson相关分析ERRαmRNA表达含量与相应浓度细胞生长变化在24h呈正相关(P0.05),表明孕激素通过下调ERRα表达而抑制细胞增殖。结论:ERRα在ERα阴性子宫内膜癌的发生中发挥一定作用。  相似文献   

10.
目的 研究不同剂量雌激素(雌二醇,E_2)对子宫内膜癌细胞系中孕激素受体亚型在蛋白水平的调控,探讨雌激素、孕激素受体亚型与子宫内膜癌的关系。方法 体外培养子宫内膜癌细胞系HEC-IB,分别用含5nm、10nm、20nm雌二醇的培养液分别作用于细胞24、48、72h,以不含雌二醇的培养液培养细胞为自身对照。通过Western blot方法观察不同剂量雌激素对孕激素受体亚型A、B的蛋白水平调控的动态变化,并以乳腺癌细胞系MCF-7为对照。结果 ①HEC-IB细胞分别经5nm、10nm、20nm的E_2作用24、48、72h后,与未加药的细胞相比,不同浓度、时间下E_2对hPRB调控作用均不明显;而对hPRA的作用在E_2 5um时下调,且随时间延长,下调作用越加明显;在10nm的第24、48h下降,其后渐上升,而在E_2 20nm作用72h时基本恢复加药前的水平。②MCF-7细胞分别经E_2 5nm、10nm、20nm作用24、48、72h后,与未加药的细胞相比较,各种浓度及时间下,E_2对hPRA、B有上调作用的趋势;其中10nm的E_2上调作用较为明显,各种浓度的E_2在第48h的上调作用更为显著。结论 E_2对hPR亚型的调控具有细胞特异性、时间及剂量的依赖性。HEC-IB细胞中,各种浓度、时间下E_2对hPRB调控作用均不明显;而对hPRA的调控作用具有下调的趋势。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胎膜早破与分娩方式及围产儿不良结局的关系,为临床围产期保健和并发症防治提供参考。方法:对2005年1月至2008年12月在我院住院分娩的454例足月妊娠无骨盆异常胎膜早破的病例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胎膜早破占同期分娩总数的11.76%,无骨盆异常,其难产率为46.47%,剖宫产率为33.7%,新生儿窒息率10.79%,新生儿肺炎发生率1.54%,明显高于对照组。结论:胎膜早破与难产互为因果关系,及时终止妊娠,以改善新生儿预后,减少母婴并发症。  相似文献   

12.
卵巢子宫内膜异位症恶性变25例临床分析   总被引:13,自引:1,他引:12  
Qian J  Shi Y  Chen X 《中华妇产科杂志》2000,35(11):667-669
目的 探讨卵巢子宫内膜异位症恶性变的临床表现、病理特征、治疗方法和预后。方法 回顾性分析25例卵巢子宫内膜异位症恶性变患者和病量资料。结果 卵巢子宫内膜异位症恶性变患者的主要症状为盆腔包块、腹胀、腹痛、异常阴道流血和流液。病理类型为子宫内膜样癌14例,透明细胞癌2例,腺棘癌2例,浆液性腺癌1例,混合性卵巢上皮性癌6例,镜下均可见良性的异位子宫内膜向恶性移行的证据。临床分期为Ⅰ14例,Ⅱ期7例,Ⅲ期3例,Ⅳ期1例。治疗方法均采用肿瘤细胞减灭术+化学治疗。患者5年生存率达77.7%。结论 卵巢子宫内膜异位症恶性变的确切发生率难以估计,该病的治疗以肿瘤细胞减灭术+化学治疗为主。  相似文献   

13.
宫颈评分监测氯菧酚胺诱发排卵的评价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分析33例无排卵患者应用氯菧酚胺治疗76周期中宫项评分(CS)与BBT、卵泡发育及激素参数的关系。19个周期无排卵反应,CS波动,但宫项粘液透明性状不变。57个周期有排卵反应,其中32周期停药后CS渐进增高,最高宫颈评分MCS≥8,卵泡发育好,LH峰后24h内排卵;22周期MCS<8,LH峰后卵泡不消失,形成LUF,激素测定提示停药后睾酮水平明显升高;另三个周期资料不全。结果提示停药后未见药物在宫颈水平的抗雌素效应;睾酮升高可能干扰CS并导致LUF。  相似文献   

14.
妊娠肝内胆汁淤积症1241例发病特点分析   总被引:29,自引:0,他引:29  
Ai Y  Liu SY  Yao Q 《中华妇产科杂志》2004,39(4):217-220
目的探讨妊娠肝内胆汁淤积症(ICP)的发病特点。方法采用回顾性分析的方法,对我院1991年1月至2000年12月收治的1241例ICP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系统分析。结果1241例ICP患者中,多胎妊娠44例(3.5%),合并妊娠高血压综合征(妊高征)。101例(8.1%);。126例经产妇中,38例(30.2%)为ICP复发;有发病时间记录的1230例患者的平均发病孕周为32.6周,孕晚期发病有1100例(88.6%);1201例(96.8%)以皮肤瘙痒为首发症状,也有以黄疸(8例,占0.6%)、肝功能异常(28例,占2.3%)等为起始表现者;生化指标中主要以血清总胆汁酸(TBA)、丙氨酸氨基转移酶(ALT)、天冬氨酸氨基转移酶(AST)升高为主,但大多为轻、中度升高;也有患者TBA、ALT或AST正常(分别占17.7%、15.6%、17.1%),少数患者(35例,3.2%)白蛋白/球蛋白比值倒置。结论 (1)ICP具有复发性,多胎妊娠孕妇更易发病,瘙痒常是ICP显著而且首发的症状,TBA和肝脏转氨酶升高有助于该病的诊断。(2)少数患者发病时临床表现及实验室检查结果均不典型,对此要引起警惕。  相似文献   

15.
摘要:目的 评价早产儿视网膜病(ROP)临床特点及远期治疗效果。方法 回顾性分析2004-01-01—2009-07-31复旦大学附属儿科医院新生儿科收治的107例ROP患儿临床资料、ROP分期、治疗情况及远期预后。结果 1期和2期ROP共64例,6例2期病变达Ⅰ型阈值前病变而采用激光治疗,其他均未进行特殊治疗;除失访和死亡病例外,所有随访病例ROP病变均消退,远期视力不受影响。3期病变15例,其中14例达阈值病变者给予激光或冷凝治疗,1例未达阈值病变者不需要治疗。有完整随访资料的11例患儿中3例术后视力严重受损,仅存在光感,其余8例视力正常。4期和5期ROP共28例,随访的18例患儿中,仅1例手术后保存了正常视力(占5.6%),失明者达12例(占66.7%),其余5例虽保存视力,但视力极差,仅存光感(占27.7%)。结论 ROP防治关键在于预防ROP发生,当出现ROP早期病变时应严格筛查和及时干预,一旦疾病进入晚期,出现视网膜脱离时再治疗,则治疗效果不佳。  相似文献   

16.
双胎之一胎儿宫内死亡原因及处理19例临床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探讨双胎妊娠中一个胎儿宫内死亡的原因及处理。方法 :回顾性分析 1995~ 2 0 0 0年我院收治的 19例双胎之一胎儿宫内死亡的原因及妊娠结局。结果 :5例 <2 8周者 4例放弃胎儿作引产术 ,1例孕 2 6周及 7例 2 8~ 34周从确诊一个胎儿死亡后继续保胎到存活儿分娩 ,平均延长 6周 ,5例 >34周者确诊后随即行剖宫产 ,此 13例新生儿均存活。另 2例足月但未及时处理 ,活胎死亡。死亡主要原因 :脐带因素 2例、帆状胎盘 3例 ,胎儿畸形 2例 ,原因不明 12例。妊娠并发症比例较高占 6 3.16 %。结论 :孕周 <2 8周者一般作终止妊娠处理 ;妊娠 2 8~ 34周存活的胎儿继续妊娠到孕 34周预后良好 ;对孕 34周以后发现的应及时终止妊娠抢救存活儿  相似文献   

17.
妊娠肝内胆汁淤积症患者的胎儿淋巴细胞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探讨胎儿淋巴细胞在妊娠肝内胆汁淤积症(ICP)发病中的作用。方法采用单向混合淋巴细胞反应法,检测20例ICP患者(ICP组)及20例正常孕妇(对照组)的脐血胎儿淋巴细胞与母体外周血已灭活的淋巴细胞、皮肤组织可溶性抗原、蜕膜组织可溶性抗原的增殖反应情况。结果(1)ICP组脐血胎儿淋巴细胞与母体已灭活的淋巴细胞混合反应中,胎儿淋巴细胞的增殖反应程度为2.75±0.36,显著高于对照组的1.45±0.19,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2) ICP组脐血胎儿淋巴细胞与母体蜕膜组织可溶性抗原混合反应中,胎儿淋巴细胞的增殖反应程度为1.45±0.19,显著高于对照组的0.67±0.24,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3)ICP组脐血胎儿淋巴细胞与母体皮肤组织可溶性抗原反应中,胎儿淋巴细胞的增殖反应程度为1.22±0.44,显著高于对照组的0.66±0.27,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胎儿淋巴细胞可能是ICP发病过程中的主要效应细胞之一;母-胎间免疫失衡是ICP发病的重要机制之一。  相似文献   

18.
胎膜早破162例临床分析   总被引:30,自引:0,他引:30  
目的探讨胎膜早破与难产及母儿并发症的关系.方法对829例无妊娠合并症及并发症的产妇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其中胎膜早破病例162例,胎膜未破病例682例作为对照组.结果胎膜早破组的剖宫产率、早产率、新生儿窒息及肺炎发病率均较对照组显著升高,母亲产褥病率两组间无差异.破膜距妊娠结束时间及早产与新生儿窒息及肺炎关系密切.结论胎膜早破与难产互为因果关系.对不同孕周胎膜早破患者应采取不同治疗方案,以尽可能减少母儿并发症.  相似文献   

19.
统计443例卵巢癌患者中2例卵巢癌脑转移患者的临床资料,包括患者的一般资料、卵巢癌脑转移前后的治疗方式、卵巢癌脑转移后生存时间等。文献报道卵巢癌脑转移发病率为0.29%~12%,笔者统计为0.5%,年龄及治疗措施是影响预后的最重要因素。本文中2例患者,1例患者卵巢癌脑转移后采取多模式综合治疗,脑转移后生存期已30个月余;另1例卵巢癌患者确诊年龄<50岁,脑转移确诊时60岁,两者确诊时间间隔13年,佐证了近年来文献中对影响卵巢癌脑转移发病率及预后因素的报道,手术结合放化疗的多模式综合治疗可有效缓解卵巢癌脑转移症状,延长生存期。雄激素受体表达情况、乳腺癌易感基因(BRCA)突变有望成为卵巢癌脑转移标志性事件。  相似文献   

20.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