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00 毫秒
1.
目的:分析住院精神分裂症患儿陪护亲属的心理健康状况,并与全国常模及正常对照组比较。方法:选择2003-06/2004-06惠州市第二人民医院南二区的住院精神分裂症患儿陪护亲属47名为陪护组。所有患儿均符合中国精神疾病分类方案与诊断标准第3版关于儿童精神分裂症的诊断标准,年龄〈16岁,性别不限,陪护为精神分裂症患儿的一级亲属,年龄18~60岁,无严重躯体及精神疾病。在普通人群随机选择60人为正常对照组,其家庭成员及本人均无严重躯体及精神疾病。所有调查对象均获全面知情同意并志愿接受调查。陪护亲属的心理健康状况采用症状自评量表评定[包括躯体化、强迫、人际关系敏感、忧郁、焦虑、敌对、恐怖、偏执、精神病性等9项因子共90个条目,采用0-4的五级评分,0分为从无,1分为轻度,2分为中度,3分为相当重,4分为严重1。陪护亲属的生活质量采用综合生活质量问卷评定[包括躯体健康(睡眠与精力,身体不适感,进食与性生活,躯体运动与感官)、心理健康(精神紧张度,正负情感,认知功能,自尊)、社会功能(社交与社会支持,娱乐与学习,工作,婚姻与家庭)、物质生活(住房,经济状态,社区服务,生活环境)四个维度,共16个因子64个条目,评分越高,生活质量越好]。精神分裂症患儿均予常规抗精神病药治疗,在患儿治疗前及治疗后l周,2周,4周,6周对陪护组进行症状自评量表评定并与国内常模比较;于治疗前及治疗后6周对其进行综合生活质量问卷评定并与正常对照组比较。组间比较采用X^2检验或t检验。结果:陪护组47人及正常对照组60人全部进入结果分析。①症状自评量表评分结果:陪护组症状自评量表总分及躯体化,强迫症状,忧郁,焦虑4个因子分均高于全国常模(P〈0.01-0.05),在精神分裂症患儿治疗4周后陪护组的躯体化,强迫症状,忧郁,焦虑各因子分显著低于患儿治疗前(P〈0.01-0.05)。②综合生活质量问卷各维度评分结果:除认知功能、住房、生活环境3个因子外,其它各因子分陪护组均显著低于正常对照组(P〈0.01-0.05)。治疗6周后陪护组躯体健康维度及其睡眠与精力因子,心理健康维度及其精神紧张度因子、自尊因子,社会功能维度及其社交与社会支持因子、娱乐与学习因子,物质生活维度及经济状态因子、社区服务因子分同样显著低于正常对照组(P〈0.01~0.05)。治疗6周后陪护组在躯体健康维度及其所有4个因子、心理健康维度中的正负性情感、社会功能维度中的工作、婚姻与家庭2项因子显著高于治疗前(P〈0.01~0.05)。结论:①住院精神分裂症患儿陪护亲属症状自评量表总分及躯体化,强迫症状,忧郁,焦虑4个因子分均高于全国常模,说明其心理健康状况较差。②在综合生活质量问卷中除了认知功能、住房、生活环境3个因子外,其他各因子均低于正常对照组,说明其生活质量较差。③经过4~6周治疗患儿病情稳定或基本稳定后,陪护亲属的心理健康状况及生活质量有所改善和提高,但与正常对照组比较仍存在较多的心理及社会问题。  相似文献   

2.
慢性疾病患者陪护亲属的生活质量调查   总被引:2,自引:2,他引:0  
目的探讨慢性疾病患者陪护亲属的生活质量。方法对49名慢性疾病患者的陪护亲属(研究组)与随机抽取相匹配的55名健康人(对照组),采用症状自评量表、综合生活质量问卷进行健康状况、生活质量评分比较分析。结果症状自评量表评定研究组躯体化、忧郁、焦虑因子分和总分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或P<0.01)。综合生活质量量表评定研究组躯体健康维度中睡眠与精力、躯体不适感、进食与性生活三个因子,社会功能维度中的娱乐与学习因子与对照组比较有极显著性差异(P<0.01);心理健康维度中精神紧张度、正负性情感因子,社会功能维度中社会与社会支持、工作因子,物质生活维度中的经济状况、社区服务因子与对照组比较有显著性差异(P<0.05);其它各因子间比较差异无显著性。结论慢性病患者陪护亲属显示出较低的心理健康状况和生活质量,是精神健康问题的高危人群之一。给予相应的心理干预,有助于他们的心身健康。  相似文献   

3.
目的 探讨精神分裂症患者亲属的心理健康状况及心理干预效果.方法 对98名精神分裂症患者的亲属采用症状自评量表、焦虑自评量表及抑郁自评量表评定心理健康状况,依据评定定结果予以有针对性地心理干预,观察6周.干预后再次采用上述量表进行评定分析.结果 干预前入组患者亲属症状自评量表的躯体化、抑郁、焦虑、恐怖、偏执因子分显著高于常模(P<0.01),干预后躯体化、抑郁、焦虑、偏执因子分较干预前显著降低(P<0.01),但躯体化及恐怖因子分仍显著高于常模(P<0.05);干预前焦虑自评量表及抑郁自评量表总分显著高于常模(P<0.01),干预后均较干预前显著降低(P<0.01),与常模比较差异无显著性(P>0.05).结论 精神分裂症患者亲属存在不同程度的心理问题及情绪问题,予以有针对性地心理干预能显著改善其存在的心理问题及焦虑抑郁情绪,提高心理健康水平.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综合性心理干预对精神分裂症病人亲属心理健康状况及生活质量的影响。方法对精神分裂症病人一级亲属进行为期12周的心理干预,在干预前后应用症状自评量表(SCL-90)、焦虑自评量表(SAS)、抑郁自评量表(SDS)、生活质量量表(SF-36)进行心理测评。结果干预前精神分裂症病人亲属的SCL-90量表中抑郁、焦虑、躯体化、恐怖因子以及SAS、SDS评分高于全国常模(t=1.46~8.06,P〈0.05),心理干预后SCL-90量表中抑郁、焦虑、躯体化、恐怖因子及SAS、SDS、SF-36评分较干预前显著降低(t=2.15~4.78,P〈0.05)。结论精神分裂症病人亲属的心理问题较为明显,而综合性心理干预可有效改善其心理状况及生活质量。  相似文献   

5.
[目的]调查恶性肿瘤病人和亲属心理健康和生存质量水平,探讨心理干预的临床效果。[方法]将119例恶性肿瘤病人随机分为对照组(40例)、单纯干预组(40例)、共同干预组(39例),入院1周内3组病人和共同干预组亲属均填写症状自评量表(SCL-90)及简明健康状况调查表(SF-36),分别测评其心理健康和生存质量水平;对照组给予常规治疗,单纯干预组在常规治疗的基础上配合心理干预治疗,共同干预组在常规治疗的基础上配合针对病人和亲属的心理干预治疗。治疗6周后,对3组病人心理健康及生存质量水平进行再次评价,了解心理干预对病人心理健康及生存质量的影响。[结果]①心理干预治疗前,3组病人SCL-90总分、阳性项目数、躯体化、强迫症状、人际关系敏感、抑郁、焦虑及恐怖方面因子分高于常模,亲属在总分、阳性项目数、抑郁、焦虑及恐怖方面因子分高于常模(P<0.01或P<0.05);②心理干预治疗前,3组病人SF-36生存质量各维度得分均低于常模,亲属在生理职能、总体健康、活力、情感职能、精神健康维度得分低于常模(P<0.01或P<0.05);③心理干预治疗后,单纯干预组、共同干预组SCL-90因子分降低,SF-36相关维度得分升高,均优于对照组,而共同干预组效果优于单纯干预组(P<0.01或P<0.05)。[结论]恶性肿瘤病人和亲属均存在不同程度的心理健康及生存质量水平下降;针对恶性肿瘤病人和亲属共同心理干预治疗,有利于改善恶性肿瘤病人的心理健康水平,提高其生存质量。  相似文献   

6.
目的 调查分析车祸致颅脑损伤亲属陪护人的心理状况.方法 选取车祸致颅脑损伤亲属陪护人作为调查对象,对132例车祸致颅脑损伤亲属陪护人进行症状自评量表(SCL-90)评定并与国内常模比较,进行综合生活质量问卷(GQOLI)、艾森克个性问卷(EPQ)和应对方式问卷(CSQ)评定并与对照组相比较.结果 车祸致颅脑损伤亲属陪护人在SCL-90评分中的躯体化、强迫、忧郁、焦虑因子分与国内常模比较有显著性差异,其GQOLI评分与正常人比较也存在多方位的显著性差异,EPQ的N分显著高于对照组,对车祸事件的改变出现负性应对方式.结论 车祸致颅脑损伤亲属陪护人存在较多的心理问题,生活质量下降,人格特点改变,对事件出现负性应对等,应及时进行心理干预.  相似文献   

7.
目的:了解精神分裂症患者亲属心理健康状况和生活质量。方法:将精神分裂症患者亲属作为研究组(n=43),普通患者亲属作为对照组(n=40),在患者入院后1周,采用症状自评量表和综合生活质量量表分别对两组进行评分并比较。结果:研究组症状自评量表总分和人际关系、焦虑、恐怖等因子分与对照组相比有统计学意义(P<0.05);研究组综合生活质量量表总分和睡眠、精神紧张、负性情感、业余娱乐、经济状况等因子分与对照组相比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精神分裂症患者亲属心理状况较差,生活质量降低,应该受到关注。  相似文献   

8.
目的 探讨心理干预对儿童精神分裂症患者亲属心理健康的影响。方法 对入组的30例精神分裂症患儿亲属定期进行心理干预,采用症状自评量表(SCL-90)在干预前后进行心理卫生状况调查。结果 心理干预前与国内常模比较SCL-90总分及焦虑、抑郁、强迫症状、恐怖、偏执、精神病性因子分差异有显著意义(P<0.05,P<0.01),干预后SCL-90总分及各因子分较干预前差异有显著意义(P<0.05,P<0.01)。结论 儿童精神分裂症患者亲属存在较多的心理问题,心理干预能有效提高精神分裂症患儿亲属的心理健康水平。  相似文献   

9.
目的 评价齐拉西酮对精神分裂症患者生活质量的影响,为临床干预提供依据. 方法 将60例精神分裂症患者随机分为两组,每组30例,研究组口服齐拉西酮治疗,对照组口服利培酮治疗.观察8周.于治疗前及治疗8周末采用阳性与阴性症状量表、副反应量表评定临床疗效及不良反应,生活质量综合评定问卷-74评定生活质量.对两组评定结果进行对比分析. 结果 治疗后两组阳性与阴性症状量表总分及各因子分均较治疗前有显著下降(P<0.01),生活质量综合评定问卷-74总分、躯体健康、心理健康、社会功能维度分及各因子分均较治疗前有显著提高(P<0.01);治疗8周末研究组生活质量综合评定问卷-74总分、躯体健康维度、社会功能维度、躯体不适、运动与感觉、工作与学习及业余娱乐等因子分均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或0.01);副反应量表评分及锥体外系反应、心电图异常、体重增加等不良反应发生率均显著低于对照组(P均<0.05). 结论 齐拉西酮治疗精神分裂症疗效显著,与利培酮相当,且安全性更高,更有利于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  相似文献   

10.
目的:分析并评价车祸致颅脑损伤病人亲属陪护人员的心理状态及护理对策。方法:将我院收治的136例因车祸致颅脑损伤病人亲属陪护人员作为观察对象。采用症状自评量表(SCL-90)对陪护人员进行评定,采用艾森克个性问卷(EPQ)与应对方式问卷(CSQ)对136例陪护人员的心理状态进行评定。结果:陪护人员SCL-90量表总分及躯体化、忧郁、焦虑及因子评分显著高于中国常模分值(P<0.01或P<0.05);EPQ量表中的N分量表评分较高,达到(12.16±3.06)分,解决问题分量表评分为(6.18±3.61)分,退避分量表评分为(7.15±4.55)分,幻想分量表评分为(6.72±4.13)分。结论:车祸致颅脑损伤病人亲属陪护人员存在一系列的心理问题,人格特点明显改变,应给予重点关注,积极地对其心理问题进行干预,增强其应对能力,提高其生活质量。  相似文献   

11.
12.
临床护士心理压力源与工作满意度调查分析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刘玉芬 《检验医学与临床》2010,7(10):921-922,924
目的了解临床护士面临的主要心理压力源,为护理管理者有效地帮助护士减轻和消除心理压力提供依据。方法采用自评式问卷调查的方法 ,对内江市2所三级乙等医院287名从事临床护理工作的护士进行问卷调查。结果临床护士的心理压力源依次来源于工作强度、职业需求、工作环境、人际关系、家庭经济收入等方面。其中来源于工作强度、人际关系及家庭方面的压力源,不同年龄组护理人员在其压力程度上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从事临床护理工作的护士存在着多种心理压力源,这些压力源是导致护士工作不满意的主要原因,也是护理的安全隐患之一,护理管理者应予以足够的重视,并定期针对不同的人群进行心理健康知识培训,建立有效的支持系统,及时帮助他们调整心理状态,减轻和消除压力,从而提高护士对本职工作的满意度和患者对护理服务的满意度。  相似文献   

13.
14.
15.
精神疾病患者家属教育的情况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通过对精神疾病患者家属教育的调查,探讨家属教育的内容和教育方式。方法:采用自拟问卷对参加系列教育的家属进行调查分析。结果:患者和家属接受教育次数越多,对疾病知识了解越多;在患者的亲属中患者的父母参加教育比率较大。结论:家属教育对治疗疾病起着积极的作用,应更具有针对性,同时还应该注意教育方式。  相似文献   

16.
17.
18.
19.
20.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