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休克是流行性出血热(EHF)病程中的关键阶段,常可直接造成死亡。为探讨EHF休克的抢救治疗,本文对我院1988~1995年收治的EHF休克64例作如下回顾性分析。1临床资料1.1诊断标准64例均符合1981年全国EHF会议制订的诊断标准。1.2一股资料64例中,男55例,女9例。年龄21~52岁,平均38岁。64例均为原发性休克,不包括腔道出血、继发感染等因素所致的继发性休克。入院病日:第3天13例,第4天21例,第5天23例,第6天7例。入院时病期:发热期与休克期重叠29例,休克期与少尿期重叠23例,发热潮、休克期、少尿期重叠12例。入院时血压:0~2…  相似文献   

2.
我院自1985~1995年救治流行性出血热(EHF)休克64例,均符合1981年全国EHF会议制订的诊断标准。64例中男性55例,女性9例;年龄21~52岁,平均38岁。入院病日:第3天13例,第4天21例,第5天23例,第6天7例。入院时病期:发热期与休克期重叠29例,休克期与少尿期重叠23例,发热期、休克期、少尿期重叠12例。入院时血压(kPa):0~2.67/0 25例,2.8/0~5.33/2.68 23例,5.47/2.68~8/5.33 16例。64例中治愈50  相似文献   

3.
我院于1985年10月~1986年3月收治流行性出血热(EHF)类白血病反应164例,其中12例进行骨髓象观察。报告如下。临床资料1.诊断标准:全部病例均符合1981年全国EHF 座谈会制定的诊断标准.2.一般资料:男10例,女2例,年龄38~52岁,平均45岁。骨穿于3病日5例。4病日4例,  相似文献   

4.
65例流行性出血热患者肝功能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高作文  齐承义 《临床荟萃》1996,11(4):183-183
近年来流行性出血热(EHF)伴肝脏损害的报道较多,已引起临床广泛重视。现收集我院1980~1992年65例EHF患者肝功能检测结果分析报告如下。 1 临床资料 65例中男60例,女5例,年龄15~69岁,平均34.5岁。根据卫生部1987年2月4日(87)卫防字4号文件颁发的《流行性出血热防治方案(试行)》诊断分型标准,轻型24例,中型7例,重型12例,危重型22例。所有患者均在入院后1周内采集空腹血标本同时检测ALT、AST、尿素氮(BUN),其中20例同时检测肌酐(Cr)。  相似文献   

5.
流行性出血热(EHF)并癫痫样抽搐,是严重的中枢神经系统并发症,我院在1983年至1985年间共收到EHF268例,其中并发癫痫大发作者8例(3%),现报告如下。临床资料本组8例中,男性7例,女性1例。年龄16~49岁,均为EHF危重病例。1例发生在少尿期第4天,7例发生在多尿期的移行阶段2~4天内。 8例均为癫痫大发作。发作前神态清楚,瞳孔大  相似文献   

6.
我院自1992年10月~1997年10月共收治流行性出血热(EHF)84例,并对EHF并发症84例的特点进行分析,报告如下。 1 临床资料 1.1 一般资料:全部病例均按1986年制订的EHF防治(试行)方案标准进行诊断、分型、分期,并经EHF特异性血清检查IgM和IgG阳性确诊,其中男50例,女34例,年龄17~59岁,平均28岁,轻型31例,中型38例,重型11例,危重型4例。有70例(83.3%)出现除蛋白尿和血小板减少以外的并发症,多见于中型或以上的病例。其中出现一项并发  相似文献   

7.
流行性出血热(epidemic hemorrhagic fever,EHF)属于自然疫源性疾病,临床以发热、休克、充血、出血和急性肾功能衰竭为主要表现,症状复杂多变,易误诊。现就笔者收治的4例分析报告如下。1病例资料【例1】男,40岁。因发热4天,下腹痛伴恶心、呕吐1天入院。查体:体温39·6℃。球结膜轻度水肿,腹部有压痛、反跳痛,以下腹为主,腹肌紧张。查血白细胞13·2×109/L;尿蛋白(2 ),红细胞(2 ),白细胞( )。诊断:阑尾炎穿孔,弥漫性腹膜炎。拟行手术治疗。后经治医师考虑患者有肾损害,应与流行性出血热进行鉴别诊断,请传染科医师会诊,查出血热抗体(EHF-I…  相似文献   

8.
流行性出血热(EHF)是一种以发热、出血及肾损害为特征的急性病毒性传染病。由于EHF病毒毒素的直接损害和免疫损伤,常致多脏器损害。肝脏是EHF病毒感染的重要靶器官之一。现就我院传染科近年收治的有明显消化道症状并伴有肝功能损害的15例患者分析如下。一、一般资料:本组15例中,男13例,女2例,男与女之比为6.5:1;年龄14~68岁,小于40岁者10例(66.7%)。所有病例均有明显的消化道症状,都有GPT、GOT升高,射浊升高4例,锌浊升高3例,总胆红质升高3例,但均在17.1~34.2μmol/L之间,白蛋白减低10例(67%),球蛋白下降5例(34%),均随EHF病情好转而症状缓解,肝功能逐渐恢复正常,无1例因肝功能衰蝎而死亡者。二、诊断标准: (一)出血热诊断标准:以1987年卫生部颁发的“流行性出血热防治方案”的临床诊断依据为标准,部分病人同时进行了EHF特异性抗体检测。  相似文献   

9.
流行性出血热(EHF)并发心律失常近年来引起国内学者注意。我院内科自1981年10月~1994年1月共收治EHF患者83例,经心电图检查,发现52例并发各种心律失常。现报告如下。 1 临床资料 1.1 一般资料 83例EHF患者中并发各种心律失常52例,占62.7%。其中并发两种以上心律失常者8例,占9.6%。52例中男35例,女17例;年龄8~72岁,平均年龄33.9岁,60岁以下50例。患者既往均体健,无明显心脏病史,起病急骤,入院前未经特殊药物治疗。 1.2 诊断依据 EHF并发心律失常诊断依据为:①有典型出血热依据,临床确诊为出血热患者。②病程中出现各种心律失常,可随本病痊愈而消失。③过去无心律失常病史。④各例均经心电图扫记证实。符合以上四项条件者始列入统计。  相似文献   

10.
张俊阁  王玉琴 《临床荟萃》1996,11(4):179-180
采用OKT单克隆抗体玫瑰花环试验直接法,对50例流行性出血热患者外周血T细胞亚群进行了检测,现报告如下。 1 临床资料 实验组50例EHF患者均为我院1990年3月~1990年12月住院患者。临床诊断均符合1987年卫生部颁发的诊断标准,血清特异性抗体IgM均阳性。其中男性32例,女性18例;年龄17~30岁22例,31~40岁16例,41~50岁8例,>50岁者4例,平均年龄29岁。轻型12例,中型24例,重型8例,危重型6例。入院最早者3病日,最晚者14病日,患者入院后从发热期开始分别于各期定时专人采血作动态观察。另取30名健康人作为对照组,其中男18人,女12人,平均年龄28岁。  相似文献   

11.
为了提高对流行性出血热并发肺水肿的认识,兹将本院6例死亡病例分析如下。 临床资料 按1981年“流行性出血热防治(试行)方案”的诊断分型标准加肺水肿的临床表现。 一般资料:6例男性均为危重型。年龄16~60岁;20~30岁4例。肺水肿发生于第5~9病日,住院2~4天。  相似文献   

12.
我们自1989年至1996年9月共收治流行性出血热(Epidemic Hemorrhage Fever,EHF)急性肾功能衰竭(肾衰)78例,其中39例应用卡托普利辅助治疗,疗效满意。报道如下。 1 对象与方法 1.1 观察对象 78例患者均按1981年全国EHF会议制订的诊断及分型标准。重型74例,危重型4例。年龄18~60岁(平均34岁)。发病8日前入院的68例,发病8日后入院10例。78例均为少尿期急性肾衰者。入院后,随机分为治疗组39例和对照组39例。在常规治疗基础上,治疗组加用卡托普利。两组的年龄均为(34±11)岁、性别(28:11比27:12)和分型标准方面统计学处理,无显著差异(P>0.05)。  相似文献   

13.
我院1992年~1995年收治流行性出血热(EHF)126例,其中男性98例(7778%),女性28例(22.22%),年龄6~67岁,其中18~40岁118例(93.65%)。入院时病程l~6病日,平均3病日。临床诊断以发热、酒醉貌、腋下皮肤和口腔软睛出血点及尿蛋白阳性、血小板锐减为依据。随后均经EHF特异性抗体检测证实。临床分型按1986年全国流行性出血热学术会议标准,轻型ZO例,中型64例,重型、危重型42例。126例中死亡4例,死亡率为3%。临床表现为急性起病,均有发热,三痛(头痛、腰痛、眼眶痛)105例(83.33%),酒醉貌112例(88。89%),腋…  相似文献   

14.
多脏器功能失常综合征 (MODS)是流行性出血热 (EHF)患者死亡的主要原因。我院 1980— 1998年共收治 EHF患者 5 8例 ,其中发生 MODS14例 ,报告如下。1 临床资料5 8例 EHF患者均经病毒免疫荧光抗体检测阳性所证实 ,MODS诊断均按文献〔1〕标准。 14例 MODS患者中男 10例 ,女 4例 ;年龄 18~ 5 3岁 ,平均 34 .8岁。 MODS发生在病后 10日内 11例(78.6 % )。MODS发生于低血压期 4例 ,少尿期 5例 ,发热低血压期 2例 ,低血压少尿期 3例。临床分型 :中型 4例 ,重型7例 ,危重型 3例。 MODS评分 〔1〕5~10分 9例均存活 ,11~ 2 0分 5…  相似文献   

15.
我们对1986~1988年收治的267例流行性出血热(EHF)作特异性血清荧光抗体检测,现报告如下。本组病例均按1985年11月全国EHF专题讨论会提出的标准分型和分期。男158例,女109例,年龄7~82岁。血清学检测:267例入院时及出院前均作双份血清EHF间接免疫荧光检测,测定其特异性免疫球蛋白  相似文献   

16.
我院于1982年2月至1986年7月采用出血热Ⅰ号方治疗流行性出血热(简称 EHF)203例,收到了较好疗效,现报告如下。一、一般资料:203例 EHF 中4例经中国医科院病毒研究所 EHF 免疫荧光抗体检测,抗体滴度均为1:  相似文献   

17.
临床资料:5例均为农民,其中男4例,女1例,年龄29~47岁。根据1975年全国流行性出血热会议制订的标准,本组5例均属重型流行性出血热。入院前均有高热、头痛、腰痛、周身痛等症状。体征:  相似文献   

18.
扩容疗法是治疗流行性出血热休克的一种重要方法。我院于1981年元月~1982年12月共收治流行性出血热165例,其中入院时已发生休克者42例,经使用高渗液(低分子右旋糖酐、5%碳酸氢钠、20%甘露醇)和平衡盐液联合治疗后,42例休克患者均获逆转,现报告如下: 一、临床资料: 165例,全部为农民,年龄15~72岁,主要是青壮年。入院时已发生休克者42例,占25.5%(诊断标  相似文献   

19.
1981~1987年,我院收治流行性出血热(EHF)患者共570例,其中60岁以上老年患者52例,诊断均符合1981年EHF防治(试行)方案提出的诊断、分型,分期依据。其中男23例,女29例,年龄60~86岁,其中60~69岁35例。本组52例除出现EHF的常见症状体征外,消化  相似文献   

20.
流行性出血热血液净化时机的探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周卫敏 《临床荟萃》2000,15(21):971-972
流行性出血热患者在病程中常发生急性肾衰竭。血液净化是治疗流行性出血热急性肾衰竭的一种行之有效的方法 ,但对血液净化时机的掌握 ,目前认识不一。为探讨其血液净化的最佳时机 ,现将我院近年来收治的 116例流行性出血热患者 (其中10 2例行血液净化治疗 )总结如下。1 资料与方法1.1 一般资料  116例均为我院住院患者 ,其中男 6 9例 ,女 47例。年龄 18~ 6 9岁 ,平均 31.6岁。入院时平均发病 5 .8天。根据卫生部 1987年卫防字 4号文件流行性出血热防治方案分型标准[1 ] ,轻型 2 8例 ,中型 30例 ,重型 31例 ,危重型 14例 ,非典型型 13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