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09 毫秒
1.
肝咳属五脏咳之一。《素问·咳论》中已有论述 ,后世医家对此证的病因病机和治法方药都有进一步的阐发。本文综合近十五年来文献报道 ,结合古代著名医家的有关论述 ,将肝咳证治归纳为治肝之用和治肝之体两大类别共七个证型。分别是肝郁气滞 ,木火刑金 ,瘀血阻肺 ,木不疏土 ,肝风上扰 ,肝阳伏遏及肝肾阴亏。并就其病因病机 ,临床见证及治法方药作出归纳分析。  相似文献   

2.
张光茹  宫圣 《四川中医》2014,(2):135-137
祖国医学对眩晕的论述首见于《内经》,称为"眩冒","眩"。病机与肝有关,《素问·至真要大论》认为:"诸风掉眩,皆属于肝",指出眩晕与肝脏关系密切。《素问·六元正纪大论》云:"木郁之发……甚则耳鸣眩转"。肝五行属木,乃风木之脏,体阴而用阳,其气主升、主动,在病理上肝阳易亢,肝气易逆,容易产生眩晕等临床表现。疏肝解郁治晕,往往能得到满意疗效。  相似文献   

3.
李金儒  龙丹  朱莹 《天津中医药》2023,40(10):1282-1287
基于《黄帝内经》“木郁达之”理论探讨复发性口腔溃疡的诊治思路,认为本病与肝木疏泄失常导致的脾土运化失职、脏腑功能失调、血湿痰食郁产生有关,形成肝郁脾虚、心肝郁热、少阳火郁、肝肾阴虚、肝郁血瘀、肝郁湿阻、肝郁食积等证候,治当从条达肝木入手,根据病情分别选择培土泄木、清肝养阴、开郁通滞等治法,使肝木得疏,脾运得健,诸郁宣通,气血调和,同时重视患者情志的调摄及自身正气的提高,以达到治养结合的目的。  相似文献   

4.
肝病“实脾”是治疗肝病的一个重要治则,肝病传脾及其未病先防的思想源于《难经》。《难经·七十七难》云“所以治未病者,见肝之病,知肝当传之于脾,故当先实其脾气,无令其受肝之邪,故曰治未病焉”。其本意为肝病最易传脾,在治肝的同时,先调补脾气,使脾气充实,不受邪侵。《金匮要略》又进一步指出“治未病者,见肝之病,知肝传脾,当先实脾”。并将肝病“实脾”谓之上工之举,一直为后世医家奉为金科玉律,被广泛用于肝病的治疗中。1肝病实脾的理论基础肝病实脾这一理论是从五行学说推演发展而来的。因肝属木,脾属土,木能克土;肝木旺盛,则克脾土。…  相似文献   

5.
试论张锡纯治疗肝病的独特经验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医学衷中参西录》为张锡纯一生临床经验的总结,通过阅读其著作,观其治肝经验思路开阔,别具一格,发前人之未发,其若干创见对临床颇多启迪。本文试就其治肝的独特经验论述如下,供同道参考。1疏方遣药重升肝 肝属木,具升发之性,所谓升肝,就是升发肝气,使其条达,顺肝木之性。张氏对肝的这一生理特性非常重视,指出“肝气不升则先天之气不能由肝上达”,以示肝气升发对人身之重要性。因此,张氏在治肝之时非常重视肝气升发这一特征,主要反应在其疏方遣药上。如:治肝气郁兼胃气不降时,除用代赭石、半夏降胃安冲外,尚用生麦芽、…  相似文献   

6.
张锡纯"肝气虚"理论初探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医学衷中参西录》一书中有论治肝病的专门篇章“论肝病治法”,其中议有治肝八法,全面论述了肝主气化、体阴用阳之生理,并指出:“肝无补法,原非见道之言。”提出肝气虚寒、肝虚致脱的证治,创温补肝气、酸敛补肝之治法,其立论独特,用药精湛,在论肝及肝病证治上独树一帜,为临证开拓了新的思路。  相似文献   

7.
祖国医学认为肝藏血、主疏泄,性喜条达。是说肝体阴而用阳,即肝以阴血为体,而能调节一身之气机为用。肝藏一身之血,阴血充足则肝体得养,而肝木畅茂。肝性喜柔而恶刚,调节情志,条达气血,尽疏泄之能事。尤其在经行、孕后,阴血下注,肝血不足,肝阳偏盛,诸症滋生。正如《河间六书》云:“妇人童幼天癸未行之,皆属少阴;天癸既行,皆属厥阴论之;天癸既绝,乃属太阴经也。”  相似文献   

8.
运用王泰林治肝法治疗慢性乙型肝炎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王泰林,字旭高,为清·同治年间名医,名闻苏浙等地。著有《退思集类方歌注》、《医方证治汇编歌诀》、《医方歌括》、《西溪书屋夜话》、《医学刍言》、《环溪草堂医案》等书。《西溪书屋夜话录》篇中《肝症证治》载治肝三十法,对肝病证治的阐述颇为详尽。王氏认为:“肝气、肝风、肝火三者同出异名,其中侮脾乘胃、冲心犯肺、挟寒挟痰、本虚标实,种种不同,故肝病最杂而治法最广。”然肝病虽多,王氏以肝气、肝风、肝火三大类型为纲,辨证施治。在肝气证治中,创疏肝理气、疏肝通络、柔肝、缓肝、培土泄木、泄肝和胃、泄肝之八法;在肝风证治中,创…  相似文献   

9.
王志兰  林士毅 《河南中医》2005,25(11):19-20
叶氏明确指出中风“非外来之邪”(《临证指南医案·肝风门》),其基本病机乃“身中阳气之变动”(《肝风门》)。而身中阳气变动总与肝木有关,“肝为风木之藏,因有相火内寄,体阴用阳,其性刚,主动主生,全赖肾水以涵之,血液以濡之,肺金清肃下降之令以平之,中宫敦阜之生气以培之,则刚劲之质得为柔和之体,遂其条达畅茂之性,何病之有?倘精液有亏,肝阴不足,血燥生热,热则风阳上升,窍络阻塞,头目不清,眩晕跌仆,甚则刺中痉厥矣”(《肝风门》华岫云按)。基于以上认识,叶氏创立“缓肝之急以熄风,滋肾之液以驱热”(《肝风门》治曹姓案)的治法大旨和“介以…  相似文献   

10.
《内经》云:“肝欲散,……用……酸泻之”。《金匮》云:“夫肝之病,补用酸”。尤在泾亦云:“肝之病补用酸者,肝不足,则益之以其本味也,……补用酸者,所以益其体”。指出酸味药能敛肝阴而补肝体。夫肝以血为体,若肝血虚,则肝体失充,故肝木疏泄无权而生郁。笔者用酸敛补肝法治肝郁(以下简称敛肝理郁),即取酸甘化阴药,滋养肝之阴血,充体柔肝而敛肝气,以复其条达之性。若肝阴亏耗,恣其肝阳偏旺,其  相似文献   

11.
建瓴汤出自张锡纯所著《医学衷中参西录》为治脑充血验方。“脑充血”中医名之曰煎厥、大厥、薄厥。《内经·脉解》曰:“肝气当治而未得,故善怒,善怒者,名煎厥”。《内经·调经论》曰:“血之与气并走于上,此为大厥”。《内经·生气通天论》曰:“阳气者大怒则形绝,血苑于上使人薄厥》。肝藏相火,肝中少血,肝木失养,肾气不摄,加以  相似文献   

12.
戴祖铭  余信 《浙江中医杂志》1998,33(11):493-493
余听鸿(1847~1907),名景和,号少愚,自称萍踪散人,为清末名医。生于江苏宜兴,从学于孟河名医费兰泉门下,后悬壶于常熟。著有《余注伤寒论翼》、《外证医案汇编》、《诊余集》,未刊本有《海虞寄舫医案》(手抄本,由余信所藏)等,在中国近代医学史上具有一定的地位和影响。如了甘仁在《诊余集》序言中所云:"吾吴医学之盛,甲于天下,而吾孟河名医之众,又冠于吴中。此不必远引古事,即证之吾友听鸿余君《诊余集》中而见矣!"今将其治肿胀之经验,简介一二如下。1暴胀属实热清金疏木兼扶脾余氏治张以肝脾为中心,使肝木不横逆侮土…  相似文献   

13.
张锡纯治肝思路开阔,别具一格,其若干创见对临证颇多启迪。兹就其《医学衷中参西录》中有关内容试作探讨,供同道参考。升与降肝属木,具升发之性。张锡纯对肝的这一生理特  相似文献   

14.
正1概述1.1肝脾不调的中医学论述中医学的肝、脾两脏是机体中两大生理功能系统,"肝脾不调"是中医学最常见的脏腑兼证之一。对肝脾不调的论述,始于春秋战国,至明清时明确。《素问·生气通天论》曰:"岁木太过,风气流行,脾土受邪",汉代张仲景《金匮要略》曰:"夫治未病者,见肝之病,知肝传脾,当先实脾",明代张景岳《景岳全书》曰:"怒气伤肝,则肝木之  相似文献   

15.
治肝实脾是培土治木、扶正培本的法则,它包括预防和治疗、抗邪和防变两个方面。《素问·玉机真藏论》曰:“脾脉者,土也,孤脏以灌四旁者也”,胃为五脏六腑之海,脾胃为人体后天之本,气血生化之源,慢性肝炎多致体虚,脾胃的强弱决定着病变的转归,正如《医宗金鉴》中所说“肝  相似文献   

16.
陈传  顾培华 《河南中医》2003,23(4):19-20
清末名医费伯雄 (184 0 - 1919)擅治杂病 ,尤善用调肝和营法以治诸病。秦伯未先生云 :“《医醇剩义》里有不少肝病处方 ,配伍严密 ,值得探讨。”[1 ] 《医醇剩义》中 ,费氏创制多首脍炙人口的治肝良方 ,如“调营敛肝汤”、“抑木和中汤”等 ,为后世所纳用。《孟河费氏医案》载费伯雄 10 3例临诊案例中 ,仅明确述及肝木者即见 5 0例 ,占 4 8.5 % ,其治肝法运用广泛 ,遍及全书内外妇儿各科病证 2 0门。笔者谨据《医醇剩义》[2 ] 及《孟河费氏医案》[3] 两书所载费氏亲拟或自制治肝方及其医案 ,对费氏治肝法的特点及其用药规律探析如次。1 肝…  相似文献   

17.
甲状腺结节属于中医"瘿病""瘿瘤"的范畴,其病机为肝失条达,最终导致气、痰、瘀壅结颈前。其病位主要在肝。患者初起多肝脏实病,多以肝气郁结、肝郁血瘀火、肝郁化火为主,后期多以虚实夹杂多见,可见肝血虚、肝阴虚、肝肾阴虚等。"木郁达之"首见于《黄帝内经》,所谓"木郁"即是木气郁结,从而形成异常的气候变化,进而影响人体发生一系列相关疾病的过程,达之,即使之条达,可分为实则泻之和虚则补之。因此,结合《黄帝内经》及临床实践,对甲状腺结节的治疗应从"治肝"入手,根据病情不同时期的证候选择疏理肝气、疏肝化火、疏肝通络、养血柔肝、养阴敛肝、滋补肝肾等方法。  相似文献   

18.
胃下垂系临床常见顽症之一,属中医胃缓、痞满的范畴。究其因多责之为脾胃气机升降失调,治疗的关键在于调节升降,但调节升降之法有所不同。笔者临床常用五法调其升降以治之,收到了满意的疗效,现介绍如下:和肝健脾。调升降此法用于肝木疏泄不及,脾土壅滞,久则脾虚不运,胃体呆滞而下垂的木不疏土证。  相似文献   

19.
肝苏方防治肝纤维化机理探讨及临床体会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肝纤维化从体用言,是肝体阴用阳功能失调,肝体不阴(柔)而阳(硬);从标本言,湿热瘀毒为标,肝阴脾阳亏虚为本;矛盾分析之,主要是瘀是虚,故以柔肝阴,和肝血,运脾阳立法,体现本法的方剂是肝苏方,病证结合是防治本病的必要方法,临床体会,治病贵在守恒,治证务必应机。  相似文献   

20.
肝体阴用阳学说的学术源流探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肝既藏有形之血,又疏泄无形之气。肝体阴用阳学说是对肝之生理和病理的高度概括和总结。历代医家在理论上从不同角度提出了一定的见解,《内经》奠定了必要的理论基础,《金匮要略》对肝的证治已有虚实之分,晋隋时期临证经验的不断积累,金元时期各家理论兴起,该学说得到新的发展;明清医家的认识趋于理、法、方、药系统化。此学说经历了漫长的演化和发展过程,因此,客观、细致地进行大量的哲学和文献研究十分必要。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