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09 毫秒
1.
目的 探讨胶质瘤组织富亮氨酸胶质瘤失活基因1(LGI1)mRNA的表达及与细胞增殖活性之间的关系.方法 采用逆转录聚合酶链反应(RT-PCR)法对30例脑胶质瘤组织、2例脑膜瘤、2例瘤旁及2例颅脑损伤内减压脑组织标本进行半定量检测,同时采用S-P免疫组化法检测Ki-67标记指数.结果 脑胶质瘤组的LGI1 mRNA表达水平低于正常脑组织和脑膜瘤(P<0.05).脑胶质瘤中,WHO Ⅳ级的胶质瘤LGll mRNA表达低于WHOⅡ级和Ⅲ级胶质瘤(P<0.05),与Ki-67标记指数呈负相关关系(r=-0.621,P<0.01).结论 LGI1基因的表达与Ki-67标记指数呈负相关,提示LGI1与胶质瘤的发生关系密切.  相似文献   

2.
目的运用分子生物学方法筛查脑胶质瘤易感基因PLA2G4C的短串联重复序列的多态性,并进一步确定这些多态性与脑胶质瘤发病的关系。方法以天坛医院为主收集入院脑胶质瘤病人和对照组的血液及肿瘤组织,对肿瘤和血液标本分别进行DNA提取,对基因PLA2G4C的特定片段进行PCR扩增,利用变性高效液相色谱及琼脂糖凝胶电泳等技术进行比较研究,推测突变的意义。结果本组共收集标本223份,通过琼脂糖凝胶电泳检测到了短串联重复序列,通过变性高效液相色谱技术检测到了纯合峰及杂合峰。结论PLA2G4C的短串联重复序列多态性与胶质瘤的发病有一定关系,并可通过血液标本进行此多态性的筛查。DHPLC是一种高效、经济、简便可靠的基因多态性的筛选方法。  相似文献   

3.
目的 分析星形细胞胶质瘤患者IDH1基因突变分布与病理级别、预后的关系;探讨DNA甲基化是否为IDH1基因调控的模式之一.方法 直接测序法检测91例星形细胞胶质瘤组织样本中IDH1的突变分布;重亚硫酸盐测序法检测9例星形细胞胶质瘤中IDH1启动子DNA甲基化水平.结果 91例星形细胞胶质瘤患者中35例存在IDH1突变(38.5%),均为R132H突变.WHO Ⅰ级肿瘤中未检测到IDH1突变;WHOⅡ~Ⅳ级原发性星形细胞胶质瘤中IDH1突变率分别为70.6%、62.1%、12.5%,突变率与病理级别呈负相关(r=0.522,P<0.001);7例继发性多形性胶质母细胞瘤中有5例(71.4%)发生突变,突变类型与原发肿瘤一致.IDH1突变型胶质瘤患者中位生存期较IDH1野生型患者明显延长(P<0.05).9例胶质瘤患者IDH1启动子均未检测到DNA甲基化改变.结论 IDH1突变在星形细胞胶质瘤中发生频繁,是预后改善的指标;DNA甲基化可能未参与IDH1基因表达的调控.  相似文献   

4.
目的 检测人脑不同级别胶质瘤组织中IDH1 R132H突变及胶质瘤细胞系IDH1表达情况,探讨IDH1 R132H突变对不同级别胶质瘤的影响.方法 采用q-PCR法检测U87、U251、LN-229、HS683、U118等胶质瘤细胞系中IDH1表达情况,回顾性收集70例经手术切除、病理确诊的胶质瘤组织标本(实验组)及同...  相似文献   

5.
胶质瘤中Axin基因点突变检测及表达研究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目的 检测胶质瘤中Axin基因的点突变及其表达情况,初步探讨Axin与胶质瘤发生的关系。方法 采用聚合酶链反应-单链构象多态性(PCR—SSCP)技术及DNA测序方法检测Axin基因外显子8,9及10在28例胶质瘤中的突变情况;同时对上述胶质瘤及正常脑组织进行免疫组化染色。结果 在28例胶质瘤组织中Axin的第10个外显子共有6例样本(21.4%)3处发生了错义突变;3例3处发生了同义突变;28例胶质瘤中8例(28.6%)Axin表达阳性,正常脑组织中神经元表达阳性,神经胶质细胞表达阴性,检测到突变的样本中1例表达阳性。结论 Axin基因的点突变可能参与胶质瘤的发生。  相似文献   

6.
脑胶质瘤中c—myc基因扩增,H—ras及p53基因突变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研究脑胶质瘤中癌基因c-myc的扩增、H-ras的突变及抑癌基因p53的5~8外显子的突变情况以及与胶质瘤的恶性程度的关系.采用差异性PCR(DPCR)及PCR-SSCP、PCR-RFLP等方法检测22例脑胶质瘤的基因突变情况.22例脑胶质瘤中c-myc扩增率为63.6%(14/22),H-ras的突变率为36.4%(8/22),p53的突变率45.5%(10/22).提示:癌基因c-myc的扩增及抑癌基因p53的突变与脑胶质瘤的恶性程度有关(P<0.05),而癌基因H-ras的突变则与脑胶质瘤的发生有关,与脑胶质瘤的恶性程度无关(P>0.05).各类型脑胶质瘤基因突变未发现不同(P>0.05),可能与标本量少有关.  相似文献   

7.
目的通过检测脑肿瘤杂合性丢失(LOH)的集中区域协助有关肿瘤抑制基因(TSG)的查找。方法选取9个微卫星多态标记,以PCR扩增-变性测序凝胶电泳检测67对瘤标本和相应正常组织DNA。结果胶质瘤在13q、19q和22q等位点存在较高频率(>20%)的LOH,脑膜瘤在22q和1p出现高频率(>30%)的LOH,神经鞘瘤仅在22q位点出现40%的LOH。结论脑肿瘤高频率的染色体位点特异性LOH与TSGs的失活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8.
中国人NF1基因突变分析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目的通过对28个家系56例Ⅰ型神经纤维瘤病患者NF1-GRD相邻外显子进行突变检测.探讨和分析中国人NF1,基因的突变规律、突变类型、机制以及与临床表型的相关性,以期发现潜在的突变热点。方法采用聚合酶链反应一单链构象多态性和(或)异源双链分析(SSCP/HA)技术,结合DNA测序方法,对56例Ⅰ型神经纤维瘤病患者的NF1基因第20、28、29、39号外显子的突变或多态性进行筛查。结果在所检测的28个家系中有一家系父子3例Ⅰ型神经纤维瘤病患者的NF1基因第20号外显子均出现异常移动的电泳条带,重复检测单链构象多态实验无异常发现,而异源双链实验则仍显示有1条移动异常的双链电泳条带,DNA测序证实为该家系第20号外显子上T—G的杂合性突变,即kull41Arg错义突变。同时发现,另1例Ⅰ型神经纤维瘤病患者的第28号外显子亦表现为电泳条带移动异常.测序证实为第28号外显子5’端上游第28位核苷酸G→T杂合子。未发现第29号和39号外显子电泳条带移动异常。结论聚合酶链反应一单链构象多态性与异源双链分析联合应用,可提高Ⅰ型神经纤维瘤病基因突变检测的敏感性和阳性检出率。所测28个家系56例患者NF1基因的第20、28、29及39号外显子并非突变热点或突变率相对较高的区域。  相似文献   

9.
目的 对精神分裂症患者的DISC1(精神分裂症断裂基因1)基因的全部外显子进行突变筛查,以求发现突变.方法 使用聚合酶联反应对96例精神分裂症患者及96例正常对照者的DNA样本进行扩增,使用Light Scanner高分辨率熔解曲线(HRM)分析系统进行DISC1基因全部的13个外显子的突变检测,比较精神分裂症患者与正常对照者的熔解曲线.结果 所有精神分裂症患者的DISC1基因外显子中未发现突变.结论 对精神分裂症患者DISC1基因外显子的初步突变筛查未能发现突变.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先天性肌强直(MC)一家系的临床特点及CLCN1基因部分外显子位点突变的情况。方法收集广西壮族自治区1例MC患者的临床及家系资料,提取家系成员和对照组(无血缘关系的健康体检者6名)的外周静脉血DNA,采用聚合酶链反应(PCR)扩增部分CLCN1基因,测定该基因第3、5、8、13、14、15、16号外显子序列,并对突变位点进行分析。结果 MC患者的6名家系和对照组成员的PCR扩增凝胶电泳分析表明,同一引物对应各样本条带均无显著差异;CLCN1基因被测序的第3、5、8、13、14、15、16号外显子序列均未发现有突变位点。结论该MC患者及家系中患者的MC致病基因位点未位于CLCN1基因这7个外显子序列上,需要对CLCN1基因全外显子序列进行检测分析。  相似文献   

11.
目的 观察大鼠局灶性脑缺血再灌注模型1-磷酸鞘氨醇受体1(S1P1)的变化,探索S1P1在脑缺血再灌注损伤中的作用.方法 雄性Wistar大鼠,随机分成假手术组、缺血2h再灌注3h组、6h组、12h组、24h组、24h+安慰剂组和24h+FTY720组.应用"线栓法"实现大鼠右侧大脑中动脉闭塞,2h后拔出线栓进行再灌注,并在相应时间点处死大鼠.再灌注24h+安慰剂组和再灌注24h+FTY720组大鼠于再灌注前10min经尾静脉注入安慰剂或S1P受体激动剂FTY720[1mg/(kg·体重)].利用免疫组化方法观察S1P1蛋白表达水平的变化,对再灌注24h+安慰剂组和再灌注24h+FTY720组大鼠进行神经功能评分、梗死体积测定和TUNEL阳性细胞计数.结果 与假手术组相比,缺血再灌注组大鼠梗死灶周围区皮质S1P1的蛋白表达水平明显升高(P<0.05),开始于再灌注后3h,12h达到高峰,24h开始下降.FTY720显著缩小梗死体积,改善神经功能评分,减少TUNEL阳性细胞数量.结论 S1P1在脑缺血再灌注过程中激活,减轻缺血再灌注损伤,发挥脑保护作用.  相似文献   

12.
目的 探讨大鼠局灶性脑缺血再灌注脑组织缺血区不同时间点NF-κB、ICAM-1、VCAM-1蛋白表达的变化,及β-七叶皂甙钠干预效果.方法 采用大鼠大脑中动脉闭塞法(MCAO)制作局灶性脑缺血再灌注模型,用免疫组织化学方法观察大鼠脑缺血再灌注不同时间段,NF-κB、ICAM-1、VCAM-1蛋白的表达.并在大鼠于脑缺血前24h、1h及再灌注即刻分别腹腔给予β-七叶皂甙钠5mg/kg,2h MCAO,再灌注24h、48h后取脑,运用TTC染色测算脑梗死体积,免疫组化染色检测NF-κB、ICAM-1、VCAM-1蛋白表达,分析β-七叶皂甙钠的干预效应.结果 (1)脑缺血后缺血区脑组织NF-κB及ICAM-1、VCAM-1表达均增加,NF-κB于再灌注后12~24h表达达高峰,ICAM-1于再灌注后24h表达达高峰,VCAM-1于再灌注后24~48h表达达高峰.(2)NF-κB的表达与血管内皮ICAM-1、VCAM-1的表达呈正相关.(3)β-七叶皂甙钠能显著降低脑缺血再灌注后24h和48h缺血区NF-κB、ICAM-1及VCAM-1的表达增加.(4)β-七叶皂甙钠能明显减轻脑缺血再灌注后的脑组织损伤,再灌注24h脑梗死体积减少41.8%.结论 (1)脑缺血再灌注后NF-κB、ICAM-1、VCAM-1大量表达,这可能是脑缺血再灌注损伤机制之一.(2)脑缺血后NF-κB的活化可能与微血管内皮细胞ICAM-1、VCAM-1蛋白表达调控有关.(3)β-七叶皂甙钠能够减轻脑缺血后的脑组织损伤,有神经保护作用.  相似文献   

13.
目的 研究糖尿病脑梗死(DMCI)早期半暗带等值区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及其受体(FLT-1,FLK-1)表达水平的变化.方法 建立DMCI大鼠模型,在脑缺血后1 h、3 h、6 h、12 h、24 h,采用原位杂交方法测定大鼠大脑缺血半暗带等值区VEGF、FLT-1、FLK-1 mRNA的表达水平;并与无糖尿病的脑梗死(NDMCI)大鼠比较.结果 DMCI组在脑缺血后各时间点脑缺血半暗带等值区VEGF mRNA的表达水平均显著低于NDMCI组(P<0.05~0.01),FLK-1 mRNA表达水平在脑缺血后12 h显著低于NDMCI组(P<0.01),FLT-1 mRNA表达水平在脑缺血后各时间点(除6 h)与NDMCI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 DMCI早期VEGF和FLK-1 mRNA表达水平降低,这可能是DMCI血管、神经病变重的原因之一.  相似文献   

14.
目的 研究肿瘤转移抑制基因KISS-1和转移相关基因MTA-1在侵袭性和非侵袭性垂体腺瘤中的表达情况,并分析两者与垂体腺瘤侵袭性的关系.方法 采用免疫组化SP法对31例侵袭性垂体腺瘤和28例非侵袭性垂体腺瘤组织标本KISS-1和MTA-1的蛋白表达进行检测,RT-PCR法对KISS-1和MTA-1mRNA的表达进行检测,分析它们在侵袭组和非侵袭组中的表达差异.结果 59例垂体腺瘤患者中,侵袭性垂体腺瘤组KISS-1的蛋白阳性率和mRNA表达均低于非侵袭性垂体腺瘤组(χ2=4.88,t=12.05,P<0.05),MTA-1的蛋白阳性率和mRNA表达均高于非侵袭性腺瘤组(χ2=5.43,t=12.99,P<0.05).结论 在侵袭性垂体腺瘤组织中KISS-1表达下调、MTA-1表达上调,提示可能与垂体腺瘤的侵袭性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15.
16.
目的 研究人类肽基脯氨酰异构酶(Pin1)和B细胞特异单克隆鼠白血病毒整合位点基因(Bmi1)在人类胶质瘤中的表达,并探讨它们与胶质瘤分化程度的关系.方法 制作由WHO Ⅱ级胶质瘤组织30例、WHO Ⅲ级胶质瘤组织19例、WHO Ⅳ级胶质瘤组织21例与正常脑组织13例组成的组织芯片,免疫组化方法检测Pin1和Bmi1的表达情况.结果 Pin1和Bmi1在WHO Ⅱ、Ⅲ、Ⅳ级胶质瘤阳性率分别是(35±3.7)%,(63.7±3.9)%,(77.9±9.2)%和(20.1±5.1)%,(55.1±6.3)%,(61.7±2.7)%,均高于各自正常组(10.7±2.9)%和(7.9±1.3)%,均为P<0.05.Pin1和Bmi1表达与胶质瘤等级呈正相关.结论 Pin1和Bmi1可能在胶质瘤发生过程中起重要作用.Pin1和Bmi1的表达检测可能成为胶质瘤的有效诊断指标.  相似文献   

17.
目的 探讨Dickkopf-1(DKK-1)、LINGO-1、小窝蛋白1(caveolin-1)在脑出血中的表达水平变化及其与病情严重程度的关系。方法 选取2017年5月-2019年5月在本院就诊的脑出血患者70例,少量出血25例,中量出血24例,大量出血21例; 根据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卒中量表(National institutes of health stroke scale,NIHSS)评分评估脑出血患者的病情严重程度其中轻型26例、中型24例、重型20例; 采用多田氏公式计算患者出血量,其中少量25例、中量24例、大量21例; 手术入路通道中临近血肿0.5cm脑组织作为脑出血组,将远隔血肿位置的脑组织作为对照组; 采用免疫组化染色检测相关因子的表达水平。结果 脑出血组DKK-1、LINGO-1、caveolin-1阳性表达率高于对照组(P<0.05); 大量出血患者阳性表达率高于中量和少量出血患者(P<0.05); 中量出血患者DKK-1、LINGO-1、caveolin-1阳性表达率高于少量出血患者(P<0.05)。重型脑出血患者DKK-1、LINGO-1、caveolin-1阳性表达率高于中型和轻型脑出血患者(P<0.05); 中型脑出血患者DKK-1、LINGO-1、caveolin-1阳性表达率高于轻型脑出血患者(P<0.05)。结论 Dickkopf-1、LINGO-1、caveolin-1在脑出血患者脑组织中高表达,并随着患者病情严重程度的加重,Dickkopf-1、LINGO-1、caveolin-1表达水平越高  相似文献   

18.
19.
The neurotoxicity caused by cadmium (Cd) is well known in humans and experimental animals. However, there is no effective treatment for its toxicity. In this study, we established Cd toxicity models in cultured cells or mice to investigate the detoxification effect of edaravone (Eda). We found that Eda protected GL261 cells from Cd toxicity and prevented the loss of cell viability. In Cd-exposed mice, liver, kidney and testicular damage, as well as cognitive dysfunction were observed. Oxidative stress and inflammatory responses, such as decreased SOD and CAT, increased LDH and MDA, and abnormal changes in the inflammatory factors TNF-α, IL-1β, IL-6 and IL-10 were detected in serum and brain tissue. Eda protected mice from Cd-induced toxicity and abrogated oxidative stress and inflammatory responses. Also, Eda prevented inflammatory activation of microglia and astrocytes and was accompanied by restoration of the neuronal marker protein MAP2, indicating restoration of neuronal function. In addition, the BDNF-TrkB/Akt and Notch/HES-1 signaling axes were involved in the response of Eda to the elimination of Cd toxicity. In conclusion, Eda does contribute to the clearance of Cd-induced toxicity.  相似文献   

20.
Dickopff-1的真核表达载体构建及其对SHG44的作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构建Diekopff-1(DKK-1)的真核表达质粒,研究SHG44转染DKK-1并经BCNU处理后其生物学特性的变化.方法 将纯化扩增的人DKK-1与真核表达载体peDNA3.1连接后转化人大肠杆菌DH5α感受态扩增重组,以LipofectamineTM2000介导将重组质粒转染SHG44细胞,经G418筛选后进行鉴定.BCNU处理转染DKK-1基因后的SHG44细胞,流式细胞仪检测细胞特性变化.结果 扩增获得的816 bp特异片段,重组质粒经鉴定及测序分析结果 完全一致.重组载体转染SHG44细胞经G418筛选后,转染细胞在DNA、mRNA、蛋白水平均有DKK-1的表达.BCNU处理后的未转染、空质粒转染、重组质粒转染的三组SHG44细胞,平均凋亡率分别为1.0%、1.4%、8.0%.结论 本实验成功构建了pcDNA3.1-DKK-1真核表达质粒,并建立稳定表达DKK-1蛋白的胶质瘤细胞株(SHG44-DKK-1).转染DKK-1能增强SHG44对BCNU的敏感性,促进肿瘤细胞的凋亡.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